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889823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2 .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3 .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教学重点】1 .对“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2 .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导拨法、自读法、讨论法、分层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孟子)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谁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张?(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孟子及其政治主张,学生齐读投影内容)投影一孟子:(约前372-289

2、)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投影二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投影三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孟子的一篇文章,出自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课题)二、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一)学生听课文录音,在舒缓的音乐中感知课文内容。(二)学生伴随音乐试读课文,初步领会语句的意思。(三)学生串讲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

3、通文意)1 .每四名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2 .教师指名代表对课文进行试讲,其他学生补充更正。(文段比较容易翻译,学生能够较轻松地完成。教师对试讲的学生要及时鼓励、肯定)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是针对当时那些好战者的心理,阐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一)学生分组对文章内容逐段设疑、释疑。(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作答)(二)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教师出示投影,分别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投影一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第二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这场战

4、争结果怎样?原因何在?3 .第三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战争结果如何?为什么?明确: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2 .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板书) 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板书)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3.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板书)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二(板书)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二承接问题,教师进一步启发:“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

5、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明确: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师: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投影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 .这三句话什么意思?2 .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3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各层次学生回答)明确:1

6、.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2 .运用了排比修辞。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3 .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师启发: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得道,施仁政)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师归纳: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四、总结:师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结

7、构。(指名学生总结)明确: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五、巩固练习(出示投影,各层次学生回答)投影一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委而去之环而攻之池非不深也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亲戚畔之2 .翻译下列句子: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不以兵革之利。投影二填空:1 .全文论述的中心句是()。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借论战争来阐明什么?2 .在“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这个问题上,孟子和曹刿有着基本一至的看法,孟子认为在于(_)曹刿认为是()o3 .台湾民众游行、静坐要求陈水匾下台,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o【作业布置】1 .背诵翻译全文。2 .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点论据结论天时不如地利一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地利不如人和一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失道寡助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