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1].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203039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1 三年级上册科学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对大树的

2、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

3、、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1 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第四课 观察水生植物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

4、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 第五课 植物的叶 科学概念: 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

5、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观察记录描述植物的变化。 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

6、寿命。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 2 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第二单元 动物 第一课 寻访小动物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

7、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第二课 蜗牛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8、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第三课 蜗牛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3 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第四课 蚯蚓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

9、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第五课 蚂蚁 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

10、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第七课 动物的共同特点 科学概念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

11、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 4 第1课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第2课 谁更硬一些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

12、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第3课 比较柔韧性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

13、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第4课 它们吸水吗 科学概念: 5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

14、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第五课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第六课 砖

15、和陶瓷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砖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3、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过程与方法: 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新的环境。 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砖和陶瓷的物理特性。 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及砖和陶瓷的区别。 第七课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可观察到的

16、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6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第一课 水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对观察结

17、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第二课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科学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第三课 谁流得更快一些 科学概念: 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

18、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四课 比较水的多少 科学概念: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7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19、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第五课 我们周围的空气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来加以证明。 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第六课 空气占据空间吗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过程与方

20、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第七课 空气有重量吗 科学概念: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过程与方法: 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但很轻;通过对石头、水、空气的三者比较,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体系。 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