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86220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此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的内容。下面从五个方面说明我对本课的理解。一、教材分析(一)本课的教材简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中的第二课。本课内容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条是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旧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外交面貌,而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活动。一开始便倡导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很快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建国初期,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积极开拓,打开了我国的外交局面,在建国第一年

2、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顺利进行。最后这两条线索合二为一,两者都是新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树立了崭新的国际形象。通过本课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新旧中国外交政策的区别和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认识到中国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不断提高,爱国情感得到升华。因此,本课,无论在本单元乃至在整个教材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新中国成立,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斗争的结

3、果,新中国成立后,在世界上尽快树立自主形象和确保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是非常必要的,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它奠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础,并成为国际外交的基本准则,在中国外交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纠正了会议的航向,对处理发展中国家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今天创建和谐社会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难点:如何正确理解“求同存异”方针。初中学生还没有接触世界史,同时对社会性质的差异、矛盾认识有限,很难认识到国际关系的本质,所以在学习中存在一定难度。(三)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教学内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够比较出新旧中国所奉行的外交政策的区别,说出新中国

4、成立后,实行的外交方针和外交原则。2、能够说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背景,主要内容,分析其产生的影响。3、能够简介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性质、主题及周恩来在会议上所起的作用。4、能准确解释“求同存异”方针的内涵。5、认同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家,具有高雅的风范,为国家赢得荣誉、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钦佩他的外交才能和人格魅力。二、学生分析(一)已有知识和经验我们学校是初中四年制,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初三下学期学习。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的环境下,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当代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外交政策多少有一些了解,但并不系统,还很肤浅。因此,在教学时需引导和向学生提供更多的

5、有关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活动的资料、图片,创设研读、分析讨论的空间,使之独立或合作地进行学习和探讨。(二)学习方法和技巧初三学生已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搜索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教学环节上我多处出示各种资料让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归纳,同时还设计学生自主设计问题并做答的环节,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分析思维,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多种能力,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技巧和方法。三、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力图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冲破旧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采用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的方式,开展丰富

6、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课堂学习活跃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快乐学习,真正掌握历史知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正确的唯物主义史观和情感价值观,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积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升华。具体的做法如下:(一)直观情境:通过出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的画面和斯大林毛泽东的照片等图片,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学生在阅读一系列资料中,学会获取信息的方法,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二)问题情境

7、:提出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三)故事情境:通过学生讲述有关周恩来外交活动的轶事,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深刻领略周恩来的外交风采,从而产生对周恩来的敬仰之情。(四)角色情境:创设小小外交官的角色扮演情景,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使学生切身感受历史,加深对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内涵的理解。(五)现实情境:联系当今我国在国际上独立自主地位的确立以及在国际事务中敢于大声说不的事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树立创建和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感。五、 教学流程(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近代中国三大不平等条

8、约签字仪式图片,画面中展示的是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及历史伤痛。然后再出示当今我国外交上大事的两则资料:资料一:2007年12月6日晚上,胡锦涛主席在和美国总统布什的电话中表示:正确处理台湾问题是稳定、健康地发展中美关系的关键,希望美国对台湾当局近日举行的推进加入联合国的国民投票一事,明确的表示反对。资料二:11月20日,胡主席亲自召集了中央军事委员会及外交部主要干部,指示:拒绝美国航空母舰kitty hawk号停泊在香港。中国最近还连续拒绝了巡洋舰Reuben James和水雷清除舰Guardian等美国舰艇在香港入港。教师问题:看过上述画面和材料后,会产生哪些联想?从中获取哪些信息?学生可能说出

9、:中国近代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弱国无外交;今天的中国已崛起;我们国家已经敢于向世界说不;。教师顺势导入:通过上面两组材料对比,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在外交上历经屈辱与伤痛,但在今天我们国家已经崛起,并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已经敢于在世界强国面前大声说不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国家综合国力增强了,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一直奉行着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那么这一政策是何时制定的?又是如何发展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一话题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图片、文字资料、问题等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二)师生互动,获取新知教师向学生介绍

10、我国建国初期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当新中国建立之初,打开国门,艰难地跻身于风云变幻的世界舞台时,面临的是无尽的屈辱和历代反动政府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不平等条约。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要走向世界,洗刷近百年来的外交耻辱,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维护民族利益的和平独立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亟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安定民生巩固胜利。而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妄图通过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扼杀新中国于摇篮之中。教师提出问题:面对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结合以下材料和教材内容说一说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和策略?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

11、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材料二: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要求学生阅读两则材料和教材76页的内容。然后找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出我国政府采取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采取的策略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外交活动。取得的成果是在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教师特殊强调苏联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其建交的国家,出示中苏建交图片。 学生可能说出

12、取得的外交成果还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师肯定后提出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时间、主要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要求学生找出和平共处五项内容的变化情况。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在教材上作出标记。教师此时要深入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适时进行答疑。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解决完成上述问题。 此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为了加深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涵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一个角色情境“小小外交官”出示案例:1969年苏联侵犯了我国黑龙江珍宝岛,假如你是外交官员,请你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

13、则进行外交斡旋,指出苏联的行为违反了哪几项原则?学生找出违反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和平共处三项原则。在五项基本原则学习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体会周恩来外交风采,让学生讲述日内瓦国际会议中的小故事,初步领略周恩来杰出的外交才能和人格魅力,并进一步理解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在我国外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导言:周恩来杰出的外交才能和人格魅力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崭露头角,在后来的万隆会议上更是大放异彩。那么万隆会议的情况如何?周恩来在万隆会议又有何表现?引导学生研读教材,标记有关万隆会议的知识点,同桌间合作提出问题然后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本部分知识点。应将知识点整理写出。(

14、万隆会议的时间、地点、特点、主题、周恩来的贡献)教师提出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一方针呢?如何正确理解“求同存异”方针是本课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问题,教师向学生下发关于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的发言稿节选。学生阅读材料,然后采取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解决,得出结论:“同”即亚非各国共同反对殖民主义的压迫、谋求发展等;“异”即亚非各国的社会制度,思想意识的不同。训练搜索、分析、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进而浅入深出地理解求同存异方针。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在万隆会议上所起到的作用,出示一位美国记者说的一段话:他的外交才能登峰造极,关

15、键时刻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周恩来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让学生合作探究。最后引导学生理解周恩来是修正了会议的航向,促使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使同学们更进一步了解周恩来的外交才能与魅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进而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畅谈收获,拓展延伸教师提出问题: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有什么体会?学生汇报后教师接着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谈谈“求同存异”包含了哪些道理?对现实社会有什么指导意义?学生可能答出:求同存异的观点包含了宽容谦虚的美德,彼此理解、互相尊重的风尚。通过畅谈收获,反馈学生学习结果。 最后在同一首歌的优美旋律中教师进行陈述: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使到会的亚非各国团结起来,为维护世界和平,共同发展而共同努力,这种团结的精神被称之为“万隆精神”。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曲所蕴含的主题就是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是我们现在社会最为需要的一种精神,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多一分宽容,彼此理解、互相尊重,团结协作,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美好。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一个和谐的、美好的未来!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创建和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是他们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