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鱼_王力古代汉语.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66451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2.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冥有鱼_王力古代汉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北冥有鱼_王力古代汉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北冥有鱼_王力古代汉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北冥有鱼_王力古代汉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北冥有鱼_王力古代汉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冥有鱼_王力古代汉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冥有鱼_王力古代汉语.ppt(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不知)其(几千里)其,指代“鲲之大”。而 连词,表示连接的两项有事理上的相承关系。,同名异实的“鲲”,鲲,传说中的大鱼,宋玉对楚王问:“鲲鱼朝发于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玄中记载:“东方有大鱼焉,行者一日过鱼头,七日过鱼尾。产三日,碧海为之变红。”,特别大的鱼,特别小的鱼,冥,晦暗。因海水深而黑,故稱為冥。注释不可从。,补充材料:“变”与“化”,化,甲骨文作,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化象人一正一倒之形,即今所谓翻跟头。”课本第三册1076页:辨(一)變,化。变是改变,变换;化是由某一物转化为另一物。因此,“天

2、变”不能说成“天化”,而“田鼠化为鴽(r,鹌鹑之类的小鸟。)”(礼记月令)不能说成“田鼠变为鴽”。,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众说纷纭的“怒”动词说 课本注释:振奋,这里指鼓起翅膀。汉语大字典955页:奋发;奋起。形容词说郭锡良本:形容奋发的样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13页:形容气势强盛。*这里采纳课本的注释。,补充材料:翼和翅的替换(一),鸟类和昆虫的翅膀,上古汉语叫“翼”,也叫“羽”;中古开始叫“翅”;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词“翅膀”。,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 65页,名词“翅”始见于战国晚期,但西汉以前例子很少。口语中“翅”替代“翼”当不晚于汉末;到六朝后期,“翅”在

3、书面文学语言中也已取代“翼”而战据主导地位。,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 73页,补充材料:翼和翅的替换(二),难以理解的“垂天”(一),第一说:“垂”为名词,义为“边”,乃“陲”之古字。“垂天”是定语后置结构,即“天垂”。课本:若垂天之云,好像天边的云彩。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第二页:五垂天之云:“垂”,犹边(释文引崔譔注)近人蒋锡昌说:“按说文:垂,远边也。俗书边垂字作陲。广韵:陲,边也。此言其翼之大,有如边天之云也。”(庄子哲学逍遥游校释),第二说:“垂”为动词,义为“垂挂”。郭锡良本:若垂天之云:像挂在天空的云彩。汉语大词典第二卷1077页:挂在天边;悬挂天空。庄子逍遥游:“(句子略)”陆

4、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若云垂天旁。”三国魏曹丕丹霞日行“丹霞蔽日,采虹垂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57页:垂垂挂。庄子逍遥游:“(句子略)”,难以理解的“垂天”(二),难以理解的“垂天”(三),采纳动词说。理由:古汉语中“垂+名词”构成的词或词组中,“垂”为边陲之义很少见。,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也 句中语气词,表停顿。於 引进到达的处所,义即“到”“往”。,“海运”的结构,第一说:状中结构,“海”作地点状语。课本注释:指在大海上运行。第二说:主谓结构 郭锡良本:海动。旧说,海动时必起大风,鹏趁海动时的大风飞往南海。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第二到三页:六海运:谓海风动(陈启天庄子浅

5、说)。宋林希逸说:“海运者,海动也。今海濒之俚歌,犹有六月海动之语。海动必有大风,其水涌沸,自海底而起,声闻数里。”(南华真经口义)清王闿(ki)运说:“海运,今飓风也。”(庄子内篇注,在王湘绮全集内),复习:“池”词义变化的特点,课本66页(一)护城河。注意:“池”在上古汉语里,一般多作“护城河”讲。(二)积水的凹地。后世指园林中或风景区的方形水塘。郭锡良本102页 池 在上古,“池”字主要用来指护城河。“池”是有水的,于是也用来指“池塘”。“池塘”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也还是常用意义。“城池”的意义则已经不用,只保存在成语“金城汤池”中。结论:义项减少。,“天”到底是什么?,(1)天:天然。课

6、本:天池,天然形成的池,所以叫天池。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第三页注释七:天池:天然大池。(2)天:名词。郭锡良本:天的池。天以南海为池,表示它的面积大。(3)天池指海。汉语大词典第二卷1415页:海。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成玄英疏:“大海洪川原夫造化,非人所作,故曰天池也。”采纳:天,理解为“天然的”更妥帖。,齐谐者,志怪者也。,提问两个“者”的意义有什么区别?志怪志:动词,记载,后来也写作“誌”。怪:名词,怪物,怪事。,齐谐是人还是书?,(1)人名 课本:齐谐,人名。(2)书名(一般大家都采用这个说法)郭锡良本:齐谐:书名,又简称谐。资料: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第三页注释一:齐谐:一说为人

7、名(如司马彪、崔譔、俞樾等);一说是书名(如梁简文帝,见释文引)当从后一说。下句“志怪者也”,“志”即誌,乃说它是记载怪异的书。近人林纾说:“既名为谐,为誌,则言书为当。”(庄子浅说),谐之言曰:“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抟指环绕着飞向上空。上者向上的距离。六月六个月。,复杂的“水击三千里”,课本 水击:指鹏起飞时,距水面还近,翅膀在水面上扇动。郭锡良本 水击三千里:指大鹏起飞时翅膀在水面上扇动,击起的水浪达三千里之远。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击”的动作是在水面上。击,拍打。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第四页:二水击:通水激。朱桂曜说:“击盖通激。淮南齐俗训:

8、水击则波兴。群书治要作水激。水击三千里,犹言水激起三千里也。”,选择哪一个(一),这里采取陈鼓应的说法。理由如下:其一,王、郭二本之注释,都认为此句有“水被击起,水浪达三千里之远”的含义,与陈氏注释相同;其二,从上下文看,鹏的动作已经出现,没有必要在这一句中强调其在“翅膀在水面上扇动”。,其三,如果采纳王、郭二本之注释,则此句的“水”有两重语法身份:在“水击”中,名词作状语,义为“在水面上”。同时,“水”还是“击三千里”的受事主语。同时,“击”似乎也有两重功能,一为“拍打、扇动”,一为“击起,激起”。这是典型的“增字为训”的训释。,选择哪一个(二),“扶摇”解析(一),含义 课本:旋风。郭锡良

9、本:上升的大旋风。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第四页:四扶摇:海中飓风,为庄子所创名词(张默生庄子新释)。陆德明说:“司马云:上行风谓之扶摇。尔雅:扶摇谓之飚。郭璞云:暴风从下上也。”,词语结构“扶摇”是单纯词,但并不是联绵词。句法功能 在“抟扶摇”中,“扶摇”作“抟”的后置状语,表示“抟”所凭借的工具或手段。,“扶摇”解析(二),什么是“息”?,课本 鹏离开北海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到南海才休息。去,离开。息,休息。郭锡良本同。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第四页 五去以六月息者也:乘着六月风而去。“去”,指飞去南海。“六月息”,即六月风。息,谓风。六月间的风最大,鹏便乘大风而南飞。,“息”当是“休息”,从课本注释,陈

10、氏之说不可从。理由如下:其一,陈氏之说,尚有待补充。“去”,当释为“离开北海”,而非“飞去南海”。“息”释为“风”,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其二,“者也”的翻译。“者”是代词,与几个动词词组“水击,抟,去息”构成“者”字结构,描摹鹏飞往南海的情形。“也”为语气词。从这个角度看,陈氏之说也是不妥当的,将“息”释为“风”,则鹏飞往南海的过程则不完整。,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野马”非马。教材解释“野马”为“雾气”的理据是“奔腾如野马”。可以参看以下几篇文章:“野马”音义考“野马”义证逍遥游“野马”别解。,息,课本与郭锡良本均释“息”为“气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当从。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释“

11、息”为“风”,不可从。,汉语大字典959页:“息,喘也。从心,从自,自亦声。”段玉裁注:“自者鼻也。心气必从鼻出,故从心、自。”,句子结构,“之”,将“生物以息相吹”名词化。整个句子,从形式上看是一个判断句。前两个“也”字是句中语气词,在主语后表停顿语气;后一个“也”字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语气。但整个句子不能直译为判断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正色真正的颜色。邪课本注释:邪,通“耶”,句末语气词。其实不必讲通“耶”。二者在古代汉语中都很常见。译文郭锡良本:天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太远而没有达到尽头的地方看不清楚呢?,难以捉摸的“其”(一),课本:其,语气词,表委婉

12、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下句的“其”同。郭锡良本:语气词,表示揣测。这里两个“其”字用在选择问句中,加强揣测的语气。这里采纳郭锡良本的观点,“揣测”语气更符合上下文的语境。,难以捉摸的“其”(二),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本将“其”处理为代词(根据译文),不可从。*需要说明的是:古汉语中“其”经常用于选择问句的两个分句之间,或分别用于两分句之前,表示选择。义即“还是”、“是还是”。因此有的虚词词典也将其处理为连词。,“至极”的结构,动宾短语。到尽头。资料:郭锡良本582页:“极”,本义是房屋的正梁,也用于井梁。引申为极点,最高点。又为极限,尽头。课本第三册1092页“极”亦有解释,但不如郭锡

13、良本妥当。,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其课本:其,人称代词。代鹏。郭锡良本:其:指鹏,用作定语。“其视下”即“大鹏之视下”,名词性词组用作全句的主语。*采纳郭锡良本的解释。是指示代词,这样。则已等于说“而已”。已,罢了。译文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这样罢了。,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厚 深其负大舟 水之负大舟,负,载。,且夫(一)含义,课本注释 表示再说一层道理。课本464页通论“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且夫(二)结构,郭锡良本:表示再说一层道理。“且”是连词,表示进一层的关系。“夫

14、”是语气词,表示下面要发议论。郭锡良本“古汉语常识语气词和词头、词尾”356357页:“夫”还可以和“且”、“故”、“若”、“今”相结合,成为“且夫”、“故夫”、“若夫”、“今夫”,用于句首。“且夫”、“故夫”大致等于“且”、“故”,增加了“夫”字,就加强了要发议论的语气。,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覆 翻,倾倒。芥 芥,小草。为之舟 双宾语结构。之,杯水。焉 代词,于此,于其中。胶 粘住,这里指不能浮动。,复习:寘,置之别,课本第三册789页:辨寘,置。二字在上古不同音(“寘”在锡部照母,“置”在职部知母),意义也不完全相同。“寘”字一般只用于“安放”的意义,

15、如诗经周南卷耳:“寘彼周行。”左传宣公二年:“寘诸畚。”其余的意义都只写作“置”,不写作“寘”。,不知所读的“坳”,o:课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o 郭锡良本183184页:o(又读o)。汉语大字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积堆积,聚积。厚这里指风的强度大。其负大翼风之负大翼。,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图南。,故所以。九万里指大鹏飞到了九万里的高空。背(bi)负主谓结构。背,名词;负,载。莫之夭阏宾语前置句。(回顾,提问)者句中语气词,表示提顿。,乃今,表示事情发生在具备一定条件之后。可译为“(然后)才”,“(这)才”。而后乃今:而后才,然后才。

16、,“斯”的词性,课本 于是。(连词)郭锡良本 这就。(指示代词+连词)为何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可参看古汉语词汇纲要218220页。,为何“培”解释为“凭”?,课本:培,凭,凭借、依赖。培风,等于说乘风。为何“培”解释为“凭”?培,並母之部;馮,並母蒸部。根据郭锡良本1062页:之部是第一类阴声韵,蒸部是第一类阳声韵。,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第六页:五清王念孙说:“培之言馮也。馮,乘也(见周官馮相氏注)。馮与培声近,故义亦相通。”(读书杂志馀编上)近人刘文典说:“王说是也。培、馮一声之转,训培为乘,亦正合大鹏御风而飞之状。”(庄子补正,下引同),“夭阏”别解,教材:双声连绵字(亦写作“联绵词”)。动词

17、,拦阻。夭,影母宵部;阏,影母月部。根据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夭阏”是同义复词。汉语大词典第二卷1461页:夭阏:亦作“夭遏”。摧折,遏止。庄子逍遥游:“大鹏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图南”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云:“夭,折也;阏,止也。”,补充材料:“图”同义词辨析(一),图南:图,考虑,反复考虑。这里指计划。南,向南飞。,“计”、“虑”、“图”、“谋”在用作动词时,是一组同义词,其间只有细微的分别。“计”的本义是计算,结帐。引申为盘算、计议。“虑”是思量、考虑问题。“图”是谋划。引申为想办法对付。“谋”的本义是咨询。由遇到疑难向人征求意见引申为商议、考虑、谋划。,补充材料:“图”同义

18、词辨析(二),“计”和“虑”可以交替使用。但是,仔细分析,两个词仍有细微区别。“计”是心中盘算,着重在比较长短以便订计划或定计策;“虑”是反复思考,着重在把事情想透以便考虑得失。,补充材料:“图”同义词辨析(三),“谋”的引申义和“图”很相近,都有考虑、谋划的意思。但是,“图”是重在考虑后有所决定,更多着眼於达到谋划的目的;而“谋”重在商议出办法或计谋。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两个词是不能互换的。,补充材料:“图”同义词辨析(四),“谋”和“虑”的意义也很相近,还可以交替使用。既可以说“深谋”,也可以说“深虑”;既可以说“远谋”,又可以说“远虑”。两者还经常并举。但是,如果交换使用,意义的重点也随

19、之有所改变。,按:课本第2册588页也有辨析,但郭锡良本的区别更细致、恰当。,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笑 讥笑,嘲笑。时则 时,有时;则:课本注释:时则,等于说“时或”;郭锡良本:则,连词,连接状语“时”和谓语“不至”。控 投,落下。而已矣 用于陈述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义即“罢了”。南 动词,向南飞。,简化字与繁体字“決”,决的繁体字,是“決”。有三个读音:ju,qu,xu。,复习内容,之 动词“之”及其同义词:之 適 如 赴 往 去奚以为 句式复习。第一册283页。,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

20、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者的人。果然果,充实,饱。然,形容词词尾;古今同形异构。三月三个月。之指示代词,这。何知宾语前置结构。,“莽苍”是什么颜色?,课本 莽苍,郊野之色。这里指近郊。郭锡良本 莽苍,叠韵联绵词,草野之色。这里指近郊。汉语大词典第九卷413页 形容景色迷茫。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飡而返,腹犹果然。”成玄英疏:“莽苍,郊野之色,遥望之不甚分明也。”,三飡,飡 同“餐”,异体字。问题:“三餐”指代多久的时间?,补充材料:宿,s,(本义是过夜,夜里睡觉,引申为)夜。这里指出发前的夜晚。资料:xi,量词,用于计算夜。xi,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做宿。,舂粮,舂 捣去

21、谷类的外皮。粮 旅行时用的干粮,后来引申为谷类,粮食。现代汉语里,粮指供食用的谷物、豆类和薯类的统称。舂粮 捣去谷类的外皮,做好干粮。(不要理解为动宾结构,“舂”的施动对象不是“粮”。)(注意句法结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小)知智慧,这一意义后来写作“智”。(古今字)奚以介词宾语前置。,提问,年 本义是什么?其、然 指代内容是什么?,参考答案,年(五谷成熟)年龄,引申为寿命。其 指代“小知”与“大知”的关系,“小年”与“大年”的关系。然 这样。指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朝菌 见课本,再引如下: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司马彪

22、曰:“大芝也。天阴生粪上,见日则死,一名日及,故不知月之终始也。”(汉语大字典1347页)提问“此”指代什么?,几个历法问题,晦 夏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朔 夏历每月的最初一日。(课本848页还有:初三叫做朏(fi),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做望,近在望后的日子叫做既望。)春秋 古代以春秋对举时,春包括夏,秋包括冬。,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冥灵 树名,叠韵联绵词。冥,明母耕部;灵,来母耕部。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冥灵的一年等于现在历法的一千年。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大椿的一年等于现在多少年?,大椿是椿树吗?(一),课本 椿,椿树。郭锡良

23、本 树名,不是今天的椿树。汉语大词典第二卷1381页 大椿:古寓言中的木名,以一万六千岁为一年。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木,一名橓。橓,木槿也。”郭庆藩集释:“案齐民要术引司马云:木槿也,以万六千岁为一年。一名蕣椿。与释文所引小异。”,大椿是椿树吗?(二),椿灵 庄子逍遥游:“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成玄英疏:“冥灵、大椿,并木名也。”后因以“椿灵”称人长寿。,复习内容,年、岁的区别:参课本第一册342页 有冥灵者 参课本364页“有者”。,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

24、乎?,乃今以久特闻 乃今,现在;久,这里指长寿;特,独特,特别;闻,闻名,著称。注意:这里的“乃今”与上文的不一样。众人匹之 众人,一般人,与数量无关。匹,相当,比得上。不亦乎 凝固格式。,汤之问棘也是已,也句中语气词,表示提顿。已句尾语气词。提问划分句子结构。,“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穷发 课本 不毛之地,指上古传说中极远的北方地带。汉语大词典第八卷471页 穷发:极北不毛之地。庄子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成玄英疏:“地以草为毛发,北方寒沍(h)之地,草木不生,故名穷发,所谓不毛之地。”,冥海,郭锡良本:深而呈黑色的海。汉语大词典第二卷452页:冥海:传说中的大海。庄

25、子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海内十洲记聚窟洲:“圆海,水正黑,而谓之冥海也。无风而洪波百丈。”参见“溟海”。又第六卷44页:溟海 神话传说中的海名。列子汤问:“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大。指沙漠。,“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焉代词,在那里。其鱼之。,补充材料:广修宽长,现代汉语说“宽窄”,上古汉语说“广隘”(也说“广狭”),中古汉语则说“阔狭”。上古汉语最常用的“广”,刘宋以后其形容词功能大体上已被“阔”所取代,但“阔”作名词用的例子还很少见。现代汉语常用的“宽”从东汉起已见使用,但六朝例子不多,主要出现在北方文献中,其发展当在唐以后。,汪维辉东汉隋常

26、用词演变研究371372页;378页。,复习:“修”“脩”之别,课本225页 辨修,脩。依说文,“修”是修饰,“脩”是乾肉。由于二字同音,一般可以通用,但“乾肉”的意义决不能写作“修”。前一个从“彡”(音山),说文解字:“彡,毛饰画文也。”后一个从“肉”。,“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羊角旋风名。因风向上回旋像羊角,所以叫羊角。然后可以看作连词。且副词,将要。,绝,本文义:穿过。“绝”意义分析:“绝”的本义是把丝弄断。引申为其他东西的断绝。又引申为抽象的断绝。又引申为抛弃。由把东西从中间弄断的意义,引申为横渡,横

27、穿。从道路、河流、云气横穿过去,都可以叫“绝”。(郭锡良本589页),“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彼指大鹏。奚适动词宾语前置。奚,哪里,处所疑问代词。至名词,极,顶点,最高限度。,几个注释的说明腾跃,郭锡良本向上跳跃。注意,这是“腾跃”在本句中的含义。腾跃,当为同义复词,义为“跳跃”。汉语大字典891页:“腾”跳跃。玉篇马部:“腾,上跃也。”广韵登韵:“腾,跃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腾,引申为跃也。”又1559页:跃跳,跳跃。广雅释诂一:“跃,跳也。”玉篇足部:“跃,跳跃也。”,几个注释的说明翱翔,课本 盘旋飞舞,逍遥自

28、得的样子。郭锡良本 飞翔。汉语大词典第九卷684页 回旋飞舞。庄子逍遥游:“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这里采纳郭本的注释。,此小大之辩也,辩,见墨子非攻的讲解。,故夫知效一官,故夫 复习上文讲过的“今夫”、“且夫”。知 智慧,后来写作“智”。效 课本:功效,这里作胜任解;郭锡良本:授予。*采纳郭氏的观点。,行比一乡,行旧读去声,名词,品行。比旧读去声,合。乡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而 课本注释错误,这里仍作连词解释。徵 信,这里指取信,被信任。注意:“者”指“的人”,与前面“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构成名词性词组,作主语。,其自视

29、也亦若此矣。,自视 宾语前置,视自。其自视 相当于“他们的自视”,“其”等于“他们之”、“他们的”,是一个名词化了的主谓词组,作“自视”的主语,“其自视亦若此”是一个主谓词组,作整个句子的谓语。,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之指代“知效一官亦若此矣”。,犹,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举世举,全。举世,所有同时代的人。注意:世,时代。誉之誉,称赞。之,指代宋荣子。加副词,更加。(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第一个“而”,连接状语与动词;第二个“而”,表示转折。,重点词语之一:劝,鼓励,奖励。这里指被鼓励,受到鼓励。,古代的“劝”是劝勉、奖励的意思。说文:“劝,勉也。”管子立政:“劝勉百姓。

30、”“劝”和“勉”是同义词。在上古,“劝”字总是用于积极的鼓励,而不是用于消极的劝阻。劝人为善叫“劝”,鼓动别人做坏事则不能说“劝”。“劝”的反义词是“惩”、“戒”或“沮(阻止)”。可见劝的是为善,惩(戒、沮)的是为恶。现代“劝”的劝说义是由劝勉义引申来的。这在汉代就产生了。(郭锡良本113页),重点词语之二:沮,课本注释可从。,课本526页:注意:在上古汉语里“阻止”的意义写作“沮”,很少写作“阻”。孟子梁惠王下:“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庄子逍遥游:“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只有吕氏春秋知士,“阻止”义作“阻”,如:“能自知人,故非之弗为阻。”课本1201页:辨阻,沮。“阻”的本义是路难行,“沮”

31、是水名。二者只有在“阻止”这种意义上是相通的,其他全不一样。於“阻止”的意义先秦古籍多用“沮”,后代多用“阻”。,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定 确定。乎 介词,引进“定”所涉及的对象。境 本指疆界,边境,这里指界限。斯 此,指代“举世非之荣辱之境”。已 止,动词。,彼,其於世,未数数然也。,彼指宋荣子。其於世他之於世,作“未数数然”的主语;世,人世,与上文“举世”之“世”不同。按:郭锡良本此处断句为“彼其於世”,注释为:彼其:义同“彼”。於世:对于世俗的名誉*这里仍采取课本的注释。,虽然,犹有未树也。,郭锡良本345页: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许行)虽然,犹有未树也

32、。(庄子逍遥游)两例中的“虽然”,都是“虽然如此”的意思,都自成一个分句,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的连词“虽然”,在书面上它后面都必须用逗号隔开。,“树”由动词演变为名词(一),名词“树”始见于春秋战国之交,在先秦汉语中就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在东汉初的易林里,已是以用“树”为主,论衡中“树”的名词用法也超过了动词用法;到了东汉中后期的翻译佛经中,表示“树木”的概念几乎已经是“树”的一统天下。据此推测,“树”在口语中取代“木”当不晚于两汉之交。,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8687页。,现代汉语木本植物统称为“树”的格局远在纪元前后就已经基本形成。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语言里,“树”也已基本替代“木”。不过,

33、在文言词汇系统和现代汉语书面语里,“木”仍可以指树木,也就是说,相当于英语tree的词,春秋以前的汉语中是一个木,战国以后则有两个树、木。,“树”由动词演变为名词(二),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8687页。,另外,参见教材323页;郭锡良本115116页。,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御 本义是驾车。注意:“御”简化字系统中,代表了古代汉语的“御”和“禦”。课本235页:辨 御,禦。二字一般不通用。“御”的第一、二两义(按:第一义:驾驶车马。引申为驾御其他东西。又名词。御车的人。第二义:形容词。属于天子的。),不能写作“禦”。至于“抵禦”的意义,后代一般只写作“禦”,不写作“御”。课本234

34、页“御”(三)抵禦,抵抗。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禦”。泠然,轻妙的样子。善,美好。,旬有五日而后反。彼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有(强调古代汉语的称数法)通“又”。上古的称数法,整数后面有零数时,中间常常插进一个“有”字。致福 求福。致,使至。者 的事情。,“待”的同义词,这里是“依靠”的意思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69页:俟、待、等、候。“俟”和“待”在先秦时期都有等待的意义。“等”和“候”作等待讲则是后起意义。“等”在上古时期多作同或等级讲。“候”上古多当“守望、放哨”讲。引申为伺候,侦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正 指自然之性。辩 通“变”,变化。无穷 时间的无始无终,空间的无边无际。恶乎 於何。疑问代词“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