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部编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含反思一、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古文,文章描写了张岱对于西湖雪景的痴迷及对故国往昔的私念,文章采用白描的写作手法,给人丰富的画面感和美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以读贯穿始终,通过不同层次和角度的诵读让学生初步对文本的理解,调动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并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人
2、生启示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古诗词积累,可理解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还是有一定难度。教师要注意调动学习兴趣,在学习指导上也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未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如白描手法的作用及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进而引入到对本文的理解,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对文本的赏析中来。三、设计思想: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积累”,对知识的积累,对语言的积累,对情感的积累。所以本节课以读促思,意在突出学生的自主解读和心灵体悟。以读贯穿全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力求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学习这篇课文时要特别注意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走近张岱
3、的世界,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情。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字词,疏通、理解文章大意。2 .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以及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3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创作背景,感悟作者清高、孤傲、遗世独立的情怀以及深沉的故国之思。五、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疏通、理解文章大意,了解白描的手法。六、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生平,感悟作者清高、孤傲、遗世独立的情怀以及深沉的故国之思。七、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探究法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申遗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申遗文本中,西湖被描述为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的确,西湖被
4、历代文人墨客所赞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张岱的脚步去看看他心中的西湖。(板书标题:湖心亭看雪)我们将从以下板块来学习这篇文章,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湖心亭看雪张岱7_IW整体感知贰赏析雪景叁一领悟痴情肆思考总结(二)初步感知:1 .齐读课文,发现问题。2 .纠正字音字意,朗读节奏,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湖心亭看雪张岱V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eng)定矣,余孥(nd)、如拥在(CUi)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题(hngda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白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Q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盘
5、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卢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5期物相公者”3 .疏通文意,结合课下自助疏通,找出不懂的地方,共同讨论,用时三分钟。(学生提问,同学解答,老师补充:雾淞沆硕)欣赏超链接,齐读雾淞沆硕,感受冰雪弥漫的世界,正是这样一片圣洁的冰雪世界吸引着作者来湖心亭看雪!(三)梳理内容:1 .从这个题目来看,这是一份旅游计划,请同学们找出来他的旅游攻略。出示PPT内容,解读计划具体内容。理清内容湖心亭看雪1, 了解旅游攻略:出行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是日更优矣,组团与否:独往湖心亭看雪交通工具:余孥一
6、小舟:方”注意事项:拥笈衣炉火2 .提问:从他的旅游攻略可以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 .教师引导:不去断桥,不去苏堤,不去孤山,独自去湖中小岛;据说“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张岱选择了夜晚雪湖)预设:清高、孤傲、超凡脱俗、闲情雅致、清奇(板书:清高,孤傲,雅致)那么张岱来到湖心亭,听到了什么声音?看到了怎样的雪景?赏析雪景:2.张岱到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V、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Y雾淞沆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四)赏析美景:PPT屏显:第一段1 .这句话里你认为哪个字能体现西湖的寂静?想象一下往日
7、的西湖可能有什么声音?(读出安静)2 .在这样的寂静中,张岱看到了“雾淞沆扬”,请对比分析哪一个好?为什么?赏析雪景、原文:7、雾淞沆硒,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一白。改写:雾淞沆扬,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云、山、水,上下一白。预设:前一个句子,三个与连在一起,从上到下的视角连接起来,写出天地间苍茫一片,融合在一起,浑然一体,这种壮阔的雪景很有层次感,也有整体效果,节奏上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3 .分析量词赏析雪景原文: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一V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十两三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道),湖心亭一点(座),与余舟一芥(叶),舟中人两三粒(个)而
8、已。预设:前句好,小的数量词反衬天地的阔大,物的渺小形成对比,让人产生人之渺小,不过沧海一粟的孤独感;其他的赏析点:浓和淡,长堤一痕是因为其较湖心亭等景物稍长、稍远,色彩更淡一点,而一座、一芥、一点颜色比较浓,色彩有层次。感动和静:整个画面山、水、长堤、湖心亭等皆为静景;而小舟缓缓前行,可谓动静结合。教师引导:作者的人变得越来越小,但是心却怎样?(越来越大)大到仿佛和什么一样大?(仿佛和天地一样大)作者和天地一样大,和天地融为一体,这种境界用一个词形容?(天人合一)4 .美读:让我们读出这种天人合一的感觉!(齐读一一老师范读一一个别学生读)5 .讲解白描写作手法赏析雪景*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
9、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采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家家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板书:白描)(五)感悟情感:1.作者除了赏雪,他还遇到了什么人?心情如何?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领悟痴情“V3.张岱遇到了怎样的人?心情如何?V、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或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预设:看到有两个人。心情高兴,从客人“大喜”“拉”“强饮”可以看出,“大喜”说明客人很高兴,“拉”说明客人热情,张岱痛饮三大白,也开心,但似乎我们隐约能感受到张岱
10、并不主动,以至于多年后回忆的时候只记得是金陵人。2 .请问张岱对西湖的感情和金陵人一样吗?预设:不一样,张岱很长时间住在西湖,西湖可以算得上是张岱的第二故乡,而金陵人只是客此,金陵人铺毡煮酒,而张岱只身前往,前者是惬意赏景,后者的清高孤傲,超凡脱俗。3 .答非所问,为何只记得金陵人这个信息?领悟痴情【材料一】“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材料二】“金陵”即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永乐十八年(1420
1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领悟痴情Y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羽傲(hi)为野人。瓶烫星罄,不能举火因想余生平,素哗靡荫,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如见故人,城郭人民,_颦用自喜。碘藻梦忆序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会一日别余也。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天桃,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个汽必西湖梦寻序预设:与其说作者回忆时只记住了他是金陵人,倒不如说作者又一次想起了曾经那繁华的明朝都城。表达故国之思!(板书故国之思)4 .怎样理解“痴”,为何这样说?领悟痴情及下船,一舟子嘀喃目:“莫说相公痴”更有
12、痴似相公者!”思考:怎样理解“痴”?舟子为何这样说?预设:痴,清高,孤傲,雅致、重情义,故国之思。难以理解,认为不正常,偏执(板书:“痴”,勾画雪花)补写:舟子呀舟子!5 .齐读全文:带着这份孤独与故国之思,让我们再次诵读诗歌,读出感情!(六)小结,配乐齐读:课堂小结V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工雪后西湖宁H青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糕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七)作业:1 .背诵课文2 .选读陶庵梦忆(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本节课优点在于以下:其一,设计上力求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教学过程简洁流畅,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其二,诵读一直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以读代讲,以读促品,读书方式比较灵活多样,范读、自读、齐读、美读,诵读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三,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与学有机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之间其乐融融,整节课无论是课前的导入,还是文本问题的切入,还是诗意的朗诵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气氛活跃。当然,本节课也有很多遗憾之处,形式上不够新颖,探索更新颖的授课形式,不断地“求真求变”,才能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