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论文:浅谈聆听过程中的教学行为.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359123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音乐论文:浅谈聆听过程中的教学行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音乐论文:浅谈聆听过程中的教学行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音乐论文:浅谈聆听过程中的教学行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音乐论文:浅谈聆听过程中的教学行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音乐论文:浅谈聆听过程中的教学行为.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聆听过程中的教学行为 内容提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这就标明了音乐学习过程离不开聆听,音乐聆听过程是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过程,是学生获得音乐感受力、理解音乐表现意义、享受音乐美的最根本的学习过程。在音乐教学中,关注聆听过程,采取有效的教学行为,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关键词:聆听 听觉能力 表现手段聆听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的四个内容领域中,聆听被排在了首要位置,可见,聆听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聆听音乐,是音乐学习的最根本方式。音乐是靠声音来传播的,只有通过听觉实践,才能真正把握音乐的规律,感受音乐的表现力,也只有在聆听过程中,真正实现音乐艺术陶冶情操、感化

2、人生的目的。聆听的重要性给聆听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要求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学生的聆听过程起到提示、引导、推动作用,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听觉感受。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聆听音乐有着直接影响。常见到有的教师在学生聆听音乐时表现出种种不良的教学行为,如:1、教师甲在请学生听音乐时以监督的目光看着学生,或边看边在教室里来回跺步,发现哪个学生不认真听,就及时指出来,督促学生听音乐。2、教师乙在请学生听音乐时趁机整理书本、教具之类的物品,或看看窗外,掏掏耳朵等,反正是做一些自己的事情。3、教师丙在请学生听音乐时自己或站或坐静静地聆听,一动不动,时而闪过一些音乐之外的杂念,如回忆

3、昨天和朋友一起的有趣的情景,盘算今天下班后去干什么等。上述几种教学行为,是音乐课堂上教师常见的教学行为。教师甲,是把学生“认真听”音乐做为教学的目标,以为只要学生坐得端正,听得“专心”,就是实现了教学目标,就表明学生“听懂”音乐了。教师乙,是将听音乐的时间“合理”地利用起来,使师生在这几分钟里“各有所取”,学生听到了音乐,教师得到了教学调整,以便为听完后更顺利地开展教学作准备。教师丙,是游离于“听音乐”和“非听音乐”之间,因为那音乐自己知道,不必陪学生一起再多听一遍,只要静静地装出“听”的样子,顺便让思绪到音乐之外的时空作一回流转,当音乐停止时,自然地返回,既放松了心情,又给学生作了很好的“听

4、”的榜样,不是两全齐美吗?这些行为,都是不利于学生有效聆听的。在音乐教学中,只有教师自己沉浸于音乐之中,只有自己为音乐所感动,才能让学生也产生去感受与品味音乐的愿望。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一、提高对教学行为动机的认识,变无目的为有目的。教师的行为说大了是教学思想的体现,说小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行为是否有意识,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甲,像监工那样监视着学生听音乐时的举动,谁看起来不认真就提醒谁,以为当学生看起来都在认真听了,表明学生会听了,达到教学要求了。恕不知,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发自内心的真实体会,音乐的产

5、生便是“由人心生也”,那么感悟音乐同样要坚持“唯乐不可为伪”的原则,要自然地体味而不是强迫地感受。对于心灵的艺术用非心灵的手段去干预它,只会适得其反,达不到真正感受和体验音乐的目的。教师乙,把学生听音乐的过程视为与己无关,任由学生在音乐音响中去驰骋,自己可以忙里偷闲。恕不知,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教师在学生听音乐时做了不认真听音乐的坏榜样,能期望学生专注于音乐之中吗,说不定他们也会玩玩手指,翻翻书本,猜猜教师正在干什么之类,那么,这样的听是有效的吗?教师丙,虽未做出影响学生聆听的举动,表面上是以“专注”神态给学生做出了听的好榜样,但无动于衷的表现,能让学生随着音乐节奏的律动和音乐旋律的起伏而产生

6、肢体和情绪的共鸣吗?这些行为都是没有明确的动机。音乐课程理念指出: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少了教师这位学生听音乐时的同伴,就少了共同发现和享受音乐美的愉快体验。因此,只有进一步提高对音乐教学理念的认识,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让教学行为更有目的性,更有动机性,才能使教学行为有效,从而提高聆听教学的效果。二、加深对音乐教学内容的理解,变肤浅为深刻。音乐不仅仅只是声音的艺术,而是综合了产生的时代、创作者的个性、体现的风格、构成的曲式、演绎的方式等多项内容并通过乐音为媒介作用于人的听觉,从而唤起人的积极的情感体验的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7、即使是一个短小的音乐作品,它的产生也有一段故事,并反映着作曲家的独特认识,体现着某一种风格,遵循着某一种规律,包含着演绎者的精心处理只有了解得越多,理解得越透,才能引导学生进入丰富的音乐世界。可以说,对于音乐,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完整的,但并不意味着不必去深挖细品,只有教师从音乐中咀嚼到多种滋味后,才能在听到音乐时由衷地去感受它,感应它,甚至发于内心而溢于言表,禁不住嗟叹之,手舞之,足蹈之,那种自然的流露,正好给了学生良好的示范和带动,学生在有限的音乐感知力基础上,借助于教师的引导,能获得更多的体验。而上述几种不良的教学行为,其实质是教师对音乐内容的理解肤浅所致,由于理解的不深刻,使得教师自己在

8、听到音乐时也难以有太多的投入,难以为之动容。因此,重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理解,才能在聆听教学中将行为自然地流露。三、加强对音乐听觉能力的练习,变迟钝为敏锐。音乐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副会听音乐的耳朵。会听音乐应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不是想听了,该听了才启动它,而是只要音乐一传入耳朵,就会关注它,辨别它,甚至因为音乐太迷人而停下手中的活。如果音乐教师对音乐的反应不够灵敏,就会导致在音乐课中当请学生听音乐时,只能无动于衷,只能表现出绅士的风度,把听的权利“让”给学生。如果音乐教师不具备听到音乐时那种下意识的反应能力,哪会形成音乐教师的特有气质呢?加强聆听音乐能力的练习,就应该做到关注音乐的进行,捕捉音

9、乐的要素,积极展开音乐联想,联系个人的生活、社会经验,对音乐进行主动深刻的理解。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敏锐的音乐听觉能力,做到在教学中能随乐而动。四、重视对音乐表现手段的练习,变单一为丰富。音乐的反应重在内心体验,但必要的外部行为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帮助的。教师一抬手,一扬眉,都可能成为音乐情绪转折的信号,这对学生聆听中的自信心确立,使他们从教师的细小行为中获得自己理解的认同,有很大的作用。力度的强弱变化,速度的快慢变化,还有音色、节奏、旋律等,不能只停留在听前或听后的理性分析,而是需要在聆听过程中即时感应的,此时,教师抓住一秒甚至瞬间的时机作出适当的提示行为,能将音乐的表现力更好地传递给学生,使学

10、生也受到瞬间的感染和领会。优秀的指挥,通过丰富的手势来表达思想,教师同样要从指挥的手势中获取并不断丰富自己的行为。而且还可运用一些道具,如一条丝巾,就能形象地表现出音乐柔和优美的情绪,当音乐旋律的流淌过程中,随着音乐节奏轻柔地舞动丝巾,对学生的聆听会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当然,聆听音乐的过程重在听,不能因为动作过大、过多,影响正常的聆听。音乐教师应在请学生听音乐时也沉浸在音乐中,并不时将听到的瞬间感受传递给学生,或微笑,或忧愁,或轻轻抬一下手,或深深吸一口气,总之是投入地聆听,并自然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聆听过程,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聆听,这一音乐学习的基本过程,需要每一个教师好好研究其中的教学行为,在实施中不断优化。只有对教学理念的更透彻理解,对教学内容的更深刻剖析,对听觉能力的更强化练习,对表现手段的更恰当运用,才能使聆听音乐的过程充满更多的色彩,才能激励学生产生积极的听觉联想,实现教学的更有效。参考资料:音乐课程标准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音乐教学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