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锡良《古代汉语》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69981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PPT 页数:136 大小:1.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锡良《古代汉语》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郭锡良《古代汉语》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郭锡良《古代汉语》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郭锡良《古代汉语》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郭锡良《古代汉语》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郭锡良《古代汉语》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锡良《古代汉语》ppt课件.ppt(1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 代 汉 语,第一章绪论,一、 什么是古代汉语 1.含义:广义地说,就是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 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2.汉语发展的分期 (1)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 (2)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 (3)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4)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3.古代书面语分为两个系统 (1)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2)古白话:六朝以后以北方话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近古书面语。,二、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 对师范院校中文系学生而言,学习目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1.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 2.培养对古代汉语初步的研

2、究能力和教学能力。前一个目的与普通高校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相同,后一个目的则反映了师范教育的特殊要求。,三、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 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由文选、常识和常用词三部分组成。 1.文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 2.常识学习古代汉语要求掌握的有关知识和理论 3.常用词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积累的古代词义材料,四、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1.有助于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2.有助于提高理解与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3.有助于欣赏与研究古代文学作品。 4.有助于掌握与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能力。,五、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1.传统的方法 死记硬背 2.科学的方法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感性认识指阅读文言作品(文

3、选); 理性认识指学习古汉语各种知识与理论(通论)。 (1)多读(古代作品)学好古汉语的基础 (2)多记(常用词)学好古汉语的关键 (3)勤练(运用)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4)勤查(工具书)阅读古书的重要基本功,第二章常用工具书,一、工具书的特征及其功用 1.什么是工具书 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类迅速提供某方面的基本知识或资料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2.工具书的特征 查考性 概括性 易检性 3.工具书的功用 (1)工具书是读书治学的工具 (2)工具书是传播思想和文化的工具 (3)工具书是教育工作者做好教学工作的工具。,二、工具书的种类

4、 1.字典、词典 字典解释字的形、音、义及其用法的工具书。 词典解释词语的概念、意义及其用法的工具书。 2.类书、政书 类书辑录古书中的史实典故、诗赋文章、俪词骈语等,按类或韵编排以便寻检和征引的工具书。如艺文类聚、册府元龟。 政书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工具书。如政典、通典。,3.年鉴、手册 年鉴汇辑一年内的重大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并按年度出版的连续性出版物。如中国经济年鉴、中国教育年鉴。 手册汇集某一方面经常需要查考的文献资料,以供读者随时翻检的一种工具书。如文学手册、旅游指南。 4.目录、索引 书目图书目录的简称。如艺文志、经籍志。 索引是把一种或多种书刊里的具体内容,或主题、书名、篇名、人名、

5、地名等摘录下来,加以编排并注明出处以便查阅的工具书。如十三经索引、春秋经传引得。,5.表谱、图录 表谱包括年表、历表和其他历史表谱,是供查年月日、历史大事、人物生卒以及职官、地理之沿革的工具书。如中国历史年表、历代名人年表。 图录包括地图、历史图谱、文物和人物图录,是一种以图形揭示历史文物和事物形象的工具书。如郑和航海图、历代舆地图。,三、汉语字典的汉字排列法 1.音序法按读音顺序排列汉字 优点:检字的速度快 缺点:不知或读不准音则不能检字 2.部首法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 优点:不会读也可以检字 缺点:检字的速度较慢 3.号码法按由笔形得来的数字号码排列汉字(四角号码) 优点:检字的速度快 缺点

6、:难于掌握,四、几种常用的工具书 1.查检字音、字义 (1)说文解字 编排体例:按部首的不同分为540部,每部之内的所属字大体上是以义为序,依义相聚。 说解体例: 先释义,后解形,再注音。以秦汉通行的篆书为对象进行的,间或举出古文和籀文,为后人认识和研究古代汉字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缺点和局限:对一些字的解释有历史唯心主义和封建思想;对一些字形的解释不正确,失于穿凿。,(2)尔雅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词典。作者说法不一。全书共3卷,20篇。 编排体例:按所释词的内容分为19类 解说体例:对词采取同义归类、总括解释的方法。 局限:对总括性的解释往往流于粗疏简略。(3)康熙字典 编排体例:用214个部

7、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将各部首分别归入以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不足:错误较多。(4)汉语大字典 字形: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形体。 字音:用汉语拼音注音,并收录中古的反切,还标明上古的韵部等。 字义:释义详尽,并收有语言例证。,2.查检词语、典故 辞源、辞海 3.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 (1)助字辨略 (清刘淇著,1711年出版) 体例: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 内容:取材从先秦到元代,内容包括经传、诸子、史书、小说等。 缺点:对虚词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内部

8、体例欠严密。 (2)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著,1819年出版)体例:按古声母排列,共分为试卷。 内容:以经传的虚词为主,以子书与其他书的材料为辅,东汉后的一概不录。 缺点:收字太少。 (3)词诠 (杨树达著,1928年出版) 体例: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解释虚词是先标明词类,后释义,再列举例句。 缺点:分类过于琐细。,第三章汉字的构造,一、“六书”概说 1.“六书”的来源、称名、次第 “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 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三家的说法有异: 班固汉书艺文志:象形、象

9、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周礼解诂: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说文解字叙: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清代以后,一般采用许慎的称名、班固的次第。,2.“六书”例析(1)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特点第一、是独体字。第二、由象形符号构成,字形近于图画,所画即为字义所表示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位;部分象形字中有饰画。分类第一、独体象形。即通过描摹事物的轮廓以表示该事物,如甲骨文日、月 、鸟 、鱼 、鹿 、羊 等字。 第二、合体象形。即借助于主体事物来帮助表义,否则就不知道所象何物。如眉 、果 、牟 、瓜 等字,用 在目上,表示是眉;用 在木上

10、,表示是果,用 在牛头上,表示牛角;用 吊在藤蔓上,表示是瓜。,(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特点 第一、是独体字。 第二、有抽象的指示性符号,用以指示字义。分类第一、纯符号性的,如:上 、下 、一、二、三、亖、五 。第二、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性的符号表示意义所在。如:本 、末 、亦 、刃 、甘 、寸 等字,分别表示树根、树梢、腋窝、刀刃、香甜和寸口等意义。,(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 , 武信是也。” 特点 第一、是合体字,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组合而成。偏旁都是形符,即都表义。 第二、字义是组成偏旁的意义的会合,记录了一个新词。分类第一、同体会意。即用

11、相同的形体构造新字,如:步 、林 、从 、比 等字。第二、异体会意。即用不同的形体构造新字,如:逐 、莫 、牧 、取 、休 等字。,(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如杞 、问 、物 、江 、裏 、风 、年 等。特点第一、是合体字。 第二、偏旁有表义的形符,有表音的声符。结构左形右声江、梅、祈、维右形左声放、期、都、颁上形下声宇、芳、霖、箕下形上声育、柴、照、怒外形内声阁、衰、衔,圃内形外声哀、辨、向、闽声占一角旗、徒、寐、宝形占一角疆、腾、荆、佞,(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许慎定义过于简略,可以从各种角度去理解,故迄今对转注尚无定论。多数

12、学者认为,根据许慎的定义,转注字应有两个条件: 第一、有同一的部首。 第二、字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注释。 (6)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后人认为,许慎关于假借的定义已经表述清楚了,但“令”、“长”两个字例却不切合。,3.“六书说”的局限与对它的新探索局限(1)“指事”、“转注”界说不清。(2)“假借”、“会意”定义与例字相抵牾。(3)缺少语言与文字关系的科学观念,就字论字,割裂字和词、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没有认识汉字写词这一本质属性。新探索(1)唐兰“三书”说(2)孙常叙写词说,二、汉字形体的演变1.字形体态的演变汉字形体的演变,总的来说可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

13、古文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古文字是指甲骨文、金文、大篆(即简帛文字或战国文字)和小篆;狭义的古文字不包括小篆在内。今文字,一般指隶书和楷书两个阶段。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其内容大多是关于占卜的,因此又叫甲骨卜辞。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数量有四千来个,迄今已认识的大约近二千个左右。甲骨文的基本特点,一是象形意味很浓,写字就象是画画,但也已经线条化。二是笔画较纤细,且圆笔少而直笔多。三是异体较多,同一个字往往有几种乃至多种写法,但直接表现字义的基本部分是不可少的。,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为秦汉以前的人把铜叫做金,所以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就叫做金文。古人又把铜称

14、为吉金,因此金文又称为吉金文。由于商周时期青铜器以钟和鼎居多,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文。商周时期的钟鼎,是宗庙里祭祀用的,古代称为彝器,故金文又称为彝器文字。青铜器上的金文文辞习惯上称为铭文。西周时最长的铭文是毛公鼎铭文,有四百九十七个字。金文也有四千来个。早期的金文象形意味很浓,商代晚期开始线条化,西周以后则完全线条化。金文的异体字很多。笔画多笔锋和捺笔,字体结构潇洒大方,雄浑有力,且有圆弧笔。,简帛文字:简,指竹简;帛,指布帛,都是古代重要的书写材料。简帛文字,就是指书写在竹简和布帛上的文字。从春秋战国直至秦,普遍使用,也叫六国古文。简帛文字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通行的文字。经过整理,已发掘

15、的简帛文字大约有一千九百多个。简帛文字的书体很是不一,有些近似小篆,有些篆法近于奇古 。,小篆:小篆是相对于大篆而言的,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丞相李斯建议对当时的所谓六国文字进行整理和规范后的文字。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规 范,淘汰异体,使文字结构定型,简化 了一些字的结构和笔画,规范了偏旁的 写法,并使之固定下来。小篆的字数, 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有九千三 百五十三个。,隶书: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经过改进而形成的一种字体。隶书经过两个阶段的演进,才成为一种正式的字体。 (1)古隶,也叫秦隶。古隶是把篆文的圆弧笔写成平直,把篆体的长方体写成扁平,字体笔画更趋于简易,但还没有完全脱离篆

16、文的体式。因而后世称之为古隶,又叫秦隶。 (2)今隶,又叫汉隶。今隶是西汉以后在古隶基础上进一步简省,改变某些偏旁的书写样式,注意字体的波势笔画而形成的。这就是所谓的今隶,又叫汉隶。,楷书楷书又叫真书,由汉隶直接演变而来。在字的结构方面与隶书没有大的区别。在用笔方面,楷书把隶书的波势挑法,笔画的平直方整,进一步固定下来并略有改进。楷书的笔画不象隶书那么柔绵,而显得坚挺硬朗。楷书又叫今文字,或现代汉字。汉字自从魏晋时期形成楷体以后,迄今近2000年,再也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2.汉字形体结构演变的规律 汉字的形体演变,总的来说,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和字形结构的变化。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

17、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第四章古书中的用字,一、古今字1.什么是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2.古今字的意义关系(1)今字承担古字的本义队,本义为从高处坠落,后来借用表示队列义,于是用今字“坠”来表示本义。(2)今字承担古字的引申义解,本义是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后来就造“懈”来承担松懈这个引申义。(3)今字承担古字的假借义辟,本指法制,假借来记录“躲避”的“避”这个词。后来造了“避”字。“避”承担的是“辟”的假借义。,二、异

18、体字1.什么是异体字读音(包括古音和今音)和意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就是异体字。2.异体字的形体类别(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往往是一为会意字,一为形声字。如:泪,从水,从目;涙,从水,戾声。(2)构字部件不同:变换形符;变换声符;变换形符和声符。如:睹,从目,者声;覩,从见,者声。溪,从水,奚声;谿,从谷,奚声。綫,从糸,戔声;線,从糸,泉声。粮,从米,良声;糧,从米,量声。迹,从辵,亦声;蹟,从足,责声。村,从木,寸声;邨,从邑,屯声。(3)构字部件相同而位置不同。如:和咊;群羣;鞍鞌;雜襍,三、繁简字1.什么是繁简字简化字与其所对应的繁体字合称繁简字。这里所说的

19、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2.学习繁简字必须注意的几种情况(1)同形字 臘(l),本义指国君在年终用猎品祭祀祖先鬼神,即臘祭。 腊(x),本义为小动物的整体干肉。 臘(l)简化为“腊”后,就和“腊”(x)混同为一个字了。(2)同音替代字 “後”的意思为先后;“后”的意思为君主,也表示君主的妻子。简化字“后”兼有“後” 和“后” 两个字的功能。(3)两个以上的字共简为一形 “钟”对应“鍾”(一种容器)、“鐘”(钟鼓)两个繁体字。,第五章单音词和复音词,一、古代汉语词的构成1.从语音的角度分:单音词、复音词2.从语素的角度分:单纯词联绵词、叠音词、音译词;合成词

20、复合词、加缀复词3.从词义的角度分:单义词、多义词4.从语法功能角度分: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二、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据统计,庄子逍遥游全文用单字1465个,复音词只占80多个;离骚用字2470个,复音词只有140多个。诗经中单音词占总量的90.8%,左传中占89%,史记、尔雅中占80%。,三、古汉语的复音词古代汉语的复音词根据词的组合方式分为单纯词与复合词。 1.单纯词 (1)叠音词(重言、叠字、重言形况字) 概念:重叠两个相同音节,只有一个语素的词。如:翩翩 渺渺 漠漠 纷纷 类型:拟声叠音词、仿物叠音词 特点:音节重叠,意义灵活 (2)连绵词(联

21、绵词、联绵字、连语、链语) 概念:由两个音节连缀表达一个整体意义,只含一个语素的词。 类型:双声:仿佛 参差 伶俐 玲珑 踊跃 叠韵:彷徨 徘徊 逍遥 窈窕 婵娟 混沌 双声兼叠韵:缤纷 优游 辗转 非双声叠韵:扶摇 芙蓉 铿锵 淡泊 翡翠 特点:义不分训;字无定写。,2.合成词(复合词) (1)偏义复词 概念: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起充当一个音节的陪衬作用的词。原因:音节;修辞(2)同义复词 (3)其它复合词 联合式 A.名词+名词B.动词+动词C.形容词+形容词偏正式: A.名词+名词B.形容词+名词C.动词+名词D.形容词+动词E.

22、数词+名词动宾式重迭式,第六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基本词汇2.古今词义迥然不同 抢:古是“碰”、“撞”之义,如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战国策魏策“以头抢地耳”。今是“抢劫”之义。 绸,古是“缠绕”之义,如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以白地锦韬旗之杆。”今义则指“绸缎”。3.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古代强调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如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 。今则指指卖的行为。 睡,古今都有睡的意思,但是它在古代专指打瞌睡。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今则泛指所有的睡觉。,二、古今词义范围

23、的差异1.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菜古:蔬菜。今:与“饭”相对。脸古:目下颊上。今:面部。皮古:带毛的兽皮。今:物体表层。 2.词义缩小。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小就是“词义缩小”。宫古:房屋。今:指某些文化娱乐场所。瓦古:陶器。今:盖屋顶的建筑材料。臭古:气味。今:臭味。3.词义转移。一个词的词义由原来的范围转移到新的范围中叫做“词义转移”。暂古:突然。今:时间短。汤古:热水。今:菜汤、米汤。领古:脖子。今:领子。,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1.褒贬不同古义褒今义贬:复辟古:恢复君位。今:开历史的倒车。爪牙古:得力助手。今:坏人的帮凶。古义贬今义褒:锻炼古:玩弄法律

24、进行诬陷。今:经过实践使之提高或变好古义中性今义贬:谤古:批评议论。今:诽谤。古义中性今义褒:客古:外地人。今:宾客。2.轻重不同古义轻今义重:诛古:责备。 今:诛杀。古义重今义轻:感激古:愤激。 今:感谢。饿古:比“饥”重。 今:与“饥”同。病古:比“疾”重。 今:与“疾”同。,第七章(到此)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词的本义1.什么是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是与词形相应的能有文献资料证明的词的最古意义。如“鄙”: 四鄙之萌人。“鄙”的意思是边邑。焚符破玺,而民朴鄙。“鄙”的意思是质朴,厚道。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的意思是浅陋,庸俗。今之争夺,非鄙也,财

25、寡也。“鄙”的意思是贪吝。我皆有礼,夫犹鄙我。“鄙”的意思是鄙夷,看不起。以上诸义,都是从的边邑义引申而来。因此,可以确定“鄙”的本义是边邑。,2.探求本义的途径(1)分析字形。利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形体;结合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分析汉字的形体。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根据字形,“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可以确定谴责为其本义,其余的则是引申义。(2)考核文献。看看古代文献中是否有这样的解释;看看古代文献中是否有这样的用法。斃(“毙”的繁体字),说文作“獘”,表示向前倒下。人被杀死则倒下,所以又引申为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斃”,从死,敝声。从文献用例来看,先秦古书里的“斃

26、”多表示仆倒义,如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又如鞌之战“射其右,毙于车中。”都可以证明“斃”的本义是仆倒,而不是死。,二、词的引申义1.什么是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綱,本义是网上的总绳,引申出事物的总要、国家的纲纪等义。道,本义是道路,引申出途径、方法、道理、规律、学说、引导等义。2.引申义的类型 直接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为近引申义,也叫直接引申义;由引申义引申出来的意义为远引申义,也叫间接引申义。关,说文:“以木横持门户也”。本义是门闩(名词)和闩门(动词)。门上闩则能控制出入,从而引申出“关卡、要塞”义;从“关卡”的意义又引申为“关键、枢纽”义

27、。门闩能把门与门或站与墙连在一块,从而可引申出“关连、省及”义。,3.词义引申的规律词义引申是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实现的。从本义和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范围或概念特点来看,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是:(1)从个别到一般“江”、“河”本来专指长江、黄河,后来引申泛指河流。“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都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引申。(2)从具体到抽象“術”、“道”均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析”由劈木头引申为分析、辨析。都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引申。,本义乐曲终了,成绩、功效,5.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示的,读音也相同。但有些词在词义引申之后改变了读音。例如:说(shu)由陈述、解说

28、引申为劝说、说服,改读(shu)语(y)由言语、说话引申为告诉,改读(y)。有的后来还为引申义另外造了新字。例如:解(ji)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懈怠,改读(xi),并造了“懈”字。弟(d)由弟弟引申为尊敬、顺从兄长,改读(t),后来造了“悌”字。,6.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1)相似: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有某种相似之处。 斗,本义为酌酒器,因形貌性状相似而引申为斗星。如诗小雅大东“维 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關,本指门闩,由于功能作用相似而引申为关卡。如史记孟尝君列传“孟 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2)相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或所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彼此牵涉。 齿,本指门牙

29、或牙齿,牙齿的生长情况标志着幼少壮老,由此引申为年龄。 年,本指稻谷成熟,有收成。收获标志着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古代每年只 收获一次或一季,由此“年”引申为时间单位“年”。(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 虚,本义为大丘,大则空旷,因此引申为空虚的意思。 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倒,因此引申为不稳定,再引申为危 急、危险。,第八章同义词及其辨析,一.什么是同义词 从词义关系方面考察,同义词可分为三类: 1.意义完全相同的同义词(称为等义词)犬狗;黎民黔首;余我;寡人不谷 2.在某一点上意义相同即部分相同的同义词(相对同义词)诛戮在“杀”义上相同

30、,但“诛”还有“谴责”义,“戮”还有“侮辱”和“并力”义。遇逢遭在“碰见”义上相同,但“遇”还有“对待”、“待遇”义;“逢”还有“迎接”、“迎合”义;“遭”还有“遭受”义,又可作动量词。 3.意义近似的同义词(近义词)延席;往逝;危急;告诉 由于古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因此,所谓同义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即指上述三种情况中的后两种情况。,二、同义词的类型1.本义和本义相同的同义词树艺 上古同义,本义都是种植。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 诗经唐风鸨羽“不能艺黍稷。”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 “树、艺”可以连用。2.本义和引申义相同的同义词封疆“疆”的本

31、义是疆界、界限。“封”的本义是用手培土种植树木。因边界往往要聚土植树为标志,“封”就引申指疆界,左传僖公十三年“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杜注:“封,疆也。” 战国策燕策“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封疆”同义连用。3.引申义和引申义相同的同义词治理“治”的本义是治水,“理”的本义是雕琢、加工玉石,韩非子和氏“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经过词义的引申发展,由个别到一般,两个词都有治理、管理义,也就形成了一组同义词。,三、辩析同义词的方法 1.从词义差异上辩析 (1)所指事物的形状、用途、质地不同。府库都是藏财物的地方,但“府”指收藏文书、财宝的库房。说文:“府,文书所藏也。”“库”是藏兵器、

32、战车的库房。说文:“库,兵车所藏也。”二者用途有别。 型范模都是指制造器物的模型,但质地不同,土做的叫型,木头做的叫模,用金属做的叫范(一说用竹子做的叫范)。 (2)所指物体部位不同。股肱都是身体的一部分,股指大腿,肱指手臂。 身体都可泛指人的身体,但“身”指从颈到股的部分;“体”指两手两脚。,(3)动作行为的方式与情态不同。商贾都指做生意的人。“商”指运货贩卖的生意人,“贾”指囤积营利的生意人,所以有“行商坐贾”的说法。 提携都指用手握物运物,但方式不同,“携则相并,提则有高下”(段玉裁语),所以“提拨”、“携手”中的“提”“携”是不能互换的。(4)词义范围大小不同。法律都有法律,法令的意思

33、,但所指范围不一样,法指法则,制度,范围大;律,范围小,多指具体的刑法条文。 告诉都有“告知”的意思,但“告”是一般的告知,而“诉”特指所说痛苦或者说冤屈,范围小。 (5)词义轻重、程度不同。饥饿一般情况下是相通的。对言时有别:饥指一般的饿;饿指一点东西都没吃,严重饥饿,。 盟誓都有“誓”的意思,但词义轻重不同,周礼郑玄注:“大事曰盟,小事曰誓”。,2.从语法功能上辩析 之其都能做第三人称代词,与现代汉语的“他”或“它”相当。但“之”只能用作宾语,“其”只用作定语或主谓词组中的主语。 耻辱用作名词时是同义词,但当他们用作及物动词时,意义不同;“耻”用作意动,表示“以为耻”;辱,作动词时,一般是

34、使动用法。 3.从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上辩析 妻、妾后、妃普通人的称“妻”称“妾”,皇帝的就称“后”称“妃”。 征伐侵皆有军事进攻之意,但各有其特点。孟子尽心下:“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可知“征”指上伐下,有道伐无道,带有褒义;“伐”指公开宣战,不管双方是非,是中性词;“侵”则指不宣而战,带有贬义。,第九章词类活用,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过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在文言文中,量词还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

35、这是先秦古汉语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的主要不同之处。二、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1.什么是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充当别的词类。(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2)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义)例中“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坚”与“锐”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是“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的意思。,2. 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的区别词类活用是指某个词临时活用作别类词,而词的兼类是指某个词具有两种词性或两种以上的词性。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起义知:动词“知道”。(2)草木有生而无知。知:

36、知觉。“知”既是动词,又是名词,属兼类词。有的兼词兼有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词性:(3)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吕氏春秋察今益:动词,涨水。(4)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益:动词,增加。(5)其家必日益。吕氏春秋贵当益:形容词,富裕。(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益:名词,好处,利益。词的兼类现象,词义有明显的变化,是词义引申的必然结果。,三、古汉语的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这个动作。 1. 动词的使动用法(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史记 项羽本纪:“项

37、伯杀人,臣活之。”“活”本是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之”,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活” 的意思。(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汉书苏武传:“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降武”不可能是(单于)投降苏武,而是单于逼迫苏武投降,即“使降”的意思。 2.形容词词的使动用法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秦”即“使秦国弱”。3.名词的使动用法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肉骨”即“使白骨生肉”,四、古汉语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异之”即“认为之奇异”。2.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建论:“天下乖

38、戾,无君君之心。”“君君”即“认为国君是国君”。分析: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何异同?相同处: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 两种用法均可以由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形成。不同处: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 出现的范围不同。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使动用法,而无意动用法。,五、古汉语的为动用法为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了宾语而发出的,即“为宾语而动”的意思。 1.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动作。翻译格式为:主语+给(替)+宾语+动词(1)文嬴请三帅。左传僖公三

39、十三年 “请三帅”是“替三个元帅请求。”(2)提弥明死之。晋灵公不君“死之”即“为之(赵盾)而死”。2.表示目的或原因。翻译格式为:主语+为了(因为)+宾语+动词(3)吾非悲刖也,韩非子和氏“悲刖”即因为受了刖刑而悲伤。(4)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死国”即“为国家而死”。3.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动作。翻译格式:主语+向(对)+宾语+动词(5)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泣臣”是对着我哭泣。(6)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诸葛亮传 “解之”是向他们解释。,六、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普通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40、。张衡传目:用眼睛瞪。 (2)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说苑贵德“风人”,即吹拂人。“雨人”即滋润人。(3)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用蹄子踢。方位名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 (4)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前:往前挪。 (5)日渐暮,遂前其足。前: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向前。名词性词组也可以活用为动词。(6)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冠带衣履:把“冠带衣履”等生活用品供应给天下的人。,七、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方位和处所。(“向”/ “在、到、从”)(1)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传 “西”:向西。(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廷:

41、在朝廷上。2.表示工具和依据。(用/依靠、依据、按照)(3)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三国志魏书华佗传书:用书信。(4)失期,法当斩。陈涉起义法:按照法律。3.表示对人的态度。(象对待一样的(来对待)/把当作(来对待)(5)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虏:象对待奴隶一样地。(6)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象对待客人一样的对待他。4.表示比喻。(象一样的。)(7)螋蛇行匍匐。战国策秦策蛇行:象蛇一样的爬行。(8)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儿啼:象小孩一样的,象儿童一样的。,八、词类活用的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偏正关系,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2.名词

42、、形容词放在“所”的后面,活用为动词。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5.名词、形容词放在代词“之、我”的前面,活用为及物动词。6.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活用为动词。7.名词用“而”连接时,组成并列结构,活用为动词。,第十章词序,一、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汉语的词序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主语谓语宾语二、宾语前置的类型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宾语前置“吾谁欺?欺天乎?”疑问代词“谁”充当动词“欺”的宾语而前置。 (2)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而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

43、“谁”充当介词“与”的宾语而前置。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代词“尔”、“我”充当动词“诈”、“虞”的宾语而前置。3.用代词“之”和“是”复指的宾语前置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代词“之”、“是”复指前置宾语“亡”、“群臣”。在前置宾语前加上语气副词“惟”,构成“惟+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 “惟余马首是瞻。”等于说“惟瞻余马首。”,4.代词“是”作宾语时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5.介词“以”的宾语有时不需要条件就可以前置。“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言”为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三、古代汉语的行为数量表示法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

44、是把数词与动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如“看两遍”、“踢三脚”。而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的方法是:1.一般方法: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不用动量词。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2.强调方法: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后加“者”,将数词置于句尾作谓语。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赵策)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第十一章判断句,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判断词“是” ,古汉语判断句则不用判断词“是”,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

45、助判断。现代汉语否定判断句用“不”,古汉语否定判断句用“非”。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根据是否用“者”、“也”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4.主语,谓语。(“兵,凶器。”),三、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是指示代词,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1)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2)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同上)可见,“是”同“此”。“是”在古汉语判断句中作主语,常是

46、复指上文出现的内容。 “是”作判断词,汉代就有了。如: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1972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彗星图,说明“是”在当时既用作代词,也用为判断词。如: 是是帚慧。 是是苦慧。,四、判断句中“为”、“维(惟)”、“乃”、“即”的词性与作用1.为“为”是普通动词,有“作为”、“成为”、“算是”等义,不是判断词。即使在判断句中可理解为 “是”,也是普通动词在判断句中的运用,不是判断词。 余为伯鲦,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2.维(惟)“维(惟)”在上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实际上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

47、的作用。 尔惟旧人。(尚书大诰)3.乃“乃” 经常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判断词,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4.即“即” 经常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判断词,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五、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 古今汉语中,都有一些句子采用判断句的形式,但其主语与谓语之间并不是一般的判断关系,而是其他关系,我们称之为“判断句的活用”。1.表达比喻内容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

48、(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2.表达条件、目的等内容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3.表达因果关系 良庖岁更刀,割也。(庄子养生主),第十二章被动句,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句)在形式上跟主动句没有区别,但在意义上又表示被动的句子。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焉)有的名词直接加在动词谓语前面,也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没有发现被动句。西周金文中已经发现了被动句,但数量很少。春秋战国时代,被动句就用得比较普遍了。而且有多种形式。例如:(1)通者常制

49、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2)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仇人役。(荀子促尼)(3)比干见刳箕子累。(荀子成相)荀子中有“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几种形式。战国时代,除以上三种被动句式外,还有“为所”式、“见于”式、被字句被动句式。,二、古汉语常见被动句式1.“于”字句(1)在动词谓语后面,用介词“于”引进主动者,使主语有了明显的被动性质。 郤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2)去“于”则变成主动句。古人常采用这种方式,构成主动和被动对比的句子。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3)古汉语的“于”字句式:受事主语+谓语动词+于+行为主动者 现代汉语“被”字句式:受事主语+被+行为主动者+谓

50、语动词 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 走投无路的人常常被别人支配。(4)“于”字被动句,其形式结构跟表处所、时间的“于”字句完全相同,故后来被“被”字句所取代。 孙嘉聘于齐。左传襄公二十六年,2.为字句(1)用介词“为”引进主动者,使主语有了明显的被动性质。 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2)为字句的受事主语往往可以省略。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3)“为”字后面所引进的行为主动者可以省略,直接把“为”字放在动作的前面。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为”字直接用在动词之前,不能认为是省略了行为的主动者,而应看作“为”字表被动的另一种形式。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为”是介词,不引进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