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79707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4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课件.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的要求】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慢性病人自我管理概念;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疾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掌握传染病的流行环节及预防控制措施;传染病报告与管理;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措施;掌握伤害的概念、伤害的干预措施;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内容、识别与处理原则。熟悉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熟悉伤害的分类、流行概况和危害;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应急工作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及其发生现状。了解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分布特点;了解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其对策。,1,第一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述(一)慢性非传染疾病

2、的概念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简称“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迁延不愈、缺乏明确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或病因尚未完全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由于该类病主要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机体的不适应,所以又被称为生活方式病(the diseases of lifestyles)。,2,慢性病防治的目的:在人的生命全程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降低慢性病的患病、早亡和失能,提高病人和伤残者的生活质量。,3,(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及危害1.全球慢性病流行现状与趋势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负担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是导致全

3、球死亡与伤残的主要原因,已成为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2.我国慢性病的流行概况 在我国,随着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控制、人群中暴露于各种危险因素的机会增加、以及人口的老龄化,慢性病已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和死亡的首要原因。,4,(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和特点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病是由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个人行为因素(包括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结构、缺乏体力活动)、环境危险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和宿主危险因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疾病因素)等。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糖尿病等具有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5,2.慢性非传

4、染性疾病的特点 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性、无自愈和极少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 其主要表现为:较少有直接的病因,常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或联合作用的结果,且大多数的危险因素是人民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中存在或产生的非特异性因素,因此不易被早期认识。发病时间不易确定,临床发现时患者往往已出现不可逆转的机体器官病理改变。因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长、症状体征迁延不愈、无自愈和极少治愈、常伴随患者终生,并有较高的致残率。目前对慢性病的诊断治疗仍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多数的治疗技术仅可延缓或暂时控制疾病的发展,减少残疾的发生,但很难改变其病理过程,预后较

5、差。,6,二、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是指心脏和动脉血管发生硬化而引起心脏和脑缺血或出血的疾病,是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总称。心脑血管疾病中,以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最高。,7,(一)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特点1.地区分布 荷兰、美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以冠心病的死亡率居高,而我国和日本则以脑卒中为主。我国冠心病死亡率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我国属于脑卒中高发国家,其发病率由东南向西北递增,东北地区发病率最高,并且城市明显高于农村。2.时间分布 长期趋势,发达国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

6、心脑血管疾病现已成为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我国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波动中呈升高趋势。,8,3.人群分布 (1)年龄 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的好发疾患并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上升。 (2)性别 一般认为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3)职业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职业有关。(4)民族 不同民族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也是不相同的。,9,(二)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高血压 高血压是冠心病最普遍、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2.心脑血管病史及短暂性缺血性发作(TIA) 心脏病是公认的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TIA与脑梗死关系密切。3.脂质和脂蛋白 当血清

7、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时,增加冠心病及急性心梗的发病率及死亡率。,10,4.肥胖 胖尤其短期内体重迅速增加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胆固醇血症,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5.糖尿病及肾脏疾病 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高24倍,且发病早、病变范围广。在糖尿病患者中,脑卒中的发病率也有明显增高。,11,6.生活方式 (1)吸烟 吸烟是心肌梗死、心绞痛和冠心病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2)饮食 高热量、高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是导致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高盐饮食(特别是高钠、低钾、钙摄入不足)可增加高血压的患病危险,也使患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危险性增高

8、。(3)大量饮酒 大量饮酒不仅能使血压升高,而且使血凝时间缩短,促进血栓形成,使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上升。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大量饮酒伴情绪激动、血压升高,可导致脑卒中危险性升高。(4)缺乏体育锻炼 冠心病的发病率,一般是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轻体力劳动者高于重体力劳动者。7.其他因素 家族史、社会心理因素和性格特征均与冠心病有关。,12,(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控制1.一级预防(1)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心脑血管疾病第一级预防的重要环节。(2)行为干预与控制 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心脏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和心理平衡。,13,心脑血管疾病行为干预措施包括:限制食盐摄入量,每日

9、以35g为宜;劝阻吸烟和限制饮酒,每日饮酒量不超过50毫升(一两白酒);经常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对控制体重、增加心血管的功能和改善呼吸功能有很大益处;提倡合理膳食,减少热量和饱和脂肪的摄入,膳食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及饱和脂肪酸的适宜比例是1:1:1;宜多食豆类及其制品,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人,它们不仅是无机盐、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也有利于控制体重。,14,2.二级预防 基本措施是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早诊断并及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对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要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定期检查和随访。,15,3.三级预防 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各种有效治疗措施,预防并发症,减少残疾,并进行

10、心理和功能康复治疗。,16,三、恶性肿瘤,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是由100多种不同部位的肿瘤组成的一类疾病。已成为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17,(一)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 恶性肿瘤在世界各国分布广泛,但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各类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很大的差别2.时间分布 肿瘤发病存在长期变化趋势。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我国癌症发病率(或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8,3.人群分布 任何年龄均可患癌症,一般随年龄增长,癌死亡率上升,老年人发生癌症的危险性最高。性别发病亦有差别,一般除女性特有

11、癌症外,癌症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约为1.99:1。恶性肿瘤的种族差异十分明显。某些职业由于接触致癌物频繁而患癌症的危险性增高。,19,(二)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1.环境因素 WHO的调查资料表明,8090的人类癌症与环境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化学因素。(1)化学因素 环境中的化学致癌物主要来自烟草、食品、药物、饮用水以及工业、交通和生活污染等。(2)物理因素 主要有电离辐射、紫外线等。(3)生物因素 常见的是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20,2.行为生活方式 吸烟、饮酒、饮食3.社会心理因素 C型性格被认为是易患癌症型性格。特殊的生活史和长期精神刺激及心理紧张在癌症的发生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4

12、.遗传因素 癌症与遗传有一定关系。,21,(三)恶性肿瘤的预防控制1.一级预防 (1)健康教育 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是预防恶性肿瘤的重要措施,包括烟草控制、控制过量饮酒、合理膳食及适当的体育锻炼;加强精神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做好社区保健和自我保健工作。(2)改善环境,消除环境致癌因素 加强各项卫生管理和卫生监督,合理使用医药用品、消除职业致癌因素、保护和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污染也是预防恶性肿瘤的重要措施。,22,2.二级预防高危人群的筛查与监测,是癌症的二级预防措施。其内容包括癌症早期筛检、高危人群监测和自我监护。,23,应注意常见肿瘤的十大症状:(1)身体任何部位如乳腺、颈部、腹部发现不断增大的肿块

13、。(2)身体任何部位如舌、颊、皮肤等处没有外伤而发生溃疡,尤其经久不愈者。(3)不正常的出血或分泌物,如中年以上妇女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或分泌物增多。(4)进食时胸骨后闷胀、灼痛、异物感或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5)久治不愈的干咳、声音嘶哑或痰中带血。(6)长期消化不良,进行性食欲减退、消瘦又未能找出原因。(7)大便习惯改变或有便血。(8)鼻塞、鼻出血、单侧头痛或伴有复视。(9)赘生物或黑痣的突然增大或有破溃、出血或原来有的毛发脱落。(10)无痛性血尿。,24,3.三级预防 对于已患癌症者应注重综合治疗、术后康复、体能支持、疼痛的治疗和临终关怀等。,25,四、糖尿病,糖尿病(diabetes m

14、ellitus,DM)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种胰岛素作用不足引起的以血糖增高为突出表现的慢性全身性内分泌代谢疾病。已成为继冠心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位“健康杀手”。,26,(一)糖尿病的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 糖尿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较大的差别。发达国家的发病率高于不发达国家。2.人群分布 (1)年龄分布 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及儿童。型糖尿病大多见于4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2)性别分布 在欧美国家,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我国男性糖尿病发病率高于女性。(3)职业分布 一般来说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4)民族分布 不同民族间及同一地区不同民族间糖

15、尿病患病率也有明显差别。3.时间分布 糖尿病在全球正处于快速上升的时期。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患者人数仅次于印度,位于世界第二。,27,(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1.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遗传因素 型糖尿病具有遗传易感性。 (2)病毒感染 与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病毒主要有柯萨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腺病毒及脑炎心肌炎病毒等。(3)自身免疫,28,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 型糖尿病具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具有更强的遗传倾向。(2)肥胖(或超重) 肥胖是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易患因素之一。(3)高血压 (4)高血脂 (5)不合理饮食结构和不

16、良饮食习惯 特别是嗜甜食或摄取精制淀粉、高脂肪、高热量和高蛋白和缺乏膳食纤维。(6)缺乏体力活动 (7)其他因素 其他如文化程度、社会心理因素、出生时低体重、服药史、心血管疾病史也可能是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 总之,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遗传因素是糖尿病发生的潜在原因,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诸如肥胖、体力活动减少、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增多、纤维素减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保健知识缺乏等因素的作用下,更易发生糖尿病。,29,(三)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1.一级预防的对象是一般人群,措施包括:(1)健康教育 (2)行为干预与控制 提倡膳食平衡,注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比例,多吃蔬

17、菜和水果;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限盐,防止能量的过度摄入,加强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3)预防和控制肥胖 对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个体,要注意控制体重,特别注意控制脂肪和食盐的摄入量。,30,2.二级预防 针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和个体,通过筛查尽量做到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以达到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糖尿病的主要高危人群包括:年龄40岁(美国为45岁);超重;一级亲属有糖尿病者;以静坐生活方式为主;以前确诊有IGT和 IFG者;高血压;血脂异常;娩出过巨大胎儿(4000g以上)的妇女。筛检试验包括:空腹血浆血糖(FPG)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如果FPG7.0mm

18、ol/L或OGTT中的2小时负荷值11.1mmol/L,认为筛检阳性。结果可疑者,应择日重复检查一次以确定诊断。,31,3.三级预防 对已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血糖,还要同时控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并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进行血糖的自我监测,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控制血糖稳定,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冠心病、白内障、肢端坏疽、糖尿病肾病和神经病变等。对已发生并发症的患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预防病情恶化、防止伤残和加强康复等措施、以降低糖尿病的死亡率、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2,五

1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阻塞性气道疾病的总称,以呼气性呼吸困难为特征,患者常因肺功能不全、肺动脉高压等死亡。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慢阻肺病程呈进行性加重,患者的呼吸功能渐进下降,将严重影响其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最终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33,(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COPD整体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到 2020年将成为世界疾病负担的第5位。慢阻肺在全球疾病死亡原因当中,次于心脏病、

20、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与艾滋病一起并列第四位。,34,(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险因素1.吸烟 为重要的发病因素。2.职业性粉尘和理化刺激因子。3.空气污染4.呼吸道感染 感染是COP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5.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 蛋白酶和抗蛋白酶维持平衡是保证肺组织正常结构免受损伤和破坏的主要因素。6.其他 如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营养、气温的突变和老年人性腺及肾上腺皮质功能衰退等都有可能对COPD的发生、发展产生一定影响。,35,(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1.一级预防 早期综合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劳动保护以减少职业性粉尘、化学物质或其他有害气体的吸入,改善厨房通风环境以及减少空气污染等。冬

21、季保暖防寒,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通过锻炼增强体质等可能也有助于COPD的早期预防。2.二级预防 对于慢阻肺的高危人群:长期吸烟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长期有室内污染如农村地区烧柴火以及烟雾暴露者,粉尘职业暴露者。进行肺功能检查,以尽早发现病情,有利于COPD的控制。 3.三级预防 对于已经患有慢阻肺的患者,早期综合干预可能有助于减少COPD的危险因素暴露率,减少肺功能下降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6,六、 慢性病的管理,(一)慢性病管理的目的有效的自我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控制疾病,维持满意的生活质量,将慢性病人的健康状况、健康功能维持在一个满意的状态,使病人过上独立的生活。,37,(二)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定义慢性病自我管理(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 approach,CDSM)定义是:在医疗专业人员的协助下,病人承担一定的预防性和治疗性保健、治疗任务,在自我管理技能指导下进行自我保健。通俗的定义:“在医生的协助下,自己照顾自己”。慢性病自我管理特点是:注重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健康教育,而非简单的知识培训。在管理中病人是积极的参与者,承担一定自我保健职责;专业医师是病人的伙伴、顾问、老师,为病人提供建议。医师病人共同参与,互为支持。关注病人担心的问题,以病人意识到的和关注的问题为前提。,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