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两汉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初步奠定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110503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986.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两汉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初步奠定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第二章两汉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初步奠定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二章两汉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初步奠定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二章两汉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初步奠定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二章两汉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初步奠定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两汉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初步奠定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两汉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初步奠定课件.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两汉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初步奠定,第二章两汉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初步奠定课件,第一节:两汉史学形成的基本文化背景战国末年,秦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强大,需要在文化方面有个有力的指导。相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成为秦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指导原则。不久,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但是秦始皇为了推行思想上的大一统,却采纳了法家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造成了中国学术空前的浩劫。,第一节:两汉史学形成的基本文化背景,焚书坑儒,使史书损失最大。西汉王朝“休养生息”。武帝时,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秦王朝二世而亡,只存在了短短的14年。汉初的君臣都在深刻的思索:为什么强大的秦王朝骤然灭亡?为何如此短命?新兴的汉王朝如何

2、才能长治久安?陆贾的楚汉春秋,焚书坑儒,使史书损失最大。,汉初以无为求进取,促进恢弘的精神文化建设。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主张大一统,天人合一,以神学作政治依据,重“天意”。天人关系问题成为此时研究的重点,是当时最大的课题。文学上,“大赋”这种文学形式非常兴旺,吸取离骚长篇大论的形式,恢弘博大,总览一切,气势博大。司马迁的史记,也是一样的恢弘博大,对周边国家都有记载。史记受到“大赋”的影响较大,此外,哲学上也深受董仲舒的影响。,汉初以无为求进取,促进恢弘的精神文化建设。,第二节: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重要的历史学家,被梁启超成为“史界太祖”。司马迁史记的撰成,是中国史学史上

3、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中国史学影响巨大。,第二节:司马迁和史记,一、司马迁生平 1、少年时代的家乡生活,一、司马迁生平,2、入仕前的壮游祖国山河。20岁以后,离家远游。这个过程对司马迁眼界的开阔、知识的积累和他进步的历史观的形成,都有极为巨大的影响。,2、入仕前的壮游祖国山河。,3、入仕及宦途经历4、36岁立志修史:一生的转折点5、42岁开始著史,3、入仕及宦途经历,6、48岁自请宫刑,6、48岁自请宫刑,7、刑馀著史 8、史记宗旨:“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7、刑馀

4、著史,9、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和报任安书外,流传下来的还有悲士不遇赋一篇、素王妙论佚文四节,其他的都已经散失了,但就是悲士不遇赋这篇司马迁晚年的作品,也有人说是别人假借其名而伪造的。,9、司马迁的著作:,二、史记的体例和内容 1、史记的体例分为五部分。“本纪”12篇,是编年体的大事记,是最高统治者的编年史。“世家”30篇,记载世代传家的政权人物等,分为三类:诸侯列国;汉朝的宰相、功臣,如萧何等;历史上的特殊地位的人物,如陈涉、孔子等。,二、史记的体例和内容,“书”8篇,涉及礼乐制度、历法、天文、地理、重大祭祀、经济财政等社会生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是一种综合论述的形式,以反映社会制度

5、的变化为主,意在明其“损益”、“改易”之迹,“承蔽通变”之状。汉书后改为志。“表”10篇,有世表、年表、月表、人表等几种形式。是以谱牒的形式,厘清错综复杂的史事。,“书”8篇,涉及礼乐制度、历法、天文、地理、重大祭祀、经济财,“列传”70篇,记载各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各种人物,为“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各种历史人物立传。有专传、合传和类传的不同形式。这五种体例,并不是各自独立,而是互相配合,互为补充,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郑樵说:“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赵翼说:“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6、“列传”70篇,记载各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各种人物,为,这五种体例都有前人的成就作为凭借。史记将这五种体例合为一书,自成一家,创立了纪传体。白寿彝先生认为“称史记为纪传体不恰当,实际是综合体。”,这五种体例都有前人的成就作为凭借。,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通史的标准:时间上:从古到今;地域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包括全国的广大地域;内容上,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3、史记的史料来源和司马迁治史方法 父子都做过太史令,有机会阅览“石室金匮”的皇家图书和档案材料。全面搜集文字资料。“天下佚闻旧事,靡不毕及于太史公。”司马迁做了很多实地

7、考察,而且将考察所得与文字资料相对照。对资料慎重,注意史料的真实,“疑则存疑,盖其慎也。”,3、史记的史料来源和司马迁治史方法,三、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1、历史观:历史是发展变化的变化的观念:“通古今之变。”“古”、“今”,代表他要囊括的全部历史,也指明今天是由历史演变而来,不能割断联系;“变”是强调历史长河中治乱盛衰的局面不断变化,治国的办法、人的认识也必然随之发展和改变。“通”则是把历史的变化贯通起来考察,以总结出发展变化的道理。,三、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综其终始”,“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承弊通变”,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基本方法。“综其终始”和“原始察终”,就是把历史事件的

8、起因、经过、结果都摆出来,进行全过程的综合考察。“见盛观衰”,就是观察历史矛盾向对立面转化的苗头和关键。“承弊通变”,从历史事件的弊端预见其变化的趋势。,“综其终始”,“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承弊通变”,是司马迁,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经济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对经济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有独到见解。2、司马迁的史学思想著史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究天人之际,总体上说,司马迁并没有否定天与人的关系及天人感应,但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趋向于现实的历史和人事,重点放在历史事件上,有时也反驳“天”,也就是原则上不反对,而在具体问题和事件上反对,有他自己的看法

9、。通古今之变,考察历史的兴衰成败及其原因,探讨古今历史的变化。成一家之言,要成就自己的“名山事业”。,究天人之际,总体上说,司马迁并没有否定天与人的关系及天人感应,治史目的:“述往事,思来者”通过对历史总结性的记载与反思,获得指导现实的经验,并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使传统的以史为鉴的理论更加系统完善。,治史目的:“述往事,思来者”,四、司马迁在历史编纂学上的贡献1、开创了纪传史体。2、首创互见法。最经济的组织和保存材料。3、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的实录笔法。“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4、开创了“太史公曰”的史评形式。5、创造了“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写作方法。6、详近略远的编撰原则。,

10、四、司马迁在历史编纂学上的贡献,五、史记在历史文学上的成就 1、善述事理,善于描写人物,为传记文学开辟了新天地。2、善于用“寓论断于叙事”的手法。3、擅长写人物的对话,并注重刻画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口吻,表现其神情风貌。4、司马迁善于写场面,写战争。,五、史记在历史文学上的成就,第三节:班固与汉书一、汉书的作者与成书27岁撰写。30岁下狱。经过二十余年努力,于汉章帝建初七年(82年),全书才基本完成,唯八表和天文志未曾完稿。此前三年,白虎观会议,班固编集成白虎通义一书。班昭补作八表,马续助成天文志。,第三节:班固与汉书,二、汉书的体例 1、创立了纪传体断代史,它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2、

11、整齐纪传体体例。改“本纪”为“纪”。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改“书”为“志”。,二、汉书的体例,三、汉书在内容上,扩大了记载的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1、扩大了“志书”的记载范围。2、扩大了对少数民族和邻国史的记载。3、保存的丰富的文献资料。四、班固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1、历史观宣扬历史循环论和皇权神授说。,三、汉书在内容上,扩大了记载的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宣扬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封建正统的历史观。班彪、班固批评司马迁的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修贱贫,此其所弊也。”突出的表现了班氏父子维护封建正统的观点。,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12、。,2、史学思想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班固提出研究历史要“究其始终强弱之变”,要“列其行事,以传世变”,要“以通古今,备温故知新之义。”以经济观点解释历史。肯定“食货”为“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家民富而教化成”。看到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颂扬统一大业,提倡爱国精神。,2、史学思想,五、班固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班固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司马迁。汉书开创了断代为史的先河。班固的断代为史,也曾遭到后人的讥讽,以南宋的郑樵骂班固尤甚,说班固是浮华之士,“全无学术,专事剽窃”。偏激!,五、班固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第五节东观汉记和汉纪 一、东观汉记第一部官修纪传体断代史1、东观汉记原名汉记,因

13、主要撰于皇帝的藏书处东观,后人乃称之为东观汉记。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的纪传体断代史。,第五节东观汉记和汉纪,2、汉明帝时诏修,在当时是一部权威著作,因而有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三者并提的“三史”之称。唐宋时散失,清代做了辑佚。3.东观汉记的体例此书分为纪、表、志、传、载记五体。“载记”是东观汉记的创造,记载分裂、割据政权的人物事迹。,2、汉明帝时诏修,在当时是一部权威著作,因而有史记汉书,4.东观汉记的价值:(1)此书是最早的东汉史,而且是东汉人写东汉史,因而史料价值较高。(2)该书是官方组织修撰正式史书的第一次尝试,对后来官方修史有重要影响。二、汉纪最早的编年体断代史1、汉纪编撰的缘起东汉献帝诏命荀悦

14、依照左传编年体例改写汉书。三年后成书,“辞约事详,论辩多美”。,4.东观汉记的价值:,2、汉纪的编撰方法:以汉书本纪为纲,采取各传、志之文,按时间顺序,散入本纪各年之下。对于那些无年可考或不便于分散在年月之下的史事,则用连类并举、以类相从的方法进行安排,附见于他事之下。这在编年体史书的编写上是一个新的创造。特别是他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的做法,创建了典范,对后世编年史的繁荣产生了很大影响。,2、汉纪的编撰方法:,3、纪传体与编年体的优缺点:(1)、纪传体:优点:便于记载多方面的事迹,政治、经济、文化皆能记载,也能编年。写人物很方便,名位高低皆能记载。缺点:a、记载事件,不能在一篇中将此事全写出

15、来,“同为一事,分在数篇”,割裂开来。b、不易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c、容易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3、纪传体与编年体的优缺点:,(2)、编年体:优点:a、便于标明事件的年代先后顺序。b、易于表明人物事件之间的联系。c、避免事件之间的重复。缺点:a、不能集中叙事。b、不能编年的事件以及年代不清楚的史事不好安排。c、容易把非重大史事忽略。,第二章两汉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初步奠定课件,4、荀悦的史学思想:(1)明确提出了以史为鉴的治史目的。荀悦明确宣称,撰写汉纪的目的就是要“综往昭来”,通过记载西汉一朝的明主贤臣的规模法则、得失之轨,使当时的统治者“有鉴于此”。他在申鉴中还明确提出“鉴乎前、鉴乎人、

16、鉴乎镜”的“三鉴”之说。,4、荀悦的史学思想:,(2)明确提出了历史著作的功能。“君举必记,臧否成败无不存焉。下及士庶,等各有异,咸在载籍。或欲显而不得,或欲隐而名彰。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善人劝焉,淫人惧焉。故先王重之,以嗣赏罚,以辅法教。”为了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他在史书的记载对象和内容取材方面,提出了五点要求,即“五志”:“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3)、宣扬天命观和正统论。,(2)明确提出了历史著作的功能。,第六节 两汉时期封建史学基础的奠定汉朝是中国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奠定了封建史学的基础。(1)出现了纪传、编年两种断代史体裁,在形式上奠定了

17、封建史学的基础。(2)司马迁史记被誉为“实录”的典范,班固汉书的著成,表明史书的记述范围有扩大的趋势,史书的包容性增大,并与政治上大一统的观念相融合,对后代史学发展有很大影响。从内容上奠定了封建史学的基础。,第六节 两汉时期封建史学基础的奠定,(3)荀悦认为撰写史书要有“五志”,他在申鉴中提出的一系列主张,都是强调要用史学来帮助赏罚和教化,将史学的功用予以系统化,史书“经世致用”的作用和宗旨被固定下来。此外,“正统观念”、“忠君意识”等封建史学的特征也开始形成。这些都从思想上奠定了封建史学的基础。(4)出现了封建政权直接干预史学的现象,如班固修史被告发。(5)在史学主体方面,官修史书与官方认可修书成为史学的发展方向。,(3)荀悦认为撰写史书要有“五志”,他在申鉴中提出的一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