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五道口)金融学讲稿(荐).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441020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136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五道口)金融学讲稿(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五道口)金融学讲稿(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五道口)金融学讲稿(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五道口)金融学讲稿(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五道口)金融学讲稿(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五道口)金融学讲稿(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五道口)金融学讲稿(荐).doc(1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微观经济学部分1专题一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1专题二 消费者行为理论1专题三 生产者理论1专题四 市场理论1专题五 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理论2专题六 一般均衡与效率2专题七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3宏观经济学部分5专题一 国民收入核算基本原理5一、总产出及其衡量5二、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8专题二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AENI模型10、有关基本假定的问题理解10一、两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11二、国民收入的变动与乘数原理12三、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的决定13专题三 扩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15一、投资的决定15二、利率的决定15三、IS曲线19四、LM曲线20五、商品市场和货币

2、市场的一般均衡22专题四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消费和投资27一、凯恩斯的消费理论27二、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27三、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27四、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28五、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29专题五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30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影响30二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31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选择和合理搭配34专题六 国民收入的决定:AS-AD模型36专题七 失业和通货膨胀36专题八 开放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决定37一、国际贸易和收入变化37二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IS-LM模型39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41四、内外均衡的冲突与合理的政策搭配44专题九 经济增长47一、哈

3、罗德-多马模型47二 新古典增长模型48三 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内生增长理论50货币银行学部分52专题一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53内容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53内容二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56内容三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57内容四 风险管理58内容五 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监管60内容六 中央银行62专题二 货币供求以及利率决定67内容一 货币供给、基础货币以及货币乘数67内容二 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68内容三 基础货币的决定69内容四 货币需求传统数量论70内容五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70内容六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71内容七 利率决定理论72内容八 利率的变动74内容九 利率的结构7

4、5专题三 货币与经济79内容一 货币与国民收入:IS-LM模型的内容79内容二 关于总供求模型80内容三 通货膨胀83专题四 货币政策86内容一 货币政策的目标86内容二 货币政策工具87内容三 操作88内容四 中美货币政策的差异88国际金融学部分92专题一 国际收支92一、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利益和负担:92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92三、国际收支的分析93四、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的机制。94五、国际收支理论总结表格94专题二、外汇与汇率97一、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97二、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影响97三、汇率决定理论总结表格98专题三 国际金融市场101一、起始保证金、维持保证金、变动保证金、盯市(

5、Marked to Market)101二、金融期货(Financial Futures)、套期保值(Hedging)、投机(Speculation)、多头交易、空头交易;货币期货(Currency Futures)、货币期货交易;利率期货(Interest Rate Futures)、股指期货(Stock Index Futures)101三、金融期权(Financial Options);看涨期权(Call Options)、看跌期权(Put Options);美式期权(American Style)、欧式期权(European Style);货币期权(Currency Options);

6、协定价格、期权价格(期权费);两平期权、实值期权、虚值期权;期货期权(Futures Options)102四、票据发行便利(Note Issuance Facilities, NIFs)102专题四、国际资本流动103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103专题五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104一、内部均衡、外部均衡和米德冲突104二、支出变更政策、支出转换政策、结构政策、融资政策104三、丁伯根法则、有效市场分类原则105四、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以邻为壑政策:105五、相机性协调、规则性协调105六、开放经济下冲击的传导机制106七、浮动汇

7、率制下国际间政策协调的诸方案。106八、影响国际储备需求量大小的因素。107九、国际储备供给的内容。107十、国际储备管理的两个方面108十一、特里芬难题109专题六 国际货币制度110财政学部分111备 注132微观经济学部分考情分析:微观经济学部分在历年的试题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一般以一道名词解释的题目出现,另外近几年的考试更多的出现在市场失灵跟博弈论部分,在大题方面只出现过有关公平效率的一个选做题。因此在这里我们就只列出一个纲要性质的各个专题的框架。专题一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本专题知识框架有关本专题的名词解释:弹性的相关概念,替代品与互补品、恩格尔曲线。恩格尔系数。恩格尔定律、供求定

8、理、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专题二 消费者行为理论本专题知识框架相关的名词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剩余、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正常物品、低档物品、吉芬物品。消费者偏好的假定。专题三 生产者理论知识框架相关概念:C-D生产函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产量线、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生产的经济区域、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交易成本、沉没成本、规模报酬的三种情况、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跟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辨析。专题四 市场理论知识框架相关概念:停止营业点、成本不变行业、成本递增行业、成本递减行业、消费者统治与生产者统

9、治、价格歧视、占有均衡、纳什均衡、囚徒困境专题五 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理论知识框架相关概念:边际产品价值、地租、租金、准租金、经济租金、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专题六 一般均衡与效率知识框架相关的概念: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和替换1、完全竞争与经济效率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任何竞争性市场都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就完全竞争经济的消费者而言,任意一个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同样的,其他消费者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条件也是如此。于是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满足。而就完全竞争的生产者来看,任

10、意一个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任意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这两种要素的价格比率,同样的,其他生产者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条件也是如此。于是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满足。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边际转换率等于两种产品的边际成本的比率,由于完全竞争中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而消费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替代率等于产品价格的比率,所以边际转换率与边际替代率相等,于是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满足。总体评价:该定理以严格的证明褒扬了完全竞争市场在效率上的优越性,揭示了市场经济在信息方面的优越性;但是其前提假设是市场必须完全竞争,而这与现实是严重不符的。所以在承认市场机制的种种优

11、越性的同时,必须看到政府调控的必要性。2、效率和均衡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如果个人偏好是凸型的,则每一个帕累托有效配置对于商品的某个初始禀赋来说,是一个竞争性均衡。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任何帕累托最优配置都可以通过适当的财富再分配,有完全竞争市场来实现。总体评价:推崇市场经济的人认为,第二定理表明市场经济可以实现反映社会意愿的任何一个帕累托最优配置。但是收入的再分配或者财产的再分配是无法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完成的,尤其是对于人力资产的再分配问题。专题七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知识框架相关概念: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委托人-代理问题、外部性、庇古税、搭便车、寻租、帕累托定律

12、、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宏观经济学部分考情分析:整个宏观经济学部分是考试的基础部分,同时也是接下来理解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以及国际金融学的基础,其中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国际收支等内容在接下来的三门课程中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加深。这个部分需要对几个基本的经济模型有很好的理解,最主要的是要能够灵活运用这里介绍的模型,并且要能够理解模型产生的基本原理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往考题就考过关于相互之间联系的问题,比如06年的“简述IS-LM分析框架和AS-AD分析框架的相互联系和不同”。另外还有很多是跟财政、货币银行两门学科交叉的考题,主要集中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货币创造方面。专题一 国民收入核算基本

13、原理知识框架:一、总产出及其衡量(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1、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该定义包括: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测度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的价值,指的仅仅是一个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不是一定时期内所出售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价值,是一个流量概念,是地域概念而非国民概念,仅仅是指为市场而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值,而不包括非市场活动。2、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是指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的而是最终使用产品。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物品使用的产品。GDP的核算中只能计算经

14、济社会的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不能计算中间产品的价值。3、GDP与GNP的联系与区别区别: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一个国民的概念。联系:国民生产总值有一部分是本国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从量上看,一国的GNP大于GDP说明本国公民在外国取得的收入大于外国公民在本国取得的收入。反之则反是。4、名义GDP与实际GDP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注意:所用的价格是当期的价格。实际GDP:使用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注意:使用的价格是基期价格。

15、5、实际国民收入与潜在国民收入实际国民收入:是指与总支出水平相一致的均衡收入,它是由整个社会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进出口净额而构成的总需求水平决定。潜在国民收入:是指充分利用社会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所能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量值,也就是一国的经济潜力充分利用或者发挥的时候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一般认为,潜在国民收入是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实际GDP取决于社会总支出水平或者有效需求水平,潜在GDP取决于一国在一定时期的可利用的资本、劳动、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总量以及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平。注意:均衡收入并不一定就是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国民收入。另外注意区分两个名义GDP。(二)衡量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方

16、法1、生产法这种方法是按照提供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所有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它反映了国民收入的来源,所以也叫做生产法。在根据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要把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仅计算所增加的价值,避免了重复计算,所以这种方法又叫价值增值法。说明:存货p 必需剔除原材料和商品库存中以前增加的价值;p 由于价格上涨导致的价值增加,即存货(库存)增值,由于产出并没有实际增长,必需从增加值中扣除。政府服务p 私人行业产品在市场上出售,故很容易估价。可是政府服务则不是,应当按照它们的提供成本来估价。住宅所有权p 自用住宅的“租金”进行估算。对产品的税收和补贴p 需要扣除,因为不构成生产中的增加值

17、2、支出法这种方法是从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的购买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加起来,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来的产量与劳务的市场价值,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最终产品和劳务货币价值的总和。一定时期内经济中的总支出主要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A、消费支出(C)它是指居民户用于购买各种消费品的支出。它包括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但不包括购买住宅的支出。B、投资支出(I)它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用于投资的物品资本品之所以被看作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是因为它在生产别的产品的过程中只是部分地被消耗,而中间产品在生产别的产品时全部被消耗掉。投资包括

18、固定资产投资与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是指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房的增加。存货投资是指企业所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变化,可以把它看作是企业自己“购买”自己所生产的产品的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与存货投资之和为总投资,总投资减去折旧就是净投资。C、政府购买(G)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产品与劳务的支出。但是,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中还包括转移支付,这一部分支出是计入GNP的。D、净出口(NX)净出口等于出口减去进口。如果用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NX代表净出口,则有:NX=X-M。把上述四个方面的支出加总起来就有: GDP = C + I + G + NX 或GDP = C

19、+ I + G +(X-M)3、收入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而计算出国民生产总值。具体来说,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的收入包括:(1)雇员收入,如工资、薪金等;(2)业主收入,即非公司化的自我雇佣者的收入;(3)个人租赁收入,如地租、专利收入、版税收入等;(4)公司利润;(5)净利息,即个人从商业和国外渠道得到的利息收入减去个人支付的利息。这五项加总起来构成一国狭义的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基础上,再加上企业的间接税和企业的转移支付以及折旧,就构成了一国的GNP。如果进一步在GNP中减去国外净要素支付,即得GDP。说明:存货增值p 需要扣除,因为并

20、不是产出实际增加所致。转移支付p GDP只包括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所产生的收入,因此不能包括。直接税p 应当包括,是生产所产生收入一部分。对产品的税收和补贴p 需要扣除。注:以上三种方法计算的GDP从理论上来讲最终的结果应该是相同的,在现实中会由于一些统计上的误差使得结果有一定的误差。(三)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其他几个概念国民生产净值(NNP):它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即GNP中扣除了折旧以后新增加的价值。 狭义国民收入(NI):它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NNP减去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上政府补助金。个人收入(PI

21、)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NI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和社会保险金,加上政府和企业的转移支付及非商业利息。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即PI减去个人所交纳的各种税收。GNP折旧NN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NIPI=NI-企业利润-社会保险金+转移支付+净利息收入+红利个人所得税及非税收性支付DPI(四)GDP衡量经济成果的缺陷A、测算国民产出的问题在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有些经济活动无法计入GNP。a)非市场性(不适合市场销售的)项目例如:在花园种植花草;为自己做晚饭等b)“地下”经济例如:主要不合法的交易,例如毒品,“夜间练摊

22、”等B、统计数字测算福利的问题1)、生产不等于消费(如果由于投资增加,就不会提高当前消费)。2)、GNP不能反映出人们由生产中所得到的福利的变动情况(劳动强度、工作时间等)。 3)、忽略了外部性(环境污染等)。4)、某些不良的生产导致GDP增加(比如犯罪多,治安支出增加;压力大,卫生保健支出多)。5)、没用考虑收入分配。联系基尼系数问题二、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A、两部门经济在两部门经济中既没有政府,也没有对外贸易。如果以Y代表GNP,则从总支出的角度来看, Y C + I,从总收入的角度来看,全部收入不是被用于消费,就是储蓄(S)起来了,故 Y C + S,两式合并则有 C + I C + S

23、或 I S。这一恒等式的含义是:根据国民收入的定义,未用于购买消费品的收入(储蓄)等于为归于消费者之手的产品(投资)。B、三部门经济在三部门经济中,把政府部门引入进来了。从总支出的角度来看,就有:Y C + I + G 从总收入的角度来看,全部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之外,还有一部分必须以税收的形式上交给政府,如果以T代表政府税收,则有:Y C + S + T。合并上述两式有:C + I + G C + S + T,即:I + G S + T或者I S +(T G)。(T G)可以看作政府储蓄,可以是正值,也可以为负值,表示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C、四部门经济在四部门经济中,进一步引进对外贸易,

24、即进出口。因此,从总支出的角度来看:Y C + I + G +(X M)。从总收入的角度来看,如果不考虑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则仍然有: Y C + S + T。合并以上两式就有:C + I + G +(X M) C + S + T。即:I + G +(X M) S + T或者:I S +(T G)+(M X)。该恒等式代表了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等于投资的恒等关系。注:这几个恒等关系看似简单,但是要深刻理解并能够灵活掌握,在接下来的财政分析、国际收支分析中都会用得到,要搞清楚这里的等量关系跟现实中的经济业务的关系。专题二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AENI模型本章知识框架、有关基本假定的问题

25、理解1、基本假定的内容n 需求不足,由此引起经济低于充分就业;n 价格不变,从而经济主要是数量调整;n 利率不变,从而货币市场状况不影响商品市场;n 投资与国民收入无关。 由于上述假定,本章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实际上只是总需求理论,即收入只由需求一方来决定。2、国民收入均衡公式国民收入恒等式为: C + I + G +(X- M) C + S + T如何把该式发展为国民收入均衡公式,从而过渡到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呢?为此,我们首先可以把国民收入核算看成是估计某一时期生产的既定国民收入总量,而需要进一步研究“下一时期”或“下几个时期”的生产情况:在什么条件下将继续生产同样数量的国民收入?在什么

26、情况下将生产更多的或更少的国民收入。于是,问题就从国民收入的核算转化为国民收入的决定。很明显,要继续维持某一时期的既定生产规模,必须要总的需求恰好等于该期已经生产出来的国民收入。如果总需求小于既定的国民收入,则一部分产品就不能得到实现。于是,生产将缩小,国民收入将下降;如果总需求大于既定的国民收入,则一部分需求就不能得到满足,于是,生产将扩大,国民收入将提高;或者在生产无法扩大时,价格水平将上涨。只有当总需求恰好等于国民收入时,生产才既无扩大又无缩小的趋势。此时,国民收入处于所谓“均衡”状态。因此,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为: 总需求 = 国民收入。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总需求可以定义为总的“意

27、愿支出”或“意愿购买”。意愿支出反映了支出者的“计划”或“打算”,它不同于国民收入恒等式中的“实际支出”,即已经实现了的支出。实际支出包括意愿的和非意愿的两种。例如,在企业的实际投资支出中,计划的存货增加属于意愿支出,不是计划中的存货增加则属于非意愿支出:它们是由于卖不出去而不得不由企业自己“购买”下来的部分。显然,非意愿支出不能看成是需求。由此,国民收入均衡条件可以重新表述为: 意愿支出 = 国民收入注:意愿支出的构成:实际支出可以分解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个部分。同样地,意愿支出也可以分解为四个相应的部分:意愿的消费、意愿的投资、意愿的政府购买和意愿的净出口。已经假定,简单国民收

28、入决定理论研究的是需求不足引起的低于充分就业经济。在这种经济中,由于需求不足,除了企业部门外,其余三个部门在“买”的方面都非常自由:愿意买就可以买,不愿意买就可以不买,从而其意愿购买即意愿支出就等于其各自相应的实际支出。于是有:n 意愿消费 = 实际消费 = Cn 意愿政府购买 = 实际政府购买 = Gn 意愿净出口 = 实际净出口 = X - M企业部门之所以例外,是因为它固然能够“愿意买就可以买”,但却不能“不愿意买就可以不买”。它卖不出去的产品,不得不自己“买进来”,成为非计划的存货增加部分。因此,企业的意愿支出就不一定等于实际支出。由于意愿投资与实际投资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这又引起

29、整个的意愿支出与实际支出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如果非计划的存货增加量等于零,则意愿投资=实际投资,意愿支出=实际支出。如果非计划的存货增加量小于零,则意愿投资实际投资,意愿支出 实际支出,这种情况常常出现于供不应求的时候。如果非计划的存货增加量大于零,则意愿投资实际投资,意愿支出实际支出,这种情况常常出现于供过于求,即需求不足的时候。无论非计划的存货增加量如何,下列关系总能成立:意愿投资 = 实际投资 非计划存货增量= I - 非计划存货增量意愿支出 = 实际支出 -非计划存货增量= Y -非计划存货增量= C +(I -非计划存货增量)+ G +(X M)将意愿支出公式代入国民收入均衡公式

30、并由国民收入恒等式得: C +(I -非计划存货增量)+ G +(X M) Y C + S + T分解上式可以得到两个具体的国民收入均衡公式: C +(I -非计划存货增量)+ G +(X M)= Y C +(I -非计划存货增量)+ G +(X M)= C + S + T 即:(I -非计划存货增量)+ G +(X M)= S + T 为了方便应用,把意愿投资简称为投资,仍然用 I 来表示,则有: C + I + G +(X M)= Y I + G +(X M)= S + T 一、两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1、两部门经济模型的基本假定1)假设所分析的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家庭部

31、门和企业部门。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都发生在家庭部门,生产和投资行为都发生在企业部门。假定企业的投资是自发的,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2)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中均能够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也就是说当社会总需求发生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的变动,而不会引起价格的变动。2、凯恩斯的消费理论(1)消费函数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但这些因素中最有决定意义的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在两部门经济中,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国民收入,故消费函数可以写成:C = C(Y)。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特点:第一,无论收入多少,消费总为正数,即消费大于零。如果消费等于零,则社会无法继续存在下去。特别地,当收入为零时,消费仍然

32、大于零。此时,消费基金来源于过去的储蓄或借债。第二,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的增加快,即边际消费倾向存在着递减趋势。 根据上述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分析,又可以把消费函数写成:C = a + bY。其中a代表自发消费,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MPC)。它等于消费增加量与收入增加量之比,即 b =C/Y,并且0b0,0b1,从而有-a0,01-b1。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为:第一,当收入为零时,储蓄小于零,为负数;第二,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也增加,但储蓄的增加不如收入的增加快。3、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1)从消费函数的角度来看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均衡公式 Y = C

33、 + I 消费函数 C = a + bY 投资函数 I = I0 把代入并求解可得:Y = 1 / (1 - b )(a + I0) (2)从储蓄函数的角度来看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均衡公式 I = S 投资函数 I = I0 储蓄函数 S = - a +(1-b)Y 把 代入并求解可得:Y = 1 / (1 - b )(a + I0)二、国民收入的变动与乘数原理 1、数学解释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点是:均衡收入水平由总支出曲线与 450线的交点决定(或投资与储蓄曲线的交点决定)。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引起总支出曲线的上下移动,从而使得交点的位置向右或向左移动,则均衡收入将会提高或下降。一般认为,消费函数

34、通常比较稳定,表现在图形上就是消费曲线不会移动。因此 ,总支出曲线主要随着投资曲线的移动而移动。由于投资曲线是水平的,所以,当投资的增加I个单位,意味着总支出曲线将平行地向上移动I个单位,从而使得总支出曲线与450线的交点向右移动,最终导致均衡收入的增加。但是,投资增加所引起的收入增加量通常大于最初的投资量。国民收入的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就叫做乘数。如果以K表示乘数,以Y表示收入增量,以I表示投资增量,则有K = Y/I,显然,乘数的值越大,则投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就越大。450C+IC+IOYE0E1Y0Y1C+I+I2、经济学直观意义整个经济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一个部

35、门的收支变化必然会伴随另外部门的收支的变化。比如公司的投资支出需要购买相关的原材料等,这个过程出售方获得收入,这部分收入必然要落实到相关要素的提供者,也即成为相关要素提供者的收入,不管是企业家还是工人都得到了相应的收入,当然还会有留在企业里的留存收益,在接下来这部分收入在投入使用的时候又会变为另外的企业跟居民的收入,如此不断循环往复,经济在动态中调整达到新的均衡。也就是说,一开始的一笔投资,使得经济中的产出得到了数倍的增加,这就是所谓的投资乘数的意义。对于其他的乘数的理解基本思路也是同理。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所谓的经济增长点之类的新闻报道。比如汽车、房地产等。注:一种观点:节俭的反论 传统经济学

36、崇尚节俭,鼓励储蓄。而现代经济学根据乘数理论认为,消费增加会使销售量增加,销售量增加会使投资增加,而投资增加又会使收入增加;相反,储蓄增加会使销售量减少,销售量减少会使投资减少,而投资减少又会使收入减少。 因此,在现代经济学家看来,消费即浪费是一种“美德”,而储蓄即节俭是一种“罪恶”。 传统的“美德”之所以变成了现代的“罪恶”,原因在于:第一,对个人有益的事情对社会来说可能是愚蠢的事情。节俭即消费对个人来说是好事,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坏事,因为它会减少投资,从而使国民收入收缩;相反,消费即浪费,对个人来说是坏事,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好事 ,因为它会推动投资,从而使国民收入扩张。第二,传统经济学

37、认为经济一般处于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因此,节俭或较少的浪费意味着较多的投资。这时无论从个人还是从社会来看,节俭都是美德。而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一般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存在着资源过剩现象。因此,消费或较多浪费意味着可以刺激较多的投资,这时从个人来看节俭是美德,但从社会来看节俭却是一种罪恶。 三、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的决定1、政府收入、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政府收入主要是政府向企业和居民的征税,在我国还包括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的部分。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等的购买。政府的转移支付是指政府给居民的救济性收入以及津贴。2、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三部门模型的国民收入均衡模型包括两个: C + I +

38、G = Y I + G = S + T 本节分析以式为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使用式,仍然不仅要讨论政府购买支出G,而且要讨论税收T。这是因为T通过影响可支配收入而影响消费,进入消费函数之中。 3、政府购买和税收的综合效应平衡预算乘数定义: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者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其在数值上总是等于1。数学推导:假定政府购买支出增加为G,税收增加为T,并且G =T。由于政府支出增加G,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为 ;政府增加税收T,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量为 ,设G和T的综合效应为Y,则有:由此可知,平衡预算乘数为意义:政府可以在保持财政平衡

39、的前提下,通过财政政策的组合来刺激经济的增长,具体而言就是在增加政府开支的同时等量增加税收,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是继续保持了财政收支的平衡,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来看是增加了经济的总产出。但是这只是理论上的理想状况,在现实中是存在很多障碍的:征税、政策的执行情况、政府开支的利用效率以及整个理论的基础乘数理论是否靠得住的问题。4、四部门经济的情况只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国际收支,分析方法没有本质的变化。注:1、本专题的内容中涉及到数学推导的,重点在于通过推导加深对相关概念理论的理解,考试的时候不会出现具体的理论推导,但是对于每一个乘数的经济意义需要掌握,特别是平衡预算乘数,要能够结合后面的财政学的内容加深

40、理解。对于本专题开始部分的关于平衡产出的内容需要跟上一个专题中的投资储蓄恒等式相联系并加以比较。曾经有过一个关于这方面的考题:从国民经济统计角度看,储蓄=投资 恒成立;而从凯恩斯乘数理论角度看,储蓄并不总是等于投资。二者有无矛盾,如何解释?对本题的分析思路,可以从意愿投资和计划投资,以及意愿储蓄和计划储蓄之间的区别去说,两种理论使用的是不同的概念。专题三 扩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本章知识框架:在IS-LM模型下将撤消利率不变的假定,把投资看作是利率的函数。同时,继续保留经济低于充分就业以及价格水平不变的假定。一、投资的决定1、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

41、括厂房、机器、设备和存货的增加以及新住宅的建筑等。企业是否要对新的实物资本进行投资,取决于这些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与为购买这些资产而必须借入的款项所要求的利率(i)的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投资就是值得的;如果前者小于后者,投资就是不值得的。换言之,在投资的预期利润率既定的情况下,当利率上升时,企业的投资需求量就会减少;反之,投资需求量就会增加。因此,可以把投资函数写成:由于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所以,投资函数又可以写成: 其中,为自发投资, d为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2、影响投资的两个重要因素:利率和资本的边际效率(资本的预期收益率)利率,是指实际利率,大致上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资本的边

42、际效率(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得一项资本物品的试用期内各项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二、利率的决定(关于利率的决定有很多理论,在货币银行学部分我们会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介绍,在这里只介绍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 1、利息和利率西方宏观经济学认为,利息是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流动性(liquidity)是指一项资产在不损害其原有价值的情况下转变成货币的难易程度。高度的流动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特点:保值性和还原性。流动性偏好就是偏好具有这两个特点的资产。如果要人们放弃这种资产,即放弃流动性偏好,就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是利息。利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

43、的变化同方向,与货币供给的变化成反比。2、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而形成的货币持有量。按照持有货币的目的不同,货币需求可分为三种: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1)、货币交易需求所谓对货币的交易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的需要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造成这种需求的根本原因是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二者之间的时差。一般说来,收入水平越高,总支出量愈大,对货币的交易需求也愈大。故这种需求是收入递增函数。如果以L1表示这种货币需求,Y表示收入,则有: L1 = f (Y)或 L1 = k Yk代表人们出于交易动机所需要的货币量占其收入的比例。2)、货币预防需

44、求所谓对货币的预防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某种不时之需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凯恩斯认为,对货币的预防需求则产生自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为了应付支出的总体增加和收入的意外减少或延迟,人们有必要持有一定数目的预防性金额。同货币的交易需求一样,货币的预防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也与收入成正比,因此可以把预防需求和交易需求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货币交易需求L1。 3)、货币投机需求所谓对货币的投机需求是指由于利率不确定,人们根据利率波动的预期,为了在有利的时机购买债券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收入可以分为两部分:消费和储蓄。而储蓄部分又可以用现金的形式储蓄,也可以用非现金的形式如债券来储蓄。人们

45、究竟选择哪种形式进行储蓄,这取决于其对未来利息率预期的变动。如果他们预期未来利率会趋于下降,就会购买债券;反之,如果他们预期未来利率会升,就会抛出债券而握有现金。债券价格和利率之间存在一种反方向变化的关系。货币投机需求函数可以用下公式表示为 其中,h代表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iOL24)、流动性陷阱利率与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反方向的变化,利率高时,人们持有较少的货币;利率低时,人们持有较多的货币。如果利息率特别高,以至人们认为利率不可能再上升,此时购买债券特别有利,即使万一利率还会上升,债券价格下降,会带来一定的资本损失,但此时极高的利息收益会补偿债券价格下降的损失,这时人们会把所有的用于储蓄的货币都购买债券,而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将等于零。另一方面,如果利率下降,并下降到特别低的水平,以至于人们认为它不会再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