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铁路客运专线站后四电工程建设监理规划主要技术标准.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651439 上传时间:2023-12-0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8.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建铁路客运专线站后四电工程建设监理规划主要技术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新建铁路客运专线站后四电工程建设监理规划主要技术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新建铁路客运专线站后四电工程建设监理规划主要技术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新建铁路客运专线站后四电工程建设监理规划主要技术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新建铁路客运专线站后四电工程建设监理规划主要技术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建铁路客运专线站后四电工程建设监理规划主要技术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建铁路客运专线站后四电工程建设监理规划主要技术标准.docx(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建铁路客运专线站后四电工程建设监理规划主要技术标准1正线主要技术标准铁路等级:客运专线正线数目:双线设计速度:250kmh,基础设施预留进一步提速条件线间距:5.Om最小曲线半径:7000m最大设计坡度:20%o,特殊地段30%。到发线有效长度:650m列车类型:动车组列车运行控制方式:自动控制运输调度方式:综合调度集中2其他线路主要技术标准长昆引入昆明枢纽联络线(双线)(昆明南至DKl169+928隧道口)设计时速120kmh,不设双层集装箱。3站后各专业主要技术指标:3. 1通信工程本线通信系统主要包括传输系统、电话交换及接入系统、数据网、专用移动通信系统、调度通信系统、会议电视系统、应

2、急通信系统、时钟及时间同步系统、综合视频监控系统、通信电源、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通信综合网管系统、防雷及接地、通信线路、段(所)综合布线系统等。4. 1.1传输系统5. 本工程传输系统采用骨干层、车站中继、接入层的网络结构。6. 1.L1骨干层本工程新设SDH10Gbs骨干层传输系统,利用敷设于铁路两侧的不同物理径路的2条32芯光缆中的各两芯光纤,构成链型1+1MSP传输系统。7. 嵩明站设置SDH10GbsADM设备。8. 1.1.1车站中继层本工程新设SDH25Gb/s车站中继层传输系统,利用敷设于铁路两侧的不同物理径路的2条32芯光缆中的各两芯光纤,构成链型1+1MSP传输系统。嵩明站设

3、置SDH2.5GbsADM设备。接入层沿线各区间基站、信号中继站、牵引变电所、AT所、分区所、变配电所、通信工区等信息接入点设SDH622Mb/SADM设备。接入层传输系统提供2Mb/s通道、1OM/1OOM宽带数据的接入,兼顾区间应急通信的接入条件。沿线各车站、线路所、区间基站、信号中继站、电气化所亭、电力配电所传输节点组成2纤复用段保护环(无线1环、无线2环、信号电牵环)实现对接入业务的保护。区间警务区设SDH155MbsADM设备,就近接入相邻的无线基站、电气化所亭等通信接入点。9. 1.2电话交换和接入系统本工程不新设程控交换设备,利用曲靖、昆明南(云桂线新设)通信站既有程控交换机,本

4、段自动电话用户统一通过接入网系统分段分别接入上述2处交换机。既有电话交换机根据本工程需求扩容V5.2接口板等板卡。编号方案:沿线新增自动电话用户均采用接入网系统解决。利用既有程控交换机,通过接入网接入铁通当地交换机,分段纳入既有铁路电话交换网,统一编号组网,实现与既有铁路电话专网的互通。10. 1.3数据网数据网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11. 1.3,1核心层12. 本段核心节点利用云桂客专工程在昆明局调度所新设的设备,实现区域网络与骨干网络间数据的快速转发。13. 1.3.2汇聚层枢纽代建工程在昆明南通信站新设置汇聚节点,实现各数据接入点的数据流量高速汇聚与转发。2台汇聚路由器之间通过G

5、E光口进行直联,每台汇聚路由器以POS155Mbs(0)上联至归属的核心路由器,本工程负责与上级核心路由器互联。14. 1.3.3接入层接入节点设置在沿线各个车站站房通信机械室,配置1台接入路由器和1台接入层三层交换机,负责本地数据的接入、交换。接入节点路由器与汇聚节点路由器之间、接入节点路由器之间通过传输系统提供的155Mb/s通道互连构成环形网。以太网交换机与本站接入路由器通过GE接口互联,实现业务的高速上传,未配置数据通信系统设备的节点(如:区间基站等节点),利用MSTP传输系统的专线透传与汇聚功能,实现数据业务的综合汇聚、接入。15. 1.3.4网管网管系统采用分级分权模式,本段工程利

6、用枢纽代建工程在昆明局调度所设置数据网业务网管和VPN网管,对本网内的业务进行管理。网管系统具备接入昆明铁路局通信综合网管系统的标准接口。16. 1.4移动通信系统17. 1.4.1核心网根据全路GSM-R网络技术规划和长昆客运专线所处的位置,本系统利用昆明核心网设备。昆明核心网为在建工程(由云桂线投资,纳入昆明枢纽提前实施),按既有考虑。对于昆明核心网,本段工程不进行新设和扩容,仅进行相关数据生成和修改,满足本线无线子系统的接入需求。扩容昆明GRIS服务器1套(含修改相关数据和增加用户许可证)。长昆客专昆明局管内基站GPRS经昆明SGSN、GGSN与昆明GRIS相连,接入昆明局CTC中心。1

7、8. 1.4.2基站子系统长昆客运专线GSM-R系统新设基站子系统(BSS),包括基站控制器(BSC/PCU)、编译码和速率适配单元(TRAU)以及沿线的基站和弱区设施等设备。本段在昆明南新设基站控制器BSC/PCU设备,在昆明调度中心移动交换机所在地设置1套TRAU设备,接入昆明既有移动交换机,本段新设基站接入本工程设置的BSC/PCU设备。长昆客专正线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基站子系统采用单网交织覆盖方案,覆盖电平满足95%时间地点概率下92dBmo19. 1.4.3弱场覆盖隧道的覆盖采用光纤直放站加漏泄电缆的方式解决,并做交织冗余覆盖。本工程采用阻燃型5/8漏泄电缆,距轨面4.54.8

8、m高度处。漏泄电缆卡具按照Inl间距设置,每隔9m设置1处防火卡具。本工程在每处漏缆配盘接设备馈线前加装直流隔断器。漏泄电缆挂设在隧道内须避让隧道内接触网、防灾等专业设置的接触网网上隔离开关、接触网补偿吊索、防灾风机等设备。20. 1.4.4系统频率规划及干扰防护本工程将采用7小区带状复用模式,频率分组见下表:表2-2频率分组表组号ABCDEFG频道号100O100110021003100410051006100710081009101010111012101310141015101610171018系统的具体工作频点将在下阶段工作中根据电磁环境测试情况作进一步调整。3. 1.5调度通信系统调

9、度通信系统由调度所型调度交换机、车站型调度交换机、调度台、值班台、其他各类固定终端(电话分机)、网管终端及录音仪等设备组成。通过调度所调度交换机与GSM-R系统互连,实现有线和无线调度业务互通(列车及相关作业人员配置移动终端)。4. 1.6会议电视系统会议电视系统由会议电视中心设备、会议电视终端、图像显示设备、摄像机以及网管设备等组成。会议电视系统采用数据网进行承载,基于H.323架构、星型组网,采用H.264压缩编码格式。本段工程利用云桂工程在新设MCU,通过传输系统提供通道与昆明局既有MCU进行级联。在各个车站会议室分别配置会议电视终端1套(包括1台H.323会议电视终端、1台ICCD摄像

10、机、1台42”电视、调音台、功放、2个音箱、1个麦克风),MCU到车站会议电视终端之间逻辑上采用星形结构组网方式。5. 1.7应急通信系统应急通信系统由应急中心接入设备、应急传输通道和应急通信现场设备组成。本段利用既有昆明局应急中心设备,并考虑适当的扩容。在曲靖北、昆明南综合维修车间配置1套现场事故抢险设备。采用野战光缆接入、5.8G宽带无线接入、BGAN海事卫星接入等多种方式将事故现场采集到的语音、数据、图像等业务信息传送到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应急指挥中心与事故现场间的应急通信网络。6. 1.8时钟及时间同步系统本段工程利用昆明通信站既有的数字同步设备,采用主从同步方式,为本线各通信子系统提供

11、同步时钟信号。传输系统设备分段从昆明的BITS设备引接所需的主用定时信号,从相邻贵阳北BITS设备引接备用定时信号。传输系统的接入层设备分段从骨干传输层输入外同步时钟信号。7. 1.8综合视频监控系统本工程在沿线车站两端咽喉区、隧道口、通信机房(包括区间基站、隧道外直放站)、信息机房、信号机房、防灾机房、行车室、牵引变电所、分区所、AT所、配电所等处设置视频采集点。并为客服视频监视系统预留接入条件。各通信机房、信号机房、信息机房、防灾机房、车站行车室内设置固定半球摄像机;各区间通信基站外设置室外定焦固定枪式摄像机,基站铁塔或抱杆上设置室外变焦带云台枪式摄像机;各隧道外直放站、信号中继站外设置室

12、外定焦固定枪式摄像机。各牵引变电所、分区所、AT所设置室内/外一体化快球摄像机;各电力配电所设置室内一体化快球摄像机、固定半球摄像机、室外变焦带云台枪式摄像机;各车站咽喉设置室外变焦带云台枪式摄像机;各隧道口设置室外变焦固定枪式摄像机。其中隧道口、基站铁塔/抱杆、电力配电所的室外摄像机均带红外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由视频区域节点设备、I类视频接入节点设备、口类视频接入节点设备、视频采集点设备、用户终端构成。本工程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由IP数据网承载。8. 1.9通信电源各车站、信号中继站、区间基站、光纤直放站、综合工区、电力配电所通信机械室等由电力专业提供二路可靠电源至通信机械室,并设置电力配电箱。

13、牵引变电所、分区所、AT所、开闭所、电力配电所由牵引变电专业提供二路可靠直流电源至通信机械室。本工程根据通信设备用电需求,分别设置-48V直流电源及UPS交流电源。直流电源系统采用-48V高频开关电源设备和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组,为各车站、信号中继站、区间无线基站等信息接入节点的传输接入、GSM-R、调度系统等直流用电设备提供-48V直流电源供电。同时分别配置2组蓄电池组,2组蓄电池后备时间车站为1小时,区间为3小时。采用不间断交流电源(UPS)系统、后备电池组为各车站、综合维修工区、区间基站等节点设置的各种网管设备、会议电视设备、综合视频监控设备、FAS值班前台等交流用电设备提供交流电源供电

14、。根据工程需要UPS设备配置1组蓄电池组,后备时间车站为1小时,区间为3小时。本工程光纤直放站远端机设备自带UPS设备及蓄电池,由电力专业提供切换后的AC。9. 1.10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本工程范围内的通信机房的通信电源设备的电压、电流进行监控,以及对通信、信号的环境进行监控。系统由监控中心、远程监控单元、复示终端等组成。本段工程利用枢纽代建项目在昆明南通信站设新设监控中心(SC),沿线各通信机械室、远离通信机械室的信号机房设RTU设备,实现对通信机房电源的监控以及对通信、信号机房环境条件的监控。在通信、信号综合维修车间等处设置复示终端设备。直放站环境监控信息由无线专业收集后,通过OMC-T网

15、管与电源及环境监控中心互联统一纳入动环监控系统。10. 1.11通信综合网管系统本段工程在昆明局新设综合网管系统设备,传输及接入系统、数据通信系统、调度通信系统、会议电视系统、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应急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等系统网管接入昆明局新设综合网管系统。11. 1.12防雷及接地系统12. 1.12.1防雷系统无线GSM-R铁塔及天馈线系统防雷铁塔顶部应安装避雷针,利用防雷引下线引下至接地体,防雷引下线需作防锈防盗处理;避雷针高度应保证天线及铁塔在避雷范围以内,GSM-R基站设备自带防雷模块,光纤直放站设备自带C级防雷,隧道外基站和光纤直放站馈线进入室内接设备前加装避雷器。

16、电源系统防雷电力专业引入2路独立的外供电源至各通信机械室内,电源系统防雷采用多级防护。在通信机械室内,电力专业负责在交流配电设备处设B级防雷装置,通信专业负责考虑C级防雷要求。综合视频监控系统防雷根据铁运2011144号铁路通信设备雷电综合防护实施指导意见要求,沿线综合视频控制系统视频线、控制线和电源线进入通信机械室时,接入其他设备前分别采用浪涌保护器进行防护。室外摄像机采用浪涌保护器对设备进行感应雷防护。室内、室外线缆防雷根据铁运2011144号铁路通信设备雷电综合防护实施指导意见要求,对超过50m的室内数据线、引入室内的线缆进行防雷保护,在通信机械室内通信设备侧设置浪涌保护器。13. 1.

17、12.2接地系统本工程车站、区间各通信机械室采用综合接地方式,并按铁运2011144号铁路通信设备雷电综合防护实施指导意见执行。通信机械室设接地汇集排,包括工作保护接地汇集排、室外接地汇集排。工作保护接地汇集排用于连接直流电源系统的正极、机房内的设备机壳、室内电缆屏蔽层、防静电地板金属支架、室内金属电缆槽等。室外接地汇集排用于连接外部入室电缆的屏蔽层或保护钢管。通信机械室内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应采用星型接地结构。严禁在接地线中加装开关或熔断器。铁塔单独设置地网,铁塔地网与区间机房、车站信号楼或综合站房等建筑物环形地网边缘距离大于15m时,接地阻值不大于10o距离小于15m时,铁塔地网与建筑物地

18、网外环形接地体焊接连通,接地阻值与建筑物地网一致。区间新设基站机房、直放站机房、铁塔、通信电缆等设施,当其距离综合地线在20m以时,宜就近与贯通地线引接线等电位连接,接入铁路综合接地系统中。当距离大于20m时,可不与贯通地线连接。14. 漏泄同轴电缆、避雷器、馈线接地卡等均需可靠接地,保护地线接综合地线。15. 1.13通信线路16. 1.13.1干线光缆富源北至昆明南沿铁路两侧电缆槽道内分别敷设1条不同路由的GYTZA5332B1阻燃型干线光缆。根据信号专业安全数据网的要求,从富源北至信号中继站(DIKloO6+190)、信号中继站(DlKlO57+475)至信号中继站(DKlo70+720

19、)、信号中继站(DlKlO83+220)至信号中继站(DIKlo95+525)、小团山线路所(DIKIl64+300)至昆明南(DKIl72+952)两侧预留电缆槽分别再敷设一条GYTZA538B1阻燃型光缆。车站、区间信号中继站、无线基站、电气化所亭皆采用干线光缆环引方式引接,车站及信号中继站引入双侧光缆,无线基站、电气化所亭等只引入同侧向光缆。3L13.2短段光缆区间警务区、区间电力箱变等采用8芯短段光缆就近接入区间通信接入点。当区间电力箱变距离通信接入点距离较近时,直接从接入点至箱变变电站敷设8芯短段光缆解决电力远动光纤需求,例如基站处箱变。当区间电力箱变距离通信接入点距离较远时,利用无

20、线直放站近端至远端敷设的光缆中的4芯光纤,在远端至箱变敷设8芯短段光缆,并在直放站远端处接续,解决电力远动光纤需求,例如无线直放站处箱变。17. 1.13.3长途干线光缆基本盘长为3km,困难特殊地段允许特殊盘长,但通信机械室及通信站引出第一盘光缆应采用标准盘长。18. 1.13.4光缆通过新建铁路桥梁、隧道、路基、站场时,沿预留电缆槽(沟)敷设;光缆过轨利用站前专业预留过轨钢管;光缆引下桥梁利用桥梁专业预留的锯齿孔及滑槽设置电缆槽引下。19. 2信号工程20. 2.1行车调度指挥系统长昆客专行车调度指挥系统采用调度集中(CTC)系统。CTC系统由调度中心系统、车站系统、调度中心与车站及车站与

21、车站网络子系统三部分构成。本段纳入昆明局新建调度所管辖,新建1个行车调度台(长昆云南台),管辖富源北(含)至小团山线路所(不含),含富源北、曲靖北、嵩明,共3个车站,正线里程约172kmo小团山线路所(含)至昆明南段纳入昆明枢纽CTC调度台管辖。21. 2.2列控系统22. 2.2.1闭塞设备23. 长昆客专正线本段采用列控中心编码控制的ZPW-2000系列无绝缘移频轨道电路,区间设置信号标志牌,列车运行以列控车载设备显示作为行车凭证,反方向按自动站间闭塞行车。路基、桥梁地段区间信号标志牌应安装在接触网支柱上。24. 中继站设置按ZPW-2000轨道电路的控制电缆长度不超过7.5km,困难地段

22、不超过IOkm的要求设置中继站。本段设中继站10个。3. 2.2.2列控系统长昆客专正线采用CTCS-3级列控系统,作为本线运营动车组的主用列控模式,CTCS-2系统作为本线动车组的降级备用列控模式。长昆客专玉昆段RBC的覆盖范围为新晃西至昆明南(含),并与相邻长昆湖南段的RBC覆盖范围衔接,实现长昆客专CTCS-3级列控系统的全线贯通覆盖。本段共包含富源北、曲靖北、嵩明、小团山线路所、昆明南沪昆场(云桂工程)及10个信号中继站。4. 2.3联锁系统本段各站采用安全冗余结构的计算机联锁系统。本段纳入集成范围的有富源北、曲靖北、嵩明、小团山线路所共4个车站的联锁设备。根据本线采用调度集中的控制方

23、式,车站联锁系统采用专用控制终端,控制与显示采用鼠标+显示器方式。根据车站道岔设计,配备相应的道岔转辙装置、转辙机,并采用断电保护措施。正线上的道岔采用外锁闭、多点牵引控制的方式,并实现挤岔监督报警功能。通过速度在160km/h以上的18号及以上号码道岔增加密贴检查装置,无祚轨道区段采用在钢轨双侧设置,在钢轨外侧安装。5. 2.4信号集中监测系统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应满足铁道部运基信号2010709号关于印发信号集中监测系统技术条件的通知”、运基信号2011377号关于印发铁路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安全要求的通知和科技运200836号客运专线铁路信号产品暂行技术条件汇编的技术要求;信号集中监测系统主要是

24、对电源屏、车站列控中心、轨道电路、计算机联锁、安全数据网络、转辙机、道岔、信号机以及信号电缆回线进行监测和采集;监测的方式应考虑采集、表示、储存、回放,以及远程测试、监测等功能。监测系统预留信号机房环境监控接口,环境监测系统为综合维护提供信号机房环境监控的显示终端。本工程各新建车站、中继站均新设1套智能电源屏,昆明南RBC中心各新设1套RBC电源设备。新设的电源屏(不含提速屏)配置双套大容量UPS,UPS的容量负荷按除转辙机以外的所有用电量考虑。有人值守车站UPS供电时间按不少于30分钟考虑,无人值守车站按UPS供电时间不少于2小时考虑。6. 2.6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工程技术条件自然灾害及异物侵

25、限系统(以下简称灾害监测系统)由风、雨、雪及地震现场监测设备、现场监控单元、路局中心系统、工务监测终端、调度所设备、传输网络等组成。灾害系统采用路局中心及现场监测两级架构,系统由路局中心系统、工务灾害监测终端、风雨雪以及地震监测设备、现场监控单元、传输网络等组成。结合本线的调度指挥权限的划分及维修机构的设置情况,在昆明调度所内设置灾害监测系统路局中心设备;在昆明铁路局调度所、曲靖工务段、昆明工务段设灾害监测终端设备。7. 3电力工程8. 3.1供电方案9. 3.1.1用电负荷分布用电负荷主要有沿线各车站、段(所)及区间信号中继站、通信基站、运营调度系统、动车设备、维修设备、信息系统、各电气化所

26、用电、网工区、防灾报警、安全监控、机械设备、给排水设备、空调通风、隧道通风及照明、房屋照明等负荷。10. 3.1.2负荷等级电力负荷根据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电在政治、经济上所造成损失或影响的程度分为一、二、三级,其中:一级负荷包括:与行车密切相关的通信、信号、信息及防灾安全监控;电力及电气化各所操作电源;特大型站公共区照明、消防设备;应急照明;特长隧道消防、防灾通风设备等。二级负荷主要包括:为通信、信号主要设备配置的专用空调;接触网远动开关操作电源;动车组检修设备;综合检测、工务机械、综合维修、给排水设施等设备;中间站公共照明;区间视频监控设备;除一级负荷外的其它信息等负荷。11. 3.

27、2变、配也所12. 3.2.1IokV配电所本段新建富源北、曲靖北、旧县(区间DK1087+280).嵩明共4座IokV配电所,其中安曲靖北IOkV变配电所为二进十出(土建至少预留2个柜位);富源北、嵩明IOkV配电所为二进十出(土建预留2个柜位),旧县(区间DKlo87+280)配电所为一进五出(土建预留2路电源引入土建条件),新建富源北、曲靖北、嵩明IOkV配电所接引两路地方电源,新建旧县(区间DK1087+280)IOkV配电所接引一路地方电源。新建双电源IOkV配电所主接线采用单母线分段、母联互备投;各配电所设贯通母线段,经调压器后馈出两路一级负荷贯通线和两路综合贯通线路(长沙、昆明方

28、向各1路),调压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调压器不设旁路开关;为便于运营维护,在配电所内设置IokV电动隔离开关作为各IOkV进出线回路明显断开点(隔离开关纳入远动)。13. 3.2.210/0.4kV室内变电所各中间站站房内以及区间线路所内设置1座10/0.4kV室内通信信号专用变电所。通信信号专用变电所采用与站房合建形式。通信信号专用变电所两路高压电源分别取自二回IOkV电力贯通线,内设两台通信信号专用变压器。变电所高低、压侧主接线均采用单母线分段,不设母联开关。14. 3.2.3箱式变电站区间箱式变电站采用智能化箱式变电站,箱式变电站IokV侧进出线回路设高压负荷开关,环网接线,高压柜采用共

29、箱式气体绝缘环网柜,SF6负荷开关,其操作电源采用交流并配置UPS作为备用;变压器回路采用带熔断器负荷开关保护干式变压器。沿线区间供电的箱式变电站采用基本统一模式。通信、信号双电源专用箱变与通信基站、信号中继站机房相邻设置,其它箱变独立设置。在IokV电力贯通线路区间分散设置箱式电抗器,抑制贯通线电缆电容电流,箱式电抗器与箱式变电站分体安装、相邻布置,原则上利用箱变增设馈出间隔连接电抗器。牵引所靠近箱变时,在箱变内增加馈线间隔为其所用电供电。远离箱变的牵引所,设电缆分支箱供电。15. 3.3电力远动系统16. 3.3.1远动范围及远动终端IokV变配电所、10/0.4kV变电所、10/0.4k

30、V箱式变电站(给排水箱变、警务区或岗亭单独设置的箱变除外)、电抗器负荷开关实施远动,距离通信接入点较远的二、三级负荷箱变不纳入远动系统。新建10/0.4kV变电所的高压回路及低压的两进线一母联、重要一级负荷回路,新建10/0.4kV通信信号专用变电所的高压回路及通信、信号等全部低压回路,各配电所的交、直流电源柜进线和各馈线回路断路器。纳入远动的低压断路器故障跳闸后可远程复位(无故障闭锁)。可实现相序监测和报警。配电所交直流电源装置、集中补偿设备、主要辅助设备,应通过自带保护控制器纳入SCADA管理。区间每座箱变及室内通信、信号专用变电所分别设RTUo纳入远动的变电所高低压柜内的RTU原则上按分

31、散方式布置,低压柜数量较少时可采用集中设置。与视频监控联动的照明纳入综合视频系统远动。17. 3.3.2远动通道电力远动系统采用以太总线的方式,被控站至车站的主备远动通道均利用传输接入层以太网通道,分别经不同车站传输设备与数据网设备相连,避免单点失效故障。车站与控制站之间的主、备远动通道利用数据网的VPN通道承载。18. 3.3.3远动主站长昆客专的电力调度按属地化管理原则设计,拟纳入昆明局调度所的电力综合SCADA系统,并在供电段设置复视终端。19. 3.4电力线路20. 3.4.1架空线路IokV架空电源线路导线一般采用JKLYJ架空绝缘导线,若架空绝缘导线档距不能满足要求时采用LGJ钢芯

32、铝绞线。根据现场情况,电源线路基本杆高12米,防风拉线杆及土质松软、流沙、水洼地段的电线杆设底盘、卡盘。水洼地段设石围子防护,与其他电力线路交叉跨越处,设置接地装置。21. 3.4.2电力电缆线路电源线路IOkV电源线路电缆采用YJV22-10kV三芯电缆线路;IOkV电力电缆线路终端头均采用冷缩式。电缆中间头处设电缆对接箱。安装处设电缆井。IokV贯通线长昆客专新建的一级负荷贯通线采用YJV62-10kV3(1X70)电缆,综合负荷贯通线采用YJV62-10kV3(1X95)电缆,长及特长隧道内的电缆采用铺沙等阻燃措施。IokV电力电缆线路终端头均采用冷缩式。电缆中间头处设电缆对接箱,并在设

33、置处进行标记。站场IOkV电缆线路站场IokV电缆线路采用YJV22-10kV三芯电缆线路。低压线路本工程的室外电线线路均选用YJV22TkV型电力电缆,站房和其他人员密集的建筑,地下室,通信、信息、信号设备房屋,电力变、配电所,牵引变电所内的电线、电缆、光缆及其防护材料均应采用阻燃型或采取阻燃措施;其中,站房和其他人员密集的建筑、地下室的光、电缆,还应具有低烟或无卤性能。IOkV电力电缆线路中间接头、终端接头均采用冷缩式;IkV及其以下电力电缆线路中间接头、终端接头均采用热缩式。22. 3.5动力照明23. 3.5.1动力照明配电动力配线采用放射式和树干式结合的混合式配线网络。动力设备控制按

34、工艺要求一般采用就地控制、自动控制、远程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大型也动机采用软启动或变频(不含消防泵)启动方式。室内照明一般采用节能型荧光灯,净空较高的大型建筑采用显色性好、寿命长的高压气体放电光源。大型建筑设置智能照明控制系统。24. 3.5.2防雷、接地原则上各建筑物均设置避雷设施。各类金属管道、构件、旅客站台靠近动车的边缘等均实施等电位联接。各建筑物原则上均按共用接地设计,并充分利用结构钢筋进行防雷接地设计,当自然接地电阻不满足要求时,增设人工接地,接地电阻为各类设备要求的最小值。沿线IOkV贯通线电缆铠装金属层采用单点接地,与沿线敷设的综合贯通地线相连,另一端接护层保护器;单点接地区段的长

35、度不超过3km。IOkV贯通线采用小电阻接地方式(大电流接地系统)。低压供电接地形式:采用TN-S或TN-C-S系统;其中室外照明灯柱采用TT接地形式。采用TT系统时,应设置漏电保护装置,并应与TN系统满足接地的距离要求,保证与TT与TN接地系统的相互独立。综合接地:全线设有综合接地系统,综合接地干线沿线路两侧设置。沿线所需接地的建(构)筑物、电气设施均纳入该系统,但距线路较远的建(构)筑物、电气设施采取隔离措施后可独立设置接地装置。区间距离综合贯通地线20m以内的设备均与贯通地线相连。各基站、中继站、直放站等设备布置集中区域,设共用接地网,实施集约化设计,并与综合接地干线相连。3. 3.6隧

36、道照明隧道照明设置分为固定照明和应急照明。其电源由10/0.4kV箱式变电站接引。照明灯具及配电线路具有防潮、防风压、防腐蚀、防震动功能,灯具的防护等级不宜低于IP65,隧道内的灯具安装、设备安装及配线安装应满足列车最高速度值运行时的要求,应急照明选用能快速点燃的光源,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小于l5h。隧道照明由IOkV综合负荷贯通线接引1路电源,设置通风的隧道,其应急照明设置应急电源装置(EPS)o4. 4牵引变电工程5. 4.1牵引变压器类型:新建牵引变电所采用三相V/X接线变压器。6. 4.2牵引变压器安装容量。表2-3变压器的安装容量表牵引变电所安装容量(MVA)旧县2x(31.5

37、+31.5)小哨2x(31.5+31.5)3.4.3自耦变压器容量自耦变压器备用方式按互为备用考虑。分区所:均为4x25MVA;AT所:均为2x32MVA。7. 4.4供电能力正常运行条件下,牵引变压器近、远期安装容量、牵引网载流能力和供电臂最低电压水平均满足相应设计年度客车追踪运行的需要。在故障运行条件下,两相邻牵引变电所间设置分区所实现上下行并联及越区供电。相邻两座牵引变电所可实现越区供电,相互支援。当某一牵引变电所故障解列时,供电能力取决于主变容量、牵引网载流能力和供电臂最低电压水平。经计算,供电臂电压水平是本线越区供电能力的主要控制因素。当牵引变电所故障解列由相邻牵引变电所越区供电时,

38、可满足动车组7min追踪运行或者每个供电臂运行2对动车组。8. 4.5主接线及运行方式9. 4.5.1新建牵引变电所牵引变电所进线采用两回独立的220kV也源及接线简单便于运行维护的线路变压器组接线形式。牵引变电所设两组V/X接线牵引变压器,一主一备,固定备用运行方式,设置备用电源及牵引变压器自投装置。每组V/X接线牵引变压器由2台单相变压器组成。2X27.5kV侧母线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馈线断路器采用上、下行互为备用方式。由于本线位于高、强雷区,架空馈线出口均装设避雷器和抗雷圈。新建牵引变电所按高压侧计量设计。10. 4.5.2新建AT分区所AT分区所同一供电臂末端通过两台断路器实现上、下行

39、接触网并联供电,每个供电臂通过电动隔离开关设置两台自耦变压器;不同供电臂之间设电动隔离开关实现越区供电。分区所具备上、下行并联及越区供电功能。所内同方向的自耦变压器可互为备用。11. 4.5.3新建AT所隧道外AT所馈线通过两台断路器接于上、下行线路;通过电动隔离开关设两台自耦变压器;上下行线路通过电动隔离开关实现并联供电。隧道内AT所自耦变压器采用断路器接入方式,所内两台自耦变压器互为备用。两供电臂上、下行间采用两台断路器相联,可分开或并联供电。12. 5接触网工程13. 5.1接触网设计边界条件重列双弓运行时,弓间距200215m。道岔及锚段关节处受电弓始触区范围为距离受电弓中心600mm

40、至1050mm及抬升15Onlm构成的空间区域。接触网满足系统载流量的需要。空间布置尽可能降低牵引供电系统阻抗、减少电磁干扰。接触网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自然环境中满足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有足够机械、电气强度和安全性能,减少外界因素如冰、风、异物侵入等对接触网运营的影响。接触线磨耗使用寿命达到200万单弓架次。14. 5.2支柱15. 5.2.1腕臂柱新建客运专线路基、桥上腕臂柱采用H型钢柱,通化(2008)1301-H型钢柱;T梁桥区段腕臂柱格构式钢柱;单钢柱最多允许悬挂双支腕臂;支柱外露长度一般不大于300mmo架空供电线支柱采用格构式钢柱。16. 5.2.1硬横跨车站咽喉区支柱采用圆管柱,横

41、梁采用通化(2008)1401-V三角圆管梁。17. 5.3基础新建客运专线路基段接触网采用机械钻孔灌注桩基础、桥梁箱梁面上预留接触网基础,由土建单位一体化施工;供电线支柱为人工开挖实体基础。18. 5.4支持装置19. 5.4.1腕臂结构全线采用绝缘旋转平腕臂支持结构,材质为钢材质。采用铝合金定位装置,定位管正、反定位一般采用吊线安装。20. 5.4.2定位装置采用具有限位功能的定位装置,安全校验设计取值原则为:定位点最大动态抬升量的1.5倍抬升量(225mm),非限位装置按最大动态抬升量的2倍进行安全效验。正线定位器长度选用原则:按受电弓中心距定位器支座的距离一般不小于1325mm原则选用

42、。21. 5.5绝缘子在一般地区采用1400mm泄漏距离绝缘;特重污区段采用160Omm泄漏距离绝缘。22. 5.6侧面限界区间正线腕臂支柱侧面限界有昨轨道区段一般不小于3.1m,无昨轨道区段一般不小于3.Omo正线及车站内与正线相连的到发线为无昨轨道,其余线路为有祚轨道。站内股道间立柱时,直线区段正线侧面限界不小于3.Om,困难条件下不小于2.5m;对站线不小于2.5m,困难条件下不小于2.3m;牵出线侧面限界不小于3.5m,困难时不小于3.1m;布置图中标注的是支柱中心至线路中心的距离,H型钢柱半宽0.15mo3. 5.7绝缘距离25kV绝缘子及绝缘器件的泄漏距离不小于1400mm;上、下

43、行接触网带电体间的距离正常情况下不小于2000mm(电分相中心柱上、下行错开4m),困难时不小于1600mm以满足V”停抢修的需要。4. 5.8锚段关节绝缘、非绝缘锚段关节采用五跨形式,困难情况采用四跨关节,绝缘锚段关节在开口侧设常闭电动隔离开关;绝缘锚段关节两导线间距为500mm,非绝缘锚段关节为200mm;锚段关节内跨距的选取不大于相应曲线半径的标准跨距。5. 5.9中心锚结正线一般采用两跨式防窜防断中心锚结,车站条件受限时可采用防窜不防断中心锚结。6. 5.10下锚补偿接触网下锚采用全补偿方式,接触线、承力索分别补偿下锚。在锚段长度小于规定最大锚段长度一半的情况下,端为补偿下锚,另一端为

44、硬锚。正线和站线接触网下锚采用棘轮补偿装置和正线、站线均采用铁坠泥,变比为1:3,传动效率297%;接触线工作支改变方向时,其与原方向的水平夹角,正线不宜大于6,站线、非支不宜大于12。7. 5.11吊弦正线、站线采用吊弦线为10mm2铜合金绞线的整体载流型吊弦。8. 5.12供电分段原则9. 5.12.1全线上、下行正线间电气分开,渡线采用分段绝缘器实现电气分段。10. 5.12.2电分相两断口处各设一台隔离开关。11. 5.12.3变电所处设上下行并联开关。12. 5.12.4接触网在AT所附近靠近变电所侧设置绝缘锚段关节并设置双极电动隔离开关。13. 5.12.5牵引变电所处上网开关采用

45、单极电动隔离开关,分区所及AT所处上网开关采用双极电动隔离开关。14. 5.12.6AT所、分区所在隧道内时采用单极上网开关。15. 5.12.7车站两端设置带隔离开关的绝缘关节。16. 5.13接触网通过跨线建筑物处理措施本线上跨建筑物主要为新建公路桥,净空一般大于等于7.5m,顺线路长度小于20m,接触网采用正常通过的形式;当遇到困难情况时接触网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导高不变,降低结构高度通过,结构高度取1100mm,控制桥口绝缘距离500mm;承力索可按一跨土Ioomm进行升降,附加线降高通过。3. 6房建工程4. 6.1设计标准:建筑结构设计基准期:50年;设计使用年限:50年;建筑抗震设防

46、分类:标准设防类(丙类);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四电集成房屋根据工艺设计要求进行建筑设计,均采用平屋面型式。铁路房屋的防火设计按照现行的防火规范执行。5. 6.2结构类型:牵引变电所、IOKV配电所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通信基站、直放站、信号中继站及分区所、AT所采用砌体结构。框架结构一般采用钢筋碎独立基础,砌体结构采用毛石或钢筋碎条形基础,遇高填方或软弱地基等不良地质,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砂夹石换填或桩基础。6. 6.3建筑用料及做法:7. 6.3.1墙体框架结构房屋墙体:土0000以下采用240Innl厚M7.5水泥砂浆砌MU15烧结普通前;有承力的墙体0.00

47、0以上采用180Inm(或240InnI)厚M7.5混合砂浆砌MUlo烧结普通砖,其余采用200mm厚Mb5混合砂浆砌MU7.5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密度1200kgm3)o砌体结构房屋:墙体均厚240mm,0.000以下采用M7.5水泥砂浆砌MU15烧结普通砖(实心页岩砖,下同),0.000以上采用M7.5混合砂浆砌MUlO烧结普通砖。8. 6.3.2防潮层一般采用20厚1:2水泥砂浆掺5%防水粉,设于室内地坪下地面混凝土垫层标高范围内。当室内地坪下地面混凝土垫层标高范围内为钢筋混凝土圈梁时可不做。地面层有防静电地板的房间,其外墙及相临房间为非防静电地板房间隔墙均应在活动地板处(相临非防静电地板房间地面混凝土垫层范围内)、下部地面混凝土垫层范围内各设置一道水平防潮层,并在室外或临土一侧设置垂直防潮层。9. 6.3.3屋面屋面防水等级为I级。屋面做法选用:西南llJ201-22-2203a及44-2301a,配筋C20细石混凝土预制板590x590x30用M5水泥砂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