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识记四100例以上古代文化常识.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05481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2.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考识记四100例以上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考识记四100例以上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考识记四100例以上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考识记四100例以上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考识记四100例以上古代文化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考识记四100例以上古代文化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考识记四100例以上古代文化常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识记六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而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因此,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下面从七个方面对古代文化常识加以介绍。人称姓名谦称.敬称、贱货生生姓名和称谓卜 溢号、质号.年号、J 改元.尊号、徽号,年龄称谓, 作品命名,历法中央官职宜职地方宜职还)(官职和科举广历法和刑法卜纪年法 纪月法 纪日法 纪时法刑法-古代文化-地区名 五音、六律、八音、古代音乐A雅乐、俗乐o叵忌诧,-宗法和礼俗J7古籍注释体例卜传、注、笺、疏、正义A.姓名和称谓(一)人称姓名1 .直称姓名(1)用于自称。例如:庐陵K并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乌季顿首。(与陈伯之

2、书)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例如:不幸学乎善构恶于前,袋舍多献谄于后。(指甫录后序)用于做介绍,为人作传。例如:里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传)2 .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出于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1)称字。例如:东阳马生有如,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2)称号。例如:五人者,盖当羊舛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余宗老本小,左公甥也。(左忠毅公逸事)(3)称谥号。例如:乡先辈左?熨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称斋名。例如:蒲松龄为“可遇先生”。梁启超为“冷篁主人”。3 .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例如:谓颜自印以兵解,文,将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梅花

3、岭记)(2)称爵名。例如:宇田南下,皖帅欲结欢守田。(柳敬亭传)4 .称籍贯例如:今电浮之生死未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5 .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二)谦称、敬称、贱称1 .谦称(1)王侯自称。例如:骞入窃闻赵王好音。(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自称。例如:项伯杀人,鸟活之。(鸿门宴)(3)一般人自称。例如:电以为营中之事。(出师表)(4)女子自称。例如:凌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2 .敬称(1)称君王。例如:以昭停丁平明之理。(出师表)再拜献去壬足下。

4、(鸿门宴)(2)称庙号。例如:时”芋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3)称师。例如:为于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呼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4)称朋友、尊长。例如:有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三日断五匹,宫故嫌迟。(孔雀东南飞)3 .上称下或平辈之间称呼例如:f安敢轻吾射?(卖油翁)誓不相隔般。(孔雀东南飞)4 .贱称例如:摩于不足与谋!(鸿门宴)少于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5 .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l)11“从”表示叔伯关系。例如:谢安,字安石,尚小举也。(谢安传)(2)力口“太”表示长一辈。例如:必躬造左公第,候本公、木芋起居。(左忠毅公逸事)(3)11“先”表

5、示已逝世的尊长。例如:妪,生大母婢也。(项脊轩志)先考,指已逝的父亲;先妣,指已故的母亲。(三)名、字、号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值)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名”和“字”意思相反,例如:韩愈,字退之。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字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表示尊敬对方时称

6、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又称别字)。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是两个字的,也可以是三个字以上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柳宗元被称为“柳河东”。(四)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1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

7、,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盗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1)表扬性的 经纬天地日文 威强睿德曰武 明德有功曰昭 行义说民日元 布纲治纪日平 辟土服远日桓 温柔好乐日康布义行刚日景 柔质慈民日惠 圣善周闻日宣 安民立政日成 果虑果远日明 聪明睿智日献 布德执义日穆例如:秦昭4闻之,使人遗(Wei)赵王书。(廉颇蔺相如列传)(2)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日灵杀戮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日炀例如:为壬虐,国人谤王。(邵公谏厉王弭谤)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日哀慈仁短折日怀在国逢难日愍2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

8、个朝代的皇帝一般都称谥号,如汉武帝。唐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3 .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4 .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5 .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

9、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o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上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五)年龄称谓1 .襁褓“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2 .孩提指23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3 .齿龊又称为韶龊,指儿童换牙。4 .总角、垂髻指幼年儿童。“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红楼梦)5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杜

10、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6 .笄CjT)指女子十五岁。笄,女子成年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女子十有五年,而笄。”7 .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8 .而立之年三十岁。论语:“三十而立。”9 .不惑之年四十岁。论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10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例如:“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IL花甲、平头甲子六十岁。天干地支顺次组合用于纪年,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子或花甲。唐诗纪事:“手接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12 .

11、耆(扇)六十岁。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13 .古稀七十岁。”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对联所写年龄为141岁)14 .耋(di6)七十至八十岁。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15 .三(mo)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16 .期Oi)颐一百岁。(六)作品命名17 以“地名”命名(1)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2)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3)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18 以“书室名”命名(1)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

12、室名。(2)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饮冰室”是其书室名。(3)惜抱轩全集。作者姚兼,“惜抱轩”是其书室名。19 以“谥号”命名王文公文集。作者王安石,谥“文”。20 以“号”命名(1)诚斋集。作者杨万里,别号诚斋。(2)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5 .以“字”命名(1)李太白集。作者李白,字太白。(2)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6 .以“官职”命名(1)王右丞集。作者王维,官至尚书右丞。(2)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官至工部员外郎。7 .以“年号”命名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8 .官职和科举(一)官职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权等方面。各朝代的情

13、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1 .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宰相)。清代有军机处,亲王、大学士、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三公九卿制军三公太尉丞相(a助皇帝处理政重)御也大关】r+三省六部制皇帝中书省尚书省(管理政务)卜JF省(起

14、草政令);I;.(审核政令)支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J州)(郡)H六部,是指“吏部,管文官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信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2 .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

15、,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时,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郡守(秦)县令秦汉(郡县府H太守(汉)县令T元朝(行省制丞相(省)达普花赤(路)知府知县布政使(明)知府(知州)知县1.明清(省府县)卜(总督(清)知府(知州)知县(二)科举1 .汉代实行征辟和荐举制度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辟(bl),由中央官署征聘,

16、然后向上荐举。例如:(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2)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2 .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隋以后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土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下表)。明清科举简表项目x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考场学政巡回案临考场(府、县)京城和各省城贡院(省城)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土日期三年之内两次子、卯、午、西年八月,桂榜乡试次年三月,杏榜会试同年四月,金榜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第二名二至十名为亚元榜

17、眼第三名探花3 .学校与教师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庠”和“序”是地方学校。例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例如: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i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助教等。例如:有可垩、皆古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C.地理常识古代地理知识,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城市村镇名、山川关隘名等。(一)地区名1 .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例如:个枣英豪,成归附之。(赤壁之战)2 .江东指长江以东的地区。例如:亮兄瑾也,避乱孑有。

18、(赤壁之战)3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例如:自以为卷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4 .山东指蜡山以东的地区。例如:沛公居小年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5 .河北、河南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例如:将军战可心,臣战可巾。(鸿门宴)6 .中国指中原地区。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不田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二)政区名1 .九州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凉州。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例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己亥杂诗)2

19、 .八州、八荒泛指中国。例如: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字内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3 .郡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例如: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4 .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例如: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张衡传)5 .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例如:陈明选下驸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阎典史传)6 .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事区的性质。例如: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

20、固亭怀古)7 .省本是官署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8 .县地方基层行政区域。例如: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海瑞传)(三)山川关隘名1 .江指长江。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2 .河指黄河。例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3 .蜂指峰山。例如:崎有二陵焉。(靖之战)4 .函指函谷关。例如:秦孝公据靖函之固。(过秦论)5 .岱指泰山。例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6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例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21、)7 .四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8 .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9 .大泽指云梦(今湖北省长江南北,本为两泽,江北为云,江南为梦。后来淤为陆地,今洪湖等是其遗迹)、洞庭、彭盆(今鄱阳湖)、具区(又名震泽,今太湖)。10 .五湖近代一般以洞庭、鄱阳、太湖、巢湖、洪泽为五湖。11 .有古称、别称的地名南京又称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等。例如:金陵降,君臣出走。(阎典史传)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梅花岭记)杭州又称临安、钱塘、武林等,例如: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柳敬亭传)福州又称三山。例如: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指南录后序)镇江又称京口

22、。例如: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到死。(指南录后序)开封又称东京。例如: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柳敬亭传)12 .三都、两都、三辅(1)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2)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3)三辅汉武帝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因为是管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故合称“三辅”。13 .畿古代王都所在地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D.宗法和礼俗(一)宗法1 .宗法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按嫡庶、血统形成的法

23、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物的家法。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2 .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3 .宗子指嫡长子。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要继承始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4 .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5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嫡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妻(妾)所

24、生的庶子。6 .六亲泛指亲属。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按周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7 .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称父族、母族、妻族。8 .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礼记曲礼下:“生日父、日母、日妻,死日考、日妣、日嫔。”如项脊轩志:“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9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左,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后由宗庙的次序,又推广到坟地葬位和祭祀时的排列顺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10 .丧服旧

25、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缠麻”。丧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11 .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如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黑。”12 .太庙天子的祖庙。如五代史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13 .三纲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意思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

26、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14 .五常(1)指“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五伦”中君臣关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伦”。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2)指“五教”。是五种封建伦理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3)指仁、义、礼、智、信。15 .七出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无子、淫逸、不事舅姑(公婆)、口舌、盗窃、妒忌、恶疾。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又叫“七去”“七弃”,是为维护夫权

27、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反动礼教。16 .三从四德“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是封建伦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17 .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

28、”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二)礼俗礼俗即礼仪习俗。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的礼节。1 .五礼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2 .六礼有两种解释:(1)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相见礼。(2)指婚礼的六项仪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3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入成年了。举行加冠礼的年龄,有20岁和19岁两种说法。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己冠”“弱冠”“未冠”等的说法。如送东阳马生序:“

29、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祭妹文:“予弱冠粤行。”(初加冠,体还未壮,故称“弱冠”)4 .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簪子)的礼仪。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在15岁,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后来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称“及笄”“笄年”。5 .合誉指结婚。古时把一个瓠分为两个瓢叫“色”,举行结婚仪式时,一对新人各执一瓢而饮,就叫“合皆”。后世遂以“合音”为结婚的代称。6 .媵指古代诸侯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它是古代一夫多妻制的一种形式。其方式是,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嫡夫人,女方以侄女、妹妹随嫁。这些随嫁、陪嫁的人统称为“媵”。但这些“媵”,其间虽有辈分、嫡庶之分,但都是主子,不是奴才,她们都是经过“

30、聘”的,都有资格成为夫人。后来随着“媵女”制度的逐渐消亡,“媵”的地位逐渐降低,在只有妻妾之分的时代,就与“妾”成了同义词。如阿房宫赋:“妃嫔媵婿,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7 .青庐用青布搭成的棚,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如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8 .文定相传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至渭滨。后世因此以“文定”代称订婚。9.朝周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礼记王制疏云:“诸侯五年一朝。”另一种说法是左传昭公十三年,杜预注“三年一朝”。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玉帛、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作“朝贡”。如左传隐公八年:“郑伯以齐人朝

31、王,礼也。”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被认为是不尊敬天子,天子就要出兵讨伐。在四方诸侯中,每方挑选个有声望的诸侯领导,叫作“方伯”,其他小诸侯去见方伯,也叫“朝”。如左传隐公十一年:“滕侯、薛侯来朝。”战国时,周天子已无威望,七雄逞强,弱的诸侯觐见强的诸侯也叫“朝”。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臣子见国君也叫“朝”。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晋崎之战):“先轸(ZhEn)(晋国主将)朝,问秦囚。”史记滑稽列传:“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10 .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叫“聘”。礼记王制疏云:“其天子亦有使大夫聘诸侯之礼。”诸侯德风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问。如左传隐

32、公七年:“冬,王使凡伯来聘。”凡伯是天子的大夫,周王派他来见鲁隐公。诸侯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侯国来贺见,也叫“聘”。左传襄公元年:“郑(Zhii)子来朝,礼也。冬,卫子叔、晋知武子来聘,礼也。”舞是小国,所以叫“朝”;卫、晋是大国,就叫“聘”。诸侯派大夫见别国诸侯也叫聘。这是诸侯之间邦交的礼节。礼记王制:“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左传隐公七年:“齐侯使夷仲年来聘。”诸侯相聘,使者还带着玉帛,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所以左传注曰:“诸聘皆使卿执玉帛以相存问。”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名称。此国往彼国的聘叫“如”。例如左传襄公二十年:“冬,季武子如宋,报向戌之聘也。”季武子自鲁去宋,叫作“如。反之,在

33、襄公十五年时,宋派向戌来鲁国,就说成“宋向戌来聘”。这是由彼国来此国,叫作“聘”。所以说:“内适外言如,外适内言朝聘。”指的是:由本国到别国去叫“如”,由别国到本国来叫“聘”。11 .誓用语言相互约束表示决不违背信约叫“誓”。礼记曲礼下:约信日誓。”诸侯之间举行这种仪式,叫“誓礼”。举行这种仪式时,不用杀牲、欹血(以牲血涂抹口上)。12 .盟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会盟时杀牲、献血,并且宣读盟书,誓于神,叫作“盟礼”。礼记曲礼下:“莅牲日盟。盟与誓不同之处就在于盟在举行仪式时要杀牲、瞅血。遇有急难,诸侯之间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就叫“会盟”。如过秦论:“

34、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结盟以后,双方就有义务作为约束。如左传襄公三十年记宋国在五月间遭特大火灾,冬,与宋同盟的十一个诸侯会于澧渊,商量共同以财货来援助宋国。13 .封禅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宗庙,也重视祭天地、山川。如礼记曲礼下曰:“天子祭天地诸侯方祀,祭山川。”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作“封禅”。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的。古时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长,称为岱宗。泰山高,离天近,所以先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作“封”。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答地之功,叫作“禅”。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峰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

35、,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14 .斋戒旧时祭祀鬼神、行大礼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不妄行动、不狂言戏笑等等),以表示虔诚。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15 .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五人墓碑记:“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16 .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

36、叫“牺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的叫“牲”。古代又有“三牲”之说,指祭祀用的牛、羊、猪。如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7 .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用一头。18 .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五代史伶官传序:“其后用兵,则造从事以一少牢告庙。”19 .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或王后的死。触龙说赵太后:“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20 .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信陵君窃符救赵:“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21 .死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

37、的称谓。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22 .棺椁“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上古贵族的墓里大多有椁。23 .殉葬指古代用活人或器物从葬的一种风俗。即人死以后,逼迫死者的妻妾、奴隶等陪葬。周代以后多用“俑”代替活人,有时也把死者生前用的饮食器、兵器、乐器、装饰品等作为随葬物品。24 .坟墓埋葬死人的地方。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后世“坟”与“墓”并称,不再有所区别。旧时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25 .合葬指夫

38、妇死后葬在一起。如孔雀东南飞:“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26 .稿葬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如促织:“日将暮,取儿稿葬。”27 .庐冢也作“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庐”,房屋;“冢”,坟墓。如游褒禅山记:“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28,坐以两膝着席,臀部贴在脚跟上,是“坐”。两膝着地,直身,股不着脚跟,是“跪”。跪而挺腰耸身,叫作“踞)”。坐席也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表示谦恭的样子;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座席。29 .跪与坐不同,往往有急事或表示谢罪

39、之时,直身,两股也离开了脚跟。所以前人指出跪与坐两者的区别是“跪危而坐安”。如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跪又表示对长者的尊敬。30 .长跪指挺直上身而跪,表恭敬。如孔雀东南飞:“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31 .踞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如鸿门宴中写樊哙进帐,“项王按剑而蹈日:客何为者?”跟,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如唐雎不辱使命:“秦王色挠(屈服),长跪而谢(道歉)之。”32 .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箕,叫作“箕踞”。这种姿势是表示傲视对方的意思。如荆轲刺秦王中写荆

40、轲刺秦王不中,身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箕踞,就是这种两股着地张开两腿的样子。33 .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稽首。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地位相等的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答臣子之拜的礼节。顿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即举起,所以叫作“顿首”。空首是拜跪于地,先以两手拱至地,再以头至手,因其头不至地,所以叫作“空首”。稽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多时方起,因为头叩地多时,有所稽留,因此叫“稽首”。肃拜是拜礼中礼节最轻的。周礼春官注:“但俯下手,今时擅(yi)是也。”只是拱手行

41、礼,就是现在的揖。军队中有这样的肃拜,妇人行礼,主要也是肃拜。褒拜是手持符节行的礼。丧礼中先作顿首后作稽藏,叫“吉拜”;先稽颠后顿首,叫“凶拜”;战栗变动之拜,叫振拜”。34 .揖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仪礼乡饮酒礼宾厌介注:“推手日揖。”古人作揖,根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周礼秋官:“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推手时稍微往下,叫“土揖”。对异姓,是指有婚姻关系的,则用“时揖”,平推手。对同姓,是同一个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时稍微举高。35.万福旧时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后来用“万福”作为行礼的代称。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妇人拭着

42、泪眼,向前来深深的道了三个万福。”36 .九宾也称“九仪”,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假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37 .百姓古代奴隶社会对贵族的总称。贵族有姓,平民无姓,这种状况在春秋战国时代仍然存在。到了汉代,自天子以至于一般平民才皆可以有姓了。“百姓”遂随之指称一般平民了。38 .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9 .黎民即“平民”“众民”之意。也称

43、“黎烝”“黎元”等。40 .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卿大夫下面是土,这种土”通常担任卿大夫统治区域的家臣。春秋以后“土”又成了武土、文土的称谓,再以后便逐渐成了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了。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为人,仁而下土。”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41 .奴隶为奴隶主劳动而无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或杀害。最初的“竖”“奚”“仆”“臣”“妾”都是奴隶。42 .黔首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贱称。黔,黑色。“黔首”,犹如黑头。据说秦尚黑色,当时平民皆用黑布包头,故名。如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43 .庶人也叫“庶民”

44、。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其身份比奴隶高。44 .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如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另外,“小人”又是旧时地位低的人对上自称的谦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李小二便拜道:自从得恩人救济,赍发小人,一地里投奔人不着,迤遮不想来到沧州,投托一个酒店主人,姓王,留小人在店中做过卖。”(三)尊卑1 .室内座位的尊卑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2 .车座的尊卑古时车座分左中右。一般车座以左为尊。例如:“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信陵君窃符

45、救赵)3 .官位的尊卑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如: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贬官称“左迁”。(四)忌讳1 .古人讳言“钱”字如陶庵梦忆:“古人以钱之名不雅驯I,缙绅先生难道之,故易其名曰赋、日禄、曰饷,天子千里外日采J常见的说法是“孔方兄”。再如,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钱物称为“润笔”;两汉时,将用钱买官称为“铜臭”等。2 .古人讳言大、小便常见的说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3 .古人讳言“死”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宗教教义中也讳言死,如:西归、仙游、升天、坐化、圆寂、涅槃、就木、入土、谢世、作古等,现代汉语中如逝世、长眠、遇难、捐躯、殉国、夭折等。(五)避讳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国讳,一是家讳。1 .国讳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例如吕氏春秋中称“楚”为“荆”,是因为“庄襄王名子楚,讳之故言荆也”。治平篇中“自此而元焉”,因避康熙玄炸讳,改“玄”为“元”。2 .家讳或称为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祖名。例如:司马迁祖父名僖,所以史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