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自学案提供资料,了解孟子仁政、王道、民贵君轻等思想2 .读通、读懂文言文,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3 .整体把握文意,梳理文章段落大意4 .赏析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论辩技巧,分析人物形象自学案一、积累文化常识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城东南),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文章行文坦露,喜笑怒骂,绝不做吞吞吐吐之态。文字通俗流畅,无生硬语,又喜欢使用层层叠叠的排比句式。这样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富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
2、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全书共7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哲学、伦理和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仁政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他提出的理想社会是一种黎明不饥不寒、老者安享晚年之乐的小康景象。他对当时某些统治者的行为提出尖锐的批评,甚至斥责为“率兽而食人”。同时对君主的个人绝对权威表示否定。“君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二这样的话,在专制强化的后代就没有人敢说了。二、写作背景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多次到过齐国,尽管他先后受到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但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讨伐魏国获胜,后又
3、攻打燕国等弱小国家,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本文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保民而王。三、初读(重点积累文言知识)(一)诵读要求:(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在练习本上书写课文中易错的字词;(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尝试翻译课文。(二)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案一、导入战国时期,齐国实力雄厚,齐宣王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列强纷争,各诸侯国君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地位。有一天,齐宣王就向孟子询问称霸之事。具体情况如何呢?二、结合教材注释,查阅工具书,理解下列加点的词。1.齐宣王问曰:“不但、肯X之事可得闻乎?”
4、孟子对曰:“仲尼S崔无谓后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壬乎?”2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J3 .曰:“何申知吾可也?”0:“臣向2胡屹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四之?对日将以警钟J王曰:冷之!吾不忍其锻解,若无罪而越死地J扇曰:终则废衅钟与?曰:响可废冠,以羊易之。木识有道?.4 .曰:“是心足以手矣。百姓皆以王为黑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朔有百姓者。齐国虽被小,.吾何爱一牛?”5 .曰:“王无弃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饭晋知之?王若隙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奉何智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
5、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J6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年盾国也7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2,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成成焉。此42讲以A于王者;何也?,8 .“今恩足以禽兽,而不至于百姓者,理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应,为不用血焉;百姓之不见其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主,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2年,何以耳?”9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J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
6、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10 .f,以及人之老;初有剑以及人之幼:天下可熔于军。诗云:,刑于寡辜:.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己;IL故推恩足以保四净,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秋,然后知轻.重;廖,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廖之!12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杓怨于诸侯,然后恍于心、与?”王日:咯,吾何快千星?将依家吾所大欲也J.13 .日:“为肥D不足于口与?卷吸不足于体与?抑为采售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梗嬖无足使令于毓与?王之诸臣皆定以屣Z,而王岂为是哉?”14 .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力欲
7、辟土地,朝秦楚,苹中国而抚田事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向也王日:“看星其甚与小J15 .日:“第有甚焉。”日:可得闻与?”日: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熟胜?”日;“楚人胜日:”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版八,月以导干邹敌楚哉?事亦因基本矣?16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珍,天下之欲穿耳君者皆欲赴犁于王。基若是,孰能御之?”17 .王日:“吾婚,不能进于星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缴,请尝试之J18 .日:“无怛严而有恒心、者,惟土为能。看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草无恒心,放辟邪侈,宝未为已;会
8、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也?19 .是故明君则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尊妻子,乐岑终身饱,的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20 .此惟救死而恐不嫡,第啰汽礼义哉?王欲行之,则事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村之以承,五十者.可以衣帛矣;21 .鸡、豚、狗、彘之畜,无关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22 .谨庠序之教,甲之以孝修之义,领白者不复粟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笨氐不饥不寒,然而不手者,本本有也。”三、理解文章内容(一)在疏通文意之后,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开头至“王请度之”),思考下列问题。1、文章开
9、头,齐宣王问的是“齐桓晋文之事”,是称霸之事,而孟子是否真的不知道他们的事?他的回答有何特点?2、孟子为什么要提到举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情?3、百姓为什么会以为齐宣王是吝啬而不是仁爱?4、拿“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来类比,想说明什么问题?小结:第一部分孟子首先避开问题,提出“王道”问题;接着援引事例,明确了齐宣王实现王道是有基础的;然后讨论了百姓对皇帝的误解,找出存在的问题是“恩未及百姓”;最后类比说理,明白事情的本质乃“不为也,非不能也二第二部分(从“抑王兴甲兵”到“孰能御之”)问题研讨试分析这一部分孟子是如何劝说齐宣王的?第三部分(从“王日:吾憎”到“未之有也”)总结四、感受孟
10、子的论辩艺术在诸子之文中,孟子以气盛词壮,明快畅达,雄辩犀利的风格著称。孟子颇有知人之名,也不乏自知之明,他曾自谓“知言”,并称自己“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孟子坚持理想,以民为本的执着),故其发而为文,气势充沛,辞风通人。从主现方面来看,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再加上崇尚游说的时代风气的熏陶,以及频繁辩论的实践锻炼,成就了他的辩才。孟子曾自白道“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节选自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纵观全文,孟子在和齐宣王的交谈中,体现出怎样的对话艺术和论辩技巧?五、全文总结文章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全文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来论辩、说理,就如长江大河,浩浩
11、荡荡,势不可当。特别是文中多次使用了排比句,极尽铺排之能事,读来气势磅礴,音调铿锵,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孟子的观点虽然有些不合时宜,但在他强大的逻辑攻势面前,君王也不得不一时心悦诚服。六、拓展阅读孟子为何强调要实行仁政?当时的齐宣王和其他诸侯国国君更注重霸道,更看重晋文公采取的攻伐之策,而忽视或者无视当时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这个残酷的现实。孟子强调要实行仁政正是切中时弊,看到国家不能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孟子是真诚地站在百姓的立场上,为百姓的生计奔走呼告。为孟子的主张是“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二七、课后作业(1)熟读全文,背诵默写最后一段(“无恒产者而有恒心者”);(2)完成课“检测案
12、二检测案1.通假字王说为长者折枝刑于寡妻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盖亦反其本矣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是罔民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2 .古今异义吾何爱一牛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莅中国而抚四夷也3 .词类活用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刑于寡妻为肥甘不足与口与4 .特殊句式是罔民也百姓之不见保臣未之闻也莫之能御也牛何之未之有也将以衅钟5 .一词多义:整理“之”“诚”在文中的一词多义参考答案1.“说”同“悦”,高兴;“枝”同“肢”,肢体;“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采”同“彩”;“盖”同“盍”,何不。“涂”同“途”,道路。“罔”同“网”,张网捕捉,这里比喻陷害。“颁”同“斑”。2 .古:吝惜:今:怜爱。古:妻子和儿女;今:妻子。古:中原;今:全中国。3 .对感到奇怪;远离,用作动词;细小的东西;用作动词,敬爱老人;用作动词,做榜样;用作名词,指美味的食物。4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5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