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研究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5574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6.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增长研究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经济增长研究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经济增长研究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经济增长研究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经济增长研究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增长研究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增长研究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docx(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分类号: 密 级: U D C: 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 黔中经济区增长极研究 专业名称: 区域经济学 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 学生姓名: 郝瑞峰 学 号: 2009021 导师姓名: 汤正仁 导师职称: 教 授 定稿时间: 2012年3月28日 中国贵阳61贵州财经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学位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特此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成果归贵州财经大学所有。本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门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学校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全文出版和编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字: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中文摘要黔中经济区是贵州发展最重要的堡垒,黔中经

3、济区的发展关系到贵州是否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点,到底黔中经济区的发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呢?本文在比较分析了黔中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种典型观点后,认为黔中经济区的发展既不适合采用均衡发展的策略,也不适合采用梯度转移的理论,而应该采用增长极模式作为主导战略。增长极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在落后地区选择一个能够快速成长的点作为中心,利用极化效应使得区域的中心点能够快速的发展起来,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首先,本文在研究增长极理论的主要内容,对经济增长极效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黔中经济区发展的区域环境和产业发展的现状,通过分析黔中经济区采取经济增长极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得出黔

4、中经济区适宜采用增长极战略作为发展的主导战略。然后,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增长极实践的真实案例,分析意大利增长极战略失败的原因,美国的西部开发、国内的东部沿海地区浦东新区的开发,西部内陆地区两江新区的开发经验。为黔中经济区经济增长极战略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最后,通过规范的模型分析,选定黔中经济区的区域增长极,对黔中经济区产业增长极进行定位,提出了建设黔中经济区的政策建议。本文提出黔中经济区应该采用“分类别多层次的增长极战略”,一方面,将区域增长极与产业增长相结合,做到各有侧重,点面结合的增长极战略;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程度把城市分为不同等级的经济增长极,实行分类指导,科学安排增长极城市之

5、间的分工合作。本文认为,黔中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定位应选择:“一核三极”即以贵阳-安顺为中心,以遵义、毕节、都匀-凯里为三个次级经济增长极;黔中经济区的产业增长极应定位于贵州省具有发展优势,并能产生巨大的产业关联作用的能源和原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产业、特色农业产业和除旅游产业以外的贵州优势第三产业比如,金融业、保险业、现代物流交通业等。关键词:黔中经济区,区域增长极,产业增长极 ABSTRACTEconomic Region in central Guizhou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rtress for development of Guizhou, The

6、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Region in central Guizhou is a key point for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Guizhou. What kind of development model should the economic region in central Guizhou take?The author of the thesis believes that Economic Region in central Guizhou should adopt the growth pole strategy

7、 in contrast to the strategy of Balanced develop and Gradient transfer strategy now. The central idea of growth pole theory is to develop entire area by choosing appropriate growth poles and reinforcing them in backward area.Firstly, the author research on the main content and the effect analysis of

8、 growth pole theory. The author of the thesis think Economic Region in central Guizhou should adopt the growth pole strateg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 of Economic Region in central Guizhou.Then, we studied the cases of growth pole development a

9、t home and abroad. The cases include the failure reason of Italian growth pole strategy; the success in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success in development of Pudong New District and liangjiang New District. These cases can provide a useful inspiration for development

10、of Economic Region in central Guizhou.Finally, the author chooses Economic Region in central Guizhou growth poles, and describes industrial growth poles by qualitative analysis; provide a useful inspir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Region in central Guizhou growth poles strategy.The author belie

11、ves the “classified multiple echelons growth pole guiding strategy” should be adopted on Economic Region in central Guizhou. On one hand, the regional growth poles and industrial growth poles should be tied in wedlock each other. The other hand, the city should be classified; it will be beneficial t

12、o the division of labor according to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e growth poles of Economic Region in central Guizhou have been chosen yet: “Guiyang-Anshun” is the first-level economic growth pole. The cities of Zunyi, Bijie, and Duyun-Kaili are the second-level growths pole. The author also gi

13、ves allocation to Economic Region in central Guizhous industrial growth poles: energy and raw materials industry,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ourism industr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outside the tourism industries, such as the finance, insura

14、nce and modern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industry.KEY WORDS: Economic Region in central Guizhou, Regional Growth Poles, Industrial Growth Poles目录1绪论11.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1.1.1问题的提出11.1.2研究的目的11.1.3研究的意义21.2国内外研究现状21.2.1国外研究现状31.2.2国内研究现状41.3研究的方法与思路51.3.1主要方法51.3.2研究思路61.4研究的创新点、重点、难点及主要观点61.4.1主要创新点61.4.

15、2重点和难点61.4.3主要观点72经济增长极理论主要内容与效应分析82.1经济增长极理论的主要内容82.1.1佩鲁的产业增长极理论82.1.2 布德维尔的地理性增长极理论82.1.3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92.1.4赫尔希曼的边际不平衡增长理论92.1.5近代增长极理论的最新发展102.1.6小结112.2经济增长极理论的效应分析122.2.1增长极理论的乘数扩张效应122.2.2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分析122.2.3增长极的总效应分析143黔中经济区发展的现状163.1黔中经济区由来和划分163.2黔中经济区发展的区域环境193.2.1 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193.2.2

16、黔中经济区与周边经济区的对比193.3黔中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现状213.3.1黔中经济区经济发展概况213.3.2黔中经济区经济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234黔中经济区培育经济增长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64.1黔中经济区培育增长极的必要性264.1.1区域经济增长极的现实性和普遍性264.1.2经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合理价值264.1.3黔中地区适宜采取增长极战略274.2黔中经济区培育增长极的可能性284.2.1构成增长极培育的基础要素294.2.2黔中经济区增长极培育的基础条件295黔中经济区实施增长极战略的国内外借鉴345.1意大利的失败教训345.2美国的成功经验355.3浦东新区的开发385.

17、4两江新区的开发406黔中经济区增长极的选择及政策支持436.1区域经济增长极模型在增长极选择中的应用436.1.1区域经济增长极选择的指标体系和模型分析436.1.2黔中经济区经济增长极培育的定性分析496.2黔中经济区经济增长极的选择与定位506.2.1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选择506.2.2区域产业增长极的定位516.3培育黔中经济区增长极的政策建议536.3.1强化政策支持,增加投资力度546.3.2壮大特色产业,实行重点开发556.3.3加强基础建设,促进经济快速发展566.3.4加强民生建设,加快政府服务转型566.4结论57参考文献58致 谢611绪论1.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1.1问

18、题的提出2010年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黔中经济区被列为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布局的“重点经济区”,之后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也将黔中经济区规划列入其中,这对贵州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0年7月29日在贵州省委十届九次全会上通过的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贵州省的发展要加强黔中经济区的核心地位,着重建设以贵阳为中心的黔中经济区,充分发挥黔中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2010年10月29日的贵州省委十届十次全会通过的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强调要以黔中经济区为龙头,促进区域经济竞相发展把黔中经

19、济区作为“十二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积极争取国家指导和支持,科学制定黔中经济区总体规划,准确定位区域功能,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中部崛起、带动全省和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2号文件)发布,这是首个从国家层面系统支持贵州的综合性文件。国发2号文件中提出按照“黔中带动、黔北提升、两翼跨越、协调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黔中经济区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黔中经济区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黔中经济区经济能否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鉴于目前黔中地区内的发展还极度不平衡实际情

20、况,笔者认为把不平衡战略与协调发展结合起来的增长极战略是黔中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首选战略。1.1.2研究的目的黔中经济区的发展和腾飞关键在于是否能选择一个真正适合本区区情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构建区域经济增长极选择的指标体系模型,来分析黔中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并通过该模型来选择黔中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增长极,进而为黔中经济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提出有益的政策建议。1.1.3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增长极理论在传入我国之后,为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增长极理论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贵州省内经济学界对于增长极的选择研究还较少出现

21、,这就使得贵州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选择上缺少了一个可以与贵州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理论指导,本研究将大大丰富贵州经济增长极理论,为贵州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2.实践意义2010年是国家的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西部大开发十周年之际,同时也是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时期,国家层面对西部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准备积极推进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2010年7月 5日到6日在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黔中经济区已被列为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布局的“重点经济区”,同时,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部署安排中也将黔中经济区的规划列入了其中。黔中经济区作为贵州省第一个纳入国家规划的经济区,对贵州省经济的意义非凡,

22、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将给黔中经济区的发展,贵州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黔中经济区的发展模式也成为黔中经济区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问题,模式选择的适当与否将直接关系到黔中经济腾飞的时间和效果。正因如此,关于黔中经济区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问题才需要多加考虑慎重选择。根据目前国内区域开发的实践经验和黔中地区的实际情况,黔中地区宜于采取不平衡增长模式来指导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但具体采取那种战略还存在争议,本文研究的实践意义就是结合不平衡增长和协调发展结合的指导思想下,从区域增长极的选择和产业增长极的定位角度,结合黔中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和测算,力图论证一条真正适合黔中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为黔

23、中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1.2国内外研究现状经济增长极理论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当时的西方经济学家对于国家的增长方式存在着均衡增长和不均衡增长的巨大争议,经济增长极理论就是这场争议的产物。首次提出增长极概念的是法国经济学家朗索瓦佩鲁(FPerroux)。他提出了发展极(Poles of Development)的概念,这一理论经过后来的欧美经济学家的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如今已经发展成为西方发展经济学中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1.2.1国外研究现状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最早是佩鲁在1950年发表的经济空间:理论的应用一书中提出的,他的增长极理论是建设在现代系统科学和

24、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的,他从抽象的经济空间出发,“认为经济空间存在若干中心、力场或极,这些中心会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离心力和向心力,从而在整个经济空间上通过这些离心力和向心力的作用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场”1 Fperroux . Economic spa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C.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0,并且整个经济空间总是处于非均衡的极化过程之中。佩鲁认为造成这种场形成的主要原因则在于:一定的经济空间中存在着某些“推动型单元”聚集和优先发展,从而形成经济空间上的经济活动中心,即“发展极”。这些“发展极”在促进自身的发

25、展,形成“城市化趋向”的基础上,通过经济上的前向、后向的关联作用,带动整个经济空间在某些点上形成类似于“磁极”的中心。这些中心产生离心力和向心力作用即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最终形成经济区域和经济网络。2 颜鹏飞,黄树人.经济增长极和湖北经济跨越式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168-175佩鲁增长极思想反映了“创新推动下的非平衡发展规律”这一经济增长的重要规律,开创了增长极理论的先河,为增长极理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佩鲁对于增长极的研究还有两个缺陷:一是他的发展极的概念是建立在抽象的经济空间之上的,这种建立在抽象经济空间上的发展极理论可操作性极差;二是发展极的概念主

26、要强调的是增长极的正面效应,而对于增长极负面效应缺乏研究。后来佩鲁的弟子布德维尔(Boudeville)研究则弥补了第一个缺陷,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Myrdal)和赫尔希曼(AHirschman)的研究弥补了第二个缺陷。佩鲁的弟子布德维尔首先把增长极概念的内涵从产业关系转向了地理空间的关系,解决了增长极理论缺乏可操作性的缺陷。他在区域经济规划问题和国土整治和发展极两本著作中对增长极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并由此得出了他区域经济增长极战略的基本思想。布德维尔的增长极战略中:“经济空间不仅包括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还包括广大经济现象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区位关系,他的论述中认为增长极不但存在

27、于产业,还存在于区域” 3 Boudeville, J.R. (1966), problems of 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 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66。布德维尔的论述使得“区域增长极”的概念第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缪尔达尔丰富和发展了区域经济和增长极的理论,在他1944年出版的进退维谷的美国: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一书中,缪尔达尔提出了“循环的或积累的因果关系”原理,关于他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原因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主张的观点则出现在他之后出版的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和亚洲戏剧:各国贫困问题

28、考察等一系列的著作中,在缪尔达尔的这一系列的增长极理论的论述中使用了“回波”和“扩散”的概念来论述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发达地区(增长极)对区域内的其他落后地区产生的极化和扩散双重作用和影响,这对后来的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赫尔希曼稍后也提出了与缪尔达尔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增长极的发展会产生极化效应(回波效应)和涓滴效应(扩散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边际不平衡增长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开始出现向两个不同方向的发展,一方面是开始向新经济地理理论的渗透,由此产生了内生增长理论、新经济空间理论、地域集群理论、核心-外围理论、点轴模式理论;另一方面是向新产业空间理论的

29、渗透,由此产生了孵化器(创新中心)理论、粘胶理论等。总之,经过5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增长极理论的研究已经日臻成熟,这一理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之一,对我国区域开发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1.2.2国内研究现状增长极理论传入我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开始阶段,国内关于经济学的研究也处于开始阶段,当时的国内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和吸取增长极理论的合理成份的基础上,提出了梯度转移理论、点轴系统理论等,进一步发展了增长极理论。禹龙、冯之浚在1982年率先把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梯度转移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三大梯度的理论,他们认为:“中国的经济技术的

30、发展存在着东、中、西三大梯度,中国应该首先发展高梯度的东部地区,是东部地区能够掌握先进的技术,率先进行发展,然后在东部地区发展的基础上在实现向梯度较低的中西部转移,带动中西部的发展。在中国区域发展的初期,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会在东部的高梯度地区集聚,形成东部的增长极,拉大东部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梯度之间转移的加速,东部的增长极就会产生巨大的扩散效应,拉动中西部区域的发展,最终会缩小东、中、西三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实现全国的整体发展” 4 任军.增长极理论视角下的我国中、西部增长极战略布局J.税务与经济, 2008(4):12-13。点轴模式是我国学者陆大道在我国实际

31、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增长极理论和中心地理论提出的,他在工业的点轴开发模式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1985年)、2000年我国工业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1986年)、潜力理论与点轴系统(1986年)对点轴模式作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总是出现在区域内具有较好区位优势的少数地区,这些地区就是点轴开发模式中的点,而各个地区之间形成的一定方向上的基础设施建束,比如交通干线、能源输送线、水源及通讯干线等就是点抽开发模式中的轴,人口、资金等生产要素在这些轴线形成的初期就开始向轴线进行集聚,最终会形成区域内新的增长极即点轴之中的点,这些不断形成的点和轴线之间的贯通最终会形成一个点轴开发的系统”5

32、李文石,赵树宽.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J.商场现代化,2008,8:203。陆大道等的研究认为:“在区域经济开发的初始阶段,开发资金和开发的经济活动通常会集中在区域内几个区位较好的中心和轴线上,这种区域内的重点开发活动会快速的推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开发,区域内会不断的出现新的中心地和连接中心之间的轴线,经济重心开始向新的中心地和轴线转移。这样的发展模式下,整个国民经济会形成一个由点和轴组成的经济空间网络,这些点就是区内内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区,即增长极”6 林凌,共建成渝经济区培育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0-31。

33、这些研究继承并扩展了增长极理论的精髓。汤正仁教授在耗散结构论的经济发展观(2002年)一文中从耗散结构论的角度解释了增长极理论。他认为:“从耗散结构论的观点看,“增长极”其实就是一个不发达经济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经济系统所形成的“耗散结构”的雏型。 作为“吸引中心”和“扩散中心”的“增长极”与其周围的环境的关系是远离平衡条件下的非线性作用关系,是否建立“增长极”是不发达经济系统能否在进入“分叉”区间后形成耗散结构的关键。不能建立“发展极”,“微涨落”仅仅在原有经济系统的平衡区间上下波动,难以打破不发达经济系统的平衡。只有在建立“发展极”的过程中,才能打破原有平衡,形成远离平衡的态势,从而通过“创新

34、”企业和企业家产生的“微涨落”带动“群随企业”的出现而形成经济增长过程的“巨涨落”,最后完成旧系统到新系统的跃迁”7 汤正仁,耗散结构论的经济发展观J.经济评论.2002.2:34。1.3研究的方法与思路1.3.1主要方法本论文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重点以黔中经济区为考察对象,来研究和探讨黔中地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选择和培育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本文从理论分析入手,把增长极理论作为研究黔中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和研究依据,构建模型,结合黔中经济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为黔中经济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提出能够付诸实践的政策建议。2

35、区域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方法相结合本文在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量化分析,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方法。3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对黔中经济区增长极的选择分析方法,首先,设定指标体系和模型的方式进行定量分析;然后,再结合黔中经济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性分析,借此来弥补定量分析的不足。4实证分析在数据搜集和运算的基础上,根据模型的定量分析选定黔中经济区的增长极。并在选定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增长极的总体定位。1.3.2研究思路首先,回顾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系统的论述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增长极的理论研究,对增长极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效应分析进行阐述,

36、同时对增长极理论的模型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模型解释增长极理论的作用机制。之后,分析黔中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和构成培育经济增长极的基础要素的基础上,论证黔中经济区增长极培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在借鉴国内外区域增长极战略实施的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构建选择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指标体系和模型,最终确定黔中经济区的战略选择和定位,并提出了培育黔中经济区增长极的政策建议。1.4研究的创新点、重点、难点及主要观点1.4.1主要创新点本文在借鉴增长极的传统理论和国外增长极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经济增长选择的指标体系和模型,通过模型的定量分析来解决选定黔中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37、,深入探讨黔中经济区区域发展的模式。站在整个黔中经济区的角度,分析增长极与黔中地区的整体关联,认为增长极的选择和培育要实现区域增长极和产业增长极互动。1.4.2重点和难点1.研究的重点本文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增长极理论的研究,构建区域经济增长极选择的指标体系和模型,并通过对黔中经济区现状的分析,利用模型分析选择黔中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提出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政策建议,试图找出适合黔中经济区的区域发展模式。2.研究的难点1)增长极模型和选择区域经济增长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到目前为止,关于黔中经济区增长极的模型方面的研究成果笔者还未看到,因此增长极模型选择和选择区域经济增长极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本研究的

38、难点之一。2)数据搜集有一定的困难。本文侧重区域增长极的论述,属于地理概念,因此涉及的数据多为各个县市的数据,这方面的统计数据很难取得。1.4.3主要观点黔中经济区的发展应选择适合区情的发展模式,选定区域发展的增长极,采用区域增长极和产业增长极联合发展的发展模式,最终实现黔中经济区的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本文在研究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构建黔中经济区经济增长极选择的模型,分析黔中经济区区域经济增长极选择中遇到的问题,认为培育经济增长极应注重产业增长极与城市增长极的结合与创新,走符合区情的发展之路。2经济增长极理论主要内容与效应分析2.1经济增长极理论的主要内容2.1.1佩鲁的产业增长极理论佩鲁

39、的发展极的思想是建立在 “创新”理论和产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理论两大理论基石上的。佩鲁把增长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厂商或企业,第二类是产业,这两类增长极的共同特点就是“创新”,在他看来只有具有创新功能的厂商或产业才能在一定的经济空间中对其他厂商和产业起到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8 曾坤生.佩鲁增长极理论及其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1994, (2):15-20。佩鲁还从产业的关联方面来说明增长极的功能效应,提出了“领头产业”的概念,所谓“领头产业”即具有“本产业在增加生产或增加购买性支出时,会增加另一个或几个产业的产出或投入”特征的产业,在他看来“领头产业”的这些特征正是由于产业之间的经济

40、联系所产生的,他们的带头增长,通过极化或扩散效应,通过市场的竞争和价格机制,使得相关产业的厂商受益,并在此基础上,以这些“领头产业”为中心,扩大产业联系,增强相关产业和企业的集聚,进而形成大型的产业群和产业联合体,佩鲁把增长极的这种功效称为增长极效应。2.1.2 布德维尔的地理性增长极理论佩鲁的弟子布德维尔第一次把增长极概念的内涵从研究产业关系拓展到了研究地理空间的关系,解决了增长极理论缺乏可操作性的缺陷。他正式提出了“区域增长极”的概念。他还界定了区域的概念,在强调区域在地理空间上的连续性的基础上把区域按照经济空间的类型分为匀质区域、极化区域和计划区域三类,其中极化区域指的是在地理空间上的连

41、续的不同质的区域,这种极化的概念指的就是增长极的“磁极”作用,存在于整个区域中的不同部分围绕区域的重心(城镇或极),通过这些重心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在极化区域的研究上布德维尔坚持了佩鲁的思想,强调的是推进型创新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布德维尔研究的重点是放在计划区域上的,他的研究重点之所以放在计划区域上是因为计划区域所具有的政治性,这些区域更能体现政府的计划和政策。实际上布德维尔的增长极理论把增长极分为两类:“由市场机制支配的自发生成的增长极(极化区域)和由政府计划体制支配的诱导生成的增长极(计划区域)” 9 赵茂林.,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及借鉴意义J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5,( 2):

42、31-35,这两种增长极区域在理论上应该是相互协调的,但是由于现实中区域的多变性使得这两种区域之间的协调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政府进行政策性的调控。布德维尔对增长极区域的这种突破性划分,大大增强了增长极理论的实际运用性,使得许多国家能够把增长极理论运用于区域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2.1.3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具体的论述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政策主张,在缪尔达尔在增长极理论的论述中使用了“回波”和“扩散”的概念来论述了区域内的经济发达地区(增长极)对其他落后的地区的双重作用和影响,这对后来的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43、。缪尔达尔的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产出水平和支出水平、制度和政策因素之间的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不均衡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是一个循环累积的过程,一旦有一个初始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引起相关的其他因素的变化,最终这种变化的叠加会促进首次变化的初始因素实现再次强化,这个发展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循环往复区域发展过程的论述中缪尔达尔提出了他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他认为循环累积因果运动具有两方面的效应:“一种叫做回波效应,这种效应使得生产要素向区域内的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回流和集聚,对周边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阻碍和不利作用;另一种是扩散效应,这种效应是区

44、域内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种效应的作用下经济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开始向欠发达地区进行扩散,促进周边腹地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内差距。在缪尔达尔看来,在市场机制下,回波效应的作用大于扩散效应,因此经济发达地区(增长极)与周边落后地区的差距更倾向于扩大,最终会形成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 10 颜鹏飞,邵秋芬.经济增长极理论研究J .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1,3(2):2-6,缪尔达尔的这种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被后人总结为“自发的发展极现象”。鉴于以上的理论,缪尔达尔把激发经济发达地区(增长极)周边落后地区发展的希望寄予政府的积极干预政策,而不是消极的等待经济发达地区(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只

45、有政府的这种政策干预才能快速缩小循环累积因果运动所带来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这就是缪尔达尔的“诱导的发展极”理论,这种“诱导发展极”认为国家干预应该在区域发展中占上风,这也是缪尔达尔的增长极理论的精髓。2.1.4赫尔希曼的边际不平衡增长理论赫尔希曼的边际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增长极的存在会产生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这两种效应就类似于缪尔达尔的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这两种效应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同时起到作用,但是由于市场机制的推动作用,区域的发展过程中极化效应会占到支配地位” 11 李文石,赵树宽.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J.商场现代化,2008,8:203。他认为区域经

46、济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极化效应为主到以扩散效应为主的过程,因此区域的开发应该首先发展主导部门和重点区域,即经济发展中首先要发挥主导部门或区域的极化效应,经济开发的重点应该是经济联系较强的区域主导产业部门,在区域开发的初期要充分发挥极化效应的做用,然后经过区域的发展增长极的扩散效应逐渐增强,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超过极化效应,增长极地区的这种联系最终会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实现整个区域的总体发展。2.1.5近代增长极理论的最新发展上世纪60年代,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两个方向的分化,分化的两个方向主要是:1.向新区域经济理论的渗透很多理论的发展推动了增长极理论向新区域经济

47、地理理论的渗透,其中的代表性理论有:1)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否定了规模经济递减规律对经济增长约束,把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看作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资本。2)新经济空间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域的发展存在一个大的空间,这个空间包含自然空间和经济空间两个类型的空间,空间内的各个事物之间具有广泛的联系性和包容性。3)地域集群理论,地域集群理论认为增长极区域的定位不是基于传统的比较优势而是要基于区域的竞争优势。4)核心-外围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域内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核心和外围在发展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这种发展地位的不平等会产生核心和外围的经济差距,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这种经济差距会不断缩小,最终形成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