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617316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PPT 页数:118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章——绪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第1章——绪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第1章——绪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第1章——绪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第1章——绪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章——绪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绪论.ppt(1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微生物药物的定义和组成以及微生物药学的研究内容,抗生素的定义(Waksman,1942),“抗生素是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抑制它种微生物生长及活动甚至杀灭它种微生物性能的化学物质。”,抗生素的一般定义,“抗生素”是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机能的、是在微生物生命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抗生素与抗菌药物的区别,完全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和恶唑烷酮类等抗细菌药物,以及像酮康唑类抗真菌药物被称之为抗菌药物,而不属于抗生素的范畴。而对于像磷霉素和氯霉素这些原来是来源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但由于结构简单而用化

2、学合成的方法代替微生物发酵法来生产制备的品种,以及像源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硫霉素,后完全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一系列碳青霉烯类-内酰胺抗生素等,通常将其归纳在抗生素的范畴。,有关专业名词,在很多国外的文献中通常可以看到的有:antibiotics;anti-infective agents;anti-microbial agents;anti-bacterial agents等。,微生物药物的定义,由微生物(包括重组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在低微浓度下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这些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包括:具有抗微生物感染、抗肿瘤和抗病毒的所谓传统的抗生素,以及具有调

3、节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生长、复制等生理功能的特异性酶抑制、免疫调节、受体拮抗、抗氧化等作用的化学物质。,初级代谢产物与次级代谢产物作为药物的差别,第一,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代谢系统;第二,初级代谢物和次级代谢物的理化特性有着很大的区别,后者为小分子物质,其分子量小于3000,且化学结构多样性;,初级代谢产物与次级代谢产物作为药物的差别,第三,次级代谢物对产生它的微生物的作用不明显或没有作用;第四,初级代谢物作为药物使用时尽管也有药理活性作用,但一般往往没有确定的作用靶点且更多的是作为辅助或营养药物,而次级代谢物具有确切的作用靶点和明显的治疗效果。,初级代谢产物与次级代谢产物作为药物

4、的差别,微生物产生的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都属于微生物制药的范畴,但由于前者大多可以从动物脏器中获得,因此,也常常被作为生化药物进行描述)。,药物的归类根据功能,预防药治疗药诊断药保健药有些药物同时具有预防、治疗和保健康复的作用。,药物的归类根据来源,天然药物(产物)化学合成药物广义的天然药物强调“来源于各种生物体的化合物”,可以是初级代谢产物也可以是次级代谢产物;而化学合成药物一般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天然药物的种类,生物制品生化药物抗生素微生物药物植物药物中草药基因工程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等同一种药物,如果以不同的方式生产,那它可以被归纳在不同的范畴。,微生物药学研究的内容

5、,微生物药学是药学的一个分支,它与生化药学一起构成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二级学科。微生物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微生物药物生物合成的代谢调控、产物的分离纯化、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的研究、产生菌的菌种选育及寻找新微生物药物的方法和途径等。,微生物药物的英文名称,Monaghan(1990年):Biopharmaceutin(与 Biopharmacetics的区别)中国抗生素专业委员会(1992年):Microbial Medicine(扩大了Antibiotics的内容),生物转化与现代制药,微生物或酶的生物转化过去大多仅涉及到“生物有机”或“生物化工”的领域,而近年来,应用生物转化技术在很多药物以及重要

6、中间体的制备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一技术所涉及的很多内容与微生物药学所研究的内容相关如,微生物转化菌种的筛选和选育、生物转化过程的调节和控制以及转化产物的分离和纯化等。,第二节 从抗生素到微生物药物的发展概况,开创抗生素时代的渊源,1876年,发现“Tyndall现象”的物理学家Tyndall曾记载过青霉菌属的一个菌株对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他认为青霉菌的作用是妨碍细菌吸收氧气;1877年,Pasteur和Jonbert发现空气中某些细菌能够抑制炭疽杆菌的生长,但他们的注意力似乎集中在免疫学上面,而未注意到细菌间的拮抗作用。,开创抗生素时代的渊源,1885年,Babes用固体培养基及液体

7、培养基试验出一种微生物可以产生一种物质来阻止另一种微生物的生长。1887年,Garre记述了用明胶培养基检测拮抗性细菌的方法。1889年,Bouchard注意到铜绿假单胞菌有拮抗其他细菌的能力。,1894年,研究了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并指出:,“散布在自然界和人类机体内的微生物,会在对抗传染病的斗争中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他建议应用乳酸杆菌来抑制在肠中生长的腐败微生物。他又详细描述了细菌给予霍乱弧菌的影响致使霍乱弧菌变成巨大的细胞。这种细菌细胞受到细菌代谢产物作用而引起的形态学上的变化,在其后研究青霉素的作用机制时也有发现。,图1-1 细菌间的相互作用使霍乱弧菌的细胞形态发生改变1、正常的霍乱弧

8、菌 2、受球菌作用后的霍乱弧菌,微生物产生拮抗作用的可能原因,1、营养物质被消耗。2、培养基的理化性质被改变。3、微生物产生的酶的作用。4、产生毒物或抗生素。5、空间的争夺。,抗生素时代的开创青霉素发现的前后(19161940年),1912年,从某种真菌中分离得到曲酸 1913年,从上述真菌中分离得到青霉素酸 1924年,报道白放线菌素和绿脓菌蓝素 1927年,报道紫色杆菌素 1929年,报道青霉素(但不受重视)1931年,发现橘霉素 1936年,枝霉粘毒素 1939年,Dubos发现短杆菌素,抗生素时代的开创青霉素的发现,图1-2 污染的青霉菌抑制周围葡萄球菌的生长,青霉素发现者Alexan

9、der Fleming,抗生素时代的开创青霉素的发现,1929年,Fleming偶尔发现音符型青霉菌对葡萄球菌有拮抗作用。这种青霉菌的液体培养液能够抑制或杀死多种病原菌,并得到了粗品。但没有做进一步的研究。1932年Clutterbuck,,1935年Reid对这种青霉菌的代谢产物进行过研究,都认为其性质不稳定而不值得研究。另外,当时都热衷于飞黄腾达的磺胺类药物的研究而将其放弃。,青霉素的发现Florey and Chain的作用,Florey是使青霉素重见天日的中心人物,他早期邀请Chain研究Fleming发现的具有抗菌作用的溶菌酶,从而熟悉了关于自然界的抗生物质的大量文献。他们计划系统研

10、究这些抗生物质的动机有两个:一是他们的研究兴趣(这是主要的);二是当时的资助即将结束,而目前申请的课题对医药又有一定的用途,容易获得资助。,青霉素的发现Flory and Chain具体选择青霉素研究的原因,第一,Fleming已经指出青霉素对葡萄球菌有抗菌作用,他用纯度不到5%的粗品进行小鼠实验,取得了惊人的效果。而当时普遍使用的磺胺药对葡萄球菌相对来说已经没有作用。第二,青霉素是一个不稳定的化学物质,对作为生物化学家的Chain来说具有挑战性,他希望在青霉素提纯过程中有所创新。,青霉素的发现希特利的功劳,由于Chain受溶菌酶的影响,认为青霉素也是一种蛋白质,故一直得不到纯品。希特利发明了

11、反萃取,使得到了纯度很高的青霉素。,抗生素时代的开创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1941年,美国政府邀请Chain和Florey到美国帮助开发青霉素的生产。最早采用牛奶瓶固体培养后分离提取。,抗生素时代的开创实现青霉素工业化生产的主要贡献,1、有机酸等浸没深层发酵技术已经成熟。2、用X-线照射进行青霉素菌种的诱变育种取得了成功。3、使用玉米浆发酵使青霉素发酵单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抗生素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抗生素研究的各个方面都非常活跃,发展迅速,成就也特别多,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贡献:一是研究系统化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研究,并且所使用的方法也十分严谨;二是生产方法工业化建立了大规模的抗生

12、素制药工业,且产品达到一定的纯度以及有明确的作用和疗效;三是传染病治疗方式的改变推广了化学治疗的范围并开辟了新的用途。,链霉素发现者Worksman,表1-1 早期发现并在临床应用的一些重要的抗生素品种,其他抗生素的发展,抗肿瘤抗生素柔红霉素、丝裂霉素C、博莱霉素;抗虫抗生素盐霉素、莫能菌素、阿弗米丁;农用抗生素春雷霉素、有效霉素、井岗霉素;抗病毒抗生素 阿糖腺苷、偏端霉素A等都是目前具有应用价值的天然抗生素。,抗生素的发展历年上市的新抗生素数量,抗生素的发展2001年以来上市的新抗生素(6种),半合成抗生素的发展,半合成抗生素的发展6-APA的发现,推动半合成青霉素研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大

13、量使用青霉素而引起的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1959年,英国的Chain利用大肠杆菌酰胺酶裂解青霉素G获得了6-氨基青霉烷酸(6-aminopenicillanic,6-APA).同年,英国Beecham公司从6-APA合成了苯乙青霉素,以后又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抗耐药菌作用的半合成青霉素,半合成抗生素的发展7-ACA的发现,受半合成青霉素研究成功的启发,英国Glanxo公司的研究人员,从低活性的头孢菌素C经化学裂解得到了7-氨基头孢烷酸(7-aminocephalosporin acid,7-ACA),从此,半合成头孢菌素的工作开始活跃起来,并大大地推动了整个天然抗生素结构改造工作的开展。目前临床

14、使用的抗感染抗生素中,发达国家beta-内酰胺类占60%以上,我国占2030%左右,化学修饰的目的1)扩展抗菌谱的修饰,通过向青霉素G侧链导入氨基等的修饰,开发出氨苄西林(ampicillin)与阿莫西林(amoxicillin)等广谱青霉素;向侧链导入羧基等的修饰,研制出对铜绿假单胞菌等难控制的革兰阴性菌也有良好作用的抗菌谱更广的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与磺苄西林(sulbenicillin),继而开发出哌拉西林(piperacil-lin)与美洛西林(mezlocillin)等活性更强的广谱青霉素。,化学修饰的目的2)增强抗菌活性的修饰,天然头孢菌素C、头霉素(cephamy

15、cins)与头菌素(cephabacins)抗菌谱广,但抗菌活性极低,都不能应用。经过适当的修饰非但提高了抗菌活性,而且扩展了抗菌谱。临床应用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已由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成为当前最重要的一类抗感染药物。,化学修饰的目的2)增强抗菌活性的修饰,利用超敏感菌株筛选出的磺酰胺菌素(sulfazecin)等单环-内酰胺类化合物抗菌活性低微,不能应用。经过大量结构修饰,筛选出的安曲南(azteronam)与卡鲁莫南(carumonam)具有很强抗革兰阴性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活性,已临床应用。,化学修饰的目的2)增强抗菌活性的修饰,去掉土霉素的6位氧,制得多西环素(doxycycline)

16、,抗菌谱同四环素,但抗菌活性比四环素强28倍。将四环素4位的二甲氨基再导入7位,合成出米诺环素(minocycline),抗菌活性比四环素强812倍。,化学修饰的目的3)克服耐药性的修饰(降低底物对酶的结构适应性),向青霉素分子中受-内酰胺酶攻击部位附近导入障碍性基团,使酶难与之结合,从而保护青霉素免遭分解。如甲氧西林、萘夫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二氯西林、氟氯西林等都在-内酰胺基附近有甲氧基、乙氧基、苯基等空间位阻较大的基团,对青霉素酶稳定,用于治疗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化学修饰的目的3)克服耐药性的修饰(降低底物对酶的结构适应性),向侧链导入Z-氧亚胺基(肟基)

17、或O-烷基取代的肟基可增强对广谱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如头孢呋辛(cefuroxime)、头孢噻肟(cefotaxime)与头孢地尼(cefdinir)等氨噻肟型第三代以及第四代头孢菌素等,但可被超广谱内酰胺酶(氧亚胺内酰胺酶)分解。,化学修饰的目的3)克服耐药性的修饰(降低底物对酶的结构适应性),向-内酰胺环上引入甲氧基或甲酰氨基,增强酶稳定性。如头孢西丁(cefoxitin)、头孢美唑(cefmetazole)、头孢替坦(cefotetan)、头孢拉腙(cefbuperazone)与头孢米诺(cefminox)等头霉素对超广谱-内酰胺酶稳定。,化学修饰的目的3)克服耐药性的修饰(消除钝化酶作用

18、基团),选择地消去氨基糖苷分子中的某些羟基、烷化氨基或以羟基氨基酸酰化特定的氨基可有效地克服耐药性:地贝卡星(dibekacin,双去氧卡那霉素B);奈替米星(netimicin,N-乙基西梭霉素);阿米卡星(amikacin,氨羟丁酰卡那霉素);阿贝卡星(arbekacin)是地贝卡星的1位氨基被(S)-4-氨基-2-羟基丁酰化的新衍生物,活性比阿米卡星强,特别对MRSA有强大的抗菌力,MIC50与MIC90分别为0.39与1.56g/ml,是一抗MRSA的氨基糖苷。,化学修饰的目的3)克服耐药性的修饰(增辟新作用点),3位为酮基的十四元大环内酯酮内酯有两个以上的作用点,如泰利霉素对大环内酯

19、耐药菌尤其对肺炎球菌有很强作用于2001年上市。赛霉素(cethromycin,ABT-773)是进入临床试验的第二个酮内酯,性能与泰利霉素相似,对大环内酯敏感与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有良好作用,对流感嗜血杆菌、卡拉莫拉菌、奈瑟菌属、李斯特菌、葡萄球菌(MSSA)、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幽门螺杆菌、棒状杆菌与革兰阳性厌氧菌亦有较好作用,对鸟分枝杆菌有中度作用,t1/2 3.66.7h,血清蛋白结合率90%,预期疗效与泰利霉素相似。A-217213抗肺炎链球菌包括耐大环内酯的菌株活性比泰利霉素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亦有较强活性。,化学修饰的目的3)克服耐药性的修饰(增辟新作用点),向

20、四环素类抗生素的9位引入甘氨酰氨基得到的甘氨环素类(glycylcyclines)对起源于核糖体保护与外排机制的耐药菌都有作用。其中替吉环素(tigecycline,叔丁基甘氨酰氨基米诺环素,GRA-936)在低浓度(0.12g/ml)下,即可抑制四环素的高度耐药菌(MIC128g/ml),对临床分离的重要致病菌(包括耐四环素、糖肽与氟喹诺酮类的革兰阳性菌)有广泛活性,对MRSA、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与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MIC90分别为0.5、0.03与0.12g/ml,优于万古霉素、共杀菌素(synercid)与利奈唑酮(linezolid),口服300mg,Cmax 2

21、.8g/ml,AUC 17.9g.h/ml,t1/2 长达36h,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化学修饰的目的3)克服耐药性的修饰增强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亲和力的修饰,向-内酰胺类抗生素分子中导入适当的亲脂性取代基,探索既增强PBP2a亲和力,又不过分增大血清蛋白结合率的物质。新头孢菌素MC-02479对革兰阳性菌有很强抗菌活性,抗MRSA、粪肠球菌与肺炎链球菌的MIC分别为0.254、0.060.5与0.0081g/ml。BMS-247243对MRSA的MIC90为4g/ml。NB-2001抗MRSA活性比万古霉素强,S-3578对MRSA疗效与万古霉素相似,TAK-599对MRSA的MI

22、C为0.884.72g/ml。,4)改善药物动力学性能的修饰,适当地结构修饰可改善抗生素的药物动力学性质,如增强稳定性,改善吸收,提高血药浓度,延缓消除半衰期和提高生物利用度等。,4)改善药物动力学性能的修饰增强稳定性的修饰:(1)消除四环素分子中不稳定部分,四环素遇酸,6位羟基与5a位氢脱水形成去水四环素(anhydrotetracycline)失去抗菌活性。经修饰除去6位羟基的6-甲烯基土霉素(美他环素,methacycline),6-去氧土霉素(多西环素,doxycycline),米诺环素(minocycline)以及全合成的6-去甲基-6-去氧-6-硫杂四环素(硫四环素,thiatet

23、racycline)等对酸稳定并兼具优异的药物动力学性能。,4)改善药物动力学性能的修饰增强稳定性的修饰:(2)消除红霉素分子中不稳定部分,红霉素的6-羟基与9-羰基在酸性下易缩合形成6,9-半缩酮,进而失水转化成脱水红霉素与6,9;9,12-螺缩酮而失去抗菌活性。适当地修饰参与上列反应的有关基团,如6-羟基,9-羰基,12-羟基乃至8位质子,均可阻断此降解反应,提高对酸的稳定性。将红霉素的6-羟基转变为6-甲氧基的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红霉素9-羰基肟醚化的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红霉素肟经Beckmann重排、N-甲基化制得的阿奇霉素(azithromy

24、cin)9-红霉胺经进一步修饰筛选出的地红霉素(dirithromycin)等对酸稳定,药物动力学性能都有明显改善,称为第二代大环内酯抗生素。,4)改善药物动力学性能的修饰增强稳定性的修饰:(3)消除头孢菌素分子中不稳定部分,头孢菌素3-位乙酰氧基在体内被酯酶或非酶水解,降解成羟基化合物,使抗菌活性大幅度降低。将R改变成H、烷基、烯基、烷氧基、卤素等可阻断此种降解,而保持抗菌活性。以适当的含氮杂环基团取代,非但可阻断水解,而且可增强抗菌活性。以适当的带有季氮的杂环取代,与4-位羧基形成内盐,除阻断代谢降解,增强抗菌活性之外,还可以增大水溶性,提高胞膜穿透力。第四代头孢菌素都是这样的化合物。,4

25、)改善药物动力学性能的修饰增强稳定性的修饰:(4)硫霉素稳定化修饰,硫霉素(thienamycin)极不稳定,甚至10g/ml以上浓度自身即加速分解。经化学修饰获得的亚胺培南(imipenem)增强了稳定性,可注射给药。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是当前临床评价最高的抗生素之一。,4)改善药物动力学性能的修饰改善吸收提高血药浓度的修饰:(1)制备前药改善口服吸收,有些抗生素口服吸收差,制成适当的前药,可增加口服吸收率,提高血药浓度。口服氨苄西林250mg,Tmax 2.0h,Cmax仅为1.7g/ml,制成前药叔丁酰氧基甲酯(ampicillin pivoxil),口服同样剂量,Tmax 1.5h,

26、Cmax为5.5g/ml。头孢帕肟口服吸收率为9.4%,Cmax为0.62g/ml,其前药头孢帕肟乙酰氧基乙酯(cefpodoxime proxetil)口服吸收率提高到58.1%,Cmax可达8.4g/ml。,制备氨苄西林前药改善口服吸收,合成头孢菌素酯型前药改善口服吸收,4)改善药物动力学性能的修饰改善吸收提高血药浓度的修饰:(2)引入适当基团提高血药浓度,向苯唑西林的苯环上导入氯或氟,可提高血药浓度,如邻氯西林(cloxacillin)、二氯西林(dicloxacillin)、氟氯西林(flucloxacillin)等异恶唑类青霉素对青霉素酶稳定,血药浓度明显高于苯唑西林,用于治疗产生青

27、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林可霉素口服吸收差,且易受进食影响。将其7(R)-羟基转变成7(S)-氯的克林霉素,口服与肌肉注射后形成的血药浓度都有明显提高。,引入适当基团提高血药浓度,药物 R R 剂量(mg)血药浓度(g/ml)苯唑西林 H H 500 4.9 邻氯西林 H Cl 500 9.2 二氯西林 Cl Cl 250 9.3 氟氯西林 F Cl 250 8.8,林可霉素口服吸收差,且易受进食影响。将其7(R)-羟基转变成7(S)-氯的克林霉素,口服与肌肉注射后形成的血药浓度都有明显提高。,给药途径 口服 肌肉注射 抗生素 剂量 Tmax Cmax 剂量 Tmax Cmax t1/2林

28、可霉素 500mg 2h 2.6g/ml 600mg 0.5h 1.0g/ml 46h克林霉素 300mg 0.752h 4g/ml 300mg 26g/ml 3.5h,4)改善药物动力学性能的修饰改善吸收提高血药浓度的修饰:(3)修饰侧链提高生物利用度,酯肽类抗生素A-21978不吸收,经Actinoplanes utahensis脱去N-末端的脂肪酸,再重新葵酰化,开发出新抗生素达托霉素(daptomycin)。该抗生素能改变细菌细胞膜电位,阻断细胞膜输送氨基酸。主要抗革兰阳性细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等革兰阳性耐药菌,t1/2 8.59h

29、,24h尿中排泄出60%,蛋白结合率92%。2003年美国FDA批准用于革兰阳性菌,MRSA与VRE等所致皮肤感染。,4)改善药物动力学性能的修饰延缓消除半衰期的修饰:,利福霉素中的利福平的消除半衰期(t1/2)为23h,进一步修饰得到的利福定t1/2为45h,利福喷丁为1830h,利福布丁为3645h,而利福拉吉则长达5560h。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消除半衰期较短,亚胺培南、帕尼培南与美洛培南分别为54min、60min与70min,经修饰筛选出的厄他培南(ertapenam)消除半衰期延至3.34h,1日静注1次治疗严重感染获得良好疗效。,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且对多

30、数-内酰胺酶(包括超广谱-内酰胺酶)稳定,但消除半衰期较短。碳青霉烯 亚胺培南 帕尼培南 美洛培南 t1/2 54 min.60 min.70 min.近年经修饰制得的厄他培南(ertapenem)t1/2延长到3.34h。,5)降低毒副反应的修饰,为改善氨苄西林口服吸收,曾将其羧基酯化制成前药,有些已临床应用。但有的品种在消化道内水解可产生醛(甲醛或其他醛)而引起消化系统症状。临床评价指出:水解不产生醛的前药如棱氨西林(lenampicillin)等消化系统副作用轻微。,5)降低毒副反应的修饰,早期的碳青霉烯有一定中枢神经毒性,可引起痉挛。构效关系研究表明:中枢神经毒性与2位含氮取代基有关。

31、直接向鼠脑中注入亚胺培南(imipenem)引起间歇性与强直性痉挛的ED50分别为11与17g/小鼠,注入培尼培南(penipenem)引起间歇性与强直性痉挛的ED50分别为29与41g/小鼠,经过修饰获得的比阿培南(biapenem)直接注入鼠脑 300g/小鼠亦不引起间歇性与强直性痉挛,临床应用中从未出现中枢神经毒性反应。,直接向鼠脑中注入碳青霉烯引起痉挛的ED50 碳青霉烯 间歇性痉挛 强直性痉挛 亚胺培南(Imipenem)11 g/鼠 17 g/鼠 培尼培南(Penipenem)29 41 比阿培南(Biapenem)300 300,比阿培南(Biapenem,Omegacin)抗菌

32、活性:抗G+活性相当于亚胺培南的1/21/4。抗G活性比亚胺培南强,抗铜绿假单胞菌 活性比亚胺培南强2倍。酶稳定性:对-内酰胺酶包括超广谱-内酰胺酶稳 定,对肾脱氢肽酶比美洛培南稳定,药动力学:Cmax 8.8g/ml(静滴150mg),t 1/2 1h,24h尿 中排除6070%,血清蛋白结合率3.710.2%临床疗效:各科感染有效率87.7%(1101/1255)不良反应:2.2%(29/1340),未出现中枢神经症状。(0.3g2/d iv),5)降低毒副反应的修饰,脂肽类抗生素毒性大,且有溶血作用,不能临床应用。修饰酯肽肺囊康定(pneumocandin)B0与A0分别开发出卡帕芬净(

33、caspofungin)与米卡芬净(micafungin)。两者均为1,3-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作用于真菌细胞壁,具有良好抗真菌活性,且不与现有的抗真菌药物交叉耐药,毒副反应远低于作用于真菌细胞膜的两性霉素B等多烯类抗生素,已分别于2001与2002上市,用于治疗侵袭性曲霉菌病与念珠菌病。,6)适应制剂需要的修饰,有些抗生素为了适应制剂要求,需进行必要的修饰。如红霉素、氯霉素味苦,经修饰制成无味红霉素(2-O-丙酰红霉素十二烷基硫酸盐)与无味氯霉素(氯霉素棕榈酸酯)便于服用。四环素经Mannich反应制得的吡咯烷甲基四环素(rolitetracycline)水溶性大,便于注射应用。,抗生素的结

34、构修饰的重要性,抗生素结构的适当修饰,可扩展天然抗生素的抗菌谱、增强抗菌活性、克服耐药性、改善药物动力学性能与降低毒副反应,但不是所有抗生素经过修饰都能如愿地得到良好的修饰物。有些天然抗生素仅经过微小的修饰,即全然丧失抗菌活性,而在众多的修饰物中性能都不如原天然物的实例亦不罕见。在筛选新抗生素困难重重的今天,对获得的天然物进行适当的修饰是必要的。,微生物来源的其它生理活性物质微生物药物的最新组成,微生物来源酶抑制剂筛选的先驱Hamao Umezawa,继Fleming和Waksman后,在抗生素研究领域中作出卓越贡献的第三位科学家,20世纪50年代,由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了卡那霉素,阐明耐药机

35、制合成得到了阿米卡星,并很快被应用于临床。60年代,他把研究方向确立在寻找抗肿瘤抗生素上,首先发现了抗肿瘤抗生素sakamycin。随后又很快发现了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抗肿瘤抗生素博莱霉素(国内曾称争光霉素),并通过应用定向生物合成原理,筛选获得了更为有效的第二代博莱霉素培罗霉素(peplomycin)。梅泽滨夫在其一生的研究生涯中,发现了许多新的抗生素,其中不少已被应用于临床,为抗生素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继Fleming和Waksman后,在抗生素研究领域中作出卓越贡献的第三位科学家,梅译滨夫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酶抑制剂的概念(这里所指的酶是动物和人体内产生的参与各种生命活动的有关的酶

36、,而不是指由微生物产生的诸如-内酰胺酶等),对开创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寻找其它生理活性物质的新时代具有深远的意义。,酶抑制剂酶学研究的几个阶段,第一代的研究是以阐明各种酶的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为标志;第二代的研究以阐明酶的催化机制和限定分解机制为标志,这对理解酶的生理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对酶抑制剂的研究有可能对炎症、免疫、补体反应、致癌、癌的转移、病毒感染、肌肉营养障碍和自身免疫等各种疾病的病因予以阐明并提出治疗方案,这个领域可被称为 第三代的酶学研究;而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寻找酶抑制剂也正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学科间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结果。,微生物药物的最新组成已经用于临床的HMG-CoA还原酶

37、抑制剂,开创了治疗高脂血症的新纪元普伐他丁洛伐他丁辛伐他丁(合成)氟伐他丁(合成)阿伐他丁(合成)得伐他丁(合成)日本“生命科学与工业”杂志引述医药界权威的评价,认为这种新型药物对治疗高血脂症是一场革命,其深远影响就如同青霉素治疗感染性疾病一样。,微生物药物的最新组成已经用于临床的alph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开创了治疗糖尿病的新方法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乙格列酯,微生物药物的最新组成已经用于临床的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西罗莫司(sirolimus;也称雷帕霉素,rapamycin)霉酚酸咪唑立宾,微生物药物的最新组成其他一些已经用于临床的微生

38、物药物,免疫增强剂:乌本美司胰脂酶抑制剂:奥利司他抗帕金森氏:溴隐亭耐药肿瘤细胞外泵抑制剂:PSC833,微生物药物的最新组成筛选模型引导的微生物新药的发现,随着对各种疾病发生机理的逐步阐明,药物作用靶的发现以及体外筛选模型的建立(估计目前世界上有3000种左右),使愈来愈多的、以往不可能被发现的微生物来源的生理活性物质被发现并开发成为药物。,微生物药物的最新组成一些植物专用微生物药物,植物生长激素:赤霉素、脱落酸;抗稻瘟病:有效霉素(井岗霉素)、春雷霉素、杀稻瘟菌素S等抗其他植物病原体:多氧菌素、日光霉素、杀螨霉素、皮欧霉素等,微生物药物的最新组成一些植物专用微生物药物,抗菌、促进发育:泰乐

39、菌素、硫肽霉素、恩拉霉素、大碳霉素、维及尼亚霉素等;抗虫、促进发育:潮霉素、越霉素、非典型大环内酯类;除草剂:双丙磷、除莠霉素等;,微生物药物的重要地位,这不仅仅由于这类药物对各种疾病的作用范围不断地在扩大并取得显著疗效,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来源于微生物次级代谢的生理活性物质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其作为先导化合物开发成为药物的可能性大大地增加。最近几年,我国政府把中药现代化作为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重中之重”,因为中药资源是我国特有的资源,从中发现新药的可能性极大。同样,960万平方公里领域中的微生物资源也是我国特有的资源,从中发现微生物新药的可能性也是极大的。,第三节 寻找微生物药物的

40、基本途径和方法,发现微生物新药的动力和源泉,当前,人们普遍认为微生物是具有潜在治疗效用的新结构化合物的无穷源泉。这是因为:微生物具有分布广、种类多、易变异的特性;以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多样性和新颖性。,发现微生物新药的动力和源泉,在20世纪40年代,仅发现了20种抗生素;50年代为300400种;60年代大约8001000种;至70年代已经发现了2500种抗生素;至那时起,大约每隔10年被发现的化合物数量翻倍;至80年代约发现了5000种;至90年代约发现了10000种;至2000年已经发现了20000种抗生素类化合物;至2002年,在各种文献和专利中发表的具有生理活性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数量已

41、经超过22000种;目前还以每年发现约500种新化合物的速度增加。,排重数据库的产生,第四节 当前寻找新微生物药物的主要途径,1、建立新的筛选模型寻找微生物新药,这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寻找小分子量的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和受体拮抗剂或激活剂等生物活性物质。其中还包括利用新的筛选模型,从已知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来筛选以上这些物质。目前在实验室里大约有3000个左右的药物作用靶,可以进行体外药物筛选。,2、扩大微生物来源寻找微生物新药,这是新的抗生素筛选的传统方法的充实和继续。近年来,在建立一些新的抗生素,包括抗虫、抗肿瘤等抗生素筛选模型的

42、同时,人们的注意力也集中到扩大微生物的来源,如从海洋微生物、稀有放线菌和在极端环境下生长的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中来筛选新的生理活性物质。,3、以微生物来源的生理活性物质为先导化合物,进行化学改造寻找效果更好的微生物药物,根据药物的构效关系以及体内代谢的特性,对已知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结构改造的目的,主要是筛选相对于母体化合物具有如下特点的微生物新药:扩大抗菌谱或作用范围、克服细菌的耐性或改善药物对作用靶的敏感性、改进对细胞的通透性、改善化学和代谢的稳定性、提高血浆和组织浓度、增强与宿主免疫系统的协调作用、能够制备成合适给药方式的结构状态,以及减少毒副作用等。这是多年来发现微生物新药成绩斐然的重要途

43、径。,4、应用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原理,“创造”微生物新药,这种方法是根据已知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机理,通过改变培养基成分、控制发酵条件进行定向生物合成来寻找新的次级代谢产物;或是通过对已知抗生素产生菌进行诱变处理,使一些原先沉默的基因得以激活、或阻断某些生物合成途径中的某些基因而产生新的生物活性物质。,5、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能产生微生物新药的基因工程菌,这也是一个当今世界范围内令人注目的研究领域,尽管在这一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成绩没有前面述及的那般辉煌,但已有的研究结果已给人们展现了一种美好的前景,可以深信,随着对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调控机制的深入了解,最终人类能够“理性化”地构建产生所需目的产物的基因工程菌。,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