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728965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4.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宗教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宗教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宗教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宗教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宗教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宗教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宗教学复习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宗教学概论复习题一、填空1、宗教学的分支学科包括(宗教心理学、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等根据崇拜对象的数量:多神教、独尊一神教、二元神教、一神教等根据宗教的形成方式分为:自发(自然)宗教与人为宗教2被称为西方宗教学之父的是(麦克斯。缪勒)3宗教观念主要包括了(灵魂观念)、(神灵观念、(神性观念)三个方面。4英国学者泰勒在其名著()中提出并论证了宗教起源的万物有灵论观点。5恩格斯把原始社会中的宗教又称为()。6宗教节庆:佛诞节(农历4月8日)、涅槃节(农历2月15日)、基督教复活节、穆罕默德升天遨游朝觐耶路撤冷的(登霄节)、易卜拉欣受安拉启示宰羊代子献祭的(古尔邦节)、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道的成道节

2、(农历12月8日)、8以色列人的民族宗教是()。9主教制(天主教、新教安立甘宗):长老制(加尔文宗);公理制(公理会、浸礼会)10基督教神学的根本内容包括(上帝论)、(基督论)、(教会论)等。11伊斯兰教的根本信仰包括信安拉、(信使者)、(信经典)等。12印度教的三大纲领是(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二、判断题I在原始宗教中,(自然属性)是宗教的主要方面。2在古典宗教中,(社会属性)是宗教的主要方面。3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梦想的反映,在4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5在原始社会中,祖先崇拜一般是在鬼魂崇拜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

3、。6在宗教团体的组织形式上,佛教、伊斯兰教实行的寺院制。7基督教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两局部。8“上帝已死神学”是一种唯物主义学说。9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10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神话的思维方式是“原逻辑”的。11缘起”学说构成了整个佛教哲学的理论根底。12艺术与宗教都是在作为共同根源的社会根底上生长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文化活动。13宗教信仰率与人口集约化程度之间存在反比的函数关系。14犹太民族一开始就选择耶和华为唯一信仰的真神。15伊斯兰教的两大主要教派是逊尼派、什叶派。16人们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对宗教起着最终决定的作用。17奥地利天主教神父威廉施密特在神的概念的起源中提出了原始一神论的宗教

4、起源说。三、名词解驿1宗教观念4图腾崇拜7万物有灵论10氏族神2宗教感情5大自然崇拜8禁忌11自然宗教3宗教礼仪:6人为宗教9自然神12宗教经验13模仿巫术14祖先崇拜四、简答题(每题10分)1简述宗教社会学的根本方法和观点。2简述宗教心理学对宗教研究的意义。3简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根本特征。4何为宗教观念?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5简述神灵观念是如何产生的。6何谓宗教经验?试分析宗教经验产生的原因。7简要分析宗教产生的认识论原因。8简要说明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五、论述题(每题20分)1.宗教观念有那些表现?试论述它们产生的原因。15原始一神论16接触巫术9简述宗教礼仪的意义和作用。10何为

5、宗教感情?简述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2简述人为宗教的特点。13简述原始宗教的根本特征和类型。14简述宗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第十三章第一节)15简述宗教与道德的关系。16简述宗教与科学的关系。17简述宗教与哲学的联系2 .原始宗教是如何产生的?它对原始人的社会生活有何影响?3 .说明你对宗教本质的理解,并说明宗教与封建迷信的区别。4 .结合人为宗教的根本特征,说明宗教的社会历史属性。5 .结合有关史实和理论,阐述宗教产生和开展的根源。6 .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宗教与科学关系。第一讲宗教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第一节宗教学的学科性质一、什么是宗教学?宗教学是以宗教一般为研究对象,以存在于社会、历史之

6、中的宗教现象为客体,考察其观念、行动、组织的形式和内容,研究其起源与演变的过程及产生与存在的根底,并探索其性质、规律和社会作用的一门社会科学。二、宗教学的研究对象A.宗教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宗教现象的多样性;宗教现象的流变性;宗教涉入社会生活的广泛性。B.宗教定义的多层次性a.宗教认识的特殊性实质性定义(SUbSIamiVedefinitiOn):强调宗教的实质性因素,注重对宗教本质的探讨。功能性定义(functionaldefiiion):强调宗教功能的内涵,即宗教在社会中的角色。b.宗教定义划分宗教素材的复杂性;宗教定义的学科局限性;宗教认识中主观立场的干扰。C.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问题

7、的根本态度a.宗教不具备独立自在的本质;b.宗教的内容来自人的现实生活;c.人们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对宗教起着最终决定的作用。三、宗教学的形成与开展“只知其一者,一无所知。”缪勒1.1873年英籍德国学者麦克斯缪勒提出“宗教学”的概念,标志着现代宗教学的诞生。2.宗教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a.启蒙思想动摇了基督教的独断统治;b.宗教视野的扩大和世界各地宗教资料的积累;c.进化论概念比照拟宗教研究的影响。第二节宗教学的学科结构和研究方法A.宗教学的学科结构根底学科与理论学科第一层次:对各种具体宗教现象的记述和研究:宗教的田野调查、考古、文献考据等。第二层次:对各种具体研究材料进行综合理论加工:如

8、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分析并得出宗教信仰状况的一般结论。第三层次:纯粹理论形态的范畴:如对宗教本质的研窕。B.宗教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宗教学的研究既有自己特殊的研究范式,也广泛借鉴和采用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方法主要涉及历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政治学、民俗学等学科。a.宗教哲学宗教学与哲学既有密切的关系:哲学视点与方法在宗教学研究中既有重要地位。b.宗教史学宗教史学是各种宗教学研究的根本前提,它是从各种宗教所经历的历史开展来认识宗教本身。c.宗教人类学宗教人类学是宗教学与人类学形成的边缘学科,主要是利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现存的具有原始性质的宗教,探讨人类初

9、民原始宗教的起源、状况和社会作用。d.宗教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是社会学方法在宗教研究领域的应用,它将宗教看作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主要研究宗教同构成社会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研究宗教同阶级、阶层、社团、家庭之间的关系以及宗教与各社会成员之间的相关性。e.宗教心理学宗教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宗教现象,研究人的心理、精神对宗教的体验,其研究范围包括各种宗教意识、情感和经验等。f.宗教语言学宗教语言学研究是宗教研究的根底,它是整理宗教典籍、研究宗教源流和宗教与社会文化相互影响的重要手段;现代宗教语言学对于宗教本质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g.宗教神学宗教神学一般是指宗教神学家们以宗教神学的立

10、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宗教,代表了宗教研究中的特殊视角。C.宗教学研究的任务一、应用研究:以各种具体的宗教现象为研究对象,提供关于研究对象的直接知识;二、理论研究:从一般角度阐述宗教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讲宗教的构成与分类第一节宗教的构成与分类宗教分析的系统论方法一、宗教系统结构几种分类A.教会:仪式;信仰和观念;特殊的情感体验;道德标准B.宗教意识;宗教组织:宗教礼仪:宗教器物C.心态要素;行为要素:社会组织要素心态要素(精神因素):包括了精神方面的各要素。如信仰、教义和理论、情绪和情感意志、神话传说、宗教文学艺术等。行为要素:包括了宗教信仰者宗教实践方面的各要素.如宗教道德伦理、宗

11、教禁忌、宗教礼仪和节庆、宗教修炼等。社会组织要素:包括各种宗教机构、社团和及其相应的规章制度等。宗教各要索之间的关系?宗教的心态要素在宗教系统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对宗教行为和宗教组织等要素有决定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宗教的行为要素是受宗教信仰支配的,是宗教信仰的外在表达和表达形式,它能够培养宗教意识、强化信仰感情,为实现宗教目的效劳。宗教社会组织要素是宗教得以存在和开展的社会形式和组织保障。宗教社会组织是宗教观念和行为的制订者和执行者,也走宗教对现实生活进行干预的重要力量。二、宗教的四要索说及其逻辑结构宗教是四种要素(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宗教制度)的统一体,它包括了内在(宗教观念、宗教体

12、验)和外在(宗教行为、宗教制度)两种因素。从逻辑上看,四个要素在宗教体系中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宗教观念,包括灵魂观念、神灵观念、神道观念,这是处于根底层或核心层;第二层次是宗教体验,包括对神的神秘感、敬畏感、依赖感、惊异感、羞耻感、宁静感等,它是在宗教观念的根底上产生的对宗教时象、对神的心理感受或体验;第三层次是宗教行为,包括巫术、禁忌、祭祀、祈祷等,它是宗教观念和宗教体验的外在表现:第四层次是宗教的组织与制度,包括教会、僧团教团、寺观教堂、教义系统、教阶体制、修道修行体制、信仰体制、宗教礼仪等,它是宗教观念信条化、宗教信徒组织化、宗教行为仪式化、宗教生活标准化和制度化的结果,它处于宗教体系

13、的最外层,对宗教信仰者及其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和宗教行为起着凝聚、团结的作用,保证宗教这种社会现象作为社会结构的一局部而存在于社会之中。第二节宗教的分类为什么要对宗教划分类别?宗教的类别划分是通过比拟分析的方式把握时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认识宗教现象的特征。一、宗教的分类标准A.宗教的分类标准受研究者信仰倾向的影响:B.宗教的分类标准表达了研究者的认识角度和层次:C.各种宗教分类标准的互相补充。二、根据崇拜对象的特点分类A.根据宗教开展的过程a.自然崇拜的宗教b.人格神的宗教B.根据崇拜对象的数量多神教、独尊一神教、二元神教、一神教等C有神论宗教与无神论宗教的划分三、根据宗教的形成方式和社会组

14、织特点分类A.自发(自然)宗教与人为宗教B.种族宗教与世界宗教C.政教合一的宗教和政教别离的宗教四、根据宗教与社会历史的联系分类A.根据宗教所处的社会历史形态a.原始社会的宗教b.阶级社会的宗教B.根据宗教的历史阶段a.史前宗教b.古代宗教c.历史宗教d.新宗教五、其他宗教分类A.地理学的分类如近东宗教、远东宗教、印度宗教、非洲宗教、太平洋宗教等。B.人种学语言学的分类如大洋洲人的宗教、非洲人的宗教、美洲人的宗教、蒙古人的宗教、地中海沿岸人的宗教等。C.进化论的分类如原始宗教与高级宗教之分;梯勒对自然宗教和伦理宗教的划分D.其他学者依据其研究视点的分类如海勒尔对神秘主义宗教和先知宗教、伊利亚德

15、对传统宗教和历史宗教的划分第三讲宗教的起源第一节关于宗教起源的解释和观点一、宗教信仰者对宗教起源的解释a.神的创立;b.神的启示;a.宗教导师悟道创立;特点:宗教神创二、西方无神论者关于宗教起源的观点A.产生于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和敬畏:B.产生于群众的愚昧和统治者的欺骗:C.宗教是抽象的人类属性的总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解释)。特点:宗教人造三、西方宗教学者关于宗教起源的理论A.宗教人类学:自然神话(naturalmyth);实物崇拜(fetish-worship);万物有灵论(animism):前万物有灵论(pre-animism):巫术(witchcraft):图腾论(totemism);原

16、始启示说(Primal-apocalypticism):B.宗教社会学:涂尔干:社会集体生活需要是宗教产生的前提;列维一布留尔:原始宗教是前逻辑思维支配下形成的社会集体衣象:C.宗教心理学:施莱尔马赫:宗教产生于“绝对依赖感:鲁道夫奥托:宗教的根底是对“全然的他者”的敬畏:弗洛伊德:宗教与俄狄浦斯情结:容格:宗教与集体无意识:马斯洛:宗教与对生存价值的追求(顶峰体验):D.宗教哲学:马丁布伯:我一你”关系:卡西尔:符号世界;四、宗教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宗教是人的意识的产物,但是人并不是随便地创造宗教的。要说明人的宗教意识必须到人的社会生活中寻求宗教产生的根底。人的各种宗教需求是产生于人的社

17、会生活的,只有深刻分析人的社会生活根底以及现实社会的各种矛盾,才能发现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第二节宗教的认识论根源一、宗教产生的心理根源对自然界的依赖感和恐惧感,导致了原始人产生信仰和崇拜的心理根源。社会作为异己的存在同样会使人产生相似的心理感受。这种宗教情感除了依赖感和恐惧感之外,还有受造感、神往、欢乐、感恩、崇敬、热爱等心理感受。宗教学家奥托用numinous来指称最本质的宗教情感,即对神既敬畏又向往的心理内容二、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宗教、神灵观念的产生,反映了原始人对自然现象和自然物的认识生平。其中包括对精神和肉体关系的错误认识,对生死的直观认识等,都是宗教产生的重要根源。人的认识的局

18、限性与人需要理解和解释世界的矛盾性,也是宗教产生的重要原因。三、观念实在与客观实在的对立是宗教观念产生的根本前提原始人不能区分观念实在和客观实在,这是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原始人的意识根本上是一种以直观为主的形象思维,他们在对周围发生的事物及其过程进行解释时,往往只是注意到不同现象在时间上的相继关系,却不能认识到这些现象是否有本质上的必然联系。同时,原始人的直观形象思维过分地强调经验与客观对象的同一性,又使得他们容易把感觉、幻觉、甚至错觉当做与客观对象同一的东西。当观念实在取代客观存在而被当作具有最真实意义的存在时,宗教观念就慢慢地形成了。拟人化世界观的形成;原始人借助宗教神话观念把握自己与周

19、围世界的关系;拟人化世界观是认知功能与情感功能的统一;宗教观念是不自觉的主体意识(拟人化);宗教是本能的人向自觉的人开展中的一个环节。四、观念实在人格化是宗教观念的根本特征在人类社会开展的初级阶段,原始人在对所接触事物或现象的原因进行认识时,往往根据自己的行为受制于意志的直接经验,推出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也为某种精神力量所控制。在这个根底上,原始的拟人化世界观逐步形成,并进而开展成为原始宗教的神灵观念。在这种观念体系中,周围一切客观过程的本质和原因经过拟人化处理而被看作与人相同的人格存在,具有类似于人的精神活动能力。原始人借助宗教神话观念把握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一-拟人化的宗教观念在传统中不

20、断开展,最终形成完整的宗教世界观体系。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宗教观念的起源,证明了宗教观念是人类认识自身的产物。第三节宗教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人类社会开展的初期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自然对人的压迫:自然崇拜的宗教是自然压迫的产物:图腾崇拜说明人类进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形式;宗教以梦想的形式与自然建立起精神联系,使得异己的自然在观念上成为为人的自然。一、自然压迫是宗教产生的主要原因导致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多方面的,其中人和自然的关系处于首要地位。宗教产生和开展的历史变化曲折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在原始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自然压迫是宗教产生的首要因素。在人类社

21、会开展的初期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自然对人的压迫。自然崇拜的宗教是这一状况的反映。人们在以各种自然现象为崇拜刻象的根底上,逐步形成了图腾崇拜。图腾崇拜的出现强化了宗教的象征或符号功能,使宗教愈来愈具有普遍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宗教的核心内容;原始宗教对于原始民族群体生活的意义;自然矛盾和社会矛盾是宗教在阶级社会条件下的根源;宗教为信仰者提供了精神领域的解脱途径;宗教在阶级社会中往往是社会危机的产物.二、社会压迫和自然压迫的结合是阶级社会条件下宗教形成和开展的根本原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在这个根底上形成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现实的人的存在状况的总和。宗教是一种以人的存在状况

22、为反映对象的社会意识,它的内容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本身就成为一种与现实的人相对立的异己力量,这必然在阶级社会的宗教中得到反映,宗教的内容更注重反映了阶级社会人们生活的现状和要求。同时,阶级对立特别是社会危机成为新生宗教产生和传播的社会根底。所以,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结合,构成了宗教在阶级社会条件下的根源。宗教的最终根源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条件之中;宗教形成和开展的客观必然性在于人的社会存在的矛盾性:只有具体地分析人所处的现实历史条件,在这种客观根底上形成的需要以及客观条件所允许的人们满足自己需要的方式,是认识宗教问题的关键。三、全面

23、认识宗教的社会历史根源宗教作为普遍的社会意识现象,它的内容最终是人的现实存在状况的反映,它的根源最终也只在于由各种因素构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中。任何时代的人的活动都要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前提,他不可能在实践中取得绝对的自由。对于现实的人,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常常表现为可怕的异己力量。在实践中软弱无力的人把现实幸福生活的理想寄托在超现实的领域之上,用想像的真善美填补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匮乏,在精神中超越客观对象的束缚。因此,宗教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具体地分析各种社会历史条件,分析人们在这种客观根底之上形成的需要以及客观条件所允许的人们满足自己霸要的方式,是认识宗教起源问题的核心所在。第四讲古典宗教的

24、产生与开展第一节原始宗教一、原始宗教:原始时代出现的宗教(又称自发宗教、自然宗教)a.大自然崇拜。原始宗教早期,人们将大自然的许多现象,如天体大地、日月星辰、名山大川、雷电风雨等加以神话,对它们崇拜。b动植物崇拜。动植物崇拜是原始社会狩猎经济与农耕采集经济在宗教意识中的反映。重要包括牲畜、野兽、农作物、树等。c.祖先崇拜。在鬼魂崇拜的根底上,人们教育部把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祖先的鬼魂,特别是那些省钱对本氏族、本部落有重大功绩、被认为最强大压力和英勇善战的部族首领的亡灵,看成是本部族的守护神,对其加以崇拜,从而形成了原始宗教的祖先崇拜二、原始宗教的社会文化意义a.原始宗教对于维系氏族、自强民族成员

25、之间的联系和团结具有积极的作用。b.原始宗教产生于对自然现象的恐惧和无知,它具有心灵上的麻醉作用,但是它也会成为原始人勇气和力量的象征,具有积极的意义。c.原始宗教对于原始人的道德生活有着明显影响,具有调整原始民族人与人关系的作用。d.原始宗教对于原始社会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节人为宗教一.人为宗教在氏族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开展,私有制、阶级和社会分工相继出现,由此导致了整个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与之相应,与氏族制度为社会根底的整个原始宗教也逐渐走向衰微,有人提出了反映新出现的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宗教意识、宗教理论,这些宗教具有明显的创始人或人的创造特征,故称之为人为宗教。人为宗

26、教的根本特征:a.人为宗教的第个显著特征是带有鲜明的阶级属性,而不是象原始宗教那样具有全民特征。b.人为宗教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带有鲜明的社会属性。c.人为宗教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宗教事务的神职人员。d.人为宗教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往往具有比拟严密的组织形式和较系统的神学理论。e.与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相联系,人为宗教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崇拜对象的不附着任何自然物而是一个独立的精神实体且日益一元化。二、古代阶级社会的国家宗教随着社会阶级分化和早期国家的出现,原始的氏族一部落宗教逐渐演化为国家一民族宗教。最早的国家一民族宗教主要有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中国、古代印度、

27、古代波斯、古代希腊的宗教。第三节古典宗教的形成与开展一、随着原始社会晚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宗教出现了相应的变化:a.神灵的等级化;b.地域保护神的出现;c.宗教祭祀阶层的出现。二、随着社会阶级分化和早期国家的出现,原始的氏族一部落宗教逐渐演化为国家一民族宗教,最早的国家一民族宗教主要有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代波斯、古代希腊的宗教。A.中国的,宗法性传统宗教.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后,形成宗法性的阶级结构和国家体制,与宗法性的社会相适应产生了宗法性的传统宗教,并在夏商周时代随着国家的形成而开展为国家民族宗教。它的内容是:a.敬天:神灵等级化和上帝观念的形成;天或上帝被尊为君权的授予

28、者,扶至被视为人君的父或祖先。b.法祖:与宗法性社会相联系,在中国祖先崇拜与宗庙制度盛行不衰。c.社稷崇拜:社稷神既是国家的保护神,也是民众的衣食吉庆之神,在国家宗教礼仪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国家民族宗教的特点:一、历史的延续性:它没有以为朝代的更替而改变其国家民族宗教的正宗地位;二、附属并效劳于皇权:中国宗教中的祭祀集团没有得到充分开展,而皇帝本人成为最高祭祀,宗教神权附属于皇权。B.印度的国家一民族宗教婆罗门教a.宗教经典:吠陀(Veda);梵书(Brahmana);奥义书(UPaniSad);经书(Sutra)0b.古印度宗教: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c.印

29、度教(新婆罗门教):三位一体的三个神灵:梵天;毗湿奴;湿婆。解脱之道:利(artha);欲(kama);法(dharma):解脱(moksha)C.以色列人的民族一国家宗教犹太教a.亚伯拉罕时代:古代的希伯来氏族一部落宗教。选择耶和华作为本氏族部落的保护神和上帝,同时具有多神信仰和祖先崇拜。b.摩西时代:犹太教作为民族一部落宗教的建立,包括制定十戒、公布律法、祭祀阶层形成和宗教礼仪的规定。c.定居迦南以后:犹太教的开展完成期。犹太教根本信条形成:上帝耶和华是宇宙独真神:以色列人的灾难是上帝对其罪行的惩罚:形成救世主一弥赛亚思想。第四节世界三大宗教简介一、基督教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

30、数最多的宗教。公元一世纪中叶,基督教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135年从犹太教中分裂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十六世纪中叶,公教又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陆续派生出一些脱离罗马公教的新教派,统称“新教,又称抗罗宗或“抗议宗,在中国称为耶稣教”。所以,基督教是公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的总称。基督教圣经:旧约(律法书、先知书、历史书和杂集)和新约(包括福音书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历史书、使徒书信和启示录四类)基督教的根本教义是:L三位一体”说

31、。上帝具有三个位格一圣父、圣子、圣灵。2.上帝创世说。因为上帝创造一切,他才被说成是至高无上、全能全知、无所不在的唯一真神。3.原罪说。人生而有罪。4.救赎说。基督教认为人类无法自救,只有相信和依靠一个救世主耶稣为人类赎罪,人才能求得死后永生。5.天堂地狱说。基督教认为信基督者将进入天国获永生,不信基督者将被抛入地狱受永罪。6.忍耐顺从说。基督教号召人们做到忍耐、顺从、听话,不对抗。在基督教的教义中,“爱人如己”是基督徒日常生活的根本准则,它的要求人应该自我完善,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应该忍耐、宽恕,要爱仇敌,并从爱仇敌进而反对暴力。基督教的主要派别: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在我国,基督教一般

32、只指新教,不包括东正教和天主教)。二、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7世纪时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创立者是穆罕默德。A.伊斯兰教的根本信仰包括:信安拉、信天使、信先知、信经典、信后世、信前定。穆罕默德宣称,世界上只有一个神一安拉,他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人的创造者,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伊斯兰教教义的核心就是服从安拉,服从先知。教徒必须要顺从,无论身处何种处境,都要安分守己,因为一切都是安拉的安排,自己是无法改变的。B.伊斯兰教徒的五大宗教功课(“五功”)1.念:以严肃和心悦诚服的态度,用阿拉伯语口念“作证词”。2.礼:即做礼拜。3.斋:即斋戒。伊斯兰历的9月(阿拉伯语的音译为“莱麦丹”)是斋月

33、。4.课:即天课。它是“奉主命而定”的宗教赋税。5.朝:即朝觐。凡有条件的男女穆斯林一生中必须去沙特麦加城内的“克尔白”朝觐一次。除上述信仰和功课外,伊斯兰教还禁止偶像崇拜,禁食某些食物。三、佛教佛教(BUddhiSm)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佛”意为觉悟者,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又派传教师到周围国家传教,东至缅甸,南至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到13世纪初,超戒寺等许多重要寺院被毁,僧徒星散,佛教终于在南

34、亚次大陆消失。A.佛教的根本信仰佛教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宣扬众生平等的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以“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为根本教理,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成就佛果(无上正等正觉为最终目的。四谛亦称“四圣谛,即苦、集、灭、道。“苦谛”是把社会人生判定为“苦,并以此判断为真理的教义。“集谛是说明诸苦和人生原因的,它是早期佛教的理论根底,大体可以“五阴聚合说、十二因缘说和业报轮回说加以概括。“灭谛提出了佛教出世间的最高理想“涅槃。道谛”即通向涅槃解脱之路,被总结为“八正道。八正道是指解脱诸苦,断绝轮回,到达“涅槃”境界的途径和方法。正见,正

35、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正思维,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正语,即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话;正业,正确的行为,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正精进,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正念。不忘四谛,安住于四念处之中:正定。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缘起说是佛教用以解释世间人生和世间现象之所以发生和变化。缘起说的根本命题是:“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意思是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现象:任何现象都处在生灭变化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这些联系和变化,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引起,这就叫“缘起。十二因缘:1、无明

36、:就是不明实相,也就是愚痴。2、行:造作、牵引三界的身口意三业O3、识:由于过去世的无明造业,导致业识投胎。4、名色:精神与物质方面。5、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内六根。6、触:六根接触六境所生起的主观感觉。7、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8、爱:对所欲增生起的渴爱。9、取:对所有事物的攀缘追求。10、有:活动招引招感未来果报.11、生:诞生,再受未来五蕴身。12、老死。四、三大世界性宗教的根本特征I.三大世界宗教较好地适应了民族一国家的政治需要,可以通过统治者强制性或半强制性手段推行。2.世界性宗教具有较高的信仰素质。3.世界性宗教具有较高的神学理论素质。4.世界性宗教在宗教礼仪上具有较高的

37、文明素质。5.世界性宗教具有较高的组织素质。第五讲影响宗教信仰率的根本因索第一节影响宗教信仰率的地缘性因素统计资料显示,城市地区的宗教信仰率一般要低于农业地区,而农业地区的宗教信仰率又低于边缘地区,这就是宗教信仰率的地缘性规律。导致地缘性信仰规律的原因分析:a地缘性的人类生存环境。信仰率的上下与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劣存在某种函数关系,即人类生存环境良好的地区宗教信仰率较低,反之则较高。因为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地区,人们更容易依匏超自然的力量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地缘性的人口环境。宗教信仰率与人口集约化程度之间存在反比的函数关系。因为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能更好发挥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主体能力,

38、从而减少了对超自然力量的依赖。c.地缘性的智力环境。智力环境的优化程度与宗教信仰率具有反比的函数关系。较高的智力水平表示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程度更高,相应地信仰超自然力量的压力会降低。*地缘性信仰规律是一种统计规律,受各种因素的干扰会出现反例。第二节影响宗教信仰率的性别因素从历史的和现实的资料分析,在宗教信仰者中女性的比例一般高于男性。宗教信仰中的性别“悖相关系:一方面绝大多数宗教都存在歧视和贬低妇女的倾向,另一方面世界各文明社会中女性信教者的比例高于男性,且信仰更为虔诚。宗教与妇女的悖相关系的产生,是由于男女地位不平等,促使妇女从宗教信仰中寻求心理补偿的结果。妇女信仰宗教的原因:妇女在承受男

39、性同样承受的社会压力和自然压迫之外,往往还要承受父权或夫权统治的压迫,这使得大多数妇女的处境都比其同等地位的男性差。这种情况使得妇女更倾向于产生某种精神补偿的需要,而宗教对信教者来世的许诺和某些现实的补偿功能,在很大程度可以满足这种需要。许多妇女正是在宗教的这种补偿功能的吸引下成为虔诚信徒的。信教妇女从宗教所获得的精神补偿,主要包括在:对身为女性深感不幸而寻求的心理补偿;为摆脱现实的某种欠缺或困境而寻求的心理性补偿;从信仰中得到情感方面的补偿;把宗教作为遁世避难所和平安港;对社交的补偿。第三节影响宗教信仰率的年龄因索宗教信仰率与不同年龄段的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统计学的正比关系,即老年人的宗教信仰

40、率最高,中年人次之,青年的信仰率最低。a.老年人的,宗教亲近现象老年人的生理压力、社会压力和精神压力般要比中年人和青年人大,这使得老年人更希望从宗教中得到终极关心。b.青少年的“宗教游离”现象青年人最迫切的现实问题是学习谋生的技能、追求事业的成功和建立幸福的家庭,而宗教问题相对离他们更远些,因此他们大多游离于传统宗教之外。a.中年人的“宗教回归”现象人到中年,渴求事业和家庭的稳定成为种较为普遍的心态,同时也会产生种居安思危”的心态,他们尝试宗教各种修身养性的方法,或从宗教中思考人生的答案。第四节影响宗教信仰率的职业性因素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平安系数、不同的劳动强度、不同的艰辛程

41、度等,这影响到了从业者的精神状态和信仰趋向。一般来说,职业性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1:压力越大,其宗教信仰率就越高,否则反之。第六讲宗教信仰第一节宗教信仰的特征信仰(faih)属于精神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和心理状态,表现为人对其周围世界的态度。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信仰既表现为复杂的思想体系,又表现为简单的心理状态L信”):信仰既属于世界观的范畴,又表现为一种社会生活和历史现象。信仰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没有信仰的人,会失去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其开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

42、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开展。宗教信仰与科学信念:宗教信仰与终极关心:科学信念特有的经验和逻辑根底和检验系统:信仰的认识论根源;信仰与知识;信仰与需求;信仰的历时态存在;信仰与行为标准。A.宗教信仰与非宗教信仰的共同之处a.宗教信仰与非宗教信仰都表现为相似的主观态度、心理状态或文化创造,是一定的经验根底上人的精神活动的产物。b.宗教信仰与非宗教信仰都根源于人的需要,是为了解决人的意识与存在的矛盾而出现的。B.宗教信仰与非宗教信仰的不同之处a.信仰的性质不同。从信仰的客体方面:宗教教义与科学理论的目的、认识方式和开展形式不同;满足不同的需

43、要;行为、实践方式不同。从信仰主体:宗教信仰与科学信仰在目的上、在认识方法上、在信仰者的态度上也不同。b信仰的外延不同。宗教信仰和政治、伦理、哲学、艺术、科学等具有密切的关系,在原始社会更是各种意识形态的总和。宗教信仰的统摄核心是对超自然、超现实力量的崇拜。c.信仰的表现形式不同。宗教信仰以共同的信仰内容为根底形成特殊的组织形式。一般的信仰不具备类似的组织形式。C.宗教信仰与非宗教相互依存、转化与互补a.宗教信仰与非宗教信仰互相共存与相互涉入(从历史过程和信仰领域上)b宗教信仰与非宗教信仰相互转化宗教信仰也可以开展出非宗教信仰的内容:非宗教信仰的内容可以成为宗教信仰的根底。二者在认识动力、认识

44、方式上也有相互借鉴之处。C.两种信仰形式在功能上的互补性。第二节宗教信仰的形成和传播一、宗教信仰的形成A.宗教信仰是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产物(在其社会历史背景中得到说明):B.各种宗教教义的形成都包含了对已有思想材料的继承和利用(耶、释、道等):C宗教教义的形成离不开创始人的个人奉献:D.宗教信仰必须具有定的群众根底(社会化的意识形态和组织形式):E.宗教信仰具有历史开展性。二、宗教信仰的传播和开展A.宗教传播的内因:a宗教信仰的内在素质:b.宗教信仰的灵活性与适应性:c.宗教信仰与信徒的内在致性。B.宗教信仰传播的外因a.政治因素:b.地理交通因素:c.宗教传播者的素质;d.社会和家庭传统。

45、第三节宗教的本质一、宗教本质问题的复杂性(各种答复)宗教就是神的启示;宗教就是异化了的人的本质;宗教是一种能到达终极改造的手段;宗教的功能在于使信仰者实现人格上的超越。A.本质属性:将宗教与其他社会现象相区别的本质规定。宗教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它以超人间力量的存在为信仰前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异化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宗教异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和社会力量的关系上,宗教异化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人与人的本质关系上,宗教异化了人的本质。B.非本质属性:反映宗教个性的其他内容。这在每种宗教中都有不同的表达。如一神论与多神论、原始崇拜与伦理宗教的不同,等等。二、恩格斯对宗教的“

46、宗教是什么*的答复“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和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梦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一、说明了宗教作为意识形式的特征,是“梦想的反映”。说明一切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都是人梦想出来的,客观上并不存在;第二、揭示了宗教梦想的内容和对象实际上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宗教的根源是客观的物质世界表现出来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各种各样的神灵不过是对这些力量的反映;第三、它说明了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化”的特殊表现形式,人间力量的宗教化,世俗力量的神圣化,宗教理想境界的超自然化,这就是宗教产生的前提;第四、它说明了人间力量

47、超人间化的原因,是“外部力量”对人们的支配,揭示了宗教观念的世俗根底和客观根源。三、当代学者对宗教的定义以“宗教四要素说为核心的关于宗教的定义:“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标准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吕大吉)A.宗教四要素的内容:一类是内在要素,包含宗教观念(或思想)和宗教体验(或感情)二局部;一类是外在要素,包含宗教行为(或活动和宗教组织与制度二局部。一个比拟完整的成形的宗教,便是内外四种要素的综合。B.宗教四要素的相互关系:宗教观念和宗教体验是统一的宗教意识的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宗教意识的情与识又必然形之于外,表达为宗教信仰和崇拜的行为,这一切又逐渐标准化为宗教组织和制度。宗教认识的多维性:a.从宗教的社会属性及宗教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关系出发:社会学角度;b从宗教的心理根底与心理功能出发:心理学角度;c.宗教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人文化类学角度;d.宗教作为终极关心:哲学角度(实质性)四、宗教与迷信迷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