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流派讲义.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5650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110.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流派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西方经济学流派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西方经济学流派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西方经济学流派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西方经济学流派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流派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流派讲义.docx(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绪论一,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流行于欧美国家和某些其他国家和地区并一直延续到现在的经济学说. 1.古代和中世纪西方国家的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 1) 经济思想最早产生于古希腊. 2) 12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中世纪时代,.尽管中世纪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有所进步,但进步不大,个别方面甚至还有退步.2.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6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1) 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2)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斯图亚特-穆勒.3) 古典

2、经济学最主要成就是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在政策上主张自由放任,国家基本不干预经济活动.3.近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1) 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出版,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成.2) 新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相比,其主要变化是将以劳动价值论为主体的客观价值理论改变为主观边际效用价值论,引进了运用数学的边际分析方法,由强调总供给和生产转变为强调总需求和消费. 4.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流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 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生了凯恩斯主义革命,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既恢复

3、了国家干预经济思潮,也存在着经济自由主义思潮.沿着这两种思潮的道路,不断发展变化,衍生出许多具体流派.二,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1.1776年亚当-斯密的代表作的出版标志着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2.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边际主义革命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3.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4.20世纪50年代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产生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革命”.5.20世纪60年代的“斯拉发革命”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第五次革命”. 6.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

4、理性预期学派的挑战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六次革命”.三, 现代西方经济学各理论流派的形成和发展1. 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流派的划分标准1)一般说来,只要在理论观点上基本一致,分析方法上基本一致,政策主张上基本一致,就可以大致上划分为同一流派. 2)划分经济学思潮与划分流派不同,前者宽泛,后者更具体.一般说来,西方经济学可以划分为国家干预和自由放任两大思潮.在这两大思潮下进一步划分流派.2.现代西方经济学各理论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一般说来,与下面三种情况密切相关:1) 由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凯恩斯经济学进行不同解释和补充而形成的经济学理论流派.2) 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相对立的各种学说,在批

5、判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的情况下,出现了恢复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倾向,其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3) 与以上各流派不同的非主流经济学派.3.现代西方经济学各理论流派形成和发展趋势的意义1)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经济思潮由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和经济自由主义思潮构成,并且轮流居于主要地位,在今后的发展趋势上,已经显示出两大经济思潮更多地相互渗透发展.2) 形成和发展趋势的意义:第一,反映现实经济问题的要求和矛盾;第二,反映不同利益集团的要求;第三,反映西方经济理论认识的不断进步;第四,了解这一趋势对于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章 凯恩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渊源及形成总的

6、说来,凯恩斯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是二十世纪2030年代英国、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经济大萧条,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失灵。(一) 空前的大危机以及其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1929年10月爆发了袭击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得英国、美国以及资本主义各国经济遭受灾难性打击,资本主义制度一时面临严峻考验。(二)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失灵面对上述情形,传统的新古典理论对此一筹莫展,既无法从理论上解释眼下出现的大危机,也无法从政策方面提出解脱困境并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办法。(三)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渊源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流行于16、17世纪的重商主义学说。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

7、论则与马尔萨斯的理论相联系。二、凯恩斯的生平与主要著述(一)书宦门第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年6月5日出生于英国剑桥市, 母亲弗洛伦斯阿达曾任剑桥市参议员和市长。父亲约翰内维尔凯恩斯也是一位颇有名望的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是剑桥大学研究员。(二)求学岁月1897年9月,凯恩斯考入伊顿公学,该校是英国最著名的贵族式学校。凯恩斯在这儿学习非常勤奋,成绩骄人。1902年凯恩斯自伊顿公学毕业,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三)初入仕途凯恩斯于1906年参加了英国的文官考试,进入财政部工作。(四)执教剑桥1908年,应庇古教授之邀,凯恩斯重返剑桥执教。1911年秋,凯恩斯被授予并接受了他几乎担任了一辈子的经

8、济学杂志的主编职务。(五)政治生涯1915年初,凯恩斯正式应聘于财政部。他的在职使财政部工作取得了迅速进展,凯恩斯也因此成为国际金融,特别是同盟国财政问题的主要权威。(六)学者之路1922年末和1923年初,凯恩斯的兴趣从战后赔款问题转移到货币金融问题,真正开始构筑他的货币经济学大厦。1929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从全新的视角解释了危机发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方法,并引发了一次经济思想的大发展。(七)社会人物1940年夏季,邱吉尔重组英国内阁,建立了一个由知名权威人士组成的顾问委员会,聘请凯恩斯担任顾问。在四十年代初期,凯

9、恩斯就敏锐地意识到战后国际支付问题的重要性,并积极为成立国际货币金融组织而奔劳。经过几年艰苦的准备工作,1944年6月30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国际金融盛会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通过了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银行的决议。凯恩斯以其开创性的工作和影响,被推举为银行委员会主席。1946年4月2日,凯恩斯因心脏病发作与世长辞,时年62岁。第二节 凯恩斯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就业理论1.传统的就业理论1)凯恩斯以前的传统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经济中的充分就业应该是一种常态. 2)所谓充分就业是指一个社会的现有资源(劳动、土地、资本、生产技术)被充

10、分利用,没有失业人口,没有闲置的设备。3)只有两种失业,其一由于资源在转移过程中造成的摩擦失业;其二是因工人拒绝接受现行工资水平的自愿失业。而这两种失业和充分就业并不相悖。2.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凯恩斯否认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充分就业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还存在着第三种失业非自愿失业,即一部分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而工作,却找不到工作。(二)有效需求原理1.有效需求与就业量的关系1)凯恩斯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就业量,国民收入就是国民产出量,也就是,国民产出量取决于经济体系中劳动力和生产设备的利用程度,亦即就业量。而就业量则取决于有效需求量。资本主义经常存在着失业的原因是由于有效需

11、求不足。2)有效需求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总供给价格是指全体资本家雇佣一定量工人进行生产时,所要求得到的产品总量的最低限度卖价。总需求价格是指全体资本家雇佣一定量工人进行生产时,预期社会对产品愿意支付的总价格。3)凯恩斯用总供给函数与总需求函数的交点来说明有效需求。总供给函数为:Z=(N)。总需求函数为:Df(N)D在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点时之值,称为有效需求。”4)凯恩斯还认为,有效需求也是投资与储蓄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2.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1)总供给与总需求(即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相等时,或者说储蓄等于投资时的国民收入就是均衡的

12、国民收入,这时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2)凯恩斯对有效需求与价格以及国民收入的关系作了论述。(三)三大基本心理规律1.心理上的消费倾向1) 所谓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也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用公式表示:消费倾向=C/Y。2)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导致消费不足。2.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1) 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即所谓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2) 资本边际效率:是指投资者增加一笔投资时预期利润率。3) 任何一类的资本边际效率是随其投资的增加而递减的。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如果以Q1,Q2,Q3,Qn代表所投资本一系列未来年的收益,以CR代表资本资产,即生产要

13、素的供给价格,也就是重置成本,以r代表资本边际效率,则有:由以上公式可以看出,资本边际效率是由重置成本与预期收益所决定的,它与重置成本成反方向变化,而与预期收益Q成同方向变化。4)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是投资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投资的另一个因素是利息率,投资的引诱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即利润率与利息率的差额。3.心理上的灵活偏好1)灵活偏好,又称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想以货币形式保持其一部分财富的愿望。具体地说持币动机有以下三种:交易动机以便个人或业务上应付日常支出。预防动机以便应付意外的支出。投机动机以便利用有利机会进行证券买卖等投机活动。2)利息率就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放弃这种流动偏好的报酬。

14、利息率的高低是由货币的供求决定的,货币供给是由代表政府的中央银行政策决定的;流动偏好代表了货币的需求。3)扩大货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利息率。但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利息率降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不肯储蓄而宁愿将货币保留在手中。这被称为“流动性陷井”或“凯恩斯陷井”。4.综上所述,有效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使得消费需求不足,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对利息率下降的限制使得投资需求不足。这样,有效需求是不足的,失业的存在是必然的。凯恩斯依靠这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失业的根源。(四)乘数理论1)乘数正是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最初投入量

15、之间的比例。2)投资的增加之所以会有乘数作用,是因为各经济部门是相互关联的。3) 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就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小,乘数就越小。4) 乘数的作用是两面的。(五)危机理论1)凯恩斯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其根源则是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在这三个心理因素中,他特别强调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2)凯恩斯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并且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而投资量则取决于资本家对资本之未来的预期。在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资本家对前途抱乐观情绪,而当这种过度乐观的情绪所造成的错误被觉察以后,又变成不合理的过度悲观预期,资本边际效率急剧下降,结果是投

16、资崩溃,于是出现危机。3)怎样克服危机呢?凯恩斯的办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也就是通过国家政策来调节经济。二、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是以他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的。从总体上看,其政策主张就是要发挥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实行国家的宏观管制,主要内容如下:(一)鼓励消费和投资的政策1)在凯恩斯看来,资本主义经济中之所以存在萧条和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要消灭失业,就必须提高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因此,要提高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2)为了提高消费水平,凯恩斯评击了传统的节约美德,他认为节约对个人是美德,对社会却有害,不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相反,浪费对个人是劣行,对社会却有利,它增

17、加了社会财富。此外,由于凯恩斯认为穷人的消费倾向高于富人,因此他还提倡通过征收累进税的办法来调节资本主义过分悬殊的收入差距,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3) 为了提高投资需求,凯恩斯主张鼓励私人投资和实行公共投资。由于私人资本制度不能自发地使储蓄转化为投资,这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症结所在,为此,政府要创造必要条件,使资本家能扩大投资。(二)实行赤字财政政策1)凯恩斯认为,在短期内总供给不变,国家调节就是在总供给既定的前提下来调节总需求,进行需求管理。2)为了激刺需求,政府要扩大支出,举办公共工程进行公共事业投资,这会直接带动投资需求,同时政府要建立失业、医疗、退休等各种社会保险,承担社会福利责任

18、,对生活困难和低收入家庭进行救济、补贴。3)政府在从事这些事业的时候需要支出大量资金,这些资金一部分来自税收。但凯恩斯认为用增税的办法来增加政府支出,会使民间的消费和投资减少,所以,他主张主要通过财政赤字的办法,搞不平衡预算,大量发行公债筹集资金。4)凯恩斯指出: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要搞赤字财政,实行不平衡预算,它可以促成社会繁荣。赤字财政政策是凯恩斯调节政策中最基本的政策,战后被各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纳。(三)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1)凯恩斯所提出的有效需求是用货币单位来表示的。有效需求不足必然表现为流通中没有足够的货币去购买商品。其原因:一是整个经济体系中货币供给量不足;二是由于投机需求造成公众手

19、中持有过多的货币量,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变慢。针对这种情况,凯恩斯主张废除金本位制,由国家控制中央银行系统,进而控制货币发行量。2)国家控制中央银行,可用调整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或直接参与公开市场活动等办法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扩大信用的有利作用在于:(1)增加人们手中的货币持有量,从而扩大社会购买力。(2)增加投机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3)如果因货币增加而导致物价上涨,则会压低劳工的实际工资,扩大就业量。3)但与此同时,他又认为,由于存在于人们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使得利息率的降低受到限制。因此,他认为财政政策应居于主导地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只能成为赤字财政政

20、策的补充。(四)适度通货膨胀政策1)凯恩斯认为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前,货币每增加一次,有效需求能增加,其中一部分会提高单位成本(即提高物价),一部分会增加产量,因此其作用是积极的。但实现充分就业后继续增发货币,则物价只是单方面上涨,其作用是消极的。可见,凯恩斯主张在社会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的时候,国家应该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发货币。尽管这样做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但是,它会降低利息率,刺激投资从而提高产量和收入,增加就业。2)当然,凯恩斯并非没看到通货膨胀也会产生消极的一面,但他认为与通货紧缩相比,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危害性要小的多。除非通货膨胀接近不能挽救的恶性局面,其危害仅限于因高物价

21、而使财富作重新分配,并不至于触发失业。3)凯恩斯把充分就业前增发货币而带来的物价小幅上涨称为“半通货膨胀”,充分就业后增发货币出现的物价大幅上涨称为“真正的通货膨胀”。他认为真正的通货膨胀只会带来害处,应该加以避免。因此,准确地讲,凯恩斯是一个温和的“半通货膨胀”论者。4)从凯恩斯那时到今天,在经济学界得到一点共识是:适度的、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对提高就业水平,增加国民收入是极为有益的,特别是在发生严重失业的状态下,不失为一个良策。(五)鼓励出口的对外贸易政策1)在对外贸易方面,凯恩斯主张贸易顺差的政策。因为贸易顺差会给一国带来黄金流入,扩大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并压低国内利率,刺激私人投资,结果

22、提高了国内的有效需求和就业水平。第三节 简评与启迪一、凯恩斯主义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果1)凯恩斯不仅承认了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会出现严重的失业和经济危机,而且创立了一套全新的、较为完整的理论,在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上合理地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失业和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防止失业和危机发生,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稳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主张。因此,他的理论,特别是通论的发表,对西方经济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认为是对传统理论的一次“革命”,很快地为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所接受。西方经济学家无不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2)从经济理论的角度看,凯恩斯理论的问世奠定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由他的理论直接演变发展成

23、两个重要的经济学流派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其中新古典综合派被公认为是当今西方主流经济学。凯恩斯所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主张和方针政策,对战后各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3)自凯恩斯主义诞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开始放弃了自由放任,由市场本身力量自发调节经济的古典经济学信条。政府由守夜人的角色转变为直接的调控者,运用国家的力量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例如,战后以来西方国家通过实行经济计划化,大体上确保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避免了三十年代的那种恶性危机的爆发。通过运用赤字财政政策和适度膨胀的货币政策,创造了506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通过实施公共投资政策,不仅建立

24、了较完备的公共设施,提高了有效需求,扩大了就业,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注入了活力,凯恩斯也因此被一些人士称为西方社会“战后繁荣之父”。4)凯恩斯的收入分配政策也被西方各国广泛采纳,通过征收财产税、遗产税和累进个人所得税缩小了贫富悬殊和分配差距,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他的社会福利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被普遍推行,从而保证了低收入群体和困难人群的生活、消费,提高了全社会的消费倾向,确保了社会的安定。总之,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经济保持了较长期的稳定发展,没有出现大的经济危机和社会政治动荡,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凯恩斯主义的广泛推行是分不开的。二、对凯恩斯

25、理论的简要评价1.“凯恩斯革命”在理论上的特点:1) 注意到制度因素和不确定性对经济行为的决定性影响,否定了传统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总是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的假定。2) 注重短期分析,注重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决定问题,不再强调长期分析和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3) 强调有效需求的决定作用。4) 主张经济中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的统一,反对将其分裂的“二分法”。5) 否认经济中经常有效的自动调节机制,强调政府对经济加以干预和调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凯恩斯理论和方法的缺陷1) 强调了经济的宏观方面,忽视了应有的微观基础;2) 过多强调了心理因素的作用,忽视了对经济现实因素的深入分析;3) 在特定情况下,对经

26、济需求方面给予充分强调的同时,却没有主意到供给因素也是不能忽视的;4) 过分注重短期,而没有涉及长期的问题;5) 过分注重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而没有涉及动态分析。新古典综合派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传播。从理论上看,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在阐述、解释、宣传凯恩斯主义时,对凯恩斯主义做了发展。2.这种发展主要在于:第一,凯恩斯强调了消费是收入绝对量的函数,而以后的凯恩斯主义者在此基础上又强调了收入以外的其它因素,例如收入相对水平的变动,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变动,预期未来的收入等对消费的影响;第二,凯恩斯研究了投资对收入的作用,凯恩斯主义者又研究了收入对投资的反作用,提出了用乘数

27、与加速度原理相互作用的理论来解释经济周期;第三,凯恩斯研究短期内投资等于储蓄的问题,凯恩斯主义者则研究长期内投资与储蓄相等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经济增长模型和理论。3.在实践上,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得以实施,并在实践中被加以具体化。4.在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在对凯恩斯主义的解释与发展中发生了分歧与争论,逐渐形成了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两大流派。一、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特征和该学派的形成1.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和奠基者是美国的保罗_萨缪尔森,和阿尔文-汉森,其他主要人物有詹姆斯-托宾,罗伯特-索洛等.2.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

28、形成。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首先是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同时吸收新古典经济理论作为微观经济理论.3.“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完整形式首先在萨缪尔森教科书中得到最典型的体现.1955年第三版,萨缪尔森正式提出了”新古典综合”的术语.所谓”新古典综合”就是把以马歇尔和屁古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同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综合”在一起.4.“萨缪尔森最初提出”新古典综合”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在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凯恩斯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主张是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古典经济学则处于次要地位.一旦实现充分就业,则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主张就处于主要地位了.5.“新古典综合”的经济

29、学理论体系最终完成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工作:(1)凯恩斯经济理论被希克斯和汉森综合为具有新古典经济学色彩的宏观一般均衡理论;(2)萨缪尔森完成将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理论结合在一起;(3)托宾将凯恩斯侧重的财政政策和新古典经济学侧重的货币政策结合在一起.6.7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出现”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穷于应付.在这种情况下,1985年萨缪尔森12版把自己的理论体系改称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他说,“我们把不同的思想流派-凯恩斯主义,古典学派,现代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以及现代宏观主流经济学-综合在一起.7.总之,”新古典综合”理论,其综合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对凯恩

30、斯理论和新古典理论的”综合”,也表现为后来对凯恩斯主义反对派各种理论的”综合”.这种理论体系总是试图将现存的理论体系融为一体.二、“混合经济”的含义1.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渊源主要是凯恩斯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经济理论.2.汉森认为:从19世纪末以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逐渐变为私人经济和社会化经济并存的“公私混合经济”或“双重经济”。3.萨缪尔森认为:“混合经济”就是国家机构和私人机构共同对经济实行控制,其中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控制更为重要。4.总之,混合经济在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二、“混合经济”的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1. 新古典综合派构造的凯恩斯的收入支出

31、模型就是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 2.ISLM模型把商品市场的供求一致和货币市场的供求一致以及国民收入水平和利息率水平同时用均衡分析方法解决。 (1)I-S曲线: IS曲线上任何一点,I=S,所以IS曲线说明了商品市场均衡的条件. (2)L-M曲线: LM曲线上任何一点,L=M,所以,LM曲线说明了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3)IS-LM分析: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 (4)IS-LM分析的意义 政府同时采取刺激投资的财政政策与增加货币供给的货币政策,既能增加国民收入,又不使利息率上升过大,从而实现两种市场同时达到的,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2. 总供求模型:是在上述两个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

32、从更广泛的角度上将总供给和总需求结合起来,解释经济现象.这一模型是对前两个模型只强调总需求方面的片面性进行的补充和修订.4.新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市场自动调节机制有效性基础上的.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以后,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就会发挥作用.有关该理论教科书中已有详述,在此从略.三、经济增长理论(一) 哈罗德多马模型1. 哈罗德-多马模型基本公式(1) 哈罗德研究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他们是: 收入增长率G=Y/Y储蓄率s=S/Y 资本-产量比率(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等于加速系数)C=I/Y(2)哈罗德模型基本公式: G=s/C(3)多马模型基本公式: G=

33、s-资本生产率,又称投资效率,即每单位资本产出 =1/C(4)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来源是凯恩斯的“投资=储蓄”2、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 Gm=Sd/Cr Gm有保证的增长率又称均衡增长率,指在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条件下的增长率. Sd合意的储蓄率,Cr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 3.经济中短期波动的原因 (1)实际增长率G: 实际发生的增长率,即本期产量或收入的增加量与上期产量或收入之比. G=s/C=I/C(2)要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必须是G=Gm 4.经济中长期波动的原因(1)自然增长率Gn:指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所允许达到的长期最大增长率.Gn=S0/Cr Cr预期资本-产量比率, S0一定制度安排

34、下最适宜的储蓄率.(2)有保证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GmGn 生产增长受到劳动力不足与技术水平的限制,从而出现长期停滞趋势;GmGn 储蓄和投资的增长还没有达到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所允许的程度,此时厂商可不受限制地增雇工人,扩大生产,从而出现过度繁荣趋势.Gm=Gn 表明社会全部劳动力与设备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得到充分利用,如果此时G=Gm=Gn 就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当三者不一致时就会出现长期波动.(二)新古典增长模型(索洛-斯旺模型)1. 新古典增长模型这是要在国家的干预下,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整劳动与资本的配合比例以及资本产量比例解决刃锋问题,实现经济稳定增长.2. 该模型假设

35、:第一,生产中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这两种因素的配合比例是可以改变的;第二,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是递减的;第三,经济处于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资本和劳动根据各自的边际生产力获得报酬.(1) 技术不变条件下,新古典增长模型是: y/y=a(L/L)+b(k/k)a,b表示对国民收入贡献的百分比,即a+b=1 模型的含义是:国民收入增长率决定于资本和劳动两个生产要素的联合增长率.(2) 如果存在技术进步,新古典增长模型表示为: y/y=a(L/L)+b(k/k)+TC TC表示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出增长率.3. 新古典增长模型主要特点在于资本和劳动可以相互代替,强调市场机制作用,存在着完全竞争,把

36、经济增长主要归结为资本增长和技术进步.(三)哈罗德-多马模型与新古典增长模型主要区别: 首先,前者重视总需求分析,后者强调劳动增长,资本增长,技术进步等总供给因素在经济均衡增长中的作用. 其次,哈罗德-多马模型根据凯恩斯经济理论,重视对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失衡分析.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则引进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认为通过市场调节生产要素价格,各生产要素都将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再次,哈罗德-多马模型含有固定生产系数假定,即资本-产量比例固定.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会使企业改变生产要素组合比例,

37、改变资本-产量比例,调整投资与储蓄的关系,保证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四,经济周期理论 1.凯恩斯只说明了经济的波动性,新古典综合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乘数-加速原理”为核心的经济周期理论模型.凯恩斯分析了投资的乘数作用,忽视了收入变化对投资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应当用加速原理来补充乘数理论的不足,才能充分估计乘数的作用,解释收入的周期波动.由此,他们提出了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模型又称”汉森-萨缪尔森模型.2.投资乘数理论是说明投资变动如何影响收入的变动,加速原理说明收入变动如何引起投资的变动.加速原理的含义:第一,投资的变动取决于产量的变动率,而不是其绝对量;第二,投资变动的幅度大于

38、产量或收入的变动率;第三,要使投资增长率不致于下降,产量就必须按一定比率连续增长.第四,加速的含义是双重的,即当产量增加时,投资的增长是加速的,但当产量停止增长或减少时,投资的减少也是加速的.3.而投资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模型内容如下:设边际消费倾向为b,加速系数为a,现期收入为yt ,自发投资不变为I0,现期消费由前期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决定,即Ct=byt-1 . 引致投资由消费和加速系数而定Ii=a(Ct-Ct-1),所以,乘数与加速原理结合模型基本公式为:Ct=byt-1 It=I0+Ii=I0+a(Ct-Ct-1) yt=Ct+It=byt-1+I0+(Ct-Ct-1)4. 根据模型可以

39、得出两点结论:(1) 在国民经济中,投资,收入,消费相互影响,相互调节,形成周期性波动,经济的扩张和衰退正是乘数与加速原理结合作用的结果.(2) (2)政府干预可以改变和缓和经济波动,干预的办法是采取适当政策刺激自发投资,鼓励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加速系数,鼓励消费,提高边际消费倾向.五,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一) 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1. 菲利浦斯曲线: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替代关系的曲线.2.菲利浦斯曲线说明两个重要问题:第一,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第二,曲线把通货膨胀归结为货币工资率的增长,这种通货膨胀是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3.20世纪70年代菲利浦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甚至

40、发生逆转,说明经济形式恶化,出现了既有大量失业,经济停滞,又有严重通货膨胀的”滞胀”局面.(二)对滞胀问题的解释 在用微观经济学补充宏观经济学解释滞胀问题方面,新古典综合派提出了这样一些观点:第一,微观部门供给异常引起滞胀;如,20世纪70年代世界性的石油,农产品供给短缺及价格的猛烈上涨推动了通货膨胀.第二,福利支出的增加引起滞胀;提出这种看法的是萨缪尔森,他认为,福利支出弥补了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使得失业者不急于找工作,也使得萧条时期物价不下跌,这是用微观财政支出机构的变化解释滞胀问题.第三,劳工市场的机构特征引起了滞胀;一方面,劳工的供求受工种,技术,性别,地区的限制,这样失业与空位并存;另

41、一方面,工会存在的情况下,劳工市场形成了工资能升不能降的工资刚性,有空位存在,工资率上升,有失业存在,工资率不下降.第三节, 新古典综合派的基本政策主张一,20世纪50年代新古典综合派的基本政策主张主要表现为根据汉森的理论提出的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 汉森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时而繁荣,时而萧条,并根据IS-LM分析,肯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由此,提出了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2. 补偿性财政政策基本含义:萧条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支出,减少财政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在繁荣时期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总需求,并求得萧条与繁荣时期的相互补偿.3.补偿性货币政策的基本含义:萧条时期中央银行放宽信用

42、,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在繁荣时期则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并求得萧条与繁荣时期的相互补偿.二,60年代的政策主张:充分就业的经济政策1. 奥肯定律说明了充分就业的重要性,他认为,失业率每超过自然失业率1%,就会带来2.5%左右的产出损失.奥肯认为这种政策转变具有三点重大意义:其一注重消灭潜在产出量与实际产出量之间的差别;其二,突出了经济增长问题;其三,这种转变以潜在的产出量为目标进行扩张,是防止经济衰退的最好办法.2.托宾提出了充分就业的经济政策,其理论依据是当前的资本主义的混合经济能够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3.充分就业的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当某一年的

43、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小于该年的潜在的(即充分就业的)国民生产总值时,即使是在经济上升时期,也要通过赤字财政和货币政策人为地刺激总需求,使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从而实现充分就业.这样,在经济政策上就不再是逆经济风向行事,而在繁荣时期也要顺经济风向行事.三,70年代的政策主张:多种政策的综合运用 进入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要求同时达到这样几项主要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社会平等,也是为了解决滞胀问题,因此,就必须采取多种政策达到这多项政策目的,尤其要用微观经济政策来补充宏观经济政策,于是,在基本执行宏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下列政策主张:1.实现

4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2.实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微观化,即针对个别市场和个别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区别对待的政策.3.采用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收入政策是指通过工资和物价的指导线与管制政策,防止货币工资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以避免严重的通货膨胀.人力政策是指联邦政府的指导性与培育性的就业政策和劳工市场政策.第三章 新剑桥学派 在凯恩斯主义内部,从“左”的方面与新古典综合派对立的是新剑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发等.该派主张回到李嘉图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主张通过改变资本主义现存的分配制度来挽救资本主义,这一派亦称为新

45、李嘉图主义或凯恩斯左派.一、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及其形成1. 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三个方面:(1) 凯恩斯的(2) 卡莱茨基的经济理论(3) 斯拉发的经济理论2.新剑桥学派是在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批判中形成自己的理论的新剑桥学派认为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与政策主张是对凯恩斯革命的背叛,表现在: (1)新古典综合派用均衡的观点代替了凯恩斯的历史时间观点.琼-罗宾逊认为,凯恩斯所论证的问题真正本质是不确定性,正因为有这种时间概念与不确定性,凯恩斯体系的价格理论肯定的不能同瓦尔拉相调和.(2)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了被凯恩斯革命所否定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充分就业的假设.(3)新古典综合派抛弃了凯恩斯主义的“投

46、资支配储蓄”的观点,恢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储蓄支配投资”的观点.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通过利息率的调节作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投资受储蓄支配.凯恩斯认为,投资与储蓄分别是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进行的.投资由公司,企业家决定,不受居民储蓄支配,投资与储蓄并不必然相等.储蓄的增加只会减少消费,减少有效需求,从而减少投资与就业。(4)新古典综合派背叛了凯恩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不合理的论述,回到了新古典经济学以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5)新古典综合派背叛了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回到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物价水平受货币数量决定的传统。(6)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歪曲了凯恩斯主义的原意,引起了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严重的“滞胀”局面。二、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和理论前提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分歧,首先反应在方法论和理论分析的前提方面。1. 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有两个显著特点:1)坚决主张抛弃均衡概念,树立历史时间观念; 2) 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2.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人”在市场中理性地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将使经济达到最佳的均衡状态。新剑桥学派认为,“凯恩斯革命”的重大突破之一就是“从均衡观点转向历史时间观点”。新剑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