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转益多师”诗学思想的实践.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18747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钱谦益“转益多师”诗学思想的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钱谦益“转益多师”诗学思想的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钱谦益“转益多师”诗学思想的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钱谦益“转益多师”诗学思想的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钱谦益“转益多师”诗学思想的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钱谦益“转益多师”诗学思想的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钱谦益“转益多师”诗学思想的实践.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三转班师诗舞想31摘要:钱谦益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历年来,其诗学思想以及波澜壮阔的个人经历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文章着重探讨钱谦益“转益多师”诗学思想的实践,分析在明末清初独特的社会背景下钱谦益对“转益多师”诗学思想的具体实践。关键词:钱谦益;诗学;“转益多师”钱谦益,号牧斋,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卒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苏州府常熟县人。钱谦益是明清之际著名的诗人和学者,无论是他的创作还是批评都对当时的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钱谦益对于明诗的见解主要散见于初学集有学集列朝诗集列朝诗集小传等著作中。列朝诗集是一部明人诗集,列朝诗集小传是为选入诗集的诗人所作的小传。在这些诗

2、文集序以及诗集小传中,钱谦益对明代诗坛上几乎所有的重要诗人、诗文流派都进行了认真考察,从诗歌创作到诗歌理论,从诗到文都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诗论,尤其是“转益多师”的诗学思想。一、“转益多师”诗学思想的提出钱谦益是在程嘉燧启发下,走上了“转益多师”,唐宋兼宗的创作道路。据列朝诗集小传“松圆诗老程嘉燧”条可以得知,程嘉燧前期精熟李白、杜甫诗歌,七言律诗类似于刘长卿,七言古诗取法于苏轼;到了晚年,他把目光转向金元乃至明初各家诗人。可见程嘉燧眼界宽广,并不局限于六朝及盛唐。钱谦益受其影响,在创作上也“转益多师”,唐宋兼宗。在曾房仲诗序中,钱谦益说:“杜有所

3、以为杜者矣,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者是也。学杜有所以学者矣,所谓别裁伪体,转益多师者是也。在冯已苍诗序中,钱谦益说:“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得之者妙无二门,失之者邈若千里。此下学之径术,妙悟之指归也。”杜甫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中的“转益多师”,简而言之就是要能批判地吸收众家之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钱谦益于曾房仲诗序中曾云:“窃闻学诗之说,以为学诗之法,莫善于古人,莫不善于今人。何也?自唐以降,诗家之途辙,总萃于杜氏。大历后以诗名家者,靡不繇杜而出。韩之南山,白之讽谕,非杜乎?若郊、若岛,若二李,若卢仝、马异之流,盘空排界,横纵谪诡,非得杜之一技者乎?夫献吉

4、之学杜,所以自误误人者,以其生吞活剥,本不知杜,而日必如是乃为杜也。”2可见他主张学习杜甫正因为杜甫无所不学而又无所不舍,在汲取的同时又有扬弃,因此才能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二、“转益多师”诗学理论的实践钱谦益师法多家,正如邹式金在有学集序中所说:“牧斋先生产于明末,乃集大成。其为诗也,撷江左之秀而不袭其言,并草堂之雄而不师其貌,间出入于中、晚、宋、元之间,而浑融流丽,别具挑锤,北地为之降心,湘江为之失色矣。”3邹式金的评价比较准确,他认为钱谦益出入中晚唐、宋、元,集诗家之大成。邹式金的序写于康熙年间,其实,钱谦益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兼采众长,诗学杜甫、李商隐、苏轼、陆游等唐宋大家。(一)学李杜

5、,得唐人神髓钱谦益一生中最服膺的诗人是杜甫,他认为:“自唐以降,诗家之途辙,总萃于杜氏。大历后以诗名家者,靡不繇杜而出。”4钱谦益将读杜见解汇集为杜诗笺注,欲以杜诗嫡脉真传自居,剔出杜诗真面目给世人看,使当时人认为“杜甫诗注,亦只牧斋佳耳”,王士祯论杜诗笺注本,言“若为南华求向郭,前惟山谷后钱卢”5,用向秀、郭象注庄对比,字里行间是很佩服钱谦益笺注杜诗的。钱谦益诗歌受杜甫影响最深,热烈赞扬“孝子忠臣看异代,杜陵诗史汗青垂”,并且有意识地学习杜甫诗史之风,用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故而其诗反映明清之际风云变幻的社会大变动,其中投笔集被陈寅恪先生誉为“实明清之诗史”。他的许多七言律诗,学习杜甫的心胸

6、怀抱,运用杜甫暮年多病、天涯漂泊的悲怆音韵,抒发亡国的哀思悲惨,连很多取材都颇有雷同,如西湖杂感二十首感叹勺园再作人日示内二首等,情词悲怆,沉郁悲凉,具有杜甫七律诗的神髓气骨。例如和盛集陶落叶诗之二:“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飞。不知玉露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倚月素娥徒有树,履霜青女正无衣。华林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归。”这首诗借杜甫秋兴八首第一首首句“玉露凋伤枫树林”起兴,抒发故国飘零之感,弥漫着板荡之悲的苍茫哀思。诗歌主旋律沉郁悲凉,沉哀绝痛,但他还有郁勃之情,“履霜青女正无衣”和“万里寒空一雁归”除透露着沉郁苍凉之外,多少还有悲壮之感,这种风格特点是和杜甫极为接近的。再如杜甫著名

7、七绝江南逢李龟年,一唱三叹,情韵皆佳。钱谦益在自己诗作中一再化用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使自己的一些绝句颇有杜甫的风调。例如:“可是湖湘流落身,一声红豆也沾巾。休将天宝凄凉曲,唱与长安筵上人。”6这首诗直接熔铸了江南逢李龟年,钱谦益将杜诗的深沉感喟连同自己的身世遭遇、家国兴亡,一起置入绝句中。还有从思想内容到形式结构全部学习秋兴八首的后秋兴一百零四首诗,这是明清之际鲜有其匹的大型组诗。钱谦益学唐的另一个主要对象是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不只是因为“窃念吾远祖思公(指钱惟演)与杨大年诸公,仿义山诗创西昆体,余为耳孙”7的家学渊源,还因为李商隐“古来才命两相妨,在牛李党争中仕途坎坷,与其遭遇极为相似,同病相

8、怜。他赞扬李商隐“有本”“有物”之诗,认为“义山无题诸作,春女读之而哀,秋土读之而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以李商隐诗作为衡量清人诗作的标准之一,对曾有“代兴”之许的王土祯诗歌,他用“感时之作,恻怆于少陵;言情之什,缠绵于义山”给予满腔热情的评价。他对李商隐诗歌之艳有着独特的认识,“尝谓李义山之诗,其心肝肺脏窍穴筋脉,一一皆绮组缗绣,排纂而成,泣而成珠,吐而成碧,此义山之艳也8。没有将艳诗只看作庸俗低级的帷房昵昵之词,男欢女悦之情,这样的眼力,烛照幽微,远远超出了世俗之见。世人也认为“牧斋之诗胎息玉溪,上窥老杜,故能风致蕴藉,而气息醵厚”。同光体评论家陈衍谓:“余尝论玉溪末流,有专事摘艳熏

9、香,托于芬芳恻俳者,初学有学二集是也。”因此学习李商隐,大体符合实际。例如钱谦益读梅村宫詹艳诗有感书后四首,四首诗相互联系,各有侧重,句句用典,意在言外。阎若玻对此大为激赏:“玉溪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岂吾辈所能企及。往尝爱杨孟载和义山无题五首,以为逼真义山矣,久之觉义山天资仙骨,藏于华辞之内,孟载犹凡胎也,去之远矣!惟钱牧翁和梅村艳体四首,神矣圣矣,义山复生无以加之矣,七百年无此诗也。”钱谦益这首诗句末直抒胸臆,以“天家”往事写哀怨,比兴申写,用典精切,语言华美绚丽,感情缠绵徘恻,确实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除此之外,钱谦益还学白居易、韩愈、卢仝。刘世南曾归纳为“谦益学韩,主要在胸次高朗;学卢仝

10、,重在一奇字”9。(二)学苏陆,近宋人面目宋代诗人是学古而能创新的典范,他们“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走出自己的路子,成为唐以后我国诗歌史上的奇峰。在钱谦益看来,“古今之诗,总萃于唐,而畅遂于宋,至金元则靡矣。眉山横纵含负,无所不有,得杜之大而变。西江则祚少陵为初祖,自命真子,火传灯续矣,然其风神气韵,去唐少远。金元之诗,泛滥元、白,杂出中、晚,然其风神气韵,去唐反近”,这是他对唐、宋、金、元诗的看法。因此他一改七子派言必盛唐、公安派惟宋是尚,既肯定了唐诗地位,也看到了宋诗价值,他的这一思想成为了后来融通唐宋的指导思想。因此他孜孜学习宋人苏、陆等乃是顺理成章之事。钱谦益认为“形神俱肖少陵复生

11、者,在宋惟子瞻”,故极力推崇。钱谦益诵习苏东坡集,并将其作为材料,频频入诗,初学有学两集几乎随处可遇。如反东坡洗儿诗:“坡公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还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这是反苏轼洗儿诗之意用之,幽默诙谐,此诗既受苏诗启发,又融化其意,一正一反,异曲同工。此外他还有不少和韵诗,如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钱谦益清顺治四年(1647年)因黄案入江宁狱,也认为此行必死,遂次东坡御史台寄弟诗,改弟为妻,书赠柳如是。这一组诗六首,不仅次韵和诗,甚至典故词语,也与苏轼有关。如第一首诗:“朔气阴森夏亦凄,穹庐四盖破天低。青春望断催归鸟,黑狱声沉报晓鸡。恸哭临江无壮子,徒行赴难有贤妻。重围不禁还乡

12、梦,却过淮东又浙西。”除前四句描写牢狱黑暗,暴露清朝统治残酷肆虐外,其余均融东坡全集材料故实,第五句用到昌化军谢表“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和黄州上文潞公书“轼始就逮赴狱,有一子稍长,徒步相随”,第七八两句化入苏轼诗自注“狱中闻湖杭民为余作解厄斋经月”,用来寄托怀乡之思和宗国之意,此外还有彭城次坡韵雪中戏成次东坡韵等。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学习苏诗上用力十分深。陆游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成为遭受外族入侵时汉族人民进行反抗斗争、吸取鼓舞力量的一个精神源泉。他至死不忘恢复沦陷的中原山河,弥留之际还写出悲愤的示儿诗。钱谦益对这种情怀也深有感悟,并在自己的诗作中一再反复提到陆游临终的示儿诗,例如简侯研德并示记

13、原中的“国残何意存三户,家祭勿忘告两河”,还有葺城吊许霞城中的“苦忆放翁家祭语,暗弹老泪向春风:他曾以陛游作榜样,为张子石祝愿,言:“昔宋南渡,陆放翁生长兵间,年九十余,有诗万首,子石之诗得放翁作法,余生晚景,良可师法,请以放翁为子石祝焉,其可乎?”表达自己师法陆游的心愿,由此濡染陆放翁全集。计东吴梅村先生诗钞题词说“虞山暮年之诗,心摹手追于眉山剑南之间”,这就说明钱谦益的学习虽然早已深入苏、陆,但至晚年,由于遭遇家国之变才发展到“心摹手追,有意识地提倡宋元之诗。他除学苏、陆外,还学元好问的顿挫钩锁,缠绵恻怆,极其哀怨。还应注意的是,他的诗中,宋调颇多,以初学集为例,如:“万事未曾惟有死,此生

14、自断岂由天?”“无多酌我终须醉,时一种之颇近真。”“纷纷岂止容卿辈,碌碌何须笑乃公。”“吾道非欤何至此?臣今老矣不如人。”以上都是颔联和颈联。也有首联为宋调者,如“江东渭北相望处,一雁南来见汝情”。至于句式全似放翁者,如“心如乳燕初辞社,身似飞蓬乍转科”。由此更可看出钱谦益学宋是专力于学习苏轼和陆游。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学苏的豪迈秀逸,而去其生硬空泛。“东坡长于行气,短于炼韵,故七律每走而不守。”钱谦益学其“行气”之豪迈,加意炼韵,融合陆游七律的清新圆润加之以沉郁深婉,形成自己“情真而体婉,力厚而思雄,音雅而节和,味浓而色丽”的风格。因此后代论者都极力推崇钱谦益的七律,即使王兰修指责他“古诗多

15、不入格,近体亦少完篇”,但也不得不承认“惟律句典丽悲凉,一空作者,自足成家”。今人钱仲联更认为“有清一代诗人,工七律者,殆无过牧斋工三、结语“四海宗盟五十年”,钱谦益在文学史上为明末清初的文坛领袖地位为当时所公认。黄宗羲说:“主文章坛拈者五十年,几与郃州相上下。”10到了清朝“海虞钱宗伯谦益,一代伟人,操海内文章之柄,一时名流奔走翕集。”钱于清初文学,恰如清史稿文苑传序所称,担负了振衰起弊的责任。且整个清代,虽然宗唐崇宋争论不休,但学宋一直是一条浩浩洪流奔涌不绝,清初钱谦益提倡宋诗,开启端倪,吴伟业诗“渐入宋调”,黄宗羲一意宗宋,肯定“宋人长铺广引,盘析生语,有若天设,弟子查慎行“得宋人之长”

16、,学苏注苏,有意识地张宋人旗帜。朱彝尊“始学初唐,晚宗北宋”,同黄宗羲并为浙派开山之祖,浙派正统代表厉鹦更是师法宋人,以好用宋代典故称名于世,沈德潜评厉鹦“学问淹洽,尤熟精两宋典实,人无敢难者”,神韵派领袖王士祯中年“越三唐而事两宋”。桐城派姚鼐虽说“熔铸唐宋则平生论诗宗旨耳”,实则以宗宋为主,直接影响了以曾国藩为首的湘乡派。甚至在同治光绪年间,又有陈三立、沈曾植、陈衍等人在此掀起宋诗运动。由此可见,学宋对于清代诗人来说具有普遍的性质,宋诗继唐地位的确定,也是由清人完成的。我们因此可以说,由钱谦益为开端的融通唐宋特别是学宋这一股潮流也引领了整个清代诗坛的发展方向。参考文献:钱谦益.牧斋初学集:第32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929,850.2钱谦益.牧斋初学集:第40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00.网邹式金.牧斋杂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952.5杨际昌.国朝诗话G澹宁斋集.乾隆二十四年似园刻本.钱谦益.牧斋初学集:第4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04.7钱谦益.牧斋初学集:第15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10.8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45.9刘世南.清诗流派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4:78.10黄宗羲.黄宗羲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1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