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西堤南路道路工程新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山西堤南路道路工程新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西堤南路道路工程新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中山市市政工程建设中心编制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编制时间:二一一年八月1 项目由来中山市作为珠江三角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近年来,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机动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山市迫切需要从总体上有效地处理持续增长的交通需求与有限的交通设施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交通安全、有序、通畅、方便和高效的综合目标。拟建项目位于歧江河西侧,贯穿西区和沙溪镇两个镇区。目前,西区路网相对较疏,南北向的主干道有105 国道、翠景南路、彩虹大道、中山一路;东西向的主干道有博爱路、富华道、北环路。沙
2、溪镇紧邻西区,但干线公路密度低,目前南北向的主干道只有105国道,东西向的主干道有博爱路及南环路,南北向主干道的缺乏导致各公路之间联系较弱,交通可达性较差,镇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不紧密。本项目的建成能够配合歧江河“一河两岸”建设工程的规划实施;加速周围国土资源的开发,对完善和构建城市路网,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对城市发展空间拓展与整合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尤其对促进西区及沙溪镇的城市化进程、提升其社会经济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西堤南路道路工程位于歧江河西面,呈南北走向。北起中山二桥桥底接蓝波路,南下穿南环路桥底至其以南大约180 m处止,总长1585.67m。道路等级为城市级次干道,路宽24m,在桩号K0+
3、654 处设计一斜长26m,与道路交角成70的两孔简支梁桥,在南环路桥底处设计一环形岛避开桥梁墩台,设计车速为30km/h。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04年7月修订)的有关规定,中山市市政工程建设中心委托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承担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单位接受委托后,立即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资料收集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并经监测、调查、类比分析及模型计算后,编制完成了西堤南路道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该报告书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将作为本项目环境管理的主要技术文件。 2 项目概况 2.1 项目基
4、本情况项目名称:西堤南路道路工程建设单位:中山市市政工程建设中心 道路等级:城市级次干道项目性质:新建(E-4721铁路、道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总投资: 3150万元建设工期:施工工期约12个月建设地点:中山市西区、沙溪镇2.2 项目建设内容西堤南路道路工程位于歧江河西面,呈南北走向。北起中山二桥桥底接蓝波路,南下穿南环路桥底至其以南大约180 m处止,总长1585.67m。道路等级为城市级次干道,路宽24m,在桩号K0+654 处设计一斜长26m,与道路交角成70的两孔简支梁桥,在南环路桥底处设计一环形岛避开桥梁墩台,设计车速为30km/h。本工程建设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交通工
5、程、给排水工程、综合管线工程、道路照明及绿化工程等。设计标准和主要技术指标(1)道路等级:城市级次干道(2)设计车速:30km/h(3)车道数:双向4车道(4)路面类型:水泥混凝土路面(5)抗震烈度:按度设防(6)路面设计年限:30年3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1 生态环境拟建道路区域为城市生态,区域植被资源不丰富,以人工绿化植被为主。无名木古树、无国家、省重点保护植物;区域受人类活动干扰频繁,大型动物已绝迹,无保护动物。3.2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结果显示监测点位处SO2、NO2日均值、小时值均符合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要求。TSP、PM10日均值均能达到GB3095-19
6、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要求。3.3 声环境各监测点位各监测结果均能满足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总体来说,项目所在地声环境质量现状良好。3.4 地表水环境根据现状评价结果,中嘉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上、下游石岐河的两个监测断面各监测因子中氨氮、总磷、粪大肠菌群监测结果普遍超标,溶解氧在2010年2月2日退潮段监测结果略有超标,除此之外,其它监测因子各监测时段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限值要求,说明中嘉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上下游石岐河水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已不能满足类水体的要求。4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结论4.1 生态环境影响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路基的填方、挖方等施工活动直
7、接破坏占地上的植被,造成地表裸露,从而使沿线地区的局部生态结构发生定的变化。被破坏的植被主要是沿线常见种,对区域生物资源影响不大;其次施工造成部分地面的裸露,如被雨水冲刷将造成水土流失;施工对区域的动物影响较小。营运期道路本身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大,项目为城市规划道路,道路建成后周边的土地将迅速被开发,推动周边区域的城市化进程。4.2 环境空气(1)施工期施工期的主要污染是TSP,建议在易扬尘的作业时段、作业环节采用洒水的方法减轻TSP污染,只要增加洒水次数,可大大减轻TSP的污染。施工单位应对粉状物料的存放应做好防护工作,防止风吹扬尘。此外,现有城市道路路面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均采用外购商品,密
8、封运输的方式,消除了现场搅拌产生的扬尘。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是暂时的,工程竣工后,影响也随之结束。(2)营运期项目建成后,随着车流量的增加道路沿线一氧化碳 、二氧化氮浓度呈上升趋势。虽均未出现超标情况,但为保护沿线大气环境质量,需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污染控制。因此在靠近道路两侧,特别是敏感区附近多种植乔木、灌木,以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4.3 声环境(1)施工期根据预测结果,单台机施工机械噪声昼间最大在距声源30m以外可符合标准限值;夜间最大在300m以外方可符合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标准限值;昼间多种施工机械同时作业噪声在距声源60m以外可符合标准限值;夜间达
9、标距离大于300m。项目施工噪声主要会对距离较近的敏感目标产生一定的影响。施工期需要重点考虑距离道路较近的敏感点,可通过调整施工时间,设置围挡噪声设施等防护措施,降低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2)运营期项目建成运营后,各预测年份昼间在道路红线处均可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夜间预测结果要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距道路红线的最短距离分别为:2012年2m,2018年为6m;2026年8m。各预测年份昼间要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距离道路红线的最短距离分别为2012年8m,2018年为14m;2026年1
10、8m。夜间预测结果要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距道路红线的最短距离分别为:2012年16m,2018年为24m;2026年32m。拟建道路两侧200m范围内的声环境敏感点主要是世纪新城小区。各年份的预测结果显示,本道路的建设,使周边环境噪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各预测年份,昼间、夜间预测结果均能满足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本项目建成后对沿线世纪新城影响不大。4.4 水环境(1)施工期项目为城市道路建设工程,不设施工营地,无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对周边水环境污染的情况。施工期生产废水经在施工场地建立临时隔油池和沉砂池,回用沉淀后的废水。施工废水经过处理后对周边水环境质量影响较小。
11、(2)运营期项目营运期污水主要是路面径流雨水。路面径流污水经过雨水管道,进入水体的地表径流中所含污染物般也在河流可自然降解的范围内,不会对受纳水体造成污染。项目沿线生活污水道路两侧区域的污水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并最终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通过进行雨、污排水管网的建设,项目建成运营后可杜绝该区域内污水随意排入附近地表水体的现象,有利于保护沿线地表水体的水质,改善周边居住环境。4.5 固体废物(1)施工期项目施工中固体废弃物主要源于路基土石方挖填、不良地质清淤换填土、场地清理垃圾及施工后期清理废渣。项目为城市道路工程,可以将开挖弃土用于当地建设,需制定好利用计划,及时将弃土清运,建筑垃圾应符合相
12、关的规定。施工建筑垃圾主要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少量废弃钢筋、电缆及木料等。对于废弃钢筋由有关单位及个人进行分拣,把有用的钢筋、木料、电缆等东西进行回收再利用,其余废弃物应集中堆放。固体废弃物均应按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到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垃圾应运输至经批准的消纳场处置;在妥善处置的前提下,施工建筑垃圾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2)运营期道路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是运输车辆撒落的运载物、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装载的货物、乘客丢弃的物品等。由于道路建成后由中山市交通部门、环卫部门和绿化部门对道路全线进行维护、清洁,故营运期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影响不大。4.6 景观环境项目对城市景观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于施工期
13、,路基填筑等施工环节会对路侧景观环境带来一定不利影响;项目建设完成后,宽敞平顺的路面、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的道路设计,带来城市道路简洁、顺直的美感,对提高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5 环境保护措施及对策5.1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1)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本项目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和地方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规定。工程施工需严格控制施工时段,在中午12:00-14:30和夜间22:00至次日06:00禁止施工。尽可能集中产生较大噪声的机械进行突击作业,优化施工时间,应合理安排施工进度,采取隔音围护等降噪措施,尽可能减少夜间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选用低噪声设备,
14、同时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要注意对设备的养护和正确操作,尽量机械的噪声维持在最低声级水平。对于距辐射高强噪声源较近的施工人员,除采取戴保护耳塞或头盔等劳保措施外,还应适当缩短其劳动时间。 (2)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按照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有关要求,建立健全余泥渣土清运及综合利用管理机制,落实施工工地围蔽,做到“六个100%”,即施工现场100%围挡,工地砂土100%覆盖,工地路面100%硬化,拆除工程100%洒水,出工地运输车辆100%冲净车轮车身且密闭无洒漏,暂不开发的场地100%绿化。施工工地周围应当设置连续、密闭的围挡。施工场地维护高度不低于2.5m。在挖土、装土、堆土、破碎等作
15、业时,应当采用洒水等措施防止扬尘污染,使用风钻挖掘地面或者清扫施工现场时,应当向地面洒水。道路与管线施工堆土超过48小时的,应当采取覆盖等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工区内的堆料场应集中设置,并加盖遮布,运输易起尘建筑材料时应加盖蓬布;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应采用外购商品,密封运输;在施工场地进出口处设置专门冲洗点,对驶离施工场区的车辆冲洗干净后方可进入城市道路;冲洗废水经沉淀后回用做场地洒水降尘,不排放;施工单位配备现场洒水车,定期洒水,在干噪天气增加洒水次数。 (3)水污染防治措施施工队住地就近选择在附近居民区内,不设施工营地,不会产生生活污水的影响。施工期路面地表径流经沉砂池处理后排放,施工生产废水
16、经沉淀池后回用。项目施工应使用性能良好的施工机械,及时保养和维修,防止漏油;加强工地化学品管理,不得随便丢弃涂料等化学品容器。施工材料堆应加盖防雨材料,防止大风暴雨冲刷。加强施工管理,禁止生产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将施工临时堆土区布置在远离河道一侧,防止临时堆土受雨水冲刷而进入河道,禁止施工期向河道弃渣。中山处在多雨的地带,在雨季施工,基坑底两侧的排水沟和集水坑应加大加深,以适应大体积抽水的需要,尽量做到雨停基坑内无积水的现象;雨天要加强基坑外排水系统的畅通。雨季施工要与防台、防汛工作相结合,编制专项措施方案,使防台、防汛工作落实到实处。(4)固体废物本项目为城市道路工程,可以将开挖弃土用
17、于当地建设,需制定好利用计划,及时将弃土清运,建筑垃圾应符合相关的规定。施工建筑垃圾主要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少量废弃钢筋、电缆及木料等。对于废弃钢筋由有关单位及个人进行分拣,把有用的钢筋、木料、电缆等东西进行回收再利用,其余废弃物应集中堆放。固体废弃物均应按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到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垃圾应运输至经批准的消纳场处置。(5)生态、景观影响减缓措施在用地区边界设置高度不低于2.5m的维护结构;并在道路两侧用地区边缘修筑土质排水沟,并配套设置沉沙池,径流由排水沟经沉沙池后排放,路基基本完成时覆土回填排水沟与沉沙池;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缩短临时占地使用时间。施工完毕,立即恢复植被。工程的
18、景观绿化设计应结合项目沿线景观及人文环境特点,力求道路绿化、路灯及广告牌等与周围景观的协调统一。路线绿化树种应与城市园林绿地相结合,形成高质量景观带,提高城市形象。5.2 营运期污染防治措施(1)噪声污染防治措施逐步完善和提高机动车噪声的排放标准。实行定期检测机动车噪声的制度,对超标车辆实行强制维修,直到噪声达标才能上路行驶。淘汰噪声较大的车辆。各路段严格限制行车速度,特别是夜间的超速行驶;加强对机动车鸣笛的管理,道路全线应禁止鸣笛;作好路面的维修保养,对受损路面应及时修复。在道路两侧区域的用地开发中,对大型的、综合性的住宅小区与办公区、商务区、学校等敏感目标合理规划、布局。(2)大气污染防治
19、措施根据当地气候的土壤特点,在靠近拟建道路两侧,特别是敏感区附近多种植乔木、灌木。严格执行汽车排放车检制度,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沿线政府部门应大力宣传,动员沿线居民点、单位充分利用空地进行绿化,以减少汽车尾气对居住环境的影响。(3)水污染防治措施项目营运期道路两侧区域的污水排入城市污水管渠并最终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路面径流污水经过雨水管道进入沿线地表水体。(4)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按城市次干道绿化设计的要求,完成道路两侧以及道路征地范围内的绿化工作。充分利用道路沿线各居民区及单位,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密植绿化,建造绿化景观带。对道路施工临时用地,如材料储备场等,施工完毕后应及时绿化
20、,恢复植被或恢复使用功能。6 公众参与公众调查结果显示,98.5%的公众支持道路的建设,1.5%的被调查公众认为项目建设对自己影响不大,对道路建设表示无所谓,无人反对项目建设。公众普遍关注项目建设对声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的影响,因此建设部门要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使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7 综合结论本项目建设符合中山市城市发展规划,建设对于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体系,完善路网结构,畅通区内交通,促进西区、沙溪镇的商业氛围及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项目建设未涉及无法避让的重大环境问题。本项目为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工程,属于非盈利性公益事业。项目的建设符合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山市干线公路发展规划以及中山市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法律法规, 选址合理,符合中山市整体利益,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项目施工期、运营期所产生的各种影响,通过各种环保措施予以防治后,各种影响得到减缓与控制,不会对环境与敏感人群造成很大的影响。项目的建设改善了城市环境、城市景观,美化了市容,促进了中山市经济快速发展,项目运营后社会效益明显,在评价提出的环保措施、环保投资有效落实的情况下,建设和营运不会对沿线环境造成大的不利影响,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