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崇德重仁的教育理念及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崇德重仁的教育理念及意义.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一、 儒家“崇德重仁”的教育理念。(一)“仁爱”的思想基本内涵”1、爱人;2、忠者忠恕之道;3、恭、宽、信、敏、惠;4、克己复礼为仁。(二)“崇德”思想的基本内涵。1、道德是儒家用来界定人与动物的标志。2、道德是儒家坚定追求的对象。3、儒家把道德与其它东西作比较来凸显道德的可贵。(三)儒家的“仁政德治”的主张。1、恤民、富民。2、轻邢薄赋。3、宽猛相济、以德辅刑。二、现在德育存在的问题。(一)德育观念;文化情感淡漠。(二)德育目标;青少年“文化品格”缺失。1、青少年文化品位的缺失。2、青少年道德境界的缺失。3、青少年道德信仰的缺失。(三)德育课程;儒家价值传统的断裂。三、儒家“崇德重仁”的
2、教育理念对现代德育的启示。1、仁爱与博爱教育。2、恕道与宽容教育。3、孝道与感思教育。4、诚信与诚实教育。儒家“崇德重仁”的教育理念及意义摘要: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我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方面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见利忘义、坑蒙拐骗等也乘虚而入,造成了不好社会后果。为了克服这些现象,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儒家“崇德重仁”教育理念;一方面用儒家的“仁爱”思想去武装自己,达到从“爱亲”到“泛爱众”的目的;另一方面用儒家的“忠恕”、“忠孝”等思想去要求自己,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己于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通过重申儒家的道德教育,重新唤起人们“崇德重仁”之情,使“崇德重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音符相和谐。关键词: 儒家 、 崇德重仁 、德育教育一、 儒家“崇德重仁”教育理念。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把“仁”作为其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其根本出发点是“仁者爱人”,提倡轻天道、重人事的人道观;主张仁政,强调德治,提出了“政德论”。而后,孟子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完善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了以“崇德重仁”为核心的一整套思想学说和道德理论体系。(一)、“仁爱”思想的基本内涵。“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仁爱是做人的
4、根本,孔子不仅是一个仁爱的宣传者,同时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孔子认为人只要能够做到“恭、宽、信、敏、德”这五点,那么他就可以成为仁人志士。于丹教授认为;仁爱不仅是一种人格情怀,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修身、克己,从而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在集中体现孔子思想的两万多字的论语中“仁”字总共出现了109次,足以看出仁在孔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应如何理解仁爱,孔子从不同的角度对“仁”做了深入的解释,从中可以看出“仁爱”思想的丰富内涵。1、 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理论的核心,也是孔子道德论的基本范畴。孔子的“仁”包含多层涵义,最通常的意思是爱人。论语颜渊记
5、载:樊迟向仁。于曰:“爱人。”这个意义上的仁,不仅是对氏族社会原始人道主义观念的恢复和发展,从这一层面来讲,“爱人”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人道主义内容,在孔子的伟大思想体系之中,爱人是具有双重性质的,即“爱亲”和“爱众”,“爱亲”是从家族角度讲的,“爱众”则是从社会角度讲的。爱亲。爱人的前提和基础就是爱亲,即爱人是从爱亲开始的。论语学而中记载:“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即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友爱兄弟,这就是“仁”的根本!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孝悌是仁的根本。单从“仁”的结构来看,即二人成仁,所以说仁爱中的“仁”从来不是一个自我状态,这种状态下是达不到仁爱的。中庸中也引用孔子的话“仁者,亲亲为大”,
6、意思就是说,“仁爱”这一品德是我们每个人本身所具有的,其中爱自己的亲人是最根本的,“百行孝为先”中国传统讲究节义和忠孝,“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敬事父母,尊顺兄长,友爱兄弟。孔子极其重视孝道,在其思想体系中,孝并不是空泛的,而是赋予了孝最具体的内容:一是指“顺”即“无违”。论语为政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意思是说,孝就是不为其心,在父母有生之年,侍奉以礼而不违背其心意;终老殁世,以礼祭葬即服从礼的规定,对父母的生死葬祭必须服从礼,父母给与我们生命,秉承祖先恩荫,因此敬事父母义不容辞,不论身处困顿或裕足,都应该先存
7、孝敬,以礼敬奉,所以孔子说“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二是“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对父母仅仅只是养活,养而不敬,内心对父母没有孝敬之情,这种供养与饲养狗马无异,因此,不能称之为孝。孝行的实质就在于敬,是建立在一种血缘基础上的敬爱之情,是比孝更高的一种道德要求。孝顺父母,孝敬老人就在敬,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现在让社会上有一些人有养宠物的“仁心”却无敬养老人的爱心,这是在令人寒心。三是色难。于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也就是说,孝顺父母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对父母
8、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仰之情,而不单单是形式上的孝顺父母,一言一行应身怀敬爱,不仅仅是在衣食等方面侍奉、赡养,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善良、敬爱的心,唯心诚孝,才是真正的孝行。 爱众。孝悌是爱人的根本,也是家庭伦理道德的基石,孔子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爱”的开始。“子曰:弟子入则者,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为仁”。也就是说,爱人不能只停留在爱亲的层面上,我们应该把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这种爱亲之情推广开来,不仅要爱朋友,还要爱周围更多的人,从而达到“爱亲”到“泛爱众”的目的,爱众是对爱亲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和延伸,从爱亲到爱周围更多的人。论语乡党中记载:厩樊,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棚起火烧毁,孔子
9、首先问伤到人了吗?而不询问马匹是否受损,可见,孔子重人不重财,这也可以说是爱众的一种表现。孟子也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张。2、忠恕之道 孔子从仁爱思想出发,提出了忠恕之道,并且孔子把“忠恕”之道作为施行仁的根本途径。论路里仁中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主要意思是说以用“忠”、“恕”两字概括。“忠”既忠厚,“恕”即宽恕,“忠”、“恕”都是指己及人的施人办法,正是通过这种“忠恕”之道才得以把“爱亲”推广至“爱众”。一方面,恕从积极方面来说就是:“己于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自身出发,凡是能想到别人,凡事能做到推己及人,就可以
10、说是得到了仁爱的真谛;另一方面,“恕”,从消极方面讲,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忠厚,宽恕这是仁的基本精神。做人、做事要尽心尽力,对人要宽容大度,也可以就是“仁”的内在精神实质,在与人相处时,要能够做到宽容别人,包容别人的过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还要容纳他的过错,尤其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容忍自己的过失而总是苛刻要求别人。任何人产生的矛盾并不总是有根本的利益冲突,而是由于对事物的看法不同,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阅历,文化层次,道德水准不同,对于同一事物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愚蠢的人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强加给别人,于是难免发生冲突、摩擦,相反,聪
11、明的人则会坦然地面对,并尽可能地以别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渐渐消除这些差异,即使短时间内不能表达一致,也能够尊重,体谅和宽恕别人,使人从他的言行中反思自身的不足。 宽容和容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宽容的前提是别人对你无意的伤害,而容忍则往往涉及别人对你的有意伤害,容忍需要比宽容更大的胸怀,一个宽容的人未必能够做到容忍,但一个能够容忍的人绝对是宽容的。能够做到容忍别人,不仅是一种智慧、一种胸襟,更是一种高贵的品格。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就是我们说的包容和忍让,就是一种与人为善的美好的期待和祝福。3.恭、宽、信、敏、惠。 论语阳货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文,曰:“
12、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张问礼什么是仁德的人,孔子说,能够躬行“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品行与生活中,就是做到了仁德。“恭、宽、信、敏、惠”是施仁的基本条件,“恭”即恭敬,孔子说“恭则不悔”意思是说如果不想自己的生活遭受摩擦,冲突和羞辱,我们就要发自内心地对别人恭敬,这样,人也就会活的有尊严。“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即是说仁者在日常生活中能使自己的行为与周围的人的要求相符,“恭”不是逢迎、献媚,而是谋求于他人融为一体,孔子之“恭”最重要的是要站在他人的角度。人之为人,在于恭,那种见了富人就摆尾,见了穷人就狂吠的行为是无仁义的。“宽
13、”即宽厚,也就是说待人处事要宽容厚道,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悲矣。”意思是说要勤于治事,宽以待人,那么怨愤自会减少。对别人,我们要多一份宽容,甚至是对自己的敌人,不要总是责怪别人;对自己,我们要严于律己,有时也需要对自己有一定的宽容,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孟子在治国方面来说明“宽”的影响的。 “信”即诚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是我们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信对“世风日下”的当今社会来说尤其重要,从“三鹿”奶粉事件,南京徐老太事件,到小月月事件,我们遇到了真正的诚信危机。孔子说“信,则人任焉”,只有诚实守信,重信誉,别人才能相信你,进而重用你。 “
14、敏”即勤敏。论语学而记载: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矣。”强调的是要勤敏行事。“敏于事而慎于言”一方面是说,对于一切责任,一切应做的事都要勤敏,马上去践行,并且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是说我们要有一定谦虚的心态,“慎于言”是指言行要谨慎,不可轻率,否则可能导致我们常人失去朋友,导致国君失去国家,故言论必须谨慎,轻率的言辞带来后患。 “惠”即慈惠。孔子的外事之道是“惠则足以使人”。也就是说你若能施行仁慈,多鼓励多帮助别人,多与别人交心,就能够使唤人。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宽厚对待彼此,常怀一颗慈悲之心,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做到礼让,谦逊。 总之,孔子把“恭、
15、宽、信、敏、惠”作为仁德的五个具体方面,也是施仁必备的条件。4、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把“克己复礼”作为求人之道。礼即“周礼”,是宗法等级社会的规范和制度,它强调的是人们之间的尊卑长幼之序。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它要求人们以周礼为行为准则。论语颜渊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在孔子看来,克制自己,使言语行为后护礼义法度,就是仁,具体的做法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不合乎礼仪的事情不要去看,不合乎礼仪的言辞不要去听,不合乎礼仪法的事情不要去践行。从中可以表明:礼的形式是由仁来规定的,仁是礼的内在主导因素,礼则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仁是内在的
16、,礼是外在的,因此,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密切相关的。 “克己复礼”包括两个方面:“克己”是自身修养层面,“复礼”则是这种自身修养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标准,孔子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自身修养自觉地遵守和维护礼的规定。(二)“崇德”思想的基本内涵。儒家文化一直都非常重视人的德行品格,注重道德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崇德”即是对道德的崇尚,尊重和敬畏之情,它构成了整个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基础,儒家“崇德尚义”的这种精神追求与古代文明规范的“礼”相结合,形成了中华礼仪之邦的良好社会风尚。1、 道德是儒家用来界定人与动物的标志。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17、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这句话是讲有关中国古代特有的仁义理智的,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这四点,或者说这种道德情感,那么他绝对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孟子在这里提出用道德情感来界定人,开启了中国儒家文化重情的传统。2. 道德是儒家坚定追求的对象。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鼓舞人们去追求独立的人格尊严,不被财富所腐化,不被贫贱所折磨,不被强暴威力所威胁,为捍卫正义和美好正活的人们提供了精神支柱。在这种精神影响下,儒家思想一贯强调明辨义利,并且主张明理节欲。在价值评价上,对追求道德理想的人进行褒奖,相反,对无视道德,追求个人私利的人,加以贬斥。孟子的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形成了重义轻利的传统美德。3、儒家把道德与其他东西比较来凸显道德的可贵。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那是说早晨悟知了事物的“道”,及时当晚就死去,也没有遗憾了,孔子把道德和真理看得比自己的生死还重要。孔子还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历史上的忠臣孝子,宁可抛头颅洒热血也绝不苟且偷生,也不会做违背仁义的事。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这表明孟子把一个人的德性看的比他的身份乃至他的生命更重要,在孟子看来,生和义都是人们想要的,但是义比生更高更重要。因此,人不能因一己私利而苟且偷生,而置义于不顾,在生和义的抉择中,“舍生取义”是毋庸置疑
19、的选择。由此可见,儒家把“德”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也彰显出了对道德的一种崇敬之情。(三)儒家的“仁政德治”主张。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从政治层面讲,其基本特点可称之为道德政治,也就是治理国家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重德的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也就是说为政贵在树德。1、 恤民、富民。恤民,指体恤人民,富民,则是指使人民富足。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孟子提出了“制民之产”的主张,“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也就是说必须使“民有恒产”,使农民都有“五亩之
20、宅,百亩之田”,这样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孟子提出“使民以时”的主张,具体来说就是“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鸡豚狗彘之畜,吴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2、 轻邢薄赋。儒家主张减轻刑罚和赋税,“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反对苛政、暴政和严刑峻法。孟子主张“推恩于民”。反对滥用刑罚,孟子认为要想得民心,就必须轻刑薄赋,孔子也直接痛斥统治阶级的横政暴敛,“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在施刑上,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应主要依靠道德教化,而不应以刑罚为主,孔子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既要对人民加强道德感,并对其进行礼仪
21、教化,反对“不教而杀”,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基础是“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教化可以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3、 宽猛相济,以德辅刑。儒家虽然把道德教化放在突出位置,而轻刑处罚,但并没有全面否定刑罚在统治中的作用。儒家认为,当礼义道德教化起不到相应的作用时,容许借助刑罚,在治理国家和人民过程中,必要时要把道德教化与刑罚相结合。二、 现代德育存在的问题。 儒家德育作为儒家价值观的基本传递方式,可以说是传统社会的主导德育模式,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但是,“五四”运动以后,儒家德育遭到了猛烈地抨击和批判,儒家价值观遭到了质疑,并逐渐被排斥出了学校德育体系。胡适、陈独秀等一批等一批新文
22、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一打倒“孔学”为己任,这种激进的文化批判方式虽然在民族危亡时刻,在唤醒民族意识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从文化与教育的发展方面来看,打倒儒家这种激进的文化批判是极不合理的,因为打倒儒学不合理的内容,同时也打倒了儒学的精华,即儒家的仁爱精神、孝道精神和恕道精神,是儒家文化的真谛很难传承下去,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激进的文化批判导致了现代学校教育的文化认同危机和文化认同障碍,青少年也由此一步步地远离自身的传统文化,缺乏对传统的认同与敬意,概括而言,当前学校中的文化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德育观念:淡漠的文化情感。儒家德育困境在当代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观念层面上缺乏对儒家传统文化的
23、认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西方的各种文化价值观在当前已经盛行开来,甚至越来越流行,对本土的儒家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儒家价值观反而隐匿不见了。毋庸置疑,我们应当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民主、自由、平等等先进优秀的思想,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价值混乱等种种价值糟粕。当前的学校并没有给予儒家的典籍和儒家的价值观足够的重视。认为传统的文化已经距离现实太过遥远,甚至已经过时了,在德育内容上忽视了儒学及儒家价值观,使得儒学很难在当下的学校德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据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各国名校的青年学生中,对传统典籍“深恶痛绝”和“敬而远之”者高达15,79的人只是“偶
24、尔翻阅,”喜欢阅读的人仅仅只占6.而这些学子大都是青少年学子中优秀的分子,但是,他们同样对儒家传统文化缺乏兴趣,缺乏认同,这不得不令人担忧,这种淡漠的文化情感对青少年良好道德观的培养是很不利的。简言之,这种淡漠的文化情感主要体现两个方面: 一是体现了在学校德育课程上。现代德育课程忽视和排斥儒家传统文化,从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出了语文,学校德育课程中很少涉及传统文化,致使儒家传统经典文化很难融入当代的学校教育体制之中。 二是体现在学校德育价值选择上。对于学校的大多数教师而言,他们认为传统的价值体系已经失去了时代感。失去了它存在的现实意义,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未来,而不是去
25、固守那些所谓的“过时的文化”。2、德育目标:“文化品格”的缺失。 “文化品格”简单来说就是指在一定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下逐渐形成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文化不仅影响着人们行为和生活,同时还影响并规定着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学校德育在塑造其“文化品格”,因为价值观和道德只能是某种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但是,不难发现,现在学校德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没有很好地培养出青少年的“文化品格”。原因在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校德育未能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下文化的关系,儒家的文化精髓也屡次遭到批判和摒弃,在此事况下,学校德育未能发挥的作用,致使青少年的文化品格基本上处于缺失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青少
26、年文化品位的缺失。 青少年文化品位的缺失原因很复杂,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学校德育实践中,青少年的文化品位往往作为一个被忽视的对象,但这并不能否定文化品位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青少年与文化品位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其文化和消费文化,如大话西游、水煮三国等通过低级文化改造的经典却受到了青少年的青睐,这种现象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传承经典的意味,实质上很让人忧心;青少年作为受教育者,作为未来的接班人,在整个教育追求功利,实用目标而忽视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下,青少年也来越多地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无知。无兴趣甚至漠不关心。当青少年的德育缺失了文
27、化选择出现迷茫时,会不可避免地步入文化和价值观上的歧途。在整个教育以应付考试而忽视人文教育这种畸形化的教育下,青少年只能被束缚在教科书中,对青少年来说文化品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德育在文化品位上对学生缺失正确的引导,那么青少年的文化品位必然会出现下降的趋势,因此,在当代这一德育背景下,提升青少年的文化品位势在必行。第二, 青少年道德境界的缺失。在缺乏学校德育正确引导和优秀文化熏陶下,青少年的道德境界出现滑坡是不可避免的,文化对道德具有支撑的作用,它可以加深青少年对道德的理解,从而促进道德的形成。当文化的这种支撑作用被忽视时,反过来就会限制青少年对文化道德观念的遵从,这必然会出现青少年道德境
28、界的下降以及道德滑坡等现象。一项数据显示:有46.4的青少年认为当代“只有极少数人坚持诚信”,22.6的青年学子表示“说不清楚”,只有31青少年认为“绝大多数坚持诚信”,可见,诚信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观,在当今社会已经遭到了严峻的挑战。青少年缺乏对传统道德的信仰,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去道德化”,在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失落这一大背景下,青少年的道德信仰责任正一步步走向衰落,责任感消失,道德境界下降已成为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三, 青少年道德信仰的缺失。青少年道德信仰的缺失已成为青少年文化品格缺失的集中体现,在当今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很大一部分青少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29、不知道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是我们应具备的,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他们更像是一群“迷途的羔羊”,有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学生中,有明确信仰的人只占了总人数的28,而“没有明确信仰”的人占了52,不难看出,在青少年群体中,道德信仰缺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与传统文化的失落和伦理道德的缺失有必然的联系。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从内心深处给人们以信仰,但是,现代德育并没有真正地对青少年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而仅仅凭借伦理规范去灌输,显然这样的灌输是低效率的,很难从内心触动青少年,无法激励并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 3 德育课程:儒家价值传统的断裂。 儒家德育作为一门正式课程在民国初期已经遭到了废除,而19
30、19年的五四运动矛头直指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和传统价值遭到很大的打击。新文化运动时,虚无主义的观念再一次笼罩在了中国人的头上,儒家经典进一步遭到了质疑,致使儒家传统和价值观出现了断裂,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儒家的人文经典主要是指“四书五经”,以及以程朱为代表的经典,作为儒家思想的载体,他们传递着儒家文化的基本观。但是清未以来,尤其是民国初期,儒家人文教育逐渐衰落并退出了教育舞台。在当代,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中基本没有把儒家文化作为专门的教材或课程,在青少年学生中没有读过儒家经典的人不在少数,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我认为学校德育应付很大的责任,学校忽视儒家文化,没有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儒家经典
31、的平台,长此以往,青少年很可能成为“文化无根”的一代人。 另一方面,儒家的价值传统也出现了断裂。儒家的价值传统主要以儒家经典著作的形式传播的。随着人文教育的断裂。儒家价值传统很难在年青一代身上延续下去。造成儒家优秀传统价值断裂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学校德育没有给儒家经典提供一个很好的位置,学校中的儒家传统价值教育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落到实处。三、儒家“崇德重仁”教育理念对现代德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儒家“崇德重仁”思想中的仁爱、忠恕、孝道以及恭、宽、信、敏、惠等重要思想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是构建当代学校德育可借鉴的重要资源。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多重价值观充溢着人们的头脑,纵观当今世界,青少年
32、的道德现状呼吁儒家德育养成教育。儒家的“崇德重仁”教育理念是青少年德育养成教育形成的重要思想源泉,在2009年的“两会”上,提出要恢复儒学,让儒家思想浴火重生,可见,儒家文化对青少年德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仁爱与博爱教育。儒家德育中的“仁爱”,旨在塑造人的内心世界的完美,从“爱亲”到“泛爱众”即形成对他者的关怀与仁慈,对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理解和博爱。儒家的仁爱教育要求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去反思,反思美德、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领悟生命和道德的真谛。当代的博爱教育,它的宗旨和目标也是让青少年不断地去反思生活、反思美德、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树立起对他人乃至世界的博爱和意识。 在当代对青
33、少年进行博爱教育已迫在眉睫,因为在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和人口爆炸的今天,青少年要学会与他人分享,与世界和谐相处。以我的观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当孩子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将博爱思想灌输给孩子,实明智可行的。从小抓起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帮助孩子建立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原则,树立起博爱的生活态度。 其次,学校教育应当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教育学生崇尚博爱,爱好和平。教导学生学会去爱他人,与人分享,以仁爱之心对待亲人、同学、朋友乃至身边的陌生人。让博爱思想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从而实现人人爱人,人人爱集体,人人爱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最后,每个人最终
34、都要在讲求竞争和效率的社会中生存,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社会是一个大课堂,什么样的社会造就什么样的人。我们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博爱的社会造就一代一代博爱的人。例如,设立一些慈善基金会,让有爱心的人们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然后被帮助者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让爱的波浪在社会中荡漾起来。2、恕道与体谅教育。儒家所讲的“恕道”主要是要求人们宽容大度,能够“推己及人”,儒家文化提出要“泛爱众”,但是,要想让受教育者真正爱周围的每个人,每一生物乃至这个不完美的社会和世界并不容易。众所周知,儒家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追求和道德理想,首先必须建立起一座沟通“仁”的桥梁,而这座桥梁是“恕道”。儒
35、家的这种“恕道”教育无疑与现代的体谅教育有共同的内涵。 当代的体谅教育要求人与人之间有宽容、谅解和关怀,要求受教育者以一个开阔的胸襟去容纳身边的每个人,甚至周围的每个人乃至他们自身存在的不足,与他们建立起很好的人际关系,以致容乃整个不完美的社会,所以说当代体谅教育是对儒家“恕道”精神的传承。当代的体谅教育甚是薄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体谅教育的推广。其一、学校应该大力提倡体谅教育,老师应当体谅学生,并不是摒弃“严师出高徒”的理念。而是体谅学生,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针对问题找出解决办法,从而达到合理教育。其二、家长也应当体谅孩子,用体谅、宽恕、引导的方法教育孩子。例如,孩子摔碎了昂贵的花瓶,
36、不应当打骂,而是体谅孩子,在并不知其价值的情况下打碎花瓶,而应当告诉孩子花瓶的价值,让孩子爱惜它。其三、教育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体谅父母,体谅老师的良苦用心。同时也体谅身边的同学、朋友乃至每个人。3、孝道与感恩教育。“孝道”是儒家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伦理美德,是世代中华儿女道德形成的基础,而“孝道”在当今社会也是不容忽视的,它是构成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和支柱。当代的感恩教育与儒家的“孝道”教育无疑具有共同的内在本质,学习儒家的“孝道”的目的就是让青少年学会感恩,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使他们懂得报效祖国、感恩社会,并且报社会,
37、如何使感恩和孝道深入每个青少年的心中,这是当代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做好感恩与孝道教育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来做:其一,作为学校,要大力提倡亲情教育、感恩教育。感恩表达了人们最朴实的情感,是人性的一种流露,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建议让学生诵读论语、孝经、礼记、弟子规等儒家经典,使青少年在传统文化典籍熏陶下摄取思想养分,提高道德伦理认识,懂得孝敬和感恩父母。真正做到:“懂孝道。知感恩”。其二,作为受教育者,应真正践行孝道和感恩。懂孝道就是要真正懂得孝,行孝是做儿女应尽的义务。我们不仅仅要懂得孝,更重要的是要去践行。“知感恩”就是真正做到内心深处要感恩。作为一个合格的青
38、少年,应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和感恩社会。在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情一直伴随着我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儿女,作为学生就应该知道怎样去回报他们,以此作为自己奋进的动力,良好的成绩,优秀的人格是他们回报的最佳方式。4,诚实与诚信教育。 纵观全球范围内的古典理论书中,儒家思想是最讲“诚信”的,在论语一书中就有23次提高了“信”的重要性,从儒家文化来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诚信,也是为人处事的基础条件。儒家门人秉承孔子、孟子思想,坚持诚信做事,诚信做人,真正做到了“人而无信,不可知其也”。为什么在古代人们能够自觉遵守诚实诚信的做人原则,相反,在人
39、们自认为更文明、更先进的今天,诚信这个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竟然被世人有意无意的抛弃,所以我们应呼唤学校的诚信教育,借鉴儒家的诚信之道。我认为应该加强诚信教育,学校要大力加强诚信教育,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学校是对一个人一生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站,可以说,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处世观都在这个地方形成,所以促进诚信教育的重点应在学校,那么具体应如何做呢?我认为,应该从领导、老师和学生入手。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作为领导,在安排课程时,不能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将道德教育缩水,要力求做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设法建立诚信校园,定期举办关于诚信的活动,多出版诚信做人做事的板报。作为老师,作用更为重要,古语有云“师
40、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学生学习、仿效的榜样,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应以自己的诚信人格去影响学生,把诚信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作为学生,应该让学生间多沟通,选出品质优秀、道德观强的学生做榜样,让其他学生去学习他,学习他的优秀品质,尤其是对以前不诚信,后来改变自己变得诚信的学生大力表扬,一方面肯定其做法,另一方面给其他诚信不强的学生做一个鲜明的例子,只要真心悔过就不迟。在学校里争取让诚信思想深入每个学生的心里,体现在他的一举一动里。在当代社会,儒家德育思想的仁爱精神,忠恕精神以及孝道等精神都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道德滑坡、环境恶化、资源
41、涸竭、军事威胁的环境下,学习并借鉴儒家德育思想任道而重远。谢词 在本论文完成之际,我由衷的感谢我大学的老师,是你们给了我完成论文所要的知识积累。尤其要感谢贺老师给我的精心指导,从论文资料的收集到论文框架的确定再到论文开题报告的准备以及初稿的完成,贺老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此,我对贺老师给予诚挚的感谢。最后,感谢大学期间与我朝夕相处的室友们,是你们让我们的寝室充满欢乐和温馨,感谢我的同学们,谢谢你们给予我的帮助和关心。参考文献:论语学而P3论语为政P21论语为政P22论语为政P23论语学而P6论语乡党P196论语雍也P122论语卫灵公P314论语阳货P344论语子路P254论语卫灵公P309论
42、语学而论语学而P14论语颜渊P220论语颜渊P220论语里仁P65论语卫灵公P304出自孟子语录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梁惠王上论语为政P19丰鸿平、杜斐然,当代青年如何看传统|胡晓明.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2 丁妍、黄明理、青少年的道德信仰危机、成因及对策、科学大众.2007.赵颖莉、职校学生信仰状况调查及分析,卫生职业教育2008(4)25、孔子评传 26、儒家思想导论马秋丽、张德苏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7、现代性视域下的儒家德育叶飞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8、中国儒家文化孔庆明、陈秀平著,长春出版社 29、中国政治思想史 30、论语春秋孔丘原著,刘强编著,蓝天出版社 小娟: 论文基本上可以定稿,要作进一步的修改,主要上格式、个别语句等。特别是目录和参考文献,按照论文的要求去写。参考文献要按序号、作者 、书名、地名、出版社、出版日期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