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2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2名词解释.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汉语2名词解释古代汉语最新名词解释 1、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在韵文中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 怎样用韵。 2、韵部:古韵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每类叫一个韵部。 3、叶音:也称叶韵。南北朝以后的人读前人的韵文感到不押韵,就临时改 变其中一些押韵的字的读音,使韵脚和谐。这是由于不懂古今语音不同所致,是 错误的。 4、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 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如 “蚤起”,“ 蚤” 通“ 早”。 5、三十六字母:音韵学术语。字母是古代用来标记声母的代表字,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 时代
2、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按发音部位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五类, 称为“五音”。三十六字母是见溪群疑等。 6、连绵字:两个字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的双音节词。从语言的角度来 讲,就是“连绵词”。连绵字可以分为三类:双声字、叠韵字、非双声叠韵字。 有人把“叠字”也列入连绵字之内。 7、传:训诂学术语。指解释经义的一种体式。 8、 注: 训诂学术语。 是一种解释经书词句意义, 兼及订正衍讹的训诂体式。 9、笺:训诂学术语。补充、申发旧注原意,间抒己见的一种体式。此名源 自东汉郑玄所作的毛诗笺。郑玄解诗依据毛传,从而引申生发,更下己 意, 故名之曰 “笺” 后人注书, 。 或宗主一家, 并博引诸
3、书以证之, 亦称为 “笺” 。 10、疏:训诂学术语。指疏通旧注并加以引申发挥的一种体式。“疏”之名 源于南北朝时讲论佛家的经典,当时称为“义疏”。唐时,“疏” 也称为“正义”, “正义”也就是厘正、阐发前人的义疏。 1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 了文字的现象。 1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 了文字的现象。 2222 黄老学说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派以道家为主并兼采阴阳、儒、法、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老庄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但
4、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13、押韵分为三种: A、 句句押韵。 B、 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4、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5、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6、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17、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A、释词。 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D、释词并串解 18、常见古书术语: 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 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C、 貌。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等于“的样子”。 D、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等于“等于说”。上面单纯用于释义。 E、之言、之为言。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F、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G、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