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类的活用.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355013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4.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词类的活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古代汉语词类的活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古代汉语词类的活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古代汉语词类的活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古代汉语词类的活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词类的活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词类的活用.docx(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汉语词类的活用五 、词类的活用 一、何谓“词类活用” 如果某个词在句中临时改变了语法功能或意义,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或意义,就叫做“词类活用”。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史记陈胜起义:“将军身被坚执锐。” 公羊传庄公十二年:“手剑而叱之。” 现代汉语中也有词类活用现象: 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 我的手被电电了一下。 发展经济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生活。 1、“活用”与“兼类”的区别 命 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左传宣公二年:“弃君之命。” 陈胜起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知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兼类:固有、固定、经常 活用:非固有、临时

2、、偶然 注意:判定一个词是否活用,关键是看频率,如果出现的频率少,则是活用,如果经常出现,则是常用。活用本身就是一个含糊的说法,是站在现代汉语的角度看待古代汉语的用法,以便于学习。 2、古汉语词类活用较多的原因 l 以静表动 衣 庄子盗跖:“织而衣。” 穿 47 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l 修辞原因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徐宏祖游天都:“一庵翼然,为文殊院。” 二、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 使动用法是用动宾关系表达了现代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 史记孙膑:“齐威王欲将孙膑。” “齐使田忌将而往

3、。” 兼语结构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充当谓语,含义是主语使宾语从事该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就是“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有宾语,一般为使动用法。 史记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鸿门宴) 不及物动词用为使动用法时,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及物动词也可以用作使动,为与一般用法相区别,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一般要破读。 晋侯饮赵盾酒。 论语微子:“杀鸡为黍而食之。” 48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充当谓语,含义是主语使宾语具备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使动用法”。 战国策触龙

4、说赵太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贾谊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充当谓语,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就是“使动用法”。 项羽本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刘向新序:“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现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 美你发廊 迷你裙 舒肝片 快胃片 清脑丸 独善其身 祸国殃民 沉鱼落雁 这件事真笑人。 这孩子真气人。 活跃市场经济。 你这病还是看中医吧。 留学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三、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

5、有“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汉书赵充国传:“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仅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充当谓语,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具备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意动用法”。 晁错论贵粟疏:“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陶潜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 聊斋志异促织:“成以其小,劣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49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充当谓语,含义是主语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作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就是“意动用法”。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客我。” 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 封建

6、论:“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谷梁传僖公八年:“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现代汉语中的意动用法: 不远千里 是古非今 自惭形秽 不耻下问 我高兴见到他。 他骄傲自己曾经是一位反法西斯战士。 老王是一个重农业轻工业的领导干部。 3、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比较 孟子尽心上:“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 则王怒。” 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战国策齐策一:“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相同处: l 结构相同,都是特殊的动宾关系。 l 均可用形容词、名词的活用来表达。 50 不同处: l 意念不同: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使宾语怎么样” ;意

7、动用法的含义是“认为宾语怎么样”。 l 动词只有使动用法,没有意动用法。 四、其他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 1、处动用法 谓语具有“主语把宾语怎么样”的含义。 伶官传序:“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黔之驴:“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2、为动用法 谓语具有“主语为宾语怎么样”的含义。 三国志华佗传:“佗脉之。” 陈胜起义:“等死,死国可乎?” 3、给动用法 谓语具有“主语给宾语什么”的含义。 战国策周策:“周粮秦韩。” 史记淮阴侯:“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4、因动用法 谓语具有“主语因为宾语怎么样”的含义。 狱中杂记:“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 信陵君窃符救赵:“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

8、符。” 5、对动用法 谓语具有“主语对宾语怎么样”的含义。 信陵君窃符救赵:“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51 五、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我们称之为“名词用如动词”。 黔之驴:“驴不胜怒,蹄之。” 廉蔺列传:“左右欲刃相如。” 触龙:“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 聊斋志异狼:“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方位名词例: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聊斋志异狼:“狼不敢前。”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六、

9、名词作状语 我们 教室上课。 在 我们明天爬泰山。 他太感情用事。 我们以后电话联系吧。 1、表示行为动作的方位或处所 汉书张骞传:“大月氏复西走。” 韩非子:南欺荆王。“”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范雎至秦,王庭迎。” 史记甘茂列传:“赵襄王郊迎甘罗。” 2、表示行为动作的工具或依据 愚公移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中山狼传:“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史记陈涉起义:“失期,法皆斩。” 3、表示行为动作的身份或态度 52 史记屈原列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史记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战国策赵策三:“彼秦者虏使其民。” 4、表示行为动作的状态 战国策秦策一:“嫂蛇行匍伏。”

10、 史记循吏列传:“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聊斋志异狼:“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冯婉贞:“及敌枪再起,寨中人又鹜伏焉。”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作状语例: 蚕食鲸吞 口诛笔伐 风餐露宿 土崩瓦解 星罗棋布 街谈巷议 野战军 空降兵 刀削面 小笼蒸包 函授 油炸糕 面谈 敌人只好龟缩在战壕里。 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 国家领导人电贺我奥运健儿。 王教授科学论证了这一问题。 七、词类活用的条件 如何发现文言语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除了通过句意的理解去发现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个词所处的语法环境来辨别,即看一个词在句中处于什么地位,看看与这个词结合的前后都是些什么词等等,这些就是“词类活用的条件”。

11、 1、两个名词连用 韩非子五蠹:“遂王天下。” 史记陈涉起义:“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 史记留侯世家:“子房前!”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 史记陈涉起义:“置人所罾鱼腹中。” 庄子盗跖:“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 53 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游褒禅山记:“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 史记西门豹治邺:“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晁错论贵粟疏:“不足生于不农。” 5、名词、形容词在“之”、“我”等代词前 论贵粟疏:“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戊午上高宗封事:“是欲臣妾我也。” 6、名词后有介词结构作补语

12、国语勾践灭吴:“请勾践女女于王。”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师军于庐柳。” 吕氏春秋上农:“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7、名词用“而”连接 荀子天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盐铁论相刺:“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八、关于词类活用 l 词有定类,类有定用 l 现代语法观念 衣 孟子用“衣”17次,其中动词9次。 韩非子用“衣”58次,其中动词31次。 雨 说文:“雨,水从云下也。” 54 梦游天姥吟留别:“云青青兮欲雨。” 孟子:“若大旱之望雨也。” 書 说文:“书,箸也。”徐灏注笺:“书从聿,当以作字为本义。” 伤仲永:“书诗四句。” 军

13、 说文:“军,圜围也。” 鸿门宴:“沛公军霸上。” 鼓 曹刿论战:“齐人三鼓。” 55 六 古代汉语的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打你。 你打我。 打你、我。 你、我打。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 主语谓语宾语 二、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 宾语前置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 1、疑问代词作宾语: 句子是疑问句 宾语是疑问代词 动词宾语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敢问何谓也?” 庄子逍遥游:“彼且奚适也

14、?” 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介词宾语例: 曹刿论战:“乃入见,曰:何以战?” 论积贮疏:“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安在?”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比较严格。例外例如: 论语子张:“子夏云何?” “何如”、“如何”问题: 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左传齐桓公伐楚:“与不谷同好,如何?” “如何”又可说成“若何”、“奈何”: 左传僖三十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战国策赵策三:“先生助之奈何?” 56 “如何”形式: 列子汤问:“如太行王屋何?” 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史记项羽本纪:“虞兮

15、!虞兮!奈若何?”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句子是否定句 宾语是代词 国语齐语:“邻国未吾亲也。” 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在先秦已不严格。如: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事而不告我。” 诗经王风黍离:“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汉代以后的仿古例: 贾谊论积贮疏:“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苏轼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3、宾语用代词复指 为强调宾语,将宾语前置,并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加“是”、“之”等代词复指。 左传僖公五年:“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论语先进:“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16、。”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惟是”形式: 左传宣公十二年:“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利是图 惟命是听 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是”。 谷梁传僖公二年:”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 凝固形式“是之谓”、“此之谓”: 荀子王霸:“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4、一般强调性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有以上的前置条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人们称之为“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左

17、传齐桓公伐楚:“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诗经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57 左传齐桓公伐楚:“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 夜以继日 关于宾语前置: 前两种宾语前置的原因 王力汉语史稿:“在原始时代的汉语里,可能的情况是这样:代词作宾语的时候,正常的位置本来就在动词的前面。”又:“到了南北朝以后,这种疑问代词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后置的发展已经在口语中完成了,从此以后,凡是在书面语言里运用先秦时代那种代词宾语前置的结构,那只是仿古,而并不反映口语。” 后两种宾语前置是为了强调突出宾语。 现代汉语中

18、的宾语前置 你哪里去?我跟着你。 我火车坐过,飞机也坐过。 三、古汉语表示行为动作数量的词序 现代汉语中一般是用数量词组作补语表示行为数量。 如:踢三脚 看两遍 1、一般的方法:数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墨子公输:“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强调的方法: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后加“者”,将数词置于句尾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 战国策赵策三:“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四、古代汉语的定语后置 1、数量定语后置 晏子春秋:“吏二缚一人诣王。” 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19、2、修饰定语后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 冯婉贞:“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钴鉧潭西小丘记:“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58 七 、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古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的比较 今天星期一。 我们是中国人。 他不是山东人。 荀卿,赵人。 陈胜者,阳城人也。 楚虽大,非吾族也。 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是”用于联系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并帮助表示判断。 古汉语的判断句则是将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靠判断句主语

20、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非”。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1、肯定形式 无“者”、“也”句: 荀卿,赵人。 夫鲁,齐晋之唇。 有“者”句: 陈轸者,游说之士。 兵者,不祥之器。 有“也”句: 张骞,汉中人也。 王,人君也。 有“者”、“也”句 59 陈胜者,阳城人也。 南冥者,天池也。 2、否定形式 楚虽大,非吾族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三、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 1、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性质和作用 “是”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21、。 是社稷之臣也。 是吾宝也。 “是”与“此”的比较: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 2、“是”由指示代词演变为判断词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指代的是前文的内容。当其指代的内容减少时,其指代作用降低,判断作用增强,进而演变为判断词。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是”在汉代演变为判断词 此必是豫让也。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是是帚慧。 是是苦慧。 四、“为”、“惟”、“乃”、“即”在判断句中性质和作用 1、为 是普通

22、动词,表达“成为”、“作为”等含义。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而使归其地。 60 借用来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的“是”,但不是专职的判断词。 余为伯鲦,余而祖也。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2、惟 常用在判断句主谓之间,不是判断词,是语气词,作用是引出谓语。多见于先秦。 我马维骐。 尔惟旧人。 这种有“维”的语句,许多情况下主语与谓语之间也构不成判断关系。 蚩尤惟始作乱。 3、乃 副词,加强肯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 是乃狼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述句用例: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修饰判断词例: 访之,乃是逸少。 4、即 副词,加强

23、肯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 梁父即楚将项燕。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陈述句用例: 贱即买。贵即卖。 修饰判断词例: 枯体即是荣体。 五、判断句的活用 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非判断的内容,就是“判断句的活用”。 1、表达比喻内容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曹公,豺虎也。 2、表达因果关系 61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3、表达条件关系 夫战,勇气也。 百乘,显使也。 “于”的词性和作用 介词,本身不表被动含义,作用是引入主动者。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 古文中常用“于

24、”字句构成主动与被动比较的语句,进行正反含义的对比。如: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于”字被动句式先秦常见,消失的原因是介词“于”的用法较多,是否引入主动者有时不好辨认。如: 孙嘉聘于齐。 63 屈原放逐于楚国。 2、“为”字被动句式 构成方式 在动词前加“为”,“为”后可出现主动者,主动者后还可加“所”字,“为”和主动者构成介词词组作状语。主动者可以不出现,“所”字也可以不出现。 主语为主动者所谓语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为”的词性和作用 主动者不出现时,“为”是助动词,表被动含义,作状语。出现时,“为”是介词,作用是引入主动者。 “所”的词性和作用 助词,

25、表被动语态,帮助构成被动句。 止,将为三军获。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字被动句式先秦时就常见,战国末“为”字被动句式中出现了“所”字。如: 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汉以后是它的繁荣期, “为所”结构的被动句一直保留在现代汉语里。如: 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所爱重。 某些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大多数人所不需要。 “为”字句消失的原因,也是“为”的用法较多,引入的是主动者还是对象,有时不好辨识。如: 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 3、“见”字被动句式 构成方式 在动词前加“见”,“见”后不能出现主动者。主动者如需出现,必须在动词后加“于

26、”再加主动者。 主语见谓语“于”和主动者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弥子瑕见爱。 “见”的词性和作用 助动词,表被动含义,作状语。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64 南北朝后,“见”字句发展出一种新用法。即句子的受事一般是“我”,但不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而是让主动者作主语,句子的含义是“对我怎么样”。如: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慈父见背我。 冀君实或见恕也。 “见”字被动句消失的原因,是不能直接引入主动者。 现代汉语:“见笑”、“见怪”、“见教”、“见谅” 4、“被”字被动句式 构成方式 在动词前加“被”,“被”后可以不出现主动者,也可

27、以出现主动者。 主语被主动者谓语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臣被尚书召问。 “被”的词性和作用 主动者不出现时,“被”是助动词,表示被动含义,作状语。主动者出现时,“被”是介词,其作用是引入主动者。 “被” 是由动词虚化构成被动句式的,被动句中的“被”的源头是动词“被”,表示施及、加于之上,如: 尚书尧典:“光被四表。” 后又引申出“蒙受”、“遭受”的意思。如: 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 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矢石。 先虚化为助动词,表示被动,但不能引入主动者。如: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如需主动者出现,要靠“于”字帮助。如: 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28、 “被”进一步虚化为介词,可以引入主动者。汉朝末期,就出现了由“被”引入主动者的用例。如: 臣被尚书召问。 65 九、 副 词 一、关于副词 1、副词的性质及分类 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方式等的词。 程度副词:很、略微 时间副词:已、正在 否定副词:不、别 2、副词的虚实问题 实词说: 马氏文通:“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 陈望到文法简论:“汉语里的名词、代词、动词副词都能单独做句子成分,都是实词。” 虚词说: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代词、副词、连词、语气词的意义比较空灵些,可以称为虚词,和以前所谓虚字的范围大致相同。” 半实半虚说: 王力中国

29、现代语法:“副词可说是介乎虚实之间的一种词。它不算纯虚,因为它们还可能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然而它们不算纯实,因为它们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副词虽可认为半实词,然而它和纯粹的虚词是有密切关系的。” 二、程度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程度的副词。 表示程度高 表示程度低 表示程度更近一层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请略陈固陋。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1、少 范围副词:都、只 情态副词:简直、偏偏 表敬副词:请、惠 66 现代:不多;缺少;年轻 古代:稍微、略微 辅之以晋,可以少安。 太后之色少解。 2、稍 本义:禾苗的末端。 古代:逐渐 现代:稍

30、微 说文解字:“稍,出物有渐也。”段注:“稍之言小也,少也,凡古言稍稍者皆渐进之谓。”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自穆公以来,稍蚕食诸侯。 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 稍作副词,一方面有“渐”、“少”、“小”之义,一方面亦有“尽”义。先秦时这两种相对立的含义均已出现。 广雅释诂:“稍,尽也。” 小、少 稍微 很,甚 尽 与子尾邑,受而稍致之。公以为忠,故有宠。 译:齐侯赐给子尾城邑,子尾接受而又尽都奉还。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稍”于中古时演变为表程度,如: 唐语林:“稍不如意,相顾笑议。” 因话录:“妆饰稍过,上见之极不悦。” 在近代汉语,一般只用作表弱度的程度副词了。 3、颇 现代:

31、很 古代:稍微 很 本义:歪头,引申为偏差,如: 屈原离骚:“循绳墨而不颇。” 在先秦主要做形容词用,到史记已经用作程度副词,并既可表示强度又可以表示弱度,因偏差有大有小,大而多就是程度深,小而少就是程度浅。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67 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见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颇字自古就是不足的表示。”又:“纵使这里的颇有甚字意,也只是个例外。” 到宋时还有少数表示弱度的用例,元明时期则一般只用来表示强度了。 三、范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或事物范围的副词。 强调范围大 限定范围 表示相互之间 故遂与之

32、行,兽见之皆走。 寡人非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1、但 现代:转折连词,但是 古代:只、仅仅 “袒”的古字,本义是脱去上衣。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无他,但手熟耳。 现代汉语中的“不但”、“但愿如此”等词语中还保留“但”的古代用法。 2、徒、特、第、直 徒 本义:说文:“徒,步行也。” 现代:徒弟 古代:只、仅仅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特 本义:三岁兽 伐檀:“不狩不猎,胡瞻而庭有县特兮。” 引申为一头野兽。 礼记内则:“庶人特豚,士特豕。” 虚化为“只”、“仅仅”

33、的含义。 此特匹夫之勇也。 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但”的通假字。 第 二字双声邻韵 词诠:“第、但一声之转。”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直 “独”的通假字。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68 3、仅 说文:“仅,材能也。” 古今都用来限定范围。如: 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 唐代诗文中“仅”克表示多,“将近”、“几乎”的意思。如: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 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 某有中外亲族数千口,兄弟甥侄仅三百人。 四、时间副词 表示行为动作等发生的时间以及与时间有关情况的副词。 已经发生 汉书张骞传:“骞既至乌孙

34、。” 正在发生 战国策燕策:“蚌方出曝。” 持续发生 答李翊书:“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 将要发生 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 多次发生 郑伯克段:“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逐渐发生 秦始皇本纪:“自穆公以来,稍蚕食诸侯。” 终究发生 陈胜起义:“其所置侯王将相,竟亡秦。” 1、曾 古今是时间副词,表已经发生。如: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 古代还是情态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居然”义,读“zng”。如: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2、再 古代:数词,“两次”或“第二次” 69 现代:又一次 表达“两次”义。如: 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再拜曰:“请说之。” 表达“第二次”义。如:

35、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寺忆新游处,桥怜再渡时。 现代:仍然、仍旧 3、仍 古代:频繁、多次 广雅释诂:“仍,重也。” 晋仍无道而鲜胄。 吾仍见上,上甚聪明。 五、情态副词 表示行为动作的情态或语气的副词。 鸿门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肯定情态 估量情态 史记周本纪:“西伯盖即位五十年。” 陈胜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加强语气 古今共有用法:而且 1、且 古代特有用法:姑且、尚且;将要 姑且、尚且。如: 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将要。如: 彼且奚适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2、固 现代:固然,连词。用来承认某种事实,并引出下文 不一致的内容。

36、如: 坐车固可靠,但坐飞机更快。 古代:表示坚决的态度或客观事物的当然情况。 表示坚决的态度,“坚决”、“坚持”义。如: 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朱公长男固请欲行。 表示客观事物的当然情况,“本来”、“当然”义。如: 70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表示确信无疑的态度,可译为“本来”、“当然”。如: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3、盖 “盖”是表示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子开头,表示提示或推测性论断的语气,起引起下文的作用,一般不好进行对译。如: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六、否定副词 表达否定意义的副词。 1、用于一般否定的否定副词:不、弗 “不”的使用范围广

37、,既可否定动词,又可否定形容词,既能否定及物动词,又能否定不及物动词。“弗”在先秦时期使用范围比较小,一般只能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动词的后面还不能带宾语。 何休公羊传注:“弗者,不之深也。”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功成而弗居。 “弗”所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例子,秦汉之前很少见。如: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著 作 左传 用“弗”次数 314处 无宾语句 308处 有宾语句 6处 墨子 58处 53处 5处 汉代以后,“弗”的使用范围逐渐放宽。 今吕氏王,大臣弗平。 2、表示禁止或劝阻的否定副词:毋、勿 一般用于祈使句中,相当于现代的“不要”、“别”。其差

38、别也是“毋”能带宾语,“勿”后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 大毋侵小。 莒人囚楚公子平。楚人曰:“勿杀,吾归而俘。”莒人杀之。 急击勿失。 “勿”后不带宾语的规则在先秦已不严格。如: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71 3、用于对应有境况否定的否定副词:未、未尝 “未”表示对“已然”的否定,意思是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与现代的“没有”;“未尝”表示对“曾经”的否定,意思是过去没有实现过,等于现代的“不曾”、“没有过”。 “未”否定的是现在的情况,包含将来实现的可能性;“未尝”否定的是过去的情况,包含着现在已实现的可能性。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 臣未尝闻也。 4、用于对判断否定的否定

39、副词:非 “非”否定的不只是它后面的动词,而是后面的整个谓语,并经常用于对判断的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是”。如: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 5、表示否定应答的否定副词:否 “否”是表示应答的否定副词,与“然”相对,经常独自成句,可译作“不”、“不是的”。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 用于假设的否定: 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表示否定的一面: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七、表敬副词 表示对别人尊敬或自己谦下的副词。 1、尊人的表敬副词 含义是“请你允许我怎

40、样”。如: 请 王好战,请以战喻。 请献十金。 含义是“请你怎么样”。如: 王请无好小勇。 王请无疑。 敬 含义是“恭恭敬敬地做某事”。如: 敬献地五百里。 72 谨 含义是“谨慎小心地做某事”。如: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幸 含义是“别人做某事让自己荣幸、幸运”。如: 愿大王幸听臣等。 惠 含义是“别人做某事是对自己恩惠”。如: 君惠吊亡臣。 辱 含义是“别人为自己做某事对别人来说是耻辱的”。如: 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1、自谦的表敬副词 含义是“私下里怎样”。如: 窃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忝 含义是“自己做某事不称职”。如: 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 猥 含义是

41、“不合时宜地或非分地做某事”。如: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不权轻重,猥云德化。 伏 含义是“自己恭恭敬敬地做某事”。如: 臣伏计之,大王奉高帝宗庙最宜称。 敢 含义是“自己斗胆地做某事”。如: 敢问何谓也? 73 十 、代 词 一、关于代词 能够指代其他的词或词组所表示的事物的词。 1、代词的虚实问题 王力汉语语法纲要:“另有一类词,如我、你、他、这、那、这么、这么着等等,它们本身并不能表示实物或德行行为,然而它们却能替代名词、形容词或动词的用途。由此看来,它们本身是虚词,而它们所代替的却是实词。我们把它们称为代词,代词可认为半虚词。” 语法作用 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是实词。 词汇意义 含义抽

42、象,如“这”、“何”、“者”。是虚词。 2、古今代词分类的差异 现代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古代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 辅助性代词 二、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 l “吾、我”语法作用上的差异 魏晋以前,“吾”很少作宾语,但在否定句中作前置宾语是可以的。“我”则能够作宾语。如: 吾视其辙乱。 今者吾丧我。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l “予、余”的关系 假借音同的两个字来记录同一个第一人称代词,二字上古同为余母鱼部字。古籍中,尚书多用“予”,左传多用”余”,可见借“予”在前。如: 予欲左右有民! 曰:“余病矣。” l “朕、台、卬”的消亡 朕

43、皇考曰伯庸。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不是我小子敢行作乱!因为夏国犯下许多罪行,天帝命我去讨伐它。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人们渡河我停留,我在等我的朋友 。 74 l 现代汉语中继承的第一人称代词是“我” 2、第二人称代词 l “女、尔、若、而、乃”语法作用的差异 “女、尔、若”可作主、宾、定语;“而、乃”一般只作定语,偶尔作主语,但决不能作宾语。如: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 l “女”与“汝”的关系 二字古音相近,“女”泥母鱼部,“汝”日母鱼部。都是假借来记录第二人称的,先借“女”,因其使用频率高,又借“汝”。如: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 l “而”与“乃”的关系 二字古音相近,“而”日母之部,“乃”泥母之部。假借来记录同一个第二人称代词。故二字用法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