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用水和茶器选择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8617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11.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茗用水和茶器选择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品茗用水和茶器选择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品茗用水和茶器选择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品茗用水和茶器选择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品茗用水和茶器选择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茗用水和茶器选择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茗用水和茶器选择课件.ppt(10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泡茶的用水及茶具,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1,t课件,清,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茶与水的结合中,水是茶的载体,给予人的各种美妙感受都是通过水来实现的。要想茶美,必须水美。茶有各种茶,水有多种水,只有好茶、好水,味道才美。,水茶相依,2,t课件,饮茶之水,水的标准 水的分类 饮茶之水的鉴赏,第一章:饮茶之水介绍,3,t课件,水之美的标准,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水以清、轻、甘、冽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这位精通百艺独不精于治国的亡国之君的确是位才子,最先把“美”和“自然”的理念引入鉴水之中,升华了品茗的内涵。

2、后人在他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一个“活”字,确定了宜茶美水的标准: 水质要清;水体要轻;水味要甘;水温要冽;水源要活。,第一章:饮茶之水介绍,茶经里评说: “山水上, 江水中, 井水下”,4,t课件,水质要清,水之清表现为:“朗也,清也,澄水貌也。”水清则无杂、无色、透明、无沉淀物,最能显出茶的本色,故清澄明澈之水称为“宜茶灵水”。,水体要轻,明无名氏“各种水欲辨美恶,以一器酌而称之,轻者为上”。乾隆很赞同此法,无论到哪里都要命人带一银斗,以便称量比较水之轻重。北京玉泉的水最轻,被御封“天下第一泉”。现代科学也证明,水的比重大,所含矿物质就多,对茶汤的味道有不良影响。,第一章:饮茶之水介绍,5,t课

3、件,水味要甘,味美者曰甘泉,气芬者曰香泉。用此等水泡茶,味道自然好。,水温要冽,冽即冷寒之意,“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冽则茶味独全”,寒冽之水多出于地层深处的泉脉中,污染少,所泡茶汤滋味纯正。,水源要活,“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的水中,细菌不宜繁殖,同时活水有自然净化作用,氧气含量也高,泡出的茶汤鲜爽可口。,第一章:饮茶之水介绍,6,t课件,水的分类,1)天水(雨、雪、霜、露、雹)2)地水(山泉水、江河水、井水)3)再加工水(自来水、纯净水、矿泉水、活性水、净化水),第一章:饮茶之水介绍,7,t课件,著名的泉水,天下第一泉:北京玉泉(乾隆)镇江金山泠泉(唐刘伯刍 )山东济南趵突泉(乾隆

4、) 江西九江谷廉泉(唐陆羽),无锡惠山寺泉,又称“冰泉”苏州虎丘的石泉,又称“陆羽泉”杭州虎跑泉湖北宜昌扇子山蛤蟆石泉江西上饶广教寺的“陆子泉” 扬州大明寺泉水安徽怀远县白乳泉河南柏岩县淮水源,第一章:饮茶之水介绍,8,t课件,水之美的鉴赏,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万仞之谷不疑,似勇。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第一章:饮茶之水介绍,9,t课件,古人欣赏水之美,首推泉之美,“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稽山新茗绿如烟,静挈都篮煮惠泉”“

5、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自汲香泉带落花,夜烧绿竹煮山泉”“仙人应爱武夷茶,旋汲新泉煮嫩芽”“何处清凉堪沁骨,惠山泉试虎丘茶”,第一章:饮茶之水介绍,10,t课件,关于水的诗,(1)静饮中冷水,清寒味日新。 顿令超象外,爽豁有天真。(2)汲泉便拾松枝煮,收雪亦就竹炉烹。 泉水终弗如雪水,以来天上洁且轻。(3)平湖几里风向菏,荷花叶上露珠多。 瓶罍收取供煮茗,山庄韵事真无过。(4)活水还需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卧听山城长短更。,第一章:饮茶之水介绍,11,t课件,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唐.卢仝,一碗喉吻润,二

6、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第一章:饮茶之水介绍,12,t课件,出句:熏风拂案枯肠润 透风对句:烈酒倾杯巧舌呆晓道 冷眼淡观黄菊瘦,枯肠尽刮绿梅肥。 我今欲作归田赋,搜尽枯肠不得门。 片片皆为天地真,枯肠无事惯搜寻。 三杯落肚凡心却,明月一肩伴白云。枯肠聊借清茶瀹,倦眼还凭旷野供。 可怜案牍如山,临屏坐,枯肠似煎。 风卷阳关外,情系伊人,愁断枯肠。 酒入枯肠泪入川,枫桥烟柳两依然。 无情谁似梨花渡,冷雨年年送画船。,第一章:饮茶之水介绍,关于茶的诗,13,t课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唐皎

7、然),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第一章:饮茶之水介绍,14,t课件,饮茶中的茶具,茶具的概念 茶具的历史 茶具的分类 杂说茶具 鉴赏茶具之美,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15,t课件,古代的茶具,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16,t课件,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17,t课件,(一)主泡器,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18,t课件,(二)辅泡器,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19,t课件,茶具的概念,古代茶具,泛指制茶、饮茶使用的各种工具,包括采茶、制茶、贮茶、饮茶等大类,陆羽茶经就是这样概述茶具的。现在所指专门与泡茶有关的专门器具(古时称茶器),按狭义的范围,主

8、要指茶杯、茶碗、茶壶、茶盏、茶碟、托盘等饮茶用具。宋代以后,茶具与茶器才逐渐合一。目前,则主要指饮茶器具。茶经中详列了与泡茶有关的用具28种、八大类,对茶具总的要求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力求有益于茶的汤质,又力求古雅美观。茶具又称茶器具,茶器,有广意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说:是泛指完成泡饮全过程所需设备,器具,用品及茶室用品亦统称为茶道具。狭义意来说:仅指泡和饮的用具,即主茶具。,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20,t课件,一、茶具的发展及进化,(一)茶具的发展 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韩非在韩非子中就说到尧时饮食器具为土缶,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我国的陶器生产已有七八千年历史。浙江余姚河

9、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 我国最早谈及饮茶使用器具的是西汉(公元前59年)王褒的僮约其中谈到“烹荼尽具 “。 西晋( 公元265-316年 )左思(约公元250-约305年)的娇女诗,其中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21,t课件,春秋时代,煮成羹汤而食,这时候的烹饮方法和器皿与煮饭菜相同,没有什么特别的烹饮方法和器皿 。茶具的产生,始于奴隶社会,当时主要茶具为煮茶的锅、饮茶用的碗和储茶用的罐等 。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交替时期,由于以压制饼茶为主,这是除上述所举煮、饮和储藏用的茶具外,又添了炙、研和烧汤用的器具。从秦汉到唐代,随着饮茶区域和习俗

10、的传播扩大,人们对茶叶认识的提高,泡饮方法是将饼茶捣成碎末放入瓷壶并注入沸水,加上葱姜和橘子调味。饮茶已有简单的专用器皿。促使陶器业飞跃发展,瓷器已出现,茶具越来越考究,越来越精巧。,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22,t课件,唐代更加讲究饮茶情趣,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所列,连同附件统计,煮茶、饮茶、和储茶用具共有29件 。生活讲究的家庭都备24件精致茶具,为全套碾茶、泡茶、饮茶器具 。皇宫贵族家庭多用金属茶具(20世纪80年代后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成套唐代宫廷茶具 ),而民间却以用陶瓷茶碗为主。那时瓷制茶碗主要的有青釉、白釉两种。浙江越瓷最为著名 ,四川、福建等

11、处均有著名的瓷窑,杜甫有诗称赞四川大邑生产的茶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百碗胜霜雪,急送毛斋也可怜。”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甚至将茶壶柄去掉,整个样子形如“茗瓶“。因没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壶叫偏提。后人把泡茶叫点注。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23,t课件,宋代的饮茶方法为“点茶法”,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大致一样,只是煎茶的,已逐渐为点茶的瓶所替代。“汤瓶”。当时俗称“茶吹”,或“铫子”,又有“镣子”之名,因瓶口小,难以观察到瓶中水沸的情况,只好靠听水声来判断水沸程度

12、。宋代明间饮茶多用茶盏,盏是一种小型茶碗,口敞小底,有黑釉、酱釉、青白釉及白釉等多种。茶具所用材料除普通陶瓷外,也有用金银的, 人们当以“金银为优”。,建窑黑瓷兔毫盏(宋),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24,t课件,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审安老人于宋咸淳五年集宋代点茶用具之大成,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画了十二件茶具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赐以名、字、号。它们是:韦鸿胪(烘茶炉),木待制(木茶桶),金法曹(碾茶槽),石转运(石磨),胡员外(茶葫芦),罗枢密(茶罗),棕从事(棕帚),漆雕密阁(茶碗),陶宝文(陶杯),汤提点(茶壶),竺副师(竹筅),司职方(茶巾)宋代全套茶具是12件以

13、卢仝号命名为“大玉川先生” 宋朝烧制茶具著名的五大名窑,即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官窑在杭州;哥窑在浙江龙泉;汝窑在今河南省临汝县;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钧窑在河南禹县神后镇。,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25,t课件,元代茶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茶叶加工、饮茶方法、使用的茶具,元代都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元代统治中国不足百年,在茶文化发展史上,找不到一本茶事专著,但仍可以从诗词、书画中找到一些有关茶具的踪影。在当时既有采用点茶法饮茶的,但更多是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用于点茶用的是元影青的刻花执壶, 从出土的元冯道真墓壁画中找到佐证。,龙泉窑青釉盏托(元),第二章:饮茶之器

14、介绍,26,t课件,明代茶具,对唐、宋而言,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因为唐、宋时人们以饮饼茶为主,采用的是煎茶法或点茶法和与此相应的茶具。元代时,条形散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这样,唐、宋时的炙茶、碾茶、罗茶、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种脱颖而出。明代对这些新的茶具品种是一次定型,因为从明代至今,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无多大变化,仅仅在茶具式样或质地上有所变化。茶具以“瓷器为上”,“黄金为次”。清代以后,除边疆少数民族外,茶具慢慢形成了以瓷器和玻璃为主的局面。,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27,t课件,(二)茶具的进化,宋末开始,发明蒸青散茶制法。饮用散茶时,不碾成碎

15、末,全叶冲泡,不用盐调味,重视茶叶固有香味。蔡襄在皇佑元年至五年(公元1049-1053年)间写的茶录是当时的代表作,在下篇器论中,祥述了茶焙、茶笼、贴惟、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的性质用法与茶汤品质的关系。元代茶的变化主要在于壶的流子(嘴),宋代流子多在肩部,元代则移至腹部。这是江西景德镇青花瓷异峰突起,闻名于世。青花瓷不仅国内珍爱,而且远销国外,特别是日本,因“茶汤之祖”珠光氏特别喜欢这种茶具,后来青花茶具又定名为“珠光青瓷”。天目茶碗也传到日本,12世纪至14世纪,日本佛僧到我国天目山佛寺留学,曾带回天目山茶碗,这种茶碗施有黑釉,因此在日本, 人们把这种带黑釉的陶瓷通称为天目瓷

16、。天目茶碗有 黄天目、白天目、油滴鳖盏、灰潜兔毛盏等。,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28,t课件,宋代以后,饮茶偏重于品,茶具有了较多的变化。许次纾茶疏道:“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紫砂茶具始见于北宋欧阳修和梅公仪尝建茶诗:“喜见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宋代诗人苏轼提梁式的紫砂壶 (东坡壶),东坡提梁壶,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29,t课件,明代时,品茶瓷色尚白,器形贵小,当时许多的瓷窑多生产小而精巧、色白的茶具。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茶洗”,形状如碗和盂,底部有孔,是饮茶之前用来冲洗茶叶的。16世纪中国瓷器出现在法国市场,致使法国人惊叹不已,大加赞扬。明代中期以后,又出现了用瓷器和紫砂壶的

17、风尚。到了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而起。 近年,在浙江上庐出土了一批东汉瓷器,出土器物中有碗、壶茶盏、托具等。经北京故宫博物馆、上海、浙江考古单位鉴定,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瓷茶器。,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30,t课件,二、茶具种类,1、按用途可划分为:茶杯、茶碗、茶壶、茶盖、 茶碟、托盘等饮茶用具。2、按茶艺冲泡要求可划分为:煮水器、备茶器、 泡茶器、盛茶器、涤洁器等。3、按茶具的功能可分为十类4、按茶具的质地可分为八类,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31,t课件,1、按用途划分,煮水器 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目前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 ,此外尚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等。,茶叶罐

18、储存茶叶的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金及陶瓷.等。,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32,t课件,主泡器 茶壶为主要的泡茶容器,一般以陶壶为主,此外尚有瓷壶、 石壶等。 上等的茶,强调的是色香味俱全,喉韵甘润且耐泡;而一把好茶壶不仅外观要美雅、质地要匀滑,最重要的是要实用。空有好茶,没有好壶来泡,无法将茶的精华展现出来;空有好壶没有好茶,总叫人有美中不足的感觉。,茶船 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茶壶里塞入茶叶,冲入沸开水,倒入茶船后,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淋浇的沸水也可以用来洗茶杯。又称茶池或壶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盛热水烫杯,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保温。,第二章:饮茶

19、之器介绍,33,t课件,茶海 又称茶盅或公道杯。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没有专用的茶海时,也可以用茶壶充当。,茶杯 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喝茶的品茗杯,闻茶香的闻香杯。,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34,t课件,盖碗 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约150 度C,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茶盘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它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

20、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35,t课件,茶则 盛茶入壶之用,一般竹制。,茶漏 茶漏则于置茶时 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茶匙 又称茶扒 ,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主要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36,t课件,茶荷 茶荷为置茶的用具,兼具赏茶功能。主要用途是将茶叶由茶罐移至茶壶。主要有竹制品。没有茶荷时可用质地较硬的厚纸板折成茶荷形状使用之。,茶挟 又称茶筷 ,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

21、防烫又卫生。,茶巾 又称为茶布 ,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 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37,t课件,按茶具功能可分为十类,1.烧火器具2.煮水器具3.承载器具4.盛茶器具5.泡茶器具,6.饮茶器具7.辅助器具8.清洁器具9.调味器具10.贮物器具,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38,t课件,按茶具的质地分,1.陶土茶具2.瓷器茶具3.漆器茶具4.玻璃茶具,5.金属茶具6.竹木茶具7.搪瓷茶具8.其它茶具,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39,t课件,1、陶土茶具,新石器时代的重要证明。 粗糙的土陶硬陶釉陶(表面敷釉)。 宜兴古代制陶颇为发达,在商周时

22、期, 就出现了几何印纹硬陶。秦汉时期,已有釉陶的烧制。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崛起,成为别树一织的优秀茶具,明代大为流行。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600多种紫砂壶和一般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专制焙烧而成。由于烧结密致,胎质细腻,又有肉眼看不见的细孔,经久使用,还能汲附茶叶,蕴蓄茶味;且传热慢,不烫手;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冷热聚变,不会破裂;还可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造形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彩陶茶具,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40,t课件,(1)紫砂茶具,紫砂壶的主要泥料有天然五色陶土,即:紫砂泥、朱砂泥、大红泥、墨绿泥、

23、本山绿泥等,是陶都宜兴的一大特产。丰富的陶土资源深藏在当地的山腹岩层之中,杂于夹泥之层,故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称。泥色红而不嫣,紫而不姹,黄而不娇,墨而不墨,质地细腻和顺,可塑性较好经再三精选,反复锤炼,加工成型,然后放入1100至1200的高温隧道窑内烧炼成陶。 由于紫砂泥中主要成分为氧化铝、硅、铁及少量钙、 锰、镁、钾、钠等多种化学成分,焙烧后成品呈现 赤红枫、紫似葡萄、赭似墨菊、黄似柑橙、绿似松柏 等色泽,绚丽多彩,变化莫测。,古簧幽馨壶,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41,t课件,紫砂茶具有三大特点,就是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 目前我国的紫砂茶具,质量以产于江苏宜兴的为最,与其

24、毗邻的浙江长兴亦 有生产。经过历代茶人的不断创新,方非一式,圆不相同;就是人们对紫砂茶具器形的赞美。一般认为,一件姣好的紫砂茶具,必须具有三美,即造型美、制作美和功能美,三者兼备方称得上是一件完善之作 。只有具备了容积和重量对比例恰当,壶把的提用方便,壶盖的周围合逢,壶嘴的出水流畅,色质和图案的脱俗和谐,整套茶具的美观和实用得到融洽的结合,才能算作一套完整的茶具。宜兴茶具便有这些特点。,竹笋壶,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42,t课件,(2)紫砂茶具的发展及制壶大师,紫砂茶具始见于北宋,欧阳修诗:“喜见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 ,苏轼提梁式的紫砂壶 (东坡壶)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先后出现两位

25、紫砂工艺大师-龚春和他的徒弟时大彬。“龚春壶”,造型新颖精巧,质地薄而坚实,被誉为“供春之壶,胜如金玉。时大彬的作品,突破了师傅传授的格局而多作小壶 ,“千奇万状信出手”,“宫中艳说大彬壶”。 四大名家 :明万历年的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时大彬之子)三大妙手:时大彬、李仲芳、徐有泉 明清其他名家:惠孟臣、陈鸣远、扬彭年、扬风年兄妹和邵大亨、黄玉麟、陈寿珍、余国良等 。近代:顾景洲、朱可心、蒋容、徐汉棠等人。,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43,t课件,清代紫砂茶具,以清初陈鸣远和嘉庆年间扬彭年制作的茶壶尤其驰名于世。陈鸣远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至今被视为珍藏。扬彭年

26、的制品,雅致玲珑,不用契子,随手捏成,天衣无缝,被人推为“当世杰作”。江苏溧阳知县陈曼生 ,癖好茶壶,工于诗文、书画、篆刻,由陈曼生设计,扬彭年制作,再有陈氏竣刻书画。其作品世称“曼生壶” 。,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44,t课件,(3)国外紫砂,17世纪,中国的茶叶和紫砂壶同时由海路传到西方,西方人称之为“红色瓷器”。15世纪,日本、葡萄牙、荷兰、德国、英国的陶瓷工人就先后把中国的紫砂壶作为标本加以仿造 。至今仍为日本人视为珍品。18世纪初,德国人约.佛.包特格尔(J.F.Bottger),不仅制造了紫砂陶,而且在1908年还写了一篇题为朱砂瓷的论文。本世纪初,紫砂陶曾在巴拿马、伦敦。巴黎的博

27、览会上展出,并在1932年的芝加哥博览会上获奖。,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45,t课件,精美紫砂茶具,鼠,牛,虎,羊,马,龙,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46,t课件,曲壶,博浪锤壶,梅花周盘壶,岁寒三友壶,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47,t课件,方砖壶,百果壶,连年有馀,南瓜壶,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48,t课件,供春壶,天外天壶,玉立壶,福乐童子壶,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49,t课件,竹报平安壶,四方传炉壶,情趣壶,宜竹壶,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50,t课件,百虎壶,双色笠竹茶组,雨露天星提梁壶,曼生提梁壶,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51,t课件,三色树椿壶,大风卷葵,汉方壶,黑铁砂乳鼎壶,第二章:饮茶之

28、器介绍,52,t课件,荷塘夜色,荷叶青蛙,五瓣梅花壶,三足鼎壶,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53,t课件,步步高升壶,抽角太极如意,书扁壶,四方壶,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54,t课件,圆条菊瓣,竹段,水平西施壶,珍笠,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55,t课件,九头高寿,大彬龙带,梅椿,印包,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56,t课件,蘑菇壶,彩蝶壶,鼎馨壶,风炉茶具,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57,t课件,葡萄松鼠树樁,丰润壶,松报春壶,三结义壶,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58,t课件,提壁壶,华径壶,荷叶瓣杯,荷塘蛙壶组,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59,t课件,匏瓜壶,紫砂壶,追月壶,顾景舟石瓢壶,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6

29、0,t课件,南瓜壶,束才三友壶,双龙戏珠提梁壶,青梅竹马,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61,t课件,清康熙宜兴紫砂胎珐琅彩四季花卉盖碗,清康熙宜兴紫砂胎珐琅彩四季花卉葵花式茶壶,清康熙宜兴紫砂胎珐琅彩四季花卉菱花式茶壶,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62,t课件,清乾隆景德镇窑豆青釉蜂蝶纹瓜式茶壶,清乾隆蓝地珐琅彩紫砂茶壶,清乾隆宜兴紫砂胎金彩篆书诗文茶壶,清乾隆宜兴紫砂六方诗句茶壶,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63,t课件,2、瓷器茶具,我国茶具最早以陶器为主。瓷器发明之后,陶质茶具就逐渐为瓷质茶具所代替。瓷器茶具又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1)白瓷茶具 : 唐代饮茶之风大盛 ,形成了一批以生产茶

30、具为主的著名窑场 ,唐国史补载,河南巩县瓷窑在烧制茶具的同时,还塑造了“茶神”陆羽的瓷像,客商每购茶具若干件,即赠送一座瓷像,以招揽生意。河北任丘的邢窑、浙江余姚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 四川大邑窑,也都产白瓷茶具。,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64,t课件,白瓷,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北宋时,景德窑生产的瓷器,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并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元代,景德镇因烧制青花瓷而文明于世。青花瓷茶具,幽靓典雅,不仅为国内所公认,而且远销国外。明朝时,在永乐、宣德青花瓷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各种彩瓷,产品造型精巧,胎质细腻,彩色鲜丽,画意生动,十分名贵,畅销海外,国际上誉我国为“瓷

31、器之国”。 白瓷以江西景德镇最为著名,其次是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的白瓷茶具等也各具特色。中国景德窑生产的瓷器,质薄光泽,白里泛青,并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兰花纹闻香杯与小瓷杯产于中国江西景德镇,其工艺精湛独到,特点高雅,有观赏性。,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65,t课件,陆羽在茶经中提到:“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如果说邢瓷质地象银,越瓷就象玉,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一点;如果说邢瓷像雪,越瓷就像冰,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二点;邢瓷白易使汤现红色,越瓷青易使汤现绿色,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三点。,景德镇白瓷茶碗(明),唐白

32、瓷茶杯,德化窑白瓷茶壶,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66,t课件,白瓷乌龙茶具,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宋青白瓷狮子钮盖茶壶,67,t课件,(2)青瓷茶具,晋代开始发展,那时青瓷的主要产地在浙江,最流行的一种叫“鸡头流子”的有嘴茶壶。六朝以后,许多青瓷茶具都有莲花纹饰。 唐朝茶壶又称“茶注”,壶嘴称“流子”,形式短小,取代了晋时的鸡头流子。 宋代饮茶,使用盏托也更为普遍。茶盏又称茶盅,实际上是一种小型茶碗。宋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达到鼎盛时期,生产的青瓷茶具于16世纪首次运销欧洲市场,立即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各类青瓷器,包括茶壶、茶碗、茶盏、茶杯、茶盘等,瓯江两岸盛况空前,群窑林立, 烟火相望,

33、运输船舶往返如梭,一派繁荣景象。,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68,t课件,龙泉青瓷茶具,青瓷茶具,南朝青瓷双鸡头壶,青花瓷茶叶罐(清),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69,t课件,(3)黑瓷茶具,宋代福建斗茶之风盛行,斗茶者门根据经验认为建安窑所产的黑瓷茶盏用来斗茶最为适宜,宋蔡襄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钳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 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茶家自不用。”这种黑兔毫茶盏,风格独特,古朴雅致,而且瓷质厚重,保温性能较好,故为斗茶行家所珍爱 。 四川省博物馆有一个黑瓷兔毫茶盏,就是四川广元窑所烧制,其造型、瓷质、釉色和兔毫纹与建瓷不差分毫,几

34、可乱真。 浙江余姚、德清一带也曾出产过漆黑光亮、美观实用的黑釉瓷茶具,最流行的是一种鸡头壶,即茶壶的嘴呈鸡头状,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至今还存有一件,名叫“天鸡壶”,被视作珍品。,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70,t课件,南宋禾目天目茶碗,北宋黑釉茶盏,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71,t课件,建窑黑瓷兔毫盏(宋),黑釉鸡头壶,青瓷黑釉天鸡壶,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南宋黑釉油滴天目茶碗,72,t课件,3、漆器茶具,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马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以

35、后,更加鲜丽夺目。,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采割天然漆树液汁进行炼制,掺进所需色料,制成绚丽夺目的器件,这是我国先人的创造发明之一。,73,t课件,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74,t课件,4、玻璃茶具,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用途广泛。玻璃杯泡茶,茶汤的鲜艳色泽,叶的细嫩柔软,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穿过,叶片的逐渐舒展等,可以一览无余,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特别是冲泡各种名茶,茶具晶莹剔透,杯中轻雾飘渺,澄清碧绿,芽叶朵朵,亭亭玉立,观之赏心悦目,别有风趣。而且玻璃杯价廉物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玻璃器具的特点是容易破碎,比陶瓷烫手。,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75,

36、t课件,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76,t课件,5、金属茶具,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制作的茶具。尤其是锡作为储茶器具材料有较大的优越性。锡罐多制成小口长颈,盖为筒状,比较密封,因此对防潮、防氧化、防光、防异味都有较好的效果。唐时皇宫饮用顾渚茶、金沙泉,便以银瓶盛水,直送长安,主要因其不易破碎,但造价较按贵,一般老百姓无法使用。从明代开始,一般行家评价并不主张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但用金属制成贮茶器具,如锡瓶、锡罐等,却屡见不鲜(防潮、避光性能好)。明朝张谦德所著茶经,就把瓷茶壶列为 上等,金、银壶列为次等,铜、锡壶则属下 等,为斗茶行家所不宵采用。

37、到了现代,金 属茶具已基本上销声匿迹。,铜茶壶,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77,t课件,唐代宫廷的银质鎏金茶具,1987年5月我国在陕西省扶凤县皇家佛教寺院法门寺的地宫中,发掘出大批唐朝宫廷文物,内有一套晚唐僖宗皇帝李缳少年时使用的银质鎏金烹茶用具,计11种12件。这是迄今见到的最高级的古茶具实物 。这批茶具是公元874年封存入地宫,供奉释迦牟尼真身佛骨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鎏金银龟茶盒-存放待烹茶末用。鎏金银茶槽子-分碾槽和碾轮,用于碾碎茶末。鎏金银茶罗子-箱形,内有茶罗架和接茶屉, 碾后茶末过罗(筛)用。金银丝结条笼子-用于炙茶饼用。同时出土的还有素面淡黄绿色琉璃茶托等。,第二章:饮茶

38、之器介绍,78,t课件,鎏金银龟茶盒,鎏金银茶槽子,唐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鎏金茶盅,79,t课件,琉璃茶托,唐金银丝结条笼,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唐银茶勺,80,t课件,唐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银茶罗,唐盘圆座葵口小银碟,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81,t课件,唐鎏金人物画银坛,唐摩羯纹蕾纽三 足盐台,唐系链银火筋,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82,t课件,6、竹木茶具,隋唐以前,我国饮茶虽渐次推广开来,但属粗放饮茶。当时的饮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间多用竹木制作而成。陆羽在茶经 四之器中开列的24种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这种茶具,来源广,制作方便,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欢

39、迎。但易于损坏,不能长时间使用,无法长久保存。到清代,在四川出现了一种竹编茶具,它既是一种工艺品,又富有实用价值,主要品种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壶、茶盘等,多为成套制作。竹编茶具由内胎和外套组成,内胎多为陶瓷类饮茶器具,外套用精选慈竹,经多道工序,制成粗细如发的柔软竹丝,烤、染后,再按茶具内胎形状、大小编织嵌合,使之成为整体如一的茶具。这种茶具,不但色调和谐,美观大方,而且能保护内胎;同时,泡茶后不易烫手,并富含艺术欣赏价值。因此,多数人购置竹编茶具,不在其用,而重在摆设和收藏。,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83,t课件,广大农村,包括产茶茶区,很多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价廉物美,经济实惠,但现代已很

40、少采用。作为艺术品的黄杨木罐和二黄竹片茶罐,既是一种馈赠亲友的珍品,也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84,t课件,7、搪瓷茶具,搪瓷茶具以坚固耐用,图案清新,轻便耐腐蚀而著称。它起源于古代埃及,以后传入欧洲。但现在使用的铸铁搪瓷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与奥地利。搪瓷工艺在元代传入我国。 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我国创制了珐琅镶嵌工艺品景泰蓝茶具,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 景泰蓝从宫廷流向民间,这可以说是我国搪瓷工业的肇始。我国真正开始生产搪瓷茶具,是本世纪初的事,至今有近80年的历史。在众多的搪瓷茶具中,洁白、细腻、光亮,可与瓷器媲美的仿瓷茶杯;饰有网

41、眼或彩色加网眼,且层次清晰,有较强艺术感的网眼花茶杯;式样轻巧,造型独特的鼓形茶杯和蝶形茶杯;能起保温作用,且携带方便的保温茶杯,以及可作放置茶壶、茶杯用的加彩搪瓷茶盘,受到不少茶人的欢迎。但搪瓷茶具传热快,易烫手,放在茶几上,会烫坏桌面,加之“身价”较低,所以,使用时受到一定限制,一般不作待客之用。,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85,t课件,九谷烧名家星昭作金菊盖碗茶具,九谷烧名家宝岳作山水本金盖碗茶具,九谷烧名家信平作金孔雀盖碗茶具,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86,t课件,8、其他茶具,中国历史上还有用玉石、水晶、玛瑙等材料制作的茶具,但总的来说,在茶具史上仅居很次要的地位。因为这些器具制作困难,价

42、格高昂,并无多大实用价值,主要作为摆设,用来显示主人富有而已。,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87,t课件,青玉茶具,白玉茶具,白玉茶具,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88,t课件,白银茶具,白玉茶壶,寒玉壶,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89,t课件,俄罗斯茶具,日本茶具,英国茶具,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90,t课件,巨型古瓷茶壶,1951年在英国海德公园大型国际展览会展出的大茶壶。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在参观展览时,曾饮过从这个茶壶斟出来的香茶。此壶约高一米,壶身周长2米,重27公斤,容量57.3公斤,可泡23公斤茶叶,能斟出1200杯茶,可算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的陶瓷茶壶了。约值88万美圆。大茶壶的

43、来源已无可考。从釉彩绘中有中国 人种茶、采茶、烤茶及从海路运茶出口的图 画分析,可能是清代输出茶叶时,连同茶叶 一起传到英国的。,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91,t课件,稀世珍宝-龚春壶,1928年,宜兴储南强先生在苏州地摊上无意中发现了一把造型奇古的陶茶壶,壶把下竟有“龚春”两字,大为惊喜,当即用五百银圆买来 。英国皇家博物馆曾经以2万美金为代价,请求储先生出让,储没有答应。抗战时,日本以8000元代价购买,储先生拒绝出卖。为保护国宝,索性带龚春壶到深山别墅隐居去了。50年代,储先生将龚春壶献给了国家, 现收藏在北京历史博物馆。,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92,t课件,茶壶盖上的妙文,多少年来,人们

44、常常在茶盖上刻着“也、可、以、清、心”五个字。不少人不知奥妙所在。其实,这是一种回文体。只要顺时针方向,无论从哪一个字开始读,都能成句,且意义完全相同,都说明饮茶的益处。,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93,t课件,茶具里的礼俗,礼俗是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的时候会通过茶具表现出来,所以茶具在使用的时候也有一些忌讳。 (1)宋,周密齐东野语“有丧不举茶托”,“托必有朱,故有所嫌而然”。 (2)一些少数民族,茶具忌倒扣,因去世的人用过的器皿才倒扣。 (3)清代官场流行“端茶送客”,官场往来,尤其是上司接见下属,如果话不投机或者正事谈完,小官还无告辞之意,大官便双手端起茶杯,左右侍从便会齐喊送客,这样,端

45、茶就成了逐客令。但是,小官对大官就不能这样,否则,乌纱难保!,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94,t课件,吃讲茶-和解茶,江南水乡一种古老的茶俗。在平民百姓间日常生活中发生纠纷或矛盾,双方争持不下,既不愿私了,又不愿打官司时,为争吵双方举行的和解茶会。由争斗双方约定日期至某茶楼吃茶评理,并邀请双方都信任的调解人(一般都由社会上有名望、办事公道、双方都信得过的长辈来担任)居中调停、评判,以化解双方的纠纷。 有专门程式,双方指定茶馆后,茶馆为双方安排好座位,桌上一般放两把茶壶(须壶嘴相对),示意有人在此吃讲茶。双方入座后,茶博士在壶中沏好茶,为当事人和调解人及陪吃茶的茶客各沏一碗茶。双方当事人边饮茶边各自

46、申述理由,或相互争论,过后可让双方陪吃讲茶的茶客发表意见、看法,或评判、开导,最后由调解人判断谁是谁非,提出公断,并征求双方当事人对事端的处理意见,最后合议出妥善解决的中间意见。如双方经调解后愿和好,调解人即叫茶博士泡上一壶红、绿茶叶混合的茶汤,倒于双方碗中,双方皆须一饮而尽。吃讲茶如经调解不成,则往往酿成凶斗。故清末民初,上海滩上有许多茶馆皆悬挂奉谕严禁讲茶的木牌以避祸端。,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95,t课件,吃讲茶典故 这个风俗有一段传说。 元朝末年,朱元璋进军徽州,遇到程、鲍两姓纠纷、械斗。朱元璋把两姓的长辈请到军营,沏茶款待。因军营的茶具不多,两姓人等捧来茶具,大家不由得评价起茶壶茶具

47、来,气氛缓和多了。朱元璋说:“你们的山是名山,茶是名茶,壶是名壶,争执械斗实在与名字不相称啊。”两姓听了很惭愧,各自作了检讨。军师刘伯温站起身说:“乡亲们,这个吃茶讲壶(和)使大家消气为友,真好。”第二天朱元璋大军离境,两姓夹道相送。从此“吃茶讲壶(和)”的风俗便传了下来。后发展为“吃讲茶”。,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96,t课件,赏壶时的注意事项,1)看壶的结构和造型 (1)嘴、把、体三部分是否成一线,是否“三山齐” (少数特殊造型除外)。 (2)出水顺畅、握感轻。 (3)一体成型,连接部位处理自然。2)看茶壶的外观 (1)要美观,各部分要协调。 (2)重心要稳。 (3)出水需急、长、圆。 水

48、柱光滑而不散乱,“七寸水不泛花”。出水、断水利落,壶嘴不留余沥。 (4)壶盖、壶身吻合紧密。 (5)看装饰和落款,浮雕、彩绘、镶嵌、铭文、印鉴等款式和水平。,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97,t课件,赏壶时的注意事项,3)看茶壶的品质 (1)看有没有神韵,即壶的艺术感染力。 (2)看泥质。应色泽温润、光华凝重、亲切悦目、古雅可人。 (3)听声音。平托壶身,用杯盖轻敲壶身,有钢铁声,余音悠扬。 宜兴紫砂中含石英,制成的茶壶放在灯光下看,有点点金光,这是宜兴紫砂所特有。,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98,t课件,赏壶时的注意事项,4)看实用性能 (1)茶壶种类 瓷制茶壶适合表现香气,常用来冲泡不发酵茶。 陶制

49、茶壶适合表现韵味,常用来冲泡重发酵茶。 (2)茶壶的大小 要视环境和使用情况而定,人多壶小,等不及喝;人少壶大,有强迫之嫌。,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99,t课件,如何养壶,1)新壶使用前的处理 传统式、简便式 2)壶的日常养护 (1)泡茶之前先冲淋热水 (2)泡茶时,勿将茶壶浸在水中 (3)泡完茶后,倒掉茶渣 (4)壶内勿浸置茶汤 (5)阴干时应打开壶盖 (6)避免放在灰多的地方 (7)避免用化学洗洁剂清洗,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100,t课件,茶具的形之美,在众多的茶具中,最受人褒爱、最具美学价值的首推紫砂壶。宜兴紫砂壶实际上包括紫砂、朱砂、绿泥和调砂四类,造型上可以分光货、花货、筋囊货三类

50、。 紫砂壶“方不一式,圆不一相”,以方和圆简单的几何体创造出了无穷的变化,变化中又恪守中国古典美学“和而不同,违而不犯”的法则。 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温润如君子者有之;豪迈如丈夫者有之;风流如诗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纳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者有之。鉴赏好事家,深爱笃好”。,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101,t课件,茶具的组合美,因茶制宜因人制宜因艺制宜,第二章:饮茶之器介绍,102,t课件,因茶制宜,选择茶具必须了解茶性,顺应茶性,并使所选的茶具能够舒发茶性,即为茶的内在美服务。 乌龙茶:紫砂壶或者盖碗 红茶:瓷壶 绿茶:晶莹剔透的玻璃杯 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