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行业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43802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叶行业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茶叶行业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茶叶行业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茶叶行业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茶叶行业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茶叶行业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叶行业研究报告.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2年茶叶行业研究报告一、行业概况51、茶叶5(1)分类5(2)茶叶的主要成分与功能52、乌龙茶6(1)乌龙茶主要特点6(2)乌龙茶品质的决定因素73、安溪铁观音8(1)铁观音产品特点8(2)安溪铁观音产品特点8二、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9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9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103、主要行业标准11三、茶叶行业发展现状111、我国茶叶行业发展情况11(1)我国茶叶行业发展现状11(2)我国茶叶行业的发展趋势142、乌龙茶行业发展情况16(1)我国乌龙茶行业发展现状16(2)福建省乌龙茶行业发展情况16(3)发展趋势173、安溪县乌龙茶行业发展情况19(1)发

2、展现状19(2)县政府对于茶产业高度重视20四、行业发展影响因素231、有利因素23(1)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扶持23(2)国民消费能力显著提高24(3)消费升级与品牌知名度提升将进一步带动乌龙茶的消费25(4)包装技术、保鲜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乌龙茶在下游市场的推广26(5)交通运输和物流业的发展逐步打破了乌龙茶消费的地域性限制26(6)制作工艺的不断改善提高了乌龙茶行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了乌龙茶产品品质272、不利因素28(1)企业规模小而分散,经营管理水平低28(2)市场环境有待改善28(3)部分小企业仍存在产品质量不稳定问题29(4)深加工技术仍较为薄弱29五、行业技术水平、经营模式与盈利能力

3、、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291、行业技术水平29(1)目前的行业技术水平29(2)技术发展趋势302、行业经营模式31(1)家庭作坊31(2)小型加工企业31(3)大型规模化生产加工企业323、行业盈利水平趋势324、行业区域性和季节性32(1)区域性32(2)季节性33六、行业与上下游的关系33七、行业竞争情况331、乌龙茶行业的竞争格局及市场化程度33(1)茶叶行业与饮料行业的竞争33(2)乌龙茶与其它茶类的竞争34(3)闽北乌龙茶与闽南乌龙茶之间的竞争34(4)乌龙茶企业之间的竞争35(5)大型规模化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352、行业内主要企业36(1)其它茶类的主要企业36(2)乌龙茶行业

4、的主要企业363、进入乌龙茶行业的主要障碍36(1)品牌壁垒36(2)地域壁垒37(3)资金壁垒37(4)销售渠道壁垒37(5)产品质量壁垒38(6)研发水平要求38(7)人才壁垒38八、行业主要企业情况391、天福(开曼)控股有限公司392、华祥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393、福建八马茶业有限公司394、日春股份有限公司395、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406、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0一、行业概况1、茶叶(1)分类我国茶区广阔,茶类品种丰富。茶叶有多种分类方式,按发酵程度分为不发酵茶(如绿茶)、半发酵茶(如青茶,即乌龙茶)和全发酵茶(如红茶)等。(2)茶叶的主要成分与功能茶叶中除水分以外,其余都

5、是干物质,主要包括茶多酚、咖啡碱、茶多糖、茶氨酸、维生素、茶叶色素和芳香物质等。上述物质的种类、数量及组成比例,决定了茶汤在色、香、味等方面的品质。茶叶中的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具备提神醒脑、助消化、抗氧化等功能。2、乌龙茶(1)乌龙茶主要特点乌龙茶为我国特有的茶类,属于半发酵茶,其加工工艺较为复杂。乌龙茶有似鲜花的自然清香,新鲜悦鼻,茶汤滋味醇厚、鲜爽、回甘,在香气与滋味方面较好地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优点,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偏好。同时,乌龙茶性能温和,不寒不热,适合各种体质、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在各季节饮用。因其“香高味醇”、“鲜爽滋润”的品质

6、特征与保健功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市场与消费群体不断扩大。乌龙茶主要产于福建、广东和台湾,其中福建乌龙茶按加工工艺不同分为闽南乌龙茶与闽北乌龙茶两大类。闽南乌龙茶主要品种有铁观音、黄金桂、毛蟹、本山等,闽北乌龙茶主要是以大红袍为代表的岩茶与闽北水仙等。(2)乌龙茶品质的决定因素乌龙茶的品质表现在外形、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等五方面,高品质的乌龙茶应具备以下特征:3、安溪铁观音(1)铁观音产品特点铁观音香气馥郁,醇厚甘鲜,该品种特有的“音韵”明显持久,在各类乌龙茶中品质较为全面。(2)安溪铁观音产品特点铁观音主产地安溪县独有的优越自然环境,使安溪铁观音具备了独特的产地特征,是乌龙茶中品质最好

7、的品种之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安溪居山近海,而与沿海又有山岭阻隔,可以不受海风侵蚀,但又有山间雾气,为铁观音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独特的气候条件安溪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海拔500-1,000 米,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温度16-21,年有效积温4,500以上,年平均降雨量1,600-1,800 毫米,相对湿度78%以上,具有相对低温、高湿和多云雾的高海拔气候特征。相对低温,芽叶生长相对缓慢,有利于新梢组织中氨基酸等可溶性氮化物和芳香物质的合成;高山漫射光多,也有利于芳香物质的合成;昼夜温差大有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使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含量增加。独特的气候使

8、得安溪铁观音具备香气清高幽长、滋味浓郁甘鲜的特质。独特的土壤环境安溪县境内土壤以红壤土为主,ph 值在4.0-5.5 之间,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保水性较好,有机质含量较高,矿物质元素丰富,为形成安溪铁观音的色、香、味和良好保健功能奠定了天然基础。二、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我国茶叶行业的管理体制是在国家宏观经济整体调控和运作下,遵循市场发展模式的市场调节管理体制。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3、主要行业标准三、茶叶行业发展现状1、我国茶叶行业发展情况(1)我国茶叶行业发展现状茶叶产业发展迅速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繁育栽培茶树,加工、利用茶叶的

9、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叶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国茶园面积从2002 年的113.40 万公顷增长至2009 年的184.85 万公顷,年均增长率为7.26%;茶叶产量从2002 年的74.54 万吨增长至2009 年的135.86 万吨,年均增长率为9.00%。(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自2005 年超过印度后,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茶叶生产国。2009 年,我国茶树种植面积约占世界茶园面积的50%,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的31%,均居世界第一位。(数据来源:中国茶产业研究报告(2010)(茶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0、出版,主编:杨江帆、李闽榕,出版时间:2010 年11 月)茶叶消费量稳步上升,且仍存在发展潜力茶叶作为一种传统的天然饮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消费历史。我国茶叶内销数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趋势,从2002 年的47.70 万吨,增长至2009 年的100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1.38%。(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10 中国茶叶行业发展报告)2009 年,我国茶叶年人均消费量接近700 克。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消费量最大的英国、爱尔兰年人均消费量为2,200 克。我国茶叶人均消费量远低于英国及爱尔兰,茶叶消费在我国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10 中国茶叶行业发展报

11、告)茶叶生产地域性特征明显我国茶叶生产地域相对集中,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华南及西南地区是我国茶叶生产的主要区域。2009 年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4 省(区、市)茶园面积为182.00万公顷,约占全国茶园面积的98%;产量134.57 万吨,约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99%。(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我国茶叶生产在品种分布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根据农业部2009-2015 年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我国茶叶生产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区域、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重点区域、长江中下游特色及出口绿茶重点区域、西

12、南红茶及特种茶重点区域四大区域。我国茶叶的生产消费结构绿茶是我国产量与消费量最大的茶类,其次是乌龙茶与红茶。2009 年,我国绿茶产量约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72%,乌龙茶与红茶约分别占茶叶总产量的12%与6%。(2)我国茶叶行业的发展趋势消费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强茶叶已成为我国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国民经济的增长将进一步推动茶叶消费。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消费理念也不断增强。茶叶作为一种传统饮料,其天然、健康的特性将会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茶叶消费量也将随着消费理念的改变而进一步增加。对产品质量与品牌日益重视收入水平的提高将逐步带动消费升级,下游客户对茶叶消费的要求也不断提升。随着

13、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关注,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安全将会日益重视。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提升,除传统的口感需求以外,消费者对于茶叶品牌和质量等需求也会不断加强。消费习惯的区域性逐渐淡化由于茶叶生产受地域限制,下游客户在品种的选择上多以当地或邻近产地的产品为主。在传统上,由于交通运输不便,人口流动性小,茶叶消费也因此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特征。近年来交通运输与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员在各地域间的迁徙、流动越发频繁,逐步带动了茶叶产品在产地外区域的推广,茶叶企业的销售半径不断扩大,运输时间缩短,消费者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购买到各品种茶叶,品饮习惯的区域性特征将会逐步淡化。生产方式将向

14、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方向发展我国传统的茶叶生产多以家庭为单位,茶叶加工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加工方式以传统手工作坊为主。这类企业技术与管理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不稳定,无品牌或品牌知名度低,且营销能力较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生产,有利于提高茶叶企业的生产效率,建立自有品牌,更有效的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安全。随着下游客户和消费者对产品品牌、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生产方式将成为茶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销售方式从单店单一模式逐步转向连锁经营等复合模式多元而完善的销售渠道能够提升品牌知名度,是消费品生产企业形成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与传统的单店单一经营模式相比,连锁经营可通过复

15、制销售终端方式,塑造企业品牌在该品类茶叶中的形象与地位,更有利于产品推广。从市场发展来看,大规模连锁经营等复合销售模式是茶叶销售的必经之路。2、乌龙茶行业发展情况(1)我国乌龙茶行业发展现状我国乌龙茶产量与消费量一直呈增长趋势,其中产量由2002 年的7.67 万吨增长至2009 年的16.00 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1.11%;同时,乌龙茶消费量以年均8%-10%的增长率增长。(2)福建省乌龙茶行业发展情况长期以来,乌龙茶产区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台湾三省,三大产区的产量占全国乌龙茶产量的98%以上,其中福建为主要产区。福建是我国的产茶大省,据福建省农业厅统计,2009 年福建省茶叶生产总量2

16、6.57 万吨,较上年增长7.50%,居全国第一位,约占全国的1/5;茶园种植面积292.30 万亩,较上年增长2.10%,居全国第二位;毛茶产值79.42 亿元,较上年增长13.50%,居全国第二位。乌龙茶是福建省最重要的茶类品种,2009 年乌龙茶种植面积约占全省茶叶种植面积的53%。传统的乌龙茶产区主要分布在以安溪为中心的闽南产区和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产区。(数据来源:中国茶产业研究报告(2010)(茶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主编:杨江帆、李闽榕,出版时间:2010 年11月)(3)发展趋势消费人群越来越广乌龙茶制作工艺与产品特征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在香气与滋味方面较好地结合

17、了绿茶和红茶的优点,且性能温和,不寒不热。乌龙茶这种特性能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适合各种体质、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在各季节饮用,有利于下游市场的开拓与推广。乌龙茶的主要代表为铁观音,由于其经过创新开发可制成不同香型的产品,能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随着物流业与冷冻、冷藏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乌龙茶的消费正逐步突破地域限制。凭借适应性强的品质特征,乌龙茶将会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了解、熟悉与接受,消费人群在未来将会不断扩充。消费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消费人群年龄结构、生活方式的变化,求新、求健康的心理需求趋势会促进茶业产品的深度开发,茶叶消费也随之多元化。茶叶产品将会向适应不同人

18、群、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品饮爱好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功能性饮料的开发、茶叶中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应用、茶食品等产品消费市场不断扩大,都将带动乌龙茶行业从传统的茶叶产业,逐步跨入饮料、食品等行业。消费者对乌龙茶的品质要求不断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人们的消费需求将逐步转向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等环保型安全食品。同时,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文化和休闲的消费追求也将逐步提升,除传统的口感、功能要求以外,还将产生形、色等方面的需求。这一消费观念的形成发展,将带动高品质乌龙茶的消费需求。清洁化、标准化的生产将进一步推广坚持清洁化、标准化生产是确保茶叶产品卫生质量

19、安全的重要保证。近年来乌龙茶的生产已逐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达到“不落地”生产的基本要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作坊式和地摊式加工厂模式。随着我国对茶叶强制实施QS 认证,以及下游对无公害茶等环保绿色产品需求的不断提高,清洁化、标准化生产将会进一步推广,乌龙茶生产企业的管理模式将与食品生产的标准趋同。品牌意识逐步提升,营销传播力度不断加强经过多年的发展,“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等福建乌龙茶茶业区域品牌形象已经建立,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知,但知名的企业品牌仍较为缺乏。近年来,许多乌龙茶生产企业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开始通过新闻媒体宣传等方式逐步加强营销传播的力度,以发展连锁店的扩张模式提升品牌知名

20、度。这一发展趋势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保持,企业品牌的建立与营销网络的完善,将成为乌龙茶生产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3、安溪县乌龙茶行业发展情况(1)发展现状安溪县为我国主要的产茶县之一,也是铁观音主要的产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土壤环境等生态环境,使安溪成为了适宜种植铁观音的地区。2009 年,安溪县茶园面积60 万亩,乌龙茶产量6 万吨,涉茶产值73 亿元。(2)县政府对于茶产业高度重视茶产业是安溪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统计,安溪县已开垦茶园近60 万亩,茶园面积、茶叶年产量、茶业总产值与茶业从业人员等指标均居全国产茶县前列。县政府对茶叶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尤其是对产品质量

21、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措施,进行了大量市场规范、管理与品牌推广工作,为安溪县茶业的发展构建了良好的行业环境和经营环境。根据安溪县“十二五”规划,茶产业的发展仍是重要的战略发展目标之一。在“生态、优质、规范、名牌”这一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安溪县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保护品牌为重点,全面推进茶叶基地生态化、茶叶加工标准化、茶叶经营品牌化,力争将安溪县建成全国最大的茶叶及涉茶产品集散中心,成为全国现代茶业示范区。近年来,县政府在提升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完善茶业质量可追溯体系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当地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营环境。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县政府出台了百座茶

22、园山体植树造林绿化规划意见、安溪县2010 年生态茶园建设实施方案等规划,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逐步扩大茶园面积,改造低效茶园,将茶园向高海拔、高品质、高效益的地区集中,为生产优质茶叶奠定基础;按照“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即茶园的顶部、中部和底部都保留原始林带)的规划植树造林,以更好保持铁观音的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茶叶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安全化方向发展2008 年以来,安溪县以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为主线的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茶叶标准化加工厂等配套建设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此基础上,县政府出台了现代茶业新三年(2011-2013)规划,进一步实施茶园基础建设、茶园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等

23、方面的建设,提升和规范茶叶在种植、栽培、管理、生产各环节的标准化。重点实施的项目包括茶叶初制加工清洁化改造、茶叶初制加工集中园区建设、茶叶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开展茶业万人培训等内容,将带动安溪茶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安全化方向发展。同时,县政府大力扶持和督促茶叶企业开展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环保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各类认证,不断完善“闽南乌龙茶无公害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和“国家茶叶质量监测检验中心”的建设,以确保茶叶质量安全。逐步构建质量保证体系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对于茶叶产品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都能够及时追查到源头,从而有利于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对茶叶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县

24、政府出台了安溪县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安溪县新合作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农药经营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安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设启用安溪县农药短信举报平台系统的通知等一系列管理规定,建立了农资统一管理制度与种植环节农事管理记录制度。根据上述规定,安溪县定期公布产品准入目录,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的农药品种,执行农药经营准入、登记备案制度;通过组织农资集中招标采购,统一管理全县的农资采购、配送,从农资货源上保证茶叶质量。同时,安溪县还建立了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电子信息平台,农资产品全面实行编码管理、备案登记,切实做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逐步构筑茶叶质量

25、可追溯体系。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地理标志品牌在当地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安溪县乌龙茶生产企业以地方特色产品的形象推广于市场,充分利用“安溪铁观音”为代表的地理标志产品带来的品牌效应,为当地的茶叶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为保护和提升这一地理标志品牌,县政府制定了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暂行规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整治打击侵权行为的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利用色种茶、外来茶冒充安溪铁观音的行为。县政府会适时在安溪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等新闻媒体上公布一批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安溪铁观音生产加工和

26、经销企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对举报侵害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行为的,给予奖励。同时,县政府积极开展安溪铁观音产地证书试点工作,建立安溪铁观音指纹图谱数据库,以保证纯正品种的延续和品质提升。组织大量品牌营销活动,提升产品知名度为进一步深化安溪铁观音的品牌营销,县政府积极申报“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依托生态茶园、茶都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通过举办茶艺表演、茶王赛、茶歌、茶舞、茶文化交流等各种形式的大型茶事活动,传播茶文化,普及茶知识,拉动茶消费;通过组织安溪茶叶企业参加上海世博会、国际茶展等展销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商务部合作开通了全国性茶叶网上销售电

27、子商务平台茶多网,进一步拓宽营销渠道。四、行业发展影响因素1、有利因素(1)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扶持我国是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国家和地方一直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不断推出一系列惠农政策。茶叶是农产品的一类,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各地方政府都很重视对茶业的支持。乌龙茶行业涉及种植和生产加工,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对机械制造、包装运输以及第三产业的带动,将直接受惠于国家的惠农政策。(2)国民消费能力显著提高近30 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平稳健康快速发展,人民收入不断提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175 元,剔除价格

28、因素较2005 年增长63.68%。同时,国家着力推进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使国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2009 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5,343亿元,较上年增长15.53%,2001-2009 年均增长率为14.3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05,413 亿元,较上年增长15.58%,2001-2009 年年均增长率达19.64%。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实施效果的不断显现,为茶叶行业构建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茶叶产品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3)消费升级与品牌知名度提升将进一步带动乌龙茶的消费茶叶是一种天然的健康饮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消费历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

29、提高,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多饮茶、饮好茶”将逐渐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潮流。这一发展趋势将会进一步扩大茶叶消费人群,带动茶叶消费。乌龙茶具有香高味醇、性能温和、不寒不热的特性,且有清香、浓香等不同品种,既能适应不同人群的消费习惯,又能满足人们健康的消费需求。其独特的品质特征与保健功效符合未来的消费趋势,消费群体将不断扩大。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为代表的福建乌龙茶茶业区域品牌形象已经建立,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知。近年来,乌龙茶行业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逐步培育起自有品牌,通过开展各类营销活动进行品牌推广,有效提升了乌龙茶的知名度,有利于进一步带动乌龙茶的消费。(4)包装技术

30、、保鲜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乌龙茶在下游市场的推广真空包装技术与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应用对乌龙茶在下游市场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真空包装的实施提高了乌龙茶的卫生标准,可有效地避光、防潮,延长保存时间,保证茶叶不易串味、受潮。同时,真空包装的使用使包装规格相对稳定,便于消费者远距离携带,冲泡方便。乌龙茶尤其是清香型铁观音,存在一定的最佳品饮期限。将乌龙茶在一定温度下冷藏,可有效延缓茶叶后发酵过程,保证茶叶的鲜嫩度和口感。冷藏保鲜技术的应用,让消费者有机会随时品尝到新鲜、纯正的乌龙茶产品,更加有利于下游市场的推广。(5)交通运输和物流业的发展逐步打破了乌龙茶消费的地域性限制传统的乌龙茶的消费由于交通不便、

31、人口流动性低而存在一定的地域性特征。近年来快捷运输迅速发展,人口在区域间的迁移、流动越来越频繁,逐步打破了乌龙茶消费的地域性限制,乌龙茶消费正从传统的地域性消费转变为全国性消费。随着交通运输网络覆盖的地域不断扩大,茶叶企业的销售半径也得到了迅速扩张;运输时间的缩短,让消费者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购买到各品种茶叶,及时品饮新上市鲜茶,有利于乌龙茶在产地外区域开拓、培育新市场;人口在区域间的频繁流动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喜爱乌龙茶,有利于逐步淡化乌龙茶消费的地域性特征,进一步带动乌龙茶的消费。(6)制作工艺的不断改善提高了乌龙茶行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了乌龙茶产品品质近年来乌龙茶行业的迅速发展,与制作工艺的不

32、断完善密不可分。乌龙茶的生产对加工环境条件有较高的要求,空调与排湿机在加工过程中的使用,可将乌龙茶生产外界环境的温度湿度控制在最佳状态,消除了乌龙茶加工受天气影响的因素,改变了乌龙茶加工“靠天吃饭”的状况,提高了乌龙茶的产量与品质。由空调做青这一工艺创新开发出的轻发酵即清香型铁观音,丰富了乌龙茶的品种,使其口味更加多样化,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消费习惯的需求。乌龙茶制作机械的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乌龙茶的产能得以提升,能更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求;机械化提升了乌龙茶生产的清洁化、标准化程度,提高了茶叶品质,进一步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2、不利因素(1)企业规模小而分散,经营管理水平

33、低目前国内乌龙茶生产以家庭式、作坊式的中小型生产加工企业为主,产业集中度低、企业数量多而分散、规模小。这类企业茶园面貌落后,茶叶单产较低;茶园的管理分散,限制了机械使用,标准化程度低;未通过质量认证体系,管理粗放,产品质量不稳定;营销能力较弱,缺乏自有品牌,难以与消费市场接轨。茶叶加工企业规模偏小,商户分散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乌龙茶行业的发展。市场需要一批管理规范、营销能力强,知名度高的大规模生产企业来带动整个地区茶叶产业发展壮大,实现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2)市场环境有待改善乌龙茶的销售渠道包括品牌连锁店、茶叶批发市场、农贸集市零售、超市等,商户散、乱、杂,市场环境较为混乱。乌龙茶品质

34、的评判多为感官审评,消费者难以理解和应用。普通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往往对产品品质难以分辨,如不良茶商存在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行为,将会导致消费者选择障碍,降低对产品的信任度。诚信经营、注重品牌建设的企业数量少,近年才逐步发展,并正在逐步树立消费者的信心,增强消费者的品牌忠实度,引导行业健康发展。(3)部分小企业仍存在产品质量不稳定问题目前,许多小规模乌龙茶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意识薄弱,检测仪器简单,检测技术手段不成熟,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4)深加工技术仍较为薄弱随着我国经济和农业的快速发展,茶叶深加工在茶业生产中的作用越发重要,其发展状况标志着茶业生产现代化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深加工技术水平仍然较

35、低,装备水平不够,资金投入少,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茶叶产品仍以低级、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较低,使得我国茶产品经济效益的提升存在瓶颈。因此,我国的茶叶行业急需以高新技术为依托,采用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的管理,大力发展茶叶深加工产业,从而大幅提高茶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优化我国茶叶产品结构,促进我国茶产业发展。五、行业技术水平、经营模式与盈利能力、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1、行业技术水平(1)目前的行业技术水平近年来,我国乌龙茶生产快速发展,在品种结构调整、名优茶开发、无公害茶园建设、加工工艺改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整个乌龙茶产业的发展。在茶树种植

36、方面,已选育出一些具有高香、抗逆性好等鲜明个性的优良乌龙茶品种,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新发展的茶园茶区开始逐步淘汰产量低、抗逆性差、品质不优的老品种,引入新品种,以形成合理的品种布局,优化种植结构。在初制加工方面,控温、控湿技术在乌龙茶初制加工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将乌龙茶生产时外界环境的温度、湿度有效控制在最佳状态,解决了过往乌龙茶初制加工对于天气条件过于依赖的难题,提高了乌龙茶的年生产量与产品品质。在精制加工方面,传统的家庭作坊式乌龙茶生产企业仍以手工为主,规模化生产企业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和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生产。在茶叶储存方面,冷冻、冷藏等保鲜技术的应用,有效延缓了茶叶后发酵过程

37、,更好地保证了乌龙茶的鲜嫩度和口感。(2)技术发展趋势育种方面,高品质、高抗逆性的乌龙茶良种选育将得到推广,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上开展乌龙茶资源与品种研究将是今后的技术研发的重点。种植方面,良种茶园、有机茶园及绿色茶园是发展重点,在良种的推广上以改种换置为主,为提供安全、健康的茶产品打好基础,以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产加工方面,自动化、规模化、清洁化、标准化仍是未来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对农药、重金属、微生物的检测手段将日益丰富,检测精度与速度将逐步提高。深加工技术将不断发展,生物工程、萃取等先进技术在深加工领域的应用,可从茶叶中提取有效成分,开发茶饮料、生物制剂等深加工产品。2、行业经

38、营模式乌龙茶行业的经营模式包括传统的家庭作坊、小型加工企业以及大型规模化生产企业三类,目前仍以传统的家庭作坊式为主。(1)家庭作坊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式生产,是茶叶生产的传统形式。这一模式以手工生产为主,未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产量低、规模小,数量多而分散。(2)小型加工企业乌龙茶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较低,目前大部分生产加工企业仍处于小规模生产阶段,在当地收购毛茶加工后通过直销等传统模式销售,无自有品牌或仅在区域内有一定品牌影响力,也未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该类企业实现了半机械化或机械化生产,但规模较小,管理粗放,产品质量不稳定;营销能力较弱,缺乏自有品牌,难以与消费市场接轨。(3)大型规模化生产加工

39、企业近年来,乌龙茶行业逐步涌现出一部分规模化的大型企业,这类企业依托于自有基地,通过“基地+农户”的采购模式获取毛茶,采用机械化、大规模的生产加工方式,并以连锁经营模式实现销售。该类企业规模大,管理规范,营销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在行业内能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3、行业盈利水平趋势目前,家庭作坊式的小规模生产加工企业工艺设备简单、进入门槛低,销售利润率较高,但盈利规模仍处于较低水平。实现了大规模生产的龙头企业利用自身质量控制、品牌、销售渠道优势,已逐步进入中高端市场,并已初见成效,销售利润率较低但盈利规模大。未来,随着消费水平的进一步升级,消费者对产品品牌和品质重视度提高,乌龙茶行业中品牌知名度

40、高、产品质量好、管理规范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盈利空间,获取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4、行业区域性和季节性(1)区域性乌龙茶产区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台湾三省,三大产区的产量占全国乌龙茶产量的98%以上,其中福建为多。(2)季节性乌龙茶生产具有季节性,一年分四季采制。谷雨至立夏(4 月中下旬-5 月上旬)为春茶,夏至至小暑(6 月中下旬-7 月上旬)为夏茶,立秋至处暑(8 月上旬-8 月下旬)为暑茶,秋分至寒露(9 月下旬-10 月上旬)为秋茶;春茶略多,其它三季相对较少。个别地区由于气温较高,还可生产一季冬茶。茶叶行业属于日常消费品行业,消费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周期。六、行业与上下游的关系本行业的上

41、游为茶叶种植,上游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茶叶产品原材料的供应数量与品质。本行业的下游是终端消费者与茶叶深加工行业,消费者消费习惯与消费偏好的变化会对本行业产生影响,而深加工行业的不断发展则会带动本行业的发展。七、行业竞争情况1、乌龙茶行业的竞争格局及市场化程度(1)茶叶行业与饮料行业的竞争茶叶作为一种传统的天然饮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消费历史。我国茶叶内销数量近年来一直保持稳定增长趋势,从2002 年的47.70 万吨,增长至2009 年的100 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1.38%。(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10 中国茶叶行业发展报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对饮品的消费也逐步

42、向多样、方便等方向发展,传统的热水泡饮方式,已逐渐不能充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袋泡茶、速溶茶、瓶装饮料等产品由于其便捷性、多样性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消费数量会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将与传统的茶叶行业形成一定的竞争。(2)乌龙茶与其它茶类的竞争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茶叶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乌龙茶与其它茶类处于充分竞争状态。目前,绿茶在茶叶消费中的占比仍处于第一位,其次是乌龙茶与红茶,普洱等紧压茶及花茶也占有一部分市场份额。近年来,乌龙茶生产快速发展,随着物流业的发展、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以及包装冷藏技术的发展,乌龙茶的消费市场也由过去的区域市场正逐步拓展为全国性市场,并在未来一段时间

43、内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趋势。(3)闽北乌龙茶与闽南乌龙茶之间的竞争乌龙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福建为最大的产区,广东、台湾地区的乌龙茶在我国所占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乌龙茶行业的竞争也主要体现在闽北乌龙茶和闽南乌龙茶之间。闽南乌龙茶市场化进程相对闽北乌龙茶较早,也较深入;闽北乌龙茶近年来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两者目前处于良性充分竞争状态,有利于促进福建乌龙茶的产业化进程。(4)乌龙茶企业之间的竞争目前国内乌龙茶生产仍以家庭式、作坊式的中小型生产加工企业为主,企业数量多而分散、规模小,达到一定规模,并拥有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企业较少,行业集中度较低。近年来,乌龙茶行业的格局呈现出由分散向集中发展的趋势,

44、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逐步开始整合种植、生产、销售、研发等环节,产业组织化程度、产业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与作坊式中小型加工企业相比,大规模的龙头企业拥有较完整的产业链,管理规范,拥有自主品牌,在中高端市场的竞争优势更为明显。(5)大型规模化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目前,乌龙茶行业已形成了包括本公司在内的一批大型规模化生产企业,该类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品牌竞争、质量竞争、营销网络竞争等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日常生活消费品中的产品品牌、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该类企业的竞争将主要集中于产品品质与品牌建设。2、行业内主要企业(1)其它茶类的主要企业茶叶行业规模及影响力较大的主要企业包

45、括中国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大益茶业集团、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昆明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等。(2)乌龙茶行业的主要企业规模及品牌影响力较大、市场份额较高的乌龙茶生产企业主要有安溪铁观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福(开曼)控股有限公司、华祥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八马茶业有限公司、日春股份有限公司、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3、进入乌龙茶行业的主要障碍小规模的乌龙茶生产加工对资金、技术、人才等要求不高,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但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企业,则需要拥有稳定的原料供应、现代化的生产设施、完善的销售渠道、雄厚的研发实力及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行业进入存

46、在以下主要障碍:(1)品牌壁垒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与消费升级,人们对于茶叶产品除传统的口感需求以外,对品牌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信赖名牌,消费名牌产品,已成为了消费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行业集中度提高,行业内规模以上企业通过多年的经营已经建立了牢固的品牌优势,取得了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品牌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长时间的积累,新进企业在短时间内与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竞争将处于弱势地位。(2)地域壁垒大规模产业化的乌龙茶生产加工企业需要优质、稳定的原材料来源。乌龙茶主要产于福建、广东和台湾三省,且生产具有季节性特征,产地以外的企业想要进入本行业将面临较高的运输成本,因此本行业存在一定的地

47、域壁垒。本地企业购买原材料,需要与农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方能保证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3)资金壁垒大规模乌龙茶生产企业需要在茶园及厂房建设、购置生产加工设备、建立销售渠道、市场推广、产品研发及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大量投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因此本行业存在资金壁垒。(4)销售渠道壁垒大规模的茶叶生产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来提升品牌知名度,拓展下游市场。销售模式渠道是否完善,直接影响乌龙茶产品的销售速度与销售规模。在经营发展和市场拓展过程中,大规模乌龙茶生产企业一般采用连锁经营模式实现产品销售,这一模式对企业店面开设、营销策划、人员培训、物流配送能力要求较高,且销售渠道的建设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对新进企业形成了壁垒。(5)产品质量壁垒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的转变,茶叶产品的趋势逐步向优质、健康、安全的方向发展,人们对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及保健功效日益重视,安全消费、健康消费是乌龙茶下游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乌龙茶生产过程中的审评拼配、检测技术、储存运输等产品质量管理需较长时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