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行业发展机遇及电信运营商应对策略报告.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17961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190 大小:4.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信行业发展机遇及电信运营商应对策略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0页
通信行业发展机遇及电信运营商应对策略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0页
通信行业发展机遇及电信运营商应对策略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0页
通信行业发展机遇及电信运营商应对策略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0页
通信行业发展机遇及电信运营商应对策略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信行业发展机遇及电信运营商应对策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信行业发展机遇及电信运营商应对策略报告.docx(1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三网融合背景下通信行业发展机遇及电信运营商应对策略咨询报告三网融合背景下通信行业发展机遇及电信运营商应对策略咨询报告目录第一部分 三网融合基础知识1第一章 三网融合基本概念1第一节 三网融合基本概念1一、定义与内涵1二、三网融合的特征1三、三网融合产生的影响和变化1四、三网融合的业务形态2第二节 三网融合发展历程3一、三网融合的历史沿革3二、三网融合新政进程表和主要内容3三、三网融合首批试点城市5第三节 中国三网融合监管制度研究6一、监管模式6二、监管模式的转变方向7第四节 三网融合对中国通信行业的意义8一、三网融合给通信业带来巨大市场机遇8二、三网融合影响产业新格局9第二章 世界三网融合发

2、展状况和借鉴12第一节 世界三网融合发展状况12一、世界三网融合发展现状12二、世界三网融合发展呈现的特点12第二节 世界三网融合产业政策演变13一、世界三网融合产业政策的模式演变13二、国外三网融合的管理体制14第三节 世界三网融合未来发展及与我国的经验借鉴15一、世界三网融合发展趋势15二、对我国的经验借鉴16第二部分 中国通信行业发展状况和电信运营商现状调研17第三章 中国通信行业运营现状调研分析17第一节 近5年中国通信业发展状况综述17一、总体情况综述17二、电信用户发展情况17三、业务使用发展情况22四、经济效益发展态势25五、电信能力建设进展情况26六、增值电信业务进展情况27七

3、、村通工程与农村信息化建设27第二节 2010年前3季度通信业运营现状32一、1-9月通信业主要指标发展情况32二、1-9月通信业业务结构分析34三、1-9月通信业区域比较35第四章 中国电信运营商经营现状调研40第一节 三大电信运营商经营现状分析40一、2009年三大电信运营商经营情况综述40二、三大电信运营商客户资源情况对比分析43三、三大电信运营商增值业务进展情况对比分析44四、三大电信运营商业务平台支撑与组织变革情况对比分析45五、三大电信运营商3G终端进展对比分析45六、三大电信运营商资费情况对比分析46七、三大电信运营商全业务运营情况对比分析46第二节 三大电信运营商的战略意图及竞

4、争格局分析47一、运营商组织结构调整内容47二、战略意图分析48三、竞争格局展望50第三部分 三网融合新政对通信业的影响及电信运营商的应对策略52第五章 三网融合新政对中国通信业的影响分析52第一节 三网融合新政下的中国通信业的SWOT分析52一、优势52二、劣势52三、机遇53四、挑战54第二节 三网融合新政对中国通信业产业链的影响研究54一、对通信业产业链的影响54二、对制造商的影响55第六章 中国电信运营商对三网融合新政的应对策略研究61第一节 电信运营商已开展的三网融合业务的情况61一、对三网融合后可进入广电业务的开展情况61二、宽带接入网络建设情况62第二节 中国电信运营商三网融合发

5、展策略研究63一、与广电的关键环节对比63二、三网融合的目标网络架构65三、三网融合的网络发展策略66第七章 三网融合后我国电信运营商可进入的主要业务领域分析及预测71第一节 IPTV视频业务71一、IPTV定义71二、IPTV的关键技术71三、我国IPTV发展现状73四、我国IPTV发展模式分析74五、视频业务中电信运营商的优劣势分析75六、2010-2015年我国IPTV发展预测76第二节 宽带业务76一、宽带业务基本内涵76二、我国宽带业务发展现状及特点76三、宽带业务中电信运营商的优劣势分析77四、2010-2015年宽带业务发展预测78第三节 IP电话业务78一、IP电话定义及内涵7

6、8二、IP电话业务发展现状79三、IP电话业务中电信的优劣势分析79四、2010-2015年IP电话业务发展预测81第四节 手机电视业务82一、手机电视业务内涵82二、主要技术形态分类和商业模式分析82三、我国手机电视业务发展现状83四、手机电视业务中电信的优劣势分析84五、2010-2015年手机电视业务发展预测84第四部分 通信业热点业务发展状况调研分析和未来预测86第八章 宽带接入86第一节 世界宽带接入市场发展状况分析及预测86一、世界宽带接入市场现状86二、世界宽带接入市场发展特点87三、金融危机下主要国家的新一轮宽带战略的特点90四、各国宽带战略的影响93五、2010-2012年世

7、界宽带接入市场发展预测94第二节 中国宽带接入市场发展状况分析及预测94一、我国宽带发展的产业环境分析94二、宽带接入市场现状分析95三、宽带接入发展存在的不足99四、2010-2015年我国宽带接入市场发展预测100第三节 宽带接入对我国新农村发展的影响与战略意义101第四节 中国电信运营商关于宽带接入未来发展的应对策略102第九章 移动互联网104第一节 移动互联网基本概念104一、定义104二、内涵104第二节 世界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105一、世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105二、世界移动互联网运营模式106三、世界移动互联网服务形态107四、世界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108第三节 中国移动互联

8、网发展状况110一、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110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产业环境分析111三、市场竞争格局分析112四、未来发展趋势预测114第四节 3G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新形式分析114一、3G时代移动互联网价值链演变114二、3G时代移动互联网呈现的新特点117三、3G时代移动互联网存在的新投资机会118第五节 中国电信运营商关于移动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应对策略119一、打造移动互联网应用品牌119二、细分产品和策略,提供多种体验方式,提高用户忠诚度119三、以通信服务质量为本,提高应用服务质量119第十章 物联网120第一节 物联网基本概念120一、概念和内涵120二、物联网的主要应用120三、主

9、要的业务形态121四、物联网的技术支撑体系124第二节 世界物联网发展状况125一、世界主要国家物联网发展状况125二、各国物联网发展战略126三、各国物联网战略与技术应用128第三节 中国物联网发展状况129一、我国物联网发展情况129二、我国物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131三、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对策建议132第四节 中国物联网未来发展预测与应用前景研究133一、中国物联网未来发展趋势133二、物联网“十二五”期间发展路线133三、物联网的行业应用标准研究134四、实现“感知中国”的目标关键环节分析134五、未来物联网商业模式预测135第五节 物联网主要关键技术介绍135一、RFID识别技术135二

10、、EPC电子产品编码136三、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137四、嵌入式智能技术138五、纳米技术与纳米传感器138第六节 中国电信运营商关于物联网未来发展的应对策略139一、运营商发展物联网具有的优势139二、三大电信运营商布阵物联网的侧重点140三、电信运营商发展物联网的关键点141第十一章 3G业务143第一节 世界3G业务发展状况143一、全球3G业务发展现状143二、3G主要业务及特点144三、国外3G业务发展趋势148第二节 中国3G业务发展状况151一、我国3G业务发展现状151二、我国3G业务市场环境分析153三、我国3G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55第三节 中国3G业务未来发展预测1

11、57一、HSAP+将在未来两年大放异彩157二、产业资源向LTE加快转移157三、LTE将在2012年后规模商用158四、3G将成为中国通信行业发展新动力158五、3G将成为提升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新引擎159六、突破终端瓶颈,用户将大规模发展159七、手机终端用户比例将逐渐提高160第四节 国外运营商在3G业务的发展策略研究160一、国外运营商在3G业务发展生命周期的策略分析160二、国外运营商3G终端定制策略分析165第五节 中国电信运营商关于3G业务未来发展的应对策略169一、发展特色业务170二、调整资费吸引用户170第五部分 未来发展预测171第十二章 中国通信业发展趋势预测171第一节

12、 通信产业发展趋势预测171第二节 2010-2015年通信业主要指标预测171一、电信业务总量171二、移动电话用户所占比率172三、互联网普及率173第十三章 中国电信运营商未来竞争格局预测174第一节 中国电信运营商发展趋势预测174一、电信运营商业务收入将继续平稳增长174二、3G时代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革174第二节 2010-2015年三大电信运营商主要指标预测175一、2010-2015年中国移动企业财务指标预测175二、2010-2015年中国电信企业财务指标预测175三、2010-2015年中国联通企业财务指标预测176第十四章 艾德嘉纳独家策略建议178第一节本报告主要观点及

13、结论178第二节 艾德嘉纳独家策略建议178图表目录图表:我国三网融合政策历史进程演化图示3图表: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6图表:我国有线运营商和电信企业的监管架构及未来变化8图表:2005-2009年电信综合价格水平下降情况17图表:2005-2009年电话用户到达数和净增数18图表:2005-2009年移动电话用户所占比重18图表:2007-2009年移动电话用户各月净增比较19图表:2004年以来各月移动分组数据用户发展情况19图表:2007-2009年固定电话用户各月净增比较20图表:2005-2009年无线市话用户所占比重20图表: 2005-2009年公用、政企、住宅电话

14、用户所占比重21图表:2005-2009年网民数和互联网普及率21图表:2004年以来各月互联网拨号、宽带接入用户净增比较22图表:2005-2009年固定本地电话通话量22图表:2005-2009年移动本地电话通话时长23图表:2009年长途电话通话时长23图表:2005-2009年长途电话市场构成24图表:2007-2009年IP电话发起方式24图表:2005-2009年短信业务发展情况25图表: 2009年电信业务收入构成26图表:2005-2009年电信固定资产投资26图表:2009年主要电信能力指标增长情况27图表:2005-2009年基础电信企业的增值业务收入27图表:2009年电

15、信业务总量、收入、投资分省情况29图表: 2009年电信用户分省情况30图表:2009年电信能力、电话普及率分省情况31图表:2007-2010年各月电信主营业务收入比较32图表:2007-2010年固定电话用户各月净增比较33图表:2007-2010年移动电话用户各月净增比较33图表:2007-2010年互联网用户各月净增比较34图表:2009年1-9月电信主营业务收入构成34图表:2010年1-9月电信主营业务收入构成35图表:2010年1-9月固定本地与移动本地通话量比较35图表:2009-2010年同期东、中、西部电信主营业务收入36图表:2008-2010年同期东、中、西部净增固定电

16、话用户36图表:2008-2010年同期东、中、西部净增移动电话用户37图表:2008-2010年同期东、中、西部电信固定资产投资37图表:2010年1-9月电信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十名的省份38图表:2010年9月固定电话用户排名前十名的省份38图表:2010年9月移动电话用户排名前十名的省份39图表:2010年1-9月电信固定资产投资排名前十名的省份39图表:中国三大运营商2009年综合评价示意图40图表:2009年三大运营商收入规模比较图41图表:2009年三大运营商收入增长率比较图41图表:2009年中国三大运营商净利润率比较图42图表:2009年三大运营商已投资本回报率比较图42图表:

17、2009年三大运营商自由现金流占收比比较图43图表:2009年三大中国电信运营商移动电话用户数情况43图表:2009年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月新增移动电话用户数份额对比44图表:中国三大运营商2009年增值业务收入状况44图表:我国三网融合产业链各环节构成55图表:我国光纤宽带接入各相关设备介绍56图表:家庭网关种类介绍57图表:全球家庭网关设备市场规模发展情况58图表: IPTV内容引入现状示意图62图表:中国电信运营商网络总体架构示意图66图表:中国电信运营商接入网发展策略68图表:媒体存储与转发机制示意图72图表:我国主要IPTV运营模式列表74图表:2010-2015年我国宽带接入用户数预

18、测示意图78图表:IP电话数据处理流程图79图表:2000-2009年全球宽带接入用户发展情况86图表:2009年不同接入技术的市场份额占比情况87图表:2002-2009年全球宽带接入新增用户发展情况87图表:2009年全球宽带用户数最多的前10个国家88图表:2009年部分国家的宽带用户增长率88图表:2009年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宽带普及率情况对比89图表:2006-2009年世界主要宽带接入技术的用户增长率的变化走势图90图表:2010-2012全球宽带接入用户数预测94图表:2002-2009年中国宽带接入用户发展情况96图表:2001-2009年我国网民每周平均上网时间97图表:2

19、009年宽带接入提供商用户市场份额97图表:2002、2009年我国宽带业务收入对比98图表:2009年中国宽带人口普及率与其他地区对比99图表:住宅用户DSL平均每M带宽价格(2009.12)100图表:2010-2015年我国宽带接入用户数预测101图表:中国运营商语音与宽带业务价值分析103图表:国外运营商三种运营模式比较107图表: AT&T分业务、分终端的移动互联网流量包月套餐110图表:2G时代移动互联网价值链结构115图表:3G时代移动互联网用户价值链结构116图表:移动互联网价值链竞争优势对比117图表:物联网在身份相关业务类的应用121图表:基于标签的信息获取类服务基本原理图

20、122图表:信息汇集型业务123图表:信息汇集型业务平台功能124图表:物联网技术支撑体系示意图125图表:中国电信运营商在物联网产业链上的商业价值示意图140图表:1999-2009年全球3G许可证发放数量变化情况143图表:2003-2009年全球2G/3G新增用户对比144图表:各地区HSPA+商用网络分布145图表:2009年全球LTE测试网络情况146图表:全球主要运营商LTE开通时间表147图表:全球移动用户和新增用户发展情况149图表:全球3G用户及3G新增用户数149图表:2009年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3G用户数情况对比151图表:我国三大运营商2G、3G用户规模占比变化情况15

21、2图表:我国3G用户喜欢的3G接入方式及业务偏好153图表:我国三大运营商3G用户满意指数变化情况153图表:3G增强型技术推动业务发展154图表:3G业务将拉动移动业务收入增长159图表:KDDI市场形势SWOT分析161图表:价值链控制能力弱的运营商合作借势165图表: NTT DOCOMO实施终端定制策略后3G用户数快速增长166图表:Vodafone定制终端与资费包捆绑销售的终端补贴实现方式168图表:2010-2015年我国电信业务总量变化预测172图表:2010-2015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所占比率变化预测172图表:2010-2015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变化预测173图表:2009-

22、2015年中国移动主要财务指标统计及预测175图表:2009-2015年中国电信主要财务指标统计及预测176图表:2009-2012年中国联通主要财务指标统计及预测1779 北京艾德嘉纳咨询有限公司法律声明版权声明:除有特别注明外,本报告以及与本报告相关的外观、文字、图表、数据及附件的所有权均属北京艾德嘉纳咨询有限公司所有。未经艾德嘉纳的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对本报告以及与本报告相关的外观、文字、图表、数据或附件的全部或部分进行复制、翻版、修改、刊登、发表和引用,否则后果自负。北京艾德嘉纳咨询有限公司保留与本报告有关的一切权利。免责声明:本报告基于本公司研究部门及其研究人员认为可信的公开

23、资料或实地调研获取的资料,但本公司及其研究人员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本报告反映研究人员个人的不同设想、见解、分析方法及判断。本报告所载观点为北京艾德嘉纳基于以上资料运用科学方法分析所得。报告中的观点和陈述仅反映撰写及出具本报告期间当时的分析和判断,本公司可能发表其他与本报告所载资料不一致及有不同结论的报告。本报告可能因时间和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导致与事实不完全一致,敬请关注本公司就同一主题所出具的相关后续研究报告及评论文章。本报告中的观点和陈述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本公司不就报告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北京艾德嘉纳咨询有限公司不对

24、因使用此报告的材料而引致的损失负任何法律责任。 三网融合背景下通信行业发展机遇及电信运营商应对策略咨询报告第一部分 三网融合基础知识第一章 三网融合基本概念第一节 三网融合基本概念一、定义与内涵狭义的三网融合是指有线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提供包括视频、语音和数据等综合多媒体业务。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互联互通,物理资源上实现共享,业务应用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都趋向全业务和采用统一的IP通信协议,最终将导致行业监管政策和监管架构上的融合。广义的三网融合是指电信、媒体与信息技术等三种产业的融合。从上述涵义可以看出,所谓三网融合绝不限于网络和业务的融合,而是至少涉及到行

25、业、监管、市场、技术、业务、网络、终端、支撑系统等八个方面的融合,实质将导致电信信息、文化,乃至现代服务三个产业的融合,即三业融合,这将可能造就一个全新的信息通信业产业链并重构信息产业的版图。二、三网融合的特征“三网融合”即原先独立设计运营的传统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将趋于融合,这种网络体系具有的特征是:1、网络在物理层上是互通的,也就是说,网络之间要互相透明。2、用户只需一个物理网络连接,就可以享用其他网络的资源或者一与其他网络上的用户通信。3、在应用层上,网络之间业务是相互渗透和交义的,但又可以相互独立,互不妨碍,并且在各自的网络上可以像以往那样独立发展自己的新业务。4、网络之间的协

26、议兼容可以进行转换。 “三网融合”目前主要指它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上相互渗透和交义,IP交换平台成为统一的应用平台。三、三网融合产生的影响和变化三网融合会产生什么影响和变化?我们认为会在以下方面产生影响和变化:1、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互联网是现代媒介环境,已经成为第一大媒介,传统媒介需要顺应或跟上这种发展趋势。三网融合后,可以实现“三屏”通讯,从而使得不同的媒介形成协同效应,但相互之间有不同的定位。人类生活在两种环境中,一种是自然环境,一种是媒介环境;因此,由于媒介环境的变化,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发生改变。 “快的”找互联网、“对的”看电视、“方便的”用手机

27、,就是一个典型的、生活方式改变的例证。2、改变媒介环境三网融合会加速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的进程,创造新的媒介环境,电视的内容将具有互联网的基本特征,电视会变成“互动信息平台”。如果将目前互联网上的视频和图片清晰化、文字简单化、音乐保真化作为双向数字电视的起始素材,同时开辟各类“聚会” ,允许“面对面”的PK等,并能克服互联网难以解决的知识版权保护问题。相信此时双向数字电视的春天就会来临。3、融合将改变网络资源的属性由于网络资源具有自然资源特征,即具有排他性但无竞争性。网络技术基本属于公共物品类,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由于网络技术必须架构在网络上,因此三网融合后的网络更具有垄断性。但需

28、要强调的是:这种垄断性是国家的垄断性,而不是归属于某个管理部门或企业的垄断性!由于运营商需要按照现代企业机制予以运作,因此政府监管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甚至是决定性要素! 4、强化运营商的公益性由于三网融合后的网络资源具有高度的垄断性,因此,必须强调融合后的运营商是以公益性服务为主的综合信息服务商。尤其是对广电来说,需要保持和强化公益性。对于综合信息服务商来说,不仅需要明确界定公益性中福利性的范围和要求,而且也需要界定公益性中非营利性(不是非盈利性)的范围和要求。总之,融合后的运营商既有为社会服务的公益属性,又有保持企业发展和满足投资者需求的盈利属性。5、提供差异化服务对广电而言,在语音网上不是

29、做现代电信的电话,现在所有的电信电话对广电来讲是功能,而不是业务,它所做的电话是转移语音为主,这是电信的缺项。因为在语音交流互动节目里有三种形态:一种是面对面,一种是留言,还有一种是转移语音。四、三网融合的业务形态三网融合是一种史无前例的跨行业整合,为产业的发展和衍生的业务形态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也提供了更大的业务创新空间。事实上,融合并没有减少业务多样性,反而会在业务应用层上繁衍出大量新的业务形态,甚至会产生各种新的媒体业务形态。 从融合的开始阶段看,IPTV和手机电视是电信业实现三网融合的重要切入点,而数字电视(DTV)是广电业实现三网融合的重要切入点。两者尽管技术手段和技术途径不同,但

30、是最终都将提供以三种业务(语音、数据和视频)捆绑为标志的融合业务。 三网融合业务形态发展历程都会沿着从单个业务(Single Play)、双重业务捆绑(Double Play)到三重业务捆绑(Triple Play),最后其实质和走向则都是多重业务捆绑(Multiple Play),实现广义的全业务经营。第二节 三网融合发展历程一、三网融合的历史沿革我国三网融合虽然酝酿已久,但是因受制于体制方面的因素而进展迟缓。此外,业界对三网融合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国家对三网融合的政策也在探索中前行,见下图。图表:我国三网融合政策历史进程演化图示资料来源:艾德嘉纳二、三网融合新政进程表和主

31、要内容(一)新政主要内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1、三网融合的目的会议指出,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对于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进一步开展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网络基础和市场空间,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已进入关键时期。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确定合理、先进、适用的技术路线,促进网络建设、业务应用、产业发展、监督管

32、理等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模式。2、三网融合的两个阶段会议提出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2013年至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3、三网融合的五项重点工作会议明确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重点工作:(1)按照先易后难、试点先行的原则,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双向进入试点。符合条件的广播电视企业可以经营增值电信业务

33、和部分基础电信业务、互联网业务;符合条件的电信企业可以从事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鼓励广电企业和电信企业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2)加强网络建设改造。全面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提高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整合有线电视网络,培育市场主体。加快电信宽带网络建设,推进城镇光纤到户,扩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推进网络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3)加快产业发展。充分利用三网融合有利条件,创新产业形态,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业务的应用,促进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国家标准体系。(

34、4)强化网络管理。落实管理职责,健全管理体系,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网络管理、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近期对于视频网站、黄色网站的监管也是这个目的。广电在这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5)加强政策扶持。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支持三网融合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技术和关键软硬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对三网融合涉及的产品开发、网络建设、业务应用及在农村地区的推广,给予金融、财政、税收等支持。将三网融合相关产品和业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会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深入细致做好各项工作,确保推进三网融合工作顺利进行。(二)对新政的简单解读1、整个方案短期来看对广电更加有利,长远来看则将形成充分的竞争。三网

35、融合的目的是通过竞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对广电的阶段性倾斜政策再正常不过,否则广电根本没有参与竞争的能力。2、三年的试点时间就是过渡期,而且对于非试点地区没有单向、非对称进入的政策。对于目前的广电而言,外因可能比内因更起作用。3、广电将加快双向改造、网络整合,电信将加快光纤到户的进程。中国的宽带化进程将全面提速,对相关设备厂商无疑利好。4、广电的各省整合、跨区域整合,乃至国家注资扶持组建一个全国性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靠目前已有的政策似乎还不够充分,尚需政策影响“被整合”省份大领导的理念及决策,并放开融资政策,通过资本的杠杆撬动。5、资本对于有线网络的关注将大大提高,投资就要投给需要钱、又有

36、增长空间和可能的对象。甚至电信对于广电的投资都不排除。6、宽带接入市场将是广电与电信的直接战场,广电有可能通过互动电视、高清电视及VoIP捆绑宽带接入进行营销,避免单一业务及营销方面的短板。当然,即便广电拿到了国际互联网出口,但由于网内的内容不多,网间结算大量的端口流量费依然不可避免,初期的利润率不会太高。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广电内网IDC的建立并形成规模,同时,通过网络整合扩张用户规模,打破用户与IDC内容的鸡和蛋怪圈。7、广电的同轴电缆带宽、高清电视是最大的优势,内容已经社会化很难说是广电的优势了,而随着电信光纤到户的铺开,最终比拼的就是运营能力了。8、技术趋势方面, DVB与IP将进一步融

37、合。DVB提供广播,IP提供单播或者局部多播;广播主要满足共性需求,IP主要满足个性需求。中国工程院李幼平院士提出了“库联网”、“广播互动”的概念,即通过广播将大数据量的文件推送的离用户很近的数据库中,所谓“播存”,用户就可以与近处的数据库进行无障碍的互动。对于终端而言,可以通过DVB与IP分别解决共性业务与增值业务多样性、向后兼容性问题,那么机卡分离后的电视一体机也就可以无所不能了。或许,电视机终端紧密地纳入三网融合框架中之后,整个产业将被激活起来。对于这一点,李红滨教授持有类似观点。9、文中两处提及农村,农村的信息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方向。未来的战场,农村不可忽视,其需求比

38、业已多元化的城市更加刚性。三、三网融合首批试点城市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见下表:图表: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排序城市名称1北京市2辽宁省大连市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4上海市5江苏省南京市6浙江省杭州市7福建省厦门市8山东省青岛市9湖北省武汉市10湖南省长株潭地区11广东省深圳市12四川省绵阳市资料来源:艾德嘉纳第三节 中国三网融合监管制度研究监管体制已经成为三网融合的最大障碍。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监管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政府监管应该明确监管的目的是要保障消费者利益在企业竞争中最大化,而不是某些企业利益最大化。三网融合本质上就是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个网络不再只能做

39、各自的事,可以进行相互渗透。目前,在理论上,国务院的决策已经去掉了阻碍三网融合的行政性障碍,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分业监管的体制问题并未解决,执行时可能依然会困难重重,容易出现扯皮局面。怎样协调两个不同属性的行业和机构的尽职目标和利益诉求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一、监管模式近年来,中国电信网的政府监管实现了政企分离,监管体系基本建立;有线电视网的监管落后于电信网,政企分离还没有完全实现,监管体系尚在调整之中;而互联网的监管虽然制定了若干办法,但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面对三网融合的大势,政府监管面临着两个维度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尚未完成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政府监管的转变;二是缺乏从三网分立向三网融合的转变。第

40、一,监管者的多重角色。现在的政府监管机构同时负有行业监管和行业发展的职责。这样的制度安排使得监管者在国有垄断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很难保持公平、中立的立场,偏袒本行业的国有垄断企业几乎是必然的。另外,监管者和被监管国有企业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人事和工作关系也导致监管机构很难保持中立和公平。第二,监管权力分散、监管乏力。工业和信息化部是电信业名义上的监管机构,负责基础运营商和增值运营商的牌照发放和互联互通等经营性监管,同时还负责频率资源、码号资源的规划分发,以及电信服务质量的监管,但是却不拥有独立的市场准入和价格监管权,这些权利分散在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手中。有线电视同时接受广电总局、中宣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41、的监管。互联网的规则更为复杂,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ISP和ICP业务,但同时广电总局、国务院新闻办、文化部、公安部、国家保密局等都多多少少对网络内容进行管理。第三,多重监管者的多重监管体制框架。在传统产业分立的情况下,监管内容和方式是为了适应各个产业的特点而设立的,并且由不同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督实施。然而融合业务将面临不同监管机构的多重监管。例如IPTV,作为ICP受到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监管,作为网上视听节目,又受到广电总局的监管。二、监管模式的转变方向随着三网融合业务的迅速发展,中国迫切需要改革对电信、广播电视及互联网产业的政府监管,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政府监管经验,认真研究三网融合带来的新机遇、新

42、问题和新挑战,实现政府监管由三网分立到三网融合的转变。从国际上融合监管机构设置的经验来看,无论是融合监管还是独立监管,其重点都在于究竟是垂直监管还是水平监管。垂直监管的国家,由于监管部门之间很少会出现利益的冲突,所以融合业务发展都比较健康,而水平监管的国家,也就是分行业监管的国家,大都存在监管机构间的利益矛盾,制约了本国融合业务的发展。最好的方还是改革监管模式,采用垂直监管。我国目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对信及互联网行业进行监管,国家广总局对电影电视及有线电视运营商行监管,而中共中央宣传部总体对内容进行把控。这样的架构总体来说于是水平监管,从国际的经验来看,要快推动三网融合,需要建立一个融的、有效的

43、监管体制。这个过程可以为三步:第一步(1年内),在国务院面建立协调小组,由国家高层领导和两个部委的负责人构成,在高层政的干预下推进三网融合。这种高融合是打破僵局的重要一步,能够大限度的处理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盾,但是长期来看还是会延缓行业发展,所以只是过渡型的机构。第二步(2-3年内)逐步实现由平监管向垂直监管的转变。国外经告诉我们,要融合发展,或者将两个管机构合二为一,或者按垂直方式行监管,二者必选其一。我们认为,按后者进行变革阻力会相对小一些若按内容和网络分开监管的原则,将网络监管职能统一到工信部,在下设立不同专业局来分别处理各自网络监管事宜,而内容监管由国家电总局负责,由此实现垂直监管,参

44、考下图,监管机构变化以虚线显示。图表:我国有线运营商和电信企业的监管架构及未来变化资料来源:艾德嘉纳第三步(4-5年内),待时机成熟则进一步将两个监管机构完全融合一个统一的、独立的大监管机构实全面的监管职能。第四节 三网融合对中国通信行业的意义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进一步开展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网络基础和市场空间,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已进入关键时期。尤其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的关于推进三网融合的决定更是加快了这一进程。三网融合必将给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变化,尤其对我国通信行业的意义最为深远。一、三网融合给通信业带来巨大市场机遇1、加速宽带网络建设三网融合将加快电信宽带网络建设,推进城镇光纤到户,扩大农

45、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从整体上看,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固话、移动和互联网用户群。随着3G网络建设、光纤到户的大范围推广,宽带光纤传输网络市场前景广阔。但由于受管理体制、标准建设、内容缺乏、成本较高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电信宽带网络建设速度还远远低于预期。光纤传输是所有网络的基础,不仅没有速度损耗,而且网速比铜缆宽带提升数十倍。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光纤到户工程”、“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等都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加快建设电信宽带网络已经刻不容缓。未来几年FTTx建设规模将有望超过4000万线,按每线1500元计算,投资规模将达600亿元,加上相关产业链投资,将成为一个规模超千亿元的产业。2、实现双向网络改造广电由原来的低APRU值有线电视业务,进入APRU值较高的宽带业务,具有较大的驱动力。目前广电有1.6亿有线用户,其中94%的用户仍未实现双向网络改造,要实现三网融合,就要完成全国性双向网络改造和整合,其投资规模也将接近1000亿元。3、增值业务大发展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