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5.生活使教育更精彩——试谈学校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05495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665.生活使教育更精彩——试谈学校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665.生活使教育更精彩——试谈学校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665.生活使教育更精彩——试谈学校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665.生活使教育更精彩——试谈学校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665.生活使教育更精彩——试谈学校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65.生活使教育更精彩——试谈学校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65.生活使教育更精彩——试谈学校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活使教育更精彩试谈学校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摘要教育生活化是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教育生活化的最高境界是教育源于生活、融于生活,最后要高质量地回归生活。本文从学校教育生活化的缘起及其实质、开发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生活化的合力、构建教学生活化的课堂和校本课程开发是整合教育生活化的平台等方面阐述了学校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关键词教育生活化;主体价值;实施策略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去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提高人类生活水平服

2、务的。教育原本就在学生的生活之中,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让教育回归生活,实现学校教育生活化。一、学校教育生活化的缘起及其实质变化日速的社会生活越来越强化了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反而淡化了其满足自身创造升华和人类素质发展需要的主体性价值。本来主体性价值是教育这项人类特殊实践活动的内在价值,其工具性价值只是它的功能性体现。现在主体性价值被淡化和忽视,就会把教育作为被动的、任人摆布的客体,其工具性价值也就成为消极被动甚至被扭曲的,逐渐脱离了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甚至与经济建设、技术操作、经营管理、公共事务等非日常生活世界也形成了“两张皮”。这种趋势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信息化时代到来之时,由于社会重视科技

3、理性和轻视人文精神而进一步得到了加强,更加突出了其科技工具理性,远离了作为意义和价值之源泉的日常生活世界。教育生活化是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主张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并非是要求它像原始社会那样完全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失去独立性,而是使其作为价值主体积极渗入到生活世界之中。这要求广大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并将其贯彻到教育的实践中,努力激发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现代化的教育,应该坚持“交互主体观”,即以教育者正确的主体意识和较强的主体能力为基础,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在平等的主体性交互作用中,启发培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人格,而这一过程必然是在现实的生活世界里实现的。一

4、方面,生活世界就是人的主观性与社会文化的结合,因而是人的主体性的本源,受教育者主体性素质只有通过深入社会生活才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者必须用自己的主体意识来引导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而双方的交流互动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性的交流。这样一种教育过程就构成了一幅教育性与生活性相融合的丰富的生活世界画面。因此,教育生活化意味着教育真正成为人的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育向社会生活的深层渗透过程。所谓“化”,是一个动态的渗透过程。近年来,国外流行的“隐性课堂”、“无形教育”,基本就是一种生活化的渗透性教育。二、开发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加强学生在书本知识学习中与其现实

5、生活和经验世界的沟通。孩子们的课堂学习只有面向广阔的生活开放,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可谓处处皆是,具体说来,我们主要把孩子们的学习资源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一是显性的学习资源:如校园文化景点和各类硬件设施;学校的文化走廊、植物种类、文化景点、公共设施;社会生活中的公共设施、机构;自然界中的名山大川、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在校园中,学生的视角之处皆为教育生活化资源的开发之处。学校的人文环境本身就是教育生活化资源,学生应当在大校园中感受教育生活化。因此,硬环境布置应体现教育生活化氛围。学生在校园的物理环境布置中耳濡目染,有较大的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开发、利用更新环境资源,及时吸纳各种

6、信息。通过生活化方式让学生发现校园的环境与自己息息相关,自己在影响着周围的环境,消除距离感。比如我们学校的校园植物都实行“认养”,“挂牌”,学生体会到植物的成长、对它的保护有自己的一份责任,在学生看管照料自己认养的植物的同时,体会了劳动的乐趣,也从更深意义上明白了责任的重要。在做植物的“爸爸”、“妈妈”这样生活化的场景里,也懂得理解了爱的更深的含义。二是隐性的学习资源:如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类话动、学校和班集体中浓郁的人文环境氛围、社会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厚重的文化环境氛围、生活中的各种社会活动、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三是生成性的学习资源:如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活动中产生的转瞬即逝的问题情境、意

7、见分歧、思维碰撞、情感交融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会充分开发和恰当运用生活中的这些相对静止的学习资源,还要努力学会敏锐捕捉与及时灵活运用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迸发出来的更具灵性和生命力的“火花”资源,同时也要不断引导孩子们学会自主借助这些学习资源去获得亲身的、生动形象的经历和体验,在自己已有的文化积累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去迁移、获取新的知识,从而建构起自己每一门学科的新知识体系。三、形成教育生活化的合力现今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是与生活相互脱离的。可以说,与生活世界的脱离,可能是教育最大的失误。这种脱离使得教育一方面不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教育正逐渐失去其生命力和发展源泉

8、。构建生活化教育内容,即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要把学生的学校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紧密相联,形成教育生活化的合力。1、加强对学校生活教育的指导学生在校时间较长,特别是寄宿制学生,在校时间就更长,学校生活是学生成长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对学生学校生活的教育指导.着重是对宿舍生活、学习生活、社团活动、交往生活、文体活动等生活的指导。比如引导学生勤俭节俭,文明休闲,科学合理地用钱,培养学生初步的金钱观和消费观;让学生懂得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交往能力,学会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做人;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进行指导,传授简单的生活技能、培养学生初步的劳动意识通过以上

9、学校生活的指导,增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会合作,学会宽让。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在活动中提高人文素养,寓教育于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2、引导学生关注并适当参与社会生活我们要拓宽教育的视野,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社会生活的热点,让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接受社会生活的教育,提高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问题虽然不是学生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对他们发生着影响,因而要注意突出表现“生活化”,即尽可能地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设计各种活动,参与相应的社会生活,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掌握有关原理,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避免教条化、说教化。从学生成

10、才需求出发,思学生之所用,教学生之所需,不断补充新的社会生活内容。例如看似平常的扫地、洗衣、打电话以至人的交往、沟通等等,我们必须让学生去实践、接触、感受,并适宜地传授技巧。而学生的参与,必须调动他们发挥自己的积极性、能动性。如“环保离我们远吗”,毫无疑问,应该就在身边,但学生感受不深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口头上的要求,而且应以身作则,并利用适当的时机进行环保实践,传授和启发学生在环保方面的相关知识及要求,如垃圾的来源、危害、分类(可回收、不可回收)处理、环保行动的具体措施等等。采用适当的方式(如分级竞赛、实物示范教育)以提高其活动的参与度。通过类似的活动,想必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和珍惜资源的重

11、要性将会有较大的改观,相应的在日常生活的相关方面,也会有良好的改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毫不动摇地深信,没有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人的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犹如没有旋律就没有音乐一样。在他看来,自然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而且还是教育的启迪。美妙的色彩,神奇的声音,千奇百态的现象不仅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而且还激发着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大自然应该是学生耐看的一本书,“蓝天下的学校”不仅是苏霍母林斯基教育思想,也应成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活动。我们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野炊、去扫墓、去踏青、去爬山、去捉虫、去斗蝶、去划船、去游泳、去呼吸最清新的空气,去接受阳光和风雨的洗礼,去发现地球上更多的生活,去感受

12、大自然的无穷变化和历史的沉积。我们相信,一定是更加丰富和生动的学习。正如一首诗中描绘的那样:祖国敝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们一片清凉的绿荫,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3、重视家庭生活教育凝聚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力量是学生成长的必要保障。要让学生成为家庭的主人,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家庭责任感。如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后,给父母的一封信等活动。让亲情成为学生自我要求、自我发展的内动力。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学校的办学思想,感受孩子的教育、学习环境,从而更有效的寻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话题,也在活动中提升着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在活动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

13、关切,在和谐的教育活动中促进孩子对父母的爱戴;进行寒暑假生活指导,让家长参与孩子的假期生活。指导好孩子合理安排学习、生活的时间,也让孩子对自己的假期生活有明确的认识,使假期生活过得生动、丰富,富有意义;向学生提出“我为父母分忧愁”的要求,让学生自觉主动地为家庭服务,做到“二勤”:勤问好,勤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做到“四会”:学会自己穿衣,学会自己吃饭,学会自理卫生,学会自理房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四、构建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从而使教学在创新潜能开发的理想性和创造性活动的现实性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使学习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永远敞开自我否定和

14、自我超越的广阔的空间。实施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小数减法”时,巧妙地创设“购买文具”的“情境社会”。每位学生手拿人民币走进“商场”购买文具,在“交易”过程中,他们自然就学会了小数的减法。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是:既是课堂中求知的主人,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主人。双重身份的学生完成了从书本到实践,从课堂到社会的过渡。学记中记载:“不学操缦,不

15、能安琴,不学博依,不能安练,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教师要善于拓展它的外延,把课堂教学的触角伸向社会。课内外结合,会使学生在课外生活中自然就联想课堂中的知识,从而提高生活过程中的教育含量。通过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生活化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趣”,激活了学生探究的“思”,也提高了学生的“智”。从而体现了课改理念“从生活走向课堂,从课堂走向社会”;培养了学生生活化的学习意识,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五、校本课程开发是整合教育生活化的平台教师从生活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使教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生活紧密

16、和连,用学生自己的生活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建构,以提高学生素养,实现教育的价值。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一个理想的整合教育生活化的平台。校本课程开发让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是教育生活化的个平台。1、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从根本上让教育生活化校本课程在开发模式上是“自下而上”的,是由家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代表来进行决策,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方式。这与“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是不同的,它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实际需要,利用的是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这样使教学本身就是个在学生生活中进行的,从而实现教育的生活化。这与国家课程的那种专家采用的研制开发推广”的课程

17、开发模式产生的课程具有统性、共同性而不能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更多的联系相比,它使教育与生活有了更近的距离,真正具有教育生活化的优势所在。2、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活动形式促使教育生活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活动方式有: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例如:课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体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整合的目的在于减少知识的分隔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知识统起来,而且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校本课程所包含的多种课程开发形式,增添了课程编制的自主权,进而增添了对课程资源利用的灵活性,使教师可以在更大的空间利用与学生生活更贴近的课程资源,

18、使课程生活化成为可能。如果没有这样灵活的选择课程资源的形式,势必减少了教育与生活融合的途径。3、校本课程的教学形式实现着教育生活化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目前国外采用的有: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座、讨论和视听等。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探索、发现和操作等。以培养品质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角色扮演、模拟等。以参与社会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社区活动、小组调查等。以满足个人需求和兴趣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独立研究、共同探讨。从这些教学形式来看,其开放性的学习模式占主要部分,所以校本课程的教学形式是更易于与生活相融合的,校本课程的教学实现着教育生活化。4、校本课程的个性化教育中体现教育生活化

19、校本课程最为突出的价值取向就是个性化教育,因为校本课程给学生留下了空间,课程是为学生而存在的,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自由空间,没有空间也就没有发展,校本课程不仅给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利,而且,校本课程开发是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要求课程具有选择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这样就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空间。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目的的,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选择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一个动态过程,并关注学生兴趣、经验的差异性发展。个性可以称为差异性,而这各自的差异性又源于学生的不同的生活,所以个性化教育是离不开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只有教育生活化,教育与生活达到辩证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总之,教育必须帮助人过更实际、更文明、更有意义的生活。让我们的孩子学会生活、懂得生活,让孩子的生活亮丽起来,让每一个个体生命都精彩起来。这是全体教育者不懈努力的方向。参考文献:1和学新.教育如何回归生活N.中国教育报,2005.10.2杨启亮为生活的教育和为教育的生活J江西教育科研,2002,(12)3余强,张利美.构建现代儿童的生活化课堂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2)4宋金玲.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生活化的一个平台J.教育与管理,2006,(3)5刘旭东.生活世界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