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原始宗教中的“释比”.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20510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羌族原始宗教中的“释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羌族原始宗教中的“释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羌族原始宗教中的“释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羌族原始宗教中的“释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羌族原始宗教中的“释比”.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羌族原始宗教中的“释比”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摘要:羌族原始宗教中的“释比”是羌族中最权威的人和知识集大成者。文章对在羌族原始宗教及羌族文化、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释比”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羌族原始宗教产生于羌族氏族公社时期。尽管羌族原始早已成为的陈迹,但羌族的原始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得以延续下来。对于羌族原始宗教的基本情况,笔者曾有拙文加以介绍,今成此文,想对在羌族原始宗教及羌族民族文化、生活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释比”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 在洪荒时期,羌族的祖先们相信事物的变化和运动是受制于隐在其中的灵性,这种灵性的神秘力量对人有利害关系,能招至吉凶福祸。当人的技能还是十分稚弱的时候,面

2、对森严可怖的自然现象产生畏惧、对自身力量深感迷惘以及无时不置身于憧憬与恐惧之间,从而把不可理解的灵性按自身的形状面貌为己造神。在长期的实际生活中,羌人根据灵性所致的善恶结果产生了善神恶鬼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由灵而神、鬼,这是原始宗教的普遍特征和信仰发展的基本脉络。那时,人们一方面对物体和自然力祈冀良好的祝愿,报以慑服崇敬、顶礼膜拜;一方面又幻想自己有超人的主宰力量。于是,在原始人的生活中,事事处处都有一种宗教的气氛,而部族的酋长便是其宗教领袖;部族能行巫术的人普遍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拥戴,这就往往是一人身兼酋长、祭司、巫师等多重人格。换言之,一个人的巫术能力足以役使鬼神,呼风唤雨,他(她)就最有资

3、格和可能被拥上首领之位。羌族的“释比”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时,便以其“超人”的本领扮演了巫师与领袖的角色,他的言行能召感灵气,从而影响社稷民生。 羌族原始宗教的宗教祭司自称“许”,现在羌族聚居区,特别是在川西北汶川县以南以西的岷江和杂谷脑河沿岸,端公自称“诗卓”,尊称为“释比”,简称“比”,称“端公”。羌族释比的祖师称谓,羌族各地区不一致,茂县及汶川县威州以北,称“阿爸锡拉”,“锡”为铁之意,“拉”为神或菩萨之意;理县蒲溪乡称“斯多吉比”。该县薛城、通化、桃坪等沿杂谷脑河地区,称释比祖师为“质尔格板”;汶川县绵池乡称为“阿爸木拉”汶川县龙溪乡称为“十打齐莫”等。从羌族释比的称谓和对其祖师的称谓来看

4、,其称谓不尽相同,这既可能是羌族不同支系在宗教文化上的反映,也可能是受不同文化影响的结果。证明了史籍所 载的羌地种类繁多,有六夷、七羌、九氐之称这一情况。 关于羌族原始宗教中释比的起源,传说羌族释比的祖师“阿爸木拉”原是天神“阿爸木比塔”家中专管占卜吉凶、驱邪、治病、送鬼的神,释比经典中说他法力无边,本领高强,天上能驾驭飞翔的凶禽,地上能驯服驰骋的猛兽。阿爸木比塔的三女儿木姐珠与凡间羌人热比娃(或称斗安珠)相爱结婚,下凡居住,繁衍羌人。那时人间多有邪魔妖怪作崇,人畜不得清静平安,生疮病痛,瘟疫流行。阿爸木比塔乃派阿爸木拉下凡为木姐珠和凡间羌人占吉凶,卜祸福,治病禳灾、解秽驱邪。从此,天上的阿爸

5、木拉就成了人间的第一个释比,自然也就成了羌族端公的祖师。常以猴头为其象征加以敬供。 羌族的祖先们在远古时期制定、规范祭仪和主持祭司的首领逐渐变成了释比,一切敬神、压邪、治病、送穷、以及成年冠礼、婚丧事均由释比包办。释比来自于天,能传神谕,达民情,充当祭司;释比又能同魔鬼打交道,并能以法降之,故又兼巫师。一般许愿还愿祭祀之类的神事,得靠释比来主持。如遇魔鬼作崇,摄魂夺魄,致人凶死,释比作驱魔之法,行招魂归穴之术,使死者能够超脱转生,他体现作为巫师的人格。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病痛之灾,事不顺心,前途多舛,释比则为其解秽禳痛,消灾降福,扮演着医生和精神分析医生的角色。倘若全村寨举行大型的节日集会,

6、释比不但要承担司祭任务,而且诵唱经典关于羌族的古老文化与历史渊源的神话传说和叙事长诗。这样,他又是羌人中最权威的文化人和知识之集大成者。所以释比在人们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威信。然而释比又是地道的凡人,更准确地说是个普通劳动者,他的一切法事活动都是业余的。虽然他法术高强,能出入神界鬼域,但绝不以此为职业,将其作为谋生的手段。这也是释比 受人尊敬的又一个原因。 二 羌族是一个有无文字的民族,所有释比的经典都是世代口耳相传、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汉文史籍少有记载。20世纪初,一批历史学家、家、民族学家和考古学家来到岷江流域,考察羌族的历史和文化,羌族释比经典才为世人所知。羌族释比经典到底有多少?各

7、地说法不尽相同。由于历史的、地域的、受外来影响和释比个人的天赋、师承等方面的原因,现存的各释比所承传的经典情况很是不同。从承传的经典数量看,有的释比只能背诵十多部,有的释比可背诵四十多部。从承传体系上看,一般以地域区分,茂县渭门的二里寨释比经典、汶川县雁门的释比经典、理县桃坪增头释比经典、汶川县龙溪释比经典、汶川县绵池沟头释比经典等,都各成体系,颇有特色。在这些体系中,释比经典中关于历史、祖先、天神等方面的内容基本相同或相似。释比经典一般分为上中下三坛,上坛经典内容主要是向神灵许愿还愿。中坛经典内容主要是向神灵祈求人兴财发,林茂粮丰、人畜两旺、村寨或家庭无灾无难。下坛经典内容是赶鬼治病,为凶死

8、者超度、招魂等,内容十分丰富。尽管许多经典被披上了宗教的外衣和幻想色彩,但仍然可以看到羌族人民的社会历史、生产生活、文化习俗、衣食住行等内容。 释比经典羌戈大战是羌族人民的英雄史诗,其中保存了不少羌族人远古时期珍贵的历史资料,以的形式曲折地反映了羌族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羌族人被迫西迁的史实,后汉书西羌传有记载:战国初年,西秦强盛,秦献公欲步秦穆公后尘,谋霸西戎,羌人部落首领“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数千里”。如经典中说“无情的天灾和战乱,失去了美丽的家园。羌人集众往西走,去寻找幸福的源泉。”古羌人在向西迁徙的过程中,九支部落被魔兵冲散,其中一支中途又向南移。如说:“羌人九弟兄率九支

9、人,魔兵冲散各逃生。战火滚滚染血腥,各自奔波找前程。阿爸白构是大哥,率众奔向补尕山。”对于羌人的这段历史,史籍同样有记载,后汉书西羌传曰“其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巂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当羌人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松潘境内建寨筑房、耕地放牧时又遭到了戈基人的侵扰和掠夺,“日补坝上有妖魔,戈基人生性很凶悍;多次抢劫我牛羊,现在又来把寨占。”羌戈大战开始了。经典说:“戈人皮厚刀难戳,猛勇凶狠善作战”。说明羌人迁徙到岷江流 域前,那里已居住着一个强大的部落或部族了。从考古资料看,岷江上游的石棺葬不属于羌民族,“戈基人”的存在是历史事实。羌戈大战产生于古老的年代,反映的社会生活也带有古老的色彩。羌戈之间的战争无疑是远古时期的一次部落之间的战争。经典最后说:羌人在天神的帮助下,打败了戈基人,然后移居富饶而美丽的“日补坝”(今茂县境内),在那里安居乐业,繁衍子孙。 羌族释比经典不但反映了羌人的古代历史,而且也是羌人民俗信仰的载体。羌族的许多民俗能够存留到今天,除了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诸多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释比经典的传承。释比经典,许多都与宗教信仰有关,如丧葬歌和请神经等,这类经典,是在浓厚的鬼魂观念和一系列宗教仪式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成为反映鬼魂观念和记载宗教仪式的载体。羌族释比经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