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知识点 精简,考试复习,裸考必备小抄.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54902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3.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论知识点 精简,考试复习,裸考必备小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代文论知识点 精简,考试复习,裸考必备小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代文论知识点 精简,考试复习,裸考必备小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代文论知识点 精简,考试复习,裸考必备小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代文论知识点 精简,考试复习,裸考必备小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文论知识点 精简,考试复习,裸考必备小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论知识点 精简,考试复习,裸考必备小抄.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文论知识点 精简,考试复习,裸考必备小抄尚书尧典:“诗言志”是中国古典诗学与文学批评的奠基,朱自清称之为“开山的纲领”;重文艺教育功能,提到原始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诗言志”:诗歌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志,概括了诗歌基本特点,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诗”一般专指诗三百,“志”也并非泛指。“诗言志”三个支派:1、重志:诗歌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对人进行道德规范。志即指规范性的情,要合乎礼义道德。如孔子“思无邪”,忽视了艺术规律,片面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窒息了文学的发展,影响不大。2、重情:强调诗歌对于抒发个体情感的作用。陆机“诗缘情而绮靡”。忽视了文学的社会性、客观性及其教育作用

2、,对文学创作带来不良影响;是对诗言志理论的片面发展。对诗歌艺术规律的总结贡献较大。3、情志并重:“诗言志”理论主流。闻一多“志”有三个意义:记忆;记录;怀抱。“志与诗原来是一个字”。孔颖达指出:“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情志并举在理论上得以确立,标志着中国传统诗学对诗歌本质特征的体认已趋于成熟。刘勰、钟嵘、等人主张情志并举。强调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重视文学本身的抒情性特点,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子:1、“思无邪”:从文艺社会功能出发,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艺标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邪”,即“雅正”。反对“淫放”。比后世“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要

3、全面开放。2、孔子论文艺社会功能时提出“兴、观、群、怨”说。“可以兴”:兴,起也。诗可以启发人的意志,鼓舞人的奋发向上。要求具有艺术感染力。从作家讲,即由自然景物或社会某些事物触动了诗人主观之情,然后“形于言”。从读者讲,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而受到感染。“可以观”:这都是从诗歌反映社会生活和诗歌的认识作用立论的。诗人要反映现实的真实:而读诗的人,又是通过作品来认识其社会真实面貌的。可见,“可以观”具有认识作用。“可以群”:群居相互切磋,研究学问,交流思想,和睦相处说明诗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可以怨”:强调诗的批评讽谏作用。事父、事君:是从政治立场出发,强调诗歌要为礼教服务。“多识于鸟兽草

4、木之名”:说明诗歌具有知识性。3、“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关雎的评价,既极尽哀乐之情状,又符合儒家的礼仪道德。诗的内容写情而不涉于淫荡,写刺则不直切激烈,体现了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儒家文艺观念的核心和支柱。要求文学创作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节制情感,含蓄表达思想。中和之美削弱文学的战斗性。是儒家哲学上中庸之美在文学上的反映。4、“辞达”:语言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即可,反对浮词艳藻。辞达绝非简单地忽视形式,其要求是很高的。不是不重文采。5、文质并重: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把文艺同人的生活品德修养结合起来。“质”,人固有的和坚定的伦理品德或品质;“文”不仅指人的

5、言行举止的修养,亦包含着形式美的因素。孔子从“美”与“善”两个方而,论艺术审美感受,评价文艺作品。“尽美”、“尽善”的统一,才是完美。“美”,主要是从艺术形式方面着眼;“善”,则是指艺术思想内容。 孟子: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人格和思想,能结合时代环境,才可以真正领会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防止主观臆断和片面偏颇。较为客观和公允,如李商隐诗中的意绪等。2、以意逆志: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逆:推求。意:一是解诗者之意。二是作诗者之志。志:诗所传达的深层情志。不拘泥于个别字句,要通观全诗,以个人的切身体会以推求作者的本意,不可望文生义。释义者须消除他与释义对象之间的时间间距和文

6、化间距。“以意逆志”是一种以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原意作为旨归的文学释义活动,要求解释者尊重,迎受和接纳释义对象。在释义者与作为释义对象的文本之间,文本居于主导、支配的地位。“以意逆志”是一种极富探究性的文学解释活动,解释者被给予自由的释义空间,他们可以对释义对象作出主动性的推究和创造性的探索。“以意逆志”是一种追溯和反求性的活动。不仅是对创作过程的逆反,还指解释者立场和视角的逆向性变化。通过“逆”(即解释者的立场和视角的逆向性变化)来沟通读者之“意”和作品之“志”,从而达到对释义对象的理解。 老子的诗学观:1崇尚自然之美,老子思想核心是“道”,即自然规律,只可顺应,不能违背。“人法地,地法天

7、,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教之言。”反对一切人为的文化、智者、美言。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3、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自然完美、蕴蓄宏深、变化多端之音,其声悠扬回荡,若断若续,混沌要妙,莫辨宫商,达到高度的和谐,闻者既不能听清,也不用听。”这种大音,是自然的音乐。“大象无形”,指大道法象,不是具体的事物形状,同样是天道自然之象。 庄子的诗学思想:1、大美、天籁、天乐说: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大美”,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朴素”,未经过人工雕琢修饰的自然美;“人籁”指人工的音乐,“地籁”,自然界风吹万物孔隙发出的音响,比“人籁”高级,“天籁”,没有任何外在条件作用

8、下,天所发出的“自鸣”之音。即“与天和者”的“天乐”。是从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理论命题引发出来,形成道家诗学的核心思想。2、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言”和“意”即人的语言和心意之间的关系,语言究竟能否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意?认识主体的人在体认和把握深微之“道”时,语言和心意是有很大差别的,心意虽然也不能完全“察致”玄虚之“道”,但毕竟可以把握到一些细微之处,而“言”和记录言的“书”,只能得其“粗”者,虽圣贤之文章著作也只能是“糟粕”而已,理应鄙弃之。这就“言不尽意”理论的源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段话是从读者的视角来立论的,主张接受者大可不必太看重“言”,应该只将其当作获得“意”的

9、工具即可,这又和上述“言不尽意”之论相统一了。“得意忘言”影响深远。 毛诗序“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孔颖达: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词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毛诗序对风、雅、颂的解释: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铺,是一种“铺陈”的方法。并非平铺直叙,是铺张叙述,有夸张描写在内。比,不直言,用比喻的方法来

10、说明一种道理。兴,它不像“比”那样明显,是一种暗喻,把某一事理寓于所描写的事物之中,含有暗示或象征的意义。汉儒开始重视诗的形象性特征,强调诗歌要有颂善刺恶的社会内容,这是他们在美学理论上的一个贡献。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文人立德立功机会少,便转求立言,在横逆固穷的环境下,受激励而发愤完成伟大的事业,创作出伟大的著作。“愤怒出诗人”,“发愤著书”说的先声。“愤”,指作家“意有所郁结”的精神状态,这是

11、一种心理上受压迫而不得伸展的状态,借著书立说发挥疏通,恢复心理平衡。“愤”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同时也显示了穷且益坚的意志。“发愤”者往往是精神生命的强者,在逆境中人格高尚,意志坚定,与恶势力的碰撞使得那种“愤”往往不是一己之私,而是蕴含着积极进步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正义精神。这样的作品也往往能成为作家的生命写照并具有感发意志的艺术魅力。形成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文学理论的重要特色。“穷而后工”指生活条件恶劣,贫困,仕途坎坷,有志难酬。“工”的文学,是能够传世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文章。“穷困”激发人的心灵,激活人隐藏的潜能,从而爆发激昂悲慨的创作力。 曹丕典论论文:1、“文章不朽”说:盖文

12、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推崇文章作品的意义,客观上有利于文学事业的发展。2、“文气”说:文以气为“主”,就是说文学创作依靠作者的所禀赋的“气”而体现不同的风格:或舒缓的“齐气”,或奔放的“逸气”等。对以气论文的传统的形成有重要影响。3、“文体”说:曹丕第一次正式提出文体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的思想: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列举出八种文章,分成四类,后称为“四科八体”说。概括精准。“诗赋欲丽”一句,把文学作品从文史哲不分的传统中独立出来了。具有划时代的理论意义。标志着鲁迅所说的“文学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4文人相轻,尊古卑今:批评了当时“文人相轻”陋习和“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13、的尊古卑今和贵闻贱见的思想倾向。文人相轻一是作家本人的对自己长处的“善于自见”,又表现为对自己短处的“暗于自见”。二是“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一个作家不可能擅长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往往各以自己所长相轻他人所短。 陆机文赋:1、探讨文章作品的创作“用心”:一是“意称物”:使创作中作家的主体情意和创作客体的物象彼此相称而融合;二是“文逮意”:运用语言文字把心中孕育出来的具体生动的文意及时地把握住并且准确地表现出来。2、艺术表现说: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表现,是和艺术构思阶段密切难分的,但有先后的层次,也就是文赋小序中所揭示出的“意称物”和“文逮意”的区别。艺术表现阶段主要是解决“文逮意”的问题。创作中的

14、艺术表现阶段,包括如何安排文意和文辞两个方面,即“选义按部”和“考辞就班”,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如何运用文辞来把握文意的问题。作家要因情适宜,妥善地谋篇布局,形诸笔墨。3、文体风格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4、陆机提出“十体”的意义:比“四科八体”说更加细致、准确;二是最先排列的是诗和赋,最后才是论奏说。它说明陆机对审美文学的认识和重视比曹丕前进了一步。三是概括十类文体的审美特征比曹丕具体。特别是“诗缘情而绮靡”,成为千古名言。大多数诗人和文论家认同这一诗学命题。 刘勰:1、“原

15、道”说:是刘勰关于文学的根本性质的理论,论述了文章的本质,道与文的关系:道是文的内容,文是道的表现手段。文要表现自然之道,后来的“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此有源流关系。探索了文学乃至全部人文的深层本质,包括文学在内的所有人文、天文、地文、以及宇宙万物之文,都是最深层的事物的本体大“道”之文,是“道”的具体表现形态。2、神思说:神思是艺术构思的专论。艺术构思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文学创作过程,是在积累学识、观察和研究生活的基础上,从艺术构思开始的,这显然是刘勰论创作要首先探讨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钟嵘诗品:

16、1、认为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本源,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是人的感情为外物所动的自然结果。2、“文质并重”:注意诗歌抒发个人生活感情的作用,注意诗歌抒发个人生活感情的作用。四时有迁变之景,人生有悲喜之遇,感荡心灵,故达之于诗。钟嵘引孔子“兴、观、群、怨”之说,主要从“怨”着眼,诗可以抒发幽愤。他解释赋、比、兴,完全当做抒情的手法。列举诗歌的主要题材,显然偏于哀怨伤感一类。南朝的音乐、文学,都以伤感的情调为主。这不但是当代人对生活的一种感受,也与伤感情绪最能动人有关。有无华美的辞采与典雅而明朗的风格,也是作者决定诗人品等高下的重要标准。对曹植最为推崇“骨气奇高,词采华

17、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这就是钟嵘认为理想的境界。对许多诗人与作品提出批评。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曹丕鄙质如偶语;嵇康过为峻切。陶渊明叹其质直。3、对鲍照的评价:列入中品,评其诗云:“贵尚巧似,不避险仄,颇伤清雅之调。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鲍照的诗当然是华美的,但过于近俗,又过于激烈动荡,所以评价不高。4、反对用典和声律论:具有自然的声调之美就足够了。5、“滋味说”:“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的作品,是有“滋味”的作品。诗歌有“滋味”,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将“兴”放在第一位。6、“直寻”说:要求诗人对于事物之美有真切的感受,并直接以自然明朗的语言加以表现。强调了直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直寻”说是钟嵘思想的核心。“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开创了重直感、重表现的思想潮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