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第二学生讲解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08774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为政第二学生讲解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论语》为政第二学生讲解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论语》为政第二学生讲解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论语》为政第二学生讲解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论语》为政第二学生讲解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为政第二学生讲解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为政第二学生讲解ppt课件.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语为政第二,本篇总论,为政是论语第二篇篇名,共24章,主要围绕为政、君子、为学等问题展开讨论其中如论诗、论孝、自言生平、评论颜回、讨论观人术、为人处世、为学等,从现代人看来似乎与为政无关,实际上在孔子这里是有关系的,特别是本篇强调为学与为政的关系,注重为学先于为政的思想,非常重要,也具有现代意义。先为学后为政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由来已久,早在西周贵族阶级那里,为学与为政是融为一体的。至春秋时期孔子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当时的为政者越来越没有学问,没有道德,政治也就走不上正规,出现了“天下无道”的状况。对于本篇的主旨,陆德明:“先学而后从政,故为政次学而也。”论语注疏云:“此篇所论孝、敬、信、

2、勇,为政之德也;圣贤君子,为政之人也。故以为政冠于章首,遂以篇名。”这些都不同程度第揭示了本篇的主题思想。,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1,居其所而众星共gong3之。2” 【注释】【注释】1北辰:古注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北极星,其二是指方位,即地球北极与天空相对之处。今从第一说。 2共:同“拱”,环抱,环绕。【解读】 孔子以北极星形象的比喻“德”对于为政者治理天下的重要性,认为为政者有德,就有了感召力、凝聚力,就像天上的北斗星,满天的星座都会跟着它运转。本章关键要明白北辰的特性,即“中”字。北辰居天空之中,与地球北极相对,众星环拱,古人即以为宇宙以北辰为中心,很好地象征为政以德的力量。

3、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治是德政,是仁道向政治的推衍,后来孟子形成了仁政思想,其实是对孔子为政以德的发展。 为政以德,2.2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之2,曰:思无邪。3”【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诗经共有诗篇。这里说“三百”是举其整数。2蔽:概括。3思无邪:原是诗经鲁颂駉中一句诗:“思无邪,思马斯徂。”“思”在此篇本是无意的语音词,孔子在此借用为“思想”解,用来评论整部诗经。 【解读】孔子把一部诗经概括为“思无邪”:首先,从思想上对诗经思想内涵的道德定位。司马迁屈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邪和正是诗经的两种基本思想倾向,其标准就是“仁”。其次,从文学作品创作来说, “思无邪

4、”是孔子强调作者创作动机要纯正。所谓无邪就是指思想纯正而不歪邪,符合儒家的道德审美标准。 思无邪,2.3 子曰:“道之以政1,齐之以刑2,民免而无耻2;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注释】 1道:通“导”,训导、引导、领导的意思。2齐:整治。3免:避免。4格:至,来,引申为归服。【读解】政和刑,是属于政治的上层建筑,德和礼,属于思想的上层建筑。“刑”、“政”是实现“治”的辅助方式,而“德”、“礼”则是实现“治”的根本的,而“德”又是根本的根本。如果只用政治去开导民众,用刑法去惩罚民众,虽然可能畏法而不敢犯法,但缺乏道德自觉。如果用仁德去教导民众,启发他们的道德自觉,同时又用礼去规范他们的

5、行为,民众的行为就能合乎社会的规范,达到社会的和谐。概况地说,政治应以道德教化为主,政令刑罚为辅。以德治国 以礼治国,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注释】1有:同“又”,古人在和整数和小一位的数字之间习惯用“有”字,而不用“又”字。十有五:即十五,古人十五岁为入学的年龄。2立:自立。3不惑:不迷惑。4天命:上天的意志。【读解】这段话,应该是他在七十岁以后时所讲的话,是孔子站在人生的制高点上对自己一生的为人和事业的回顾和总结。“十有五而志于学” 志于学“道”和“礼” ,告诉我们要终生学习。“三十而立”主要是指立

6、于礼。 “四十而不惑”是指“不惑于道义”。 五十而知天命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及其自我命运。心平气和地听取一切就是“耳顺”。与天道合一,顺从心之所欲而不会踰越法度。 终生学习,2.5 孟懿子问孝1。子曰:“无违。”樊迟御2,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注释】1孟懿(yi4)子:鲁国的大夫,下文的孟孙也指他。2樊迟: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御:驾车。【解读】 “无违”就是不违背礼节,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要虔诚恭敬尽到礼数,不能敷衍塞责:二是要按照既定的礼教,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各有差等,不得越。以

7、孟懿子为例。重点在最后一句,意思是父母活着时,要以礼相待,父母去世后,要按照规矩为他们安葬和进行祭祀活动。反映了孔子十分重视丧葬之礼,强调人文道德为依归的礼仪追悼活动。 孝之以礼,2.6 孟武伯问孝1。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注释】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2其: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他们的”。这里到底是代指父母还是儿女,历来有不同的理解。【读解】本章由三解:其一,父母对儿女的爱是出于动物本能的升华,往往最无私,无所不至,常常担心儿女有什么疾病;其二,儿女要常常注意自己的身体,使父母只担心是否有病,别的父母不用操心;其三,子女孝敬父母别的都不成问题,唯一担忧父母的疾病。 歌曲常回

8、家看看。,2.7 子游问孝1。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2,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注释】 1子游:孔子的学主,姓言名偃,子子游。2至于:就连,就是,表示提到另一付事。【解读】 人对犬马,也供给饮食加以饲养,假如仅是供养父母而无敬心,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这是将人养父母跟人养犬马相比。尊敬心怎么来呢?这就是要具有感恩心。对父母的感恩是儒家伦理的根本精神。感恩的心,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之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馔3,曾是以为孝乎4?【注释】1色难:态度好很难。色:容色;难:困难。2弟子:与下文“先生”相对,弟子指晚辈,先生指长辈。3馔(zhun):吃喝、食用。4曾

9、:副词,竟、难道。【解读】 此章核心在“色难”。以饮食养父母,不算是难事。唯以和颜悦色侍奉父母,才是难得。原因无非两方面:一方面,父母与儿女个性气质、思想观点总有差异,父母不是永远正确,也不会时时处处符合子女心意,遇到这种情况子女还保持和颜悦色,很难;另一方面,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情,子女自己情绪不佳的时候要仍然对父母和颜悦色,很难。而尽孝道正是要既有孝心,又能和颜悦色。色难,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1,不违2,如愚3。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4,回也不愚。”【注释】1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学生。2不违:不提反对意贝和问难,朱熹论语集注:“不违者,意不相背,有听受而无问难也。”3 如愚:似乎很愚钝

10、的样子。4发:发明。【读解】颜回是孔子最得意弟子,家境贫困,居陋巷,箪食瓢饮,但好学不倦。他为人忠厚,性格内向,表现不出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如何。经过一段时间的深人观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颜回并不愚钝,所以说了上面一段话。大智若愚,2.10 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哉4?人焉廋哉?”【注释】1以:为。所以:所作所为。2由:行。所由:所行之道,即为人处世、所作所为的途径。3安:心之所安。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听其声,处其气,考其所为,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以其前占其后,以其见占其隐,以其小占其大。此之谓视中也。”4廋(su):隐藏,藏匿。【读解】本章是

11、孔子教给学生的观人术。观人术,通俗地说,就是观察人的方法,也就是怎么样去了解洞察一个人。至于怎么了解别人?孔子告诉我们观察人的三个要点:所作所为的动机是否纯粹?为人处世的途径是否得当?做事是否心中安然?这三个方面是由外而内,由现象深入本质,所以人是没有办法掩盖的。识人之明,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为师矣。”【注释】 1温故:温习旧知识,也就是“学而时习之”的意思。【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凭此可做老师了。”【解读】这是从教育学角度的解读,把“温故而知新”视为为师的重要条件。这一解释应该说是对的,但仅此恐怕还是不够的。其实,孔子的“温故而知新

12、”还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可以说是孔子对待整个文化传统、对待一切知识形态的态度。“故”是指过去的知识、文献、文化传统,虽然已经成为过去时,但是并不一定都“过时”,通过对“故”的不断研习、思考和发挥,就是新的知识、思想生长的前提和基础,是新的创造的出发点。李泽厚论语今读认为这是中国人极端重视历史经验的表现,“从经验、事实、历史出发,温故以知新,不迷信奇迹,不空想思辨,此实用理性之具体呈现也。”温故知新,2.12 孔子曰:“君子不器1。”【注释】1器:器皿。【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要像一个器皿一样。”注:还有人把“器”解释为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器具。这句话指君子不应成为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器皿而应成为

13、主动应用知识,能举一反三的人,要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读解】是说有学问、有修养的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限于某一种用处,应该追求体用兼备,多才多艺,发挥广泛的作用。器,具体的器物,一旦形成之后就只有一种单一的用途,如舟船只用来渡河,车马只用来在陆地上代步,互相直接再不能相通相容。君子以道为人生的终极境界,不能满足于做个器物。 钱穆:“器,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今之所谓专家之学者近之。不器非谓无用,乃谓不专限于一材一艺之长,犹今之通才一个君子不像一件器具(只供某一特定的使用)。 广泛学习,主动学习,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读解】孔子告诉我们,有学问、有修养的君子要多做实

14、在的事情, 少说空话。什么事情先干起来再说,不要夸夸其谈,设想幻想一大堆,最后没有做出什么,成为俗话所说的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孔子的先行后言,言行结合,知行合一,对后儒影响很大。儒家经典有许多与本章类似的观点可以比较参照,如里仁篇“敏于行而讷于言”,礼记坊记引孔子说:“君子约言,小人先言。”礼记缁衣也引孔子的话:“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言行,以成其信。”“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先行后言,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bi4)1,小人比而不周2。”【注释】1周:亲密、忠信

15、。2比:亲近、偏爱。【解读】这章汉唐的主体解释是“忠信为周,阿党为比。”论语正义概括说:“阿党”与“忠信”相反,正君子、小人性情之异。君子敬而无失,举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如兄弟,故能周也。周则忠信之谓,若非忠信,而但引党以封己,是即阿党为比矣。钱穆从汉唐解释,把“周”解释为忠信,“比”解释为阿党。我觉得可以结合起来,把这句话解释为君子对人忠信而不阿党,小人只知阿党而不能忠信。也就是说,这是区分君子于小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不同:君子心胸宽广,顾全大局,讲原则,主忠信,守道义,能够与所有人搞好团结,进行合作;而小人心胸狭窄,结党营私,谋私利,无诚信,无道德,不能与人们搞好团结,难以合作。 忠信

16、团结,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注释】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2殆:危险,困境。这里指学业上陷入困境,疑惑。【读解】本章孔子告诉我们学与思都很重要,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关系,必须结合起来,不可偏废。只重于学习前人的东西,如果自己不思考、分辨、判断就容易被前人蒙蔽和限制,就有可能陷于迷惑,不知所从;但也不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个人苦思冥想,不知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则有可能像前人一样误入歧途,陷入困境。就是说,学不独不妨碍思考,相反学识广博将有利于思考的深化。思考也有助于学,因为思考时遇到困惑而感到难以深入,就会促使自己进一步勤奋学习。学与思二者并重,互相促进

17、,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后儒对孔子这一观点有许多发挥, 礼记中庸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学思结合,2.16 子曰:“攻乎异端1 ,斯害也已2 !”【注释】1攻:专攻,专心研习。异端:相异的两端。2也已: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读解】对章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第一,将这个“攻”字解释为“治”,“异端”解为杨墨佛老、离经邪说,或解为与儒殊途同归的学说,这是很传统的解释。第二,“盖异端各为一端,彼此互异彼此切磋摩错,使絮乱而害于道着,恶归于义。”戴震

18、:“端,头也。凡事有两头,谓之异端。”宋翔凤有人持此说。 今人影响比较大的如:其一,杨伯峻论语译注:“攻”意为“批判”,“异端”指“不正确的议论”,全句说,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就能消灭祸害。其三,钱穆论语新解:“攻”作“专攻”解,所谓“术业有专攻”是也,“异端”指事物相异的两端,两端之间乃是“中道”,整句话的意思是,专向反对的一端用力,那就是有害的。我赞同钱穆先生的解释 。其四,李泽厚论语今读把“攻”字解释为“攻击”,认为应译作:“攻击不同于你的异端学说,那反而是有危险的。”孔子并不赞成排斥异己,恰恰相反,他是主张宽容、提倡求同存异的。学术自由,百花齐放,2.17 子曰:“由1!诲女(ru3

19、)知之乎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i4)也3。”【注释】1由:即仲由,孔子的学生,字子路。2诲女:诲,教诲,教导。女:同“汝”,你。知: 通“志”,记住。3知:前面四个“知”是知道、明白的意思,只有最后这个“知”通“智”,聪明、智慧的意思。【解读】本章孔子教学生求知之道,强调实事求是.(张载集)朱熹论语集注孔子这样对子路说是有原因的,子路好勇,有强不知以为知的毛病,所以孔子告诫他:我教你知之之道:懂得就懂得,不懂得就不懂得,不要不懂装懂,不要自欺欺人,这从是聪明的态度。也就是说,在学习上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虚心向人请教,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不要弄虚作假,这样害人害己,遗患无穷。

20、实事求是为智,2.18 子张学干禄1。子曰:“多闻阙疑2,慎言其余,则寡尤3;多见阙殆4,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注释】1子张:孔子的学生,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干禄:干,求。禄:官吏的俸给。干禄也就是求做官。2阙疑:阙,同“缺”,保留的意思。阙疑即对有疑问的地方持保留态度。3尤:过错。寡尤:减少过错。4阙殆:不做危险的事。殆(di):危、危殆。【解读】学生问求仕之道,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一番在社会这个大学校的学习的大道理,希望子张在学问上要多闻多见,又能阙疑阙殆,在与人交往中慎言慎行,做到寡过寡悔,这样为人处世之道学好了,言行举止得体,谋职求禄之道即在其中。孔

21、子不教学生具体的做官方法,却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显然在他眼里,做人先于做官。一个人做好人了,干什么都行,做官也是这样,谋生也就不是难事。总之,先学会做人,再学习做事,做人是做事的根本。,2.19 哀公问曰1:“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2,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注释】1哀公:鲁国的国君,姓姬名蒋,鲁定公的儿子。2举直错诸枉:举,举用、提拔。直:正直、率直的意思,这里指正直的人。错,同“措”,放置。诸,“之于”的合音。枉,与“直”相对,说文:“枉,邪曲也。”“枉”即邪曲、不正直的人。【读解】当时哀公失德,民不服从,哀公为之忧患,故问于孔子:如何才能使民众信服?孔子告诉他使民

22、服之法:举用正直之人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犹如后世的举贤任能,那么老百姓就会信服你;反之,举用邪曲的人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犹如后世所说的任用奸佞小人,那么老百姓就不会信服你。哀公站在统治者的立场问怎样做才能使民众服从,这是统治者的思维,是自上而下针对老百姓的;孔子则站在民众的立场要求国君自己要行为端正,选贤任能,才能使老百姓信服。为君之道要靠“道义”而不要倚“权势”,为政者既要服道统,重德化,亲贤能,远奸佞,选贤任能,赢得老百姓的信服,国家就能够治理好,社会就能够和谐稳定,长治久安。这也就是告诫统治者亲贤人,远小人。选贤用能,亲贤远小。,2.20 季康子问1:“使民敬、忠以劝2,如之何?”子曰:“临

23、之以庄3,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注释】1季康子:鲁国大夫,鲁哀公时的正卿,鲁国当时最有政治势力的人。2以:这里作连词用,同“和”。劝:勉力、努力。3临:莅临,这里是面对、对待。【解读】季康子当时在鲁国僭jin越礼制,滥用权势,上梁不正下梁歪,鲁国老百姓也不敬忠劝善,所以问于孔子怎么能够使老百姓敬上、忠诚和努力,孔子回答说:为政者自己首先要庄重谨严,这样老百姓才能敬上;为政者自己要能够上孝亲,下慈民,老百姓才会作忠诚;为政者能举用善人,置之禄位,教诲不能之人使成才,老百姓也就会努力向上。所谓正己正人,修己安人,修己安百姓, 即颜渊篇讲的:“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以

24、身作则,率先垂范,人格魅力。,2.21 或谓孔子曰1:“子奚不为政2?”子曰:“书云3: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4。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注释】1或:有人。奚:何,为什么。书:指尚书,以下几句是古尚书佚y文,伪古文尚书君陈篇云:“王若曰: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意思与本章相通。施:延及。有政:即政治,“有”字无意义,为名词词头。【解读】本章孔子告诉我们为政之道就是孝悌之道,准确地说就是孝悌之道的延伸。古代家国一体,在家孝悌,出门入仕,其基本道理是相通的,所以行孝悌之道即为政之道。所以,宋吕本中撰官箴说的好: “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

25、可移于官。岂有二理哉!” 教育兴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22 子曰:“人而无信1,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注释】1信:信德。大车无輗n,小车无軏yu: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用马力的车叫小车。两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口的地方。那横木,大车上的叫做鬲,小车上的叫做衡。鬲、衡两头都有关键活塞,輗就是鬲的关键,軏就是衡的关键。车子没有它,自然无法套住牲口,当然不能行走。【解读】孔子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信德对于一个人至关重要。信德是维系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人一失信,必然害及他人,危及社会;如果人人无信,则人人自危, 社会无信,将成人间地狱。

26、信德不仅仅是个人道德,更是政治道德,政府如果缺乏信用,公信力丧失,则权威不立,必将祸及国家天下。所以诚信是一个人立世之本,立业之根,更是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基础。个人要讲诚信,社团要讲诚信,为政者更要讲诚信,所以孔子在颜渊篇强调说:“民无信不立”, 孔子的意思是说人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诚信为本,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1?”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注释】1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也:同“耶”,疑问语气词。因:因袭、沿袭。损益:减少与增加。【读解】本章中孔子

27、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其含义是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沿袭,也有革新、变通。孔子通过反思夏商周三代礼乐制度的演变历史,提出了礼乐文化的损益之道,认识到礼乐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世变化而变化的,是有损益增删的。损益之道其实也就是在谈文化“变”与“不变”的关系。在孔子看来,礼乐尽管外在形式具体礼节仪式每代有变,而其精神实质仁爱、人性、人情等永不会变,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循序渐进,精华永存。,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chn也1;见义不为,无勇也。”【注释】 1鬼:这里指死去的祖先。谄:谄媚。【解读】孔子在这里批评了两种社会现象: 淫祀

28、和见义不为。古代礼仪当中的祭祀礼仪分成三大部分 :祭天地、祭袓先、祭圣贤。其中祭祀祖先主要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在古人看来,不是自己祖先而去祭祀就叫做“淫祀”。礼记曲礼:“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淫祀的目的是媚神求福,所以圣人不齿,君子不为。 另外,孔子认为,一个人见到符合道义的事情不去做,这就是没有勇气。后来,“见义勇为”的成语就由此而出。见义勇为,为政篇总结,本篇主旨是如何为政,第1章“为政以德”就把孔子儒家的德治思想定了调,第3章通过德礼政刑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为政以德为根本之根本,德治、礼治、行政与刑罚要形成一个立体网络结构,把儒家治道讲的非常圆满。第4 章孔子简洁地概括了自

29、己的一生,体现了孔子下学上达,超凡入圣人生道路,具有普遍意义。第5、6、7、8四章皆是问孝,孔子有不同的回答,那么何以在为政篇孔子与弟子大肆讨论孝道呢?因为孔子认为孝道乃为政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归结到第21章,为政之道就是孝悌之道的延伸,为后来曾子学派的形成埋下线索,后儒一贯重视这点,到汉代还形成了以孝治天下。第11和23章可以放在一起看,温故知新是讲为师之道,但有继承创新的意思,与损益之道有相通之处。第10章“观人术”也很重要,告诉我们怎么看人。人看不准,与人交往就会有麻烦,更别说从政了。第12、13、14讲君子应有的修养,这些修养是为政的前提。第2、第15、16、17、18是讲学习,本来是学而篇的内容,之所以放在这里,因为这些学的内容都是与做人有关的,是为政的基础。学会做人,才能做事包括为政。第19、20 是直接对为政者讲的,怎么用人,怎么待民,还有正己才能正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意思。22章讲信是从个人出发的,但可以引申到政治,与颜渊篇的“民无信不立”相应。,本次讲解到次结束,再见!,谢谢同学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