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综合卷总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综合卷总报告.docx(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总报告制造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二一五年二月一、前言制造业本报告提及的制造业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C门类的31个行业,按生产工艺特征可分为流程型制造业和离散型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的是大国的兴衰,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成为经济大国和强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围绕制造业发展进行了新一轮的激烈竞争,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标志的新的产业变革将制造业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自2009年以来位居世界前列,已上升到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我国制造业既面临国际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及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抢占制造业高端的堵截与发展中国家追赶的“前后夹击”等诸多挑战,也面临
2、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带来的制造业变革、“四化同步”发展带来的需求扩展及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等发展机遇。展望未来,需要遵循“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的指导方针,分步骤、分阶段促进我国制造业整体上走到世界前列,成为制造强国。本报告提及的制造业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C门类的31个行业,按生产工艺特征可分为流程型制造业和离散型制造业。二、我国制造业面临新的战略形势和重要使命1. 步入新的战略阶段(1)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近1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图1
3、 20012012年四国制造业增加值变化曲线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库、联合国工业统计数据库(现价美元)。2013年我国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901 941.49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占全国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7.64%(规模以上企业);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29.03%;工业制成品出口占货物出口总量的95.14%。我国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提供了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蛟龙”载人潜水器、歼-15战斗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铁设备、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装备,为约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人提供
4、了丰富的食品和生活消费品,显示出巨大的制造能力和创新潜力。据世界银行数据库和联合国工业统计数据库的数据,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0793万亿美元(现价),美国为1.912 1万亿美元(现价),我国成为全球制造大国。我国22个工业产品大类的7个大类产量位列世界第一。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制造业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为13.5%,仅次于欧盟 世界贸易组织数据。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我国制造业企业有40家(含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总数居世界第二位。(2)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由于在创新能力、产品质量、资源利用、产业结构
5、、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与美、德、日等制造强国存在较大差距,致使在核心技术、附加价值、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能源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一系列 问题。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例如,我国芯片80%依靠进口 宗晨亮,新华网“我国芯片80%依靠进口 成为第一外汇消耗大户”,中国新闻网(2010年08月15日)。,2013年进口用汇2 322亿美元 中商情报网刘玉英,“专项投资基金设立 国产化芯片迎机遇”,超过石油进口额。由于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
6、加工-组装”环节,在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工程承包、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缺乏竞争力。据亚洲开发银行研究表明:一部苹果手机批发价是178.96美元,其中日本、德国、韩国分别占有34%、17%、13%的比例,而中国只占3.6%,约6.5美元 崔鹏、刘裕国、马冰一, 人民网“现行统计方法造成我贸易顺差严重夸大”,人民网(2011年10月21日)。,且其主体为中国台资企业。二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表现为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整体水平不高;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率高达10%;我国出口商品长期处于国外通报召回问题产品数量首位,2012年,我国出口产品占欧盟召回通报总数量的57.93%,占美国召回通报总批次
7、的65.17%。这种状况尽管有技术贸易壁垒的因素,但自身质量不高是主要原因。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 000亿元,间接损失超过万亿元 国家质检总局,工业产品质量统计报表(2013年)。,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不强,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在有些国家和地区,“中国制造”已成为质量低劣的代名词,损害了国家信誉和形象。三是资源利用效率偏低,表现为一些地方和企业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造成能源资源利用率偏低和环境污染严重。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约占世界的7.5%,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
8、.6倍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2010年我国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 国务院颁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2012年8月6日)。;造纸行业大部分企业吨浆纸综合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25%53% 中国工程院,造纸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战略及对策。;制糖行业平均煤耗是发达国家的近2倍,平均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轻工业技术进步“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电机运行效率平均比发达国家低10%20% 中国自动化网。同时,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造成的资源大量开采、污染物大量排放的粗放发展方式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四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9、主要表现为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服务型制造业比重偏低;部分传统行业集中度相对偏低,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空间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严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偏少,能在细分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专精特”企业不多。五是信息化水平不高,表现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的水平亟待提升,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高端核心工业软件(设计、管理、控制、优化等)主要依赖进口。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开始步入制造业与信息技术全面综合集成,以数字化、网络化应用为特点的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和行业仍处于以初级或局部应用为主的阶
10、段,且不同地区、行业及不同规模企业间信息化水平差距明显。2. 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新形势(1)制造业新一轮国际分工争夺激烈金融危机以后,制造业呈现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争相介入的新一轮国际分工争夺战,全球制造业分工版图可能因此重构,我国制造业面临“前后夹击”的严峻局面。一方面,金融危机使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强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制造业水平,发展新兴产业,巩固发达国家制造业在技术、产业方面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拉大与我国的距离。美国于2009年制定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年6月制定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2012年2月又出台先进制造业国
11、家战略计划。未来随着我国出口结构向高附加价值方向升级,与发达国家的分工关系将从当前的垂直分工转为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从互补转为互补与竞争并存;另一方面,受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价格优势弱化。而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则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目前,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公司的直营工厂已全部迁出我国;作为本土最大的电商服装品牌的凡客也已经将部分订单交给孟加拉国的代工厂进行生产。这表明我国制造业在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与发展中国家分工的争夺战已经开始。美国有关制造业发展计划1. 美国“先进制造伙伴(AMP)”计划为了巩固美国制造业
12、竞争优势并确保其在世界制造强国中的领先地位,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于2011年6月24日向美国总统奥巴马呈交了题为确保美国在先进制造业的领先地位的专题报告。报告呼吁政府、企业与学术界紧密合作,以振兴美国的先进制造业、确保其制造强国霸主地位。根据该项议案和建议,奥巴马总统提出并启动了美国“先进制造伙伴(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 AMP)”计划,并投入5亿美元推动这项工作。AMP计划的主要内容:第一,强化关系国家安全的关键产业本土制造能力。从2011年夏季开始,国防部、国土安全部、能源部、农业部和商务部等部委机构将初期投入3亿美元,与产业
13、界合作投资于关系美国国家安全的关键产业和支持美国关键产业持续发展的创新技术。起初的投资方向包括小型大功率电池、先进合成材料、金属加工、生物制造和替代能源等。第二,缩短先进材料从开发到推广应用的时间。美国政府将启动一项名为“材料基因组”的计划,共投入1亿多美元。部分资金用于通过研究、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使美国企业发现、开发、制造和推广应用先进材料的速度提高一倍。先进材料制造将催生产值高达数十亿美元的产业群,从而能应对先进制造业、清洁能源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提出的挑战。第三,投资发展新一代机器人。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国家卫生健康研究院(NIH)和农业部将总共投入
14、7 000万美元来支持新一代机器人研发。这些机器人将使工人、外科医生、医护人员、士兵和宇航员获得执行关键艰巨任务的能力。第四,研究开发创新型的节能制造工艺。能源部将整合现有和预算的基金,初期投入1.2亿美元,来开发节能制造工艺和材料,使美国公司能以更少的能源制造更多产品,从而减少制造成本。2. 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于2012年2月发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明确提出了实施美国先进制造业战略的五大目标,即,加快中小企业投资、提高劳动力技能、建立健全伙伴关系、调整优化政府投资、加大研发投资力度。为保证目标的有效落实,规定了每个目标的近期和远期指标,明确指定参与每一个目标
15、实施的主要联邦机构,展现了美国政府振兴制造业的决心和愿景。(2)国内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已成为体量庞大的一个经济巨人,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已接近饱和。我国经济发展已开始告别高歌猛进时代,步入新的运行轨道,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可能带来某些难以预料的挑战,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紧迫要求,制造业亟需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提高
16、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3)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且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资源能源需求强劲,物质资源大量快速消耗的态势短期内难以逆转。我国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0%和25%,石油、铁矿石、铜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可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7.7%、17%、17%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2012)。2012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6.5% 国务院新闻办,2012年10月发布的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2012年10月)。,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对外依存度均已超过50% 国家发改
17、委主任张平2011年12月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时引用的数据。各地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占用了大量耕地,耕地占用已经达到红线。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废物持续增加,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农村和土壤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生态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 张平,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2011年12月2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28/content_1683832.htm。2011年200个城市4 727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较差-极差
18、水质的监测点比例达55% 环境保护部,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随着逐步放开对土地、水、成品油、矿产品等稀缺资源价格的实际控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价格形成机制及全国各地通过建立“一票否决”保护环境的制度,制造业的发展将受到更为严厉的资源环境约束。(4)贸易保护主义强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经济徘徊不前、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强化。2012年,21个国家对我国产品发起77起贸易调查,涉案金额27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6%和369%。其中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金额高达204亿美元 商务部,
19、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美国近年来屡次动用第337条款对我国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进行调查和诉讼。由于我国与美欧贸易顺差总额巨大,与大量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失衡程度更高,可以预见,未来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摩擦将更为激烈,对我国制成品出口将造成不利影响。3. 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1)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酝酿新的重大变革西方社会有人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的观点。经济学人杂志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是制造业数字化;美国经济学家里夫金提出,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将使全球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安德森提出,将互联网和制造业结合,实
20、现“创客运动”,将掀起新一轮工业革命;美国学者瓦德瓦提出:当我们将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相结合,将会产生一场制造业革命,美国注定要获得制造业的领导权。这些观点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德国近期发布的“工业4.0”战略,被称为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分析这几种观点及国外的一些新的动向,我们认为,将要来临或已经来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业数字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信息物理系统基础上,同时加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突破而引发的新一轮产业变革。当前对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差异,上述看法还有待实践来检验,我们
21、将继续关注新工业革命的进展。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颠覆性变革,主要表现在:一是将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植入产品,使产品的功能极大丰富,性能发生质的变化。如20世纪出现的数码相机就是成功的案例;二是将数字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可实现产品的无图纸化设计制造和虚拟装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正是基于此,仅用五年时间,创造了大型军用运输机上天试飞一次成功的佳绩;三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泛在信息的强力支持下,通过制造商、生产服务商、用户在开放、共用的网络平台上的互动,量体裁衣式的单件小批量定制化生产将逐步取代大批量流水线生产,
22、产业形态将从生产型制造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转变;四是在互联网渗透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的情况下,产品销售和服务模式也将越来越多地被电子商务所代替。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历史性交汇的难得机遇,将大大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德国“工业4.0”战略在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德国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提出“工业4.0”战略(INDUSTRIE 4.0)。这是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联邦政府投入达2亿欧元,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被看做是提振德国
23、制造业的有力催化剂。“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工业4.0”战略将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改变创造新价值的过程,重组产业链分工。通过实施这一战略,将实现小批量定制化生产,提高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量、提高设计和决策能力、弥补劳动力高成本劣势。德国将实现双重战略目标:成为现今工业生产技术(CPS)的供应国和主导市场。“工业4.0”
24、确定了8个优先行动领域:标准化和参考架构、复杂系统的管理、一套综合的工业基础宽带设施、安全和安保、工作的组织和设计、培训和持续性的职业发展、法规制度、资源效率。德国三大工业协会德国信息技术、通讯、新媒体协会(BITKOM)、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以及德国电气和电子工业联合会(ZVEI),牵头建立了“工业4.0平台”,并由协会的企业成员组成指导委员会,各大联合会以及组织组成主题工作小组,共同推动“工业4.0”战略的发展。(2)“四化同步”发展创造巨大需求空间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庞大的新需求和新
25、市场。一方面,2013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53.7%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未来每年仍将有1 000余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据测算,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可以吸纳1 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 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 李克强,“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求是杂志(2012年第4期)。和5万亿元 冯蕾、李慧、杨君,“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光明日报(2012年10月22日)。 光明日报-光明网固定资产投资,将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公共服务投资的扩大和居民收入的增加,将成为拉动制造业内需增长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6、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等,这些目标的实现为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四化同步”发展的深入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正在形成一个13亿多人口的消费大市场,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都未曾有过的,是我国制造业发展所拥有的最大优势。(3)改革释放制度红利支撑制造业由大到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制造业将在新一轮改革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
27、发挥政府作用。涉及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将有助于破除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层次矛盾,激发市场活力,为制造业由大到强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有力保障。(4)中国装备迎来走出去的绝佳机遇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通过引进技术及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实现了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201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超过20万亿元,占全球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居于世界首位 白天亮,“中国装备到了走出去的时候”,人民日报(2
28、014年04月14日)。 白天亮“中国装备到了走出去的时候”,百度文库。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到今天,许多重大装备,如高铁、通信设备等具有技术先进、性价比高等竞争优势,完全具有了走出去的底气和条件。新兴市场国家正在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议,对我国先进的高铁、通信设备、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港口设备有巨大的需求,因此,中国装备迎来了走出去的大好时机。推动中国装备走向国际市场,是扩大开放、优化外贸结构的重要之举,更是推动自主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4. 肩负新的战略使命(1)实现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是制造业的双重任务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引发了人类社会的几次工业革命,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
29、家,作为工业革命的先导者,在经过前几次工业革命的洗礼后,顺利地完成了国家的工业化。日本、韩国也分别于1973年、1995年完成了工业化 冯飞、王晓明、王金照,“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当代社科视野(2012年第10期)。,这些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后,工业发展并未停滞,而是随着技术不断更新而继续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没有成为前几次工业革命的主动参与者,错失了前几次工业革命为我国工业发展所带来的良机。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工业得以快速发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逐年增加。在工业化进程中,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但也应该看到后发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着更为宽广的技术选择。借鉴发达国家
30、的历史经验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得我国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大大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要吸收应用当代最新技术,而不会重复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因此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是工业现代化的过程。制造业是实现我国工业化的主体,同时也是加速实现以自动化信息化为特点的工业现代化的主要推动者。只要我国利用好后发优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机会,就有可能依靠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确保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同时带动早日实现工业现代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阶段性发展特征较为
31、明显,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时间。我国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200年”找回来,必然是一个“并行式”的发展过程,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叠加发展。(2)由大变强是制造业的新使命纵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强国之路可以看出,具备规模雄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能力强、发展质量好、产业链国际主导地位突出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繁荣及国家安全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32、”。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基本实现工业化,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作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主导力量,我国制造业肩负着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新的历史使命。在过去200余年的全球工业化进程中,我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我们不能再错失良机。中国和发达国家掌握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的机会是均等的,通过掌握新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可以使我们成为新的产业竞赛规则制定和新的竞赛场地创建的重要参与者,依靠工程科技创新和“并联式” 注:指我国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同步发展。发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追赶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33、,加快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使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3)坚持发展制造业不动摇历史上,荷兰、英国、美国制造业的发展曾令世界瞩目,在他们相继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后,都将发展重心转向了赚钱更快的贸易、金融、服务业,忽视了对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重视,从而使这些国家在面对世界经济危机时,或是失去了昔日世界强国的雄风,或是经济发展处于低迷状态。世界制造强国的发展历程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在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后,还要不要重视发展制造业?纵观世界各国,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工业化阶段是不可逾越的。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实体经济、依靠制造业的发展。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即便在工业化
34、完成后,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会有所下降,但制造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基础。近年来,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这是可喜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制造业的重要地位降低了。制造业为人民提供各种生活必需品,为工农业发展提供生产资料,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提供各种装备和材料,为国防建设提供武器装备,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物质条件。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是制造业,只有制造业发达了,从业者的收入提高了、税收增加了,才能发展公共服务业和个人服务业;而市场前景巨大的信息服务业、交通运输物流服务业、汽车后服务业,只有发达的制造业才能为其提供先进的工具、装备和载体。飞机、船舶、轨道交通设备支撑了年增加值2.万
35、亿元 国家统计局, 201年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服务业;2014年先进的通信设备带动了约2.8万亿元 工信部数据 2014年工信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2014年。工信部部长苗圩的信息消费额;汽车制造业将带动2倍汽车售价 百度百科 “汽车后市场”的汽车后服务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唯有实体经济,方是富国之基;唯有制造业,方是强国之本。尽管当前出现了部分制造业有效需求不足、产能严重过剩的困难局面,但也应该看到:城乡一体化是拉动制造业内需增长的巨大动力,我国产品结构性短缺依然突出,一些战略必争领域的产品还不能自主研发制造,如,2013年仍需进口8 179亿美元 国家统计局,
36、 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的高端装备、电子设备、仪器仪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有着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在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今后20年,将是我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成为制造强国的绝佳发展机遇期,我们要坚持发展制造业不动摇。未来2030年,我国仍然要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制造业特别是其中的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和国防实力的象征,是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加速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以制造业的繁荣和强大,托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三、制造强国战略指
37、导方针与战略目标1. 制造强国发展经验借鉴为了提出我国制造强国的战略思路,有必要分析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发展制造业,走向制造强国的路径和经验。这些经验对于解决我国制造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很有借鉴价值。典型制造强国发展经验借鉴美国1. 大量移民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南北战争后,美国政府对外来移民都采取“来者不拒”的政策。1790年,美国只有393万人,1920年达到10 570万人。大量的外来移民不仅解决了工业发展急需的劳动力问题,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经验和资本。2. 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提升劳动生产率美国在19世纪劳动力和资金都非常短缺,通过大力普及和发展教育、引进人
38、才、发明劳动节约型技术、发展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等途径,努力提高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和劳动生产率。3. 技术创新成为工业发展的源动力在推进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美国一方面直接引进英国等国的技术和人才,另一方面进行自主创新。19世纪后期是美国告别单纯技术引进,本国专利技术突飞猛进的阶段。从此,科技逐步成为美国的核心竞争力,美国正是立足于这些源源不断的发明创造,在19世纪后期30多年的时间里突飞猛进,迅速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4. 制度和政策创新是工业发展的根本美国在制造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泰勒制”,按照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原则进行生产,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福特制”实现了以
39、机械化、自动化和标准化形成的流水线作业及进行相应的工作组织管理,通过大规模生产极大地提高了标准化产品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德国1. 从轻工业向重工业转移是工业加速扩张的重要原因19世纪中期,德国工业发展的重心从轻工业迅速转移到重工业领域,通过大力建设和发展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不仅迅速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带动了煤铁工业、一般机器制造业、电气工业、造船业、车辆制造业等部门的发展,而且对德国整个制造强国特别是重工业跳跃式发展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2. 最大限度发挥科学技术的杠杆作用在制造强国进程中,德国非常注重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建立科研机构、实施有效政策,推动科技创新。德国较好地进行了
40、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以改造提高,使引进技术水平超过了原创国。3. 政府引导是制造强国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为尽快摆脱落后局面,促进经济腾飞,德国在统一前,各邦政府都充分发挥了政权引导经济的作用。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在制造强国过程中实行温和的保护工业政策,建立关税同盟,促进了各邦的商业繁荣,保护了各邦制造业的发展,为德国统一后制造强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 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克服技术断层,提升人力资本水平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出现了三种基本的职业教育形式:现场工作岗位培训、手工业学徒培训、在企业实习车间和学校中进行封闭式培训。到1914年,德国不仅建立了世界前所未有的
41、一流综合大学,而且也建成了最好的技术和商务教育体系。日本1.“贸易立国”战略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20世纪50、60年代,实行以重化学制造为中心的产业政策,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将企业置于国际舞台,增强了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刺激了国际市场对日本商品的有效需求,从而带动了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出现了19561973年高速增长的经济局面。2. 确立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吸收型科技发展战略战后,日本经济资源严重匮乏,财力不足,技术发展水平的落后使得日本形成了从引进应用到超越的技术发展定式。日本企业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入手,在应用中吸收,在吸收中改造和创新,从而建立起本国自主的科学技术体系,以
42、较快的速度和较低的成本缩短了与欧美主要国家的技术差距,造就了日本具有世界一流技术工艺水平的强大制造业。这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国际市场上取得领先地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重要基础。3. 政府有效的产业政策是日本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日本政府一向以重视“产业政策”和“行政指导”而著称。其产业政策是世界公认的最为系统成功的,侧重于干预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与实现产业结构转换。日本往往在产业政策中选定各时期的重点战略产业加以扶植,如20世纪50年代的钢铁、石化等重化学工业;70年代的电子、信息等产业,将资本密集型“制造强国结构”转变成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后制造强国结构”。如1974年,日本
43、政府针对国内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短暂停顿的情况,提出了产业结构长期设想,重新确定产业结构政策,引导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 转变。4. 利用后发优势,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在战后的历次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国际转移中,日本均借助于“雁型模式”头雁的地位,将自己的污染企业、过时的产业技术以及大众化的生产工厂,依次转移给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国家,以此完成自身的产业结构转换和产业升级,巩固其在世界市场的产业竞争力。韩国1. 实施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战略韩国在第一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中(19621966年)曾采取了进口替代战略,当进口替代轻工产品生产趋向饱和时,韩国迅速把市场由国内转向国外,
44、同时利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优势,抓住美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提出了“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开始推行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并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出口导向型经营机制。韩国通过外向型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快了制造强国进程。2. 由贸易立国转向技术立国20世纪80年代,韩国政府提出将经济发展战略从“贸易立国”转变为“科技立国”。韩国政府主导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导向,从“引进、模仿”战略转为“创造性、自主性”创新战略;国家研发管理体制由过去部门分散型向综合协调型转变;科研开发由强调投入和拓展研究领域向提高研究质量和强化科研成果产业化转
45、变。3. 积极培育大企业集团作为后起国家,韩国政府把推动大企业集团的发展作为实现制造强国和赶超发达国家的重要举措。一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国家计划,对大企业集团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实行强有力的指导,通过向大企业提供优惠贷款,促进了企业的扩张和规模化。二是政府有计划地指导企业合并、重组,形成规模经济,以减少国内恶性竞争。三是实行保护民族工业的政策,为大企业成长提供可靠的产业安全保障。4. 实现“非均衡发展战略”韩国由于国土面积小,在区位布局方面,选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大型城市集中发展生产力,培育增长极,并在投资上进行倾斜;在产业布局方面,先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效益大的轻纺工业,而后又有选择地
46、优先发展电子、汽车、钢铁、造船、机械、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2. 制造强国特征及发展预测(1)制造强国特征目前国内外对于“制造强国”的概念和内涵没有统一的描述。一国制造业的“强”、“弱”是相对的。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要建设制造强国,就要促进制造业实现又大又强。我们认为:拥有规模效益并举、位居世界前列、具备良好发展潜力的制造业的国家,可称之为制造强国,它应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雄厚的产业规模,反映了制造业发展的实力基础,表现为产业规模较大、具有成熟健全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有相当比重。2)优化的产业结构,反映了产业间的合理结构,各产业之间和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密切联系,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基础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水平较高、拥有众多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国企业。3)良好的质量效益,体现了制造业发展质量和国际地位,表现为制造业生产技术水平世界领先、产品质量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创造价值高、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等。4)持续的发展能力,体现高端化发展能力和长期发展潜力,表现为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2)制造强国评价综合指数根据制造强国特征,构建了由4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构成的制造业评价体系,见表1。表1 制造业强国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权重权重排名具体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