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现人才创造力的主体条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604539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实现人才创造力的主体条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实现人才创造力的主体条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实现人才创造力的主体条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实现人才创造力的主体条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实现人才创造力的主体条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实现人才创造力的主体条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实现人才创造力的主体条件.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实现人才创造力的主体条件 摘 要: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才创造力的实现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人才创造力主体内涵包括个体人才创造力和人才集体创造力,人才创造力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离不开人才之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审美素养三大系统的介入和渗透,是一个“合力”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人才;人才创造力;解放人才;主体条件 一、人才与人才创造力 对于人才的内涵和定义,学者们曾从不同的角度作出相应的界定,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也

2、就是说,人才是具有较强能力和自我认知感的人。不同于普通劳动者具备和拥有的基本素质和需要,人才更是具有较高认知水平、较高专业技能、较强工作能力和较高精神境界等素养和品质。作为人才总是拥有一般人无法企及的精神境界、责任意识和完善自我的能力,总是敢于突破旧观点和传统的藩篱,总是在不断地尝试和实现自我创造所带来的高峰体验。人才作为人类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关系网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才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积极学习和汲取他人的成功经验,不断地将自身的能量发挥出来,贡献于人类社会。作为人才,最突出和最明显的标志是具有丰富的创造性和巨大的创造力。毋庸置疑,大凡人才往往都有着较强的职业或专业技

3、能,他们能够合理地整合自身的资源,并创造性地将自身潜在的能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成果,从而有力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正是人才作为资源的独特优势所在。人才的鲜明特点在于能够创造出更加新颖、更加丰沛的劳动成果,能够丰富和充实人们的精神文化,能够极大地推动科技、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 人才创造力,是指个体产生独创性产品的能力,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力。创造力的结构非常复杂,包括多种复杂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一般来说,主要包括知识因素、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三个基本要素。 知识因素。在创造力结构的三个基本要素中,知识因素是前提和保证。创造从来不是凭空而降,总是以较为渊博的知识为背景。从本质上讲,创造力就是

4、一种对现有知识的重新整合和转换。但并不等于说一个人知识丰富,他的创造力就强。创造力是人才各方面潜能的最佳方式组合和开发的结果,只有将其全部经验、智力、能力、情绪和意志充分调动起来,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有所超越和创新。 认知因素。认知因素是创造力结构的核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其中创造性思维能力最为重要。创造性思维能力又是多种成分的综合表现,受个人兴趣、意志、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具备了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时,也并不一定就表现出较强的创造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心理活动发展的最高标志,是最有力量、最有希望、最有价值的思维。不要把创造性思维看做是深不可测

5、的天才人物的专利,要把创造性思维当作是一种精神活动,当作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要有足够的勇气、抱负、信心和毅力去认识自身、超越自身。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其发生的自然性,又有其创造成果的自觉性。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既是一个自然的、尊重人的自然本性的和自觉的、精心培育的过程,它不可能通过自觉意识单独获得。 人格因素。创造力的形成必须以人格因素为基础。人格因素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对创造活动起着激励和保证作用。研究表明,创造力与人格特征之间有着较高的相关度。经国外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同样智商的儿童,日后成就很大一组与成就一般的一组的最明显差异在于:前者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自信、进取心、谨慎、好

6、胜心强等高于后者。在人格因素中,强烈的好奇心,充足的自信心、求异、质疑精神,高尚的情感,广泛的兴趣,顽强的意志等都是创造力必要的心理因素,也是创造力形成的内在动力。 因此,人才创造力是关系到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面对我国的人才问题和现实情况,必须要充分尊重人才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办事,通过不断地完善人才管理与运行机制、激励与晋升机制、选拔与任用机制,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制度保证,建立新人才观和完善培养创造力人才的新机制。因此,合理地利用资源,有效地挖掘潜在资源,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发展道路上的正确选择。人才创造力问题已成为人才理论与实践

7、发展的重要课题,所以,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人才的价值、意义及人才发展规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二、人才创造力的主体诠释 从人学的角度入手,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在进行创造的过程中不断彰显着自身的活力,同时通过其创造成果也在证明着自身的能力;纵观人类历史,作为人中之才的人才,更是通过自身卓越的创造才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源泉;人才的创造力有力地诠释了人才的主体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个体的创造性是人才创造力实现的前提条件,人才团队的集群创造是人才创造力实现的重要保证。 (1)个体的创造力是人才创造力实现的前提条件。人作为一切创造活动的主体,突出地体现

8、在人的主体性得以施展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作为社会和文化主体的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性是文化创造的前提。人才则是创造活动中的生力军,人才的主体性在其现实的活动中总是通过其创造物或对象物体现出来。可见,人才的主体性总是在其具体的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总是通过其所创造的对象物得以展现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才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或文化创造活动就是对象性与非对象性的统一。人的创造性就在于人能够在习得既有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勾勒出未来世界的图景,并能够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 将这种寄存于其思维和精神世界的图景实现为现实的文化创造成果。人才就是能够利用和掌握尽可能多的创造手段而实现最大的

9、创造绩效的个体,人才的创造性是与其主体性紧密相关的,在文化创造活动中,个体的创造性就是其主体性的集中体现,这种创造性体现了人才自觉能动的潜在能力,体现了人才敢于突破有限性的束缚,追求卓越的内在心理诉求,更体现了人才的本质力量的张扬,离开这种创造性,文化创造活动将无从谈起,人才创造力也不可能实现,因此,个体的创造力是人才创造力的前提条件。 (2)人才团队的集体创造是人才创造力实现的重要保证。诚如上述,人才个体的创造性是创造活动的前提条件,离开了个体的创造性,也就丧失了创造主体的意义与价值,可以说,创造活动起源于自由、独立的个体为追求自身需要的满足,超越自身有限性而进行的自觉能动的创造性活动;但是

10、,创造活动的展开并不是仅仅依赖于某个单独的个体就可以完成的,因为,个体的诉求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发展经历会形成相异的文化诉求,也会直接影响到其创造性的施展;从整个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才创造活动的方向必然是“历史合力”的结果,就是由不同的创造个体在充分施展其自身创造潜能的前提下,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影响,而最终形成的合力;在现实的创造进程中,个体由于受到自身条件和创造水平的束缚,其凝聚力和影响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就需要建立在“共同愿景”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个体联合体人才团队来实现其创造力效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人才团队是指遵循相同发展理念和评价标准并致力于共同发展基础上的文化个体或组

11、织在创造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人才团队的创造活动是一种集群性的创造活动,他所代表的利益更加广泛,所形成的创造成果也更具影响力,其创造力的实现是一个复合的、协同作用的结果。人才创造力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他总是受到文化环境、文化传统以及既有文化成果的影响和制约,个体的创造性面对如此复杂的影响因素,其局限性就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了,而人才团队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组织性、协同性、控制性以及效能性的优势,在创造的进程中越来越成为创造的主体。因此,人才团队通过其集群性的创造活动,有效地提升了个体创造的水平和能力,扩大了其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了创造力的实现,也更有助于社会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所

12、以,人才团队的集体创造是人才创造力的重要保证,而人才创造力的实现离不开人才的知识结构系统、价值观念系统和审美素养系统。 三、人才创造力实现的三大系统 人才创造力的实现总是基于一定的知识结构系统、价值观念系统和审美系统之上而具体展开的。 (1)知识结构系统。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才的知识结构系统是否合理是衡量个体创造潜能能否实现的重要指标。就我国人才主体而言,具备丰富而充实的知识结构是充分施展自身创造力的前提条件。我国当代人才应该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尤其在当今社会,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发展,各行业、各部门不断发生着变化,使得生存于其中的个体面临着复杂

13、多变的系统环境,而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要求个体应该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准确而及时地调整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实现个体发展与其系统环境变化之间的动态平衡。同时多元化和动态化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环境决定了当今人才主体的知识呈现出动态发展趋向,这就更需要个体建构起广博充实的基础知识体系。如果人才自身知识结构过于单一化、扁平化,必然很难适时地调整和改变。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是当代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是人才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主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特色所在。如果缺乏精深的专业知识,人才的创造力是很难实现的,也就称不上是专业人才了。还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的专业人才越来越被复合型的多元化专业人才所取代。

14、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业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人才,同时这些专业或学科之间并不是相去甚远的,而是能够相互促进和支撑的,其学科体系的构成是较为合理的,这样的专业知识构成更有利于其创造力的实现。 (2)价值观念系统。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迁和转型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的人才主体都面临着十分紧迫和艰巨的问题,那就是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这是一个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人才主体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地调试自己的心态,转变自身的观念。从根本上说,就是实现从传统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向现代化的过渡;这种转化或过渡是一个艰难和痛苦的历程。因此,重新构建

15、当今中国人才的价值观念体系就成为当前中国文化与社会转型时期十分紧迫的重要使命。根据当今时代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变革要求,我们应该着力建立一个开放性、多元性、主体性、理性的价值观念体系:首先,顺应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交融与发展的实际,当今中国人才的价值观念体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价值体系,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发展自身文化传统中的精髓,才能保证自身民族或国家的独立性。其次,当今的世界,多种文化、多种价值理念相互交融,对于当今文化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线性的、保守的、因循守旧的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体系不利于人才创造力实现。当然,在开放、多元和包容的价值视野下,我们应该始终坚

16、持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坚决抵制不利于人才创造力实现的价值观念。 道德修养对于人才建设也有着重要意义。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人才创造力的实现依赖于人才主体素质的形成,而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则是其重要的内涵和条件,从他律走向自律,提升道德的修养水平,是人的素质提高的重要指标,是现代化实现的基本状态。因此,我们还应该着力解决好道德体系重建的问题。这应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努力促进道德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以包容的心态,理性地对待多元化评价标准,并积极地对其加以引导和规范,形成较为合理的和主导性的道德评价标准。重新解读既有道德理想,挖掘其深层次内涵,理清最高道德理想与阶段性道德理想之间的关系,

17、重新树立道德理想的崇高地位,不断提升理想对于行动的引导作用,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培育人才合理的道德情感,增强人才的“幸福感”,加强道德的教育和感召作用,通过社会舆论等手段监督不良行为,唤起其良知,并利用法律等手段打击和惩处急功近利和见利忘义行为,确保社会的有序发展,进而才能为人才文化创造力的实现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持。 (3)审美素养系统。人才的创造力实现总是建立在主体能动性和本质力量实现的基础之上,审美素养是主体能动性和本质力量的具体体现。所谓审美素养,是指主体所具有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以及审美理想等多种因素的总和,他体现在主体对于“对象物”的判断和辨别,也体现在主体基于自身的标准而进

18、行的对“美”的认知和欣赏的能力,同时也体现在主体对于“美”的憧憬和对美的创造能力。事实上,创造就是一个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世界的过程,因为“动物只是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种类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类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美和创造如同人类社会的一对双胞胎,他们情同手足,密不可分,哪里有美哪里就有创造,哪里有创造哪里就有美。其实,“美”是不能脱离人的赏析和评判而孤立存在的,是基于创造主体的心理和自身体验而获得其存在的可能。创造就是人按照自身的内在尺度寻求美、创造美、展现美的过程。简而言之,创造本身也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可见

19、,审美活动与创造活动都是主体能动地进行的创造性的建构,因此,当代我国人才必然应该具备自由和完善的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的建构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量:通过主流文化的引导,在整个社会营造高尚的文化品位,形成独立的、健康的主体审美意识,这就要通过深刻理解和把握自身优秀的文化传统,及时准确地获取和掌握现代文化的最新成果,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加新颖、更加先进的审美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通过扎实和健全的审美教育,化育人才的心灵,提升其审美的情趣,形成较为稳定的、合理的审美取向,尤其是要重视人才内在之美的培育和教化,实现内外兼修、表里如一、形质统一,促使其成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审美和创造的

20、主体。不断提高人才的洞察力、理解力、鉴别力、判断力以及创造力,增强主体的审美主动性,强化其主体审美,这就要通过不断地锻炼和培养,重新构建主体的审美能力,促成审美创造能力的实现。在充分张扬和鼓励主体自由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主体的精神内涵,强化审美的主体性地位,通过主流文化的引导和教化作用,弥补社会与文化转型带来的精神空虚,在全社会形成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追求和愿景,重新构建更为合理和完善的审美理想,并以包容和宽阔的胸怀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彰显人才的创造活力。人才即是审美的主体,创造本身就是美的实现过程,是美的创造过程,这是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展示,是一种自我超越的过程。 总之,我国人

21、才创造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人才创造力是衡量我国社会现代化水平和程度的重要标尺,是反映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归根结底,培养人才创造力离不开知识的储备、价值的熏陶和审美的润化,也离不开个体人才创造力和人才集体创造力的发挥和实现。因此,我们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发现人才,将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加以重视,不断激发各级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促使其创造更加优秀和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从而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源潮.在人才发展理论创新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 报,20l0-10-23. 2李燕.人的(素质)发展之现实建构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 社,2001. 3刘仲林.中国创造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