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边防典”证误.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62075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典》“边防典”证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通典》“边防典”证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通典》“边防典”证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通典》“边防典”证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典》“边防典”证误.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通典“边防典”证误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通典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典章制度类的“通史”,上起传说中的唐虞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年间,历叙古代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沿革,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杜佑在进通典表中说:“自顷纂修,年涉三纪”,为通典的编纂花费了半生心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通典:“每事以类相从,凡历代沿革,悉为记载,详而不烦,简而有要,元元本本,皆为有用之实学,非徒资记问者之可比。”给了很高的评价。但是通典是一部时间跨度很长,内容繁杂的大书,在编纂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中华书局点校本虽然做了大量细致认真的校勘、考订工作,指出了通典存在的许多错误,但是仍有不少问

2、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以下仅就点校本通典“边防典”中存在的问题略作探讨,其中既有点校本未指出的通典原有的问题,也有点校时新出现的问题,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正。卷一八五东夷上“百济”(49904991)1自晋代受蕃爵,自置百济郡。义熙中,以百济王夫余腆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宋、齐并遣使朝贡,授官,封其人。土著地多下湿,率皆山居。其都理建居拔城。按,“授官,封其人”及“土著地多下湿”,文气不顺。北史卷九四百济传载:“自晋、宋、齐、梁据江左,亦遣使称藩,兼受拜封。”此称“兼受拜封”,与“授官封”同义。疑点校本通典断句有误,应作“宋、齐并遣使朝贡,授官封。其人土著,地多下湿,率皆山居。”又,“宋、齐

3、并遣使朝贡”,太平寰宇记卷一七二作“宋、齐、梁并遣使朝贡”,参以北史百济传,通典当夺“梁”字。卷一八五东夷上“夫余”(4997)自后汉时夫余王葬用玉匣,常先以付玄菟郡,王死则迎取以葬。及公孙渊伏诛,玄菟库犹得玉匣一具。晋时夫余库有玉璧珪瓒,数代之物,传以为宝,耆老言“先代之所赐也”。其印文言“濊王之印”。国有故城,名濊城,盖本濊貊之地。按,晋书卷九七夫余传称:“其国殷富,自先世以来,未尝被破。其王印文称秽王之印。国中有古秽城,本秽貊之城也。武帝时,频来朝贡”并无记载“晋时夫余库”的内容。三国志卷三魏书夫余传:“汉时,夫余王葬用玉匣,常豫以付玄菟郡,王死则迎取以葬。公孙渊伏诛,玄菟库犹有玉匣一具

4、。今夫余库有玉璧、珪、瓒数代之物,传世以为宝,耆老言先代之所赐也。其印文言濊王之印,国有故城名濊城,盖本濊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自谓亡人,抑有(似)以也。”通典本节当源于三国志,杜佑显然是因为三国志称“今”,所以按照作者陈寿的时代,易“今”为“晋”。但是,裴松之在“耆老言先代之所赐也”下注引魏略曰:“其国殷富,自先世以来,未尝破坏。”则鱼豢作魏略时已见到这条资料,晋书“自先世以来,未尝被破”亦源于魏略。所谓的“今时夫余库”,无疑就是指三国时代,与晋无涉,杜佑所改非是。太平寰宇记卷一七四亦称“晋时夫余库有玉璧珪瓒,数代之物,传以为宝”,当从通典误。卷一八五东夷上“夫余”(4997)以六畜名官,有

5、马加、牛加、猪加、狗加、犬使。犬使者,使者邑落有豪民,名下户皆为奴仆。点校本“校勘记”在“犬使”下校注称:“犬使,犬原讹大,据北宋本、明抄本、明刻本改。下同。”今按,既有“狗加”,复称“犬使”,“狗”、“犬”异称,事属可疑。且下文“犬使者,使者邑落有豪民,名下户皆为奴仆”,文意亦颇难解。三国志卷三魏书夫余传:“国有君王,皆以六畜名官,有马加、牛加、猪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邑落有豪民,名下户皆为奴仆。”通典所述夫余风俗诸事,全本于三国志,当从三国志,通典原文“大使”不误,“犬使者”之“犬”为“大”之误,“校勘记”未察史源,所改非是,断句亦误。卷一八六东夷下“高句丽”(5014)大业七年,

6、帝亲征元。师度辽水,东城分道出师,顿兵于其城下。“东城分道出师”,文气未顺。隋书卷八一高丽传:“大业七年,帝将讨元之罪,车驾渡辽水,上营于辽东城,分道出师,各顿兵于其城下。”通典“东城”上当补“营于辽”三字,文意始通。通典或涉“辽”字重出而误夺三字,断句亦从误。太平寰宇记卷一七三正作:“大业七年,帝亲征元。八年,师渡辽水,营于辽东城,分道出师,顿兵于其城下。”卷一八六东夷下“高句丽”(50175018)当今天下清谧,咸得其宜。唯东讨不庭,方为国害详观古今为中国患害,无过突厥,遂能坐运神册,不下殿堂,大小可汗,相次束手易曰:“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东讨不庭”

7、,唐会要卷九五、册府卷五四八“庭”作“停”。按旧唐书卷六六房玄龄传:“当今天下清谧,咸得其宜,唯东讨高丽不止,方为国患。”当以“停”字为是,通典涉音近误。太平寰宇记卷一七三亦作“东讨不庭”,从通典误。又,“遂能坐运神册”,唐会要、册府、旧唐书“册”作“策”。当以诸书为是,通典当涉音近误,太平寰宇记作“略”,亦通。又,“易”下应加书名号,唐会要、册府、旧唐书作周易,是。点校本通典及旧唐书于老子下加专名号,亦应改作书名号为宜。再次,“详观古今为中国患害”下“校勘记”称:“古,唐会要卷九五作方,义长。”今按,册府亦作“古今”。旧唐书称:“详观今古,为中国患害者,无如突厥”,通典“古今”不误,唐会要“

8、方今”应为“古今”之误,“校勘记”非是。太平寰宇记正作“古今”。卷一八六东夷下“高句丽”(5019)其后余众不能自保,散投新罗、靺鞨旧国,土尽入于靺鞨,高氏君长遂绝。“散投新罗、靺鞨旧国,土尽入于靺鞨”,文意不通。唐会要卷九五作:“自是高句丽旧户在安东者渐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等,其旧地尽入于新罗,高氏君长遂绝。”旧唐书卷一九九上高丽传、新唐书卷二二高丽传略同,诸书俱不言“新罗、靺鞨旧国”。册府卷一亦与诸书同,惟王钦若等在“高氏君长遂绝”下注称:“又云:其旧地没于新罗,城傍余众后渐寡弱,散投突厥及靺鞨。扶余隆竟亦不敢还,旧国土地尽没于靺鞨。高氏、扶余氏君长遂绝。”本段记载当与通典同源。本段资料分

9、叙高丽、百济,“散投突厥、靺鞨”者是高丽余众,而“旧国土地尽没于靺鞨”者为百济之众,疑杜佑在编纂史料时对原来涉及百济的内容删略未尽,误留了“旧国土地尽没于靺鞨”诸语,遂致文义扞格不通。点校本未察其中原委,断句亦误。太平寰宇记卷一七三与通典同,当从通典误。卷一八六东夷下“流求”(5026)以木槽暴海水为盐,木汗为醋,酿米曲为酒。隋书卷八一流球传、北史卷九四流求传、太平寰宇记卷一七五、中华书局影印十通本通典等,“汗”俱作“汁”。本句下“校勘记”引正文内容,亦称“木汁为醋酿米曲为酒”云云,则今本之“汗”字当是排印错误。卷一八六东夷下“流求”(50265027)凡有宴会,执酒者必待呼而后饮。上王酒者,亦呼王名,衔杯共饮,颇同突厥。“执酒者必待呼而后饮”,隋书卷八一流球传、北史卷一流求传、太平寰宇记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