《认知心理学总复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心理学总复习.ppt(10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认知心理学,张佳佳E-mail:,总 复 习,第1章 绪论第2章 知觉第3章 注意第46章 记忆(记忆结构、短、长时记忆)第7章 表象第810章 思维(概念、问题解决、推理)第11章 言语,第1章 绪 论,1.什么是认知?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推理、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是各种形式知识的总称。认知既包括内容,也包括过程。其内容是指你所知道的-概念、事实、命题、规则和记忆;其过程是指你如何以一种让你能解释周围世界,并且为生活中的窘境找到创造性解决方法的方式,操纵这些心理内容。,2.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的心理学。Neisser(1967)在认
2、知心理学书中下定义为“认知心理学是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储存、恢复和使用的所有过程。”其研究范围包括 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认知过程;儿童的认知发展;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3.什么是信息加工观点 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类比,将人脑看作类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这种类比只是机能性质的,是在行为水平上的类比。信息加工观点将计算机看作是人的心理的模型,企图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作出某种统一的解释,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4.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信息加工就是对符号进行操纵(1)符号就是模式,如语言、标记等;(2)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者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
3、3)符号之间通过一定联系而形成符号结构,也叫语句。符号和符号结构是外部事物的内部表征。(4)符号结构之间可以互相表征。(5)符号不仅可以代表外部事物,还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程序)。,Newell&Simon,1972(1)加工的对象:符号结构(2)加工的构成: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加工器(3)关于加工器的组成A、一组基本信息处理过程。如制作和销毁符号,复制、改变原有的符号结构B、短时记忆:保持基本信息过程所输入或者输出的符号结构等;C、解说器:将A和B加以整合,决定基本信息过程的系列。,5.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6.认知心理学的实质信息加工观的心理学结论(1)心理学应当研究行为的内部机制
4、(内部心理活动);(2)心理过程可以理解为信息的加工过程;(3)能够建立心理过程的计算机模型。认知心理学的实质 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心理学的核心 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7.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一般认为,认知心理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67年Neisser出版的专著认知心理学通常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8.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定义或基本逻辑、应用、典型实验),(1)减法反应时实验 给被试先后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有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一信息加工过程。然后测定
5、两种作业各自所使用的反应时,两个反应时之差便是某该信息加工过程所耗费的时间。(2)相加因素法实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3)“开窗”实验 是通过特定的技术将被试各信息加工阶段所用时间直接进行测量。(4)出声思考 出声思考:当个人在进行思维时,让他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即进行出声思考,使他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使用特定的方法使被试的信息加工过程由内潜性变为外显性。(5)计算机模拟 根据已认识的某个心理过程的规律所形成的
6、特定心理学理论来编制计算机程序,使计算机以类似于人的方式来完成整个问题解决,以检验某个理论。,第2章 知 觉,1.知觉的定义 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2.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与人的知识经验是分不开的,并因此而具有间接性质。代表实验:音素恢复实验,3.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1)布鲁纳和奈赛尔为代表的知觉假设考验说(认知理论)观点: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2)吉布生提出的刺激物说(直接刺激说)观点:知觉是从刺激模式中直接提取有效的信
7、息,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证据:结构密度级差,4.知觉加工(1)自下而上(Bottom-Up)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2)自上而下(Top-Down)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3)两者关系 它们是两种方向不同的加工,两者结合而形成统一的知觉过程。但在不同的情况下,知觉过程对这两种加工也可有不同的侧重。在知觉良好的条件下,知觉主要是自下而上的加工,而随着条件恶化,自上而下加工的参与也将
8、逐渐增多。,(5)整体加工:对于一个客体,先知觉其总体特征,再知觉其局部特征。(6)局部加工:对于一个客体,先知觉其局部特征,再知觉其总体特征。(7)两者的关系:总体特征优先.a.总体特征是先于局部特征被知觉的。b.总体特征的知觉总是快于局部特征的知觉。c.当人们有意识地去注意看总体特征时,知觉加工不受局部特征的影响;但当人们注意局部特征时,他不能不先知觉整体特征。因此,总体特征是先于局部特征被知觉的,且总体加工是处于局部分析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5.模式识别的基本概念(1)模式 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2)模式识别 当人能够确认他所
9、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6.模式识别一般过程 模式识别是一个知觉过程,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比较,再决定它与哪个长时记忆中的项目有着最佳匹配的过程。,7.模式识别理论(具体解释匹配过程)(核心思想、模板匹配模型、实验支持、简评)(1)模板说,核心思想: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
10、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模板匹配模型,实验支持 实验过程:让被试判断两个先后呈现的棋局模式的异同。两个棋局呈现时空间关系:a.重叠 b.位移。实验结果:a.当两个模式呈现的时间间隔在300ms以下时,重叠情况下的正确判断的百分数要高于位移情况下的;b.在时间间隔为600ms时,出现相反的情况。,简评 a.模板数量巨大,给记忆带来沉重的负担。b.识别过程缺少灵活性,显得很呆板。c.能解释人的模式识别过程的一个方面或环节。,(2)原型说 核心思想 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比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当刺激与某一原
11、型有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将刺激纳入此原型所代表的范畴,从而得到识别。,特征抽取,关系,准确匹配,模式解释,命名,分类,进入记忆,丢失特征,反应倾向,不成功,刺激审察,具体的像,抽象表象,原型匹配模型,再分析,实验支持 Posner等(1967)实验过程:I 归类实验;II 迁移实验 实验结果:(1)被试对原有的畸变模式分类的正确率约为87%;(2)对先前未看过的原型分类的正确率也与此相当,而对新的畸变模式的分类则较差。,简评(1)原型匹配模式不仅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而且也使人的模式识别更加灵活,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2)原型涉及范畴表征的问题,现在原型已成为概念结构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3)
12、特征说,核心思想 模式可以分解为诸特征。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的。,实验支持 Neisser(1964)实验材料:6个一行的英文字母。材料分为两组:(1)靶子字母与其他字母特征相似程度很低。(2)靶子字母与其他字母特征相似程度很高。被试任务:在多行字母中,尽快地搜寻到一个特定的字母(靶子字母Z)。实验结果:在第一组材料中,搜寻靶子Z比在第二组材料中要迅速得多。,鬼城实验,映像鬼,特征鬼,认知鬼,决策鬼,
13、“鬼城”模型,简评(1)使模式的存贮更节约内存,减少记忆表征负担。(2)模式识别过程更多地带上了学习的色彩。(3)更符合平行加工的原理。(4)只是自下而上加工,缺少自上而下加工。(5)是从局部到整体的加工,未涉及由整体到局部加工。(6)受到拓扑学的挑战。,1.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2.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3.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4.字母优势效应:识别字母的一个组成线段要优于识别单独的该线段。,8.结构优势效应(定义、实验证明),第3章
14、 注 意,1.注意的定义2.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3.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4.中枢能量理论5.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注意的模型(主要观点、实验支持、简评)2.过滤器模型,(1)主要观点 Broadbent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于是出现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储存在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减。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则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被识别和储存。过滤器模型又被称之为单通道模型。,(2)过滤器模型图示,(3)实验支持双耳听音实验 在实验时,给被试两只耳朵都输入声音信息。被试戴上一副
15、耳机,每一耳机输入一条声音消息。实验者要求被试只注意听其中一只耳朵得到的消息(这只耳朵被叫作追随耳),并且要把从这只耳朵中听到的消息用嘴复述出来。布劳德本特(D.E.Broadbent)的实验 E.C.彻里(E.C.Cherry)的实验 鸡尾酒会效应,3.衰减模型,(1)主要观点:1、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2、过滤器有两种,一种位于语义分析之前,称为外周过滤器,它根据刺激信息的特点对它们给予不同程度的衰减;另一种在语义分析之后,称为中枢过滤器,它是根据语义特征来选择信息的。3、信息的选择不仅依赖于感觉特征,而且依赖于语义特征该理论强调了中枢过滤器的语义分析作
16、用,所以被称为中期选择模型。,(2)Treisman的衰减模型图示,(3)衰减模型的实验依据 在实验中,他同时向被试者两只耳朵分别输入不同的消息,要求被试者“追随”其中一只耳朵(在听音时,要他报告出从这只耳朵中听到的话)。在被追随的耳中,输入的消息在开初时是有意义的,但是到了某个地方输入的消息变成了一些随意排列的词;与此相应,非追随耳开初只是输入一些随意排列的词,而当追随耳输入的消息开始变得无意义时,非追随耳输入的消息则开始变得有意义了。,4.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之比较,不同之处:衰减模型将过滤器模型的“全或无”工作方式改为衰减,从而由单通道模型改成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共同点:第一,这两个模
17、型的根本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通过过滤器调节;第二,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在这两个模型中是相同的,都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之间;第三,这种过滤器的作用基本相同,即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水平的.因此,多倾向于将这两个模型合并,称之为Broadbent-Treisman 过滤器-衰减模型,并将它看作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1)主要观点 由 Deutsch 和 Deutsch 于1963年提出,他们认为,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他们设想
18、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输入,但输出是按重要性来安排的,对重要的刺激才会作出反应,对不重要的刺激则不作出反应。该理论认为注意是对反应的选择,因而称之为反应选择模型。,5.反应选择模型,(2)反应选择模型的图解,追随耳,非追随耳,(3)实验证据:Hardwick(1969)在实验中,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刺激,其中包括给右耳或左耳随机呈现特定的靶子词,要求被试同时注意双耳,当从右耳或左耳听到靶子词时,都要分别作出反应.结果是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都超过50%,达到59-68%,双耳的结果十分接近.Shiffrin(1974)关于辅音的识别的实验,也得到类似结果。,6.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
19、型的比较主要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一个认为在觉察和识别之间,一个认为在识别和反应之间。,7.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评价:,多数倾向知觉选择模型,但无有力的证据支持;,应用多种方法,做到集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的平衡,主张知觉选择模型的人所研究的是集中性注意,如利用附加追随程序的双听技术,将注意引向一个通道,再来分析和比较两个通道的作业情况;而支持反应选择模型的人多应用不附加追随程序的双耳作业,使注意分配到双耳,所研究的是分配性注意,方法的不同会反映在实验结果上,并影响理论分析.,要利用其他感觉通道特别是同时利用不同的感觉道进行实验,这有利于揭示注意的实质和
20、机制。,8.中枢能量理论,(1)双作业操作 双作业操作活动表明,同时进行两种活动的情况如何,依赖于两种作业是否相似、作业本身的难易程度以及个人的技能等因素。在进行两种不同感觉道的作业时,未受到注意的输入通道的信息所能得到的高级分析要比原先想象的要多。即使是在同一感觉道进行两种性质相同的作业,也会由于作业的难易程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2)中枢能量及其分布 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更多地应用中枢能量来说明注意。他们并不设想一个瓶颈结构,即存在于某个位置的过滤器,而是将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这种理论可称作中枢能量理论。,长期倾向,凯恩曼的能量
21、分布模型,(3)资源限制过程和材料限制过程 Norman等人(1975)把能量或资源有限分成两类过程:资源有限过程(resource-limited process):若某作业因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而不能有效地完成。但一旦能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作业就能顺利地进行。材料有限过程(data-limited process):若某作业因受到其质量低劣或记忆信息不适当的限制,当时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该作业操作水平。双作业操作的互补原则(principle of complementarity)在进行双作业操作过程中,如果一个作业的操作所需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作业操作可得到的资源
22、相应地减少多少。,(4)用资源分配的观点对知觉和反应选择模型进行分析 在应用追随程序的双听实验中,需要对追随耳的项目进行复述,因而占用了大量的资源,剩下给非追随耳的只有少量的资源。如果这时非追随耳面临的是需要较多资源的作业,那么非追随耳由于没有足够的资源,其作业水平就会低于追随耳;如果这时非追随耳面临的是只需较少的资源便可执行的作业,那么非追随耳的作业水平就不会低于追随耳。同样,如果两耳面临相同性质的作业,而且得到数量相近的资源,那么两耳的作业水平也会相近。,(5)实验支持 Johnson,Heins(1979)的实验:在双听实验中给被试的双耳呈现靶子词和非靶子词,要求被试追随靶子词(不固定在
23、某一只耳朵中出现)。靶子词和非靶子词的呈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它们都由同一个男性声音读出(称作低感觉可辨度),另一种是靶子词由男性声音读出,非靶子词由女性声音读出(称作高感觉可辨度)。非靶子词也有两种:一种是与靶子词同属某个范畴,称作低语义可辨度),另一种是与靶子词分属不同的范畴(称作高语义可辨度)。被试在实验中的任务是复述他听到的靶子词,但实验完毕后要求被试回忆所呈现的非靶子词。,实验结果:不管语义可辨度的高低,非靶子词回忆的数量,在低感觉可辨度下的多于高感觉可辨度下的。这是因为在低感觉可辨度下需要进行更深的加工,应用更多的资源,故而非靶子词回忆的数量也较多。基于实验结果,Johnson,He
24、ins提出注意选择的多部位说(Multiple-Loci Theory),即认为注意选择可基于感觉信息在加工过程中的早期阶段实现,而依赖较深的语义加工的选择则在后期实现。比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更灵活。,9.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在能量有限理论的前提下,Schneider和Shiffrin(1977)提出了两种加工过程理论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受人的意识控制,又称注意性加工;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是不需应用注意,无一定的容量限制,
25、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并且一旦形成就难于改变。,第4章 记忆结构,1.记忆的定义及基本特性2.两种记忆说3.感觉记忆4.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5.加工水平说,1.记忆的定义及基本特性,(1)记忆的定义 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2)各种记忆系统的定义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2.两种记忆说,(1)两种记忆说的内容和核心内容:记忆不是单一(长时记忆)的,存在着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记忆,二者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核心:承认在长时记忆以外还存在着短时记忆.,(2)短时记忆存在的证据,1.
26、逆向性遗忘&摘除海马 2.动物 电击实验 3.系列位置效应,3.感觉记忆 当外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感觉象后,虽然刺激的作用停止,但感觉象仍可维持极短的片刻。这种记忆就是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视觉的感觉记忆称作为图像记忆;听觉的感觉记忆称作为声象记忆。,(1)图像记忆与声像记忆 a.整体报告法(定义及实验方法)b.部分报告法 c.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的特性,4.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记忆:指要保持的信息。记忆贮存:只保持信息的那些结构成分,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贮存是一个工作系统,有两个功能:感觉登记和长时记忆之间的缓冲器;信息进入长时贮存的加工器。,模型的扩展
27、,典型的三级加工模型,记忆结构包含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种成分。短时记忆是一个工作记忆区,不仅可接收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还可把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进行加工。,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环境,信息丧失,信息丧失,复述,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到较深、复杂、抽象的语义分析。感觉分析涉及刺激的物理特性的分析,较深的分析则涉及模式识别和意义的提取。加工的深度越深,则有越多的认知加工和语义加工。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长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长的时间;而那些只受到浅表的
28、信息,则指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且加工愈深,所需时间愈多;再认成绩愈好。,(1)加工水平,5.加工水平说,(2)复述类型 维持性复述 精细性复述(3)加工一致性(4)关于加工序列,第5章 短时记忆,1.短时记忆的容量2.短时记忆信息编码3.短时记忆信息提取4.短时记忆中的遗忘,1.短时记忆的容量,1)有限容量72a.组块b.分组2)如何解释容量有限的特性?,2.短时记忆信息编码,(1)概念掌握编码(Encoding):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过程。代码(Code):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的信息形式。,(2)短时记忆的编码形式,3.短时记忆信息提取,(1)
29、Sternberg的经典研究(2)对Sternberg模型的批评(3)直通模型(4)双重模型(5)加工速率和记忆容量,Sternberg(1969)的实验验证实验程序给被试呈现1个到6个不等的数字系列;马上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要求被试判断探测数字刚才是否出现过,作肯定或否定反应。实验方法:相加因素法测量指标:反应时,(1)Sternberg的经典研究,Sternberg的研究表明,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是通过系列扫描以从头至尾扫描方式来实现的。批评:1、识记项目数量小,易获得数量关系,若记忆集较大,则不会;2、刺激呈现速度太慢,掩盖系列位置效应;3、同样的结果也可用平行扫描解释。,(2)对Ster
30、nberg模型的批评,(3)直通模型,直通模型(Direct Access Model)认为,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并不是通过扫描的方式进行的,大脑可以直接通往所要提取的项目在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该模型认为,短时记忆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有一定的熟悉值或痕迹强度,可以据此作出某种判定。在大脑内部有一个判断标准,当熟悉值高于这一标准,则作出“是”反应,低于这一标准则作出“否”反应。熟悉值与标准的偏离程度越高,作出是或否反应的速度也越快。,支持实验:Theios等(1970)发现,常见词的反应时快于非常见词。Baddeley和Ecob(1973)也发现,如果识记项目表中有重复出现的项目,即同一
31、项目几次出现,则该项目的反应时少于非重复项目。,(4)双重模型,由于搜索模型和直通模型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同时又都有不足,因此有人企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知觉代码和概念代码共同构成一个概念结。每个概念结有不同的激活水平(activity level)或熟悉值(famillarity value),其强度或大小依赖于该概念结是否经常受到激活和新近是否受到激活。,(5)加工速率与记忆容量,短时记忆的研究还发现,信息的加工速率与材料性质或信息类型有一定关系,即加工速率随着记忆容量的增大而提高,容量愈大的材料,扫描也愈快。不同类别材料的加工速率与记忆容量已有的实验结果表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加工速率与材料性
32、质或信息类型有一定关系。,(1)遗忘进程干扰作业法(Peterson-Peterson方法)1.短时记忆中信息可以保持1530S。2.Peterson和Peterson(1959):如果得不到复述,那么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将会迅速遗忘。3.Murdock:只要短时记忆识记项目的数量不变,识记材料性质的改变对短时记忆的遗忘没有什么大的影响。,4.短时记忆中的遗忘,(2)痕迹消退与干扰关于遗忘有两种看法:干扰说与消退说 Waugh和Norman(1965)设计一巧妙的实验来企图区分干扰和消退这两个因素。即探测法。实验结果支持干扰说。,第6章 长时记忆,1.长时记忆的概述2.长时记忆的类型3.层次网络模
33、型和激活扩散模型4.集理论模型和特征比较模型,1.长时记忆的概述,(1)长时记忆的定义(2)记忆扭曲的存在,2.长时记忆的类型(定义及分类标准),1、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2、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3.层次网络模型(结构、模型验证、评价),(1)模型的结构a.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b.有关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连线把代表各级概念的结点联系起来,并将概念与特征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复杂的层次网络。连线具有一定意义的联想。,c.对概念的特征相应地实行分级贮存。每一级概念水平上只贮存该级概念独有特征,同一级的各概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则贮存于上一级概
34、念的水平上。d.概念按上下级关系组成网络,每个概念和特征都在网络中处于特定的位置,一个概念的意义或内涵要由该概念与其他概念和特征的关系来决定。e.该模型包含了一定的推理过程。,(2)模型的验证:范畴大小效应,一个检验基本假设:两个起始点之间的语义距离越长,验证陈述所需的时间也就越长。Collins和Quillian的实验:实验根据概念间的距离呈现不同距离的命题,要求被试判断真伪,测量RT。,实验结果:无论是特征句还是范畴句,句子水平越高,其所需的判断时间就越长.原因:范畴大小效应,即当谓语的范畴变大,判断句子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同一水平上,特征随概念而储存,搜索一个特征搜索相应的概念需要更多时
35、间.实验结论:语义记忆具有层次网络结构的特点.,(3)对模型的批评,a.熟悉效应b.典型性效应c.否定判断,(4)层次网络模型的缺陷,(1)该模型涉及的概念间联系的种类极少(只有上下级关系,没有横向联系);(2)对概念的特征实行分级贮存,以此节约贮存空间,但需要增加提取信息所需的时间;(3)难以解释典型性效应,概念的逻辑层次关系不是提取信息所需时间的唯一决定因素,概念联系的频率或强度有时起决定作用。,4.激活扩散模型,(1)模型的结构 a.也是一个网络模型,但它是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来组织概念。b.一个概念的意义或内涵由与它联系的概念(特别是联系紧密的概念)来确定;c.概念特征不一定分级贮存
36、;每个名称结点与语义网络中的一个或多个结点相联系。d.结点的线段越短,表示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越紧密。,(2)模型的验证:启动效应,启动效应是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加工活动所起的有利作用。,(3)该模型对层次网络模型的修正,用语义联系取代层次结构,更全面、灵活。能说明范畴大小效应、熟悉性效应及典型性效应等。更适合于人,具有更多的弹性,可容纳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它是“人化了的”层次网络模型。,5.对两个模型的总结,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属于网络模型。这类模型的特点:语义信息的高度组织化,语义记忆有严密的结构。每一个概念与其它概念都有一定联系,处于网络中一定的位置。“搜索”信息是其不可缺少
37、的加工过程。一些知识事先得到了储存,又称预存模型。,6.集理论模型,(1)模型的内容 基本的语义单元为概念。每个概念由一集信息或要素来表征。这些信 息集可分样例集和属性集或特征集。样例集指一个概念的一些样例。属性集或特征集指一个概念的属性或特征。语义记忆由无数的信息集构成的。,(2)谓语交叉模型由Meyer提出,目的是说明集理论模型如何对全称语句(如“所有玫瑰都是汽车”)和特称语句(如“有些妇女是作家”)进行加工。模型包含两个加工阶段:(1)判断主语与谓语是否交叉(2)判断主语是否为谓语的子集或下级概念。,所有S都是P,可以说明范畴大小效应。但不能解释熟悉效应和典型性效应。长处:可较好解释某些
38、迅速作出的否定判断。提出了非预存的思想,概念间的联系或一定的知识需要通过比较或计算才能得到。包含更多推理的可能性。,(3)集理论模型的验证与评价,7.特征比较模型,(1)两类语义特征 a.认为概念在长时记忆中由一集属性或特征来表征。b.概念的诸语义特征可分为两类:定义性特征(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须的特征);特异性特征(对定义概念并不必要,但也有一定的描述功能)。,(2)语义空间,概念之间共同的语义特征特别是定义性特征越多,则其联系越紧密。无论在哪一个范畴,空间任何两点间的距离反映着两个概念间的心理距离或语义距离。两个点越近,说明两个概念越接近。被试对概念间联系作出评定,依靠的是他们长时记忆中贮存的
39、语义特征。,(3)两阶段加工过程,(1)提取命题的主语和谓语两个概念的特征,将两者的全部特征包括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加以总体比较,并确定两者的相似程度。两者高度相似作出肯定反应,极不相似作出否定反应;如果二者中等相似则进入第二阶段;(2)撇开主语和谓语概念的特异性特征,只对两者的所有定义性特征进行比较,如果两者匹配,作出肯定反应,否则作出否定反应。,句子编码、提取主语和谓语的特征,第二阶段:比较主语和谓语的定义性特征(计算,不易错),第一阶段:比较主语和谓语的全部特征,判定特征的相似性(总体比较,易错),句子伪,句子真,中等相似性,低相似性,高相似性,特征比较模型的加工阶段,(4)评价,a.可以解释范畴大小效应、典型性效应和否定判断.b.以语义特征的相似性进行解释,简洁有效。c.存在问题:如何分清定义特征与特异性特征。有反例对该模型提出了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