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77263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ppt(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宗教是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包容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第一节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1、宗教的本义:是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2、宗教的主要特征:是人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盲目信仰和崇拜。3、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原因:(1)萌生自我意识,产生神的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说宗教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2)宗教在发展过程中,与各种文化现象结下了不解之缘。,二、中国远古宗教1、自然神崇拜(由于不能清楚地认识,产生恐惧害怕心理,实质是把自然拟人化。)2、鬼魂崇拜:包括鬼魂观念(相信灵魂不死)

2、和崇拜仪式(丧葬、祭祀和傩除)。3、图腾崇拜(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4、天帝崇拜(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5、祖先崇拜(在鬼魂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节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由自然宗教过渡到人为宗教。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一是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第二节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追求长生不老的信仰为核心的宗教。它的主要思想渊源:一是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一、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一)东汉时期:1、五斗米道(天师道)2、太平道(二)魏晋时期:1、葛洪的丹鼎一系 2

3、、南天师道(三)南北朝时期:北天师道(四)唐宋之后:1、正一道 2、全真道(五)明清之后,道教日渐衰落。,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一)道教的基本信仰:道,由信仰道发展到尊奉“三清尊神”。(二)道教的基本教义:长生久视、全性葆真。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一)炼丹术。道教徒的炼丹术是一种科学实验,推进了古代化学研究。炼丹道士还发明了火药。(二)道教与医药和养生。许多道家人物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道教的养生术 还有表现在气功方面。(三)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四)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第三节 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一、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佛法东传最基本的教义主要指

4、“四谛”。第一谛是“苦谛”,“人生皆苦”,“一切皆苦”。人生有二苦和八苦之说。二苦是指内苦和外苦,也就是心苦和身苦。而八苦是指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五取蕴是说色、受、想、行、识,“色”是指物质,“受”是指感觉感情,“想”是指知觉想象,“行”是指心理活动,比如贪等行,“识”是指意识。同时人还有“五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它们分别对应着五尘:色声香味触。都是这些感官想到得到享受,才造成痛苦。,第二谛是“集谛”,这是说受苦的原因。不明白人生是幻影,所以产生种种欲望和追求。产生三毒,即贪、嗔、痴。比如贪于成名。贪得不到满足就产生嗔,产生忿恨之心,所以是最可怕的。痴是指愚昧无知,迷于

5、世,迷于理,最后就会受报。第三谛是“灭谛”,这是说灭苦的办法,也称灭度、寂灭、圆寂、涅磐等等,指贪的熄灭、嗔的熄灭、痴的熄灭,放弃、消灭爱欲与对此五蕴之身的贪求,就是苦的止息。简单说就是悟到真理,灭尽烦恼。,第四谛是“道谛”,这是说怎样达到目标。主要是通过持“八正道”,也就是1正见-正确的见解,也就是合乎佛教理法的道理;2正思维-以佛教纯真的智慧去思考问题;3正语-说正当的话语,也就是善言善语,隐恶扬善,随喜赞叹,不妄言,也就是不讲大话,不两舌,不谤语,不恶语;4正业-言行清净不染,起心动念都造业;5正命-正当的生活和谋生手段;6正精进-正确的努力;7正念-时时忆持佛法,不起邪思乱念;8正定-

6、禅定,离散乱心,专注一境。这八正道也可简单规结为“戒、定、慧”:戒包含正语、正业、正命,戒就是指教规,比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等等,这些都是为了防非止恶。定包含正定和正念,慧包含正见、正思维、正精进。,二、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佛教之所以能传入中国,然后再将印度佛教中国化,有 其内因与外缘:其内因:佛教传入中国前,中国本土思想,正值极盛而 衰之低潮期;而且,社会、政治纷乱不已;继之,北方政权 很少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故想藉佛教以安抚社会民心。其外缘:汉代经营西域,佛教得以传入中国内陵;唐代更管治西域,使中印通行,两国传法、求法人士往來不绝于 途。由於内因、外缘具足,故中国之人文

7、思想得与印度佛教 之人文思想相应和。1、东汉之初,中国人用传统的宗教观念理解和接受佛教;2、东汉末年,翻译增多,形成两大系统;3、魏晋时期,玄学与佛学合流,形成“六家七宗”。代表人物慧远、梁武帝、竺道生。4、隋唐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三、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佛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在内。一般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只是儒家文化,其实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一)佛教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哲学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非常广泛。在扩

8、大和提高古典诗歌的题材、境界以及语言、格调方面,都显示出新的面貌,出现了玄言、山水、田园等优秀的诗歌。(三)还对书画、雕塑、建筑等也有重大的影响。,第四节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一、儒家学说的入世精神1、孔子重人事而远“天道”2、孟子主张“用世”,提倡“济天下”。3、汉至宋明,理学家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志存天下,积极用世。“忧患意识”二、传统儒学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1、儒家思想中的“天”、“天命”、“天道”范畴;2、董仲舒的”天人感觉“理论把”天“进一步神化、人格化,儒家的“天”又被宗教化了。3、传统儒学的宗教色彩还表现在修养理论上。主观内省、慎独、寡欲的修行方法上。,三、宋明理学具有准宗教的性格儒家大量地吸收了佛、道二教的有磁思维方法和思想内容,宋明时期的新儒学把佛、道二教的思想内在化,从而使宋明理学有宗教的性格。宋明新儒学对佛教思想的摄入:1、“心性”学说是对佛性理论的翻版;2、由“修身养性”转向禅宗式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3、思想内容上有“存天理,灭 人欲”也有强烈的宗教禁欲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