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成败与菜根谭(下).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96579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177 大小:20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事成败与菜根谭(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7页
人事成败与菜根谭(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7页
人事成败与菜根谭(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7页
人事成败与菜根谭(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7页
人事成败与菜根谭(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事成败与菜根谭(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事成败与菜根谭(下).docx(1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事成败与菜根谭(下)黄家章闲适逍遥篇-卷舒自由行止在我 人生原是傀儡,只要把柄在手,一线不乱,卷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掇,便超此场中矣。 天地尚无停息,日月且有盈亏,况区区人世,能事事圆满而时时暇逸乎?只是向忙里偷闲,遇缺处知足,则操纵在我,作息自如,即造物不得与之论劳逸、较亏盈矣! 龙可豢非真龙,虎可搏非真虎,故爵禄可饵荣进之辈,必不可笼淡然无欲之人;鼎镬可及宠利之流,必不可加飘然远引之士。 我不希荣,何忧乎利禄之香饵;我不竞进,何畏乎仕宦之危机。 睛空朗月,何天不可翱翔,而飞蛾独投夜烛;清泉绿竹,何物不可饮啄,而鸱鸮偏嗜腐鼠。噫!世之不为飞蛾鸱鸮者,几何人哉?! 人,极易成为被

2、欲望财欲、爱欲、权势欲等所操纵的木偶傀儡,因此就不易自持,甚至毫无自主权可言。这种事例在历史上出现得太多,以至不可胜数,敏感的洪应明对此,当然不会不知不觉。 于是,他的人生观就有了一项“行止在我”的内容,说的是人应做自己的主人,不要让别人完全决定自己的命运,也不要完全让别人评定你的价值,应该自己决定、自己负责自我的人生选择与言行。 通俗点说,可以借用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的一句名言: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罢。 缺此,一个人就不可能变得自信,就不可能做自己言行的主人,就不可能进入更高的境界,也不可能取得大的成功。 要真正做到行止在我,卷舒自由,保持自主意识,就要有相应的意识作支持,如知缺与知足的意

3、识。知缺的意识,来自于对天地自然与社会的观察与感悟,且看:天地大美尚无停息,日月经天也有盈亏,何况我们作为天地间的过客,区区人世,怎么可能事事圆满而时时暇逸呢?所以,有限的人生就应有相对的知足意识,忙里会偷闲,遇不完美处能知足,则操纵在我,该作则作,需息就息,人生自如。对此,即使是造化也不得就此论劳逸、较亏盈的! 而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千百年来,使得无数的文人才子竞相奔走于从政入仕的狭窄路途上。多少人为此而虚掷了青春年华,皓首穷经,也有人因白发中举,喜极而疯 对此,洪应明却冷眼观之。因为他看到了许多人抵御不了利禄的诱惑,更看到了那些踏入仕途者因不慎而招致人生的危机与祸患。与此

4、相反,他还看到了利禄香饵,并不能钩钓笼络那些淡泊明志、淡薄权势欲者,看到了鼎镬之类的酷刑(将活生生的人投入鼎镬中的滚汤,活活煮死),并不会施加到隐逸之士的身上。所以,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他,把这些人当初的仕途抉择,喻为飞蛾扑向火烛,自寻死路;喻为鸱鸮(类似猫头鹰的鸟)偏爱食腐烂的老鼠,自身不洁却洋洋自喜。 鸱鸮爱吃腐鼠之喻,源于庄子秋水篇。提起它,还有一个故事。 故事说的是,庄子的朋友惠施当了梁惠王的宰相,庄子要去探望他。有人就向惠施打小报告:“庄子此来,探望你只是幌子,其实是想来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感到了恐慌,就派人在境内搜寻庄子,搜了三天三夜。 不料,庄子却直接找上门来了。他对惠施说:

5、“你知道南方有一种名叫鹓雏的鸟(属于凤凰一类的鸟)吗?它从南海飞往北海,飞行途中,不遇见梧桐树,它就不停歇休息;不寻到竹子的果实,它就不吃;不发现甜美的甘泉,它就不饮。有一只鸱鸮,找到了一只腐烂发臭的老鼠,鹓雏正好在头上飞过,鸱鸮惟恐鹓雏抢去了它爪下的腐鼠,便仰头大叫一声嚇!现在,你也想用你统治的梁国,嚇一声我吗?” 类似庄子、洪应明的这些言行,表明了以他们为代表的隐逸之士,之所以远离宫廷、不参于封建政事,目的不外是两点,一是洁身自好,力求使个人的品行不受封建政治大染缸的污染;二则是明哲保身,避开以“成者王败者寇”作为游戏规则的政坛角逐,以免成为认权不认人的封建政治屠刀下的无谓牺牲品。 这两点

6、理由的存在,是有其客观基础的。因为在封建社会的宫廷政治中,包含着大量肮脏与黑暗的东西,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人身依附关系,决定了从政者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身为宫廷大臣者,时时处在伴君如伴虎的微妙地位上,个人的地位升降乃到生死,完全由其主人的喜怒亲疏所决定,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 即使是贵为天子皇帝,也因未必能看清“水能载舟,水亦能覆舟”之理,因施暴政而引发了民众的揭竿而起,再加上权贵间的相互争权夺利、外族的入侵等因素,导致了封建朝代如走马灯般地更迭更换。于是,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有死于枭雄之手者(如子婴),有携后妃同跳井以求生存者(如陈后主),有客死异乡者(如宋徽宗

7、与宋钦宗),也有上吊自杀者(如崇侦皇帝) 所以,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宦海种种风波、仕途处处险恶的实况作具体载录的历史。 所以,相对而言,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中的那些明智而又富于远见者,十分注意约束自己的权力欲望,使自己远离宫廷政治的阴谋,从而也就不受其祸福的影响。 这,正是洪应明的“行止在我”说的主要内涵。 当然,“行止在我”还可以贯彻到每个人的人生及其方方面面中。 以艺术家的艺术追求为例,古今中外那些伟大的艺术家,都善于向活着与逝去的老师学习,汲取百家之长,又善于师法自然,汲吮天地间的灵气,同时又绝不放弃对自我艺术风格的追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按照齐石白的说法,就是

8、成功走上“以我少少许,胜人多多许”的道路,终在艺术史上形成独特的一家一流派。试看艺术天空中的那些灿烂的星座: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郑板桥、齐白石、徐悲鸿、刘海粟、张大千及更多的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又有谁不是走上并成功地走完这一条路的呢? 再就数十年来流行的金庸、梁羽生、古龙等新派武侠小说来看,小说中的主人公,每每是一剑走天涯的侠客,是一些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式的角色,他们不受人世社会的种种束缚,忠实于自己的理想并珍惜自己的情感,不论是比剑论道、打抱不平,或是喜笑怒骂、指点江山,想哭就哭,欲笑就笑,进退自如,行止在我,毫不拖泥带水。这种书本上的理想人生,自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能给读者带来性情上的

9、一种虚幻的满足,从而也就使武侠小说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 回到现实中来,封建社会的黑暗时代已是翻过去的一页了。今天的中国政治正在步向健全民主法制的正确道路。即使如此,也不可能是人人都选择从政之道的,缘由很简单,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全面而又宏伟的建设工程,需要三百六十行的社会分工,需要每个人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所以,人生之路应该如何选择?如何走得更好?这对于每个人尤其是初入社会者,都是一个问题。 一般说来,那些真正贯彻“行止在我”者也就是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有信心、有主见者,面对复杂的社会,他们有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生态度,对于自己的人生抉择能负完全的责任,从而也就具有了取得成功的更多保障,因为“行止在

10、我”,正是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的表现之一。 在今天讲“行止在我”,还应辩证地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不能不顾国情和社会的各种规范,过份地强调个人的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因为这会滑向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泥坑。所以,说行止在我,说自由,也有一项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的限度,还是马克思说得好:“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 普天之下,无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无两条完全一致的人生之路。行止在我,我走我的路,千百人就会有千百条路 人生的意义,也就在于每个人对适合自己的路,不断地探寻、发现和行进之中。人事成败与菜根谭-造化氤氲醉亦禅 樽垒边幕天席地,时时共造

11、化氤氲,孰谓醉非禅? 黄鸟情多,常向梦中呼醉客;白云意懒,偏来僻处媚幽人。 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机息坐忘盘石上,古今尽属蜉蝣。 结合一些事例与认识来阐发以上语句,会逊了文采,乃至会有碍于对那些不可言传的境界的意会,但这种选择对于更好地认识并理解菜根谭所论及的醉中自有禅意的思想,还是会有所帮助的。 这三则关于醉中自有禅意的语句,在义理上,或可同样归结为三点: 首先,淋漓尽致的醉,能使醉者产生一种以天地为舞台的感觉;尽情尽性的醉,能使醉者在飘摇迷离的意识状态中,作优哉悠哉的宇宙逍遥游,可令其产生一种腾云驾雾式的迷幻感。所谓: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在把握天地自然本性的方面,有谁能说,醉的境

12、界不是禅的境界呢? 其次,酒作为促使人能陶醉于自然山水林野中的杯中物,使醉者移情于自然,不时感受到了多情的黄鸟、意懒的白云等等野趣,身心融入到了生机盎然的自然中,和谐得体,心旷神怡此种状态,或就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草木之间也。 再次,一个人如果能如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史湘云那样,酣醉睡卧在落花上,天当被来地作枕,那该是多惬意的一刻! 人的性情可以因得意而尽醉,因尽醉而趋于完美,那怕是因尽醉而走向人生的终点站。 君不见,前,有魏晋时期名列“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常乘一鹿车出游,必携酒一壶酣饮,出发前命仆人带锹跟随,吩咐他:“倘我醉死,你只要就地挖坑,然后将我掩埋。”

13、后,有清朝才子之一的金圣叹,主张:“死及烂醉时,便是性。” 醉之彻底,醉之洒脱,由此可见一斑。 进一步看,要说明醉亦禅,即醉的境界也可以引申到禅的境界,就必须找到这两者的契合点。 醉,是酒的酩酊迷醉效力的具体实现。 醉,能使醉者摆脱与生俱来的忧患,解除与情并生的忧愁。 醉,能使醉者返朴归真,再入天真无虑的境地。 醉,并不全是一醉方休,还可能使醉者产生浪漫的神思,产生类似于李白般的“斗酒诗百篇”的奇迹。 同时,醉,还可以使醉者留清白的人品、一身的正气于人间,能使醉者维护自我的尊严,不事权贵,类似李白那样“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确实,就刘伶、李白之类的酒中仙而言,酒,能成为个人获得人

14、生自由的催化剂。醉,则能使他们摆脱功名富贵的许多诱惑与羁绊。这,也正是古代的饮者醉者的醉所留下的启示之一。 有意思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能达到醉的最高境界的醉者,是“酒仙”;而欧洲传统文化中管理酒与醉鬼的,是“酒神”。 “酒仙”与“酒神”两相比较,酒仙无疑要属逍遥派,神思更为飞扬,言行更洒脱自在;酒神则是现实派,是人间司酒官的神化形象,其职责包括用酒来给人们助兴、对付酗酒之类令人头疼的问题,等等。中国历史走到了今天,酗酒问题并没有如欧美俄那样,成为一个令千家万户担忧、令社会秩序维护者感到棘手的问题,也多少说明了国人对酒与醉的反应,不乏精神享受的方面,而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 接着,说说禅。 “禅

15、是大海,是空气,是高山,是雷鸣与闪电。是春花,是夏日,是冬雪。不,它在这一切之上,它就是人。” 以上是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所说过的一段名言。 禅是触及生机盎然的自然本质的意识,禅是一种智慧的自觉,禅尤其推崇觉悟的人,充分意识到传统所言的“佛”,并不是神,不是被人顶礼膜拜的偶像,而是觉悟了的智慧者。任何人只要获得了精神意识上的大彻大悟,获得了瞬间即永恒的顿悟,佛在心头坐,那么,他就在包括自我修养在内的人生观上豁然贯通了,从而也就摆脱了人性人情的种种滞碍,成为了自由自在的人。 此时,人不需崇拜任何铜铸木雕的偶像,不需昏昏沉沉地背诵经文,因为较之这一切,人是最高的存在。 禅宗历史上,有这么一则著名功案:

16、 一个寒冷的冬天,丹霞禅师游方到了洛阳慧林寺。天气大寒,丹霞就在殿上砍了一尊木佛来烤火。 寺院的院主见了,大发脾气:“你怎么能烧我们庙里的木雕佛像呢?” 丹霞用拄杖在火灰里拨了拨,说:“我烧木佛,是为了取舍利子呀。” 院主说:“你糊涂了吧,木头雕的佛像里怎么会有舍利子呢!” 丹霞说:“啊!既然没有,那我就再取两尊木佛来烧吧。” 表象地看,保持活人的体温,较之保存一座高高在上的木佛,要更重要。更重要的,“泥佛不渡河,铁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 泥佛、铁佛、木佛之类,是偶像,是心外的形式,而真正的佛,则在人心内中坐,觉悟自在自性中。 所以,醉与禅的契合点,就在于:醉如禅,能使人摆脱各种束缚,使人成

17、为自由自在的人。 在传统文化的意识中,有既涉及醉又不离禅的更直接的例子,来说明这点吗? 有,一个比较贴切的例子,出自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中的“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这一故事。 话说鲁达一拳打死镇关西后,为逃避官府的追捕,经赵员外介绍,来到了五台山落发为僧,长老赐名“智深”作为法号。 鲁智深天性纯朴,性情豁达,遣性任情之时,必少不了酒肉。 他不习惯于僧众对偶像的崇拜,也无意参加引经据典的争论,青灯枯坐的寺院生活,对他是一种束缚。因此,当他喝到出家之后的第一次酒,并喝醉之后,就产生了“指定天宫,叫骂天蓬元帅;踏开地府,要拿催命判官”的无畏气概,具有了禅宗所推崇的那种“逢佛杀佛,逢祖杀祖”的一往无前的气势

18、。 果不其然,当鲁智深再次酩酊大醉时,他一路上山,先是打塌了半山亭,后是打倒了左右分立在寺庙山门前的两尊金刚塑像,理由是他们分别威胁或嘲笑了他,最后又撞开了寺庙的大门,直打到了寺庙的殿堂上,后闻长老喝住,他才罢了手。 这一段,虽是小说家的文学故事,但鲁智深式的所作所为,却是有历史依据的,那就是禅宗历史上出现与存在过的“狂禅”者及其所作所为。作为快活烈性汉,鲁智深的所作所为,既有宣泄体力与情感的方面,也有切合禅的智慧的方面,也就是水浒传的作者所指的“妙理悦禅心”的意味。 可见,醉,使鲁智深摆脱了佛门清规戒律的束缚,强化了他走入新天地的独立意识,因此,他经历了无数风波后,再入佛门,以圆寂告终,表明

19、他进入了禅的高境界。 鲁智深的形象,也就具有了行似鲁莽而心具高深智慧的内涵。 与此类似的著名人物,还有济公。 所以,醉者自有其醉的情趣,醉者自有其醉的智慧。当醉的智慧与禅的智慧不谋而合、殊途同归时,醉的情趣不至于流俗,不至于轻佻,也避免了肤浅。 只是,现在重提类似丹霞烧佛、鲁智深醉打金刚之类的实例,是否太空玄、太理想,乃至可望而不可及呢? 却也未必。 日本一家公司的管理者,发现本公司的产品常常无故受损。他们虽对此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但由于未触及到问题的实质,情形并无大的改观。 为此,公司的管理者大伤脑筋。 偶然,在一次休息聚餐时,公司的一位主要管理者在无意中听到了一些公司员工的谈话,才知道员工

20、们对公司的那种“功由上往下记,过由下往上记”等等做法,普遍地不满,但又敢怒不敢言。于是,一些员工就将怨气与不满情绪,直接发泄到产品上,直接造成了产品的损失。 知道了问题的症结,如何解决问题呢? 公司的管理层接受了心理学家的建议,在公司员工的休息室中,安放了公司老板的一个塑胶塑像,旁边放着一条棍,让对公司的措施及工作有不满情绪的任何员工,都可以关起门来,棍打老板的塑像,以发泄心头的不满,平复自己的情绪。 刚过三天,老板的塑像就被打得变了形,公司的管理层因此更明白了事态的严重性。集思广益后,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广泛听取公司员工的意见,采纳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认真的整改,等等。 终于,员

21、工们以往的过激情绪得到了渲泄,很快,公司的产品质量获得了改善,公司的生产效益得到了提高,就是老板的塑像,此后也甚少经受棍打之苦了。 举一反三地想想,这个例子,是否也有些类似于丹霞烧佛、鲁智深醉打金刚塑像之类的实质或影子呢? 人事成败与菜根谭-琴棋诗书画养性灵 琴书诗画,达士以之养性灵,而庸夫徒赏其迹象;可见事物无定品,随人识见以为高下。故读书穷理,要以识趣为先。 漫履揪抨观局戏,手中悟生杀之机。 琴、棋、书、画这中国古代的四大艺术,还有中国诗歌,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智慧在文化意识与艺术情趣之中,最瑰丽、最富于艺术情调的结晶物。 中国古琴所奏出的和美清雅的悠扬乐声,使人神思飞扬,神飘天外 作为一

22、项有益的娱乐棋戏,中国围棋的智力搏弈,则可提高下棋者与观棋者的逻辑思维、推断与直觉判断力,令人感到奥妙无穷 具有独特的节奏韵律的中国古诗,通过记录诗人面对自我、社会、人生和自然的独特感受,表现了文化心灵之旅,极大地丰富了数千年来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并成为了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的瑰宝 中国书法家笔下的书法,则以线的收放、象形字的结构、韵致的布局,通过单纯的墨色,铺陈在独特的宣纸中,表现出了一种含蓄、深邃而又抽象的艺术意境 在或充实、或空灵的场景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令观者可以神游其间,心旷神怡,那则是中国画 所以,琴、棋、诗、书、画,一直被传统文化当作开启人的灵性、陶冶人的性情、增添人生情趣的最有效

23、手段之一。而这些过程与结果证明,如此作为,确实有助于个人心智的启蒙、完善以及视野的拓宽。 以中国围棋而言,关于围棋的起源,自古就存在着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是,远古时代的尧帝因儿子丹朱的荒淫傲慢,所以,尧帝就创制了围棋,用来引导丹朱,并受到了丹朱的喜爱。另一种传说则是,舜帝因儿子商均的智力低下,所以就发明了围棋,用来启蒙和引导儿子。在这两种不尽相同的说法中,已明确一致地肯定了围棋可移人性情,可当作开启智慧宝库的钥匙,可引导参与搏弈者的心智向和善的方向发展。 确实,围棋的黑白两色棋子,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意识。当这些黑白子被布落在纵横各十九路的棋盘上时,棋盘就能生出如不可尽数的天星般的丰富

24、变化,所以,至今我们还有成语将“星罗”与“棋布”并称的。如此,围棋本身也就含藏着一种经天纬地的宇宙意识,这是其它棋戏所不可企及的。另外,围棋的弈理,也处处透露着兵法的玄机,这也就是洪应明所说的“漫履揪抨观局戏,手中悟生杀之机”。可见他能以小见大,从容地以弈喻兵。一方面,围棋的每一佳着,既意味着能最大限度地攻击对方,又能最严密无隙地卫护己方,弈理因此具有了兵法上的战略意识;另一方面,弈理所注重的布局、做活、搏杀、收官等等,又不乏兵法上的战术意识。当然,以上只是一种随意的联想,因为围棋只是机智而又游戏性地容纳了兵法,其成败也就不带有任何现实的伤害性,这,正如唐太宗的五言咏棋诗所写:“舍生非假命,带

25、死不关伤。” 同样,中国的琴、书、诗、画,也各自具有独特而又丰富的蕴涵,它们同样追求含蓄、追求深远的意境,在有限的音乐、文字和画面之中,能使人体验到无穷的意绪与韵致。 中国的琴、棋、书、诗、画有规范,但规范并没有束缚后来人门者的创造力,后来的入门者,既要以自然造化为师,又要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而推动了琴、棋、书、诗、画事业的不断发展。那些领悟并把握到了琴、棋、书、诗、画的真谛者,当他们沉缅于琴、棋、书、诗、画时,他们专心致志,如入禅定之境,精神上的痛苦与压力得以减轻和缓解,乃至趋于消失。此时,人艺合一,他们能专注地品味和享受到艺术的乐趣、人生的乐趣,心中充满着恰然

26、自得之情。 琴、棋、书、诗、画,是清和的乐事雅趣。所以,据此而建立起的人际友谊关系,如棋友、琴友、画友、诗友、书友等,是人生的清友,彼此之间可以不计年龄、地位、财富的距离,而变成人生的知音。如在著名的“高山流水”的典故中,擅长于弹琴的伯牙和擅长于听琴的钟子期,就是一对千古知音,当伯牙将琴摔断在先逝的钟子期的墓前,发誓不再弹琴时,表露的正是他对知音故人的无限怀恋和对死神的蔑视。 从更高的层次看,人们还可以从琴、棋、诗、书、画中,体验到深刻的禅意样境。 那么,禅是什么呢?禅的心灵状态又是如何的呢? 宗白华先生回答得好: 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

27、。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 难怪,中国历史上的琴棋诗书画的大家,如王维、苏东坡、黄庭坚、严羽等,均深受禅的影响,他们的处世与作品,也都不乏禅机禅意。 再以围棋为例,在现代,诸如日本棋圣藤泽秀行等围棋界的前辈,还屡屡叮嘱中国的年青围棋国手要多学一些禅宗的历史,因为这会有助于心智、棋品和人品的升华提高。 我们现代人越来越多地生活在都市化和机械化的现代社会中。一般说来,这种高速度、快节奏生活,使现代人更难摆脱身心上的更多困扰。 如果一个人仅对与自己有利害关系、属于自己职业范围之内的事才感兴趣,那么,他就会成为一部周而复始地运转的机器,会处在疲劳、神经紧张和忧郁

28、的恶性循环中,体会不到人生的乐趣,反过来,还可能会危及生活与工作的正常进行。相反,另一个人能在工作之余,将部分时间花在琴棋诗书画的创作或欣赏上,不乏生活上的闲情逸致,那么,他的艺术素养将会得到提高,智慧也得以激发,还会获得身心上的一种松驰,得以保持身心的均衡协调,从而提高自己思维与行为反应的机敏性,更有利于工作的展开,人生因此而变得丰盛。 在这方面,正反例子都有。 如国外某航空公司的一架载客飞机坠毁在某海湾,造成了24名旅客的丧生。据调查,失事原因是驾驶员因高度紧张、操作失常而致。 从此,这家航空公司就想方设法,注意减轻在职职工的紧张与压力,为全体职工开设了美术、围棋、园艺、烹调这四门文化课程

29、,目的是促进职工之间的人际交往,给他们提供自我娱乐的机会,增添他们生活的情趣,减轻日常工作给他们带来的精神压力,使他们的思想变得更灵活、更富于创造性,从而更出色地完成工作。 事实表明,这种做法是富有成效的,很值得更多的企业管理者借鉴。 当然,我们今天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已不再仅是传统的琴棋诗书画的狭窄圈子了,我们面对着更多艺术种类,选择的余地更大。但没有改变的是,古人认为琴棋诗书画有助于陶冶人的性情,有益于启迪人的灵性,强调要注重它们的情趣意识等等,至今还是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与欣赏时所神往之处,是不易之论,时代变迁,江山代有才人出,但琴棋诗书画的魅力,并丝毫没有的降低,反而身价日涨,这已是不需

30、再多作说明的了。鸟语虫声传心诀花英草色见道文 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学者要天机清彻,胸次玲珑,触物皆有会心处。 翠条傲严霜,节纵孤高,无伤冲雅;红蕖媚秋水,色虽艳丽,何损清修。 花逞春光,一番雨、一番风,催归尘土;竹坚雅操,几朝霜、几朝雪,傲就琅玕。 心与竹俱空,问是非何处着脚?貌偕松共瘦,知忧喜无由上眉。 高车嫌地僻,不如鱼鸟解亲人;驷马喜门高,怎似莺花能避俗。 花开花谢春不管,拂意事休对人言;水暖水寒鱼自知,会心处还期独赏。 昂藏老鹤虽饥,饮啄犹闲,肯同鸡鹜之营营而竞食?偃蹇寒松纵老,丰标自在,岂似桃李之灼灼而争妍? 鹤立鸡群,可谓超然无侣矣。然进而观于大海之鹏,

31、则渺然自小;又进而求之九霄之凤,则巍乎莫及。所以,至人常若无若虚,而盛德多不矜不伐也。 鹤唳雪月霜天,想见屈大夫醒时之激烈;鸥眠春风暖日,会知陶处士醉里之风流。 当笔者逐一地将菜根谭中论及鱼鸟花木的文字,综列在一起时,不由地惊叹到:洪应明有着很明显的诗人气质! 这主要表现在,他是想象丰富、洞察敏锐及表述卓越的一位学人。所以,他面对着日常平凡的鱼鸟花木,却有着丰富而又细腻的感受、深刻而又睿智的颖悟,他善于将鱼鸟花木作拟人化的联想思考,而且点点滴滴的思考,常若隐若现地与个人的立身处世联系起来。 于是,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不论是耳闻鸟语虫鸣,或是眼看花繁草色,他都能将自然的种种生机景象,看成是以心

32、传心的秘诀,看成是参悟大道的无字文章 这些,正表项了一个学者所宝贵的天机敏锐清彻、胸次圆融玲珑,触物皆有会心处。 说到“传心之诀”,有必要提到禅宗历史上“拈花微笑”的典故。 据禅宗公案记载,释迎牟尼在灵山法会上,曾无言地手拈金色的菠萝花示众。当时在场拟聆听佛法的数百佛徒,因不解其意而毫无反应。 惟有释迎牟尼的大弟子迦叶,眼光对接之时,因“妙悟于心”而破颜微笑。 心有灵犀一点通,释迦牟尼眼见迦叶能够颖悟自己的意思,当即向众人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迎叶。”意思是已经通过了眼神的交流和拈花的动作,毋须文字言语的说解,已将正法托嘱给迦叶,以代代

33、传承流布。 自此之后,禅宗的历史得以展开,“以心传心”之语,也就意喻着一方的心思,通过一定的表征传播而被另一方心领神会。 概念移植一下,洪应明强调的是学者们应有敏锐的头脑,广博的胸怀,触物有思,触物生情,时时处处于事于物,实有所感、实有所思并实有所得。 读者诸君不妨先按洪应明对于鱼鸟花木的颖悟思路,去感受一番。 竹:历来都被传统文人士大夫们,与松、梅一起并称为“岁寒三友”。白居易尝有诗称誉竹子:“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说的是郁郁葱葱的竹子,凌冬不凋,不畏霜雪,具有挺拔坚贞的君子之风。 另外,竹竿的竖直与空心,易使人联想到正直、谦虚等美德,难怪苏东坡要高吟“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34、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同样是面对竹子,洪应明所想到的是:青绿的小竹(翠条)傲立在严霜,气节即使是孤僻高傲,也无损于它的冲虚淡雅;竹子以它的高雅节操,经历了数番霜雪的洗礼,骄傲地保持着美玉般的本色。 他还举一反三地联想到:人心倘能与竹心一样,保持着空虚的境态,那么,是非又能在何处存留?人也就不难超越繁琐无谓的是是非非了。 荷花:又称芙蕖、莲花。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在其名篇爱莲说中,将荷花称为“花之君子也”,原因在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品格的方面,点明了荷花为什么一直深得人们的爱慕。 洪应明所见所思的则是:红荷(红蕖)妩媚地展现在秋水之中,颜色虽嫌鲜艳俏丽,却无损于它洁美的

35、操行给人以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不失本色的启示。 松:人的形貌与松树同瘦,人生的种种忧患与喜好,也就无由在他的眉宇间表现出来这或许是洪应明对松树的一种自嘲与自慰的联想,投下了他自述的影子。 可以明确的是,在常人常以崇高、庄严、挺拔等等词汇来联想并推崇松树的品格之外,洪应明更推崇的是松树的那种不露声色地俯视众生的超然状态。所以,即使是那高耸在寒天的老松,也是丰姿风采落落自在,岂似桃花李花那样光采鲜明、争芳斗艳? 鹤与鸥:鹤为仙客,鸥为闲客,这是北宋文学家李昉对鹤与鸥的命名。由此不难看到,鹤是高洁之士的象征,鸥则是隐逸之士的象征。 所以,在雪飘霜飞之时,洪应明耳闻清唳高亢的鹤鸣,他想到的是屈原清醒时

36、的激烈心志;在春风融融的暖日,眼见姿态闲逸的鸥眠,他想到的是陶潜醉酣的风流自足。 怀古之外,鹤的风姿也很值得推崇,且看,高峻雄昂的老鹤虽然饥渴了,依然还是从容悠闲地饮水啄食,哪肯同家鸡野鸡一样忙忙碌碌地争抢食物?再看,鹤立鸡群之时,鹤的突出状态可说是无可比拟的,但接着与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海之鹏相比,鹤也就显得渺小了,又进一步与生活在天的极高处(九霄)的凤凰相比,鹤就更难以企及凤凰的巍峨雄伟的体貌了。 显然,类似的比较,能使人产生一种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启示。于是,深悟人生与自然的真谛者,只是保持着虚静淡泊的心态;德高望重者待人接物时,则无骄横傲慢的表现。 鱼鸟莺花:鲜花开放在春天,历

37、经风吹雨打,终复归于尘土,这种景象,有着不忘根基的归宿意味。鱼鸟莺花懂得亲近人,不长势利眼,无俗气,不像与乘坐驷马高车的权贵交往那样,每每受着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种种因素影响,于是,能可人慰人的鱼鸟莺花,也就成为了人的真正朋友。 另外,在洪应明看来,春天并不管花开花落,各种鱼对于水的暖寒,也各有各的标准。 这给人们的处世留下了两点启示: 平常自己遇到了不如意的事,不要对别人倾诉,以免打扰别人的宁静,以免令人生厌,以免令己尴尬。 日常处世时,自己每有心领神会之处,也有独自品味玩赏的必要,因为默静的心境似海,切毋让那好为人师的说教窒息了这深沉的静默 不用说,洪应明对于竹鹤鸥及鱼鸟莺花的感悟与理解,

38、只是千万感悟中的一种,只是万千理解中的一种。而当笔者试图解读它们时,多少也把自己的意念接续了,从而得以再次领受诸如竹松的品格力量,得以回味诸如鹤鸥的处世启示 面对自然,自然会时时拨动每一颗敏感心灵的心弦。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吾人适志于花柳烂漫之时,得趣于笙歌腾沸之处,乃是造化之幻境,人心之荡念也。须从木落草枯之后,向声希味淡之中,觅得一些消息,才是乾坤的橐籥,人物的根宗。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地宽天高,尚觉鹏程之窄小;云深松老,方知鹤梦之悠闲。 忽睹天际彩云,常疑好事皆虚事;再观山中闲木,方信闲人是福人。 鹬蚌相持,兔犬共毙

39、,冷觑来,令人猛气全消;鸥凫共浴,鹿豕同眠,闲观去,使我机心顿息。 闲观扑纸蝇,笑痴人自生障碍;静睹竞巢鹊,叹杰士空遥英雄。 鸟惊心,花溅泪,怀此热肝肠,如何领取得冷风月?山写照,水传神,识吾真面目,方可摆脱得幻乾坤。 芳菲园圃看蜂忙,觑破几般尘情世态;寂寞衡茅观燕寝,引起一种冷趣幽思。 芦花被下,卧雪眠云,保全得一窝夜气;竹叶杯中,吟风弄月,躲离了万丈红尘。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 古人闲适处,今人却忙过了一生;古人实受处,今人又虚度了一世。总是耽空逐妄,看个色身不破、认个法身不真矣。 闲中不放过,忙中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中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中有受用。 自然界并没有永恒的春天。

40、于是,常人也就有了恨好花不常开的遗憾,有了怨美景不再来的叹喟遗憾、叹喟,复遗憾、复叹喟,无穷尽。 洪应明则想到了另一方面。因为他看到了花卉柳木的艳丽、笙乐歌舞的喧闹,都是脆弱而又短暂的。倘若人们得意忘形地沉缅于其中,就会陷入自然的虑幻境象中,就会被放纵的念头所缠扰。 因此,他主张人应学会摆脱诱惑,学会在树木败落、花草凋零之后,在宁静的环境中,从清淡的食物里,寻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以领悟宇宙发展的依据和做人的根本。 于是,在本文开始所综列的一系列冷艳的对句中,人们得以领略了洪应明在自然之中的冷眼观察、冷静思索和悠闲的身心佳境: 不再因受宠而惊喜,不再因受辱而惊惧,眼睛,只是看着庭院四时的花开花落,

41、悠闲;不再因升迁而得意,不再因贬谪而失落,思绪,恰似天边那些卷舒聚散随缘的云朵一样,自在。 相比大地的宽广、云天的高远,方悟大鹏的行程尚属窄小;看看云的幽深、松的苍老,才知仙鹤之梦确实悠闲。 忽然看到天边彩云的散匿,就怀疑人间所谓的好事福音,尽属虚幻;再去观看山中被人遗忘的闲木,才信人间的悠闲者,确是有福之人 为什么看到山中的闲木,就会想到人间的悠闲者确是有福之人呢? 老庄的思想意识在其中起了大作用。 如庄子就曾面对过惠施所提到的一个问题:我有一棵大樗树,它的树干木瘤盘结、小枝折扭弯曲,根本不可能被木匠们锯裁规矩,所以它就成为了闲置路边的无用闲木 庄子的回答是:你愁这棵大樗树无用,你为何不将它

42、种在广阔的旷野?这样,人就可以随意地漫步在树旁,逍遥自在地躺在树下。想想,樗树正因无所可用,才不致于受到刀斧的砍伐侵害啊! 庄子就这样通过无用的闲树能长成参天大树,而有用的树则必遭砍伐的现象,多次说明了常识认为恶无用之材,实质所具有的大用处。 在这种认识基础上,洪应明之所以欣赏鹤梦的悠闲,推崇悠闲的人生,全是因闲木、闲鹤、闲人能全其天真,能远避祸害,从而也就得以尽享天年所谓“死于安乐”之故。 因此,他就轻落自然中的那种种毁身害命的争斗、损性失趣的忙碌: 鹬啄蚌肉,蚌则合闭其壳,以钳鹬嘴,两者相争相持不下,终都被渔翁擒得。因兔被猎尽,再无用武之地的猎狗,就被猎人烹而食之。再闲看那因趋光而猛扑窗户

43、纸的苍蝇,忙忙碌碌,却出不得窗外;静观那争逐巢窝的鸟鹊,彼此争强好胜,也只是徒费气力而已 于是,反观自身,个人心中的那种种急功近利的勇猛气概,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那种种机巧的心计,也就猛然地平息了。回眸人间,可笑那些无知人,往往自己堵塞自己的思路,自寻烦恼;可叹那些杰出者,往往逞强好胜,终归也是南柯一梦归于空。 褒扬闲与和,贬弃忙与争,突出地表明了洪应明的那种隐士的心态。 从此出发,他对杜甫的那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激烈情怀,也表示怀疑,因为这种情怀会妨碍人们领略那冷俏的清风明月的意趣。 因此,他只愿悠闲地看着鸥与凫(野鸭)相安无事,共同沐浴在碧水清波中,看着鹿与豕(猪)相睦无争,共

44、同栖息在一个地方。他只愿在山水中流连,了悟人生的真相,不受虚幻假象的蒙蔽。他只愿在种植了芬芳花草的园圃,闲看蜜蜂的忙碌;在清静的茅屋,观看燕子的安卧,从而得以看破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得以产生缕缕丝丝的冷趣幽思 他也就赢得了身心的闲适自在,即使是盖着填充着芦苇花絮的芦花被(为粗陋卧具),纯净的雪云依然在梦乡飘过,清明纯净的心境(夜气)在被窝中得以保存;拿着盛有竹叶青(酒名)的酒杯,以清风明月为题吟诗,悠闲自在地脱离了繁杂喧嚣的俗世凡尘。 自然中的鱼鸟花木,带给人的感受太多也太深了。所以,洪应明的这种认识或可视为归结即使成为了坐轩车、穿冕服的士卿大夫,也不可抛弃与忘怀了山野林间的意趣意味。 人

45、活世上,闲适与忙碌是其中的两极。在这方面,古人得益于闲适,从而在精神世界上有实在的领受读读老子、论语、庄子和各种佛经百十代过去了,我们还能领受着其中智慧清风的荫凉。而洪应明时代的“今人”,与我们不少的现代人,境遇却还是一样的,忙忙碌碌地过了一生,总是耽空逐妄,既对种种时过境迁的现象看不破,也在终极精神的追求上留下了空白,多少也就虚度了一世。 所以,在人生闲与忙、静与动、暗与明的两极中,洪应明提出的理想态是:在闲适中能不放纵,在忙碌中有受用;在宁静中心不落空,在运动中有受用;在暗室中不欺隐自我,在明堂大众中有受用。 面对木落草枯、花开花落、鹤梦悠闲油然而生的是一种秋的思绪;人生的闲适、逍遥、豁达

46、、超脱则是一种秋的智慧。 这种思绪,这种智慧,具有浓厚的出世意识,偏于消极,此乃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启迪也是存在的,那就是说逍遥闲适,也是对人生的一种珍惜与肯定,它能使人更投入自然,所谓“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苏东坡语),能使人以自我之心去体悟自然,能使人在鱼跃鸟飞、花繁木盛中寻到自然的启示,从而得以超然物外,得以静观世界,进而参悟人生、逸远淡泊、悠然忘我 挚爱自然美的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留下这样一句名言:大自然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乏能发现美的眼睛。依据此语的模式,再重温洪应明在鱼鸟花木前的颖悟认识,笔者想说:大自然中并不缺哲理,而是缺乏能发掘并颖悟大自然的哲理的心灵。 在结合我们的时代来论,有统计数据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或人均年纯收入达到500至800美元时,整个社会就会进入休闲消费的急剧扩张期,人们将拥有相当的消费欲望、消费能力和闲暇时间来从事休闲消费。 截至2001年,国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60元,已在800美元之上,而东部沿海地区4亿人口的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显然,就相应的指标来论,国内城市已进入了休闲消费的急速扩张期。更有专家预测,在未来15年内,发达国家将相继进入休闲时代以美国为例,其国民的13时间和23的收入是用在休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