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419812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数学教学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声。作为基础的基础,数学教学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声。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因此国民创造力的高低也自然而然的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作为基础的基础,数学教学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

2、在认识活动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思路。因此,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 确定明确的目标思维目标,让学生的思维更有针对性无论什么方式的思维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无目的思维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当思维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沿着明确的方向运行时,才有价值。所以我们在课堂中不仅要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

3、广阔的空间,更要为其思维的展开提供明确的目标,尤其是当他们的思维在进行无目标“漫游”时,要及时进行调控,而不是一味地喊好鼓励。在强调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今天,注意到前者的老师还是比较多的,而不少老师对后者却注意不够,造成的后果令人十分担心。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学生的思维确实是活跃的,但不少同学的思维是漫无目的的,应该说这些同学的思维展开过程中,目的是比较模糊的,他们不清楚这个思维过程的价值在什么地方,而只是为了思维而思维,为了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和自己的作业而思维,这时候的思维不是积极主动的,而是被动的甚至带有死记硬背的影子。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引导。教师的引导就是要让学生明确

4、他们思维走向的偏差,并采用强化思维目的等有效手段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既定的目标。 二、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学生学习知识就要明确学习知识的意义和必要性,作为数学学生往往感觉是很抽象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好的方法就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需要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善于将课题转化为学生认知中的矛盾、内在的需要,还要不断设疑、激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5、趣,激发求知欲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让学生从情境中激发求知欲,从情境中产生问题。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以旧引新,沟通引趣;提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二)这节课时,我让学生们观看了“神州六号”飞船回收时的情境。这件令中国人为之自豪的事,被我引用到了课堂上,同学们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了起来,从他们的目光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当时心中那无比激动的感情。在同学的殷切关注之下,“神州六号”飞船安全着陆,可这时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我们的飞船已经安全着陆,我们的英雄回来了!那,你们想一想,指挥中心的叔叔、阿姨们用什么方法来确定飞船着陆点的位

6、置和与我们的距离呢?”这时学生们就这个问题自主地展开了讨论,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利用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入课,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就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而且激发了学生爱国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充分利用学生的热情,使其自主探索,充分展示他们的创新性思维。 三、教给发现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有句话说的非常好,那就是授子以鱼不如授子以渔,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技能,并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中分别提出要求,使学生产生不同水平、不同种类的问题意识,并加以引导训练,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敢于怀疑,善于发现,教给学生

7、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过:“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从仔细观察入手,引导他们观察事物可以有步骤、多侧面、分层次进行,在此基础上,再对观察对象进行联想、思考,并反复质疑,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 四、追溯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传统的数学教学一直停留在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上,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的灌输与记忆上,而忽视了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与探究,未能较好地将知识中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方法暴

8、露出来,即使有应用,也只是在解题过程中,强调对问题的一题一解、一招一式的个别解决。反映到教学思想上,就是重结论、轻过程,重解题、轻思路,重知识、轻思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已有不少教师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追溯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具体到教学中,要求教师:通过展现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有三个因素组成,即学生、教师、教材,与此相适应,在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三种思维活动,即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思维活动、科学家的思维活动(体现在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钻研教材,将教材中蕴涵的科学家的思维活动内

9、化为自己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受到科学思维的熏陶,进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也可以训练和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新;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学习过程中,通过随意的拼、剪、贴、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创新。这样的实践活动,由于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的理念。

10、教学中巧用“议异结合”,深化创新思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认知冲突,巧设“议点”,通过学生的小“议”和群“议”,合理“议”出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得出“异”解思路,将“议”、“异”结合。这是运用创造思考的策略,让学生有应用想象能力的机会,以培养学生流畅、变通、独创的思考能力。如在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创设生动的“超市”场景,柜台上摆放着各种蔬菜、文具等,学生提篮去买东西,把所买来的东西,小组成员计算总金额,众“议”编出各“异”的应用题,教学效果甚佳。“议异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求知中得到自我展示,在创新中得以发展,完善了学生的创新性人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五、探寻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11、丰富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一个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人,往往不受传统观念、思想束缚,能从事物的反面、联系、发展变化中去揭示事物的本质,探求事物的变化规律。我们在指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时,也必须从这些方面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具体讲,有以下几种:一是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它是从相反的角度,立场去思考问题,执果索因,使思维顺序倒逆;分析这一结果或结论的原因或条件。它是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该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解题拓展思路,活化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又有利于防止思维僵化,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未来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

12、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的培养主要有下面两种方法:(一)由顺而倒,培养还原意识。如一年级的孩子学数数,开始总是顺着数,熟练了这一顺向的次序和结构后可及时引导学生倒过来数。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之后,大多数学生已能熟练计算形如:“(253)4”这样的题目,但也要注意经常让学生练习形如:“12258825”的题目。又如现在我刚教学完的循环小数,当学生学会用循环节简写循环小数后,我及时训练他们倒过来把简写的循环小数后面补充出一定位数的数字来。又如在教学倒数时,可正向思维叙述: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又要逆向思维叙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是1。在上面由顺而倒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不仅对数学知识本身从顺逆

13、两个方面获得了全面深刻的理解,而且潜移默化地获得了还原意识。(二)是由正及反,形成逆联想。如让学生理解了“8比5多3”的算理后,要让学生反过来想到5比8少3”。记得不久前的一次六年级数学质量分析会谈道这样的一道题:( )是2/3的1/2。这是一道非常简单而又普普通通的填空题。可是竟有49.6的学生做错了,我想:如果把题目改成2/3的1/2是( ),让学生做,学生一定会做对。这主要是学生受正向思维影响较深,逆向思维能力不强的缘故。调整顺序后,采用了正向叙述,而学生的正向思维能力比逆向思维强,所以就会做了,这就暴露了我们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过多渗透了正向思维的训练,而忽视了逆向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逆

14、向思维形成联想,学生日后在顺向解题困难时,就会自觉地调整思考方向,向相反的方向做某种试探、猜想,联想出新的意念,产生新的领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互逆因素,有机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二是纵横联系法。纵横联系法就是指将要解决的问题与其它事物、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受到启示,找到规律的思维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这种思维方法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启发或提示。这种思维方法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十分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更突出的一点是,它能拓宽

15、学生的思维领域,让学生在探求共性的思维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三是多维发散法。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发散性是创造的核心。它是指在研究问题时,学生能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对单一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沿着不同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去寻求与探索和发展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和结论的开放式思维。从多维度、多层次进行构思,提出解题思路,这为学生大胆推广旧知、引申旧知,进而发现新规律,得出新方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维发散训练,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

16、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作为教师,没有对事业执着的爱,没有对学生真诚的情,是不会取得成功的教学。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必须创设民主、平等、友好的合作的师生关系,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心情才会放松,思维才能活跃,创新的精神才能得以展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努力实现教学创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实效做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小学数学教育山东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