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分子结构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章分子结构课件.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一)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要点,1、对ABm 型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主要决定于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层中电子对的数目以及电子对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 这些电子对总是采取相互之间排斥力最小的空间构型,从而使体系的能量最低。,2、电子对排斥力的大小,成键电子对间斥力 孤对与成键电子对斥力 孤对电子对间斥力,叁键的排斥力双键单键,3、分子结构的推断步骤(以ABm型为例),(1)确定中心原子价电子对数目,若为正离子,减去正电荷数,若为负离子,加上负电荷数。计算所得P若为小数,则处理成整数。如P=3.5,算作4对。规定:B为卤素时,每个卤素原子只提供一个价电子。 B为氧族时,每个氧族
2、原子不提供价电子。,(2)确定电子对的分布,确定孤对电子的位置, 电子对构型中扣除孤对电子即为分子构型。,总电子 电子对 成键 孤对 分子构型 实例 对数 理想构型 电子对 电子对,2 2 0,3 3 0,2 1,直线,平面三角形,总电子 电子对 成键 孤对 分子构型 实例 对数 理想构型 电子对 电子对,4 4 0,3 1,2 2,正四面体,5 5 0,4 1,3 2,2 3,总电子 电子对 成键 孤对 分子构型 实例 对数 理想构型 电子对 电子对,孤对电子优先在平伏位置上,不规则四面体(变形三角锥),三角双锥,总电子 电子对 成键 孤对 分子构型 实例 对数 理想构型 电子对 电子对,6
3、 6 0,5 1,4 2,SF6,四方锥形,二对孤对电子在反相位,夹角最大,相距最远。,正八面体,(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应用,、推断分子结构,例1:BrF3,P = (7 + 31) 2 = 5,分子构型:,T型,电子对分布为三角双锥:,例2: SF4,P = (6 + 41) 2 = 5,分子构型:,不规则四面体(变形三角锥),电子对分布为三角双锥:,、判断键角的大小顺序,电对间排斥力越大,电对间夹角越大,例1、,解释:叁键的排斥力双键单键,例2、判断下列分子键角大小顺序: NH3 PH3 AsH3,解:,NH3 PH3 AsH3,解释:中心原子电负性越小,电子对越偏向于配位原子,成键电
4、子对间斥力越小,成键电子对间夹角越小。,例3、试判断下列分子键角大小顺序: PCl3 PBr3 PI3,解:,PCl3 PBr3 PI3,解释:配位原子电负性越小,成键电子对越偏向于中心原子,成键电子对间斥力越大,成键电子对间夹角越大。,3、将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对分子空间构型的判断与 杂化轨道理论进行联系,可方便地得到其分子或 离子中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 在 BCl3 和 NCl3 分子中,中心原子的氧化数和配体数都相同,为什么两者的空间分子结构却不同? 试分别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解释。,思考:,四、 分子轨道理论(MO法),(2) 分子中每个电子的运动状态可用相应的波函数及自
5、旋状态来描述,每个波函数代表一个分子轨道,用2 来代表分子中电子在各处出现的几率密度。,(一)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观点,(1)分子中的电子不是属于哪一个或哪两个原子而是在 整个分子范围内运动。,(3)每个分子轨道是由原子轨道线性组合而来。 n个原子轨道线性组合后可得到n个分子轨道。原子轨道有效地组成分子轨道必须符合能量相近、轨道最大重叠、对称性匹配原则。,(5)分子轨道中电子的填充也遵循原子轨道电子排布的同样原则,即能量最低、鲍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 如果体系的能量降低,则可形成分子,否则,不能形成分子。,(4)每一个分子轨道都有一相应的能量和图像,每一个电子的能量即为它所占据的分子轨道的能量
6、。分子的能量为分子中所有电子的能量的总和。按分子轨道的能量大小,可以排列出分子轨道能级图。,1、分子轨道的形成 2、分子轨道的类型 3、分子轨道的能级 4、分子轨道中电子的填充次序,(二)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内容,1、分子轨道的形成,作为合理近似,可认为 分子轨道是由原子轨道线性组合而来。,a b 分别是a、b原子的原子轨道,它们可以两种方式组合成分子轨道: 1=c1(a+b) 成键分子轨道 或 2 = c2(ab) 反键分子轨道,例如:,从两方面理解线性组合:波函数的相加或相减 原子轨道的重叠,原子轨道线性组合原则:,原子轨道有效地组成分子轨道必须遵循成键三原则 对称性匹配、轨道最大重叠、能量
7、相近原则。,(a)对称性匹配原则,(a) 有效重叠。,(b) 净重叠等于零 无效重叠。,只有对称性相同的原子轨道才能形成分子轨道。对称性相同,是指原子轨道重叠时,重叠部分原子轨道的+、号相同。只有原子轨道的同号区域互相重叠时,形成的分子轨道才更有效。,在对称性相同的前提下,原子轨道的重叠程度越大,则体系能量下降越多,形成的化学键越牢固,体系越稳定。,(c) 能量相近原则,只有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才能组合成有效的分子轨道。而且,能量越相近越好。,例如:O2 分子中,必定是1s与1s轨道组合,2p与2p轨道组合,而不可能是1s与2p轨道组合。,HF 分子中:是 H的1s 与F的2p轨道组合,因为这两
8、轨道能量相近。,(b)最大重叠原则,对称性匹配,但非最大重叠,不符合最大重叠原理,2、分子轨道的类型,因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不同,分子轨道分,分子轨道分子轨道,(1)分子轨道,原子轨道沿 x 轴(键轴)“头碰头”相重叠,形成分子轨道。,例如: H2分子的形成:,两个 H 原子的1S轨道重叠形成两个分子轨道: 1S 和 1S*,成键分子轨道中电子云在两核间的密度最大,能级比原子轨道低。 反键分子轨道中电子云在两核间的密度最小,且两核间有一节面,在此面上,电子的几率密度为零,能级比原子轨道高。,F2 分子中: 2个F 的2px轨道组合形成 2px和2px ,*2Px2Px,(2)分子轨道,组成分子轨
9、道的原子轨道若以“肩并肩”方式重叠形成分子轨道。,2py和2pz,分子轨道的能量相同,图形形状相同,只是空间伸展方向不同,为等价轨道,有时统写成 2p 。 2py和2pz ,也为等价轨道。有时统写成2p*,2py,2pz,2pz,2py,例如:在N2 分子中存在:, 第二周期后部的F2和O2分子:能级由底到高次序为:,3、分子轨道的能级顺序,分子轨道能级顺序是根据分子光谱的实验数据确定的。,第一、二周期元素的同核双原子分子能级顺序有2种情况:,第二周期前部元素(B、C、N)的同核双原子分子,其能级顺序为:,(1s)(1s*)(2s)(2s*)(2py)=(2pz)(2px)(2py*)=(2p
10、z*)(2px*),(1s)(1s*)(2s)(2s*)(2px)(2py)=(2pz)(2py*)=(2pz*)(2px*),O2 、F2,B2、C2、N2,4、分子轨道中电子的填充次序,分子轨道中电子填充所遵循的规则与原子轨道填充电子相同,也遵循: 能量最低、鲍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填在轨道上的电子称为电子,由电子构成的化学键称为键; 填在轨道上的电子称为电子,由电子构成的化学键称为键。,处理分子轨道的方法,首先弄清分子轨道的数目和能级顺序; 再算出可用来填充这些轨道的电子数; 最后, 按规则将电子填入分子轨道, 像写原子的电子构型那样写出分子的电子构型。,(三)分子轨道理论的应用,解
11、释双原子分子或离子的结构推测分子存在的可能性解释分子的某些性质(如磁性、电离能、稳定性等),1、解释双原子分子或离子的结构,(1)同核双原子分子的结构,1) H2 分子:,H2 (1S )2,电子填充在成键轨道上,体系的能量比单个原子的能量低,因此可形成稳定的分子。HH之间形成键。,2) 氢分子离子 H2+,按价键理论,H2+不可能存在,但根据分子轨道理论,氢分子离子则是可以存在的。事实如此。,H2+ (1S)1,电子填充在能级较低的成键轨道上,体系的能量降低,因此,可以形成稳定的分子。H2+中,HH 之间是单电子键。,LiLi 之间是键。,3)Li2:,(1S)2(1S*)2(2S)2,4)
12、He2分子和He2+分子离子:,He2(1S)2(1S*)2,填入成键轨道的电子数和填入反键轨道的电子数相同,体系的能量没有降低,不能形成稳定的分子。,He2+(1S)2(1S*)1,可以稳定存在。光谱实验已经证实。,三电子键,5)F2 的结构:,F2(1s)2(1s*)2(2s)2(2s*)2(2Px)2(2P)4(2P*)4,F:1s22s22p5,F2:18个电子,F F,F2的结构:,当1s和1s*分子轨道中各充满两个电子时,则可用KK表示内层。上式可写成:F2:KK(2s)2(2s*)2(2p)2(2p)4(2p*)4,N2(1S)2(1S*)2(2S)2(2S*)2(2Py)2(2
13、Pz)2(2Px)2,6) N2分子的结构,N:1s22s22p3,N2共14个电子,净成键作用为(2Py)2(2Pz)2(2Px)2,两根键,一根键。,这和价键理论处理结果一致。,价键结构式,2、解释分子的性质,(1)解释分子的磁性:,关于磁性:,实验证明,O2分子有磁性,分子轨道理论能较好地解释。,O:1s22s22p4, O2 共有16个电子,分子轨道式为:,O2 KK(2s)2(2s*)2 (2p)2(2py)2 (2pz)2 (2py*)1 (2pz *)1,一个键: (2p)22个三电子键: (2py)2 (2py*)1 (2pz)2 (2pz*)1,单电子数 n=2 ,为顺磁性物
14、质。,磁矩:,磁性是物质在外磁场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性质。,1、物质内部的电子都已成对,电子运动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当物质置于外磁场中时,不被外磁场所吸引,称为反磁性物质。,3、铁磁性物质:物质被磁化的性质表现得很强烈,在外磁场作用下,磁性随外磁场的加强而显著加强,当除去外磁场后,仍保持磁性。,2、物质内部具有未成对的单电子,每个单电子相当于一个小磁体,当物质置于外磁场中时受外磁场吸引, 其磁性随外磁场的加强而加强,它的磁化方向与外磁场是一致的,称为顺磁性物质。,物质的磁性表现为3种情况:,磁矩:,(2) 分子的电离能与最高占有轨道,成键轨道上的电子比反键轨道上的电子的能量低,在分子轨道中移去一个
15、成键轨道上的电子所需的能量较高。,O2 KK(2s)2(2s*)2 (2p)2(2py)2 (2pz)2 (2py*)1 (2pz *)1,N2(1S)2(1S*)2(2S)2(2S*)2(2Py)2(2Pz)2(2Px)2,N2分子第一步电离时失去的是最高成键轨道上的电子,而O2分子第一步电离时失去的是最高反键轨道上的电子。,实验测得N2分子的电离能(1503 kJmol-1)比O2分子的电离能(1314 kJmol-1)大,原因是什么呢?,(3)分子的键级和稳定性,如果成键轨道上的电子总数大于反键轨道上电子的总数,即分子有净的成键作用,这样的分子是稳定的,反之是不稳定的。,键级=1/2(成
16、键轨道上的电子数反键轨道上的电子数) =1/2(净成键电子数),一般,两个原子之间键级越大,成键越牢固,分子结构越稳定。,键级可以粗略的理解为化学键数,例如:,N2KK(2S)2(2S*)2(2Py)2(2Pz)2(2Px)2,键级3,,共有三个键:两根键,一根键,如:,N22-KK(2S)2(2S*)2(2Py)2(2Pz)2(2Px)2 (2py*)1 (2pz *)1,键级=2,稳定性比N2要小得多。,如果:键级=0 ,分子不可能存在,例如: He2, Be2, Ne2 不可能存在;,键级=0,键级=0,键级=1/2,键级=0,Be2(1S)2(1S*)2(2S)2(2S*)2,Ne2(
17、1S)2(1S*)2(2S)2(2S*)2(2Px)2(2P)4(2P*)4(2Px*)2,He2(1S)2(1S*)2,He2+(1S)2(1S*)1,但 He2+, Be2+ 可能存在。,电子构型、键级、键能和键长的关系,键级也是键参数之一,它与其它键参数(键能、键长等)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必须指出:键级只能定性地推断键能的级别,粗略地估计分子结构稳定性的相对大小。事实上,键级相同的分子,其键能可能有差别,稳定性也可能有差别。,一般,同一周期和同一区(如S区或p区)的元素组成的双原子分子键级越大,键能越大,键长越短,键愈牢固。,五、原子晶体,1、原子晶体特征,晶体结点上排列着中性原子,原
18、子间以强大的共价键相联系,成键电子定域在原子之间不能自由运动,因此原子晶体的熔点高,硬度大,熔融时导电性也很差。,一般半径较小,最外层电子数较多的原子的单质常形成原子晶体,如: C 、Si、Ge、-Sn 等,2、原子晶体的类型,(1)单质晶体,典型代表:金刚石,每个碳原子形成4个sp3杂化轨道,和周围的4个碳原子通过C-C共价键结合。 C的配位数为4。,金刚石的硬度是天然物中最大的。,(2)半径较小,性质相似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形成的原子晶体:,代表:SiC(金刚砂)、BC、BN,代表: SiO2(石英),(3)性质差异大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形成的 原子晶体:,12-3 金属键和金属晶体,一、金
19、属键理论,1 改性共价键理论2 金属的能带理论,金属中电子不属于哪一个或两个原子,而是可以自由地从一个原子跑到另一个原子,成为自由电子。由于自由电子的作用,将许多金属原子“粘合”在一起形成金属键。,1、改性共价键理论的要点,金属键可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多中心少电子共价键,由多个原子共用一些能流动的电子产生,它不同于一般的共价键,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称为金属的改性共价键。,2、改性共价键理论的应用,能较好的解释金属的一些特征:导电性、有电阻、导热性、金属光泽、机械加工性能、高熔沸点,在外电场作用下,金属中的自由电子会定向运动,形成电流。,金属中的电子受到晶体结点上的正离子和原子的吸引,使它的
20、自由运动受到阻碍,从而使金属有电阻。 温度升高时,结点上的正离子和原子的振动幅度加大,使电子运动受到阻力增大,电阻增大。,自由运动的电子在运动过程中不断与金属原子或离子碰撞,发生能量交换。当金属各处温度不等时,通过电子的运动可传递热量,使金属具有导热性。,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在外界光的激发下,可吸收外界的可见光,跃迁到高能级,但跃迁到高能级的电子不稳定,又会回到低能级,同时把吸收的能量以各种波长光的形式发射出来,使金属呈现光泽。,金属晶体为紧密堆积结构,相邻原子间允许产生核间平衡距离范围内的相对滑动,这种滑动不会破坏金属键。所以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金属是通过共用电子把许多原子和离子结合在一起
21、,形成一种紧密堆积结构,金属中正离子难以脱离电子海的包围。使金属具有高熔沸点。,二、金属晶体,1、特征:,2、金属晶体的紧密堆积结构,金属原子只有少数价电子用于成键,为了使这些电子尽量满足成键的要求,金属在形成晶体时,总是倾向于组成尽可能紧密的结构。每个原子尽可能地与更多的原子接触,以满足原子轨道的最大限度的重叠。,六方紧密堆积; 面心立方紧密堆积; 体心立方紧密堆积,金属晶体中的原子靠金属键结合。金属有导电性、导热性、金属光泽、良好机械加工性能、高熔沸点。,金属晶体的紧密堆积结构有三种形式:,12.4 分子间力、氢键和分子晶体,一、分子间力(范德华力),物质中,除了原子之间的强烈化学键力外,
22、在分子与分子之间还普遍存在着一种较弱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分子间力,由于这种力是荷兰物理学家范德华提出,所以也叫范德华力。,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凝聚成液体,甚至凝结成固体都不是由化学键引起的,而是由分子间力引起的。,范德华力相当弱,一般在几至几十kJmol-1,而通常化学键的键能为 150-500 kJ mol-1。然而分子间的这种微弱的作用力对物质的熔点、沸点、表面张力、稳定性都有较大的影响。,1、分子的极性,分子的极性是指在分子中正电荷中心与负电荷中心不重合而产生偶极的现象。,若分子的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使分子产生了偶极,整个分子显极性,称为极性分子。,当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相互重合时
23、,不产生偶极,整个分子不显极性,称为非极性分子。,如:同核双原子分子,正负电荷中心重合,分子无极性。 多原子分子,若有完全对称的结构,分子也无极性。,为了更好的理解分子间力,先介绍分子的极性。,分子极性的量度:偶极矩 ,+q,q,=qd,单位:库米(Cm) 或 德拜,分子的偶极矩愈大,分子的极性愈强。偶极矩可以通过实验测得 。,d,偶极矩是个矢量,其方向指向负电荷中心:,多原子分子的偶极矩可表示为:,多原子分子,如果完全对称,分子无极性,偶极矩 =0,分子有极性:,分子无极性:,分子的极性和键的极性的关系:,简单的双原子分子,键的极性就是分子的极性。多原子分子, 分子的极性和键的极性并不完全相
24、同,化学键有极性,分子可能有极性,也可能没有极性。,分子的极性,分子的极性,分子极性与键的极性方向不一定一致:,2、分子的极化、分子的变形性和极化率,当分子处于外电场作用下,其电荷分布会发生变化,引起分子的极性变化,原来为非极性分子,可能出现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产生了偶极,原来为极性的分子,正、负电荷重心可进一步拉长,极性增大,这种正、负电荷重心分化的过程,称为分子的极化或变形。,分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变形的性质称为分子的变形性。,在外电场的诱发下,使分子发生变形而产生的偶极,称为诱导偶极矩。,0,电场中产生诱导偶极矩:,极化率,它反映了分子变形性的大小。,E外电场强度,分子的体积愈大及分
25、子所含电子数越多,电子云愈分散,极化率愈大,分子的变形性愈大。,如:非极性分子:,诱导E,外电场愈强,分子变形的程度愈大,诱导偶极越大。,外电场作用下,偶极分子按电场方向定向排列,此过程称为取向,也称分子的定向极化。但不增加偶极矩。,外电场进一步作用,偶极的正、负电荷中心距离拉大,分子产生变形,产生诱导偶极矩。,无外加电场时,因分子的热运动,偶极分子随机取向,固有 诱导,在外电场作用下,极性分子既有永久偶极,又有诱导偶极,分子的极性增加。,对于极性分子: 本身就存在着偶极,称为固有偶极或永久偶极固有,分子取向、极化或变形除在电场、点电荷作用下产生外,在偶极子的作用下也能发生。所以无外电场作用时
26、,若将分子与分子相互靠近,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能产生极化和变形现象。分子极化的结果使分子间产生一种作用力,即分子间力。,3、分子间力(范德华力)的类型:,(1)色散力:由瞬时偶极与瞬时偶极相互吸引而 产生的分子间力。,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分子的体积愈大(分子量愈大),分子所含电子数越多,分子的变形性愈大,色散力愈大。,色散力存在于一切分子之间!,影响色散力大小的因素-分子的变形性,瞬时偶极的产生:分子内的电子和原子核不断热运动造成正、负电荷重心短暂分开,出现瞬间偶极。,(2)诱导力:永久偶极与诱导偶极相互作用产生的作用力。,诱导力存在于: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 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诱
27、导力的大小与极性分子的固有和分子的变形性有关: 固有偶极愈大,诱导力愈大; 分子的变形性愈大,诱导力愈大。,(3)取向力:永久偶极与永久偶极相互作用产生的作用力。,取向力存在于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取向力的大小与分子的固有偶极有关,固有偶极愈大,取向力愈大。,归归纳 :,极性分子极性分子: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 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色散力、诱导力 非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色散力,4、分子间力的特点:,(1) 永远存在于分子之间的一种作用力。其实质是静电引力。(2)无饱和性和方向性(3)其大小与分子距离的7次方成反比,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小(0.30.5 nm)。当两个分子距离较远时,作用力迅速
28、减弱。(4)分子间力的作用能很小,比化学键小约12个数量级。(5) 三种力中,色散力最普遍,通常也最大 (除水分子,其偶极矩很大,以取向力为主。) 教材表12-10 ,部分物质分子间作用力的分配,表12-10 . 部分分子间作用力的分配(kJmol-1),5、分子间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1) 分子间力对物质熔、沸点的影响:,分子间力愈大,物质的熔、沸点愈高。例如:,CH4, SiH4, GeH4, SnH4,CH4, C2H6, C3H8, C4H10,沸点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2) 分子间力对溶解度的影响:,溶质与溶剂之间的分子间力愈大,溶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愈大。,例如:在CCl4中的溶
29、解度:CS2比CO2要大。,分子间力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3) 分子间力对物质硬度的影响:,分子间力愈大,物质的硬度愈大。,聚乙烯、聚丙烯: 极性较小,分子间力较小,硬度较小;含有极性基团的有机玻璃: 极性较大,分子间力较大,硬度较大。,例如:,二、氢键,比较HFHClHBrHI 的熔沸点比较H2OH2SH2SeH2Te的熔沸点,沸点不都是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升高。这说明除分子间力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以外,还有其它的因素。这就是氢键。,(1)氢键的形成,当氢原子与一个电负性很大而半径很小的原子成键时,共用电子对强烈的偏移到电负性较大的原子一边,氢原子几乎成为裸露的质子。,电负性很大,半径很小,相当
30、于一个裸露的质子H+,另一个电负性较大并含有孤对电子而且半径较小的原子,H原子,这种裸露的质子可以与另一个电负性较大并含有孤对电子而且半径较小的原子以静电引力靠近,并且钻入该原子的电子云中,产生相互作用力,这种相互作用力称为氢键。,形成氢键的两个基本条件:,满足以上条件的原子只有 N, O, F 三种元素的原子。,有氢原子参加;有两个电负性较大、且半径较小并含有孤对电子的原子。,氢键组成的表示为: X-H Y,(X, Y 表示F, O, N等电负性较大的原子),能形成氢键的情况只有以下几种:,O-HO, F-HO, N-HO, N-H F 等,(2)氢键的特征:,氢键的饱和性和方向性,氢键的饱
31、和性表示一个XH只能和一个Y形成氢键。 因为氢原子的半径较小,在形成氢键时几乎被电子云所包围,当另外的原子靠近时就一定会产生电子云的排斥力,所以氢键有饱和性。,氢键的方向性是指Y原子与XH形成氢键时,其方向尽可能与XH键轴在同一方向,即XHY尽可能保持180。 因为这样成键可使X与Y距离最远,两原子的电子云斥力最小,从而形成的氢键稳定。,X-H Y,氢键的键能指拆开 HY 键所需的能量;氢键键能也很小,大约与分子间力在同一数量级;氢键也是短程力,与分子间力相似。,氢键的键能,氢键的类型,-分子间氢键与分子内氢键,氢键的强弱与元素的电负性、原子半径有关。氢键的强弱顺序为:FH F OH O OH
32、 N NH N OH Cl OH S,XHY,分子间氢键,分子内氢键,不一定成直线!,3、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1) 对熔、沸点的影响,HF 、H2O、NH3在同族氢化物中分子量最小,熔、沸点却反常的高,这是由于能形成氢键。,(2) 氢键对溶解度的影响,如果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能形成氢键,该溶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大。,乙醇和乙醚都是有机分子,乙醇能溶于水,而乙醚不能溶于水。原因?,例如,NH3 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所以NH3 能溶于水。,由于乙醇能与水形成氢键:,若溶质分子生成分子内氢键则在极性溶剂中溶解度减小,在非极性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如在水中的溶解度: 邻硝基苯酚 对硝基苯酚在苯中溶解
33、度: 邻硝基苯酚 对硝基苯酚,(3) 氢键对生物体的影响,在生物体中,广泛存在着氢键,如蛋白质、氨基酸、DNA等,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都是由于有氢键存在才能形成。 DNA的双螺旋结构就是由于碱基配对才能形成,如果升高温度,这时氢键破坏,这样双螺旋结构就遭到破坏。,三、分子晶体,分子晶体的结点上排列着分子,分子之间通过分子间力或氢键结合,由于分子间力比化学键的键能要小得多,因此分子晶体的熔点、硬度都很低,也不导电。,蒽分子晶体结构示意图,共价型的非金属单质和化合物大多数都是分子晶体如:HCl、NH3、N2、CO2 、蒽 等。,注意:石墨是混合型晶体,层与层之间为分子间力。每一层中,既有共价键,又有金属键。,各类晶体的结构及性质列于下表:,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