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式亲密关系独生子女父母对家庭关系和孝道的期待.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959686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协商式亲密关系独生子女父母对家庭关系和孝道的期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协商式亲密关系独生子女父母对家庭关系和孝道的期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协商式亲密关系独生子女父母对家庭关系和孝道的期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协商式亲密关系独生子女父母对家庭关系和孝道的期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协商式亲密关系独生子女父母对家庭关系和孝道的期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协商式亲密关系独生子女父母对家庭关系和孝道的期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协商式亲密关系独生子女父母对家庭关系和孝道的期待.docx(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协商式亲密关系独生子女父母对家庭关系和孝道的期待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特别是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得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协商式亲密关系成为独生子女父母处理家庭关系和孝道期待的重要策略。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独生子女父母如何通过与子女的协商式互动,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并实现对子女孝道的期待。我们将首先分析协商式亲密关系的概念及其在家庭关系中的作用,然后探讨独生子女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和期望,接着研究如何通过协商式互动来增进亲子间的理解和沟通,最后提出促进协商式亲密关系的具体建

2、议和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独生子女父母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与子女的关系,培养子女的孝道精神,同时也为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二、独生子女家庭的特点及其影响独生子女家庭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家庭结构,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这些特点包括对家庭关系的重塑,以及对传统孝道观念的挑战和变革。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家庭关系通常更为紧密和集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将所有的爱和关注都倾注在这个孩子身上,形成了深厚的亲子关系。这种亲密的家庭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使得家庭成为一个更加温暖和融洽的避风港。然而,这种紧密的家庭关系也可能导致孩子过度依赖父

3、母,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独生子女家庭对传统孝道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传统观念中,孝道被视为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和照顾,是维系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然而,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往往不愿意让孩子承担过多的家庭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孩子的孝道意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孝道观念也在发生转变。许多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开始更加注重与孩子的平等沟通和协商,而不是传统的单向服从和尊重。这种协商式的亲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孝道观念的权威性,但也为建立更加和谐和平等的家庭关系提供了可能。独生子女家庭的特点和影响不容忽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独生子女家庭的特点和

4、挑战,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式,促进独生子女家庭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我们也需要对传统孝道观念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三、协商式亲密关系的概念及其在家庭关系中的应用协商式亲密关系,作为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模式,强调家庭成员间通过平等、尊重和协商的方式,建立和维护彼此间的亲密关系。它打破了传统的权威式家庭结构,让父母与子女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家庭决策,形成更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协商式亲密关系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中心,其成长和发展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深远。协商式亲密关系鼓励父母与子女之间进行开放、真诚的沟通,共同协商解

5、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也能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具体来说,协商式亲密关系在家庭关系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亲子沟通方面,父母应摒弃传统的“我说你听”的沟通方式,而是采取平等、尊重的态度,倾听子女的想法和感受,鼓励子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通过协商式沟通,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子女的需求,子女也能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支持,从而建立起更加紧密的亲子关系。在家庭决策方面,父母应让子女参与进来,让他们了解家庭决策的过程和原因,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决策能力。通过协商式决策,家庭成员可以共同分担家庭责任,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在孝道教育方面,协商式亲密关系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和

6、理解,同时也强调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支持。父母应通过自身的言行和行为示范,引导子女理解孝道的真正含义,让子女在尊重父母的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协商式亲密关系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不仅可以改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系,还有助于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四、独生子女父母对家庭关系和孝道的期待在探讨独生子女父母对家庭关系和孝道的期待时,我们不得不关注当前中国社会的特殊背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核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影响到父母的期望和家庭的未来。在这种背景下,独生子女父母对家庭关系和孝道的期待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

7、点和趋势。独生子女父母对家庭关系的期待主要体现在对亲子关系的重视和对家庭和谐的期望上。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往往将更多的精力和关注投入到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上,期望与孩子建立更加紧密、亲密的亲子关系。同时,他们也希望家庭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在孝道方面,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虽然传统的孝道观念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但父母们也开始更加注重子女的独立思考和自主能力。他们期望子女能够在尊重父母的同时,也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独生子女父母也更加注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希望通过与子女的对话和理解

8、,建立起一种更加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家庭关系和孝道的期待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例如,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家庭结构的变化等都可能对父母的期待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独生子女家庭的实际需求和情况,为他们提供更加具体、实用的指导和支持。独生子女父母对家庭关系和孝道的期待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他们既希望与子女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又期望子女能够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他们也需要面对一些现实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深入地探讨独生子女家庭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具体、实用的指导和支持。五、独生子女父母如何塑造协商

9、式亲密关系独生子女父母在塑造协商式亲密关系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协商式亲密关系是一种基于平等、尊重和理解的关系,它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互动。对于独生子女父母来说,要塑造这样的关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开放和尊重的沟通环境。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在家庭中,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展示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包括倾听、表达和理解。通过这样的示范,孩子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协商式亲密关系。培养共情和理解的能力。独生子女父母应该努力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同时,父母也应该教育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立场。通过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可以促进家庭成

10、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进而形成协商式亲密关系。再次,建立平等和公正的家庭规则。独生子女父母应该避免过度控制或溺爱孩子,而是应该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和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家庭决策。这样的家庭规则和价值观不仅能够促进协商式亲密关系的形成,还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注重情感支持和陪伴。独生子女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和陪伴,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父母也应该教育孩子如何表达情感和支持他人。通过情感支持和陪伴,可以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进而形成协商式亲密关系。独生子女父母在塑造协商式亲密关系方面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通过建立开放和尊

11、重的沟通环境、培养共情和理解的能力、建立平等和公正的家庭规则以及注重情感支持和陪伴等方式,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协商式亲密关系,进而实现家庭和谐与幸福。六、结论本研究通过对独生子女父母对家庭关系和孝道的期待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协商式亲密关系在现代家庭中的重要性和价值。研究结果显示,独生子女父母普遍期望与子女建立一种基于平等、尊重和理解的协商式亲密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有助于维护和谐的家庭氛围,也有助于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在孝道方面,独生子女父母期待子女能够理解和尊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同时也期望子女能够在平等和协商的基础上履行孝道。这种期待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的变化和孝道的重新定义,即孝道

12、不再是一种单向的服从和牺牲,而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和责任分担。本研究还发现,协商式亲密关系的建立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和沟通。父母应该尊重子女的独立性和个性差异,给予子女适当的自由和空间;子女也应该理解和尊重父母的需求和感受,积极参与家庭事务和决策。通过双方共同的努力和沟通,可以建立起一种健康、平等和协商式的亲密关系。协商式亲密关系对于独生子女父母来说是一种理想的家庭关系模式。这种关系不仅有助于维护家庭和谐,也有助于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和责任感。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推广和倡导协商式亲密关系理念,促进家庭关系的健康发展。我们也需要关注独生子女父母的期待和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参考资料:随着社会

13、的发展和人口政策的改变,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数量逐渐增多。这种家庭形式的出现,使得亲子关系成为了社会的焦点。独生子女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对于孩子的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独生子女家庭亲子关系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高度: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通常会给予孩子高度的和期望。这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但过度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依赖性: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孩子可能会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可能会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困难: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由于双方可能存在代沟、误解等问题,导致沟通不畅。对孩子的影响:独生

14、子女家庭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不良的亲子关系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对社会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子关系不仅影响个体的发展,也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个场所,不良的亲子关系可能导致孩子长大后与社会格格不入。加强沟通:父母应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应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任务,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庭教育指导:政府和社会应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帮助家长更好地处理与孩子的关系。独生子女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它既影响着孩子的个体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健康

15、发展。因此,家长、学校、社会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共同努力改善亲子关系,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家庭结构和育儿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个背景下,协商式亲密关系以及独生子女父母对家庭关系和孝道的期待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协商式亲密关系是一种新型的亲子关系,它强调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平等、尊重和协商。这种关系的特点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彼此倾听对方的想法和需求,共同协商解决问题。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这种关系尤为重要,因为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面临孤独、依赖性强等问题。在家庭关系方面,独生子女父母更期待和谐、亲密的关系。他们希望与子女建立深厚的感

16、情基础,通过亲密的互动和关怀来增强子女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同时,他们也希望与亲家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关心和支持子女的成长。在孝道方面,独生子女父母更强调子女的独立性和责任感。他们认为,子女应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同时也要对父母尽孝。这不仅包括物质上的支持,更包括精神上的陪伴和关心。因此,独生子女父母更希望子女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上取得平衡,同时不忘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协商式亲密关系以及独生子女父母对家庭关系和孝道的期待对现代家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加强子女的独立性和责任感,我们可以为子女的成长创造更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家庭关系和

17、父母对青少年的影响,无疑是探讨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分析家庭关系和父母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家庭关系紧张或破裂,往往是青少年犯罪的导火线。一个充满冲突、冷漠或者暴力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孩子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而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相反,和谐、温馨的家庭关系,能够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降低其犯罪的风险。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可能导致孩子形成自私、任性的性格,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可能采取非法手段获取。而过于严厉的管教,也可能引发孩子的反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走上违法道路。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

18、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既不过度溺爱,也不过于严厉。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和谐家庭关系:夫妻之间应互敬互爱,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对于家庭矛盾,应采取合理的方式解决,避免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完善法律法规: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制裁虐待、忽视未成年人的父母。增强社区支持:社区应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同时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心理咨询等支持服务。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家庭关系和父母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不容忽视。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我们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努力。特别

19、是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更应当承担起教育的责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政府和社会也应当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共同为预防青少年犯罪作出努力。亲密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指一种主体体验到的情感或身体上的亲近。在个人化的现代社会里,注重情感的坦白和沟通,相互间的深知和了解是现代亲密关系的核心,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由和安全的矛盾需求。宽泛地说,家庭、婚姻、恋爱、性爱等关系都属于亲密关系的范畴。亲密关系不只是私人领域里的自主选择,而且蕴含着广泛的社会因素,这也带来了亲密关系中的不平等、针对同性关系的歧视以及亲密伴侣暴力等问题。平等健康的亲密关系是通往幸福的途径,关系到人类一生的福祉。全面

20、性教育着眼于安全的性,帮助年轻人认真对待有关亲密关系的决策,并为可能发生性交行为或其他性活动的亲密关系做好准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规定,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亲密关系(IntimateRelationship)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指主体体验到的,同时可能被社会所认可的一种亲近(CIOSe/Closeness)。这种亲近的主观体验可以是情感和认知上的亲密,包含相爱的感觉、心意相通以及感到彼此对对方而言是特别的;亲密也可以是物理和身体上的亲近,但是性与亲密关系没有直接联系,性接触可以在没有亲密性的情况下发生。宽泛地说,家庭、婚姻、恋爱、性爱和友谊

21、等关系都属于亲密关系的范畴。前现代社会中的婚姻普遍是出于家庭和经济条件的考虑,而不是以注重情感沟通和亲密性的浪漫爱或性吸引力为基础o在工业革命之前的西方社会,婚姻是组织农业劳动的手段,夫妻(父母)和子女一起在家里或附近进行劳动以满足生存需求。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庭,进行雇佣劳动,以劳动换取工资,劳动的时间和地点皆由雇主决定。由此,自给自足式的家庭生产劳动单位逐渐被动摇。同时,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化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个人主义逐渐兴起,人们从血缘亲属和家族制度中脱离出来。将自由和爱联系在一起的“浪漫爱”(RoInantiCLove)也在这一时期兴起,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

22、斯(AnthonyGiddens)认为浪漫爱所建立的亲密关系是现代亲密关系的原型,重视个人选择,以情感的沟通交流和亲密性为基础。法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Bauman)认为,在个人化的现代社会里,人们的亲密关系充满着相互冲突的欲望,而亲密关系里难以解决的正是人们对自由和安全的矛盾需求。在亲密关系中,人们担心的不只是失去对方,还更害怕失去自我,失去自由。”既想束紧纽带,又想让它松脱”正是现代人面对亲密关系时的矛盾心理。这也使得社会中充斥着“若即若离的伴侣”处于“即取即用的关系”(TopPocketRelationships)中,有需要的时候就拿出来用,不需要的时候就放在口袋里。在鲍

23、曼看来,一段稳定的关系需要人们不计代价地去经营和维系,而这个代价就包括了放下自我。这对于拥有太多自我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困难的决定,也正因如此现代爱情是一种流动的液态;不断地开始,结束和再开始,难以稳定成固态。亲密关系与其他人际关系至少有了解程度、关心程度、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度和忠诚度六个方面的不同:了解程度(KnoWIedge):亲密的伴侣之间往往存在着广泛的、私人的(或秘密性的)了解。TA们对彼此的经历、情感、喜好和心愿等都十分熟悉,且这些信息通常不会分享给其他人。关心程度(Care):人们能在亲密关系中感受到更多的关心关爱、理解和欣赏,并且这样的感受程度越高,亲密的程度也会增加。

24、相互依赖性(InterdePendence):亲密伴侣间的生活是相互交织的。一方的行为会对另一方的目标、态度和行为等产生影响。这种相互依赖以不同方式持久且频繁地发生,对彼此都会产生强烈显著的影响。相互一致性(MUtUality):双方在生活上互相融合,表现出很高程度的一致性。亲密伴侣会自称为“我们”而不是“我和TA”o信任度(TrUSt):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人们会期望对方尊重和善待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并相信自己能从亲密关系中获得幸福。如果彼此失去了信任,则会导致猜忌和怀疑,从而损害亲密关系中的开明坦诚和相互依赖。忠诚度(CommitnIent):拥有亲密关系的双方期望彼此的亲密性能够长久维持,

25、甚至是永远。期待自己对对方而言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所以会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去维持亲密关系。一旦忠诚度丧失,曾经亲密的伴侣也会逐渐疏远。尽管一段亲密关系中并不一定会完全出现上述六个方面,但是令人满意的亲密关系应当包含这六个特点。如果亲密关系中只存在某一些特点,比如一对伴侣在生活中的相互依赖性很高,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交织,但是缺乏爱的表达和情感沟通,那么这段关系的亲密程度就会大打折扣。人类是一种具有社会性和群体性的动物,或许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内驱力想要去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赛琳娜陈(S

26、erenaChen)指出,当人感到与另一个人关系亲密时,无论是其身体、思想还是心灵都会体验到积极的反应。德裔美籍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认为,人类最重要的任务是克服孤独。由于人具有理性,能够了解自我,能够认识到自己在自然和社会面前的无能为力,能够明白“人类既不由他的愿望出生,又违背他的意愿死去”这一事实,这些认知都令人类陷入到深深的孤独中。孤独造成了人类强烈的焦虑感,而克服孤独的答案就在于爱与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亲密关系的建立令人愉悦,而亲密关系的丧失则会在生理和心理层面对人类产生极大的影响。当人们长期被孤独围绕,会容易出现强烈的紧张应激反应。同时,亲密关系的瓦解还会造成

27、人的免疫系统变弱,影响身体健康。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的一项“格兰特研究”(theGrantStudy)用76年时间证明了亲密关系对于人生的重要性,“良好的亲密关系不仅能让我们更幸福,还能让我们更健康”O二十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变化,个人主义的兴起,女性权益和性少数运动的发展,避孕手段的普及以及新的生殖技术的革新,都对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和亲密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德国社会学家穆勒里儿(Muller-I.y.r)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低下的时期,个人情感在家庭利益面前是无关紧要的。而在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自由独立的个体选择则变得越来越重要,社会文化对单

28、身、晚婚、离婚和不婚等现象越来越包容,感情则成了建立现代亲密关系的主导契机。在美国,多数人都同意“爱自己的丈夫/妻子是结婚的重要原因”;67%的大学生不会选择与自己不爱的人在一起;74%的大学生会在发现情侣的欺骗行为之后选择分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亲密关系在情感、物质、稳定程度和公开/欲望程度四个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情感在亲密关系中的重要度不断增强;到了二十一世纪,在重视感情的同时,亲密关系中的物质需求也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人们对于亲密关系的公开化以及展现欲望也在不断加强,但亲密关系的稳定程度却不断地减弱,呈现出流在同性伴侣婚姻方面,随着性少数运动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够认同同性恋

29、者应当享有平等建立亲密关系的权利,而不应受到基于性倾向的歧视。截至2019年,世界上已有26个国家和地区在法律上承认同性伴侣关系。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通常认为男性具有独立、主动和阳刚等“男性气质”,而女性具有依赖、顺从和温柔等“女性气质”,期待男性在亲密关系中是积极主动的一方,在婚姻家庭中承担外出工作,赚钱养家的责任;期待女性是被动接受的一方,在婚姻家庭中承担家务劳动,照料子女的责任。通常拥有事业追求的女性,总会遇到家庭和事业如何权衡的问题,而男性则不会有此烦恼,“妻子帮助丈夫的事业比追求自己的事业更重要”是社会性别角色的规范,同时也造就了性别的不平等。事实上,职场女性上完班后回到家中还需做家务

30、劳动或是照料儿童的“第二轮班”(thesecondshift)。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克里斯汀德尔菲(ChristineDelphy)认为,女性为家庭的劳作是一项无休止的工作,这份工作没有协议、没有劳动时间限制、没有具体的工作内容、更没有薪水,而这种情况在任何其他的工作中都会被视为一种剥削。在现阶段社会,女性性别平等意识的觉醒以及男女双方性别平等观念的差距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满意度。越是持有性别平等观的女性在婚姻和亲密关系中的满意度越低,已有研究表明,伴侣之间的支持性沟通(SUPPOrtiVeConImUniCatiOn)是维持和提高亲密关系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妻子经济较为独立,且对婚姻内的

31、性别平等有所追求,她们可能会挑战这样的性别刻板印象,期望丈夫能够承担起同样的责任,同时她们也不害怕或回避和丈夫发生冲突,这样丈夫可能就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理想的状态是,亲密伴侣间都有性别平等的认识,同时愿意在生活中付诸实践,而这就需要男性有更为进步的社会性别观念。依恋类型对总体人际关系有着重要影响,个体人际关系的发展受其生命早期人际经验的影响,孩童时期出现的依恋类型,成人在面对亲密关系时同样会出现相似的反应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巴萨洛缪(Bartholomew)将成人依恋类型分为四种:能够愉快地与别人交往,容易与别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在亲密关系中不会担心独处和不被人接纳,依赖他人和被他人

32、依赖都让具有安全型依恋类型的人感到安心。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寻求认同,过分地依赖他人的赞许,在亲密关系中往往会投入全部的感情,但经常发现与他人的关系并不如自己所期待的那样亲密,对于有损亲密关系的任何威胁都存在着不安利警惕的心理。这是一种带有回避性质的依恋关系,恐惧型的人因为害怕被拒绝而极力避免和他人存在亲密关系,虽然希望有人喜欢自己,在感情上渴望亲密关系,但更担心自己因此离不开别人,害怕被遗弃受到伤害,具有不信任、猜忌、害羞的心理。同样是一种带有回避性质的依恋关系,认为与他人存在亲密关系得不偿失,觉得独立和自给自足更加重要,不喜欢依赖别人,也不在乎别人是否喜欢和依赖自己。需要注意的是,依恋类型

33、是习得的,不断地被人们成人后的经历所影响,所以人们不会只是被动地受童年经验的束缚,依恋类型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新的改变。较为稳定的人格特质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交往行为和亲密关系。许多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普遍具有五个方面的核心特质,即“大五人格特质”O并且,人格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大于人际关系对于人格的影响。开朗热情、外向合群、喜爱社交,当TA们周围有人陪伴时,能够感受到激情,外倾性较低的人则会倾向于害羞内敛,行为表现谨慎。具有同情心和协作性,倾向于关心和信任他人,并能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获得满足感,宜人性较低的人则倾向于易怒和暴躁,不关心别人的感受甚至充满敌意。勤劳可靠,具有较高的自觉性和组织

34、性,对其他人而言是可依赖的,尽责性较低的人倾向于粗心大意,不太可靠。神经质的人容易担忧和焦虑、情绪不稳定,感受到很多的压力。相反神经质特点低的人很少感到难过与沮丧且情绪稳定。具有艺术气质,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喜欢变化和尝试新事物,挑战规范和常规。开放性特点较低的人则会倾向于墨守成规,偏好稳定。人们对于自我的评价构成了自尊,而影响自我评价的重要因素往往来自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的主观体验。如果有人喜欢自己,那么我们自己就喜欢自己,如果他人接纳我们并看重我们之间的关系,那我们的自尊水平就高,而高自尊的人往往更能感受到幸福。相反,一个低自尊的人常常会自我怀疑,对于TA们而言,相信有人会爱自己是困难的,从

35、而低估伴侣对于自己的爱与重视,损害亲密关系。可以说,人际关系影响着我们的自我评价,而自我评价即自尊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亲密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无论是社会文化方面或是个体的经历与人格特质,人们的人际关系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两个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异的人开始互动时,互动的结果往往各式各样,它可能令人高兴满意也可能使人伤心沮丧,人际关系不是一个稳定的存在,而这种变动的互动结果又是人际关系中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美国心理学家苏珊坎贝尔(SusanCampbell)认为,亲密关系的发展包含五个阶段:浪漫期、权力争夺期、稳定(整合)期、承诺期和共同创造期。亲密关系的初期(浪漫期和权力争夺期)通常充满着能量,人们对

36、亲密关系充满热情、为它着迷,到了后期则渐渐趋于平静和满足。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感到越来越亲近,越来越了解自我和他人。在自我袒露,展现脆弱,情感沟通和承诺中,关系会变得更加稳定和成熟。浪漫期是关系中最刺激的时刻,充满着不确定感和可能性。此时,伴侣双方相互了解不深,对对方有着许多的期望和想象,对关系也有着极大的热情和活力。但是这段关系是建立在人们相互投射的形象上,即人们将自己对于理想伴侣的想法投射到对方身上。换言之,这样的关系不是建立在拥有各种特质的、活生生的、真实具体的人身上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物化的关系,彼此的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浪漫期,人们在关系中拥有的只是一个形象,虽然有

37、很高的兴奋感,但是并没有亲近。一旦个人的其它特质被表现出来,则很有可能对其失望。一旦对方的本性、习惯和行为更多地呈现在自己眼前,理想和现实则开始冲撞。此时,为了使伴侣能够符合自己的期望,则会开始想要改变对方,譬如为对方买衣服,鼓励对方的行为满足自己的想象。如果对方坚持原样,那么自己的浪漫期待就会受挫。当人们看到伴侣的限制和特性时,浪漫期就消退了,便会想要控制对方以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形象,于是冲突便产生了。需要注意的是,权力争夺本身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一方或双方坚持停留在道德评价的立场,认为自己能够理所当然地去控制别人的行为。如果双方能够放下这种理所当然的主宰权的态度,这时就可能出现真诚的分享和

38、亲密。如果没有,伴侣双方为了避免更多的争吵分歧,以及内心的失望,则可能选择放弃,结束这段关系。伴侣在经历浪漫期的迷离和权力争夺期的冲突之后,两人的关系会更加具有弹性也更加稳定。进入稳定(整合)期的伴侣双方会真正开始好奇,想要了解对方,询问并倾听对方,用接纳取代抗拒。通过觉察(Awareness)、承认(Acknowledgement)、接纳(Acceptance)行动(Action)这四个A的沟通模式,伴侣们学习认识彼此,促进自我发展并强化彼此的关系。举个例子,四个A的沟通模式可能被运用的情形是:“你迟到了,我了解自己想责备你,我接受也承认自己会这么做,但我很想知道你为什么迟到,你能告诉我发生

39、了什么吗?我想坐下来和你聊这件事,而不是发脾气,破坏沟通。”稳定(整合)期的伴侣通常对分享内心世界做好了心理准备,而坦诚地分享任何事都可以强化亲密感,促使关系持续地成长和发展。 保持有信任的接触,了解彼此的生活。伴侣们可以固定地一起做一些事,比如一起吃饭,分享彼此喜爱的电影都可以为双方带来不断的了解; 伴侣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制定一些双方都有兴趣的计划,增加双方自然的互动; 谈论各自的兴趣,比如一方热衷健身,一方喜爱阅读,就需要询问对方的经验,如果可以相互分享就不会因此产生距离; 在日常中增添一些新奇,可以为关系注入新鲜与活力。比如一起去陌生的地方旅游或是尝试新鲜的食物; “浪漫”能为亲密关系带

40、来特殊的感觉。伴侣间有自己才会懂的笑话或暗号,可以让对方感到自己是特别的O承诺期的伴侣对彼此非常了解,愿意相互沟通想法与感受,认真投入到各自共同的生活中去。正是因为全然的了解,承诺期的伴侣就已做好准备作出全然的承诺,承诺彼此都有自由的选择。这不是对对方的承诺,而是对自己,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坚定的承诺。在这过程中,伴侣双方愿意共享一个选择并一起付诸行动。承诺是针对自己的,不是要求别人。“我的承诺影响我对关系的付出,当你同样做出承诺时,我们可以在关系中一起拥有期望。”当伴侣双方在关系中一起承诺时,关系中的人和关系本身都会成长。在到达稳定(整合)期和承诺期时,伴侣们对自我和对方都有不断深入的了解,知道

41、自己的强项与弱点,期望与梦想。由于对双方承诺的信任,就可以投入真诚的合作,而不论是何种选择,都将是TA们创造的过程。由于伴侣们能够承认、接纳和分享各自生命中的方方面面,充分看到对方的“人性”,TA们就可以将关系中的一些“负面特质”转化为对创造的挑战。比如:吝啬的人可以记账,控制欲强的人可以制定计划,安排行程。一些人格特质就可以通过这样的积极创造,促成关系的和谐和共同计划的完成。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Sternberg)认为,爱情是由激情(Passion)、亲密(Intimacy)和承诺(Commitment)三个因素构成,进而发展出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IarTheor

42、yofLove)o激情是一种情绪上的着迷,外表吸引和性吸引是最重要的元素;亲密是指一种喜欢的感觉,彼此依赖、感到亲近,自我揭露以及内心情感的沟通,双方在感情上是相互的;承诺是指对爱的预期,短期承诺是爱一个人的决定,长期承诺则是维持这种爱的承诺,是关系中最为理性的一部分。斯滕伯格根据这三种元素组合成七种不同的类型的爱情: 喜欢式爱情(Liking/Friendship):主要有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情或熟人间的关系; 迷恋式爱情(InfatUatedLove):主要有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初恋; 空洞式爱情(EmptyLove):主要有承诺,没有亲密和激情; 浪漫式爱情(RomanticL

43、ove):有激情,有亲密,没有承诺; 伴侣式爱情(COmPaniOnateLove):有亲密,有承诺,没有激情; 愚蠢式爱情(FatuousLove):有激情,有承诺,没有亲密; 完美式爱情(COnSUmmateLove):激情、承诺和亲密三者兼具。德裔美籍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在保持人们尊严和个性的前提下将人与人结合起来,达到人际间的和谐。这种爱是一种成熟之爱,包含着给予、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弗洛姆指出,建立和维持爱与亲密关系必须满足四个条件:克服自恋、信仰、积极性和公平。(一)克服自恋意味着人们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要用客观和善意的眼

44、光看待自己的爱人;(二)信仰意味着对自己,对爱人以及对未来的信心。对自己去爱人的能力和可靠性有信心,对对方的爱的可靠性和不变性有信心,对爱的未来有坚定的信念,相信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长;(四)公平是指亲密关系中的平等。爱的活动不是经济活动,公平不是等价交换,不是付出多少就要得到多少,而是保持情感上的诚实,不欺骗别人。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潘绥铭教授与黄盈盈教授在2010年展开了一项针对1417岁的少男少女的爱情研究。结果表明,4%的少男和9%的少女爱上超过一个异性;33%的少男和1%的少女有过单恋的经历;29%的少男和7%的少女有过失恋的经历过,同时有3%的少男和1%的少女承认有相同性别的恋人。同

45、年两位教授针对我国1417岁少男少女的多元性倾向的调查显示,8%的少男少女有同性恋的倾向。需要注意的是,异性恋和同性恋不是截然不同和泾渭分明的存在。性倾向其实是一种光谱式的分布,二者之间只有一个“渐进的、累积的、连续的程度”,因此,在面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议题时,强调和尊重多元性别和性倾向,用积极正面的态度去看待青少年的爱欲,才是真正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性教育。友谊是人们在生活中获得快乐和支持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种自发的人际关系,朋友之间互相欣赏和帮助,同时渴望对方的陪伴。亲密关系一书中指出,高于36%的年轻人认为友谊是他们“最亲近、最深刻、投入最多和最亲密的”人际关系。人们和朋友在一起时

46、往往比独自一人和同家庭成员在一起时有着更多的乐趣。典型的友谊常常包括“接纳、支持、愉悦、关爱、了解、信任、平等和尊敬”等特征。尽管友谊与爱情在情感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相对而言爱情有着更高的排他性。我国传统的儒家观念认为,性行为是为了繁衍后代的严肃形式,而排斥性的技巧和性的愉悦。到了二十一世纪,“性的快乐主义”被我国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性技巧的丰富对于性关系和性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著名学者潘绥铭通过2000-2015年全国四次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将人们的性技巧划分为五级:接吻、手的动作、全身的动作和姿势、口交和肛交。5%的中国人有过接吻的经历,1%的人在性生活中有手的爱抚动作,包括互相抚摸乳头或

47、外阴;对于第3级全身的动作和姿势,三分之二的人对于女上位和后入位没有禁忌;口交和肛交对中国人而言都较难接受,平均37%的人能够接受口交,仅八分之一的人接受肛交。对于14-17岁的青少年而言,6%4%的男孩和3%9%的女孩自报有过性行为,3%的男孩和1%的女孩有过性爱抚。超过一半的青少年都认同婚前性行为不是道德问题并且认同“性很宝贵”。相对男孩而言,女孩更容易在与对方有亲密关系的基础上发生性行为,或在发生亲密关系后对对方产生爱意。在性别平等观念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18年针对我国中学生的研究显示,约20%的男孩和10%的女孩同意“一个女人不能拒绝和她的丈夫发生性行为只有不到一

48、半的学生明确反对该观点。同时,在同性性行为的态度方面,69%的学生认为“与同性别的人发生性行为是错误的”,其中男孩更容易对同性性行为产生负面态度。这也表明了在我国开展尊重多元性倾向,帮助青少年提高性别平等意识和女性权利意识的全面性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成年人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和理解青少年的性,在对话沟通中提出建议,而不是简单地去担忧或谴责,强行灌输说教,谈性色变。异性恋通常被看作是社会“自然”的基础,是唯一正常的性倾向。然而美国女同性恋女性主义者阿德里安里奇(AclrienneRich)认为异性恋不仅仅是一种性倾向,它更是一种服务于男性统治的强制性制度,迫使女性必须期待和进入异性恋关系,而不进入异性恋关系的女性则会被视为社会问题和威胁,受到惩罚。异性恋提供了一种“脚本”,规范了我们应该如何定位人际关系以及如何“扮演”我们的角色。美国哲学家朱迪斯巴特勒(JUdithButler)进一步发展了异性恋矩阵(HeteroSeXUalMatrix)的概念。异性恋矩阵包含三个层面,在生理层面,身体的性(通常是外显的生殖器官)决定了一个人的性别是男性/女性;在社会层面,区分出二元对立的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男性是阳刚的,女性是阴柔的;在欲望的层面,区分出异性恋/同性恋。这三组二元对立的区分塑造了社会的性别规范,教导不同性别应该有的行为,排斥任何非异性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