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竞争汽车业总览(推荐DOC134).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64804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X 页数:117 大小:70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业竞争汽车业总览(推荐DOC13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行业竞争汽车业总览(推荐DOC13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行业竞争汽车业总览(推荐DOC13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行业竞争汽车业总览(推荐DOC13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行业竞争汽车业总览(推荐DOC13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业竞争汽车业总览(推荐DOC13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业竞争汽车业总览(推荐DOC134).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Competitive Information Weekly行业竞争-汽車工業(總覽) 本周目录4特别报道:研究报告:2005年轮胎业景气趋势调查报告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汽车市场价格下降历程回顾及2005年走势预测F特别关注51. 3家重点汽车企业报亏 汽车行业的神话宣告终结52. 2004汽车业利润下跌“铁板钉钉”53. 放空的中国汽车在跃进式增长中逐步空心化64. 汽车产能需减产400万辆?毕马威报告被误读7一、产业与竞争分析11 政策/法规115. 2005年影响用车环境的三大政策即将出台116. “汽车三包”草案出台 77%消费者买车信心大增137. 多头管理 汽车企业和行业都不能

2、承受之重13 综合158. 北美车展暴露国产新车踪迹 新宝来中国造?159. 家电企业“造车运动”急刹车1610. 中国汽车抢占未来制高点1811. 民营企业成长加速 造车新势力挑战合资企业1912. 2005 中国汽车转向何方?20 关注:中国车市2213. 治理超载乘用车市场持续火爆 重卡市场全面盈利2214. 汽车企业出现亏损 车市震荡外资重估中国策略2515. 中国市场:未来5年上演豪华车布局大战2616. 上半年重卡仍将逆市上扬27 关注:汽车价格2917. 汽车价格战混乱不堪 高利润让厂家仍有钱赚2918. 新年车价逆市上扬 车市回暖还是厂商作秀?3219. 车价或涨或跌 汽车价格

3、体系面临全面重建3320. 宝马降奥迪涨-豪华车演绎2005年价格迷局35 关注:2005年上市新车3621. 预测2005年将在中国上市的新车:SUV和MPV3622. 预测2005年将在中国上市的新车:中高档车3923. 预测2005年将在中国上市的新车:中型车4124. 预测2005年将在中国上市的新车:中小型车42 回顾20044625. 2004车市:瑕不掩瑜4626. 年中国进口车市场在个方面都发生一系列调整4627. 张小虞:2004年中国汽车有三好三差47 中国汽车发展趋势4828. 2005年进口车市场走势:局部战争稳扎稳打4829. 05年轿车市场车价总体走势:刀光纵横血雾

4、弥漫4930. 中国将成世界最大汽车市场51 市场竟争及分析5131. 厂家利润排行榜重构 广本2004年利润增长最迅猛5132. 不平静的05年汽车厂商是再下赌注还是放缓脚步53 分析师观点5633. 新车大减价华晨未是吸纳时5634. 等待需求启动的拐点出现-汽车行业1月投资策略57 各地5935. 北京:北京商务局副局长:京城去年卖出44.8万辆汽车5936. 北京:新价格体系初步形成 北京05年车市将达10万辆5937. 福建:泉州打造汽车产业基地5938. 河北:04年保定汽车出口1.5万辆 中兴汽车蝉联第一6039. 湖南:汽车产业欲重振雄风 五大领域同时推进60二、公司动向跟踪6

5、2 通用&裕隆6240. 通用与裕隆联姻 合资公司将销售进口车62 本田vs新凯6241. 保定汽车惹上国际官司 本田状告新凯模仿秀62 南京依维柯6342. 南京依维柯今年计划销售“都灵V”1万辆63 沃尔沃6343. 电能短缺推动沃尔沃发动机厂扩产63 大众6344. 大众(中国)势力危倾 “诺亚方舟”正在变小6345. 张绥新:2020年中国轿车数量达1700万辆65 通用6546. 通用品牌战略调整 雪佛兰成中国市场制胜关键65 宝马6647. 宝马大中华区总裁表示宝马降价是着眼未来6648. 用降价增强竞争力是根本动机 访宝马中华区总裁6749. 宝马中国战略为何“破天荒”大调整?6

6、8 丰田7150. 丰田方面回应传闻:12万元佳美?天方夜谭!71 三菱7151. 三菱两条腿走路 与长丰、东南演绎新三角关系71 中国重汽7452. 中国重汽海外整体上市逆市提速7453. 2004年中国重汽实现跨越式新发展74 天奇股份7554. 天奇股份2000万投入专用车生产75 重庆重汽7555. 携手上汽、依维柯 重庆重汽生死突围75 长丰汽车7756. 长丰汽车总经理:三菱部分新车可能由长丰生产77 华晨汽车7857. 何涛去职华晨董事 华晨原“四金刚”处境尴尬78 马自达7958. 马自达寻找更低成本 移情亚洲重心偏向中国?79 兵器装备集团8059. 兵器装备集团2004年汽

7、车产销量跃居全国第三80 夏新&南汽8160. 夏新撤出造汽车热潮 9个月内未投入任何资金81 海南汽车集团8161. 海南汽车集团上马年产15万台发动机项目81 吉利集团8262. 吉利集团计划收购PG 李书福为发展准备“钱程”8263. 吉利要从香港退市? 资金瓶颈李书福收权贺学初8364. 李书福收权贺学初:汽车民企的资本造血药方87 华普汽车9065. 上海华普董事长徐刚:就是跪着也要求生存90 江南汽车9266. 江南汽车计划推出奥拓二代 预计售价3万左右92 双环汽车9267. 双环CEO原定元旦前后上市现推迟到春节后上市92 哈飞汽车9368. 哈飞汽车出口阿联酋 计划今年销售1

8、000辆93 奇瑞9369. 奇瑞探路美国市场“中国版丰田”处境尴尬9370. 我们不想错过“中国的丰田”-谈奇瑞出口美国9571. 奇瑞研究院院长:自主品牌渴望国家具体支持96 北方重汽9872. 北方重工重型矿用汽车喜获1.3亿元大订单98 通华集团9873. 扬州中集通华04年共销售专用车1.2万辆98 宇通重工9874. 宇通重工:工程机械多种产品行业领先98 成都王牌车辆股份公司9975. 王牌神风月底重拳上市99 柳工集团9976. 柳工集团04年销售突破50亿99三、汽车零部件10077. 原材料涨价车市低迷 零部件厂两头受压难度日10078. 渝陕两地明争暗夺美康明斯发动机新项

9、目101 徐工集团10279. 为重组投石问路 徐工轮胎拟转让10股权102 东安动力10280. 哈飞汽车将被东安动力收购 更名“中航汽车”102 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10381. 汉德公司2年内要实现年产销重型车桥10万根103四、数据分析及预测10482. 12月份乘用车市场分析10483. 2004年全国轿车市场分析10684. 解读2004年中国汽车数字11185. “销大于产”:乘用车市虚荣收场11386. 去年平均降14.4% 今年第一周67款车价格回升11487. 汽车年产销量首次双超万 载货车成为行业增长“明星”116F特别关注3家重点汽车企业报亏 汽车行业的神话宣告终结 北

10、京日报 2005-01-17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字表明,在国家重点监控的15家汽车企业及集团公司中,有3家报亏,亏损面20%,汽车行业连续两年全线飘红的神话宣告终结。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部主任朱一平介绍,2004年1至11月,包括整车及零配件企业在内的全国5813家汽车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9809亿元,总额比2003年增加了17.54%,增速却比2003年同 期下降了20.5个百分点;全行业实现利润678.67亿元,同比下降7.31%。钢材涨价和价格战贯穿全年,注定了汽车行业在2004年将不再辉煌。全年钢材价格上涨了8%左右,对动辄数吨重的汽车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与此同时,网上车

11、市的统计表明,2004年国产车价格下降了13%,数以亿计的利润在降价中蒸发了。一升一降,让汽车企业度日如年。在15家国家重点监控的汽车企业中,上汽、南汽等6家企业销售收入出现下降,一汽、上汽等10家企业的利润总额出现下降,金杯、南汽等3家企业更是陷入亏损的泥潭。Top2004汽车业利润下跌“铁板钉钉” 东方早报 2005-1-15 在载货汽车的“发力”下,国产汽车在2004年还是实现了产销双双突破500万辆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前11个月全行业的利润同比跌7.31%,首次出现负增长,全行业亏损企业数则增加至1112家,占国内汽车企业的近1/5。尽管去年12月的轿车销量有所增长,但由于出现大

12、量的压库现象(厂家把产品转移至经销商,没有实际销售),以及去年底车价的频频下降,去年全年汽车行业利润下降几成定局。 记者昨天获得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国产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507.05万辆和507.1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14.11%和15.5%。 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全国汽车行业5831家企业统计的月度经济指标快报却显示,去年前11个月全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降低,利润总额首次出现负增长。 去年前11个月全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687.62亿元,同比降低了4.91%。截至去年11月末,全行业亏损企业已达到1112家,同比增长了17.18%。去年前11个月全行业利润累计仅为67

13、8.67亿元,同比下跌7.31%,首次出现负增长。整车制造业的低迷是汽车行业全行业利润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129家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去年前11个月实现利润仅为332.03亿元,同比降幅为21.66%。 Top放空的中国汽车在跃进式增长中逐步空心化 21世纪环球报道 2005-01-18 中国汽车即将驶入产能放空的时代。两年前的高额收益,激发大多数跨国公司对中国汽车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投资欲望,形成2003年汽车投资热潮。如果这些投资能全部兑现,中国汽车的产能能达到550万辆,成为拯救全球汽车市场的新恩主。而当去年中国汽车(乘用车)市场在9月份开始出现负增长以来,这些投资的波浪即将变成泡沫,今年整

14、个行业的需求将维持在264万辆左右。按照全球行业发展的规律,将出现兼并重组,但在中国这种规律将被打破,分布在全国27个省(市)的汽车公司与地方政府有密切的联系,地方政府不会轻易放弃各自的利益,必然阻碍这一进程。我们预测,中国汽车今后出现大量产能放空主要由三种力量构成:一类以韩国现代汽车在中国成立的东风悦达起亚等为代表,他们将成为产能扩张中最大的放空者。现在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的波动已经影响到他们的业绩表现,在现代方面没有消解合作问题的前提下,仍继续103万辆年产量的规模建造,将冒巨大的风险。一类以两个大众为代表,他们的规模扩张将面临巨大风险。两个大众没有改变市场份额连续数年下降的困境,而一汽大众已

15、经建成新工厂,虽然没有公布具体的车型,但细数德国大众的产品目录,已经很难找到可以像捷达式样的产品。不仅如此大众还必须拿出产品投入到上海大众的新工厂。这些企业要想通过扩张获得收益,只能消耗原有的资本积累。一类以一汽夏利和南京菲亚特为代表,他们不仅不能完成原来既定的销售计划,为减少经营压力,不得不降低原来的产销目标。今年,这些厂家原来的生产规模还将有部分处于闲置状态,他们将首先是被市场冲击的对象。作为国内赢利能力相对较高的上海通用与广州本田也进行了一定的规模扩张。其中,上海通用重组了沈阳金杯,计划生产雪佛兰品牌汽车;广州本田24万辆工厂奠基,但他们面临的压力比较小。这一方面与他们美式和日式的操作方

16、式有极大关系,同时他们起步的时间短,企业自身的负担较轻,降低了他们赢利的难度。在中国汽车市场整体增长率在-24.12%的情况下,中国汽车进行将出现大规模的产能放空的情况,我们认为将有300万辆左右的生产规模不能产生效益。中国汽车在经历了快速增长之后,将逐渐暴露自身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中国各大汽车公司缺乏理性的选择合作伙伴、协调产品生产、培育消费市场等方面积累的痼疾将会爆发。国家重点保护的三大集团选择的合资伙伴最多,每家集团至少与两家外资建立合资工厂,且大多属于同级别的竞争对手,不仅在同一集团内部相互竞争,同时三大集团之间的竞争演变成外资公司之间的竞争,中国汽车仅仅为“钱”而存在,逐渐丧失掉自身的

17、竞争力。在产能出现放空的情况下,他们将变成国有资产的寄生虫。现在,为能维持公司继续运转,各大汽车公司都选择了权宜之计,将盈利危机转嫁到汽车专营店,大量的4S或者3S专营店开始被淘汰,尚且存留下来的专营店不得不对厂家进行妥协,被迫接纳汽车厂家或多或少的库存,帮助汽车制造商掩盖产销数量。上海某公司去年最后一个月的销量为39600辆,而最后两天的销量占其中的40%,其公布的销售数字中的大部分汽车被转移到分布全国各地的专营店。当中国的汽车公司变成纯粹的加工厂的时候,对汽车的梦想都将变成一次完美的全民大跃进式的疯狂症。 Top汽车产能需减产400万辆?毕马威报告被误读 中国汽车报 2005-01-21

18、中国是否出现产能过剩汽车那一年盈利希望最大 哪里的汽车品牌市场份额增长快 哪种车型的市场份额增长快数据来源:2005毕马威全球汽车高管调查报告1月9日,国内媒体纷纷刊出消息毕马威发布全球汽车年度调查报告:汽车产能需减400万辆。甚至有媒体说:毕马威的年度调查报告称,产能过剩问题是“汽车业面临的最大问题”。1月10日,本报记者通过国际电话采访了负责这次调查的毕马威德国公司。其汽车事务总监奥利佛格罗斯先生告诉记者:“2004年底,110名来自北美、欧洲和亚洲的整车和零部件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参加了这次调查。关于产能过剩问题调查的结果是:汽车高管们普遍认为,全球产能过剩状况正在好转。”这个结果与国内很

19、多媒体的消息正好相反。“产能过剩”是怎样被误读的“这个调查结果完全是受访者意见的客观体现。”奥利佛先生说,“是否存在产能过剩,只是调查中的一个问题,并不是最主要的内容。”“那么很多媒体谈到的产能过剩400万辆是怎么回事?”记者问。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驻中国财务咨询服务总监史伟华向记者解释说:“毕马威公司在看到调查结果后,认为汽车高管们的看法过于乐观。经过仔细分析研究,毕马威公司向全球汽车高管发出了一个警告:产能过剩问题还比较严峻,过剩率约在25%左右。中国一些媒体可能把毕马威公司针对调查结果的建议错当成了调查结果。”后来记者了解到,作为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公司,从2002年开始,就当

20、前的热点问题对汽车高管进行调查,今年已经是第4次。还原报告中的“产能过剩”事实上,这次调查中,有将近一半的人认为全球产能过剩率在11%到20%之间,认为产能过剩率超过21%的人,已经从上次调查的35%降到了22%,而认为产能过剩率在10%以下的人,也从上次的15%增加到了这次的30%。在前两次的调查中,产能过剩曾经是让高管们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但是从这次的调查看,他们普遍认为产能过剩的状况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好转。高管们的乐观是有原因的。4/5的高管认为,在未来的10年内,亚洲市场将拉动全球汽车销量增长。“如果能找到新的增长点,产能就可以有效释放,过剩问题自然就得到缓解。这个调查结果说明,汽车从业人

21、员对过剩问题的看法逐渐回归理性。”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滕伯乐对本报记者表示。毕马威报告中的其他热点受访者对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达成了惊人的共识:85%的高管认为,未来5年,中国汽车方面的投资将会继续增长。但是,在保持高度关注的同时,有超过半数的人预测,在未来几年,在中国投资的外国汽车制造商将经历一场惨烈的“淘汰战”。55%的受访者认为,一部分投资者将退出中国市场,最终只能留下最有竞争实力的投资者。63%的人认为,最终在中国只有不超过6家外资汽车制造商。同时只有32%的人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在未来5年还能保持高利润。即使这样,外国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并没有削减。45%的高管认为,占领中国巨大的潜在

22、市场,是现在投资的主要目的。35%的人认为,不久中国生产的汽车就会带来出口的利润。因此,37%的高管认为,中国现在根本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28%的人认为,即使存在,也在10%以下。“可以这样说,全球的汽车高管都对中国充满了兴趣。”史伟华这样告诉记者,“现在不仅整车、零部件领域的投资者关注中国汽车市场,金融、保险、零售等各个行业都特别想了解中国市场,所以这次调查结果中有两页专门涉及中国”。他同时强调,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产能过剩和投资过热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2003年,当问及哪种车销量将在未来5年增长最快时,73%的汽车高管们选择了Crossover;2004年是混合动力最被看好的一年

23、,74%的受访者预测,混合动力车销量将在未来获得最大增长。而在刚刚结束的调查中,高管们对轿车销量增长的期望超过了Crossover、SUV、皮卡、微型厢式车和豪华车。56%的受访者认为,未来5年全球汽车销量将增加。汽车制造商预测,消费者的偏爱将回归到轿车。在全球范围内,实用、经济的运输工具将再次受宠。这次关于车型调查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认为豪华车销量增长的人从上次调查的48%下跌到了40%。汽车高管们意识到,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曾使他们兴奋一时的大款阶层正在淡出豪华车市场。对于中国市场车型的预测,高管们也持有与世界市场相似的看法52%的人认为,经济型车的增长率将超过豪华型车。这份报告一经公布

24、就引起业界的热烈讨论。无论专家们对这个调查结果持怎样的态度,这毕竟代表了活跃在一线的汽车决策者们在新一年初对世界汽车市场的看法,也必将影响这些公司未来的投资策略。全球汽车企业高管的主要观点2004年调查结果日本汽车在世界范围内的份额增长趋于成熟,更大的市场份额增长将来自韩国,并最终来自中国。外国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商在中国的投资还将增加,但将面临更大的利润压力。北美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份额减少的趋势将放慢。“促销风暴”不会停止,但今年也不会更加猛烈。.2003年是汽车业的“利润低谷”,以后将有所回升,但是实现高利润的时间表又被推后了,大概要到2006年或者2007年。燃料经济性将是今年汽车发展最关

25、键的因素。安全是汽车工业的基本原则,并将在未来成为消费者和制造商共同关注的焦点。劳资关系将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阶段。新技术在吸引消费者方面,将扮演与新车型一样重要的角色。2005年调查结果在成本节约的同时,生产质量得到了改善,这要归功于先进技术的应用。不过质量仍然是第一重要的问题。汽车制造商需要更多考虑新的规章条例以及环境对汽车业的影响。在美国市场上,新移民日益成为重要的客户源。成本控制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外包是控制成本的有效策略。不论是整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还是经销商,都将进一步合并。在美国市场,Crossover、SUV、皮卡等车型销量会有较大增长,进一步挤占传统的轿车市场。小型货车销量可能

26、会反弹。豪华车销售将保持现有的增长态势。消费者在买车时,将更多地考虑油耗因素。促销的增长幅度将降低。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在降低。 Top一、产业与竞争分析政策/法规2005年影响用车环境的三大政策即将出台 深圳特区报 2005-01-18 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汽车不同于其他的日常消费品,国家相关政策的每一次改变,都直接影响着汽车产业的发展之路,并更深层次影响着汽车消费者的用车环境,体现着国家对于汽车消费的政策导向。今年,又有三项与汽车消费相关的国家政策开始进入我们关注的范围,因为这三条目前还没有明确指出何时执行,却在今年将要见分晓的政策,无论对于有车一族,还是计划购车的准消费者,这三项政策都将直

27、接影响我们的选择。强制第三者责任险征求意见从去年5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交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很长时间的一段轩然大波,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情形,就在于新交法的配套并不齐全,因此在执行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而这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第三者责任险在我国不是强制险,而是商业险,很多车出险之后,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因而造成了很多的社会问题。今年1月13日,国务院突然发布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草案),向全社会征求意见,这其中最积极的意义在于:强制责任保险的实施,其设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通过分散风险的方式解脱被保险人的赔偿责任,更是为了填补受害人的损害,使其得到快捷、公正的赔偿;而同时也确定了,保险公司开办

28、此项保险业务不以营利为目的,在保费与赔付之间总体应做到保本微利;保险公司不得拒绝特定人群的投保(拒绝交易);保险公司不得将该法定责任保险与其他商业保险捆绑销售;保险金额与保费由保监会做出指导性规定并随着经济发展适时调整。无论是有车一族还是行人来说,强制第三者责任险的意义都非常重大,这不仅解决了有车一族在事故中的赔付问题,更关键的意义在于使得车祸中的受害一方能够及时得到救助,这一层的社会意义则更显得突出。虽然在很多国家,强制第三者责任险都是由国家来实施的,而非像我国一样由商业保险公司来执行,因此该条例的出台则显得更为意义重大,毕竟单纯要求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公司承担如此重大的社会责任是不现实的

29、。虽然目前出台的仅仅是一个草案,正在全社会征求意见,而对于具体何时出台并没有一个时间表,但可以肯定的是,强制第三者责任险如今已经摆脱了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境地,虽然有很多条例目前已引起了很多的争议,还有待调整,但强制第三者责任险必将会使今后的用车环境更加有保证。 燃油税再上议事日程 提到燃油税几乎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这一话题从1994年开始被提出,到现在为止早已被提了无数次,但依旧不见实施,因此这个一直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似乎又一直被刻意回避着。1月13日,燃油税的问题再次触碰到了媒体敏感的神经,因为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在国务院新闻办记者会上透露,曾经一触即发而后又无声无息的燃油税已经进入

30、审批程序,将选择适当时机开征,同时,他还表示,关于取消养路费、统一开征燃油税的工作一直在推进当中,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去年就燃油税的问题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测算,为开征该税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这项工作目前已经进入审批程序。虽然这个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但和往年每次提到一样,依旧是开征时机的问题,所谓开征时机就是指合适的油价,由于我国的石油供应依赖进口,而国际油价的一路高企使得燃油税始终无法顺利实施,加之征收环节和开征过程中的利益调整,使得燃油税这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却无法实施。今年一开年,这一问题便再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从长远来看,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已经注定了油价不可能在今后更加便宜,

31、因此开征燃油会的油价不太可能像过去一样低廉了,既然如此,经历了10年的探讨、研究,燃油税实在是到了出台的时候,只能希望是今年吧。汽车三包即将出台作为一件消费品,汽车不能进入三包的行列,一直是许多汽车消费者心中的一个结,毕竟这么大件的消费品,对于今天的中国消费者而言,还是需要下一定的决心才能实现的,而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因为没有三包条例,使得许多问题都难以获得圆满的解决,随着去年汽车召回法案的出台,对于汽车三包政策的呼声就越来越高。终于,在去年的年底,汽车三包草案终于面世,开始征求公众的意见,汽车三包政策将有望在今年3.15出台的呼声再次高涨。作为最受关注的三包期限,汽车三包规定,整车三包有效期为

32、2年或者4万公里;主要总成和系统三包有效期为3年或者6万公里,这一期限略低于厂家提供的质量保证时间,因此在征求公众意见中,很多消费者都要求将这一期限延长,在国外并没有三包政策,都是依靠厂家的保修期来保障产品的质量,而由于在我国,汽车市场还不够成熟,因此需要这个政策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所谓三包,即是指包修、包退、包换。什么样的问题保修?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包退?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包换?在此次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在三包有效期内,汽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凭三包凭证在指定的或者约定的修理商处办理免费修理,质量问题是指汽车产品出现影响正常使用,或者无法正常使用,或者影响安全,或者产品质量与法律法规、标准以及

33、企业明示的质量状况不符合的情况;在整车三包有效期内,同一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计修理2次仍未排除故障,或关键总成因质量累计更换2次后,仍无法使用的,销售者应负责为消费者退货,“严重安全性能故障”是指汽车产品出现危及生命安全的质量问题;在整车三包有效期内,因产品质量问题修理占用时间累计超过35日的,或者同一质量问题累计修理5次后,又出现质量问题的,消费者凭三包凭证、维护和修理记录、购车发票,由销售商负责更换同品牌型号整车,在损耗件三包有效期内,损耗件出现质量问题,修理者应当负责免费更换,更换后的损耗件三包有效期自更换之日重新计算。有望即将面世的汽车三包政策,将为汽车消费者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给予

34、保护,从而更好地规范汽车消费环境。 Top“汽车三包”草案出台 77%消费者买车信心大增 广州日报 2005-01-17一直以来,因我国没有一部专门处理汽车质量纠纷的法规,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后,处理的方式大多是依靠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处理。但依据这些条文往往是一种很模糊的处理方式,最终结果是消费者和汽车生产厂家都不满意,互相扯皮。近几年出现的“牛拉宝马”、“砸奔驰”等事件,都是汽车质量纠纷的极端个案。“汽车三包”草案,明确了汽车产品销售商、制造商、修理商的修理、更换、退货责任(三包责任)。有专家预测,该草案的出台将有效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令消费者头痛的“举证难、鉴定难、

35、索赔难”等问题将迎刃而解。 在我们的上期调查中,有过“质量纠纷”经历的读者和买车顺利的读者大约持平,而后者略占多数,而在车辆质量纠纷中,对解决结果表示“一般满意”的,占了最大多数(57%),但认为处理结果不了了之的读者也占了很大一部分(34%)。由此可见,目前读者对车辆质量纠纷总体上表示最基本的满意,但是对各方解决问题结果的满意程度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最后一个问题的调查结果,77%的读者表示,该草案增加了他们买车的信心。因为买车不仅仅是买车而已,如果“买了车就等于买了麻烦”,那样不仅不会方便生活,还会徒增生活的烦恼。看来,有如专家预测的,“汽车三包”草案通过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能够促进汽

36、车购买的增加。Top多头管理 汽车企业和行业都不能承受之重 中国汽车报 2005-01-21 “我们很难受。”几乎每一位接受采访的企业人员在谈到3C认证和公告的关系时,都会说这样一句话。为什么?“它们之间有冲突。”“都是婆婆,我们谁也得罪不起。”“加大了我们的工作难度,耽误了我们产品上市的进度。”答案的形式或有不同,但内容却惊人地一致:多重认证加重了企业负担,限制了行业发展。不满3C认证和公告内容重复率达90%“它们之间就是有冲突,让我们做工作非常不方便!”谈到3C认证和公告的重复,某企业负责人A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不愿透露姓名,我们暂且称他为A先生)的声调就高了三分。这是一家新进入汽

37、车行业的企业,虽然对汽车行业的多头管理早有耳闻,但是在亲自经历后,A先生才知道这到底有多麻烦。据悉,这家企业在和两个部委打交道时非常费劲,因为双方都忌讳对方。A先生对一个细节记得非常清楚:“我们在申报过程中,给3C那边提交了一份文件,结果被退回来了。我们还以为出了什么大问题!查了半天都没有发现问题在哪儿。你猜都猜不到问题在哪儿!就因为文件中出现了公告两个字!”他对记者表示,国家本着为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对企业产品进行强制性检测,企业能够理解,但是同样的东西有没有必要让两个部门都来检测呢?“都说自己有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但是两个检测之间没有多少区别,有没有必要啊!我们做3C的同时进入公告程序行不

38、行?时间不等人啊!” A先生的不满溢于言表。质疑与家电业相比,汽车业“婆婆”咋那么多呢B先生曾经在汽车企业工作过,2004年跳槽到一家家电企业。在两个不同的行业,他都负责认证的事儿。“你们汽车行业的事儿怎么这么多!原来家电行业有CCIB和长城认证,现在只有一个3C认证,我只需要和认监委打交道就可以了,不像汽车行业,又是3C,又是公告的,婆婆太多啦。”言语中,B先生已经把自己从汽车行业“刨”了出来。他告诉记者,原本在家电行业有两个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CCIB”和“长城认证”。2001年12月,国家认监委正式颁布了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等文件,宣布将对列入目录的产品实施3C认证,以3C认证标志取代

39、原来的“长城”标志和“CCIB”标志。企业只要能够通过3C认证就能够销售。“汽车行业总是讨论能不能和家电行业一样大发展,我看要发展必须大改革。产品怎么样,得由市场说了算!”可能是已离开汽车行业的缘故,B先生的话非常直白。疑问管理的初衷是什么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问发改委某官员:“为什么汽车行业不能够像家电行业一样放开,通过市场竞争进行调节?”“我们耗得起吗?”这位官员反问记者。“汽车行业与家电行业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我们的产品更加复杂,不能简单地通过3C认证来决定它是否可以销售;其次,汽车行业的投资比家电行业要大得多,如果出了问题,影响也比家电业大得多,会带来更多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如果说从保护国

40、有资产的角度看,应该限制国有资产进入高风险的汽车领域。那为什么要限制社会民间资本进入这一领域呢?这不是与市场经济的原则相悖吗?”记者追问道。对此,该官员回答道:“我不这样认为。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管理,避免社会财富的流失。不论它是国有资产,还是个人资本。”对于这样的说法,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无法认同。“政府管理的初衷是什么?肯定不是限制竞争。多头管理的做法其实还是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延续。为了避免社会财富的浪费,通过政府计划进行调节。可结果怎么样呢?”“在美国,根本就没有这么多政府部门管理汽车的情况。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管理汽车,只设一个政府部门。他们对于汽车只实行一项认证,或者是型式认证,

41、或者是自我认证。国外对其他产品也实行强制性认证,但不包括汽车。”他告诉记者:“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国家法律、法规体系混乱,政府职能划分不清。”看来,无论从加强管理的角度,还是提高效率的角度,目前“多头管理”模式都不应该继续存在。(相关报道参见发达国家政府管理汽车八大特征)关于“3C”“3C”是“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的简称,也就是我国最新实施的安全许可制度:中国强制认证。“3C”取代了原进口商品安全质量许可证书(CCIB)和安全认证合格证书(CCEE),是对过去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存在的对内、对外两套认证管理体系的统一。2003年8月1日,“3C

42、”执法检查工作正式启动。按照有关规定,凡列入3C认证目录内的产品、未获得指定机构的认证证书并加施认证标志的,不得进口、出厂销售和在经营性活动中使用。 Top综合北美车展暴露国产新车踪迹 新宝来中国造? 中国经营报 2005-01-16 北美地区迄今规模最大的车展于本月9日在美国底特律开幕(23日落幕)。美国汽车价格可能是目前全球的最低水平,但是考虑到美国新车并非成品,大量选装配置需要重新估价,完全用美国车价来套说国内新车价格显然不在同一语境。本年度第一次国际A级车展北美国际汽车展上也出现了一批中国用户可能感兴趣的新车,比如新捷达、05款伊兰特两厢、05款佳美等,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些新车在国内量

43、产的可能性。 猜测1 新捷达(宝来)中国造? 新捷达是大众集团在北美车展上的主推车型,此前国内媒体普遍猜测这款车将在中国生产,并且是以第二代国产宝来的身份杀入市场。 通过车展现场各国媒体的分析和记者的观察,这款车应该是大众PQ35平台的“一员”,而这个平台的零部件在长春的大众一汽零部件有限公司也可以生产。此外,1.9升和2.5升的发动机也有条件拿到大连的发动机新基地量产。从这些因素分析,我们不能排除大众把新捷达(宝来)放在长春生产的可能性。但是,重新开发适应中国市场的零部件需要时间,而大众一汽零部件公司和大连发动机公司在年内不大可能形成生产能力,因此今年见到新宝来的希望渺茫。另外,如果一定要很

44、快让新宝来上马,那么至少发动机和冲压模具要重新进口,因为新宝来和上一代产品的差距很大,特别是在外形上,这笔钱不会少。再加上技术转让费,大众按国际惯例,通常要把技术转让费算为单车成本的15%。如此,新宝来的价格应该不会低于20万,以国内消费者对大众品牌价值的衡量,这样的价格放在B级的帕萨特上尚可,作为宝来就太贵了。看来,2005年的宝来只有可能小改,北美车展的新捷达(宝来)恐怕要再等上一两年才能保证卖得好。 猜测2 新雪佛兰入主家轿? 1月18日,上海通用将对自己即将生产的新雪佛兰进行说明,但不会透露具体车型,这引发了人们无数的猜测。通用亚太区总裁卓亦凯在北美车展期间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中国

45、量产的新雪佛兰将是适合家庭购买的第一款车,它将是高性价比的产品。”有一点是肯定的,通用在2005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把雪佛兰品牌作为进攻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的利器。“在中国,雪佛兰将是仅次于别克通用的第二大品牌。”卓亦凯说。由于新雪佛兰的品牌知名度不低,加上上海通用整体实力远在过去造雪佛兰的金杯和上汽五菱之上,这款尚未露面的家用车仍会对竞争对手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猜测3 福特二厂走中端路线? 1月7日,备受关注的长安福特南京第二工厂终于获准兴建。福特中国总裁程美玮称赞南京江宁开发区软硬件齐全,“有点像硅谷”,而新建的整车厂建筑面积将达到190000平方米。由于南京地理上既接近上海港,又能沿江到

46、达重庆的福特长安一厂,因此工厂要想充分发挥零部件在江浙就近配套的优势,就要尽可能地在产品上与重庆的一厂分开,以避免交叉供货,造成新的成本负担。 按照福特发言人的说法,南京新厂的生产具备高度的柔性,能够生产不同的车型,将完全整合支持福特汽车和马自达汽车产品的冲压、车身焊装、喷涂、内饰和总装。接下来的问题是,这样柔性的平台应该支持的是大批量生产的中档或普通轿车产品,因为只有走量才能充分发挥柔性生产的优势,而目前能够在量上保证的产品,高端不能超过蒙迪欧,低端则以嘉年华为底线,而福克斯和马自达3无疑是最适中的选择。 在本届北美车展上,福克斯和马自达3作为最受用户欢迎的车型之一,也把05款新车拿上展台,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在中国投产的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