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需课-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一)讲义.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6691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需课-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一)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公需课-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一)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公需课-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一)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公需课-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一)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公需课-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一)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需课-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一)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需课-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一)讲义.docx(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章 信息化的基本知识1.1 信息化的内涵1.2 信息化的评价1.3 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1.4 信息化管理机构1.5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1.1 信息化的内涵“信息化”是个学术的概念,这个词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得不多,但是信息化无论是对我们个人还是对全社会都影响巨大。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学习、工作在百度搜一下“信息化”,可以得到1亿个以上的记录!1.1.1 信息化离不开计算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于1946年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这个庞然大物占地面积达170平方

2、米,重达30吨。这部机器使用了18800个真空管,长50英尺,宽30英尺。它的计算速度,每秒可从事5000次的加法运算,吃电很凶,据传每次一开机,整个费城西区的电灯都为之黯然失色。几乎每15分钟就可能烧掉一支真空管,操作人员须花15分钟以上的时间才能找出坏掉的管子。当前讲解第一台微型计算机:Altair 88001975年4月,MITS公司发布第一个通用型Altair 8800,售价375美元,带有1KB存储器。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Paul Allen和Bill Gates在三周内为Altair开发出BASIC语言,MITS成为两个未来富翁的第一个客户。1981-PC元年早在1980年

3、7月,一个负责“跳棋计划”的13人小组秘密来到佛罗里达州波克罗顿镇的IBM研究发展中心,开始开发后来被称为IBM PC的产品。一年后的8月12日,IBM公司在纽约宣布第一台IBM PC诞生,这个开创计算机历史新篇章的时刻。第一台IBM PC采用了主频为4.77MHz的Intel 8088。操作系统是Microsoft提供的MS-DOS。IBM将其命名为“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最小的电脑和芯片1.1.2 信息量的爆炸增长地球上至今总共的数据量:在2006年,个人用户才刚刚迈进TB时代,全球一共新产生了约180EB的数据;在2011年,这个数字达到了1.8ZB。而有市场

4、研究机构预测:到2020年,整个世界的数据总量将会增长44倍,达到35.2ZB(1ZB=10亿TB)!权威IT咨询公司研究报告预测:全世界数据量未来10年将从2009年的0.8ZB(一堆DVD堆起来够地球到月亮一个来回)增长到2020年的35ZB(一堆DVD堆起来是地球到火星距离的一半);增长44倍!年均增长率40%!2011年4月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资料数据量达到235 Terabytes美国国会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它是一座由三幢大楼组成的宏伟建筑。超过1亿2千6百万的藏品、连绵530英里的书架,构成了这浩瀚书海。其中书籍1千9百万册,图片1千2百万张,永久收藏的期刊达75000种,

5、报纸1200种,录音纪录品260万种,手稿5千6百万件,地图和地理文献460万份而美国有15个行业里每个企业平均存储数据都超过国会图书馆。 1.1.3 “信息化”的提出和传播1967年,日本政府的一个科学、技术、经济研究小组在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时,比照“工业化”的概念,正式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该小组认为,信息社会是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的社会,而信息化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从有形的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到无形的难以触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的演化或转型。法国西蒙诺拉(Simon Nora)和阿兰孟克(Alain Minc)1978年出版的

6、社会信息化一书对信息化概念的国际传播起了重要作用。该书探讨了计算机与远程通信紧密结合而产生的远程数据处理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指出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必然的发展趋势,并建议法国政府用国家政策来促进信息化。1986年12月,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在北京联合发起召开了“首届中国信息化问题学术会议”,会议讨论了信息化的战略与政策、道路与发展模式、信息化与社会发展、信息化测度等问题,并编辑出版了论文集信息化历史的使命一书。随着信息化实践的推进,人们对信息化概念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和丰富,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信息化概念进行了论述形成不同的观点。1.1.4 信息化的多种理解(1)侧重于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应用

7、的“信息化”该类观点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出发,注重信息化的技术特征,强调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有学者认为,信息化就是要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广泛而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也有学者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化,或者再加上通信化。还有学者认为,信息化是指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领域,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2)立意于经济角度的“信息化”这类观点从信息产业的成长和发展方面出发,强调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学者认为,信息化是向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社会信息社会前进的过程,它反映了由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触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改

8、变。也有学者认为,信息化是生产特征转换和产业结构演进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由以物质生产为主向以知识生产为主转换,由相对低效益的第一、第二产业向相对高效益的第三、四产业演进。还有学者认为,信息化就是指社会经济机构从物质与能量为重心向信息与知识为重心转变的过程。(3)强调知识、信息利用的“信息化”这类观点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出发,从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角度界定信息化概念。有学者认为,信息化就是知识化,即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及由此而引起的知识信息的生产率和吸收率的提高过程。也有学者认为,信息化即信息资源(包括知识)的空前普遍和空前高效率的开发、加工、传播和利用,人类的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获得空前的解放

9、。(4)突出信息、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影响的“信息化”这类观点综合了以上各类观点,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极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997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了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有学者认为,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设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信息经济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至占主导地位的过程。信息化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又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动态过程。信

10、息化的实质就是采用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优质高效地实现各种活动目标。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主阵地。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单独应用或综合应用,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采用计算机进行业务处理、实现办公自动化、建立和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充分开发与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利用是社会组织和个人获取信息资源并将其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的信息活动。社会组织和个人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而快速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通过吸收信息资源的内容,从而改变信息结构和知识结构,优化各项工作和管理决策,创造新的信息产品或物质产品,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社

11、会物质与信息需求,也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信息技术作为通用技术,具有较强的广泛渗透特征,几乎能在所有领域和环节得到深入应用,也因此便有了:社会信息化、国家信息化、地区信息化、政府信息化、经济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品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家庭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等。 1.2 信息化的评价1.2.1 定义评价,简单来说就是评价价值。评价包括两层含义:第一,评价过程是一个对评价对象的判断过程。第二,评价过程是一个综合计算、观察和咨询等方法的一个复合分析过程。信息化评价评价者运用信息化标准(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进行量化和非量化的测量过程

12、,并最终得出一个可靠且逻辑的结论,是客观、科学地反映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1.2.2 评价方法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学者幵始对信息化程度进行评价研究,从而提出了许多的评价方法,有经济模型法、运筹学法、专家评价法等等许多个种类,其中由于理论依据的完善程度不同使用的广泛程度也不同,其中应用范围较广的有: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法、多层次评价法、组合评价法。(1)专家评价法专家评价法最经典的是1964年美国O.Helmen和Gordon首次提出的由专家经验进行判断的Delphi法。这种方法的主要作用机理是利用专家的学术知识和经验,通过填写调查表的形式,多次对某些无法进行定量分析

13、的因素进行评价或者打分,从而得到结论。但是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缺点,最大的缺点是由于是进行人为的主观评价,所以根据个人的经验、喜好等个人因素的不同,对评价的指标可能与实际的应用产生一定的偏差。(2)层次分析法(AHP)AHP是由美国的T.L.Satty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它是将多目标和多准则的决策,简化为多层次和单目标的两两对比,通过进行简单的运筹学计算得出结果。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指标权重的确定,还可以作为综合评价方法作为应用。(3)多元统计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法主要包括三种: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是将原来多个、具有一定相互关联的

14、指标进行替代,替代成为几个少数不相关的指标,要求是这几个少数的不相关指标需要尽可能的反应原来指标的信息特性。是避免了信息的重复使用、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因子分析法。这是主成分分析法的一种延伸,主要的思路同样是将大宗的相关变量进行分组,使得同一个组内的变量相关性较大,不同组之间的相关性减小。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法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分层聚类法和迭代聚类法。主要步骤是先按综合评价的精度要求选择阈值,通过各种方法对样本进行聚类,对不同的类别尽心测评,最后给出评价结果。(4)多层次评价方法灰色综合理论评价法。包括两种,第一种是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另一种是灰色聚类分析方法。原理是将分散的信息

15、进行处理,通过进行管理度分析将其分成不同灰类程度的权向量,然后进行单值化处理,最后得到评价结果。模糊综合评判法。该方法是将模糊信息进行定量化,通过利用模糊数学的基本理论隶属度将其合理的选择因素阈值,再对各种因素进行评价。(5)组合评价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将上面提到的各种方法进行有机的整合。比较经典的有APF法,APF是将AHP、 PCA、模糊评价等方法进行整合。由于每种分析方法的侧重点不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信息化评价的基础,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成长性与可预测性、简

16、洁性、导向性、可比性一般等原则。国家信息产业部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了企业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一些专家学者也在自己研究基础上提出评价指标体系。1.2.3 相关研究代表信息化评价方法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65年马克卢普对美国经济进行的测度。后来又有了波拉特的信息经济测度理论。国内比较早的对信息化评价方面研究是我国信息产业部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国内学术界较新的有,2011年南京大学郑建明教授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信息化指标构建理论及测度分析研究”,其中把信息化评价的指标测度分为信息资源相关指标测度、信息设施(硬件)指标、信息主体素质及其测度、信息

17、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研究等。此外,各具体的社会领域、行业也有相应的信息化评价研究,如企业信息化评价、高校信息化评价研究等。1.2.4 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由于信息化概念十分广泛,评价一个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工作。目前,中国国内主要有两套评价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一套是信息产业部于2000年提出的20项反映国家信息化水平的统计指标,即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一套是国家统计局于2005年建立并发布的包含10个指标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CN)。国际上,衡量各个国家和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国际电信联盟于2007年推出的包含11个指标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ITU)。(1)国家信息化

18、指标构成方案(2)信息化发展指数(IDICN):信息化发展指数(IDICN,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Index)是为国家“十一五”信息化规划而编制的,它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制约环境,以及居民信息消费等方面综合性地测量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信息化发展指数由5个分类指数和10个具体指标构成。指标体系如下表:信息化发展指数信息化发展指数 (优化后,用于“十二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研究报告对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化发展指数进行比较如下:2011年全国

19、及五个类型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比较表第一类地区(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和江苏,共6个省市。此类地区2011年信息化发展指数()平均达到0.897,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3倍,在世界主要国家的比较中属于中高水平行列。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5个分类指数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上海2个直辖市信息化总指数一直位于全国前两位,其中基础设施指数、产业技术指数、知识支撑指数和发展效果指数均高于其他各省市区,使其发展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较好的发展效果。天津、浙江、广东和江苏4省近年来紧随北京、上海,加快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水平,以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

20、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下一代通信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为支撑,加快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稳步推行“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首次跻身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地区行列。第二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中高水平地区):包括福建、辽宁、陕西、山东、湖北和重庆,共6个省市。此类地区2011年信息化发展指数()平均水平为0.737,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是第一类地区的82%。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各分类指数的平均水平较高;应用消费指数和知识支撑指数低于第一类型地区,但差距并不太大;产业技术指数、基础设施指数和发展效果指数明显低于第一类型地区,这

21、也正是该类地区与第一类地区的主要差距。第三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地区):包括山西、吉林、海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安徽、湖南、四川和河北,共10个省区。此类地区2011年信息化发展指数()平均水平为0.668,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1%和第一类地区的74%。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除知识支撑指数的平均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分类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技术设施指数、应用消费指数和发展效果指数与第二类地区的差距较大,这是第三类地区与前两类地区的主要差距。第四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中低水平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江西、贵州和河南,共6个省区。此类地区2011年信息化发展指数()平均

22、水平为0.629,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6%和第一类地区的70%。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5个分类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知识支撑指数、应用消费指数和发展效果指数接近第三类地区的水平;基础设施指数和产业技术指数与第三类地区的差距相对较大,这是该类地区的主要差距。第五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低水平地区):包括广西、云南和西藏3个省区。此类地区2011年信息化发展指数()平均水平为0.60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2%和第一类地区的67%。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5个分类指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技术指数、应用消费指数和发展效果指数接近第四类地区的水平;基础设施、知识支撑指数与第四类地区的差距相对较大,这是

23、该类地区的主要差距。(3)IDIITU(ICT发展指数)“信息化发展指数(Information Development Index,简称IDIITU)”也称为ICT发展指数,是国际电信联盟在2007年将信息化机遇指数(ICT-OI)和数字机遇指数(DOI)合并后建立的指标体系。IDIITU是由涵盖信息通信技术获取、使用和技能三方面的11个指标组成的综合指数,可作为衡量全球、区域、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程度的综合评价手段。ICT发展指数指标体系ICT发展指数(IDIITU)是一项集11种指标为一项基准值(以0至10级表示)的综合指数,旨在监测发达和发展中国家ICT发展进度,并衡量全球数字鸿沟的发

24、展情况。分为三项分指数:接入分指数、使用分指数和技能分指数,每项指数都涉及了ICT发展进程的不同问题和要素。ICT每年都发表统计报告,揭示最新的世界各国ICT发展指数,及全球信息化水平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其中最新报告为衡量信息社会发展2012。该报告显示,2011年韩国IDIITU排名第一,其后多为欧洲国家,中国大陆排名78。其他各区域排名前五的经济体及其在全球IDI的排名如下:1.3 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早在1984年,邓小平就提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为经济参考创刊两周年题词)。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6个阶段。1.3.1 起步阶段(19841992年)1984年10月,

25、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揭开了中国信息化的序幕(政府层面)。同年12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把电子和信息产业的服务重点转向发展国民经济为整个社会生活服务的决定。同时,国家把电子及信息列为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对它们的发展实行优惠政策,同时把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同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并以此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1986年3月,国家科委编制了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俗称“863”计划,同年11月,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个纲要,1987年3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并组织实施。在“863”计划中,信息技术被列为七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包括智能计算机系统、

26、光电子器件与微电子、光电子系统集成技术、新型信息获取技术与实时图象处理技术、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1988年5月,国家又制定了“火炬计划”,这个计划的主要宗旨是使高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技术商品产业化、高技术产业国际化。1986年10月,国务院还从宏观计划方面作出决定,要求在“七五”和“八五”期间,下大力促进电子工业发展,并选择把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程控交换机、软件列为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它们的发展实行优惠政策。1984年前后,电子技术应用的重点是设备改造与生产过程控制两个方面,1986年至1990年前,电子技术应用的重点是机床改造、工业炉窑控制、水泥生产、化肥生产、橡胶加工、电力负荷控

27、制等六个方面。1992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5月,国家计委召开全国第三次产业规划会议,决定和会议都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列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内容。19841992年,信息化起步阶段的标志化文件有:1985年5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1989年国务院批准关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的报告;1991年6月国务院发布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1992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4月国务院批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6月国务院转发的关于进一步搞好机械电子工业全国行业统筹规划工作意见的

28、通知等。1.3.2 全面推进阶段(19931997年)1993年3月,朱镕基副总理主持会议,提出和部署建设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即金桥工程),同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赋予五项任务和职责:一是对全国性经济信息化社会系统工程项目(如“三金工程”)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二是对工程实施过程中需确定的有关政策、法规与标准提出建议;三是预审工程立项、资金筹措和实施方案等重大事宜;四是协调各地区提出的问题和出现的矛盾,及时向国务院提出建议;五是承担国务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联席会议”的成立和“金字系列工程”的陆续启动,标志着中国信息化掀开了新的一页。1996年1月,联席会

29、议改组为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由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担任组长,有20多个部委共同组成,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的信息化工作。1995年10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战略任务。1996年5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把推进信息化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之中,“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被列为“九五”计划的一项重要目标,具体体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应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取得很大进展,计算机应用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有很大提高,初步建

30、立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1993年11月,中国社科院与总部位于欧洲的国际组织“21世纪电讯、信息与经济合作组织、(TIDE2000)”合作在北京召开了建国以来一次大规模、高规格的“信息化与经济国际研讨会”。1994年7月,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10月,APNG(亚太地区网络工作组)年会在清华大学召开,这是国际互联网Internet界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亚太地区年会。1997年4月国务院在深圳召开了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确定国家信息化的定义、信息化体系6大要素及其指导方针、工作原则、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并通过了“国家信息化九五

31、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将中国互联网列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提出建立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和互联网交换中心的建议。19931997年信息化建设的标志性的工作有:1994年4月,NCFC(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中国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同年9月,中国电信与美国签定中美双方关于国际互联网的协议。1994年9月底,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的建设开始启动。1997年12月底,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实现了与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

32、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的互连互通。19931997年,信息化发展的标志性文件主要有:1994年2月国务院发布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5年10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99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三金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1996年2月国务院发布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3月邮电部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网络出入口信道管理办法、4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1997年4月国家科委印发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的若干意见;5月国家科委印发计算机集成制造系

33、统应用示范工程实施办法;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7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1997年12月国务院发布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办法与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当前讲解1.3.3 加速发展阶段(19981999年)1998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成立信息产业部,主管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信息产业部下设国家信息化办公室,其主要职责为:一是研究制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二是指导各地区、各行业的国民经济信息化工作;三是协助业主

34、推进重大信息化工程;四是组织协调和推进全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五是研究制定有关信息资源的发展政策和措施,指导、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安全技术开发;六是推动信息化普及教育。1999年12月,为加强对国家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撤销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成立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1999年7月,国家计委、科技部首次印发了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1999年度),该指南共分十大部分138项重点领域,其中信息部分共规定了25类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19981999年,信息化建设的标志性工作内容主要有:1998年下半年,中国政府完成了邮政与电信的分离及电

35、信的政企分开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邮电与电信的市场化。1999年春夏之交,中国网络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网通)成立,中国电信改组、中国联通重组,中国通信领域进一步打破垄断,竞争格局逐步明朗化。19982001年,信息化发展的标志性文件有:1998年2月国家保密局制定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1998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1999年7月国家计委等印发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1999年度);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999年9月信息产业部制定电信网间互联管理暂行规定;1999年10

36、月国务院发布的商用密码管理条例。 1.3.4 高速发展阶段(20002003年)中国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0年以前,中国互联网应用主要局限于科研人员和高学历人员;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超高速增长,信息产业的迅速扩大,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激增。截止2003年底,全国共有超过2.7亿的移动电话用户、2.63亿固定电话用户、0.795亿互联网用户,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2%。2000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这部政策的出台对推动中国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增强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带动传

37、统产业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都具有重要作用。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该建议将“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列为21世纪初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问题。2001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该纲要对“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了进一步的规定,明确提出要按照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发展思路,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加速推进信息化,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01年7月,由信息产业部会同有关部委

38、共同研究制定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出台,这是全球首例由国家制定的信息化标准,对于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2001年9月,历时一年多的“十五”信息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和信息产业“十五”计划纲要等陆续出台,为加速推进信息化提供了更为具体的行动指南。2000年6月,第二届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在上海召开,来自亚太地区24个国家42个城市的市长及其代表和国际知名的IT企业首席执行官约150人出席这次高级论坛,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上海宣言;同年8月“首届中国企业IT应用论坛”在北京召开。2000年8月21日,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在北京召开。2000年12月,中国首届“网上企业管理

39、信息化研讨会”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南京六大城市同时拉开序幕,这次会议提出了“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企业基础管理”的新理念。2001年5月首届中国经济50人论坛在江苏扬州召开,来自社会各界知名人士1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着重研讨了城市信息化建设问题,并就未来城市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2001年9月,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科技部主办的“制造业信息化标准化高级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围绕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标准化发展情况,探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过程中标准化的地位、作用及其实施,分享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并就一些发展中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2001年10月,由信息产业部主办的

40、“中国加入WTO与电信增值服务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该会议确定将最先开放电信增值服务业务,率先在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此阶段信息化建设的标志性工作内容主要有:2000年5-7月,中国电信公司、中国卫星通信公司、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先后成立;同年12月,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电信营运公司上海信天通信有限公司成立,打破了中国电信企业一通天下的垄断性竞争格局;1998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通过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验收,开始试运行;1999年到2000年,中国联通互联网、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中国移动互联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先后开通使用;2000年1月16日,中国国家重点企业电子

41、商务网络启动;2000年5月,中国最大的建筑企业中建总公司与中国第二大电信企业中国联通就联通接入网工程达成全面合作共识,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规模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一次合作;2000年7月12日,中国互联网公司SOHUCOM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13美元1股;2000年7月25日,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在上海浦东软件园揭牌。这阶段有关信息化的主要文件:2000年6月国务院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2000年9月国务院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2000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1年3月第九

42、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4月信息产业部发布互联网上网络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2001年7月信息产业部会同有关部委共同研究制定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2001年9月国家计委等制定的“十五”信息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和信息产业“十五”计划纲要等。1.3.5 平稳增长阶段(20042008年)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普及,中国信息化发展进入平稳阶段。该阶段中国信息化发展主要表现为互联网应用全民化、CN网站数量大增、IPV地址数平稳增长。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继2008年6月中

43、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之后,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另外,中国信息技术发展由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主向宽带、移动、融合方向发展转变。1.3.6 加速发展阶段(20092012年)中国迈入信息化社会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为了应对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以扩大内需和增加投资为主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系列政策强调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系列政策强调政府补贴信息技术相关电子产品下乡活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强调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这三项政策措施极大的推动并加速了中国信息化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国共有超过8.59亿的移动电话用户、2.

44、94亿固定电话用户、4.57亿互联网用户,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2010年5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11年4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为中小企业信息化确定了方向。随着信息化实践的推进,人们对信息化概念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和丰富,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信息化概念进行了论述形成不同的观点。据统计数据测算结果显示,2

45、011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732,比2010年增长11.51%。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和江苏信息化发展水平是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领先地区。各地区信息化继续以较快速度发展。中国在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各地区间存在着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2012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指导。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为新环境下我国信息化发展及信息安全工作提出了方向性的指导意见。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的五个特点一是起点低但起步早,个别信息网络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二是信息技术从无到有,并从工业技术脱胎而出,衍生为一门新兴的技术;三是信息产业由低到高,逐渐从第三产业分化出来,演变成一种新兴的产业,被称为第四产业;四是信息产业由弱到强,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五是信息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推进步伐。1.4 信息化管理机构1.4.1 信息化管理机构的类型及其职能信息化管理机构有四种类型,各有不同的功能。(1)信息化管理决策机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化管理决策机构是从事信息化管理的最高领导机构。其职能主要是:负责解决、协调信息化建设中的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