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6682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ppt课件.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0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考试内容及要求,(三)古诗文阅读1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3理解、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4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1.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特点: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叠韵的关系。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辨析方法:依据字音,求得本字。特点: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辨析方法:凭借字形,求得

2、本字。,2.古今异义,词义扩大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林嗣环口技)。“色”,古义是脸色;今义泛指色彩。词义缩小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男子的配偶。词义转移例:“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师表)“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词义强弱的变化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痛恨”,古义是痛心,遗憾,现在表示很深的仇恨。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卑鄙”,在古代是中性词,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今义则成了贬义词,意为思想品质恶劣。名称说法改变例:“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股”古义是大腿,今义

3、是臀部、屁股。,3.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蒙乃始就学。(从事)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接近,趋向)还来就菊花。(欣赏),辨析词义,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的具体意义呢?养成平时多积累,多整理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平时的学习中,把学过的词语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加以归纳整理。养成“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习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不断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4.词类活用,有些文言词语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它的基本

4、功能,充当别的一类词,这就是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名词+名词(非并列关系和修饰关系)一狼洞其中(打洞)名词+代词、介宾短语名之者谁(取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句子已有明确主语时,名词作状语)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动词(前一个动词作主语或后一个动词作宾语)传不习乎(传授的知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飞奔的马)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来施行的,而是主语使宾语来施行的,动词构成使动用法。能议谤之闻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闻)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形容词作名

5、词形容词+动词(非修饰关系,作名词,是主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老年人;中年人)动词+形容词(作名词,是宾语)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非修饰关系,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亦不详其姓字(详细地知道),意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宾语,觉得宾语怎么样。渔人甚异之(以为异)稍稍宾客其父(以为宾客)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历年杭州中考文言文实词,2003:谋、延、易、克 指2004:临、并、竟、已2005:躬、异、直、效2006:就、绝、哀、顾2007:故、宝、许、书2008:适、贻、梯、就2009:并、具、遗、许复习范围:课内文言文中

6、出现的实词及用法。复习方法:积累、练习。,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文言虚词,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将军宜枉驾顾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2.作动词,常用于表示处所的词语前,译为“去、往、到”。辍耕之垄上,3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

7、之有?” / 宋何罪之有?使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代人、代事物,可译为“他(们)” “他(们)的”“它(们)” “它(们)的”“的”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安求其能千里也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复前行,欲穷其林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不能指其一端 / 既克,公问其故2用作助词。可译为“难道”“大概”“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其真无马邪? / 其如土石何?,以,(一)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

8、方式,可译作“把”“拿” “用”等。或以钱币乞之 / 遂许先帝以驱驰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二)连词 1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2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以光先帝遗德 / 属予作文以记之3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于,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子墨子闻之,起于鲁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未尝不叹息痛恨于

9、桓、灵也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译作“比”。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而,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为,(一)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作“向”“对”等。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山峦为晴雪

10、所洗(满井游记)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二)作动词1.可译作“成为”。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2.可译作“做”,有引申义。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3.表判断,可译作“是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然,(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父利其然也(伤仲永)(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杂

11、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相当于“的样子”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虽,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虽千里弗敢易也(唐雎不辱使命)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马说),乃,(一)作副词。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

12、花源记)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四)用于判断动词,相当于“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焉,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不复出焉(桃花源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者,(一)指代人、事、物,常用于动

13、词、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人”“的东西”“的地方”“的原因”等。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表示停顿,常用于名词、表示时间的词后。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历年杭州中考文言文虚词,2003:以、且、指、而、之2004:于、以为、为、其、之2005:以、而、虽、于、之2006:为、而、于、以2007:以、其、因、之2008:以、因、乃、为2009:乃、以、而、于以6、而4、之4、于4、为3乃2、因2、其2、且1、虽1、以为1、指1者、则、然、焉、乎,理解文

14、中重要句子的意思。,文言句子,20032009年中考文言句子翻译(2003)君疑之,以(之)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省略句(2004)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判断句、被动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固定句式(2005)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 (所写的字)殊伟。 省略句(2006) (狄梁公)恻然久之,乃曰:“吾能为也。”省略句 吾盖急病行志耳,非鬻技者也。判断句(2008)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他) 。省略句,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

15、子,叫判断句。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臣本布衣出师表提醒:如文言句子是判断句,翻译时应有“是”的句式。,省略句:文言句子省略了某些成分。1.主语省略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宾语省略 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 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5.量词省略三(次)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提醒:如文

16、言句子有省略,翻译时应补充完整,补充的内容加“()” 。,倒装句,倒装句: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用“之”“是”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2.状语后置: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译时放在名词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谓语前置: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提醒:如文言句子

17、是倒装句,翻译时应先调整语序。,被动句,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3.用“于”表示被动。提醒:如文言句子是被动句,翻译时应译成被动句式。,固定句式,固定句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一个固定结构,在相对稳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较为固定的意义。所以:的原因;用来的方法。有以:有道理,有规律,有什么,有原因无以:没有(什么、谁、办法),不能虽然:虽然如此,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何:把怎么样得无乎:该不会吧提醒:如文言句子

18、中有固定句式,翻译规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扩充法替换法引申法显现法增补法调整法,文言句子翻译的步骤,圈画重点实词、虚词,逐一解释。看看句子是否有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注意它们的翻译。联系上下文,合理串词成句,调整润色。注意:专用名词(如姓名、官名、地名、物品名等)可不译;句子语气。文言句子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文意理解、分析,20032009年杭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文意分析,(2003)23.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文章中心的概括】(2004)23为什么“学者”的结论

19、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文章内容的理解】(2005)23. 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的“墨翁”与“逐利者”的区别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4分)【人物形象的评析】,(2006)22狄梁公救治病儿这件事,表现了他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回答。(4分)【人物品性的分析】(2007)22结合文中材料,对李邕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4分) 【人物形象的评析】(2008)22.詹懋举喜琴,钟弱翁好字,而两人的品性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4分) 【人物品性的分析】(2009)22范式和李勉都看重友情,但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

20、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4分) 【人物形象的评析】,文意理解、分析,(2003)【文章中心的概括】(2004)【文章内容的理解】(2005)【人物形象的评析】(2006)【人物品性的分析】(2007)【人物形象的评析】(2008)【人物品性的分析】(2009)【人物形象的评析】(2010)【人物形象的评析】 ?,关于比较阅读,考点比较两个阅读材料中人物的异同;比较阅读材料内容、写法、结构及表达方式的异同;领悟两个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的异同;就比较阅读材料的内容谈自己的不同体验和感受。基本方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文意理解、分析题解题思路,把握文意明确“写什么”(文章叙述了什么事)分析内容弄清“怎么写”(通过的手法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的)概括中心、评析人物思考“为什么这样写”(文章表现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杭州市中考文言文语段的特点,词语为文言中的常用语;句子大都为文言中的常见句;文章以叙事、议论为主;一般无须了解复杂的背景。基本复习方法积累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提高运用能力,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