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16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4作业答案100分.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481153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9.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大16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4作业答案100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川大16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4作业答案100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川大16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4作业答案100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川大16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4作业答案100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川大16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4作业答案100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川大16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4作业答案100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大16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4作业答案100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川大16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4作业答案100分说明: 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5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 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A. 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 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D. 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3. 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 B. 主观同客观、认识同

2、实践相分裂 C.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 D. 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裂 4. 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是。 A. 辩证法 B. 形而上学 C. 唯心主义 D. 可知论 5. 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理在事先 D.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6.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 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 C.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7. 哲学的党性是指。 A. 凡是哲学或属于唯物主义或属于唯心主义 B. 凡是哲学都为一定阶级服务 C. 凡是哲

3、学或属于形而上学或属于辩证法 D. 凡是哲学或者是反动的或者是进步的 8.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有三个局限性,即。 A. 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B. 直线性、循环性和盲目性 C.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D. 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看问题 9.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 无限和有限的关系 D.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 18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D.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A. 关于人类思维活动的一

4、般规律 B. 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C.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D.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3.空间是指。 A. 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B. 事物之间的距离 C. 物体的体积 D. 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14.各种运动形式的区别,主要取决于。 A. 它们不同的复杂程度 B. 它们不同的稳定性和相互关系 C. 它们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殊矛盾 D. 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不同需要 15.“天不变,道亦不变”是。 A. 唯物论观点 B. 唯心论观点 C. 辩

5、证法观点 D. 形而上学观点 16.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 主观唯心主义 B. 相对主义 C. 客观唯心主义 D. 唯物主义 17.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就在于。 A. 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 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C. 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否认运动对于物质的依赖性 18.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一种。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二元论的观点 C.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 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19.意识是“客观存的主观映象”是指。 A. 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B.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C. 意识的形式

6、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20.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 A. 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作用 B. 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C. 抹煞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D. 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1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即。 A.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 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 C. 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D. 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E.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

7、题 2. 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 A. 世界处于什么状态 B. 世界运动有没有规律 C.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D. 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 E.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3. 哲学是。 A.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B. 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 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D.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E. 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4. 下列各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其性质属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有。 A. 自由和必然 B. 真理和客观规律 C.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D. 理论和实际 E.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5. 下列论著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A.

8、 曹雪芹的红楼梦 B.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C. 孔子的论语 D.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E. 邹容的革命军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 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D. 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唯物辩证历史观的统一 E.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7. 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A. 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B. 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 没有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 D. 没有说明人民群众活动的作用 E. 承认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8. 主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9、A. 时空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 B. 客观世界中存在“绝对时空” C. 时空是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D. 时空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E. 时空是“绝对观念”外化的产物 9.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 A. 诡辩论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变化发展的观点 E. 唯心主义的观点 10.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关系是。 A. 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B. 高级运动形式是以低级运动形式为基础的 C. 高级运动形式包括低级运动形式 D. 高级运动形式可以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 E. 各种运动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 4.0 分,共40.0分。

10、1. 人为自然界立法。 2.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3. 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似的特性。 4. 随着当代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辩证唯物主义也要变换自己的理论形式。 5. 时间是均匀流逝的过程。 6. 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蔽自己的大书。 7.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8. 整个世界都是认识的客体。 9. 唯物主义就是辩证法,唯心主义就是形而上学。 10.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5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辩证法所要求回答的是。 A.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11、的问题 B.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 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D. 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A. 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B. 事物在联系中运动变化 C. 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D. 事物的客观实在性 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普遍联系的规律 4.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 A. 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B. 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C. 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D. 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 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A. 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

12、物 B. 它是正确区分事物的基础 C. 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D. 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或然率就是对。 A. 可能性在质上的科学说明 B. 可能性在量上的科学说明 C. 可能性在质量结合上的科学说明 D. 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科学说明 7. 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称之为。 A. 偶然性 B. 必然性 C. 现实性 D. 可能性 8.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 A. 事物的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B. 事物的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C. 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一对范畴 D. 事物的先后相继,

13、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9. 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 不可能性 B. 现实的可能性 C. 抽象的可能性 D. 微小的可能性 10.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客观世界不存在偶然性,这种观点是。 A. 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B. 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C.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D.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11.假象是指。 A. 正面地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B. 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 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D. 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12.“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14、D. 折衷主义的观点 1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 A. 相对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4.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曾说过:“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句话是一种。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相对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15.否认相对静止是。 A. 绝对主义 B. 相对主义 C. 唯心主义 D. 二元论 16.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绝对性和相对性 C. 变动性和稳定性 D. 斗争性和同一性 1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问题

15、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问题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问题 18.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B.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D.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19.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 A. 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B. 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C. 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D. 事物的质是不变的,事物的量是不断变化的 20.“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

16、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 激变论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 4.0 分,共4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辩证法的总特征要求人们。 A. 用整体性的观点观察事物 B. 在观察事物时不要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加以研究 C. 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 D. 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事物 E. 用具体的、历史的观点观察事物 2.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为。 A.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B.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C.

17、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D. 幻想联系和真实联系 E.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3. 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 A. 现象是外在的,本质是内在的 B. 现象是可感知的,本质是借思维才能把握的 C. 现象是易变的,本质是较稳定的 D. 现象是相对的,本质是绝对的 E. 现象是共性,本质是个性 4. 下列表述中,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5. 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命题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 A.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B.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C.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18、 D. 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E.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6.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必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外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发展自己,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这样做依据的哲学道理有。 A.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B.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 E. 外因和内因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7.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 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B. 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 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D. 推动矛盾双方的力

19、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E. 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 8. 古语说:“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A.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E. 质变会引起新的量变 9. 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有。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D.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E. 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10.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会导致。 A. 庸俗唯物主义 B. 庸俗进化论 C. 改良主义 D. 激变论

20、 E. 冒险主义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10.0分。 1. 假象不反映本质。 2.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 3. 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4. 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 5. 矛盾是人们思维陷入混乱的产物。 6. 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个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7. 所有的决定论都主张世界上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8. 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 9.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10.

21、“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这是辩证法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次考核作业答案 得分:9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5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所谓环境问题,指的是。 A. 如何保持生态环境平衡问题 B. 如何保持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问题 C. 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问题 D. 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2. 国体指的是:( B ) A. 国家的民族性质 B. 国家的阶级性质 C.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D. 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22、3. 政体指的是:( D ) A. 国家的民族性质 B. 国家的阶级性质 C. 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D.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4. 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D ) A. 艺术 B. 道德 C. 宗教 D. 政治法律思想 5. 社会意识形态指的是:( D ) A. 社会精神生活的全部内容 B. 具有系统化抽象化特征的社会意识形式 C.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D. 思想体系中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部分方面 6. 自然科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 ( B ) A. 属于上层建筑 B. 不属于上层建筑 C. 属于经济基础 D. 不属于经济基础 7. 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 (

23、A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 B.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的 C. 产品分配关系决定的 D. 消费关系决定的 8.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人类。 A. 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 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 C. 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 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9. 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A. 运输设备 B. 仓储设备 C. 维修工具 D. 生产工具 10. 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 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 人与人

24、之间的经济关系 D.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11.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 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B. 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 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D. 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12.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 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 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 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D. 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13. 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A. 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B. 无阶级社会、过渡性社会、阶级社会 C.

25、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D. 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14.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A.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 B. 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 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 D. 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15.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之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A. 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 是历史宿命论 C. 是旧唯物主义理论 D. 与承认主体选择 作用不矛盾 16. 科学

26、技术也是生产力,其含义是指。 A.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 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生产力 C. 科学技术可以把生产力的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D.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它要素中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7. 从国家起源来讲,国家是。 A. 全体社会成员基于天赋人权和理性契约而形成的 B. 为调和社会各阶级之间矛盾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而产生的 C.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D. 少数英雄人物为拯救人类免于战乱和灾祸而创设的 18.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在于。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性 B. 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27、 C. 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19. 阶级首先是一个。 A. 政治范畴 B. 社会范畴 C. 意识形态范畴 D. 经济范畴 20.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 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 4.0 分,共4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各项属于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的有。 A.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B. 社会分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 C. 投机商人通过不平等交换赚

28、取钱财 D. 一些人利用各种手段掠夺他人财产 E. 通过不平等分配占有他人劳动 2.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它是。 A.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 阶级社会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途径 D. 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改良的手段 E. 解决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必要手段 3. 下列各项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的有。 A. 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人们的眼界 B. 剥削阶级的偏见曲解历史的发展 C.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高 D. 认识上的直线性和片面性 E. 保守落后思想的腐蚀作用 4. 社会进步的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准的有。

29、A. 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B. 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C. 进步的政治制度代替反动的政治制度 D. 良好的道德风尚代替腐朽的道德风气 E. 一种经济体制代替另一种经济体制 5.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说明。 A. 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B. 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C. 人的本质不是不变的,而是变化的 D. 人的社会属性属于人性范围,人的自然属性则不属于人性范围 E. 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 6. 在马克思主义中,“共产主义”一词具有多重含义。下列各项属于“共

30、产主义”一词的正确含义的有。 A. 作为一种文化,共产主义是指对人类一切文化的彻底否定 B. 作为一种学说,共产主义是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C. 作为一种运动,共产主义是指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 D.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共产主义是指人类最理想的社会 E. 作为一种理想,共产主义是指某些人精心设计的无限完美的社会 7. 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具有多方面的基本特征。其中有。 A. 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 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C. 消灭了旧式分工,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D. 人们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极大提高,可以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E. 国家完全消亡,

31、代之以社会管理机关 8. 下列各项中体现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有。 A.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D.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E.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9. 在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上,我们主张。 A. 在实现人的社会价值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B. 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牺牲自我价值,维护社会价值 C. 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并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作出贡献,就是一个高尚的人,有价值的人 D. 人的价值是思想与行动、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E. 人的

32、价值是权利与义务、享受与奉献、消耗与创造的统一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自由,具有如下特征。 A. 自由是绝对的自由,即冲破一切必然性的束缚,为所欲为 B. 自由是具体的自由,即自由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C. 自由仅仅表现为思想的自由,即人有自由意志 D. 自由是实际地驾驭客观必然性,即通过改造世界而获得的自由 E. 自由总是一定阶级的自由,超阶级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10.0分。 1. 质和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 2.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3.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4. 社会基本矛盾运

33、动的最终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5.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6.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规律是阶级斗争规律。 7. 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认识。 8.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9. 自由是指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10. 英雄人物的活动是理解历史活动的基本线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5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 A. 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唯心主义认识是不可知论 B

34、. 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反映论,唯心主义认识论是能动反映论 C.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D. 唯物主义认识论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唯心主义认识论不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 2.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我党的思想路线的。 A. 具体化 B. 理论基础 C. 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 D. 理论形式 3.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 历史性的优点 B. 绝对性的优点 C. 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D. 相对性的优点 4. 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A. 主观唯心主义观

35、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 求知欲望 B. 好奇心理 C. 科学兴趣 D. 社会实践 6. 认识过程中意义更大的飞跃是。 A.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C. 从现象的认识到本质的认识的飞跃 D. 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 7. 感觉是。 A. 客观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B.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C. 对许多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或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D.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 8.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其主要依据

36、是。 A. 它具有客观实在性 B. 它具有直接现实性 C. 它具有形式的多样性 D. 它具有社会历史性 9.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犯了。 A.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B. 类似诡辩论的错误 C. 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 D.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10.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实践的观点 C. 矛盾的观点 D. 普通联系的观点 11. 真正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A. 指出人们可能通过感觉反映世界 B. 指出本质和现象是同一的 C. 把科学的实践引入认识论 D. 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12. 认识

37、的客体是。 A. 观念本身 B. 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C. 自然界的存在物 D. 进入实践领域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 13. 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A. 只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只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只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能接受的观点 14. 承认客观真理与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是。 A. 理论前提不同的问题 B. 同一个意思的问题 C. 本质和现象的辩证统一 D.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15.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 相对真理不断积累相加的过程 B. 主观真理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C. 真理和谬误相调合的过程 D. 真理和谬误相斗争的过程 16. “真理是思想形式,

38、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 唯物主义真理论 B. 主观真理论 C. 客观真理论 D. 形面上学真理论 17. 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观点是。 A. 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B. 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C. 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 D. 真理问题上的二元论 18. 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A. 相对主义 B. 绝对主义 C. 唯心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 19.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A. 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重属性 B. 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C. 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D. 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20.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是因

39、为。 A. 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 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 它是有主观性的活动 D. 它是直接的现实性的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 4.0 分,共4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说明了。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B. 科学发展的动力是人们的主观要求 C. 理论科学不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D. 所有科学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E. 所有科学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2. 列宁说:“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

40、然。”这句话说明。 A. 感性认识对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全体是无关紧要的 B. 正确的理论才能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3. C. 一切理论都能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D. 反映事物全体和本质的理性认识,更接近于客观真理 E. 感性认识本身也就是科学的抽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因为。 A.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B. 理性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 C.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D. 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 E. 理性认识是抽象的、不可靠的,感觉经验才是唯一可靠的 4

41、. 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A. 理论要服务于实践 B. 理论要指导实践 C.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D. 这次飞跃可以使精神转化为物质 E. 在实践中使理性认识得到检验 5. “公有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在真理观上的错误是。 A. 使类人猿建立群体组织,过群体生活 B. 使猿脑变为人脑,推动语言和意识的产生 C. 改变猿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杂食习性 D. 建立起各种社会关系并从而形成人类社会 E. 使猿的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 8.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A. 国家政权 B. 人口因素 C. 地理环境 D. 阶级构成 E. 生产方式 9. 地

42、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地理环境。 ABD )。 )。 D. 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E. 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关系性质的制约 10.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是。 A. 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 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 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10.0分。 1. 对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2. 对 实践是指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3. 对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 4. 错 认识的主体是指所有的人。 5. 错 概念、判断、推理是所有认识的三种形式。 6. 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我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7. 错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自然和社会的问题。 8. 错 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自然条件的无可比拟的富饶。 9. 对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0. 错 把“否定之否定”称为“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