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红《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说课稿.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21618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0.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震红《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刘震红《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刘震红《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刘震红《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刘震红《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刘震红《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震红《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说课稿.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刘震红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说课稿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说课稿 高二年级语文,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茂名市实验中学 刘震红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茂名市实验中学的老师刘震红,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陈述我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漫步宋词”单元中的基本阅读篇目。课本一共选取了辛弃疾的三首词,本词是其中一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一首表达深沉的爱国情感的词,梁启超曾对该词作出“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的极高评价。因此,本词是学习辛弃疾爱国精神的范本。

2、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感知创作缘由。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熟读成诵,感受词的沉郁顿挫之美; 2)品味炼字,领会词的内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学习用比兴的艺术手法,表达极深沉的爱国情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词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陶冶健康的 审美情趣。 由于我们学生的鉴赏能力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对词的鉴赏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1)品味炼字,领会词的内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2)学习本文用比兴的手法,表达极深沉之爱国情

3、思。 教学难点:学习文中比兴手法。 三、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鉴赏诗的基本方法,但对词的学习还是比较陌生。 关于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将启发引导式理念贯穿教学始终,主要采用范读法,点拨法等。 关于学法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为此,本节课引导学生采用如下学习方法:诵读法,质疑感悟交流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安排为六大板块: 板块一 温故知新,了解背景 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复习背诵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引出本节课的学

4、习内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再指导学生阅读注释,介绍写作背景,感知作者创作的缘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任江西提点刑狱时,途经造口,不由回想起四十年前,金兵南下,深入江西造口,给当时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难,于是有感而作,并将这首词题写在墙壁上。通过以上信息,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怀古伤今词。这样设计既能让学生温故知新,又指引学生利用注释,达到引导学生学会占有、使用信息的目的,为分析鉴赏本词内容奠定基础,并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板块二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通过反复诵读可以体会诗词的韵律美,可以初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作品风格。因

5、此,首先教师可以先配乐范读,学生用心倾听,感受课文的美,并可以请学生谈谈听的感受。然后让学生诵读,可以进行自由读、全班读、小组读、个人诵读等方式,揣摩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学生诵读后,教师再加以点评。 由于教师下水范读,学生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强烈的诵读欲望。这样设计能营造出一种古诗词教学所特有的浓厚的诵读教学气氛。 板块三 品味语言,把握内容。 品味语言,把握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的方法落实。合作探究的最大特点是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2 该方法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合作学习。在这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6、1、请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 这是落实重点、难点的第一步。学生能很快就找出直接表达词人内心情感的诗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而“愁”就是全词的情感基调。 2、还有哪些词句体现了“愁”这一情感的? 学生围绕问题,以四个人为一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探究。在探究文本时,要求学生就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巡回答疑。学生小组探究后,得出结论,举荐一两名学生回答。学生一般会找到词的第、第4小句,即“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在对“行人泪”的理解时,一般学生都能从浅层次上理解出是逃难民众的泪水,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把握作者的情感,词人身临隆禧太后被追之地,联想到当

7、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想到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膺。“行人泪”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逃难民众种种灾难,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而第4句中,应抓住“望”“可怜”两个词来品味。望是眺望;可怜是可惜。“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忠愤之情。 除此之外,还应当引导学生对词中一些重点语句进行品味炼字。 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此句应从“遮不住”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还有“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也应让学生

8、设身处地感受词人的愁情。可以通过提出一连串问题:“什么直接勾起了诗人心里的愁?”“如果你心里无愁,听到鹧鸪的叫声,会不会勾起满腔愁情?”经过思考,学生最终明白鹧鸪只是一个引子,词人心里有愁才是主要。而鹧鸪的叫声听起来,仿佛是“行不得也哥哥”。从鹧鸪的悲鸣声中,恰好透露出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由于让学生进行了换位思考,容易使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 这一步骤让学生充分活动,自读自答,相互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和积极探讨的学习能力。这样就完成了品味炼字和领会词内容的教学目标。 板块四 品味手法,分析效果。 鉴赏诗词过程中,品味艺术手法是必不可缺的内容。诗词中的手法总是巧妙地与

9、3 诗词内容结合。这一板块学习较灵活,可让学生自由探讨,畅所欲言,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培养其质疑探究能力和思辨能力,最后再引导学生学会归纳。 如果学生对艺术手法鉴赏一筹莫展,可以提供讨论要点:这首词的开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后,一般能答出运用比喻手法,即把“清江水”比作“行人泪”。因此教师还要点拨:词中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辛弃疾登上郁孤台,回想的是四十七年前金兵长驱直入,南宋几乎灭亡之事,却不直写其事,而从奔腾的清江之水写起,成功运用了比兴手法。由水及泪,意象转换十分自然。作者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通过这样安排,顺利完成了艺术手法分

10、析的教学目标。 板块五 拓展延伸,小试牛刀 为了巩固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布置作业: 1、堂上背诵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完成导与练。 板块六 板书设计,简洁美观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用简练的文字、符号来直观地反映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启发性和感染力。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具体如下: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自忧报国无门、壮志未酬 比兴 愁 忧民流不尽的行人泪 忧国无法望长安 此板书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浓缩教学内容,通过板书,愁的三方面内容直观明了,有利于感知与理解;理清教学思路,有利于把握本课愁的情感和比兴的教学重点;揭示了“情感内容手法”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发展思维。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