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11731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新人教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新人教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新人教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新人教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人教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docx(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人教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 一、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 的样子,“竦峙”是写 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 的感受。水波动荡 山岛巍然屹立 生机蓬勃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 句是

2、实写,后 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 , ”;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 观 六 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 日月星辰 海水呈青苍色 4、这首诗的主旨是 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5、登临碣石山的目的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本诗特点 观沧海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雄奇豪迈 6、 描写实景有动有静,其中动景是 水何澹澹, 秋风萧瑟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静景是 ,洪波涌起。 山岛竦峙。 7、描写虚景句中“若”好在哪里?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

3、的想象之景,体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8、展现海岛生机勃发景象的诗句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9、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0、本诗从体裁看是乐府体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是 “歌以咏志”揭示这首诗的 特点 感怀写景诗 以抒情为主 二、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初、早、新、渐、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3、概括这首诗的

4、内容。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示例: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 的景象

5、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 的情景。 钱塘湖初春 在湖边骑马春行 6、全诗以“行”为线索,作者游览的行踪是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在描写西湖景物时,最能体现春意的词语是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7、“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答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8、苏轼写西湖的名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写西湖美景令作者陶醉,以至于流连忘返的句子是:最

6、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9、诗中直接描写动物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0、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一个“啄”字,美在通过对早莺、新燕的动态描写,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11、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能换成“处处”“家家”吗? 答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

7、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不能换成“处处”“家家”,因为“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了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12、描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的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使者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13、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

8、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三、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 、 等修辞手法。比喻、对偶 2、试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表达作用。 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奇异景象,表现了作者的真

9、切感受。 3、从景物描写和表达情感两方面谈谈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 4、用自己的话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千古奇观。 黄沙茫茫,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忍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看,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的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5、最能体现诗人内心情感的诗句是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6、表明边关局势紧张的诗句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

10、然。 7、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上,那远处独起的一股烽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也只有“孤烟”二字能状其神韵,“直”是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而黄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与前面的直都用的逼真传神、难言其妙。 8、本是表达作者什么情感?表达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的孤寂心情,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 9、征蓬、归雁指谁?什么修辞?诗人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而飞的

11、归雁一样进入胡天。用的比喻修辞。 10、“大、直、长、圆”的妙处?“大”突出便将沙漠浩瀚无边的气势,“直”突出大漠中孤烟的劲拔、坚毅,“长”突出黄河横贯大漠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圆”是给人以伤感印象的落日变得亲切、温暖而有些苍茫。 四、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 的特点。巍峨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

12、心和气概。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 之情。高大;神奇秀丽;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6、诗中抒发诗人初见泰山时的激动心情的诗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7、诗中描写泰山雄伟气魄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8、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

13、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答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0、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高大雄伟的景色。 11、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标题中的 望,“会当”一词。 五、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是写 ;一个“深”字,表现了 。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安史之乱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6、“烽火连三月,家

15、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7、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8、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 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9、杜甫的春望中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0、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

1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1、诗中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2、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后四句抒怀,一个“搔”的动作刻画了:一位面对沦陷的山河,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 1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解释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为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赤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

17、怎么看? 两种说法都讲得通。按第一种说法,诗人因为感时伤别,加之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按第二种说法,诗人把花鸟作为一种人格化的象征,似乎也如人一样因感时面迸出了泪珠,鸟也如人一样因恨别而惊恐地鸣叫。考虑到这首诗的主旨是忧乱伤春,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的主语理解为作者自己更加自然,更加符合作者当时的心理,因此我们选择第一种说法。 14、诗中诗人望到哪些景物?沦陷的城池、破败的山河、草木花鸟。 15、本诗和过零丁洋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诗句分别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六、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

18、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也是全诗的诗眼。心远 3、“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 4、“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 。自然情趣 5、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B A “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 B “问君何能尔”,“尔”的意思是“耳”,罢了。 C “飞鸟相与还”,“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

19、也知道还家。 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生活。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悠然见南山”用一个“见”字描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南山,使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 B 诗中的采菊、山气、夕阳、飞鸟,包含了无限诗情画意,它既不能用言语形容,又无须用言语形容,体现了作者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C 诗的语言婉曲含蓄,虽说“此中有真意”,又说“欲辩已忘言”,其实,“真意”就在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追求的“心远地自偏”的意境中。 D 这首诗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哲理兼具的意境,既表达了作者的清高思想和恬静愉快的心情,又

20、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7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8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衣沾不足惜,但

21、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9、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意趣相似。 10、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1、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2、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13、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

22、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谈你的看法。 “见”字好。“见”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或:“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14、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答: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

23、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15第一句中虚词“而”表 转折 关系。 16本诗中纯写景的句子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叙事、写景相结合的句子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7“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18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1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诗人什么情感?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以劳动为乐的情感。 七、行路难

24、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 A 垂钓碧溪吕尚 B 乘舟梦日边伊尹 C 长风破浪宗悫 2、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显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3、 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高昂乐观思想感情 4.诗中用“ ”和“”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垂钓碧溪;乘舟梦日 5.诗中名句“_ ,_”表现出诗人 的性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信。) 6、诗中暗示

25、世路坎坷难行的句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7、诗中用历史典故表现诗人仍心存被起用的希望: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船梦日边。与此意境、创作手法相同的有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8、比喻人生道路虽然曲折,但是人生理想终会实现的句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诗中反映李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名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0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_比喻 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 11诗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两个典故,诗人用

26、典的作用是什么?诗人暗用姜太公和伊尹终得任用的故事,表示自己对重回朝廷仍然抱有希望 12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 在经过前面感情的反复回旋之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13 “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馐”,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因为此时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郁不平,倍感世事艰难。 14 诗人拔剑四顾看到了什么? 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这里指前途一片渺茫。 15 “闲来”句表达了诗人

27、什么样的心理?表达了诗人希望能跟传说中的吕尚、伊尹一样,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成就功名。 16 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 “长风”句表现了诗人冲决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同学们用它作为赠言,是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 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

28、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 事件。安史之乱 2、“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置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这宵。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 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兼爱天

29、下、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和纯真心灵。 5、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 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 C 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 D 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6、第一节中写暴风对茅屋肆虐的几个动词是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7、诗中升华精神,最能表现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胸怀的两句诗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

30、寒士俱欢颜! 8、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诗中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请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描写: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叙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抒情:自经战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9、与“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意境相同的句子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0、与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同属于忧国忧民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1、仔细品读该诗,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这首诗中表现了杜甫怎样的情怀。 表现了杜甫一种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2.解释下面的多

31、义词。 .高 高者挂罥长林梢 高 八月秋高风怒号 高阔 .安 安得广厦千万间 怎么 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 .向 秋天漠漠向昏黑 渐近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从前 13.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理解:这句话说明南村的儿童思想素质不高。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理解:布衾多年未换,以致被子冰冷似铁,说明家境贫寒。娇儿睡相不好,多少也与“布衾冷似铁”有关。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理解:前一句写作者自“安史之乱”以来,因为心系家国,早已不能熟睡。后一句一语双关。“长夜”既是实指当天的情景,又暗指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国家。“何由彻”,意味深长,写

32、出了诗人深深的叹息:深重的灾难啊,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 _, 。”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送别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

33、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5、请你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作一点赏析。 诗句以梨花喻雪,新颖奇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而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 6、咏雪的千古名句是:_,_。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诗中写送别情景的句子是_,_。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8、诗中写分手情景的句子是:_,_。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34、9将诗歌划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前十句为第一层,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10“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11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送别前的“飞雪”,八月飞雪苦寒图。中军量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军营伐别奇寒图。临别时的“雪满天山路”,东门借别惆怅图。送别后的“雪上空留

35、马行处”,别后雪地思乡图。 12说说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十、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 2、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

36、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3、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 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 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 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5、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

37、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 是什么? 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6、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7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8、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38、 9、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0、“东风”指火烧赤壁事,诗中写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 11、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2、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3、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4、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

39、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15、这是一首咏史诗。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这里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十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40、共婵娟。 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

41、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中秋佳节对远方不能团聚的弟弟的怀念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怀。 4、解释词中的加点的词语。 把(拿着) 不胜(受不住) 何似(哪里赶得上) 何事(为什么) 5、解说上阕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话。 这是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所以放弃了升到月宫去的想法,而在月影中翩翩起舞,让清朗的身

42、影伴随着自己的舞姿而闪动。 6、词的上片问天;下片问月;但归根结底是问人生。 7、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8、“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9、简要评析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全词以“月”贯穿始终,展开丰富的想像,表现复杂的情怀,胸襟开阔,风格豪迈。 10、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也表达了对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1、词中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滚转,提示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3、12、赏析哲理句: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又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象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诗一样,原本是自然规律。 十二、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品味“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以对偶句的形式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2、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A 首联写诗人通过科举考试后,宋朝大地到处燃起了抗元的星火。 B 颔联比喻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 C 颈联

44、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了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4、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5、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6、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7、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

45、留取丹心照汗青。 8、本诗抒发诗人什么情感?有国之痛和愿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9、尾联赏析: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两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十三、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义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对这首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

46、涛汹涌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结尾“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一个朝代兴起,往往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故云“兴,百姓苦”。 3、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 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突出了主题。 4、小令中一个“聚”字写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一个“怒”字表现了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作者的感慨。 5、小令中概括封建社会的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现象,表明作者对统治者的谴责和劳动人民的同情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6、小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句子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7、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十四、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落红”在这里比喻 诗人以“落红”自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