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让“加减法”悄然潜入语文课堂.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424072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让“加减法”悄然潜入语文课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论文:让“加减法”悄然潜入语文课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论文:让“加减法”悄然潜入语文课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论文:让“加减法”悄然潜入语文课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论文:让“加减法”悄然潜入语文课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让“加减法”悄然潜入语文课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让“加减法”悄然潜入语文课堂.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让“加减法”悄然潜入语文课堂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材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要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师可以开发、选择教材,不断地丰富、创新课文。因此,在语文课上应当适当地引入“加减法”,让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合理处理,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关键词】加减法 开发教材 选择教材今天的语文课,我做加减法了吗?最近一阵我总是这样问自己,因为在前不久人民教育2006年第2期“教学平台”专栏推出了话题:语文课,你在做加法还是做减法?编者还有一句话这样说:“语文,做加法是艺术。”因为,一些语文教师,除了教材、教参清楚明

2、白的教条,就很少自觉地去丰富课文,去创新课文。而我认为,其实做减法也是艺术。在教学中,如果打破常规,大胆取舍,寻找到了“抓手”,还能留出充分的时间品味和探索课文,让学生思维尽情驰骋。所以,“语文课,你在做加法还是做减法?”回答应该是这样的:该做加法时做加法,该做减法时做减法。语文教学不能只囿于“做加法”的藩篱之中,否则容易犯“消化不良”的毛病。提倡语文教学“做减法”,也并不是不要“自觉地去丰富课文,去创新课文”,“做减法”剩下的应该是“精华”,即剩下“触发点”、“共振点”。如果教师能合理地处理教材,则能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营养,更能体味到语文学习的无穷妙趣。一、做“加法

3、”锦上添花有人认为语文课是个“万花筒”,变幻莫测;有人认为语文课是个大戏台,迭彩纷呈;有人认为语文课是“综艺大观”节目,包罗万象的确,语文课包含了大至天文地理,小至衣食住行的许多知识,要使这些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这多么需要语文教师的合理引导!教师应该重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的方法,有时可以旁征博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走出去,在知识方面做到新旧联系,温故而知新,达到超越课本的境界。1、“姐妹”型在学习一篇课文后,引入结构相同或者文笔相似的短文作为补充读物;也可以要求写一篇或者一个片段。比如,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我让学生课后去读一读安徒生的作品。安徒生的作品适合于儿

4、童阅读,他塑造的形象,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美人鱼”、“丑小鸭”等都已成为欧洲语言中的典故,把美人鱼这样的文章推荐给学生,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体会文化精品,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小美人鱼的纯洁和善良,而文笔相似的文章更能让学生体味到童话大师的写作风格!同样,学完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这一课,我让学生课外去阅读发生在长征路上的另一篇文章马背上的小红军,因为故事发生在同一背景下,所以不必多做介绍,学生非常乐意读。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也会感慨长征途中,小红军有志气,有毅力,不怕困难的精神。这样的安排,能使拓展阅读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相得益彰!2、“流水”型“对对子”中有一种叫“流水对”

5、,就是下联是紧接着上联的意思而来的,例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常用此法,教学到某个环节,就自然引入有关该环节的“课外资料”。教完草船借箭一课后,我布置学生调查有关本课的“三国歇后语”。学生在汇报交流的时候,提到了不少相关的歇后语,比如: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学习赤壁之战“黄盖写诈降信”部分,我就自然而然地补充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苦肉计”等知识;执教老师领进门一课时,教学到老师造就了怎样一位作家时,随机引入刘绍棠的人物简介,可以说都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在学习飞夺泸定桥中,教师在学习的最后

6、出示了七律长征,让学生通过诵读来体会红军长征的英雄气概。这首诗每一句都有其惊心动魄的故事,其中“大渡桥横铁索寒”所说的就是我们学习的课文。这样一个环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的印象也更为深刻!3、“文白”型“文白”型,就是引入文本的“文言文表达形式”,加以比较。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古代名著改写而来的,所以“文白型”资源整合不仅可行,而且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有着特别的作用。上晏子使楚时,我教学到“橘树种在淮南,结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时,就相机引导:“这叫类比推理。后人把晏子的话当作典故,老师给同学们的补充教材中就有这句话”,紧接着,我让学生诵读起来:“橘生淮

7、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再比如塞翁失马等一些寓言故事,在课堂教学的后面也可以引入“原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并让学生读读、诵诵、议议,从而更好地理解了寓意:在特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能引出好的结果。一时受到损失,说不定反而因祸得福。这样琅琅上口的“寓意”,学生一定会铭记在心。4、“比较”型就是将教材上的“文本片段”与课外引入的“文本片段”进行比较。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常见的是句子的比较,如换个关键词语等,当然也有句型的比较、片段的比较等。比如,在学习蒙蒙细雨时,教师出示课文原句“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和改编的句子“天下着雨,已经

8、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作比较,从而得出:妈妈是一个一丝不苟、极负责任的老师。有一位老师这样执教小音乐家扬科第13自然段。他将“人教版”的文本片段与“浙教版”的文本片段进行比较。“浙教版”的文本片段是:怎么处置他呢?把他当小偷惩办吗?孩子太小了,几乎站也站不稳,还用送到监狱里去吗?管家最后决定:“打他一顿算了。”“人教版”的文本片段是:怎么处置他呢?把他当小偷惩办吗?他太小了,几乎站也站不稳,还用送到监狱里去吗?管家最后决定“打他一顿算了。”这两个版本的不同之处在于:浙教版“前引号前增加了一个冒号”,人教版则没有冒号;浙教版使用“孩子”,人教版使用“他”。第一个不同之处,教师让学生

9、通过讨论得出:在当时情景中,让管家在心中作出“打他一顿算了”这一个决定,最符合他心狠手辣的心理特征。所以,浙教版的表述,容易引发学生勾勒出一个活生生的刽子手形象。而人教版的表述,变成了作者的客观叙述,与前一种表述相比感情色彩逊色不少。第二个不同之处,教师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一致认为:在管家心目中,穷人的孩子是不可能与“孩子”这样一个充满亲和力的称呼相匹配的。浙江版把“他”改成“孩子”,出发点可能是想提升点“儿童化”,用意可谓良苦,殊不知这样一改却弱化了管家的形象。所以在教学的最后,教师这样总结:“人教版在标点符号上犯了一个知识错误,浙教版则犯了一个情感错误”。这样一比较,对

10、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有好处。如果,在语文课堂上能注重把课文内容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进来,融会贯通,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资源,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富有活力,就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学习。二、做“减法”精益求精语文中的语言,凝练精美,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中的信息,可谓兼容并蓄,包罗万象,如若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是不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所以,教师首先得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选准“讲”的内容,围绕一个中心展开,不能是拉拉杂杂或节外生枝的闲聊。精练的语文教学,能让课堂充满创造的光辉,充满生命的活力!1、四两拨千斤 有时候,找准课文中的“经典”着手,则能起到意想

11、不到的效果,窦桂梅老师在执教晏子使楚的这个教学片段就非常典型: 生1:我想谈第三个故事。楚王故意叫武士押着齐国的囚犯从晏子面前走过,想让晏子难为情。哪知晏子面不改色,非常冷静,而且用举例的方法反驳楚王,楚王又失败了。 师:好,晏子是“面不改色”说这句话的。你发现得好。晏子不改的是什么? 生2:不改的依然是那份沉着和从容。(让学生用沉着的语气说晏子的那句典故“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生 3:晏子一次次面对楚王的侮辱而毫不胆怯,一次次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 生4:不改的是他对国家那种热爱的情怀。当楚王这样侮辱齐国的时候,他面不改色地和楚王对话,可以说做到了有礼有节。 师:那就是说晏子

12、由勇气到骨气,上升到民族气节。 生 5:因此,我认为不改的是他作为使节的这一重大责任。 师:谢谢同学们给我的启发。我明白了,晏子还是原原本本的晏子。他什么都没有改变,是晏子的智慧和自重赢得了自己的尊严,以及国家的尊严。总之,晏子作为个人也好,使节也罢,不改的是他的气节! 这个教学片段,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应该说,课文的第三个故事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所谓“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所以内涵肯定是超过前面两个故事的,但窦老师删繁就简“做减法”,提炼出“晏子不改的是什么”这个小问题,可谓独具匠心。2、以点带面劳动的开端一课,也该是“做减法”的。因为劳动的开端这篇传统课文无论从思想性、人物特点还是语言

13、文字等方面看,内涵都相当丰富,如果“做加法”胡子眉毛一把抓的话,恐怕三个课时也完成不了,所以必须“做减法”以抓住要点。课文写了作者第一天挑煤和第二天挑煤的经历,我抓住小作者第一天挑煤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挑煤是一项艰难的劳动,作者又像个瘦猴子,为什么还要去挑煤呢?”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艰难的谋生道路的事,体会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和当代孩子自强自立的坚韧品格。小学高段语文教学课文篇幅长,常常纵贯古今,横通中外,包罗万象,其内容往往难易兼有、深浅并存。对这样的课文,取舍贵在大胆。如果整个教学过程简约实用,发挥综合效应,将会

14、收到“师逸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大胆舍”,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要完美地达到这个境界,并非易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坚持不懈,努力向着这个境界奋斗!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想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应以各种语文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一个广阔的领域中学习语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如一泓清泉,是那样的鲜活,它流向每个学生的心田,把学生带入了一个至美的意境!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既是“做加法”的艺术,也是“做减法”的艺术,无论“做加法”还是“做减法”,教师都要对文本进行不断的开拓、不断的创新,只有敢于做“加减法”的教师,才会促使自己深入思考,才会获得更深刻的精神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