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杂粮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055487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杂粮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山西省杂粮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山西省杂粮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山西省杂粮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山西省杂粮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杂粮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杂粮发展规划(——).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件山西省杂粮产业振兴规划(20132015年)山西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杂粮生产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品质优良,是闻名中外的“杂粮王国”。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日新月异和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形势下,随着消费者对食物多样性、营养性、安全性的需求,必须发挥资源优势,立足产业基础,着力推进杂粮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开发,把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展山西“杂粮王国”雄风,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做贡献。一、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一)发展现状山西杂粮有豆、麦、粟、薯、黍5大类20种,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10,占全省粮田的40%。全省从南到北都有杂粮种植,特别是东部太行山区、西部吕梁山区及北部高寒

2、冷凉区种植更加广泛。经过多年来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全省各类农作物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一批优势杂粮生产示范基地。杂粮生产已成为主产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0年以来, 我省把谷子、荞麦、燕麦、糜黍、豆类等杂粮作为优势产业来重点培育。杂粮产业开发总体呈良好势头。一是种植初具规模化。据统计,2011年全省杂粮种植面积为1450万亩,总产量180万吨。其中谷子面积达到260万亩,总产45万吨,面积和总产均居全国第一,荞麦和燕麦面积也居全国前列;二是建成了一批优质杂粮生产基地。沁县、武乡一带的“沁州黄”和汾阳一带的“汾州香”小米已成为我省优质杂粮的代表,宁武、五寨、神池、平鲁、山阴、右玉、左云、

3、新荣等地的优质燕麦基地,灵丘、寿阳、和顺及平鲁的荞麦基地都已形成一定规模;三是外销商品量明显增加。2007-2009年,全省杂粮年均外销近40万吨,占总产量的20%左右,其中出口约10万吨;四是加工能力增强。优势区现有规模杂粮加工企业80多个,年加工能力45万吨,占总产量的25%。涌现出沁州黄小米集团公司、汾州香米业有限公司、左云雁门清高食业有限公司、广灵荞宝食业有限公司、山阴鑫邦燕麦有限公司、右玉臣丰食业有限公司等知名杂粮加工企业;五是名特优新产品荟萃。沁州黄、汾州香、东方亮等小米;大同、朔州的燕麦片、精制燕麦粉;平鲁、左云、灵丘、寿阳的荞麦及荞麦加工品等,不仅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还多次荣获国

4、际、国内农博会金奖或名牌产品称号,有的还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性标志产品。马铃薯是我省传统优势作物,种植区域也以东西两山较为集中,近年来种植面积在250-500万亩之间波动。“十一五”期间,全省马铃薯产业开发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是优质高产高效的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应用迈出了新步伐;二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省具备一定规模的脱毒种薯企业有11家,初步形成了微型薯、原种、一级种薯、二级种薯的生产与销售一条龙专业化服务体系;三是加工转化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全省共有大中型马铃薯加工企业10家,五寨双喜鹏程、晋城古陵山、阳泉三来食品、太原蓝顿旭美等7家企业年加工能力都在万吨以上,其中蓝顿旭美食品有限

5、公司还是是我省加工薯条的品牌企业,年加工薯条产品3万吨。规模化加工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全省马铃薯深加工技术和原料生产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小麦是我省第一大口粮作物,目前种植面积保持在1000万亩以上,总产量230万吨左右,晋南麦区为全国强筋小麦优势区域。我省小麦在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等主要品质指标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值。2000年以来,我省开展优质小麦产业化开发,着力推动优良品种选育和引进、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优质优价、产销衔接、订单生产,完善了优质小麦栽培技术体系,建立了一批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基地,全省优质小麦面积达到600万亩左右,总产量约13亿公斤。黑小麦开发被列为特色农业的重点

6、发展项目,开发出了富硒黑小麦及其系列加工产品。高粱在山西省分布较广,但主要集中在酿酒和酿醋企业比较集中的汾阳、文水、清徐、小店、祁县、太谷等地。高粱作为酿造原料在我省历史悠久,闻名中外的山西汾酒和老陈醋,都是以高粱为主料酿制而成,高粱在酿制品中所起的质佳、味美的独特作用是其它作物和原料所不能替代的。近年来,随着酿造工业较快发展,对高粱的需求量日益增多,酿造原料成为高粱的一个主要用途。我省位于玉米生产黄金带,山西玉米以色泽好、含水量低、品质优而享誉全国,部分优势区域特色专用玉米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忻州市甜糯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2011年达到17.1万亩。全市已发展甜糯玉米加工、冷贮

7、企业30余家,订单生产基地达10万余亩,年产量达4亿穗左右,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成为当地一大特色产业。(二)存在问题我省杂粮产业开发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一是杂粮产区十年九旱,生产条件差,基本为靠天吃饭;二是杂粮种植效益偏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三是杂粮种植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机械化栽培;四是商品量低,市场开拓不够;五是产业化开发滞后。我省杂粮大多以原粮或粗加工产品出售,精深加工产品少,加工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的带动力不强;六是从事小杂粮生产、加工、销售的人才匮乏,人员素质偏低,营销手段落后,市场开发不够。(三)潜力分析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悠久的农耕历史,

8、造就了山西十分丰富的杂粮种质资源,并逐步培育出一批名闻遐迩、品质优良、风味独特的杂粮名优特品种和深加工产品,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种植历史。特殊的地形气候条件造成山西温差大、光照足的特点,生产的杂粮色泽好、口感好、品质优。面对全球杂粮市场多样化、优质化需求,充分发挥我省杂粮潜在生产能力和比较优势,不仅对稳定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加工增值、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二是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初具规模。近年来,随着杂粮营养保健功能价值的开发和人们对营养平衡的追求,回归自然风味、崇尚绿色食品潮流的兴起,给杂粮生产提供了前所未人的发展机遇。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一批杂粮基地已渐形成。三

9、是杂粮产业化开发市场看好。中国中长期食物营养发展战略研究表明,在供给国人的粮食中,荞麦、燕麦、糜子等小杂粮应占粗杂粮的35%,小杂粮作为营养性的健康食品将供不应求。杂粮的营养均衡性、医疗保健性、安全卫生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优质杂粮市场潜力巨大,绿色、有机杂粮开发将成为一项颇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四是山西杂粮商机无限,前景广阔。多年来我省培育了一大批杂粮名优产品,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农博会金奖或名牌产品称号。截止2011年底,全省共认定105个小杂粮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山西杂粮产品在各种展销会上供不应求,苦荞和甜荞在国际市场上需求量有增无减。这些优势都为适应市场需求,发展杂粮产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10、二、发展思路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示范基地建设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化生产为理念,以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为途径,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重点发展谷子、荞麦、燕麦、红芸豆、绿豆、专用高粱、马铃薯、专用小麦、专用玉米等9种优势杂粮。进一步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优化品种结构,结合土地整理项目,招商引资,强化商品化生产基地建设,打造一批杂粮产业开发示范园区,培育壮大名牌产品,拓展市场份额,完善市场信息、产品研发、质量标准、检验监测及社会化服务等现代杂粮产业体系,重塑山西“杂粮王国”新形象,为农业增效、农民

11、增收做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优势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瞄准现实和潜在需求,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推进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促进优势农产品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坚持产业化开发原则。立足优势品种和优势区域基础,引进大型企业,发展合作组织,促进产业集聚和提升,加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优势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坚持突出重点原则。突出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鼓励以特色产品、特色管理模式、特色经营方式和特色企业理念进行开发。坚持规模化标准化原则。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带动作用,以核心示范区为重点,促进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

12、务、集约化发展。坚持促进农民增收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保障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强政策引导、信息服务,促进土地流转,促进农民收入翻番,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成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力强,规模较大、市场稳定、资源集约、结构科学合理的优势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符合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杂粮生产布局,优势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全省杂粮面积保持基本稳定,单产提高10%以上,优质率达到80%以上,商品率达到50%以上,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重点围绕9大作物,建设优质杂粮生产基地170万亩。其中谷子 30万亩、荞麦1

13、0万亩、燕麦 20万亩、红芸豆20万亩、绿豆10万亩、马铃薯20万亩、专用小麦10万亩、专用玉米30万亩、专用高粱20万亩。突出抓好沁县、汾阳、广灵、偏关、定襄的谷子,左云、寿阳、和顺的荞麦,右玉、山阴、宁武的燕麦,岢岚,五寨的红芸豆,兴县、大同县的绿豆,左云、岚县、娄烦、五寨的马铃薯,忻府、定襄、原平、五寨的专用(甜糯)玉米,清徐、汾阳的高粱,洪洞、尧都区、浮山、临猗、闻喜、盐湖、永济的优质专用小麦等优势杂粮示范基地县建设。在优势区域综合增产技术推广应用率达到90%,全省脱毒种薯使用率达到60%,在北部春麦区和中南部优势区建立优质黑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三、重点工程与重点工作依据我省杂粮

14、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良项目和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以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生产基地建设、加工产品开发、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和支持体系建设、销售体系建设和产学研结合等环节为重点,着重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以70个杂粮生产重点县(见附表一)为主,重点建设良种繁育工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工程、龙头企业工程、服务体系工程等四大工程和振兴杂粮产业四个体系建设(见附表二)。 (一)重点工程1、良种繁育工程农科教结合,分作物建设名特优产品研发基地,全省建设10大实验基地,建设9种作物27个良种繁育圃(见附表三)。2、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工程按示范区、丰产方、生产基地建设分层次规划,通

15、过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结合高产创建,建设一批稳定的杂粮生产基地。共建设2000亩规模的示范区200个,70个重点县原则上每县分作物建设3个;建设10000亩规模丰产方30个,5000亩规模丰产方30个,原则上每县至少一个丰产方。专用玉米、专用小麦、专用高粱以万亩方为主,荞麦、燕麦、红芸豆、绿豆以5000亩方为主,谷子、马铃薯根据实际上情况而定;建设标准化杂粮生产基地170万亩(见附表四)。3、龙头企业工程每县至少扶持一个龙头企业,其中9种作物每种至少重点扶持一个省级龙头企业,2个市龙头企业。全省建设75个杂粮加工示范企业(见附表五)。4、服务体系工程一是加强市场建设,全省11个市各建设一个

16、杂粮物流中心,太原、忻州2个市场配套建设杂粮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二是建设覆盖70县和重点乡镇的信息网络;三是扶持建设300个杂粮专业农民合作社;四是筹建黄河杂粮协会,以山西为主,覆盖周边地区,由杂粮生产、科研、教学、贸易、加工、储藏、运输等业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知名人士为会员,组成非营利性的地区性行业服务组织(见附表二、六)。(二) 重点工作1、 杂粮产业研发体系 充分发挥省农科院、山西农大的技术、人才优势,重点开展杂粮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研究;开展杂粮新品种的选育;杂粮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和集成;农机农艺的配套;研究开发杂粮精深加工技术,在我省杂粮生产的优势区域进行大面积的推广。2、

17、 杂粮人才培训体系 通过在全省范围组织不同层次的专题培训,加快杂粮专用人才专家库的建立,在全省组织专业农艺工的培训、鉴定工作。3、 杂粮宣传服务体系 杂粮不仅是山西省的特色产业,也是山西省大多数地区的特色饮食,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山西省旅游业的开发过程中,应将杂粮特色饮食推进旅游区和饭店、宾馆,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宣传山西特色,发展山西特色。通过政府公益广告行为,让山西杂粮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4、五台山地区特色杂粮产业综合体系按照“工业化理念,产业化运作,项目化建设”的发展路径,以环五台山地区为实施区域,以振兴杂粮产业为主攻目标,以建基地、扶龙头、创品牌、促流通为主要抓手,走出一条“基地

18、+科技+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名优品牌+交易市场”的新路子,把环五台山地区打造成一个集产品开发、基地建设、龙头加工、仓储物流、市场交易、特产展示、展销、餐饮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现代杂粮产业综合体系,与五台山旅游业相融合,促进我省北部杂粮产业振兴。四、各种作物建设重点(一)谷子谷子是我省杂粮的“领军代表”,面积产量均排在全国前列。以“沁州黄”、“汾州香”、“东方亮”为代表的山西小米品牌,推动了谷子的产业化发展,代表了我国谷子产业化的最高水准。近年来,偏关、神池、定襄等地大力发展杂交谷子生产,产量高,效益好,推动全省谷子生产达到新的高潮。要围绕做大做强谷子产业,推进名特优品种和高产品种协调发展,主攻单

19、产,提高品质,提升生产、加工、储藏、流通水平。要抢救、挖掘山西地方名特优品种,加快地理性标志产品保护步伐。积极开发和选育优质专用高产品种,建立新型的杂交谷子生产示范基地。加快谷子集成技术推广,组装集成推广杂交谷子、覆膜栽培、机械化作业等关键技术。积极扶持谷子加工龙头企业,实施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培育名牌产品,积极开发谷子精深加工产品。1、谷子高产示范片建设工程在30个重点县建设50个2000亩规模的优质高产综合技术示范片。2、谷子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工程围绕“沁州黄”、“汾州香”、“东方亮”、“德御”、“神山贡米”等优质小米品牌,以龙头企业领建,合作社参与,基地带农户形式,在三大谷子优势区域建设1

20、8个5000亩规模和8个10000亩规模的丰产方,建设优质谷子生产示范基地30万亩。围绕优势产业区建设产品加工和深加工基地,根据产品建设专业合作社,扶持龙头企业发展。3、谷子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谷子新品种改良中心,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借助省农科院、山西农大的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品种改良、集成技术、产品深加工及优良种质、野生资源利用,培育、壮大科研队伍,增强科研后劲。4、谷子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工程在优势区域内,积极引导农民建立各种形式的谷子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谷子生产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优势区每个重点县发展建立12个谷子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每个重点县建立1个信息咨询台及农技

21、短信平台,扶持各类专业协会发展,探索建立优势区产品集散地、物流中心,配备相关设备,促进生产销售加工衔接和市场流通。(二)荞麦全省荞麦种植面积在30万亩左右,主要分布于我省晋北地区和晋中东部高海拔地区。要瞄准市场,发展甜荞出口创汇产品、苦荞保健产品。苦荞制成品要像“雁门清高”、“臣丰”、“荞宝”一样上档次、上规模,在国际市场立住脚。要搞好荞麦生产基地建设,建立专业合作组织,改变荞麦生产、销售的无序状态。扶持企业产业化,促使科研成果转化,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1、荞麦高产示范片建设工程在8个重点县建设10个2000亩规模的优质高产综合技术示范片。2、荞麦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围绕“名、特、优”产

22、品,在左云、广灵、灵丘、寿阳等地建立5个5000亩规模丰产方,10万亩生产基地。搞好荞麦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推广模式化、标准化的绿色食品高产技术。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做好荞麦良种繁育基地、出口基地建设,促进荞麦产业化开发。3、荞麦精深产品加工工程集中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重点支持荞麦深加工品龙头企业产品的开发。继承各种荞麦面食传统工艺,创新加工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开展荞麦营养、加工品质及加工工艺研究,改造传统工艺,推进传统食品工业化生产,实现荞麦食品的大众化、主食化、系列化。(三)燕麦山西是燕麦的故乡,要把握市场变化,调整结构布局,扩大山区和中度偏轻的盐碱地种植或和玉米套作面积。要

23、加快燕麦加工企业的产业化升级,建立网络销售体系。1、燕麦高产示范片建设工程在9个重点县建设20个2000亩规模的优质高产综合技术示范片。2、燕麦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在右玉、山阴、宁武等县建立10个5000亩规模的丰产方,20万亩优质燕麦生产基地。全省形成大同、朔州、忻州三大燕麦商品生产基地。同时利用大同、朔州、忻州的中度偏轻盐碱地扩大燕麦种植面积,开展不同模式的种植试验,提高燕麦生产水平。3、燕麦研究中心建设工程在现有燕麦研究单位的基础上,建立高水平的燕麦研究中心,主要开展燕麦新品种选育和国外优良品种引进,培育和推广适合我省燕麦发展的燕麦品种。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有机燕麦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

24、建立优质燕麦栽培基地。4、燕麦产业化成果转化工程利用我省现有的资源,引进大型龙头企业与我省燕麦生产基地的合作开发。加快燕麦加工龙头企业产品的升级和联合,对已取得效果的科技成果,使其尽快转化,让企业上规模、创品牌、增效益。让企业运用现代营养与保健知识和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实现山西省传统燕麦食品的工业化、科技化和营养保健化。(四)红芸豆红芸豆是我省出口最具潜力的杂豆品种,岢岚县被命名为“中国红芸豆之乡”。由于生产科技水平低、生产装备落后、组织化程度低,急需明确市场定位,增强竞争力。要借助岢岚县被国家质检局确定为“国家级出口红芸豆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契机,依托五寨汇丰和岢岚普利丰、炜岚等企业,加快建

25、设岢岚、五寨生产基地,辐射带动神池、兴县、方山等地。引进英国优质品种,打造一流的优质红芸豆出口示范基地。围绕绿色,发展特色,扶持壮大绿色农产品龙头企业,努力创立有机农产品品牌,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1、红芸豆高产示范片建设工程在4个重点县建设10个2000亩规模的优质高产综合技术示范片。2、优质红芸豆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在2个重点县建设5个5000亩规模的丰产方,建设20万亩优质红芸豆生产基地。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按照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要求,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到2015年,力争岢岚、五寨、神池等地获得认证的红芸豆出口生产基地达到20万亩以上。3、红芸豆改良中心建设工程依托省农

26、科院、山西农业大学在岢岚建立山西红芸豆改良中心,主要开展的内容包括:加强品种改良研究,筛选并示范推广适合当地发展的芸豆品种,加强对育种队伍的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应对市场需求,开展有机红芸豆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建立红芸豆优质栽培示范基地。4、红芸豆营销体系建设工程在岢岚或五寨新建1个大型红芸豆物流中心,出台优惠政策,创优经济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和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的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五)绿豆我省的绿豆出口以兴县“大明绿豆”和大同县“小明绿豆”为主。要充分发挥优势,积极恢复和扩大种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水平。通过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强化优良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普

27、及应用机械化栽培和收获技术,提升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1、绿豆高产示范片建设工程在5个重点县建设10个2000亩规模的优质高产综合技术示范片。2、绿豆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工程在2个重点县建设5个5000亩规模的丰产方,建设10万亩生产基地。加强农田基础建设,推广机械化、地膜覆盖生产技术。3、绿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程在兴县、大同县分别建设1000亩绿豆良种繁育基地。确保有机绿豆繁育基地建设和优势产区的健康发展。4、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围绕“大明绿豆”、“小明绿豆”建立两个信息平台,通过技术信息平台发展壮大绿豆产销组织,扶持2个绿豆加工龙头企业,引导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基地建立密切联系,大力发展订单生

28、产,逐步改变绿豆加工企业和产区脱节的状况。同时,要整合产业,扩大经营规模,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团,使绿豆这一优势产业尽快实现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产业新格局。(六)马铃薯马铃薯是我省第五大粮食作物,围绕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推进脱毒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鲜食用商品薯协调发展,提升生产、加工、储藏、流通水平。1、马铃薯高产示范片建设工程在31个重点县建设50个2000亩规模的优质高产综合技术示范片。引进、展示马铃薯新品种,组装集成推广马铃薯新品种以及脱毒种薯、地膜覆盖、机械化生产等关键技术,加快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步伐2、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工程围绕左云、古交、五台、河曲等微

29、型薯繁育龙头企业为中心,在晋西北高寒山区的马铃薯主产县,选择高海拔、隔离条件较好的地块,建设1.5万亩原种繁育基地、5个万亩高产示范片,20万亩良种繁育基地。为我省薯农及周边省份供应优质脱毒种薯。3、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在晋北建设高标准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10万亩。选择海拔高、土质条件好、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地块配套大型指针式喷灌,采用机械化高垄栽培技术,为企业提供优质原料,同时也可与麦当劳、肯德鸡等世界品牌企业实行订单生产、订单供应。4、马铃薯展示、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围绕我省马铃薯龙头加工企业,在30个重点县建设17个5000亩规模和8个10000亩规模的丰产方,建设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5

30、0万亩。(七)专用高粱高粱在整个山西省都有分布,目前主要集中在白酒生产和酿醋企业周边区域,如吕梁市的汾阳、文水,太原市的清徐、小店,晋中市的祁县、太谷等地,近年在长治的武乡、沁县发展也很快。应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形成高粱专业生产带。要根据土壤气候条件,选择适宜品种,采用专业化管理、现代化加工、市场化经营运作方式,形成完善的高粱生产、加工、科研、销售的产业化体系。1、高粱高产示范片建设工程在6个重点县建设20个2000亩规模的优质高产综合技术示范片。2、专用高粱加工基地建设工程依托汾酒集团在汾阳建设优质酿酒高粱生产示范基地10万亩,依托水塔集团在清徐建设优质酿醋高粱生产基地10万亩。以加工企业牵

31、头,农民合作社组织,在建设4个万亩高产示范方,实行机械化栽培,提高效益。在继续保持原有酿造业的发展势头外,应加快饲料高粱、能源高粱及饲草专用高粱的产业化开发。同时,开展高粱的综合利用,如利用高粱秸秆提取乙醇、制成家具板材,高粱壳提取色素。3、高粱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以省农科院、山西农大为依托,加强协作攻关,在优质专用生产基地县重点建设500亩高粱繁种基地和100亩新品种展示田,培育或引进2-3个优质专用高粱品种。为了在全国高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进行集约化生产,提高机械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使我省高粱在价格上与东北等其它高粱主产省持平,而在品质上具有明显优势。(八)专用小麦在保证大面积小麦生

32、产稳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质高档强筋小麦和专用小麦。1、专用小麦高产示范片建设工程在10个重点县建设20个2000亩规模的优质高产综合技术示范片。2、标准化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优质专用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5个万亩高产示范片。依托“山西运城今麦郎食品有限公司”、“运城市麦金香面粉有限公司”、“浮山晋盛食品有限公司”“尧都区神牛王面粉厂”、“晋城市吐月面粉有限公司”等方便面及面粉知名加工企业,在洪洞、尧都、襄汾、曲沃、临猗、闻喜、浮山、泽州等地建立优质强筋小麦基地8万亩,生产适宜制作高档面包、方便面的高档面粉。依托“太原面粉一厂、山西紫苑微生物研发有限公司和运城市河东乌麦

33、黑色食品有限公司”在原平及周边等富硒地区建立优质黑小麦生产基地1万亩,在永济、盐湖等地建立优质乌麦生产基地1万亩,生产富硒高钙高蛋白等营养保健等系列黑小麦系列食品。3、专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扶持现有小麦育种单位,改善科研条件,加强协作攻关,实现资源共享,采取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引进适应不同生态区和用途的高产优质专用品种。力争培育或引进2-3个达到国家优质强筋一级标准的小麦品种。在优质专用小麦标准化基地和优质黑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县重点建设500亩小麦繁种基地和1个10亩新品种展示田。4、专用小麦新产品研发工程依托科研院所、大学及企业,组建基地县优质小麦产品研发中心,围绕小

34、麦深度加工进行重大技术研究与开发,创建知名品牌。力争到2015年创建知名品牌2-3个。5、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扶持发展小麦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完善病虫防治、农机作业等专业化服务组织。(九)专用玉米玉米是我省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作物。近年来,面积、产量逐年增加,已成为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大力发展玉米生产的同时,加强甜糯玉米、水果玉米等高效专用玉米产业发展。1、玉米高产示范片建设工程在4个重点县建设20个2000亩规模的优质高产综合技术示范片。2、专用玉米加工基地建设重点在忻定原盆地平川区,以及五寨高原的平地建设甜糯玉米生产基地20万亩以上,建设万亩高产创建片5个。其中鲜食甜糯玉米种

35、植面积达到25万亩以上,干籽粒糯玉米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3、专用玉米龙头企业建设工程在巩固现有30余家大小加工企业的基础上,“十二五”末期将甜糯玉米加工、冷贮企业发展到40个以上。鼓励企业横向联合做大做强,重点培育忻州丰园、忻州三农、忻州吉祥、忻州四通、代县金九洲等5个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并打造一个年产值过亿的大型龙头企业(定襄山田园)。鲜食甜糯玉米年加工量要达到6.5亿穗,干籽粒糯玉米产量达到2.5万吨以上。五、保障措施振兴杂粮产业,是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建设山西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一定要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各方面力量,发扬一张蓝图绘到底的

36、“右玉精神”,坚持不懈一抓到底。(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有关部门要全力配合落实各项任务。省级成立由省农业厅牵头,发改委、财政厅、水利厅、国土厅、科技厅、商务厅、粮食局、农机局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要组建杂粮产业专家顾问组,开展指导和咨询。各地都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规划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和落实措施,有关县要结合“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建设,做好建设项目的设计和储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先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开发,并抓好项目落实。各级都要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把振兴杂粮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加强农业行政管理、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等部门及

37、民间科研开发机构的联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坚持市引导和行政推动相结合,创新机制,稳步推进。(二)保证资金投入省财政列专项资金扶持杂粮产业,各级政府也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整合涉农资金,集中力量扶持杂粮产业开发。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把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出让金、煤炭可持续资金等按照“渠道不变、管理有序、目标统一、合理分工”的原则,向杂粮产业开发倾斜。要积极争取农业部和中央财政对我省杂粮产业开发的项目投资。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落实中央放宽农村金融准入的相关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健全新型农村金融体系。采取担保、贴息办法,用财政资金撬动更多金融资金投入

38、杂粮产业开发。要积极争取杂粮规模种植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三)强化基础建设加强杂粮生产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产业体系各环节基础建设,加快技术创新与推广,加快优质高产杂粮品种的引进选肓,重点推广以优质特色品种为主的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以秸秆还田、配方施肥为主的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技术,以地膜、生物覆盖为主的增温保墒技术,以旱井集雨、免耕为主的节水技术,以精量播种、立体栽培和谷子化控间苗等为主的节本增效技术,以科学使用化肥、农药为主的无公害生产技术,以加工、包装、创名牌为主的产品增值技术。进一步加大绿色、有机认证力度,力争山西杂粮全面实现绿色生产。围绕重点推广技术开展

39、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劳动者素质。(四)落实扶持政策认真落实杂粮直补,积极争取提高杂粮种植的补贴标准。要充分利用国家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取向,立足省情,积极探索“以煤补农”、“以企帮村”的新途径。同时要积极争取各项优惠政策,帮助企业解决发展环境及用水、用电、用地、用工、用人等实际困难。要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规程化、专业化、标准化基地建设及推动企业与农民利益共享的双赢机制的建立,搞好人才队伍建设,稳定生产,在保质量、树品牌、创名牌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对企业与农户签定种植定单、产品签定销售合同的种植示范基地要加大补贴力度,进行重点扶持。(五)搞好协调配合振兴杂粮产业是一项宏伟庞大的系

40、统工程,需要多行业、多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努力。首先是有关部门的配合,根据行业分工,为振兴杂粮产业各尽所能。其次是政府与企业的配合,有关市县要主动出击,一方面是争取投资,更重要的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基础性、公益性设施建设,同时要调动农民积极性,协调好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分配。第三是积极发展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在政府引导下,形成强大的杂粮开发社会力量。第四是生产、科研、教学、开发结合,不断挖掘杂粮开发潜力,推进各种资源整合、行业联合,让古老传统的产业焕发青春,真正成为山西农业的特色产业,成为山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附表:一、杂粮生产重点县市县(市、区)大同广灵、左云、大同县、灵丘

41、、浑源、新荣 、阳高、天镇 朔州右玉、山阴、平鲁 、朔城、怀仁 忻州偏关、定襄、宁武、岢岚、五寨、代县、原平 、忻府、神池、静乐、五台太原清徐、阳曲、娄烦、古交 晋中寿阳、和顺、榆次、昔阳、榆社、左权、祁县 、介休 吕梁汾阳、离石、方山、兴县、临县、岚县、柳林、石楼、文水 阳泉盂县、平定 长治沁县、武乡、襄垣、屯留、壶关、平顺 、沁源 晋城陵川、阳城 、泽州 临汾洪洞、尧都区、浮山、古县、翼城、安泽、蒲县 运城临猗、闻喜、盐湖、永济、垣曲、绛县 合计 70二、重点建设项目总体规划项目名称建设内容实施地点及规模一、良种繁育工程1、名特优品种研发基地与科研单位相结合在10个县建立实验基地,筛选杂粮

42、主栽品种。其中:谷子实验基地2个,其余8种作物实验基地各1个。每种作物选择一个重点县,其中谷子2个重点县。2、良种繁育圃建设27个良种繁育圃,每个面积2000亩,每种作物各建设3个。从70个重点县中按作物选择27个县进行建设。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工程1、优质杂粮标准化技术示范园建设标准化技术示范区200个,每个2000亩,总规模40万亩。原则上70个重点县每县3个。2、优质杂粮丰产方建设建设5000亩规模丰产方60个,10000亩规模丰产方30个,总规模60万亩。专用玉米、专用小麦、专用高粱以万亩方为主,荞麦、燕麦、红芸豆、绿豆以5000亩方为主,谷子、马铃薯根据实际上情况而定,原则上各重点

43、县至少建设一个丰产方。3、优质杂粮规模生产基地规模化建设优质杂粮生产基地300万亩。70上重点县每县至少建设1万亩。三、龙头企业工程1、省级龙头企业重点扶持9个省级龙头企业,9种作物择优各扶持1个。在现有企业中择优选择。2、市县级龙头企业重点扶持18个市县级龙头企业,9种作物择优各扶持2个。四、服务体系工程1、批发市场建设杂粮集散地批发市场11个。其中在太原、忻州建设两大杂粮批发市场,批发市场配套杂粮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各1个。太原及其它10个地级市。2、信息网络建立省、市、县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基层经济区域综合服务站150个。70个重点县3、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个。70个重点

44、县,结合300万亩生产基地建设。4、黄河杂粮协会筹建黄河杂粮协会,以山西为主,兼顾周边地区。由杂粮生产、科研、培训、贸易、加工、储藏、运输、等业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知名人士自愿组成非营利性的地区性行业服务组织。山西省农业厅三、良种工程实验基地建设规划 单位:个作物实验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圃建设杂粮新品种选育重点县谷子232沁县、汾阳荞麦131左云燕麦131右玉红芸豆131岢岚绿豆131兴县马铃薯131岚县专用小麦131闻喜专用玉米131定襄专用高粱131清徐合计10271010四、示范片、丰产方、生产基地建设规划作物重点区域(县、市、区)2000亩示范片(个)5000亩方(个)万亩方(个)基地建设

45、(万亩)谷子广灵、偏关、定襄、代县、五台、阳曲、榆次、昔阳、榆社、左权、汾阳、离石、兴县、临县、柳林、石楼、盂县、平定、沁县、武乡、襄垣、屯留、壶关、平顺、陵川、阳城、浮山、古县、翼城、安泽5018830荞麦左云、广灵、灵丘、浑源、右玉、平鲁、寿阳、和顺10510燕麦新荣、右玉、山阴、宁武、五寨、神池、静乐、原平、娄烦201020红芸豆岢岚、五寨、神池、方山10520绿豆大同县、怀仁、兴县、临县、岚县10510马铃薯新荣、阳高、天镇、左云、平鲁、右玉、朔城、临县、岚县、方山、兴县、五寨、岢岚、五台、神池、河曲、宁武、繁峙、古交、娄烦、阳曲、沁源、平顺、武乡、陵川、和顺、灵石、寿阳、左权、介休、蒲县5017820专用小麦洪洞、尧都区、浮山、临猗、闻喜、盐湖、永济、垣曲、绛县、泽州20510专用玉米定襄、原平、五寨、忻府20530专用高粱清徐、汾阳、文水、祁县、沁县、武乡10420合计2006030170五、杂粮加工企业扶持规划作物省级龙头企业数市县级龙头企业数谷子510荞麦36燕麦24红芸豆24绿豆24马铃薯510专用小麦12专用玉米12专用高粱48合计2550六、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单位:个作物批发市场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重点县谷子1530沁县、汾阳、广灵、偏关、定襄荞麦1510左云、广灵、寿阳燕麦1510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