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4520585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方案.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456444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96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704520585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704520585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704520585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704520585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704520585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704520585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704520585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方案.doc(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方案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服务发展能力建设方案项目负责人:徐明灿项目组成员:余战波、杜绍奎、魏光清、姜运隆、郑峰、刘小平、黄滔、谭言斌、张兴友、蒋发伦、谭燕、王长城、黄美兴、胡建明、杨德君、郎朗、陈在良、冉涌、龚成武、秦风元、石中银、赵燕、丁翠娟、陈洁、张子蓉、魏向京。 胡志宏 (重庆远风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范晓宏 (重庆艾格润数控机床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 茂 (重庆长安跨越专用车有限公司规划部部长) 李永革 (重庆江东机械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3目 录概 述1一、建设基础2(一)社会需求2(二)专业定位3(三)

2、专业现状4二、建设目标5(一)建设思路5(二)建设目标5三、建设内容7(一)依托库区支柱产业,深入推进校企对接7(二)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以体系建设衔接职教培养通道,建立职业教学的终身学习理念。13(三)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实践育人17(四)转变培养方式,推行项目导向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19(五)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提升技术服务能力22(六)实施多维评价,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26(七)探索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结合机制,提高专业服务产业能力27四、项目资金预算及建设进度表28(一)专业建设经费预算28(二)建设进度29

3、(三)分年度进度计划表29五、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31(一)改革举措31(二)保障措施33六、预期绩效35概 述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为立足三峡库区、面向重庆的装备制造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现代农业、汽车产业、生物产业等,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素质,掌握相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从事自动化生产线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及技术管理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主要建设内容:深化“项目导向、多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以机电一体化系统和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修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重点建设PL

4、C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单片机技术及应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3门优质核心课程;培养自动化生产线方向、机电一体化设备方向专业带头人2名,培养骨干教师6名,注重培养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5%,聘请14名企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自动化生产线、机电一体化技术服务、工业机器人等5个实训室(中心),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与长安集团、嘉陵本田、重庆江东机械厂、重庆远风机械厂、如意三峡纺织集团、希姆电梯公司、宜化集团、雷士照明等1多家装备制造企业、轻纺企业、化工企业

5、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与30多家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保证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开展维修电工、数控维修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1200多人次,为企业进行技术培训700人次,移民培训400人次,开展技术服务100次;建设专业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专业建设特色:充分利用“校中厂、厂中校”、机电工程训练中心、电工电子实训中心,深化“项目导向、多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相应项目课程训练中,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并根据岗位能力考核标准和职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完成“机修钳工”、“维修电工”、“数控机床调试安装与维修工”等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 “双证融合”。 资金

6、预算:本专业建设项目总需资金为500万,其中,中央财政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支持226万元,行业企业投入10万元,学院为配套264万元。项目建设资金主要用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改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实训实习耗材补贴、实习意外伤害保险等。一、建设基础(一)社会需求1重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急需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制造业的中心将逐步往西部地区转移。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成渝经济区将成为

7、我国第4个经济区,目前国家已将其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根据重庆市十二五规划,“整机+配套”的生产模式,将成为我市发展集群工业的主要途径。“十二五”期间,重庆将重点发展整机集群、产成品集群和原材料集群,形成笔记本电脑、经济型轿车等5个千亿级“整机配套”集群产业,培育出100个规模大、竞争力强的整机产品。在加快培育惠普、西铝、长安等重点企业,形成一批千亿级和百亿级企业集团,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将成为国家级“重头戏”。重庆市计划在5年内,投资3000亿元以上进行工业项目技改,同步破解高端人才瓶颈,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积极与国家规划对接。鉴于此重庆市将重点培育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能源

8、和轻纺建筑等产业,这些产业都急需一大批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对长安汽车、嘉陵本田、重庆宜化、重庆钢铁、重庆啤酒、川仪集团、四联集团、兰花科创、常柴、格力电器、科华水泥、如意三峡纺织、大全新能源、谭木匠、白猫集团、汇源果汁、合智思创、雷士照明、迪康制药、鱼泉榨菜等企业的调查,重庆装备制造业生产线安装、调试工、生产线维修工和数控机床维修技能人才的总量较少,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比例低,仅占职工总数的15.2%,其中高级技工只有5%,而发达国家高达40%。同时在人才结构上还存在年龄断层问题,这些已经成为制约重庆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扩大,需要大量的机电设备维修、机电系统与自

9、动化生产线设计和维修高端技能型人才。2万州及三峡库区十大重点产业急需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三峡移民,世人瞩目;三峡库区,举国关注。学院所在库区腹地承担最繁重移民任务的万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关整个三峡库区和全市大局。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快库区产业发展着力解决移民就业促进库区繁荣稳定的决定、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万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为万州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政策环境。决定指出实现万州发展135目标(一个目标,即成为全市“一圈两翼”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增长极。三大定位,即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第二大城市、渝东北及三峡库区的经济中心、和谐稳定新库区的示范区。五项任务,即着力加快特色

10、产业发展、着力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仅是万州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三峡库区及重庆发展的需要。决定还要求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建设三峡库区职业教育暨移民技能培训基地。2009年3月12日,教育部、国务院三峡办、湖北省、重庆市四方携手,签订共建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试验区协议。万州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建设的十大产业中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现代船舶制造、优质品牌酒业、电子电器制造、优质浮法玻璃、氯碱及精细化工、多晶硅光伏产业、能源等产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影响库区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据调查,目前万州各大产业,尤其在装备制造业普遍

11、缺乏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12.3,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各大产业的发展规划目标和企业安全生产的需求, 96的企业缺少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近几年机电类高职毕业生的供不应求,而且供需比还会持续紧张。加快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提升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汽车摩托车等产业从业人员素质,是工业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二)专业定位立足三峡库区、面向重庆及周边地区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汽车摩托车等产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素质,掌握相应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从事自动化生产线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及技术管理能力的高端技能型

12、人才。毕业生主要工作岗位:(1)自动化生产线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维修;(2)机电一体化设备应用、安装调试、维护维修;(3)机电一体化系统及设备技术服务与售后。(三)专业现状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我院主干专业,建立于1994年,为我国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能源等行业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2003年成立高职学院后,为适应三峡库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大批紧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突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中,重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1)初步形成了“项目导向、多段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紧紧抓

13、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适应性强、需求量大的专业优势,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多年来与腾伟机械厂、长安集团、嘉陵本田、重庆江东机械、重庆远风机械、雷士照明、重庆宜化、大全新能源、科华水泥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充分利用“校中厂、厂中校”、机电工程训练中心、实训中心,利用“实训中心+校中厂”开展专业教学。(2)“双证书”纳入教学计划,实行双证融合。从2003年开始推行“双证书”教育,逐步将“维修电工”、“钳工”、“绘图员”、“数控操作工”、“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等职业考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生产技能训练,采用“以证代考”的考核方法,检验学生的理论

14、水平和技能水平,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融合。2结构基本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本专业现有专任专业教师10名,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3人;具有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双师素质教师占80%,具有企业生产工作经历的占50%以上。本专业现有兼职教师5人,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1人。主要承担专业实践技能课程教学工作。3校内外实训条件较为完备(1)拥有机电一体化实训室、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数控技术实训室、液压气压实训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训室、电机维修实训室、电工技能实训室、PLC实训室等20多个专业技能实训室,其中4个实训室配有相关软件,可完成100多个虚拟实验和仿真加工;(2)拥有1个可进行专

15、业技能实训的工程训练中心。(3)引进企业建立了2个校中厂,与企业共同出资合作建立了1个校外工厂。(4)与长安集团、嘉陵本田公司、江东机械厂、远风机械厂、大全新能源集团等建立了5个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与雷士照明、重庆啤酒万州公司、开州水泥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5)建立了“机电维修工、维修电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所。4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增强以“单片机应用技术”等学术创新团队为依托,积极开展技术服务。承担科研项目4项,在公开刊物发表相关论文近30篇。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和职业鉴定,为地区相关企业培训600多人次。5社会声誉好,就业率高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招生逐

16、年扩大,连续多年保持录取新生报到率大于90%,首次就业率95%以上。6存在的不足 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主要原因在于专业建设中缺少和企业的深度沟通和协作,以至于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没有很好的衔接,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性不强,实训实习条件及职场环境亟待完善,毕业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态度不能完全满足工作要求。二、建设目标(一)建设思路根据三峡库区装备制造等行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以“项目导向、多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

17、专业办学水平与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与三峡库区装备制造、摩托车汽车等行业企业的合作,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五对接”;完善“项目导向、多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建设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为重点,构建体现“项目导向、能力为主线、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探索系统培养,贯通中高职人才培养通道;实施多元多维第三方评价,全方位提供教学改革依据;聘请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技术能手,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

18、的学习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岗位综合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需求。到2012年,将本专业建设成三峡库区机电一体化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具体目标(1) 推进“五个对接”,立足三峡库区、面向重庆及周边地区,推进与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笔记本生产基地等产业的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实施“项目导向、多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三年全程工学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 以建设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为重点,构建以项目为导向、能力为主线、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设PLC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单片机技术及应

19、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3门优质核心课程。(3) 加强与长安跨越、雷士照明、江东机械、远风机械、小康工业、腾伟机械等企业合作,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推进校企深度合作。(4)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技术能手,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带头人1名,培养骨干教师6名,培养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10名,聘请10名企业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5) 建设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学习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拓展和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成立“机电一体化技术社会服务中心”,完善专业服务社会的功能性建设,打造高端技

20、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和输送基地、技术服务与推广基地。(6) 改革专业招生方式,探索中高职衔接系统培养模式。(7) 加快“校中厂,厂中校”建设,以满足岗位综合技能训练需求;深度校企合作基地建设,以满足顶岗实习需求,提升机电一体化专业服务三峡库区产业的能力。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将本专业建设成“校企合作紧密、培养模式先进、办学条件优良、就业优势明显”的三峡库区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8) 实施多元评价,提供教改科学依据。建立学生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

21、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将分析、细化、研究后的权威、有效信息作为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依据。(9) 拓展和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为库区下岗转岗职工再就业进行技术培训,为库区相关企业提供岗位培训,为社会培训600人日左右。面向库区相关企业开展生产、咨询和技术服务,有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到2014年,将本专业建设成三峡库区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三、建设内容(一)依托库区支柱产业,深入推进校企对接1创新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开展多形式合作,多点位对接进一步完善成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由库区装备制造、摩托车汽车等行业企业技术骨干、

22、专家和学院专业骨干代表组成,主任或副主任由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行业)专家担任。专业指导设委员会主要完成:论证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目标,制定年度专业工作计划,制定专业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组织新增专业方向的立项论证审查,建设与修订专业建设方案,组织实施专业建设方案;负责专业建设重大项目的立项审查,检查专业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组织开展专业建设质量监控等评价工作。专业建设委员会下设秘书处出来日常事务,重点落实好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推行“双证书”制度,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教学形式,共建“校中厂”、“厂中校”,机电设备检测维修中心、,实现“五对接”;引进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专业带

23、头人或兼职教师,引进企业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引进企业研发机构或平台,组建机电一体化项目工作室,送出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到合作企业开展共建。落实双专业带头人下“专业建设重大改革事项的商议决策制度”等。重点加强与长安跨越、雷士照明、江东机械、远风机械、小康工业、腾伟机械等企业的紧密合作,共同落实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加快专业特色形成。在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调整专业及方向定位,以服务产业发展需求、满足企业需求为考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与紧密型合作企业主动参与专业的相关建设,为专业运作和发展提供奖教金、奖学金、实验实训设备、兼职教师(技术人员)、就业岗位等,实现深层对接。创新校

24、企合作机制建设经费预算见表3-1。序号项目名称建设目标完成时间(年)建设经费责任人2011-20122012-2013小计学校企业1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成立并正常运行2013336徐明灿各委员2订单培养完成2个订单培养项目2013448各项目负责人各项目负责人3工学交替完成6个工学交替项目2013336各项目负责人各项目负责人合 计101020表3-1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经费预算一览表(万元) 2深化“项目导向、多段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岗位综合能力训练(2个学期) 工学结合文化素质培养(1个学期)工学结合岗位基本技能训练(3个学期)工学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以工作任务

25、展开教学)自动化生产线实训中心 机电一体化设备实训中心数控技术实训中心.专业基本能力训练中心(以项目展开教学)电工与电子实训室液压与气压传动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校中厂)(机电设备组装与调试)2个月校外合作企业(顶岗实习)6个月长安跨越雷士照明江东机械远风机械.社会实践1个月课堂(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两课)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考证图3-1 “项目导向、多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三峡库区的装备制造、摩托车汽车等产业发展,根据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基于职业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个性、就业、发展”为内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思想,将工学结合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

26、,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构建“项目为导线、能力为主线、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实行项目化、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的教学组织模式,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项目导向、多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3-1所示。(1)实现三年全程工学结合学习过程中,学生交替在课堂、社会、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进行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三年全程工学结合,有利于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2)实现“双证融合”在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岗位综合能力训练中,根据岗位能力考核标准和职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完成“机修钳工”、“维修电工”

27、、“高级电工”等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融合。(3)全过程职业素质培养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技术知识、操作技能和基本职业素质的全面养成,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同时,积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表3-2 “项目导向、多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经费预算一览表序号项目名称建设目标完成时间(年)建设经费(万元)责任人2011-20122012-2013小计学校企业1市场调研专业规划专业调研报告与建设方案等2013224徐明灿长安跨越远风机械2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2013336徐明灿长安跨越远风机械合 计55103建立以项目导向、能力为主线、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岗

28、位能力训练为主线,构建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如图3-2所示。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考核标准,分解职业能力,形成基本素质和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的能力体系。根据能力目标,形成三个课程模块:文化素质课程模块、岗位基本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岗位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模块。文化素质课程模块的教学,以校园文化、素质培养社团为依托,主要在课堂与社会实践岗位完成;岗位基本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岗位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模块,按照“工学交替”方式,在专业基本能力训练中心、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校内实习工厂和校外实习合作企业完成课程模块的教学,根据机电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岗位能力项目训练课程训练场地基本

29、素质和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综合能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能力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实习合作企业机电专业各实训中心校中厂钳工PLC控制系统设计师数控机床调试安装与维修工 课堂社会实践岗位素质培养社团英语及计算机等级证书维修电工证自动化生产线操作、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修能力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维修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及语言数学计算能力身体素质职业道德和人生观外文技术资料阅读、翻译能力创新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体育“两课”“两课”英语创新教育文化素质课程机电一体化设备(数控机床)操作、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修能力机电设备技术管理岗位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机械识图与制图能力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

30、修能力机械零件设计能力电动机拆装、控制及维修能力电子线路焊接与调试能力机电一体化系统及设备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调试与维修能力传感器识别、选用、安装能力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工业信号检测与控制技术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电机控制与维修机械零件设计液压气压传动系统设计、安装及调试机械识图与制图岗位基本能力训练课程焊工电工操作维修基本能力低压线路安装与维修机械零件加工和测绘能力机械零件加工数控机床安装调试与维修机电设备技术管理能力机械加工项目电气装调项目简单设备设计项目控制技术应用项目毕业设计项目技能认证图3-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示意图图3-2以项目导向、能力为主线、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31、设计教学内容,以机电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展开教学,保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在岗位基本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岗位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学习结束后,完成数控机床调试安装与维修工、机电一体化证、维修电工证等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融合。4加强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对核心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重构和对优质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与开发,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与重庆远风机械有限公司、重庆宜化集团、重庆机床集团公司、重庆大全新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以企业常用的机电设备为研究对象,对专业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分析,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

32、电子、机械、电气、计控、数控、模具等相关行业和企业从事的主要岗位是机电设备维护和管理,需要的核心技能是机电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系统的调试、维护和管理能力。通过对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的调研与分析,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有:PLC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单片机技术及应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3门。核心课程的建设架构见图3-3。 优质核心课程师资建设学生小组自评、教师评、企业人员参与测评考核标准建设项目任务开发企业参与能力训练模块1能力考核标准项目任务能力训练模块2能力考核标准项目任务能力训练模块N课程综合能力测评能力考核标准项目任务实训基地建设学习领域课程模块化的项目导向学习达到工学结合的目

33、的图3-3 核心课程的建设架构(1)课程建设思路为:依据职业岗位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职业标准;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l 机械、电气安装图纸识、读;l 机械结构安装规范、工艺;l 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方法及布线工艺;l 变频器、伺服控制驱动器、步进控制驱动的安装与调试;l 液压气压元件及管路的安装与调试;l 传感器安装与调试方法;l 工业现场总线布线工艺及组态网调试方法;l 安装工具、量具、仪器仪表应用;l 整机运行;l 安全操作规程;l 技术资料(中文、英文)应用;l 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方法;l 机电设备维修方法;l 机电设备拆装方法;l 拆装工具使用方法;l 零部件测绘、加工(冷热加工)方法

34、;l 液压气压回路故障分析与处理;l 机械零部件间隙调整方法;l 机电设备检测仪表、维修仪器工具使用方法;工作任务课程内容自动化生产线维修自动生产线故障诊断机械机构故障诊断维修生产线控制程序调试电气系统故障诊断维修组态网故障诊断维修维修零部件加工仪器工具故障诊断维修自动化生产线改进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料仓仓库单元安装与调试传输分拣单元安装与调试加工单元安装与调试机械手工作单元安装与调试成品分装单元安装与调试肌肉缸冲压单元安装与调试气操作手单元安装与调试真空取放单元安装与调试组态网安装与调试灌装单元安装与调试图3-4 基于工作任务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维修课程教学设计按照职业标准,将岗位能力分解

35、为若干个能力要求;结合生产任务和能力训练要求,开发相应的项目任务;制定融合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能力训练模块考核标准、考核方法;编写适合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教学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其中,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设计见图3-4。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计划见表3-3。PLC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单片机技术及应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表3-3 优质核心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表课程名称负责人合作企业建设内容PLC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郑峰腾伟机械、小康工业分解职业能力,开发课程项目任务;建设课程标准;编写电子教案和教学讲义;建设课程能力考核标准;完成课程课件,建立课程网站;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教学素材库。单片

36、机技术及应用刘小平远风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谭燕长安跨越专用车有限公司(2)具体建设内容:组建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团队:与重庆长安跨越车辆有限公司、重庆雷士照明有限公司、重庆远风机械有限公司、重庆江东机械厂、重庆机床集团公司等进行深度合作,引进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开发全过程,建设一批以技术引领、任务驱动、优质项目化为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互融合,教学做合一。按照岗位能力制定课程标准:与相关企业合作,将机电一体化典型行业技术标准及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建设以能力标准为主要内容的专业

37、核心课程标准。核心课程建设实施:通过到企业调研,收集相关典型任务,组建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制定课程建设计划,进行课程的典型任务分析,将典型工作任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转化为相应的学习任务与项目,建立课程标准。围绕课程标准,设计教学情境,编制教学教案,并据此编写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任务单、引导文、检查单、评价单、教材以及相应的教学资源库,开发相应的教材和配套的网络教学平台。(二)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以体系建设衔接职教培养通道,建立职业教学的终身学习理念。推进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

38、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探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以体系建设衔接职教培养通道,建立职业教学的终身学习理念。中高职的衔接发展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1.依托“三峡库区职教集团”,建立“机电人才系统培养研究委员会”,研制人才系统培养方案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发挥我院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引领带动作用,实现三峡库区高职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共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经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组织和倡议发起,成立了三峡库区职教集

39、团。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为龙头,以专业为纽带,以行业为主要服务面向,联合重庆三峡库区同类专业的市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和相关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组建以支撑库区产业的区域职教集团,带动三峡库区职业教育跨地域、跨部门、跨学校、跨层次的合作。通过职教集团,构建机电人才系统培养研究委员会,共同研制人才系统培养方案。系统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与经费预算见表3-4。序号项目名称建设目标完成时间(年)建设经费责任人2011-20122012-2013小计学校中职校1机电人才系统培养合作研究委员会中高职衔接要求2013224余战波各委员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统招班)人才培养方案2013224徐明灿各委员3机电一体化技术

40、专业(单招班)人才培养方案2013224徐明灿各委员合 计6612表3-4 系统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与经费预算一览表(万元)2.探索一贯制的系统培养模式,打通中高职衔接系统化培养通道,建立职业教学的终身学习理念为了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本专业从2010年起开始单独招生,生源来自于重庆市单招统一考试中优秀并录取的“三校生”,单招的开设,使这些中职生有了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机会。(1)高职专业与中职专业的衔接。我们从专业服务产业为出发点设置专业,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我院依托三峡库区职教集团,与集团内各个中职学校研究制定中、

41、高职专业目录,明确各自重点,达成教学内容和实践技能的衔接,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较好的衔接起来,形成五年一贯制的系统培养模式,有“3+2”和“2+3”两种形式。本专业将深入研究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拓宽专业设置面和衔接通道,提高着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将本专业的专业设置作为中等职教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实施过程中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学生先完中等职业教育( 3 年或2年) 的基础上再接受我院高职教育( 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我院的高职文凭。中职学校和我们在课程建设、实训建设等方面有沟通,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

42、2)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将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从而培养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根据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的要求,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确定技能型人才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明确中职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及和规格,研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统招班)人才培养方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单招班)人才培养方案,避免中职、高职培养目标出现职业能力水平和教育层次的重复和错位。(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聘请中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

43、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1)课程体系的衔接为加强对中职对应人才的深度调研,针对中高职教育衔接,非对口衔接专业错位,对口衔接课程与内容重复等问题,建设期内,我们将和职教集团的各中职学校合作,建立“机电人才系统培养研究委员会”。各校派出有经验的骨干教师3-4名,组成委员会不定期交流和定期研讨,及时了解行业企业需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共同设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地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

44、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课程体系具体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方向课等方面考虑层次的衔接。中高课程衔接层次结构见图3-5。图3-5中高课程衔接层次结构2)课程内容衔接依托职教集团,建立“机电人才系统培养研究委员会共同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能够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能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4)培养方法的衔接中职生的培养必须采取有别于高中生源的不同方法,目前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入学后将他们单独编班,从职业中学开设的文化课的实际出发,单独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予以实施。教学计划中:公共基础课的内容衔接,由于中职生的基础相对较差,课时安排应比普通高中生源班适当增加,教学的起点适当降低;专业基础课,由于中职生已经有一定基础,课时安排上可适当减少,教学的起点适当提高;专业技能实践模块的衔接,非强化技能训练的生产实习,在时间安排上可比普通高中生源班的少一些。总体要求不能离开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