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仁详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87430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论仁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语》论仁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语》论仁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语》论仁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语》论仁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论仁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论仁详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语论仁 详案论语论仁 详案 1、让学生初步感悟和理解儒家“仁”的思想的内涵。 2、对儒家“仁”的思想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3、培养学生“仁”的品质。 引导学生读懂论语的相关篇章,体悟“仁”的丰富内涵。 让学生切实受到“仁”的思想的感召,也力争做一个仁德之士。 1课时。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据统计,论语20篇中就有16篇论及“仁”,而其出现的次数,共计有110次之多。 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论语中“仁”的思想。 论语论“仁” 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如果君

2、子没有了仁德的品质,他如何称得上君子呢?可见,孔子将仁作为判别人是不是君子的最重要的标准。所以孔子毕生坚持仁德的思想,也竭力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鼓励国民忠君爱国、报效国家。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所谓志士仁人,就是指有理想、有抱负、立志为国家的建设和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无求生一害仁”,就是:要有、要追求活着的时候不做有害国家利益、有损自己信仰的事;“有杀身以成仁”,就是:要有、要追求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用以维护国家的利益、维护自己的信仰。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可见,“仁”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儒家的基本概念,以至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

3、学”。而不同篇章中的“仁”也大都具有不同的含义,它渗透于学习、做人、生活等各个方面,且相互交织贯穿影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我们本节课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什么是“仁”,如何理解“仁”;二、“仁”的根本是什么?三、怎样去修养“仁” 的品质? 一、什么是“仁” 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你是怎么理解仁的啊?或者说你由仁字都想到了那些词语?找个同学来简单谈一谈。 略。 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对仁都有一些自己的独到的看法。那我们看看古人是怎样理解“仁”的。 1 许慎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两人之间相亲相爱就是仁。礼记也说:“上下相亲谓之仁。”长辈与晚辈之间、上司与下属之间的相互亲近和尊重就

4、是仁。这说明古人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这是古人对“仁”直观的定义。但是很显然,这种定义远远不能概括儒家仁的丰富的内涵。 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孔子是怎样理解仁的。孔子有一个学生叫樊迟,这个人可以说非常好学上进,他经常向孔子提问。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这里的小人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卑鄙小人的意思,而是说樊迟目光短浅,志向不高,我让你来是学修身治国劳心的大道的,你却跑来问过种庄稼这些劳力的事,孺子不可教也。但是樊迟并非只是关注种庄稼这些小事,他也曾经向孔子咨询过三次高深的大道,三次向孔子问“仁”。 樊迟问仁。子

5、曰 :“爱人 。”樊迟第一次问仁,孔子和直接了当的回答了“爱人”两个字,也许孔子认为一心想学种庄稼的樊迟资质欠佳,就只是给了个最简单的回答。在得到了孔子的回答后,樊迟似乎很困惑,难道“仁”真就这么简单吗?我们说最简单的其实也就是最难理解的,众所周知的事情你未必真的理解。所以樊迟很困惑,没搞懂仁的意思。他就第二次跑去向孔子问仁。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这一次孔子的回答相比第一次“爱人”的总括性回答来说,要具体的多了,而且可操作性也更强了。那我们来看看有没有同学能够理解这句话啊? 略。 这位同学的理解大概差不多。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德的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

6、时,他总是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如果说第一次“爱人”是一个愣头愣脑的回答的话,这一次的回答就切实可行得多了,所以后人范仲淹也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典型的是受孔子“先难后获”思想的影响。这种“先难后获”的故事在历史上有很多,这里给大家简单讲一个正面一个反面的例子。 樊迟对仁的兴趣逐渐高涨,他又第三次跑去向孔子问仁。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一次孔子从具体的生活做法中对仁进行了讲解,平时处事时要谦恭,做事情时要恭敬,对待别人要忠诚,这三种品质,就算到了遥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也不可废弃,那么这样,你也可以说是一个仁德的人了。要不说孔子

7、怎么是一个圣人呢,他三次对樊迟的回答,每次的角度都不一样,而是根据樊迟的理解选取了不同的回答,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孔子也从反面论述了不是仁德的情况,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假装和颜悦色,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几乎都是伪善的。孔子从正面对仁进行了解释,同时也给出了判别仁德的标准。 一言以蔽之,“仁者,爱人。”这是孔子对仁下的最高的定义,要成为仁德之人,首先要爱其他人,所以儒家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后来孟子的仁民爱物,墨子的兼爱几乎都是从孔子“仁者爱人”这里生发出来的。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儒家的仁,那就是:与人为善,与木为春,与世为爱。 二、“仁”的根本 “仁”这个儒家的最高道德

8、规范,那么,它立足的根本点是什么呢? 孝悌是仁的根本 2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善事父母是为孝,敬事兄长是为悌,孝悌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孝悌之人,是不会轻易犯上作乱的,因为他们心里时刻挂怀着他的家人,所以有子说,孝悌是仁的根本。仁的根本是孝悌,那孝的关键优势什么呢? 孝道的关键 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认为犬马都能够供养侍奉父母,如果我们心里对父母没有敬重之心,那我们跟犬马又有何区别呢?另一种理解是犬马我们都在蓄养,

9、如果我们心里对父母没有敬重之心,那在我们心中,父母与犬马有何区别呢?这两种理解从不同的解读诠释了,孝道首先在于“心敬”,如果只是给父母物质财富的满足,是不能称为孝的,就算物质条件不能满足,只要心里时时刻刻想着父母,这同样能称为孝。所以孝的关键在于“敬”。 孔子对这种“敬”也做了具体的说明,那就是“无违”。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 :“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对父母的敬首先表现在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不要去顶撞他们,他们在世时,要以礼奉养,他们去世后,要以礼安葬、以礼祭祀,对父母的孝要做到合心合情合

10、礼。试想,如果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敬重都不爱,他还会去敬重谁爱谁呢? 孟子对孔子的的这种观点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认为先对自己的双亲敬爱,其次才能对世人仁德,进而才能爱世间万物,由孝到仁再到博爱,这是一理相称的,也是符合人类的基本的情感的。庄子也指出“爱人利物谓之仁”,也是对这种观点的一个补充。 仁的根本在于孝悌,而孝的关键在于心敬父母,这里的父母其实也可以放大说是世间的人,也就是说,人生在世,你首先得对别人敬重,然后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仁德的人。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仁德”的人呢?孔子也对此做了具体的指引。 三、怎样修养“仁”的品质 克己复礼就能做到仁 颜

11、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要领。”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同学们,你们有做到克己复礼吗?我想很多同学在别人面前基本都能够做到克己复礼,但是当你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当你失去了别人监督的时候,你还会那样嘛?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不

12、是看他在人前是怎么样的?而要看只有一个人时,他会怎么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慎独”。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克己复礼的典型,也就是坐怀不乱的故事。 涵养美德 3 此外,要想成为君子,还必须要涵养自己的美德。如果说前边讲到的“爱人”是实现仁的纲要的话,那么这里的几种美德就是具体的细目了。子曰:“刚毅木讷,近仁。”一个人做到了刚强果毅淳朴少言,才会慢慢的接近仁德。可见修炼仁德并不容易。那怎样才算真正的仁呢?孔子进而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恭敬、宽厚、诚信、聪慧、恩惠,具有了这五种品质的人,才算是真正仁

13、德的人。这样就把仁德给他具体的细化了,可操作性也就更加强了。 博爱众生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

14、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仲弓问仁。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说:“自己做不到或者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此句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能改成改成”己所欲,施于人”? 为仁贵在坚持 当然,修养仁的品质还需要我们长久的坚持,一日曝十日寒是断不能成就仁德的。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就算在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都是不会违背仁德,就算生活困顿,颠沛流离都不会违背仁德。曾子也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四、总结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爱离我们远吗?我想要仁爱的时候,念头一动,斯仁至矣,仁爱就来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爱充满了。 我希望这一句话,是孔子越过两千年流光,说给我们每一个子孙后人的。就在今天,就在此刻,就是我们每一颗心对自己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当你真正信任了这件事的时候,仁爱就在这一刻,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我们被仁爱充满,我们跟这个世界都会变得更好。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