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梯级贮热机组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13676 上传时间:2024-01-08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56.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能梯级贮热机组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智能梯级贮热机组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智能梯级贮热机组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智能梯级贮热机组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智能梯级贮热机组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能梯级贮热机组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梯级贮热机组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T/CECS*:2023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智能梯级贮热机组应用技术规程rIechnicaIregulationsfortheapplicationofintelligentcascadeheatstorageunits(征求意见稿)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21年第二批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协字202120号)的要求,编制组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参考相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本规程。本规程共分为9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设计与计算、自动控制与可靠性、安装与调试、系统调适、机组竣工验收、维护管理等。本规程的某些内容可

2、能直接或间接涉及专利,本规程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规程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归口管理,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邮政编码:100044,邮箱:WangytC)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程在执行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有关资料和建议寄送至解释单位。主编单位:参编单位:(略)主要起草人:(略)主要审查人:(略)1总则52术语63基本规定73.1 适用条件73.2 系统设计73.3 臃设计73.4 工程应用84设计与计算94.1 梯级贮热机组耦合空气源热泵设计与计算94.2 梯级贮热机组耦合太阳能系统的设计与

3、计算125自动控制与可靠性135.1 一般规定135.2 梯级贮热机组自动控制135.3 梯级贮热机组安全可靠性136安装与调试156.1 F规定156.2 机组布置与安装156.3 管路及管件166.4 水压试验与冲洗166.5 系统调试167系统调适187.1 一般规定187.2 调适内容188机组竣工验收209维护宣里21附录A梯级贮热臃22附录B梯级贮热机组试验方法23本棚呈用词说明26引用标准名录27附:条文说明28Contents(5)1GeneralRule2 Term(6)3 BasicProvisions(7)4 Designandcalculation(9)5 .1Desi

4、gnandcalculationofcascadeheatstorage(9)6 .2Designandcalculationofsolarcoupledcascadeheatstorage(12)5AutomaticcontrolandReliability(13)5.1 GeneralProvisions(13)7 .2Controlofcascadeheatstorage(13)5.3SafetyandReliabilityofcascadeheatstorage(13)6InstallationandCommissioning(15)6.1GeneralProvisions(15)6.

5、2UnitLayoutandinstallation(15)6.3PipesandFittings(16)6.4Hydrostatictestandflushing(16)6.5SystemDebugging(16)7 SystemAdjustment(18)7.1 GeneralProvisions(18)7.2 ContentsandMethodsofAdjustment(18)8 Completionacceptance(20)9 MaintenanceManagement(21)Appendix A StepheatstorageUnit(22)Appendix B TestMetho

6、dforStepheatstorageUnits(23)Wordinginstructionsforthisregulation(26)Citedstandarddirectory(27)Appendix:Descriptionoftheprovisions(28)1.0.1为使生活热水梯级贮热机组工程技术遵守运行安全、卫生健康、节能环保、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制订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可再生能源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制热与贮热设计、施工、维护管理。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热场所可参照执行。1.0.3集中热水梯级贮热机组工程设计,除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

7、定。2.0.1梯级贮热装置Cascadeheatstorage由多个管道式贮热单元组成,并相互串联连通,形成动态梯级温度的热水贮热设施。贮热单元分为高温、中温、低温贮热段。2.0.2梯级贮热机组Cascadeheatstorageandheatingunit集中热水供应系统中,由梯级贮热装置耦合可再生能源制热系统组成的制热与贮热设备。2.0.3智能IC卡水控机SwipesmartICcardwatercontrolmachine采用电子控制模块将管道直径和流速折算成用水量的智能水控装置。2.0.4热水机组制热系统性能系数Coefficientofperformanceofheatingsyst

8、emofhotwaterunit是指将可再生能源制热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热水系统日平均有效用热量与系统所有能耗量的比值,真实反映制热系统能源转换效率性能。2.0.5热水供应系统性能系数COPofhotwatersupplysystem是指将集中热水供应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热水系统日平均有效用热量与系统所有能耗量的比值,真实反映热水系统在一定时间段内能源转换与使用效率。2.0.6管道式贮热单元高径比Heightdiameterratioofheatstorageunit是指单个贮热单元的高度与直径之比,管道式贮热单元的高径比不宜小于2.O02.0.7梯级贮热装置热水输出率Hotwateroutput

9、rateofcascadeheatstorage梯级贮热装置加热至60C时切断热源,以5%额定贮水容积min的流量出水,出水温度比最高出水温度低I(TC为止,梯级贮热装置输出热量与贮热装置的贮存总热量的比值,数值越大代表热水输出量越多。2.0.8电力高温维持装置Electrichightemperaturemaintenancedevice梯级贮热装置高温段内设置的电力加热装置,用于水温由50C至60C的加热热源。3基本规定3.1 适用条件3.1.1 工程项目采用太阳能、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空调余热、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制备生活热水时,宜采用梯级贮热机组作为主要热源制备生活热水。3.1.2 采用

10、可再生能源用于集中热水供应时,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氟利昂空气源热泵宜用于夏热冬暖及温和地区,并宜设置电力高温维持装置局部加热;二氧化碳热泵可用于国内所有气候地区。3.1.3 梯级贮热机组适用于工作压力不大于1.0MPa,温度不超过65C的热水系统。3.2 系统设计3.2.1 市政自来水不能保证全部冷、热水系统压力时,有热水供应的所有部位宜采用加压供水,并应保证冷热水竖向分区一致和冷热水压力同源。3.2.2 酒店、医院、养老设施、酒店式公寓、有建筑热水需求的住宅等建筑,应采用全日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宿舍、体育、休闲等场所宜采用定时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定时供应热水时间宜为48h3.3 机组设计3.3.

11、1 采用梯级贮热机组制备热水时,热水用水定额应采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规定的最高日用水定额低限值。学生宿舍等类似场所使用智能IC卡水控机计费时,最高日用水定额建议值为3O35(Ldp)o3.3.2 梯级贮热机组采用二氧化碳热泵或高温段设置电力高温维持装置时,可采用高温热力消毒措施;耦合太阳能热水系统时,机组末端出水宜设置恒温混水阀,控制出水温度满足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第6.2.6条的规定。3.3.3 梯级贮热装置热水输出率应大于或等于65%。3.3.4 梯级贮热机组在动态状态下,其高温段出水热水温度与低温段最大热水温度差不宜小于25。3.3.5 梯级贮热机组应满足用

12、户对水量、水质、水温和水压的使用要求,并符合安全、卫生、节能、节水、环保等有关规定。3.3.6 梯级贮热机组应采取阻垢、缓垢、软化等技术措施,并宜满足下列技术要求:1、当采用氟利昂工质的热泵机组时,热泵机组应直接加热贮热设备内的热水,冷水总硬度宜小于120mgL;当冷水总硬度大于12OmgL时,热泵机组冷凝器热水流速宜为1.52.Oms,压降宜为2.04.0m,管道式贮热单元宜设置镁棒阳极保护装置;2、当采用二氧化碳工质的热泵机组时,冷水总硬度宜小于5OmgL;当冷水总硬度大于5OmgL时,热泵机组冷凝器热水流速宜为1.0L5ms,压降宜为L03.0m;3、当采取其他阻垢、缓垢、软化等技术措施

13、时,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的技术要求。337梯级贮热机组应具备自动控制功能,包括水温、水量、热量、水压、用电量、系统性能系数COP等监测控制与显示功能;具备数据远传功能,可在电脑、手机等移动端实现远程监控并方便与其他监控设备连接。3.4工程应用3.4.1 梯级贮热机组宜采用装配式标准化模块设计。3.4.2 梯级贮热机组制热系统应进行机电施工图深化设计,深化设计宜在设计单位施工图基础上进行,并满足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生活热水机组应用技术规程T/CECS134的要求。4设计与计算4.1 梯级贮热机组耦合空气源热泵设计与计算4.1.1 梯级贮热机组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套机组配套空气源热泵台数宜为2

14、台,多套机组联用时,每套机组可配置1台热泵;每台空气源热泵宜设置独立的1台热水循环泵,并应满足独立控制和联动控制的要求;2机组用于全日集中热水供应系统时,宜采用直热式空气源热泵;定时供应系统可采用循环式空气源热泵;3机组模块应并联运行,根据用水温度或用水量逐台依次开启或关闭。4.1.2 梯级贮热装置贮热单元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个贮热单元高径比应22.0,梯级贮热装置高径比宜215;2、模块单元之间应采用串联方式连接,一个机组模块之中贮热单元数量不宜少于7个;3、单个模块单元贮水体积宜为2002000L,每个梯级贮热机组模块贮水体积不宜大于15000L;4、每套梯级贮热装置阻力损失宜W0.02M

15、Pa04.1.3 梯级贮热机组耗热量计算应满足下列要求:1设有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居住小区的设计小时耗热量,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当居住小区内配套公共设施的最大用水时段与住宅的最大用水时段一致时,应按两者的设计小时耗热量叠加计算;2)当居住小区内配套公共设施的最大用水时段与住宅的最大用水时段不一致时,应按住宅的设计小时耗热量加配套公共设施的平均小时耗热量叠加计算。2宿舍(居室内设卫生间)、住宅、别墅、酒店式公寓、招待所、培训中心、旅馆、宾饰的客房(不含员工)、医院住院部、养老院、幼儿园、托儿所(有住宿)等建筑的全日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设计小时耗热量应按下式计算:=Khmqrc=Lprc(4.1)式

16、中:Qh设计小时耗热量(kJh);m-用水计算单位数(人数或床位数):qr-热水用水定额L/(人-d)或L/(床d),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表6.2.1-1中最高H用水定额低限值采用:tr热水温度(),tr=60C;C水的比热kJ/(kg),C=4.187kJ(kgC);t冷水温度(C),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表6.2.5取用;Pr热水密度(kg/L);T-每日使用时间(h),取24;CY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损失系数,CY=LlOL15;Kh小时变化系数,可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表6.4.1取用。3具有多个不同使用热水部门的单一建筑或具有多种使用功能的综合

17、性建筑,当其热水由同一全日集中热水供应系统供应时,设计小时耗热量可按同一时间内出现用水高峰的主要用水部门的设计小时耗热量,加其他用水部门的平均小时耗热量计算。4.1.4 梯级贮热机组的贮水容积应按下式计算:1热泵的设计小时供热量应按下式计算:Qg=mcqr2rvprC(4.2)1b式中:Qg-热泵设计小时供热量(kJ/h);Tb热泵机组设计工作时间(hd),取8h12h.2全日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梯级贮热装置的有效容积应按下式计算:4=F-QSf(4.3)ftr-tC.pr式中:Vr梯级贮热总容积(L);Pr-热水的密度;C水的比热,C=4.187(kJkgC):Tl设计小时耗热量持续时间(h)

18、,建议取l2h;tr热水温度,tr=60(eC);t-冷水温度,参照城市当地自来水厂平均水温值按不同季节计算。U1-设计小时耗热量持续时间内的梯级贮热装置热水输出率(),根据产品实测资料数据取值,当缺乏资料时可取60%65%;Qg热泵设计小时供热量3定时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梯级贮热装置的有效容积应按下式计算:=7(4.4)Qp-定时集中热水供应时间段内平均设计小时耗热量(kJh);T定时集中热水供应时间(h),建议取值4-6;4热水供应系统的单台热泵的输入电功率宜按下式计算:式中:n-热泵台数,一个标准模块宜为12台;N单台热泵的输入功率(kW);COP-热水机组制热系统综合性能系数,一般按冬季

19、最冷月平均气温对应的制热系统日平均性能系数平均值;设有电力高温维持装置的梯级贮热机组,性能系数CoP宜按春分、秋分所在月的平均气温对应的平均性能系数值,可根据实测资料取值。当资料缺乏时,建议参考不同气候分区最冷月气温对应的COP取值,见表L表1:不同地区热水机组制热系统性能系数热水机组制热系统性能系数严寒A、B区(哈尔滨)严寒C区(吉林)温和地区(贵阳)寒冷地区(北京)夏热冬冷地区(上海)夏热冬暖地区(广州)最冷月平均温度-2or-15,C4.6C-3C3.7。CI(TCCOP1.62-2.081.68-2.322.5-3.52.02.523-3.02.65-4.364.1.5 可再生能源制热

20、及贮热机组综合性能系数CoP应按下式计算:COP=QsZNz(4.5)式中:COP-热水制热及贮热机组的性能系数;Qs一根据热水用水定额计算或实测的日均热水耗热量(kW);NZ-热水制热设备所需日均总耗电量、机组设备和管网日均耗量之和,可根据实测能耗量或按下式计算:Nz=NiN2+N3(4.6)式中:Ni-热水制热设备所需日均总耗电量(kW);N2-机组与系统循环水泵的日均总耗电量(kW);N3-机组设备及系统管网日均散热能耗量之和(kW);4.2 梯级贮热机组耦合太阳能系统的设计与计算4.2.1 机组耦合太阳能热水系统时,太阳能宜作为静态热媒预热被加热水,与热泵并联制备生活热水;4.2.2

21、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与梯级贮热机组耦合联用时,应采用无动力集热循环太阳能系统,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采用无动力太阳能静态热媒预热被加热水时,宜与热泵合用循环泵,采用温控阀控制;2太阳能保证率宜按40%50%设计;3机组配套梯级贮热容积按下列公式计算;Vk=Vr-Vt(4.6)式中:Vk-当设有无动力太阳能系统时,机组模块梯级贮热的有效容积(L);V1-无动力太阳能系统集贮热模块内筒储热容积(L),宜按外筒实际容积的50%计;4热泵循环泵、太阳能热媒循环泵启停应采取定时与温度控制复合模式。4.2.3光伏电池耦合梯级贮热机组应满足下列要求:1可采用光伏电池用于梯级贮热加热,光伏发电宜逆变为220V交流

22、电;2光伏发电量宜按满足日均用水量温升I(TC的耗热量进行设计:设计估算时,也可按热水系统日均耗热量的25%30%取值;3当设有光伏系统时,每个贮热单元均宜设置电力加热装置。5自动控制与可靠性5.1 一般规定5.1.1 梯级贮热机组系统中,太阳能热利用的集热器设计使用寿命应高于15年;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光伏组件设计使用寿命应高于25年,梯级贮热机组设计使用寿命应高于25年。5.1.2 施工安装不得破坏配电、控制箱柜耐环境防护性能。5.1.3 梯级贮热机组应进行耐环境可靠性检测。5.2 梯级贮热机组自动控制5.2.1 全日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循环泵启停应由系统回水管道温度控制器控制;定时热水供应系统循

23、环泵启停应由回水管道温度控制器和时间控制器双重控制。5.2.2 空气源热泵应与独立配套设置的循环泵联动,并满足下列要求:1梯级贮热机组应充分利用高温段连续供水;2梯级贮热机组低温段起始单元温度W30C时,空气源热泵开启;采用氟利昂热泵时,水温250C时,热泵停止运行;采用二氧化碳热泵时,水温260C时,热泵停止运行;3空气源热泵应设置时间控制器,可定时启停热泵机组;4机组热水出水温度50C时,出水管电磁阀关闭,机组停止供水,热水出水温度255时,出水管电磁阀打开;5.2.3 梯级贮热机组采用氟利昂热泵时,宜设置电力高温维持装置,并满足下列要求:1仅仅采用市政电力时,贮热装置高温段每个贮热单元均

24、设置电加热装置;贮热装置末端贮热单元温度W50C时,开启辅助电加热装置,当水温260C时,辅助电加热装置停止运行;2采用光伏电池和市政电力联用时,贮热装置每个贮热单元均设置电加热装置;贮热装置单元温度50C时,开启辅助电加热装置,当水温260时,辅助电加热装置停止运行;5.2.4太阳能热水与机组耦合时,机组出水应设置恒温混水阀,控制热水出水温度W60C;5.2.5机组应设置组合控制、显示装置,动态显示并记录机组用电量、用水量、耗热量、机组COP值等工程参数信息。5.3 梯级贮热机组安全可靠性5.3.1 应采用成熟的管道式贮热单元制造技术和工艺。5.3.2 管道系统设计与控制原理应简洁,减少水循

25、环与换热环节。5.3.3 应合理选择与使用电气元器件、零部件和原材料。5.3.4 应合理进行环境耐候性防护设计。所有配电、控制箱柜耐环境温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要求,环境温度-3070C均应能正常工作。5.3.5 配电、控制箱柜及线缆接口均应满足国家现行产品认证的要求,各导电回路常温常湿状态环境下电气绝缘220MQ,低温高湿、高温高湿环境下电气绝缘20.5MQ。5.3.6 配电、控制箱柜制造材料均应满足防火阻燃UL94V-2等级要求。5.3.7 配电、控制箱柜应设置过流保护、漏电保护及接地保护功能等,接地电阻不大于4o5.3.8产品外观完好无损伤,并应满足防水、防潮、耐霉菌的质量要求,室内安装

26、配电、控制柜其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4,室外安装其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5。5.3.9 地下建筑落地配电、控制箱柜应安装在高度大于20Omm地台上;壁挂型电气箱(柜)高度以便于操作、维修为宜,禁止未经采取防水、防潮措施通过箱内壁开孔安装固定方式。5.3.10 建设单位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工程安全可靠性质量检测与评估,检测项目和数量应符合抽样检验要求,并应经监理审核通过后实施。6安装与调试6.1 一般规定6.1.1 机组的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的有关规定。6.1.2 机组的安装应单独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应包含与主体结构施工、设

27、备安装、装饰装修等有关工种的协调配合。6.1.3 机组安装前应具备下列条件:1设计文件齐备,且已通过审批;2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方案已经批准;3施工场地符合施工组织设计要求;4现场水电、场地、道路等条件能满足施工需要;5预留基座、孔洞、设施符合设计图纸,并已验收合格;6.1.4 机组现场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所有设备及配件材料进场时应进行验收,并应妥善保管;2各分项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的有关规定进行质量检验;3各分项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所有隐蔽分项应进行隐蔽验收。6.1.5 机组的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施工资质,施工人员和质量验收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

28、技术资格。6.1.6 机组应采用工厂预制、现场装配式安装工艺;部件的尺寸宜满足运输、安装的方便性。6.1.7 机组制热系统应有型式检验报告。所有设备配件及主要原材料应具有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其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设计要求。6.2 机组布置与安装6.2.1 机组宜室外露天安装,机组尺寸、重量应满足运输及吊装的要求。机组安装在室外时,应远离居住用房等需要安静的场所。6.2.2 当梯级贮热装置在室内安装时,应预留运输、安装通道或吊装孔洞;空气源热泵机组可设在地下车库。机组附近应设有排水设施。6.2.3 机组布置间距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技术要求。6.2.4 无动力太阳能热水系统安装应满足中国工程

29、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无动力集热循环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程T/CECS489及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6.3 管路及管件6.3.1 梯级贮热热水机组选用管材、阀门附件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的有关规定。管路、阀门附件等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的有关规定。6.3.2 仪器仪表应选择在流速稳定的直线管段上,或在容器介质流动平稳的区域,仪表应垂直安装在易于观察且无显著振动的位置。6.3.3 温度传感器的接线应牢固可靠,接触良好,接线盒与套管之间的传感器屏蔽线应做二次防护处理,两端应做防水处理。6.3.4 管道保温应在水压试验

30、后进行,管道保温宜采用整体发泡,保温材料宜采用聚氨酯。保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T50185的有关规定。6.3.5 电气设备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6.3.6 安装、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的有关规定;2电缆线路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标准GB50168的有关规定;3电气接地装置的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的有关规定。6.4 水压试验与冲洗6.4.1 热水机组安装完毕后,在设备和管道保温之前,应进行水压试验。水压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

31、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的有关规定。6.4.2 水压试验宜在环境气温高于5C时进行,当环境温度低于(TC进行水压试验时,应采取可靠的防冻措施。6.4.3 系统水压试验合格后,应对系统进行冲洗,冲洗出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与节水通用规范GB55020的有关规定。6.5 系统调试6.5.1 热水机组应具备联动功能,并配置自动监控和控制措施,投入使用前应进行系统调试。6.5.2 系统调试应包括设备单机调试和系统联动调试。6.5.3 设备单机调试应包括机组本体、水泵、阀门、电磁阀、温控阀、电气及自动控制设备、监控显示设备等调试。调试应包括下列内容:1检查热泵及配套水

32、泵安装状况,在设计负荷下连续运转2h,热泵及水泵应工作正常,无渗漏,无异常振动和声响,电机电流和功率不大于额定值,温度在正常范围内;2检查电磁阀安装方向,手动通断电试验时,电磁阀应开启正常,动作灵活,密封严密;3温度、温差、水位、光照、控制信号、时钟等控制仪表应显示正常、动作准确;4电气控制系统应达到设计要求的功能,控制动作准确可靠;5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动作应准确可靠;6防冻保护装置、超压保护装置、过热保护装置等应工作正常;7各种阀门应开启灵活、密封严密。6.5.4 系统联动调试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调整温控阀、电磁阀控制阀门,阀前阀后压力应处在设计要求的压力范围内;2流量、压力、温度、温差、水

33、位、时间等控制仪表的控制区间或控制点应符合设计要求;3调整各个分支回路的调节阀门,各回路流量应平衡。6.5.5 系统联动调试完成后,系统应连续运行72h,设备及主要部件的联动应协调、动作正确、无异常现象。7系统调适7.1 一般规定7.1.1 热水机组的调适应在集中热水供应系统试压、冲洗后进行。7.1.2 热水机组的调适宜由建设单位组织,由独立第三方检测调试单位负责完成,并应出具调适报告。参与成员应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机电分包单位、设备供应商等相关人员。7.1.3 热水机组的调适包括单机调适和联合调适,单机调适主要为单机试运转、设备及系统性能调适;联合调适在机电系统相关自控系统安装

34、完成后实施,应包含控制器和执行器准确性验证、控制功能验证、逻辑验证、系统联动、优化控制效果验证等。7.1.4 热水机组调适应在典型冬季工况进行,机组负荷不宜小于其额定负荷的80%。7.1.5 可再生能源系统监测数据应进行单独统计,以一个完整的日历年统计时段,能耗数据应最终纳入能耗监督管理系统平台管理。7.2 调适内容7.2.1 热水机组性能调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动态下调适贮热装置贮热单元的热水梯度;2动态下调适机组热泵与循环水泵的联动工作;3调适热水机组配套电磁阀与温度控制联动工作;4调适制热系统压力膨胀罐、安全阀、泄压阀等安全装置功能。7.2.2 集中热水供应系统调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淋

35、浴器、水龙头等末端用水器具的热水出水温度、出水时间、压力;2供应系统回水温度控制精度以及循环泵自动启停功能;3热水供应系统压力膨胀罐、安全阀、泄压阀等安全装置功能;4热水供应系统冷、热水压力平衡技术措施。7.2.3 太阳能系统调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太阳能热水集贮热装置的自动补水装置;2太阳能热水系统不同模块阵列的水力平衡;3太阳能热水防爆、防过热、防冻等安全保证措施:4太阳能光伏耦合梯级贮热机组的技术措施。7.3.4空气源热泵调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直热式空气源热泵工作状态;2循环式空气源热泵工作状态;3空气源热泵的除霜工作状态;8机组竣工验收8.0.1系统必须进行工程验收,验收不合格不得投

36、入使用。8.0.2系统验收施工单位应提供下列资料:1竣工验收申请报告、设计变更通知书、竣工图;2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报告;3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4机组制热系统施工过程质量管理检查记录;5机组制热系统质量控制检查资料;6系统试压、冲洗记录;7系统调试、调适记录。8.0.3集中热水供应系统供水应检查给水管网的进水管管径及供水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804循环水泵吸水管、出水管及阀门仪表的规格、型号、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系统温度达到设计值时,通过温度信号应能及时启动、停止循环泵。8.0.5机组验收应符合下列要求:I管道的材质、管径、接头、连接方式及采取的防腐、防冻措施,应符合设计规范及设计要求;

37、2机组附近应有排水坡度及辅助排水设施;8.0.6系统流量、压力的验收,应通过系统流量压力检测装置进行放水试验,系统流量、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8.0.7梯级贮热机组的所有设备配件及主要原材料应具有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其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设计要求。8.0.8太阳能系统的检测、验收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的相关规定。9维护管理9.0.1管理维护者应积极参与系统调试与调适,设计单位与安装单位应对管理维护者进行培训,梯级贮热机组质保期不应少于两年。9.0.2机组投入使用前,应建立系统安全操作守则和维护管理制度,投入使用后应由专业人员定期进行维护,日常运

38、行维护应有记录,应监测并记录系统供水温度与日用水量。通过定期监测和调节机组的系统参数,如水温、水压、流量等,确保机组运行在正常范围内,并且能够满足使用要求。9.0.3当机组运行出现故障时,应由专业人员及时处理和维修。9.0.4机组应定期安排清洗,根据水质硬度和选用管材状况,清洗周期宜为12年,清洗时应选择专用除垢剂清洗。9.0.5当机组运行时间大于合同约定的使用寿命期限时,应进行专业评估。9.0.5梯级贮热机组制热系统每五年应进行检测评估,当系统运行时间大于合同约定的使用寿命期限时,系统每2年应进行检测评估。附录A梯级贮热机组A.0.1梯级贮热机组是由管道式贮热单元、空气源热泵、电力高温维持装

39、置、太阳能组件、控制系统等组成的集成模块化成套设备;A.0.2梯级贮热机组安装的电表、水表或热量表等计量装置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的规定,并应达到2级精度;A.0.3管道式贮热单元及热水连接管道材质应符合下列要求:A.3.1贮热单元筒体与水接触部分宜为不锈钢、紫铜或搪瓷等材质。在水质硬度高或易结垢的地区,宜选用搪瓷防腐材质;A.3.2机组如有内置盘管换热装置,换热器基材和水接触部分的防腐处理宜与筒体相同。采用铜管、钢管和不锈钢管时,基材的选用应符合GB/T1527、GB13296的规定;A.3.3保温隔热材料不允许使用石棉和含氯氨燃化合物(CFCs)类的发

40、泡物质。使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为隔热材料时,不应直接与内胆筒体接触,应采取隔离措施。隔热材料的阻燃等级不低于GB/T8332中规定的HBF级;A.3.4与无动力太阳能集贮热装置连接的热水管道应采用薄壁不锈钢管,其他部分热水管道可采用PVC-C、薄壁不锈钢管、紫铜管等单一材质管道,室外管道保温应采用防潮、防水保护措施。A.0.4梯级贮热机组安全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A.4.1梯级贮热机组上应配有安全阀作为超压保护,安全阀整定压力应符合GB150.12011附录B的规定;A.4.2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应符合GB/T3797的相关规定;A.4.3绝缘电阻与介电强度应符合GB/T37978的相关规定;A.

41、4.4防触电保护应符合GBZT3797的相关规定;A.4.5接地应符合GB/T3797的相关规定;A.4.6梯级贮热机组应满足运输、吊装、维修等技术要求;A.4.7室外安装的梯级贮热机组宜采用金属外壳和保温材料进行整体式加工制作,并满足保温、防水、防潮、隔热、防雷等功能;A.4.8电加热管与水直接接触的材料经盐雾试验96h后,应能承受电气强度试验,无闪络和击穿现象。附录B梯级贮热机组试验方法B.O.I试验方法B.1.1一般要求1管道式贮热单元主要受压元件应具有材料质量证明书。2产品标识1)安全及操作部位要有明显警示标识;2)系统及单元设备本体部位要求具备控制原理图或说明,便于设备维检;3)标识

42、制作应按国家现行标准进行,要求防水、耐磨、明显、长久。B.1.2外观1产品外观完整、无划伤、磕痕、锈蚀、漆膜脱落现象。2部件安装正确,符合图纸及技术要求。3用满足精度要求的量卡具或目测对梯级贮热机组及零部件的尺寸和外观质量进行检验。8.1.3 无损检测1筒体A、B类焊接接头X射线无损检测按JB/T4730.2的规定进行。2容器法兰拼接的焊接接头X射线无损检测按JB/T4730.2的规定进行。3容器法兰与筒体间的焊接接头磁粉无损检测按JB/T4730.4的规定进行。4容器法兰与筒体间的焊接接头渗透无损检测按JB/T4730.5的规定进行。8.1.4 液压试验1液压试验场地应当有可靠的安全防护设施

43、。2液压试验用压力表的量程应为1.53倍的试验压力,宜为试验压力的2倍,压力表的精度不得低于L6级,表盘直径不得小于IOonIn1,试验时压力表应安装在梯级贮热机组安放位置的顶部。3试验液体一般采用水,应控制水的氯离子含量不超过25mgL,梯级贮热机组进行液压试验时,液体温度不得低于15。4单组贮热单元应进行液压试验,试验压力为1.5倍设计压力,保压IOInin,合格后方可组。5梯级贮热机组制造完毕进行水压试验,保压时间为30mino6阀门液压试验按GB/T13927的规定进行。8.1.5 性能试验1控制性能试验,控制性能试验装置如图B-Io图BT性能试验系统原理图2试验介质条件冷水供水压力需

44、保持稳定,压力偏差值不得超过O.02Mpa.3试验步躲1)打开机组配套放气阀或安全阀,使梯级贮热机组内充满水,排除空气后关闭安全阀:2)温度感器自动控制热泵循环加热至所需热水温度;3)缓慢开启用水末端,待热水温度及水量稳定时,调整智能型恒温混水阀,使热水温度维持所需出水温度;4)在允许范围内调节热水出水负荷,每5min记录一次出水温度,连续记录6次,取6次记录中温度波动值的平均值;5)增加梯级贮热机组内热水压力,超过安全阀调整值时,观察安全阀是否开启;6)增加壳体梯级贮热机组的热水温度,超过所需出水温度时,观察电磁阀及安全阀是否开启。B.0.2热工性能试验B.2.1要求1机组热水输出率:管道式

45、贮热单元温度均达到60C,热源关闭;按5%贮热容积min水量放水,冷流体经过被测试管道式贮热单元,当出水温度达到50C时停止放水,计量放水水量,计算机组热水输出率;2机组动态热水梯度:在上述测试过程中,测量每个贮热单元顶部和下部温度,绘制热水梯度曲线图;3机组制热系统性能系数COP:在24小时内,累计计量机组热水出水量和冷热水温度,或采用热量表测量累计耗热量,计量热水系统所有设备实际用电量,计算系统性能系数COP;B.2.2测量方法流量、温度、压力等测量均应满足国家标准热交换器及传热元件性能测试方法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27698.D的相关要求;B.0.3水力性能试验B.3.1要求1冷、热

46、流体的名称、流量;2冷、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3冷、热流体的进出口压力或压力降。B.3.2流体阻力性能:1确定不同流速u下的压力降Ap:2建立欧拉数EU与雷诺数RC间的准则关系式。B.0.4可靠性能试验B.4.1要求1高温高湿环境配电、控制箱柜耐候性试验;2温度、化霜系统控制可靠性试验;3机组冷凝器和蒸发器匹配;4水泵、管道和阀门附配件质量认证检验。B.4.2耐久性能1建立耐久性模型,利用可靠性分析方法进行可靠寿命分析;2建立优化模型,选择可靠性优化策略和优化算法确定优化的参数设计方案。B.O.5其它除本规程明确规定之外,应参考下列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测试:1热交换器及传热元件性能测试方法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27698.1;2热交换器及传热元件性能测试方法第2部分:管壳式热交换器GB/T27698.2的规定进行。本规程用词说明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