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省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项目生产建设项目建设小杂粮生产优质杂粮小杂粮杂粮生产优质小杂粮省小杂粮.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044493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1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省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项目生产建设项目建设小杂粮生产优质杂粮小杂粮杂粮生产优质小杂粮省小杂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xx省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项目生产建设项目建设小杂粮生产优质杂粮小杂粮杂粮生产优质小杂粮省小杂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xx省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项目生产建设项目建设小杂粮生产优质杂粮小杂粮杂粮生产优质小杂粮省小杂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xx省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项目生产建设项目建设小杂粮生产优质杂粮小杂粮杂粮生产优质小杂粮省小杂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xx省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项目生产建设项目建设小杂粮生产优质杂粮小杂粮杂粮生产优质小杂粮省小杂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省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项目生产建设项目建设小杂粮生产优质杂粮小杂粮杂粮生产优质小杂粮省小杂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省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项目生产建设项目建设小杂粮生产优质杂粮小杂粮杂粮生产优质小杂粮省小杂粮.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xx省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xx省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项目名称:xx省优质杂粮(青稞)生产基地建设主管部门:xx省农牧厅承担单位(章):xx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承担单位负责人:xxx联系电话:0971- 8239715建设地点:化隆回族自治县、xx县编写单位(章):xx省农业工程设计咨询中心人员及联系电话: 王维 0971-8243390编写时间:xxxx年八月目 录第一章 项目摘要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章 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第四章 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情况第五章 项目地点选择分析第六章 生产等工艺技术方案第七章 项目建设目标第八章 项目建设内容第

2、九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第十章 建设期限和实施的进度安排第十一章 环境保护第十二章 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第十三章 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价第十四章 有关证明材料 26xx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第一章 项目摘要一、 项目名称:xx省优质杂粮(青稞)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二、项目主管部门:xx省农牧厅三、项目监管:xxx xx省农牧厅厅长 xxx xx省农牧厅xx处处长四、建设单位:xx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五、建设地点:xx县、xx县六、建设年限:200x年1月200x年12月七、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1、土建工程:包括晒场2000平方米,仓库1000平方米,农机具库房300平方米;2、田间工程:购置喷雾器210架、分

3、层条播机20台、四轮拖拉机4台等;土地整治2.3万亩;3、基地建设:(1)建立优质青稞良种繁殖基地3900亩;(2)建立优质青稞生产示范基地2.3万亩;4、仪器设备及农机具: 5、新技术推广2.3万亩。 八、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33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300万元,地方配套地方配套3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174万元;田间工程18.025万元;仪器设备购置投资56.975万元;新技术推广费56万元;工程建设及其他费10万元;基本预备费15万元。九、运作费用与效益分析:良种繁殖:每亩生产良种140公斤,年可生产良种54.6万公斤,每公斤良种按1.5元计算,总收入81.9万元;优质青稞生产:项目建

4、成后,有2.3万亩优质青稞生产基地,每年可生产优质青稞322万公斤,每公斤1.2元计,实现收入386.4万元。通过农田改造,新技术推广等措施,每亩新增单产35公斤,新增总产80.5万公斤,新增产值96.6万元。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项目建设是促进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青稞在全国是小杂粮作物,而在青海是大家的粮食作物,是青海六大作物之一,也是最具青藏高原特色的农产品之一。青稞耐低温能力特别强,0积温达到1100就可以正常成熟。在青藏高原海拔2800米以上的地区,青稞是唯一适宜栽培的谷类作物。xx省种植作物单一,尤其是高寒冷凉地区作物基本上以青稞和白菜

5、型小油菜为主。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就是要依据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在当地的特色作物上做文章。本项目建设将有利于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促进区域优势农产品的生产,进而促进青藏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2、青稞基地建设是青藏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举措。青稞是青藏高原的传统作物,是藏族人民群众的主要食物之一,也是牲畜的优良饲料,同时是酿造白酒和啤酒的上等原料。xx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有藏族人口150多万人,毗邻的西藏有藏族人口200多万,青海是西藏地区传统的粮食即青稞供应地,发展青稞生产,建立青稞生产基地,可以向西藏地区特别是藏北地区的藏族群众提供充足的口粮。xx省已有青海青稞酒集团等多家大型酿酒企业

6、,它们是青稞生产的龙头企业,也是地方财政的支柱企业。建立基地可以向企业提供优质充足的原料,促进民族酿造业的发展,对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有积极的推动作用。3、 青稞基地建设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科技种田水平的重要手段。由于长期缺乏农业投资,品种混杂,退化严重,先进的科技推广面积小,生产能力低,效益差。加上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设施长期不能得到有效维护,渠系垮塌、漏、跑、渗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下降,加之农业生态环境和资源日趋退化,生产水平低,适应市场能力弱,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项目实施后,进一步加强农田保护和中低产田的改良力度,防治病虫草危害,逐步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

7、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以优良品种、水利基础设施、病虫害防治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4、 青稞基地建设是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项目区是一个以农为主,牧业不发达,农业又落后的地区,乡镇企业发育不足,工副业途径少,农民增收的困难很大。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基础设施差,科技水平低;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冬春草场不足,饲草来源少。因此,立足发展农业,迅速提高青稞产量,可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开发青稞生产,为周边地区畜牧业生产解决了大量的饲草料,为牧业建立了饲草基地,实现以农促牧,实施农牧结合,优势

8、互补,实现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 该项目借助已有的生产基础和生态优势,推动青稞生产与青稞酿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符合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依靠产业龙头带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从而加速西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符合xx省“改革开放,治穷治富,开发资源,振兴青海”的经济发展战略,符合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利益。 2、消费数量稳定,市场前景看好青海年产青稞总量约为10500万公斤,除本省农牧民食用外,5000万公斤用于酿酒,3000-5000万吨销往外省区,产销差额为2000-3000万公斤,尚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伴随饲料用量增加和新型食

9、品加工品种的增加,青稞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极有利于青稞生产和市场的发展。 3、技术力量较强,科技储备雄厚 项目区各县、市及农场拥有一大批长期从事青稞科研和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培养成一批优良品种,如北青号、昆仑号系列品种,研制出一系列丰产栽培技术,并在生产上得到较为广泛的推广应用,制定出青稞生产技术标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等项目的管理和建设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能力,可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4、有悠久的生产传统,群众对技术需求迫切广大青稞种植区有悠久的生产传统,群众喜食青稞,更喜种青稞,善种青稞,迫切需要改进栽培技术,更换优良品种,具有新技术推广、实施本

10、项目的良好群众基础和生产基础。第三章 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青稞属小宗杂粮作物,但其消费群体独特,适种地区特殊,种植面积有限,即不可能大幅度萎缩种植,退出消费市场,也不会快速扩充种植面积。二十多年来总的产销趋势是:种植面积略有下降,消费总量稳步上升,价格相对稳定。一、青海青稞的产量现状据统计资料,200x年,青稞种植面积为49万亩,单产为242公斤,总产为11.9万公斤。二、青海青稞的需求1、食用。青海现有藏族约150万人,目前年人均占有青稞约20公斤,如果年人均占有量增至50公斤,年消费量可达7500万公斤。此外,与青海相邻的西藏自治区有藏族200多万人,青稞常年不能自给,每年由青海调入青稞约2

11、0003000万公斤。2、酿造。青稞酒是青海出产的以青稞为原料的白酒,著名品牌有:“互助头曲”、“青稞金酒”、“青稞王”和“青稞液”等,其香味纯正,酒液清明,具有饮后不头痛,不口干、醒酒快的独特风格,深受省内外群众欢迎,曾多次在评酒会上获奖,为中国公认名牌。近二十年间白酒产量由220万公斤增到2500万公斤,增长近十余倍 ,年均消费青稞7500万公斤。此外,伴随青稞麦片、青稞麦糊、青稞麦芽等新型食品的开发,以及作为优质瘦肉型猪饲料的逐渐被认识,其食品和饲料消费市场也呈现增长势头。近年来,青稞丰富的营养和保健作用逐渐得到现代医学的证实。由于青稞富含葡聚糖和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的疗效纤维成分,对

12、于降低人体血脂胆固醇、促进消化吸收有较好的作用。加之青藏高原自然条件独特,无污染,青稞作物作为“绿色”食品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极具有开发价值。目前,青海青稞供需矛盾突出,差额较大。本项目实施后所产出的青稞,可全部售出,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第四章 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情况xx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属省级公益性事业单位。占地32亩,现有固定资产3200万元。拥有41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和500平方米的化验、检测实验室及设备。单位下设:xx省植保站、xx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站、xx省植物检疫站、xx省农药管理检定所、xx省土肥站、xx省优质农产品技术开发中心、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作物栽培科、经济作

13、物科等业务科室。现有科技人员66名,其中推广研究员3名,高级农艺师25名,农艺师32名,助理农艺师6名。先后主持完成了部、省级丰收计划30多项,省级重大科技推广项目60多项,获得各类奖项50多个,获省级科技成果40多项。第五章 项目地点选择分析 一、自然概况1、xx县:化隆回族自治自治县位于xx省东部,祁连山系拉脊山脉东段南侧的黄河北部.东与民和县相连,西邻湟中县、贵德县,南与循化、尖扎县隔河相望,北与乐都县、平安县毗邻。地理坐标:北纬354857-361718,东经1013945-102427。东西长95.8公里,南北宽48.5公里,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总耕地民间54.32万亩,占总面积

14、的13.2%,耕地面积中山旱地面积47.9万亩,占88%。项目区海拔1884-4484米,农业区土壤类型为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灌於土等,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黄河经县境南一泻而下,县城内有水库3座,容水量900立方米,另有众多的小河流,分布与东西两侧,地下水埋深6-10米之间,地下水贮藏量丰富,水质良好。年降水量300-590毫米,因此,水资源丰富,可保证农作物生长的需水量。项目区自然气候和水土等条件适宜种植小麦、青稞、马铃薯、油菜、蔬菜、瓜果及各类饲草作物。 2、xx县:xx县位于xx省东北部,地处祁连山至昆仑山的过渡地带,西倾山和黄河之间,属共和盆地,东部及东北部与贵德县毗邻,东南部及南部

15、与同仁、泽库、同德县接壤,西南依黄河与兴海相邻,西部、西北部隔黄河与共和相望,东西长122公里,南北宽109公里。地处东径1001310133,北纬35093608。总面积6649.77平方公里(997.47万亩),其中:天然草场756.6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580.26万亩,现有耕地69.93万亩,林地148.96万亩。xx县境内地势高峻,东、南环山皆系西倾山支脉,形成高山地带,中部为平滩地,西北部由于黄河及其支流的切割,形成大小不等的合地、谷地。海拔最高点为直亥山主峰,海拔5011米。最低点为黄河入境处,海拔2222米,大部分地区在30003500米之间,相对高差2789米。地形由东南呈1

16、3向西北倾斜。其中:山地:面积179200公顷(268.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7%,是我县的主要夏季草场;滩地:面积约33万公顷(49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0%。在滩地中尚有200多万亩的潜在沙漠化区,分布在木格滩、扎德滩、森多滩、巴格滩;河谷台地谷地:面积约155800公顷(233.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3%,谷地相对高差一般为100-600米,谷地内海拔低,气候温暖,适宜多种类农作物的生长,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产区。二、气候条件1、xx县:年太阳辐射总量134-150kcal/cm2,年日照时数2500-2800小时,平均降水量300-590mm,平均气温2.2,无霜期46-185

17、天,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夏季温凉,热量水平较低,无霜期短。2、xx县:xx县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气温日差较大,平均日温差在12-18之间,四季气候不明显,仅有“寒季”与“暖季”之分,五月至九月为“暖季”,十月至翌年四月为“寒季”。“暖季”也是全年降水量集中的湿季,形成雨热同季特征,“寒季”也是旱季,干旱少雨而多风沙。根据1961年1984年的气候资料分析:全县年日照时数2638.22885.2小时,平均为2702.6小时,明显地日照时间长,太阳幅射强烈,光能充足。特殊的光能资源,形成了我县牧草三高一低,即粗蛋白高,粗脂肪高,无氮侵出物高,粗纤维低的优异品质。

18、此外,贵南地区的冷季长达7个多月,暖季不到5个月,热量普遍不足,年均温度1.32.7。虽然暖季短暂,热量不足,但日差较大,有利于作物干物质的积累。降水受东南季风和地形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降水量在484.6350mm之间,由东南及南部向西北部递减,而且降水高度集中在59月,形成湿季,湿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6.991.1%,其余月份降水量极少,仅为全年降水量的10%左右,形成旱季。呈现湿季与暖季同期,旱季与冷季同期的特点。另一个特点是夜雨率高,县城夜雨量年平均223.3mm,夜雨量占年降水量的57%。夜雨机率年均61%,夜雨昼晴,有利于植物对光能的利用和光合物质的积累,是发展农牧业生

19、产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三、社会经济状况1、xx县:项目区200x年粮食总产476.88万公斤,其中,青稞平均亩产206公斤,总产263.68万公斤。人均纯收入1260元。项目区距xx县城所在地巴燕镇12公里,农、科、教、文、工部门齐全,为确保项目实施提供了社会保障。项目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农业整体生产水平不高。现有各类农机具1026台(套),机具不配套,、农业机械化水平低。项目区所在乡镇建有农业技术推广站,拥有农业技术人员7人。其中中级职称的6人。省级临平公路从项目区穿越而过,村村通有电视电话,在交通、通讯、运输及供电方面为项目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xx县:据二OO二年底统计,全县共

20、辖2镇4乡(纯牧业乡(镇)3个)、73村(牧业村35个)、181个生产合作社和县属牧场一个、86750户(牧业户4530户),农牧民人口51929人(牧业人口31251人),有藏、汉、蒙古、回、土、撒拉等12个民族。截止二OO二年底,全县累计建成围栏草场390万亩,人工草场(包括飞播草场)18.5万亩,牲畜暖棚19.32万平方米,牧户已全部实现定居生活。二OO二年底,全县存栏各类牲畜61.03万头(只),适龄母畜31.85万头(只),母畜比例52.3%;牲畜总增率41.82%,出栏率42.63%,商品率33.01%;成畜死亡率为1.56%。年产羊肉3595.2吨,牛肉1968.8吨,羊毛668

21、吨,山羊绒42.47吨,牛绒22.54吨,畜牧业产值4694.04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1658.14元。四、农业生产状况1、xx县:xx县共辖19个乡镇365个行政村。总人口2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万人,劳动力89886人。现有耕地面积54.32万亩,200x年青稞种植面积10.2万亩,占年总播种面积的18.5%。项目区巴燕、哦塘、扎巴3个乡镇17个行政村,共有农户2600户,1.23万人,劳动力5200人。耕地面积4.92万亩。其中青稞1.2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6%,小麦0.6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3.2%,马铃薯0.2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0.6%,油菜2.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9%

22、,其它作物面积0.3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0.6%。项目区是xx县青稞主产区,平均亩产206公斤,最高亩产达680公斤。但由于生产投入低,品种混杂,新的栽培技术得不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基础设施弱化,青稞生产的综合效益较低。2、xx县:二OOx年全县总播种面积14.17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26万亩,油料面积5.15万亩,中藏药材面积0.5万亩,饲草料面积5.26万亩。全县现有农用机械总动力40329kw,农机具3327台(辆),机耕率80%,旱地种植青稞主要品种为福8-4、肚里黄等品种。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产的基本条件差xx、xx县农业区水利设施少,建设

23、标准低,工程设施老化失修,损毁严重,相当一部分工程已报废。2、农业技术推广工程薄弱,适用农业新技术应用水平低部分地区和农户仍在使用原始落后的“二牛顶杠锥子犁”耕作、“木连枷”打碾脱粒,选种、除草、浇水、追肥、倒茬等基本的农业措施都没有普遍应用。目前在我省农区推广的配方施肥、半精量条播、药剂灭草、优良粮油新品种等先进实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水平低。3、农作物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据调查了解,目前种植的品种有25个,当家主栽品种不明确,混杂、退化十分严重。一些其他地区早已淘汰且产量低、品质差、抗逆性弱的老品种仍在种植。4、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新式农具普及率不高机械性能差,各种消耗浪费较为严重,农业机械化

24、水平很低。贵南项目区目前还有相当部分耕地需要采用畜力农具,新式农具普及率仅60%左右。5、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较低虽然县、乡、村三级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基本健全,但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手段落后,加之基层干部和农民文化水平低,技术培训工作滞后,科学种田水平普遍较低。影响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6、自然灾害干旱和霜冻是种植业的主要灾害,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减少,旱灾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危害日趋严重,是制约种植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第六章 生产(操作、检测)等工艺技术方案分析一、 青稞生产技术方案 本项目要建成高水平、高产出、高效益青稞种植基地,在技术措施上拟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先进的设施

25、设备和先进的农业机械,从技术上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一) 生产基地建设技术 因绝大部分青稞种植在高位山旱地,进行旱作,而提出以下旱作栽培技术规范,因地区间气候、土壤肥力、栽培水平差异较大,可作为参照,因地制宜修正。1、播前土壤耕作(1).秋翻:选用油菜、薯类作物茬口为前茬。未推广免耕栽培法前,仍实施前作收获后深秋翻12次,深度1822厘米,做到犁深、犁透、犁匀、犁细、拾除杂物和杂草根茎。 (2)打磨保墒:10月中下旬,实行耱地合口收墒;“三九”和开春后,各碾地打土保墒一次。(3)春翻:春播前,结合施基肥和化学除草剂实施春翻,耕深12厘米,同时破碎明暗坷垃,耱平,当日或次日播种。 2、适期、适量

26、播种,群体适中(1)品种:选用青稞北青3号、4号品种。(2)播前选种:播种的种子应是经过精选后,籽粒饱满,种子纯度95%以上,净度98%以上,发芽率90%以上,千粒重4042克,播前于阳光下晒种若干天。(3)播种:适宜播种时期为日平均气温经过0的时期,昼消夜冻时即可进行播种。为保墒抗旱,采用分层施肥播种机或旱作沟播机进行条播或沟播。行距15厘米,种子覆土深度35厘米。(4)播量:海拔23002800米地区,亩播量1418公斤,保苗2530万株;海拔2800米以上地区,播量1619公斤,保苗3038万株。 3、合理施肥:要求多施农家肥12方,化肥:纯氮35公斤,纯五氧化二磷24公斤,氮磷比1:0

27、.7,家肥随春翻一次性施入,化肥按7:3比例作基肥和种肥用分层播种机施入。 4、田间管理:出苗期要查苗补苗,破除湿地板结和雪后板结地块;中耕除草分别于三叶期、拔莭期各进行一次;抽穗后拔高草一次。 5、病虫草害防治有杂草的地块,随春翻每亩施用40%燕麦畏或麦草光0.2公斤, 兑水15公斤均匀喷雾,灭除燕麦草。有阔叶杂草的地块,苗期喷施0.05公斤2.4D丁酯防除。根腐病、白杆病、锈病等病害发生地区,可用种子量0.30.4%的50%多菌灵拌种,或用种子量0.21.5%托布津拌种,或喷施粉锈宁防治锈病。 6、收获、入仓青稞于黄熟期晴天采用收割机收割脱粒;种子田生产的种子经晾晒,待籽粒含水降至14%时

28、,再经精选、分级、包装入仓。仓库要干燥、隔热、防潮,还要通风。在种子入库前要将库房清扫干净,用10%石灰水消毒,进行通风去潮,用药剂杀灭害虫和鼠害。种子入库前要按青稞品种在每袋上挂上标签,注明种子的名称、数量、级别、含水量、入库时间等。注意不要使用塑料袋盛种子。不要与农药混放。 (二)农业新技术推广推广青稞优良品种,推广种子包衣、半精量播种、药剂灭草、平衡施肥、分层施肥条播等5项先进适用农业技术。1、 推广良种引进北青3号、4号等青稞优良品种,淘汰当地混杂退化及来源不明的品种。项目建成后,当地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以上,种子纯度达到95%以上,大田推广所需良种主要从项目新建的良种种子田供应。2

29、、 种子包衣:推广种子包衣2万亩。3、半精量播种:推广半精量播种2.3万亩。4、分层施肥条播:推广面积2.3万亩。5、药剂灭草:当地农田中野燕麦等恶性杂草危害十分严重。计划推广药剂灭草5万亩。可采用麦草枯等高效、低残留、对人畜无害的新型除草剂。6、平衡施肥:推广8万亩。按操作规程取样,化验土壤养份,平均300亩取1个土样,共取样50个。按青稞作物对养份的需求和目标产量合理配方,基本配方为:青稞目标产量200公斤,化肥20公斤(二氨15公斤,尿素5公斤)。(三)良种繁育 1、原种繁殖在原种繁殖场,要严格按照原种生产技术规程,建立原原种圃和原种圃,确保新优质品种的长期保持,并向生产基地源源不断地提

30、供高质量原种。在原原种圃内种植新品种,严格按育成品种的各项性状指标精选后代用于原种生产,剔除混杂单株和变异个体。必要时可采取系统栽培法将后代群体分成若干形状各异的系统群,再根据其后代表现淘汰不良系统,保持种系的纯正。当系统混杂程度过高,种性变异难以控制时,则应从种质资源库调用原始品种,重新建立原原种圃。 由原原种圃生产的种子进一步在原种圃进行繁殖,为大面积良种生产提供原种。原种繁殖应做到播前种子消毒,施肥水平略低于普通栽培水平,适当采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严格去除异化单株,严防收获时的物理混杂,种子采用白光干燥,含水率低于14,其他理化性状优良。原种检验合格后进行包装、入库。2、 良种生产各良

31、种场一般不能自繁自留原种用于生产良种,只能使用原种场提供的原种进行良种生产。良种生产可采用常规技术进行栽培,但必须严格控制混杂,严格控制杂草混入率和病虫害侵染率。实行严格的田间、室内检验和种子精选。 二、配套设施建设方案 1、平整土地,平整土地是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之一,当地农田坡耕地面积大,主要为缓坡地或滩地,标准较低,目前土地不平整,地块零碎,耕地中砾石较多,影响耕作,需进行整治。计划平整土地1.5万亩,主要建设内容是取高填低,拣拾砾石,整理地边角。初步估算每亩土方量6立方米左右,共计6万立方米。2、深翻改土:项目区耕地多为粟钙土,深翻改土1.5万亩,采用拖拉机或畜力翻耕,深度要求在1822厘

32、米。通过深翻来改良土壤。计划购置小型拖拉机(洛阳产180型小四轮拖拉机)6台,配套农具6套(其中犁6部,耙6件,镇压器6件,12行条播机6部,机引沟播机6部,拖车12辆),配备工农16型高压喷雾器170架,泰山18型机动30架。第七章 项目建设目标 本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青稞生产基地2.3万亩,旱地青稞平均亩产增加35公斤,良种化率达到90%以上。辐射面积13万亩。按照以科技为先导,设施建设为主体的方针和高起点、高效益的要求,通过优良品种引进与栽培,标准化农田建设,农机具配套建设,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现基础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良种生产与技术服务体系基本配套,综合生产能力可持续、稳定提高,对

33、两县青稞生产具有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可有效发挥资源优势的目的,并使之成为布局合理、体系配套、效益显著,能够促进项目区农牧民快速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进步的示范性工程。第八章 项目建设内容一、 土建工程:1、 晒场2000平方米;2、 种子仓库2000平方米;3、 农机具库房600平方米;二、田间工程土地整治2.3万亩,购置喷雾器210架、分层条播机6台、四轮拖拉机6台、配套农机具6套等。主要建设内容:取高垫低,拣拾耕地里的砾石,修整地埂地角。采用拖拉机或畜力翻耕,深度1822cm。通过深翻改良土壤。二、 种子加工及检测设备1、 置种子精选机2台,种子烘干机2台,种子包衣机2台;2、 土壤养分速测

34、仪等仪器设备6台。 四、新技术推广 1、xx县 推广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保护等农业新技术1.2万亩。 2、xx县 推广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保护等农业新技术1.1万亩。第九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33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300万元,地方配套地方配套3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174万元;田间工程18.025万元;基地建设万元;新技术推广万元;工程建设及其他费10万元;基本预备费15万元。(一) 土建工程174万元1、 晒场2000平方米;每平方米120元,计24万元;2、 种子仓库2000平方米;每平方米600元,计120万元;3、 农机具库房600平方米;每平方米

35、500元,计30万元(二)田间工程18.025万元土地整治2.3万亩,购置喷雾器200架、分层条播机6台、四轮拖拉机6台、配套农机具6套等,详见附表。主要建设内容:取高垫低,拣拾耕地里的砾石,修整地埂地角。采用拖拉机或畜力翻耕,深度1822cm。通过深翻改良土壤。(三)种子加工及检测设备56.975万元3、 购置种子精选机2台,种子烘干机2台,种子包衣机2台;4、 土壤养分速测仪等仪器设备6台。 ( 四)、新技术推广56万元 种子补贴、推广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保护等农业新技术2.3万亩。 (五)工程建设及其他费25万元。 二、资金筹措该项目建设总投资为33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300万元

36、,地方财政配套30万元。 表1 仪器设备及农机具购置表序号项目名称型号单位数量单价(元)金额(万元)1小四轮拖拉机东方红180台61750010.502配套机具台4.5752.1垂直翻转犁1LF-125A架6375.00.252.2十四片缺口耙IBQ-1.2架 62500.01.52.3镇压器V型架612500.752.4拖车台61800.01.082.5机引沟播机2BFC-(3)型台61700.01.023背负机动喷雾器泰山-18型架30700.02.14背负式高压喷雾器16型架17050.00.855分层条播机2BF7台2018003.66种子包衣机5BY2.0台221000.04.27种

37、子精选机5SX。6081168台2260005.28种子烘干机5HT24台2450009.09仪器设备16.959.1电子天平BP3100台2150003.09.2土壤养分速测仪530台240000.89.3土壤墒情测定仪台260001.29.4培养箱MODDAS73020台2130002.69.5种子水分仪BF4250001.09.6光照发芽箱HPG400台2265005.3合 计56.975 第十章 建设期限和实施的进度安排 一、建设期限本项目建设期限为一年,即200x年1月200x年12月。 二、实施进度安排 200x年1月2月1、 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签定合同;2、 仪器设备及

38、农机具购置;3、 技术培训 200x年3月农田改造2.3万亩200x年4月5月1、建立优质青稞良种繁殖基地3900亩;2、建立优质青稞生产基地2.3万亩;3、推广优质青稞13万亩;4、现场技术培训。200x年6月8月田间管理 200x年9月10月 测产及种子收获200x年1112月资料汇总、完成项目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及效益分析报告,提交验收。第十一章 环境保护一、主要污染及污染物作为种植业项目,基本依赖于光合作用进行有机物质再生产,在严格按技术方案种植和管理的情况下,除农药和化肥造成的微弱土壤污染,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二、对策和措施为防止环境污染,在使用农药时严格按照国家对农药的管理规定和

39、技术操作规程,严禁使用国家禁用的农药,尽可能采用农业综合防治及生态防治技术。第十二章 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一、组织机构为了使项目建设顺利实施,由xx省农牧厅组成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由省农牧厅主管厅长担任,由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承担实施,xx县、xx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项目实施成员单位。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制订计划,安排任务,工作项目审查,资金运用,组织验收,提出措施和意见提供上级有关部门决策,并对承办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及资金落实。项目领导小组下设技术指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对项目领导小组负责,主要负责制订各种技术方案和措施。在项目实施期间邀请有关部门专家,分阶段对项目实施的内容、质量、进度进行追踪评估,以

40、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二、实施管理1、工程管理每项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力求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制定详细设备及农机具采购计划,对大型农机具和设备的采购将依据有关部门的规定和推荐机型,选配购置,并设专职人员负责。采用多家厂商公开竟价,择优采购的方式,提高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2、资金管理实行封闭运行、专项管理、项目报账制。加强资金管理,严格各项财务制度,及时按任务和工期要求下达资金,严格监督审计,严禁挤占、挪用或随意变更项目内容、使用范围等现象的发生。3、信息管理实行项目信息反馈及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定期反馈主管部门,重大事项及时书面报告项目办和领导小组。上报项目工作报告和经费

41、使用预决算表。项目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整个项目的各类技术和管理材料,做到材料完整、资料齐全、数据翔实、归档及时、管理有序。三、运行方式实行合同管理制,项目主管部门与项目实施单位、项目县签定合同,实施单位与项目责任人逐级签定合同,明确任务、指标、质量、工期,保证项目按时按期、保质保量完成。第十三章 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价一、经济效益 1、良种繁殖:每亩生产良种140公斤,年可生产良种54.6万公斤,每公斤良种按1.5元计算,总收入81.9万元。 2、优质青稞生产:项目建成后,有2.3万亩优质青稞生产基地,每年可生产优质青稞322万公斤,每公斤1.2元计,实现收入386.4万元。通过农田改造,新技术推广

42、等措施,每亩新增单产35公斤,新增总产80.5万公斤,新增产值96.6万元。3、推广优质青稞13万亩,可实现总产1690万公斤。二、社会效益1、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项目建成后,改善了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化耕作现状,增强了青稞种植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综合增产能力。青稞生产基地的建立,解决了将提高青稞产量,增加农民收青稞供应品种和数量不足的问题,项目的实施带动了本地区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振兴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有效改善藏族同胞对青稞的供给,促进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2、有利于新型生产方式和观念的形成通过项目实施,将给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科技观念带来巨大改变,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

43、方式、文化意识及观念的引入,必将影响和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在科技、文化和经营等方面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商品意识,为引进人才、技术、资金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形成一个以市场为主导,以基地为基础,生产和科技紧密结合,相互协调的专业化生产体系。3、有助于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优良品种及多项先进适用耕作栽培技术的引进,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将使项目区落后的农业技术水平大为提高,并使全省青稞生产、技术水平得以整体提升,更有助于青藏高原特有传统优势作物产业的稳步发展和巩固。4、有助于牧区畜牧业的发展xx省牧区畜牧业多以游牧为主,加之海拔高、气候寒冷,每年冬春季,青南地区易发生大雪覆盖草场的情况,致使牲畜不能放牧,往往造成牲畜大量死亡。种植青稞后,青稞秸杆是优质的饲料,可用它对牲畜进行补饲,从而减少牲畜死亡,起到稳定和促进牧区畜牧业发展的作用。三、生态效益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对保护水源,保持水土,防止土壤浸蚀,沙化将起到积极作用,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产生良好的作用。但在平整农田等工程时,对小环境有一定影响,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就可将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而且不会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